人品哪人品

記憶是一個迷宮、一個深淵,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不可測度。就拿聽講道來說,有時,我親耳聽到了精彩的講道,也聽得很專心,但不知道怎麼了,過了些日子,竟然一點也記不起來聽到了些甚麼,只剩下了乾巴巴的兩個字﹕精彩。有時候,別人與我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閑談,但他的話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能忘記。

有一次,我去美國西南部的一個大城市佈道。結束佈道後,我順便拜訪了一位著名的牧者。我們倆在他的辦公室談了兩個多小時後,他主動提出送我去飛機場。老弟兄德高望重,我真不好意思勞他的大駕,但他一再地堅持,我也就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了。

在乘車及候機的過程中,我們就那麼隨便地聊聊,但不知怎麼的,也許是三句話不離本行的緣故吧,聊著聊著,就聊到了華人教會。於是我就聽到一句銘刻到了心裡的話。

他說:「積我在教會中服事四、五十年的經驗,在華人教會中最難處理的就是人際關係問題。」

我問﹕「是靈性問題呢,還是人品問題?」
他思考了一會兒後說﹕「你問的很有意思。我看許多時候問題都出在人品上。」

正說到這裡,登機開始了,我們匆匆地結束了談話。後來,我雖然沒有就這個問題繼續請教這位主內的前輩,但問題留在腦袋裡了,因為那正是我關心的一個問題,我不能不想。在一年多的思考過程中,我形成了一個看法,它雖然不很成熟,但的確是我體悟出來的。這個看法就是﹕人可能有崇高的人品,但沒有靈性;但卻不可能有成熟的靈性,卻缺乏基本的人品。

古今中外,我們都看到了這樣一些人,他們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卻不認識上帝,不相信主耶穌,也就是說,沒有靈性;但是,若看舊約聖經人物亞伯拉罕、約瑟、摩西,看新約人物彼得、約翰、保羅,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不止靈性美好,人品也高潔。上帝的兒女若是人品低下、卑劣,誰敢信他真的相信上帝呢?

空中樓閣

「空中樓閣」這個成語比喻的是人的計劃不著邊際,或者理論脫離實際,或者行事沒有根基。借用這個比喻來說,一個基督徒的靈性若非以人品為基礎,那麼,其所謂的靈性就成了空中樓閣,看起來像海市蜃樓一樣美麗,聽起來也聲聲悅耳,但不真、不實、不美、不善。說白了,那靈性是空的、虛的、幻的、假的。

人靈性的核心是全心全意地愛上帝,有詩為證﹕「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上帝,就是永生上帝;我幾時得朝見上帝呢?」(詩42﹕1-2)「耶和華我的力量啊,我愛你!」(詩18﹕1)人有了這樣一顆愛心,自然就會在上帝之愛的引導和激勵下,愛弟兄姐妹,愛自己的鄰舍,愛上帝所創造的天和地。一個人是否可能單單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卻不愛生活在自己周圍的人呢?被稱為「愛的使徒」的約翰回答得斬釘截鐵﹕絕對不可能!

人的靈性是有深厚基礎的,它就是主命令人、勸戒人所過的生活,而這樣的生活首先是受最基本的道德法則約束的。唯有過這樣的生活,一個基督徒才能形成合乎主心意的人格、人品。

登山寶訓

就是將近兩千年過去了,「登山寶訓」聽起來仍是那麼強烈地震憾人心。但在當年耶穌結束「登山寶訓」前,並沒有對那些聽道的人說﹕「好了,今天你們聽到了美妙絕倫的道理,就用這些道理充實你們的大腦,武裝嘴巴吧。至於生活、生命嘛,你們願怎麼樣就怎麼樣,只要信我就行了。」不,耶穌從來沒有兜售這樣廉價的救恩。

他說的話撞擊的是生命,粉碎的是生命,帶來的還是生命。且聽他說﹕「凡聽見我這些話卻不遵行的,就像愚蠢的人,把自己的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搖撼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厲害」(新譯本太7﹕26-27)。

想想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了什麼呢?他不但沒有廢除不可殺人、不可姦淫等等的基本誡命,反而告訴我們,要從心裡作起,要為了主而作。「你們願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是律法和先知的總綱」(新譯本 太7﹕12)。自然,這也是道德行為的根本規律。

人的靈性是超越道德的,這一點不必置疑,也不容置疑。但是,這種超越是在道德的基礎上超越,是超越道德的有限性、局限性,使人之德性與上帝的性情貫通起來,而不是否認道德,拋棄道德,更不是反道德。

一個基督徒若想拋棄了人品,去建立他的靈性大廈,那大廈就只有倒塌一途。並且倒得一定會很快、很厲害。

美哉,善哉

布希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出了塑造美國人的Character的看法,那的的確確是高見。Character 譯成中文,可以譯成(個人的)天性、性格、特性、品質、品性,也可以譯成人品,我最喜歡譯成人品。中國味足,人味也足。人品就是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表現出來的一個人的基本品質、基本素質、基本品格和德性。

一講到人品,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就不能不想到孔子,〈中庸〉說﹕「仁者,人也」。仁,就是一個人應當具有的人品。〈呂氏春秋〉說﹕「孔子貴仁」。孔子論說仁,實踐仁,盡心盡力地成為一個仁人。孔子的自強不息,「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孔子的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孔子的「好學不饜,誨人不倦」〈述而〉;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學而〉。這些都是他人品的寫照。這樣的人品,就是過了幾千年仍然令後生如我者景仰,且不能不說﹕美哉,善哉。

孟子在縱論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這四位中國古代聖賢時,提出人品的四種類型﹕「清」、「任」、「和」、「時」。孟子說﹕「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萬章,下〉。

清者,不與邪惡同流合污,力求自己不被污染;任者,以天下為己責,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承擔其自己的使命,無論它多重;和者,胸襟寬廣,為人厚道,又不失操守,正像那個銅錢的比喻說的,是外圓內方。時者,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作則作,不當作則不作,正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在芸芸眾生中,我們若是遇見了一個人,他即便沒有相信上帝,但仍然擔得起清者、任者、和者、時者的盛名,我仍然不能不說﹕美哉,善哉。儘管我會為他們感到深深的遺憾,因為那美是殘缺之美,那善非是盡善。

聖靈的果子

但在聖經中,我們看到了挪亞、亞伯拉罕、約瑟、摩西、撒母耳、大衛…看到了馬利亞、彼得、約翰、雅各、保羅…我們看到了聖靈如何在他們的生命中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那果實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些果實既是聖徒的靈性,也是他們的人品。這果實分享的是上帝的本性、性情,所以是靈性;這果實是他們在行事為人中表現出來的持續的穩定的特徵,所以又是人品。

如果用一枚硬幣來比喻二者在他們生命中的統一,那麼,靈性與人品就是一體的兩面,它們不可分裂、不可分離、不可分割。超越這一切—古今的聖賢、中外的聖徒,我們看到了上帝之子耶穌,他的生命就是人品之極。這至高峰的人品,處處浸透了神品(神的本性、性情)、表現著神品、彰顯出神品。

面對著人品與神品如此完美和諧的統一,即便是盡美矣,盡善也的讚嘆,也不足以表達我們內心的驚嘆和崇拜,我們只有從心底湧出一句話﹕讚美主!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