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槍聲,敲開省思大門!
四月十六日發生在VT(維吉尼亞州理工學院)校園的槍擊案,用最沉重的方式再次在美國主流社會,攪動了人們一直相持不下的許多問題:持槍購槍的合法權益、嚴控安檢與人權自由,以及暴力電影電視、電子遊戲宣傳、及對孩童保護等等問題。然而,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少數族裔孩子的母親,卻在這幾陣槍聲的背後,有著更沉重的思考和擔憂。
驚心動魄的槍聲
幾陣驚心動魄的槍聲,33條人命,連同凶手自己,這群風華正茂,在世界一流的學院就讀,有著無可限量的前途和遠景,帶著父母親人無限的愛和盼望的年輕人,在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早晨離開了我們,離開了這個世界。
無論我們的感情還停留在痛恨、悲傷、無奈的哪個境況,都不能不讓我們去想像,是何等的絕望和孤獨,才會讓一個同樣花樣年華的青年,在何等黑暗的心靈的光景下選擇舉起槍,在那麼短的時間裏,毫不惋惜地奪取那麼多和自己同窗共讀,識與不識,同樣充滿活力的生命,並也毫不留情地了結自我。
凶手被證實是VT主修英文專業的學生,出生在韓國,幼年來到美國,在美國成長並接受教育。是一個非常冷僻、隔絕的人,非常難交流,在任何場合都極少與人有言語的溝通。
在關注這個事件的前後,我一直心存一個疑問,就是「凶手的父母究竟在哪裏?」發生這樣的悲劇,他的父母有何感想?但在美國各大媒體向來非常擅長,對重大事件上做全方位、鉅細靡遺的報導中,我卻獨獨找不到這個答案。
也許出於對當事人的保護,或有關法律的規定,總之,從始至終我們無從知道「他的父母在哪裏?」唯一得知的的線索是,他從小在美國長大,父母開了一家乾洗店謀生。據當地社區的一個郵差描述,他的父母是一對友善、很有禮貌的夫婦。這就是全部大眾媒體所獲知有關他的父母,及家庭的狀況。
孩子向誰求助?
難道他的父母拒絕採訪?難道他的父母遠在國外?難道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和父母分離嗎?在他最初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他的父母在哪裏?在他被送去心理諮詢的時候,他們在哪裏呢?
當我為這些問題百思不解的時候。無獨有偶,我看到一份來自一個幫助中國父母,解決跨文化教育問題的課程調查問卷。其中有一個問題是:「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向誰尋求幫助?」在八歲組的孩子中,不到10%的人回答,會向父母求幫助,另有10% 的人回答“Nobody”,其餘的回答是向朋友和同學。
難道,他們已經獨立到無須父母的幫助了嗎?或者他們根本不認為父母可以給予幫助,或者他們不願意接受可能來自父母的幫助。顯然,八歲的孩子仍然需要許多的幫助,仍然需要來自家庭的支持、鼓勵和愛。可是他們卻選擇與父母隔絕,選擇獨自擔當,或者尋求同輩的支持,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我們不願意、不懂得來關愛和支持我們的孩子嗎?其實在這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和孩子是處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雙重壓力下的孩子
亞裔的孩子通常比一般主流的孩子承受更多壓力,一是來自父母的壓力,東方文化注重的是個人成就 (accomplishment)。在這種背景下,多數父母對孩子的學業都有很大的付出,並寄以很大的期望,卻也帶給孩子很大的壓力。
其次,他們有來自同儕的壓力。無論如何,我們的孩子是美國社會的少數族裔,他們無法抹殺在外表、生活方式及觀念上種種不同所帶來的壓力。而這兩種壓力,都源自他們裏面更深的壓力,那種他們外表和內心的分離、家庭角色與社會角色的分離、學業表現與社交表現分離所帶來的壓力。這種分離帶來孩子在自我認知上的模糊和不連貫。
從他們所深受影響的學校教育來講,他們渴望被同輩接納,那就要求須有很好的社交(social skill)、很好的自我表現、對團隊和社區的積極貢獻和付出。而他們所在的家庭卻對他們有著全然不同的期待和要求:學業上要絕對優異;擇業上要絕對實惠,以及為人處事上要謙遜和收斂。這種看似不可調和的兩種文化衝突帶給孩子適應上的困難,和成長中的痛苦。
親子間隔閡的牆
當這種難和苦,不能得到平衡和改善,而來自家庭的愛又不足以彌補的時
候,他們就寧願選擇隔絕──將自己與父母隔絕。這就是我們在文章前面看到的,那些八歲孩子的問卷答案所表現出來的:「我有解決不了的困難,但我不向父母尋求幫助。」在這些孩子的世界裏,父母在哪裏是一個完全不重要的問題,因為在概念上,父母只需解決吃喝經濟上的問題,而沒有更深的心靈交流和助援。
然而,也許與父母隔絕並不是最壞的境況,當孩子選擇與最有可能得到愛
和幫助的父母和家庭隔絕的時候,他們會轉向同儕和社會,然而對於那些
並不擅社交,又少有傑出天賦的少數族裔的孩子,很難得到同輩知己或社
會的幫助或關注。不難想像,會有這樣的孩子回答說:「我有困難,無法
解決,但我不向任何人尋求幫助。」他們將自己與父母和家庭隔絕,也關
閉了與社會和一切環境的交流。這種極端的隔絕是違背人的本性。處在這
種極端隔絕中的人,是蘊釀苦毒仇恨的開始,也是多數悲劇的肇端。
也許,對於我們今天關注的,VT校園槍擊案的凶手,一個少數族裔的學生
,一個與社會完全隔絕,充滿仇恨和苦毒的生命,究竟為什麼要殺害那麼
多無辜者,會不斷有人去探討。但「他的父母在哪裏」卻是一個不能不問
的問題。
悲劇不重演
身為一個亞裔孩子的家長,如今更深體會培養好自己的孩子──一個適應跨文化、健康積極,和所處的社會、社區休戚與共,積極享受也積極創造的孩子──是何等重要的任務。當然,培養跨文化的第一代絕非易事,有時甚至是痛苦的,需要作家長的加倍努力和堅持。相信只要家長有決心,我們這個族群有決心,對我們所在的社會和社區多予以關注及參與支援,就一定找得到可以幫助孩子的方法,幫助他們也幫助了我們,也為我們所在的社區盡上應盡的職責和義務。讓這樣一個悲劇不再重演,也讓我們的孩子遠離悲劇。
走筆至此,我也不得不自問,在孩子的世界裏,我們作為父母的究竟在哪
裏,是在孩子的心裏,還是只在孩子衣食住行的表面,或者已經被孩子隔
絕在不被選擇的地方呢?記得,上次母親節送給一些姊妹的冰箱貼圖上寫
到:「母親牽撫孩子的手一些年月,卻牽撫孩子的心直到永遠」。
但願天下作父母的都永遠不要失落孩子的心。
編者註:
這篇文章大致上指出下列論點:
1.父母只扮演衣食住行供應者的角色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作孩子的朋友
、玩伴、導師。
就像神對人類的角色,含著策士(輔導)、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賽9:6)
2.經營一個愛、接納、敞開溝通、了解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
礎。(約壹4:16-18)
3.如何化解人生逆境的技能,是孩子經營成功人生必須學會的功課。(林
後4:7-9)
4.擁有社交技能,懂得結交好朋友的人,享有較佳成功機會,較能舒解壓
力。(箴18:1,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