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認同深具威力,塑造了價值觀、自我觀。
在「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一舞台劇中,「魅影」天才橫溢,不但是一名學者,也是建築師、音樂家、作曲家、發明家,但他並沒有理會自己這些出眾的角色,卻寧願投入自己所虛構出來的「魅影」一角色,時常神出鬼沒,過著非人的生活。
駭人的魅影
為甚麼「魅影」不與音樂家、建築師等正面的角色認同,卻要與一個如此令人難以喜愛的角色認同呢?原來他半邊的面貌毀了容,曾經遭受別人的嘲笑和排斥,故此他把自己封閉起來,設計了「魅影」一個駭人的角色,雖然不能與人親近,卻能夠以威嚇去脅迫別人對他的服從,獲得操控別人的快感。
每個人生命中都需要扮演眾多的角色,每一個角色都可以成為我們個人自身的認同,這個角色的認同,影響塑造了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自我觀,也成為我們行為的守則、精力和時間的投入以及人生的目標。當「魅影」只在乎自己面貌上的缺陷,他把這佔了全人極少部份的一環作為角色的認同,結果使他走上了悲哀的人生。
尊貴的小公主
從一個出名的兒童故事「小公主」(A Little Princess)中,我們看見一幅絕然不同的圖畫。故事中的女主角撒拉是英國富商的女兒,從小爸爸對待她有如對待一位公主般,再加上她在印度長大,自小便聽了不少與公主有關的美麗傳奇故事,故此她也一直把自己當作公主,行為舉止都像公主般的得體大方,並且非常追求學問。後來她的爸爸要上戰場,便把她放在一所私立的寄宿學校,因她時常與人分享一些人物傳奇的故事,大家都被她豐富的想像力吸引。但不久消息傳來,她的爸爸在戰場上死了,在沒有經濟的支援下校長把她降為奴僕,要她穿上僕人的衣服,住在閣樓,每天要做粗重的工作。
在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中,別人都認為撒拉的公主夢應該結束了,但撒拉沒有因為這些對待而感到自己像一個下人,每晚還是自修讀書,堅持以公主的風範和尊嚴去做僕人的工作。因為在她的心靈深處,她所珍惜的記憶、所願意認同的角色,便是自己曾經是她爸爸心目中的小公主。
「小公主」這個角色讓撒拉滿懷著希望與勇氣來面對許多黑暗的日子。故事的終結是撒拉的父親並沒有過世,還成為了百萬富翁,撒拉終於與他團圓,重獲她名符其實的「小公主」身份。
像「魅影」一樣,為了生存,「小公主」中的撒拉為自身找了一個角色去認同,以便她可以面對不同的虐待。兩人雖然都經歷了拒絕和排斥,但是所作出的回應卻截然不同:「魅影」所選擇的是負面的,不存在的角色;撒拉所選擇的角色是正面的,並且是按著她過去的經驗和真實的感受,故此所換來的後果也截然不同。
「魅影」雖然找到他愛的對象,卻不懂得去愛,因為他所選的角色並不反映內心那敏感易受傷的真我;撒拉雖然遭受身份的改變,但所建立的角色是代表了她的自我觀和價值觀,故此仍然能夠以真我去配搭那轉變了的身份,去應付生命中的變故。
角色認同與人生標的
以上兩個故事中的主角所認同的角色都是虛構不實的,原因是這些角色可以滿足故事主人翁的內心需求,讓他們去面對現實中的挑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挑選作為認同的角色雖然不能虛構,但卻分別來自社會或家庭的架構,因為有些角色是為了成就心目中的理想而存在的。
且看我們把甚麼當作可以滿足內心的需求、付予我們滿意的自我價值,並且足以成為我們人生的目標。一個人若把今生看作人生的終點,那麼他認同的角色必然來自他生活的範疇,但若果我們的目光不限於今生,而延及永恆,那麼我們所採納的角色,就不再局限於成就地上的工程,而是一個超越眼前所見的境界。
值得獻上全人的角色
聖經是一本講及永恆的書本,當中有許多人物都以成就永恆國度的角色去作為自身的認同,就以耶穌基督為首例,祂稱自己為「王」,說明自己是為此而生,並且聲明自己的國是不屬這世界的(約18:36-37)。這聽起來有點兒像小公主撒拉的口吻吧?但祂的確是天地的君王,故此也活得像一個君王般的有權力,說話舉止都與常人不同。祂既投入自己為王的角色,便不受那些不了解祂的人影響,只帶著清晰的目標,去完成祂來到這世上救世的任務。
耶穌的國既不屬這個世界,祂的跟隨者自然也不單單為這世界效勞。祂的門徒包括漁夫、醫生、稅吏、博土等等,卻都以「耶穌所愛的門徒」、「耶穌基督的使徒」等角色作認同,甚至耶穌在世上的弟弟雅各,也不以兄弟的身份去稱呼自己,而以「神和主耶穌基督的僕人」作為認同。
這些角色清晰地反映了他們服事的對象和生存的目的,他們雖然沒有建立甚麼豐功偉業,或留下甚麼偉大的藝術品,但透過他們所寫的著作和所創建的教會,神國的理想如仁慈、和平、公義、美善便得以彰顯在這世上。
我們一生中或許須擔任許多不同的角色,有短暫的(例如學生、單身等),也有長久不能改變的(例如性別、種族、家庭中的排列等),但值得去作自身認同的卻只有一個。讓我們從內心的需求為始,小心地選擇那足以讓我們獻上全人的角色,使我們不致於像「魅影」般走上歧途,而能像撒拉般無論在甚麼樣的環境都可以活出真我,過一個滿有意義和影響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