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悲觀癥候群

洞察悲觀癥候群的成因,享用聖經信仰法的三個答案,你可以向悲觀的習性道別。

如果你是一個時常注意大小新聞動態的人,就可能患有一些「悲觀癥候群」的症狀。如果在你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或師長的言行經常不一致,你也可能會併發「悲觀癥候群」。當你看到半杯水,卻老注意到那沒加滿的一半,那麼你也有資格加入「悲觀癥候群」的行列。

一個人的想法可以決定他一生的幸福。然而,我們卻甚少察問我們的想法是從何而來?受誰的影響最大?想法正確嗎?

「悲觀癥候群」是廿世紀末──資訊爆炸時代,一般人在想法與觀念上所易犯的一種通病(註一)。

什麼是悲觀癥候群?
悲觀癥候群就是:一個人對週遭的事存負面的想法,認定許多事情已每況愈下,對未來不抱任何期望,儘管事實並非真正如此。患此癥者有兩個主要症狀:一是對未來失去信心,二是無助感。

在1995年的一項世界性蓋洛普民意調查中,包括美國在內的五個國家,超過80%的國民對他們的生活感到相當滿意。這些國家,不滿意的比例很少超過20%。只有二個國家(墨西哥與匈牙利),不滿意的比例超過50%。但是問及他們對國家未來的前途,則有十八個國家的人民都認為前景並不樂觀。而美國人是最悲觀的國家之一,60%的人認為未來只會更糟,不會更好(註二)。

這項調查的結果反應出一個現代人矛盾的想法: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個人的情況還不錯,但整個社會卻在走下坡。這個想法實際上存有許多疑點,但多半的人並不去探究,而一味認定事實就是如此。基於這項人所偏執的「事實」,人們雖然發現他們個人目前的情況還不錯,但若整個社會在走下坡,自己的未來也是頗堪憂慮的,「悲觀癥候群」於是就因應而生了。

悲觀癥候群之肇因
1.媒體報導的影響
媒體的焦點通常集中在天災人禍上。原因很簡單,壞消息的收視率遠高過好消息。一架飛機若不栽下來,就不具新聞性。其它如國際戰爭、金融危機、美國柯林頓總統的性緋聞,及駭人聽聞的校園槍殺慘案,無一不因保證高收視率而巨細靡遺地送到每個家庭的電腦與電視的螢幕上。

根據華盛頓媒體與公眾事物中心(The Center for Media and Public Affairs in Washington, D. C.)的研究調查,1991年美國的三家主要電視台播報了632件犯罪新聞。95年,中T台共報導了2574件犯罪新聞,其中800件是有關O.J.辛普森的判案。事實上,95年的美國犯罪率是正處於連續七年下降當中(註三)人們若經年累月地籠罩在各式各樣災禍的報導中,再加上本身不主動去判別社會的真象,就很容易對整個社會環境,產生恐懼和不安全感。因此問問左鄰右舍,大家似乎都「感覺」到外面世界亂得很,幸好自己所處的環境還算不差。但「真相」究竟如何,卻無從得知。

2.成長時期所受的影響
造成悲觀癥候群有近因,也有遠因。根據兒童行為科學研究的結果,此症狀之形成可追溯到童年時期。父母及老師的言行不一致,是造成孩童悲觀的主因之一。孩子的希望和人生的榜樣,是建立在他週圍最重要的人身上,若成人時常出爾反爾,或說與做完全是兩碼事,孩子就會想:
●今天的好事,明天可能就沒有了。
●不要相信別人說的話。
●行為和結果並不相關。
●希望、計劃、安排與夢想都是毫無意義的。(註四)
將這樣的想法帶入成人階段時,就不自覺地衍生出悲觀癥候群。

3.個人思考方式的特徵
造成悲觀癥候群也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因素。有些人生來就比較悲觀,很容易淪為悲觀癥候群的受害者。

悲觀消極與樂觀積極的最大不同在於:思考分析方式的差別。悲觀消極的人偏向用「直覺式的思考方式」(automatic thinking);樂觀積極的人則偏向用「判別式的思考方式」(critical thinking)。

一個人若常使用直覺式的思考方式,當遇到困難或不幸時,他的解釋常是沿用前例,而不去追究個別事件的特殊性。因此上次的結局如何,這次也一樣。若以前的經驗十分痛苦,以後也不太可能有翻身的機會。

樂觀積極的人則喜歡將事情個別化,在遇到困難或不幸時,他的解釋常是建立在事實的真相上,因而也較容易找出解決的方法。

悲觀癥候群對人的影響
悲觀癥候群對人的影響有三方面:
1.產生憂鬱症
長期持續地悲觀就會產生抑鬱症。若本身就具有悲觀傾向,再加上外界負面的訊息,則極易產生憂鬱症。
2.失去努力的動機
希望是努力的原動力。當一個人發現,無論多麼努力工作都得不到任何果效時,乾脆就撒手不幹了。
3.社會的不安定
當社會對未來充滿不安與憂慮時,埋怨之聲就隨之而起。彼此怪罪的結果就是找一些代罪羔羊,將一切的責任丟給他們,而少數或弱勢團體通常是被選擇的對象。(註)

治療悲觀癥候群的方法
1.善用媒體,而不被媒體誤導
●選擇負責、可信任的媒體。
●這是個資訊時代,任何人的問題都可能涉及眾人。如何利用資訊與社會重新連接,關心這個社會真正的需要,是克服悲觀、憂鬱最好的方法。

●訓練自己判斷事實的能力。
2.學習樂觀積極的思考方式要學會樂觀積極的思考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挑戰直覺的思考方式。事情無論大小,不妨時常反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我是否常用「從來就是…」「從來就不…」這類籠統、一概而論的字眼?
●我的想法是否真的合理且接近事實?
●有何証據可支持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有無其它解釋的可能?

3.有正確的信仰
悲觀癥候群的產生,常不是起因於事情的無法挽救,而是在於未能認清事情真相。
正確的信仰能引導人明白真理,而「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

聖經對悲觀癥候群的解答
1. 思考的方式與真相的發覺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 2)

聖經不但強調判別思考方式的必要,更重要的是察覺在一切事物當中,神的心意為何,這也是發覺事實真相最徹底的方法。

2.合神心意的憂愁給人新契機聖經告訴我們:「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但若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林後7: 10)

悲觀癥候群就如同世俗的憂愁,落在失敗與絕望中,看不到任何的出路。合神心意的憂愁卻是認清事實真相後的醒悟,開啟了對未來新的希望。

3.人的盡頭是神的開頭
人有無助的時候,神卻不然。
耶穌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19: 26)
當人感覺無助時,最聰明的辦法就是──多思想神的永能與創造。人往往在敬拜神的當中,遇見了神而重新得力,也經驗到我們真正的力量來源是神,而不是人。

結論
你對國家的未來抱何種看法?
對發生在鄰居、親友身上的意外或特殊事件的看法又是如何?你的想法接近事實嗎?有無根據?
在工作上與家庭關係中,你是否常有無助感?是否想過,你所需要的可能是想法上的改變,改變成合神心意的想法,事情可能就會有轉機。

讓我們告別悲觀癥候群吧,不要再落入片面之詞的陷阱中;能在困難中看到出路,在逆境中看見希望;靠著神,我們凡事都能。

註一:Mazarr,Michael J. The Pessimism Syndrome, Washington Quarterly,Summer98, v.21,issue 3, pp.93-107.
註二:1995 worldwide Gallup poll, www.gallup.com
註三:Media Monitor: 1995 Year in Review 10, no. 1 (January-February 1996), pp.1-2.
註四:Christopher Peterson & L. M. B., Health and Optimism, 1991, p.70.
註五: 同(註一), p.30.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