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個瀕臨碼頭的小區,華洋雜處,充滿了暴力、色情、迷信的地方。那裡的人少有笑容,除了與碼頭相對的「虎仔山」,終年鋪蒼展翠,悠悠然展現大自然純樸、綺麗的風貌外,住在「牛稠港」這地方的人,終日繃著的陰沉面容就像陰雨綿綿的天氣,找不到一絲朗朗晴天般的喜樂。
黯淡的港區
那裡酒吧、茶室林立,街上到處可見美國水兵毛茸茸的手臂圈擁著塗紅抹綠的吧女,他們當街肆無忌憚地高聲談笑,弄得大人們都得趕緊把小孩趕回家裡。最驚悚的是流氓幫派廝殺的場面;這邊手持西爪刀,那邊揮舞著武士刀,一時刀光閃閃,殺聲震天。不一會兒,就聽到哀嚎連連,哭爹喊娘的。這種血腥的殺戮慘況,沒多久就會上演一遍,當地的警察也束手無策。
拜拜的風氣興盛,每逢初一、十五家家户户設案擺桌,拈香燒紙,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渾渾噩噩的栖惶,沒人知道平安何處求?也無人知曉生命的意義何在?大家只能在人云亦云地求神拜佛之中,求得暫時的安慰。
多雨的冬天,人們的嘆氣聲更大了,每家商店的生意都很清淡,一家人只能靠著那盆熾熱的爐火,溫暖著滿腔的焦慮和無奈。雨絲交織著愁緒,人們絲毫沒法預測何時才能再見藍天?
忽聞美樂歌聲揚
有一天,從碼頭邊的一間小矮屋,忽然傳來一陣優美而空靈的歌聲,從來沒人聽過這種歌聲,既幽柔又昂揚,旋律中充滿著愉悅和振奮。 人們豎起耳朵傾聽,這是什麼歌啊,這麼好聽!答案很快就有了,原來不知何時,那間小矮屋已經變成了一間小教會,屋簷下豎了一個牌子:「便以利基督教會」。人們好奇地伸長脖子往裡瞧,發覺屋裡只有兩個人;一位略微佝僂的半百男人,和一位約莫卅歲出頭的女人,坐在風琴前撫弄著琴鍵。他們友善地朝那些探頭探腦的人,微笑點頭,並且熱切地邀請人進去坐。
後來,大家總算明白了,那位男的是黃牧師,女的是黃師母,這可真是個新鮮事!教會──這個地方的人從來沒聽過,更別說什麼牧師、師母了。
不知怎麼他們就愛那一縷縷宛如天籟的歌聲。在那煩亂、嘈雜、陰鬱的天地裡,清澈、嘹亮的詩歌就像一道清流,不知不覺中,便沖刷滌盡掉他們的愁煩,大家漸漸地對這小小的教會有了好感。
縱使對教會有好感,但由於民間信仰的根深蒂固,進教會的人還是寥寥無幾。為此,黃牧師夫婦一逮到機會就塞給人一張花花綠綠的福音宣傳單,且笑容可掬地邀請人到教會做禮拜,衝著他們溫藹的笑容,大家不好拒絕,總是滿臉含笑地說:「好、有空一定會去。」卻一轉身,就把那張宣傳單,摺成飛機,隨它四處飛去。
一年過去了,歌聲依然悠揚,牧師夫婦的笑容依然溫煦,但進出教會的還只是三兩個人而已。
某日,里長有事來到碼頭邊,一陣清越的歌聲,引他走到教會門口。正當他東張西望地打量這幢低矮的屋子時,被牧師夫婦發現了,他們誠懇地邀請里長進教會坐坐。彼此相互介紹後,里長藉著熒熒如豆的燈光,看到牆上貼著一張紙,寫著:「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1:3)
十字架上的光輝
里長似懂非懂地唸著,他隱約領略到,這幾句話似乎表達了牧師夫婦這一年來的心境。他環顧四周,發覺這個小小的教會雖然十分簡陋,但因著台前十字架透出的柔柔光輝,一點也不顯得寂寞和黯淡。
經過這次的拜訪後,里長彷彿被一股什麼力量推動著,開始常常出現在教會裡。他覺得與牧師談談話,心情會變得十分恬靜。坐在硬硬的條凳上,看著壁上的十字架,聽著迴盪在耳邊的詩歌,心中有說不出來的舒服,他第一次有心門被敲開的感覺。
沒多久,里長的太太,兒女也都跟著在教會出出進進。太太喜歡學唱詩歌,讀初中的兒女喜歡主日學裡聖經的故事。或許受到聖經教導服事的激勵,里長變得更熱心服務里民,無論白天或晚上,只要里民有需要的,他都不辭勞苦地盡力幫忙。他常說:「耶穌都幫門徒洗腳了,我做這點小事算什麼?」
里長家也開始傳出詩歌聲,他們最愛唱的是「奇異恩典」。那獲得救恩確據的歌詞和婉轉輕柔的旋律,讓聽者感受到耶穌要人認罪悔改的殷切,從而看見一絲得救的曙光。
排憂解難的地方
人們看到里長一家與教會如此密切,漸漸撤去疑懼的藩籬,見到牧師、師母也會寒暄道好。有浙江口音的黃牧師,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永遠是:「耶穌賜你們平安!」而師母喜歡用台語說:「感謝主!」
碼頭邊的這間「便以利教會」,成了牛稠港人們的諮詢協調中心;夫妻失和、孩子不聽話、鄰居齟齬、病痛問題,大家都會到教會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牧師夫婦不厭其煩地傾聽他們訴的苦。在優美、柔和的聖詩旋律中,牧師大都只微笑點頭。等他們傾盡心中的愁煩後,牧師最後會以鏗鏘有力的禱告做為真誠的祝福。總之,教會成了排憂解難的地方後,禱告也成了大家最熟悉的一把解開難題的鑰匙。
碼頭是個龍蛇雜處的地方,那些出賣勞力的工人,一天到晚爭強鬥狠,藉酒鬧事,常常一言不合,就掄起褲腰上的鐵鉤(這是他們吃飯的傢伙)朝對方猛敲狠打,看得人心驚膽顫。
有一回,兩個碼頭工人又打起架來,其中一個滿臉鮮血地衝到教會去,牧師緊急將他送到附近診所處理傷口,接著又為他禱告,才送他回家。一路上,牧師一直勸他歹路不可行,打打殺殺一點都不能解決問題。他還引用耶穌的話開導他:「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被打得鼻青臉腫的碼頭工人,聞言立刻淚流滿面地說:「牧師,我要跟從耶穌,我不想在黑暗裡走了!」「好,想多了解耶穌,就來教會吧。」
牧師夫婦也曾到酒吧去探訪那些風塵女郎,勸導她們要脫離罪惡深淵。他告訴她們;聖經有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吧女們雖然覺得牧師的話很有道理,但一時半會兒,她們還無法完全脫離火坑。然而她們卻一致地歡迎牧師夫婦常去看看她們,帶給她們一點盼望生命翻轉的契機。
教會更成了孩子們的「新天地」,他們發覺唱詩歌、聽故事、做有趣的美勞、吃點心……,比玩尫仔標(一種有圖案的紙牌)、彈彈珠、玩躲避球更好玩。他們變得乾淨、有禮,連學校的老師都深覺詫異,他們的改變何以致之?
美善的救恩滋味
教會的活動愈來愈多釆多姿,在第二年的聖誕節更達高潮。愛宴的菜色,都是各家的拿手菜,平日捨不得吃的好料理,為著耶穌的生日,毫不吝惜地帶來與大家分享。因此蝦蟹、雞鴨、各式菜色與粿品應有盡有。晚會節目更是精彩,由小朋友演出的「小小耶穌」,藉著簡單的劇情和道具,演繹人類千年以來最大的救恩。
大家在溫馨的氣氛中,深深領略到救主的慈愛和恩典。就如牧師在講道中提到:「要嚐嚐主恩的滋味,便知道衪是美善。」(詩34:8)
這個聖誕晚會裡,有碼頭工人、吧女、有一些平常足不出戶的婆婆媽媽、當然更多的是雀躍的小孩。這真是牛稠港絕無僅有的一個「平安夜」!
牛稠港的人們,從來沒有享受過像聖誕夜那樣的歡樂。那些刀光劍影的血腥互鬥,徬徨無依的栖惶,都在十字架慈柔的光輝下,融合成祥和喜樂。儘管屋外仍是綿綿細雨,但大家有信心,憑藉耶穌的救恩,牛稠港的麗日晴空將可預期。
黃牧師又在牆上貼了一張紙:「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詩133:1)是的,因著主浩大的救恩,牛稠港的新生命,即將如碼頭上的巨輪一樣轟然啟航,迎向更廣闊的碧海藍天。
基隆虎仔山下的牛稠港,是我童年所居之地,也是我初嚐主恩的見證地。歲月倥傯,數十年光陰匆匆逝去,不知那可敬的黃牧師夫婦,別來無恙否?每當我懷念基隆廟口的「甜不辣」(油炸魚餅)時,一股更香醇、濃郁的馨香之氣便隨之而來,那是耶穌救恩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