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輸入法

近廿年來,基因學的研究突飛猛進,帶給人類各方面的生活不少影響。然而,在眾多基因學的研究報告中,對有關智商與心理傾向大都偏重於先天性的理論,是我們須格外警覺的。

因為一旦我們篤信這些先天性的質數是不能改變的,就易存有不公平的心態來面對人生,也會帶著錯誤的動機或態度去學習,而忽略了後天培養的重要性。甚至會將個人的偏見與乖謬行為,視為是先天基因所造成,而失去學習改變的動力,這些因素都足以形成個人成長的絆腳石。

不斷更新改變的過程
基因雖決定了人類腦袋的大小,但大多數人的腦細胞數目卻不相上下,都有百億萬(1011)個。其實,無論是什麼年紀,我們的思想行為都可以透過學習去不斷地更新改變。正如生物學對學習所下的定義:「藉經驗所帶來的改變,尤其指神經系統在反應上所做的改變。」

因此我們應將「學習」看為是神賜給我們的權利,並且需要懂得學習的真正目的,不是單以理性去吸收知識,還要把知識過濾、保留與真理一致的部份,運用於克服個人的心理障礙,及攻破心靈上的捆綁,務使個人的行為得著改變,做出優良正確的反應。這樣的學習過程將使知識發展成個人的智慧。

要把知識化為智慧,適當地運用在不同的場合去應對不同的刺激。我們的學習應該要包括三方面:(一)排除一切攔阻學習的障礙;(二)重塑正確健康的思想模式;(三)應用真理,與各方面的知識融合成為智慧。

一、排除攔阻學習的障礙
攔阻個人學習的障礙有許多方面,本文只集中於個人先入為主的偏見、潛伏性的負面情緒,以及對錯誤知識失去辨別力與警覺力。

許多個人先入為主的偏見、頑固的思想,都是長期經過一種稱為「聯合性學習」(associative learning)的過程所形成。當兩種不同的刺激時常一起出現,而個人所做的反應又帶來同一種獎賞與處罰。人的反應會因獎賞而被強化固定,因處罰而被否定瓦解。

例如公園中的鴨子,游往人群便得著食物的獎賞,因此學習到人與食物的關聯性。又我們小時候所接觸的師長都是道貌岸然、冷漠嚴厲,對我們的天真活潑毫無反應,並對我們的活躍頑皮加以管制。久而久之,我們對師長生出懼意或反感,遇見他們便敬而遠之。長大後我們對長輩和上司仍然無法溝通,造成學習與他們相處的心理障礙。

此外,因負面經歷所帶的心理創傷,如果未經處理,就會常常阻礙學習的進度,並且導致許多令我們後悔的衝動式反應。

在平常情況下,當外界刺激經感官進入腦部,感覺神經細胞把訊息先帶進皮質下部的丘腦(thalamus)。丘腦像一個中途演譯站,先辨別出刺激訊號的性質,然後決定訊號應否發出,並且決定傳達的方向及目的地,故此所做的反應是經過腦部下意識的過濾。

但當我們長久壓抑的情緒未經處理,被埋藏在潛意識中,在「神經挾持」(neural hijacking)的狀況下,神經細胞所傳來的訊號,則不經丘腦卻走上了捷徑,直接到達控制情緒的苦扁桃(醫學名amygdala),故此所做出來的反應是不經過意識,直接因感受而起。這種因情緒失控走火而造成的反應,只有去面對承認,經過學習才得以改變。

習慣成自然
除了聯合性的學習,我們也經非聯合性的學習(nonassociative learning)去適應外來的刺激。例如一個從鄉下遷移到大都市的人,最初接觸到都市的噪音與擁擠,腦部會產生過敏性反應(sensitization),使身體帶著清醒的意識去防備警戒
。但當這種刺激時常重複出現,沒有任何賞罰的後果,腦部便產生出習慣性反應(habituation),減低刺激頻率與身體的感應力,故此看都市的噪音擁擠為背景。
生理因而對環境的轉變產生了適應,自然是人類生存能力之一,幫助身體節省能源,避免浪費在不值得注意的地方。但對外界來的知識,尤其是不正確的概念與敗壞的思想風氣,腦部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做為警覺器,久而久之我們就會習慣成自然,視這些敗壞的風氣為「正常」行為,而個人也耳濡目染,學習類似的行為。

以上所描述的各種學習障礙都帶有欺騙、虛假、不正確的性質,要攻破謊言,最有效的自然是真理,故此我們要排除這一切的障礙,必須以長期的學習,在腦部塑造一個以真理為本的思想模式,帶來預防與治療的功效。

二、重塑正確的思想模式
要重新塑造思想模式,讓我們先來明白神經細胞傳達訊息的方法。人腦有百億萬以上的神經細胞,細胞之間的空間稱為突觸(synapse),細胞的連絡除了藉電波之外,主要是藉分泌在突觸之間的神經傳遞質(neurotransmitter)。

若把神經細胞看為通往各方向的道路,那麼突觸便是十字路口,而神經傳遞質則是交通指示。人類思想的精密,在於可以同一時間在多條通往不同方向的思路上奔馳。要使思想抵達到一個平衡適當的反應路徑上,我們需要增強腦部各部門的突觸聯絡(synaptic connection),使理性與感受、體能與藝術、大腦與心靈得著聯絡、協調與合作。

腦部的突觸聯絡可達千億萬以上(1012)。據專家估計,我們終其一生,只用了腦部的10%的能力,甚至保守的數目是1%的能力。這顯示了大部份的突觸聯絡都是未被建立或使用的。

我們的思想易變為狹隘,習慣性地行走在同一的突觸路線上,原因可能與先前所提及的障礙有關。一方面是習慣成自然,根本不知有其他的路線存在,就如我們常說:「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又可能是我們懶惰怕冒險,或是我們故意要避免面對其他路線上的心理障礙,更可能是所走的路線是最多人採用、最流行的路線。

無論如何,要塑造正確的思想模式,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可以把真實、良善、公正的真理輸入腦部,有如讓熟路的交通警察,把守分佈在各分區的十字路口;又像電腦的掃毒方程式般去鑑別、過濾一切入侵的知識,並且攻入情緒阻隔等禁地,作出清除治療的工作,使學習的路線流暢寬廣。

運用經文背誦法
要同時達到這一系列的要求,沒有什麼智慧輸入法比聖經的真理更為有效。

方法是把具有啟發教導性的經文整篇地背誦,每天背誦一兩節,逐漸累積成整篇。背誦的時間最好在臨睡前,因為睡眠以後,背誦的話語仍然重複不停地刺激腦部細胞,加強記憶。到早上醒來,出現腦海的第一個思想,仍然是睡前背誦的話語,幫助我們以正面的態度去迎接新的一天。在失眠或日間腦部空檔的時間也可以不停地練習。

背誦經文要長期重複才能見效,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真理有如反芻動物所吃的草,一次過量地吃是不能消化的,需要時刻重複地咀嚼磨爛,當中的智慧才能漸漸被消化吸收。第二,長期性背誦經文可以加強記憶力,使注意力容易集中
,並且提高意志力。

腦部經過一種稱為「長期強化」(long-term potentiation)的學習過程就會發生變化,神經細胞經長期刺激對神經遞質的感應力加強,傳遞速度加快,而突觸聯絡也更加緊密。彈奏樂器可以技術純熟便是經過長時間強化的學習結果。

當我們以謙虛的態度去學習,而不以經文的知識做為炫耀或攻擊論斷他人的工具,常常藉著反省默觀,以真理與個人的經歷切磋印證,健康的思想模式便會漸漸建立。

三、真理與知識融會貫通
學習的最大敵人是怕嘗試冒險,腦部突觸網絡在我們一生中能不停地改變,因此嘗試中的失敗或錯誤是塑造思想網絡的重要一步,不可或缺。真理知識如果不被應用,則只是腦中的一個概念,必須以實際的行動去應用才能更加透徹了解真理。

一切的真理都是從神而來,但真理卻不局限在聖經之中。保羅也說,神把祂的性情與永恆,透過人的良心與天地的創造向我們顯明(羅1:19-20);大衛也時常從天地的創造中去窺見神的榮耀與手段(詩19:1-2)。因此我們不要局限個人的學習,一方面要在個人的才能興趣上從事專科的學習,同時也要擴充個人的學識,培養多方面的嗜好。

除了在行為上的應用外,學習也需以觀察、分析、感受等步驟去處置知識。當我們能集合腦部的各種能力去學習,漸漸地學識溶合成為個人的風格與智慧。而學習最大的喜樂與突破,就像瞎子摸象,終於體會出所學的知識都是同出一轍,與聖經不但沒有矛盾,更是相輔相成。

例如,萬物雖有繁複不同的結構,但結構功能卻有一定的關係;氣候雖然千變萬化,但氣候與地理環境互相影響;數學雖然可以深奧複雜,但其中的原理卻是固定不變。如此類推,在自然科學、天文地理、藝術文字等各種學識中,我們都會看見彼此的聯繫,而令這些學科聯繫的是一套精妙全面的運用法則。

這一套可用在宇宙不同層面時空的原則,就是神的智慧。當我們把握到諸般知識中不變的智慧,我們就可提高創意,美化豐富人生。

讓我們不斷學習,使知識經過量子跳躍,進升為智慧。

參考書籍:
1. Campbell, NA, Reece, JB, Mitchell, LG, Taylor, MR: Biology: Concepts & Connections. Benjamin Cummings, 2002.
2. Rhoades, R, Pflanzer, R: Human Physiology, Sa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1992.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