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透過荊棘向摩西說話,神戴上荊棘向世人見證。
布希(Bush)是當今的美國總統。由於美國是超級強國,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宗教都對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大眾傳媒因此常常提到布希的名字。
至於摩西則是一位重要的聖經人物。他生長在三千五百年前的埃及,後來他帶領本族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地的埃及,成為民族英雄。他寫下聖經中頭五卷書,這五卷歷史書被稱為摩西五經。此外,他從神手中接過十條誡命,傳遞給以色列人要他們遵守。這十條誡命也成為美國法律的基石。
由於布希與摩西分別是美國和以色列人的領袖,且他們對神有同一信仰,如果他們都是生活在現今的時代,一定會在高峰會議中碰頭,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相信他們會談到婚姻和同性戀的問題,因為布希極力主張補充美國憲法,規定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是家庭的基礎。摩西五經中已記載了第一對婚姻是男的亞當與女的夏娃之間的結合。摩西五經中的申命記又記載了神對同性結合的反對。
當然,二人的時代相隔了三千多年,他們絕對無機會相遇。但近期的讀者文摘卻登載了一個二人邂逅的故事。讀者文摘擁有超過二千萬的讀者,這故事引起世人對聖經的關注,本是件好事。但該故事有些與事實不符,如果以訛傳訛地流傳下去就不好了。為了正本清源,我們先看讀者文摘的故事,再看看聖經記載摩西見到「布希」(bush,即火燒的荊棘)的經過,對照二者的異同就一目了然了。也可藉此機會,學習該故事對我們人生的教訓,讓遇見布希(bush),成為人生的轉捩點,像摩西那樣。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摩西躲避布希
讀者文摘的故事是摩西與美國總統布希在街道不期而遇。布希向摩西打招呼:「喂,好天氣,對嗎?」但摩西一見到布希,立刻往另一方向走了。第二天,布希在同一條街道又遇見摩西,布希又想與他交談,但他同樣是立刻轉頭而去。
布希越加好奇,很想找出摩西躲避見他的原因。下次布希快跑去擋住摩西的退路,問他為何要避開他,摩西的答覆是:「上次我與『布希』(bush,意譯是荊棘叢)交談後,讓我在曠野流浪了四十年,恐怕這次見到你會舊事重演!」
聖經記載的「布希」故事
要明白這故事的背景,就要先知道聖經記載的「布希」故事。
當初以色列人為了逃避饑荒,移民到了埃及地。後來埃及的法老王用殘暴手段壓迫以色列人。摩西本是以色列人,卻被法老王女兒收為養子,在埃及的王宮生活了四十年。後來他因為保護以色列同胞而打死埃及人,逃離王宮,在米甸曠野牧羊四十年。
一天他看到「布希」──荊棘的奇蹟,就是有火在荊棘叢中燃燒,荊棘卻沒有被火燒毀。他要走去看個究竟,這時有聲音從荊棘傳出,告訴摩西不要走近,因他所站之地是聖地。說話的是他們祖先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敬拜的真神。現在神已聽到以色列人受苦的哀聲,要差派他作以色列人領袖,帶領他的同胞離開埃及為奴之地,進入神為他們預備的迦南美地。
摩西推辭說,他是個拙口笨舌的人,難以承擔重任。神答應差派他的哥哥亞倫作他的代言人。摩西問神的名字,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出3:14)結果在重重的困難之下,摩西成功地帶領以色列人離開了埃及地。後來因為以色列人不信靠神而在西乃曠野漂流了四十年。但終於在約書亞的帶領下完成了到達迦南美地的使命。
「布希」經歷的靈訓
嚴格地說,摩西所遇見的不是荊棘叢,更不是名為Bush的美國總統,而是在荊棘叢中向他顯現的使者和對他說話的神。但無可否認的,這次經歷是他人生的轉捩點。
摩西對荊棘的經歷永誌難忘,故在臨終前對以色列人的勸勉中,稱這位神是「荊棘中上主」(申33:16)。值得留意的是,耶穌,這位「荊棘中上主」的兒子,也與荊棘有關。
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兵丁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祂頭上。」(約19:2)摩西的荊棘經歷在以色列歷史中也是千古留名。在早期教會歷史中,司提反向以色列人的申訴,也提到摩西在荊棘叢前遇見神的經歷(見徒7:30,35
)。 甚至耶穌也用了一個很特別的字眼「荊棘篇」來稱呼摩西在荊棘叢遇見神的經歷。祂說:「論到死人復活,你們沒有念過摩西的書荊棘篇上所載的麼?神對摩西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可12:26)耶穌用這歷史事實來說明,摩西當日見到的神是活人的神。
摩西在遇見神之前,為岳父看羊,過的是汲汲營營,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但「布希」經歷讓他的人生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標。從此以後,他多次與神交談,神成了他的良牧和摯友。摩西躲開神的面,是因為他不能仰視神的榮光和聖潔,倒不是因為怕神讓他受到苦難。
神是慈愛的神,他要賜福與我們,像當日賜福給以色列人一樣。當日亞倫向以色列人的祝福是:「願神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6:24-26)
我有「布希」經歷嗎 ?
神是一位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神。雖然當日祂是在荊棘叢中向摩西顯現;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在被釘十架時也戴上荊棘冠冕,今日祂也可以在不同的時地和場合,用不同的方式向人顯現。荊棘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位住在荊棘中的上主。
歷史記載無數的人也有過「布希」經歷。彼得本是寂寂無聞的漁夫,但遇見神兒子耶穌後人生有了嶄新的目標。他不但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早期教會的領袖,也寫下了聖經中的書卷。奧古士丁曾是放蕩形骸的浪子,但神藉聖經中羅馬書13:13-14向他說話。該節聖經是:「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載主耶穌基督。」結果他懺悔成為著名的神學家。馬丁路德讀到羅馬書1章17節「義人必因信得生」的話,結果他廣傳因信稱義的真理,成為著名的宗教改革家。
今天無數的信徒都可以作見證,述說他們遇到了這位創造宇宙的真神,結果人生有了方向和意義。
深願這也是你個人的經歷。凡真心尋求神的必能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