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的囚房,成了以智慧培育情緒反應的學校。
在他死後一年所召開的追思禮拜上,許多人都覺得,他死于德國秘密警察手中的那一天,上帝已經親手干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一次大屠殺,因為上帝獻出了祂最心愛的一位兒子的生命,他就是朋霍費爾 (又譯為潘霍華Dietrich Bon Hoeffer),一個才華橫溢的神學家,一個對主忠心耿耿的基督徒。
他死的那一天是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凌晨。據同室的一位囚友回憶﹕一九四五年四月八日,禮拜天,潘霍華主持了一個小小的崇拜會,他以非常恰當的話語,向大家講解被囚者的心情、思想與決心,真是深入每一個人的心田。當他剛剛做完禱告,囚室的門被打開了,兩個面目猙獰的納粹進來說:「潘霍華囚犯,準備同我們走!」誰都知道,同我們走意味著去受處死。
潘霍華向獄友告別,他平靜地說:「時候到了。但對我來說卻是生命的開始。」面對著死亡的時候,一個基督徒能那麼平靜地說出那樣的話,足以令任何一個熱血男兒心中頓生浩然之氣,發出一聲吶喊:「大丈夫當如此!」它應使任何一個忠於主的基督徒想到的不僅是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更是主耶穌的呼召「跟隨我」。潘霍華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祂是呼召他來為祂而死。」潘霍華是為主而死的。
獄中的讀書
他死前曾被關押在監獄中十八個月之久,在此其間,他寫了許多的信件、論文和隨感,後來,這些東西被收集整理出版,是為著名的《獄中書簡》。
讀獄中書簡,令我震驚的不僅是潘霍華那些尚未完成的深刻的沉思,更是他作人的那一份情操,那一份參透生死的大智慧,那一個熱愛生命的大胸襟,是一顆赤子之心,那心與基督之心緊緊相連。
潘霍華無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就是在監獄中他也沒有停止讀書。才被關進監獄三、四個多月內,他就讀了十九世紀幾位知名作家的書。他在信中一再告訴朋友,他看了許多好書,他的思想和心情也都很愉快。他說:「我真正的雄心是想徹底的瞭解十九世紀的德國。」他曾對上千頁的 Witiko 的書發生了極大的興趣,認為那是最優美的書之一,並且要迫不及待地介紹給別人看。
讀好書,不僅思想愉快,心情、情感也很愉快,這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
培根說:「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在娛樂上學問的用途是幽居養靜,在裝飾上學問的用處是辭令,在增長才幹上學問的用處是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潘霍華讀書的目的似乎不僅僅在於這些,他更是為了生命、為了自我教育。而生命和教育都是屬於「自由」這個範疇的。
心靈的自由
基督徒是自由的,即使面對牢獄之災,他仍然可以無畏、無悔。而培養澆灌這心靈自由之花的是書籍。人的生命不是一個個碎片,下意識、感覺、情感、智慧、意志、德性、靈性,這些都不是一個個孤伶伶的密室,沒有窗戶和大門能通向其他的房間。
其實,它們倒是像環繞著一池春水的九曲畫廊,雖然各有一段自己的天地,但又彎彎曲曲迴迴轉轉地與其他的天地相通相連,而又不相同。它們在保持自己獨特之處的條件下彼此貫通、融為一體,從而在天地萬物、古往今來之中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我。
因此,用智慧來培育情感,這既是天性使然,又是成就人性之當然。情與理只有彼此交融,才能合情又合理。如是,堂堂的人理才不會墮落成寡情,而深深的人情才不會失去了正義。
人生的智慧
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本書是聖經,熟讀聖經可以使人生發大智慧。潘霍華告訴朋友,他雖然在監獄中但每天都唸聖經。直到他臨死的時候,他的身邊還帶著聖經以及哥德與普魯塔克的著作。
基督徒愛讀聖經這不希奇,希奇的是潘霍華敢於告訴朋友他讀不下聖經了。他說:「我又在經過一段唸不下聖經的難關,不知如何是好。但我不覺得有什麼意外,相信過一段時間我將再回復過來,對聖經重新感到興趣。」
他沒有告訴人們為什麼他在那一段時間唸不下聖經,但我們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非常煩悶、憂愁、激憤、絕望的時候,我們什麼也讀不下去,連聖經也讀不下去了。既然如此,就不必過於自責,更不應充滿了犯罪感。我們終究是人,一個「情」字,把我們折磨得無可奈何、死去活來,只是我們憑著信心確信這個時候很快就會過去,雨過天晴,我們還會對聖經再一次充滿了渴慕的興趣。」
廣闊的胸襟
人之「情」,不能被鎖在一個「理」字中。人之生,是生在天地之間,而天地是個生生不息的大流。熱愛上帝所創造的這個大宇宙吧,在那山川河海、日月星辰、春花秋月中,寄上那份你自己不能言說的深情,更為上帝所賜給我們的這一切獻上深深的感謝,這是愛上帝的人應當有的一份天地之情。
潘霍華就有這樣一個廣闊的胸襟。他雖然是上帝忠貞的兒女,卻被關進了牢房,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卻為看到了在監牢的庭院裡有一隻畫眉鳥而感謝上蒼,他告訴朋友,「那畫眉鳥每天早上唱美妙的歌,現在連晚上也唱了。」一個人能因一點小事而感恩,也算是一種收獲了。
可惜啊!現代人已經被鎖在豪華的住宅內、汽車內,被釘在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前,不再數天上有幾個星星,也不再數路邊的野花有幾個花瓣了。清風在吹,但撫摸不著我們的心,小鳥在唱,但人的耳朵卻好像聾了。失去了宇宙之光、之聲、之色、之美的滋潤,人的情感之樹,越來越枯萎了。
看潘霍華,雖然他身在斗室中,卻在夢裡常流連在大自然的生活中,他躺在林間的草地上,仰視著微風吹動的浮雲,聽林間濤聲陣陣。無論這個世界有多少邪惡,基督徒都應當愛他生活於其中的天地,因為這是天父的世界。在一團浮雲,一片綠葉,一滴清泉中,基督徒都應體驗出上帝創造的偉大、奇妙和美善。
感恩的心懷
基督徒的「情」當和天地萬物交融貫通,這樣,他才會有一顆廣大的心,一份深厚的情。他才能在日常生活對主充滿了感激之情,他才會發現,無論生活如何艱辛,無論苦難怎樣深重,他仍然可以像潘霍華一樣說:「每一天我還是有許多事情值得感恩。」「我所需要的只是幾朵秋天的花。對我而言,只要幾位我們所喜歡簡明的,喜歡共處的友伴,如果還能聽到一篇好的證道講章,那就更好了。」
基督徒的情感既應向外融入天地萬物,又當向內深入到心靈的最深處,這樣,他才能感到深深的滿足。潘霍華在監獄中多次告訴他的朋友和親人說,他內心覺得很滿足。雖然當他聽到朋友被捕,或者自己的學生被處死的消息,或對他的判處一次次被推延時,他也曾多次幾乎陷入沮喪之中,但他沒有被這種沮喪所征服。他有信心和勇氣,能豪邁地說﹕「我不向惡魔屈服,也不向任何人屈服。」而這正是人在絕望時應當高聲呼喊的﹕我絕不向命運屈服。無論是生、是死,都絕不能使我與基督的愛隔絕。
入獄八個月後他就認識到,發生的事常是預想不到的,而對這無可避免的命運,必須以一種犧牲心智的態度去接受。只不過,犧牲從未完全,而心智卻仍然繼續走它自己喜歡的道路。
被囚的反應
剛被關進監獄時,潘霍華曾以為自己很快就會被放出來,他也為此一再地禱告,但是,他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了。他怎樣看待這一切呢?他說:「我深信不能達到自己的願望,對我們是很有益處的,尤其是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雖然,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放棄所有的願望,否則我們將變得冷酷無情。」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當無所作為。恰恰相反,基督徒的一生應當是按照上帝的計劃竭力奮鬥的一生,就像潘霍華所行的那樣﹕我們應該在時間還容許的時候,盡量去改變那些我們認為必須改變的事實。但是,當所有的力量都證明無用時,我們也應當學會以一份平淡的感情去忍受我們無法改變的一切。並且,當我們竭盡人力之後,我們也會覺得比較容易忍受。
但說來慚愧,我們對生活中的不平、不幸、不順總是有不滿,我們對上帝的計劃不理解,總是使我們有時表現不耐煩。怎樣去面對這消極的情感呢?潘霍華提出了非常善解人意的勸告﹕一個基督徒若是對不自然的命運表現一點兒的不耐煩或不滿,不必認為是可羞愧的,一個人渴望得到自由,或者在某種程度上喜愛享受地上的快樂或工作機會,不必以此自咎。
當太陽在東方升起,當禮拜堂的鐘聲敲響,當我們在心中默念那三個字「神是愛」,於是,我們一切的不滿足、不能感恩以及種種的自私,全都煙消雲散了。在這一刻,唯有愉快的回憶環繞著我們,有如親和的天使一般。
完整的生命
人在一生中,要面對許多問題,經歷許多爭戰。我們的生命與感情常常被撕裂成一個個碎片。我們渴望得到的,我們得不到,我們拒絕接受的,卻擺在我們面前,你不得不承認那就是你必須接受的現實。人應當如何面對這樣的情境呢?潘霍華的回答是,你要有一個完整的生命。
「完整的人」、「完整的生命」、「完整的生活」、「完整的人格」,都是潘霍華在書信中反覆提到的觀念。他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所願望的一切,即使我們的感情沒得到滿足,我們仍然可以有一個完整的生命。
那麼,什麼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呢?完整的生命並不在你我的生命中,乃在耶穌基督的生命中。因此,完整的生命就是以耶穌為中心的生命。「我們不應該在窮途末路時才來信賴上帝,上帝必須居於生命的中心。我願意把上帝當作生命的中心,而不是生命的邊緣,不是軟弱時,而是堅強時的上帝,不在人的痛苦與死亡中,而是在人的生活與榮樂裡。」
這樣的一個以耶穌為中心的生命,絕對不是一個貧乏、枯燥、無味的生命,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生命。就好像那美妙的音樂一樣,一方面,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一個優美明朗的主題、主調、主音;另一方面,也必須有與主調對位的副調,不相混亂而各具特色。不走調,也不失音。唯有這種複音音樂才能給予生命所應有的整體性。
基督教叫我們同時投身於許多不同容積的生活裡,在我們心裡,最少有某種程度能夠容納上帝和整個世界。我們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人同樂。
活在今天,用整個的生命去完成過去,去塑造未來,這就是潘霍華給我們的遺言。無論在這一條生命之路上我們走得如何地艱難,我們都應當像潘霍華一樣有勇氣說﹕「絕不放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