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過動兒是愚頑不靈的蠢蛋,
有人認為過動兒是聰明絕頂的天才,
有人認為過動兒是調皮搗蛋的麻煩份子,
有人又認為過動兒是充滿創意的智多星。
是成天做白日夢、丟三忘四的糊塗教授?
是造福人類的「愛迪生」、「愛恩斯坦」?
何謂「過動兒」?
三、四十年以前,醫學院教授可能會告訴學生:根本沒有「過動兒」這回事,孩子好動,全是因為糖吃多了。
這些年來,醫學界雖然歸納出這些人普遍都有「注意力容易轉移、衝動、過動(外顯/不外顯)」等現象,認為是腦內控制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因素(多巴胺dopamine),出現分泌不平衡的情形。但醫學界卻一直找不到恰當的名稱去界定「它」,因此不同的年代,往往出現不同的稱呼。即使是現在,定名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仍然引起極大的爭議。爭議的主因,出在「失調」(disorder)這個字眼,似乎認定ADHD是一種疾病。
1993年,Thomas Hartmann提出「獵人/農夫」的人格特質觀念之後,一般人對「過動兒」開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學校及社會要求的是「農夫型」孩子,偏偏這群過動兒屬於「獵人型」。要求「獵人」去當「農夫」,是不太容易。
2005年,本身也是「過動兒」的Edward Hallowell博士,在新著《Delivered from Distraction》一書中提到:「過動兒」並非一種「疾病」或「失調」,它乃是某種特質。若讓這特質傷害了過動兒的生活,那才會形成「失調」;但若將它運用得當,同時發揮出每位過動兒特殊的天賦、潛能,那麼這種特質反而成了助力。
目前並沒有任何儀器,真能提出看得見的指數去「測出」過動兒。一般只能從小孩的表現去推測:「應該」是過動兒。「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所出的第四版診斷手冊(DSM-IV),是目前診斷「過動兒」普遍採用的參考工具。手冊中列出十八種行為表現,診斷者由孩童過去的行為,來核對手冊中所佔的比例,以查驗是否為注意力不足、衝動、過動。
全美,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的孩童是「過動兒」(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外顯過動的ADD);成人中,則有上千萬。其中男女比例約為3比1,但女性中,較多屬於「白日夢型」,也就是ADD。
有何因應對策?
父母最關心的是:能「根治」嗎?有沒有「最好」的解決辦法?
事實上,過動兒的特質,是不會隨著年齡成長而消失的。要幫助過動兒,我認為有個最簡單的要訣:挖掘長處,削減短處。
若我們任由不專心、衝動、好動等掌控孩子,他們的生活當然會「失調」,做起事來有頭沒尾,生活次序凌亂、沒有條理,也學不會與人如何相處。然而我們若運用一些實際可行的方法,減低這些會造成負面影響的因素;同時幫助他們發揮特有的創意性、直覺力、活潑不死守框框的思考模式…等,就是最好幫助他們的方法。
當然每個過動兒都不一樣,「策略」也就因人而異。目前通行的因應之道,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1. 經專業人員診斷。可以請教孩子的小兒科醫生,或由他推薦有經驗的兒童精神科醫生(child psychiatrist)、或小兒發展科醫生(developmental pediatrician)進行診斷。診斷時要留意孩子有何潛能與特長,足以在日後加以發揮的。
2. 服用藥物。這是目前不少人採用的方法,但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卻讓父母擔心。我會另撰一文討論藥物問題。這裡要提醒的是:絕對不能以藥物為單一的策略。
3. 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多鼓勵、多讚賞,是導正孩子行為的良方。
4. 在井然有序的環境中學習。
5. 條理、規律的訓練。讓孩子養成使用行事曆、計劃表、待做清單…等習慣,並堅持完成。
6. 視需要尋求專業輔導。這類協談不但能幫助過動兒了解自己、自己的才能、合適的職業走向,也能增進孩子的應變能力、人際關係、情緒的處理…等。
7. 「教練」制。也就是有位「人」或「方法」,能夠像教練似的,在旁隨時提醒、鼓勵、關心。這位教練,可能是父母、老師、朋友、配偶…,也可能是某些「教練」團體,徵召經過專門訓練的義工擔任,透過電子郵件、電話…等,幫助過動兒。更有人使用特殊設計的「提醒手錶」(WatchMinder),來達成「教練」的功用。
8. 參與團隊式的運動、或社團教會活動,學習與人有良性的互動。
9. 注意飲食營養的均衡,充足的睡眠等。
(「家有過動兒」網路聯盟的檔案中,詳細列出了許多可行的對策﹝例如自制力的訓練、又如Hallowell博士所提出的:「助長」才能與特長的五步驟計劃…等等。﹞有興趣的讀友,可上網查閱。)
過動兒會出現「複合性障礙」嗎?
這是許多專家有興趣研究的問題。
少數過動兒是有情緒障礙、學習障礙、感官統合障礙、或語言障礙…等,但不能因此就說「過動兒」一定就附帶有合併症狀。所以會有這誤解,往往在於過早「貼上標籤」所致。其實只要用對方法、在具有挑戰性又靈活的策略下,很多問題都可以及早克服。
舉個例:當我家阿丹三、四歲時,無論我讓他聽過多少遍兒歌,他都不會唱。等到經由性向與智力測驗結果得知,他是「視覺學習」強過「聽覺學習」的人後,我改變方式,將所有兒歌寫在「大字報」上,很快短短幾個月內,他就開始認字、唸書,並唱歌了。我能說當時的阿丹,有學習障礙、語言障礙嗎?
另外,許多人認為過動兒都是「好勇善戰」、充滿了侵略性。甚至許多研究人員也認為:約一半的過動兒(大部分是男生),都有「對立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若不好好處理,很容易就會演變成嚴重的「行為規範障礙」(conduct disorder (CD))。讓我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問題:
過動兒也和一般孩子一樣,具有不同的個性、脾氣。但常常發生的情況是:過動兒因為耐性不足、衝動,對事情的思考模式又老是出人意表,而遭到同伴誤解。若大人處置不當,曲解了他們本意,讓他們的委屈無處宣洩,他們在不知如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之下,就會一步步被推向以「動口或動手來解決問題」的地步。這實在是父母和老師需要注意的。
有一點,我倒認為是大部分過動兒都有的通病:若沒有事先講好,就臨時更改他們的行程或計劃,他們多半會頑固的以「不變」來抗爭。父母就要注意事前的溝通,讓他們做好「可能會有更動」的心理準備;同時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不過這種固執的「毛病」,若引導得當,反而能夠幫助他們在做一些正面的事情上,「執著」、堅持到底。
有關「過動兒」的其他議題
老師、學校該如何具體的幫助過動兒?親師間如何溝通?如何協助過動兒的父母、家人?另外,「青少年過動兒」、「成人過動兒」等,本身就有非常大的探討空間。還有,目前醫學界在「過動兒」方面的的研究走向如何?有何法案是「過動兒」及家人該知道的?…這些議題列舉不盡,但限於篇幅,無法多寫,希望以後有機會再談。
身為過動兒父母
最後,容我抒發一點身為過動兒家長的感受:
聖經上這句話「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真是苦啊…。」讓我覺得就是在活靈活現的刻畫過動兒。但我也相信「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同樣可以作為教養過動兒的原則。
我自己是早已接受了「我這孩子和別人不同」的看法,但這並不意味著過動兒比別人差;相反的,他們反應快,他們的思考方式是「跳躍式、不拘泥於傳統框框」,他們富創意性,他們善良,他們極其聰明…。但相對的,這些對父母的體力與智力,構成極大的挑戰。如何「處變不驚」沉著應戰,如何在「持久戰」與鬥智的過程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可真不容易。往往身在其中時是「痛苦不堪」,事後回味卻又滋味無窮。只希望十幾、二十年後,我們這些過動兒的父母,能夠因著孩子滿有自尊心的過著充實、快樂、有貢獻的人生,而彼此道賀。
(註:「家有過動兒」網路聯盟網址為: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ChineseParent-ADHD )
(寫於1/12/2006)
作者簡介:俞一蓁三年前創立了「家有過動兒聯盟」,從事文字工作多年,曾任中學老師,並研習教育心理與輔導。她本身也是一位過動兒的母親,文章多次刊登在飛揚雜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