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的哲思

有人追求科技金童世紀新貴之夢,有人踏上響應呼召行醫傳道之旅。我呢?

在我留學美國整整六年,努力以赴,一圓成為醫生的「美國夢」當中,可說是碰盡了壁、嘆盡了氣、流盡了淚。如今毅然決定要離美,回到自己生長,現在卻變得陌生的故鄉─台灣─貢獻所學。

回想這段對許多人而言只是一眨眼工夫,對我來說卻是極沉重、漫長的歲月。所經歷的可用雅各對自己生命之評語來形容:「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創47: 9)

年紀輕時,總覺得上帝是公平的,祂讓每一個人受的苦都差不多,差別在於這人先吃,那人晚挨,所以當我苦不堪言,別人卻逍遙自在時,我就安慰自己說,風水輪流轉,總有一天換你苦哈哈,我笑咪咪。

快跑的未必能贏

年紀稍長後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以創世紀中的人物為例,以撒一生的年日似乎看不出有什麼不順遂,一切事情都不必自己動手,總有人為他安排妥當。創25: 5明明記載說:「亞伯拉罕將一切所有的都給了以撒。」不需要辛勤工作,就得大筆產業,連老婆也是別人幫他娶回來,他只需要「出來在田間默想,舉目一看」(創24: 63)極其俊美又賢慧大方的嬌妻,就像限時專送一般送入自己懷抱。人生兩樣最重要的事,最關鍵的抉擇──創業與婚姻,都不費吹灰之力,說有就有,且是最豐富和最佳美的,真是上帝要賜福給誰就賜福給誰。

反觀雅各的生平就大不相同,一輩子抓,卻不夠,從年輕到老邁都在流浪與巔簸。娶老婆也苦,工作創業也苦,生養兒女也苦(因彼此相爭,又失去最愛的約瑟),與父親以撒形成鮮明的對比。

再看現代許多名人顯貴平步青雲,一夜致富的故事,使我得到一個結論。每個人遭遇不同,受苦愈多並不見得愈成功。

「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貲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9: 11)

不過請別誤會,我所提到的只是一個人外在的表現和際遇,並未涉及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可以看見以撒也有家庭問題;所羅門在奢靡享樂後心靈仍覺空虛;好萊塢影星有錢有名依舊不快樂;比爾蓋茲(Bill Gates) 身為世界首富,卻不一定比一般人更滿足。

成功者未必滿足

然而,信靠主的人正如詩歌所說:「這世界雖有苦難,主耶穌是避風港灣。」只要心存感恩,日子照樣平安喜樂。我並不否認這些基督徒耳熟能詳的道理,但我也不確定,這些外表成功的人內心就一定不滿足,難道不是基督徒就不能因工作與專業上的成就,而得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

某主日下午和一位弟兄閒聊,我提到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刊載於《遠見》雜誌的文章,題目叫「科技金童,世紀新貴」,內容是提到台灣一個新群體,年齡約三十出頭,大多學理工,他們習於競爭,善於競爭,從小競爭到大,也從小贏到大。碩士是普通,博士不稀奇,在台灣最有發展前景的科技產業工作,新竹科學園區是他們密度最高的地方。每天大約工作十四小時,卻樂在其中,卅多歲所擁有的財富,遠遠超過他們小時候想像一生能擁有財富的規模。說老實話,我很羨慕他們的成就。不料弟兄馬上說:「其實他們一點也不快樂、不滿足,他們的生命充滿了問題。」

坦白說,我對這種評語頗不以為然,我們假設他們有許多問題,心裡空虛寂寞,事實上我們不應該一廂情願地自作揣測,他們說滿足就是滿足,也許是短暫的滿足,與我們基督徒有不同的滿足,但終究是滿足。

在我尚未嚐到成功滋味之前,就告訴我說他們不滿足,說服力是不夠的。這就好像一個人爬到山頂後,卻回頭告訴只差十來尺,仍在努力的伙伴說:「我已經看過山頂上的風景,實在不怎麼樣,你不必再浪費力氣往上爬,下山去吧!」一樣不能讓人感到滿意。唯有當自己也嚐到同樣味道,卻醒悟到人生還有更高超的目標值得追求,於是離開這山,再去爬另一座山,如此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

以神為樂?以己為樂?

我認為基督徒在自己事業及各種夢想上的追求,和其他人並無不同。兩者同樣會有順逆、得失的經歷。差別在於我們以神為滿足,倚靠神,順服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去過每天的日子。而他們以自己為中心,依賴自己的聰明與雙手,順著自己的喜好而活。

從懂事至今,我所知道的只是追求順利,躲避逆境。然而在順逆交錯循環之過程中,卻無法得著不移的安憩。順時怕好景不常,用盡各種辦法來拖延,好多享受些時候。逆時則奮力掙扎,與命運搏鬥,同時也專心禱告,祈求神幫助,速速轉危為安。

高遠的視觀

然而事與願違,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多災多難,波折連綿。我雖以「天塌下來也壓不死,巨石滾落也碾不碎」之堅韌意志誇口,但至終仍無能耐超脫順逆所帶來的患得患失,提不起放不下的愁煩無奈。我該怎麼辦呢?如何超脫順逆之困擾,得著自由?於是我回到神的話語尋求答案,禱告讀經時,神使我靈竅竇開,悟出極寶貴的也是神要我領悟的道理──

搭過飛機的人都曾在降落前端詳地面上,密密麻麻的汽車在高速公路爬行,由於必須穿過地勢上天然障礙,而有時向右微轉,有時向左微彎。人生就如同路上開車,有時順(右),有時逆(左),而神就像一架飛機,祂看甲到乙點永遠只是一條直線,不受障礙影響,沒有順逆限制,如詩篇139: 12所說,「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只要搭上這架飛機,就能擁有祂的眼光,也就能擺脫塵世的枷鎖,和順逆得失的困擾,得到真正的自由與釋放。

台灣花蓮基督教醫院院長黃勝雄醫師,原來在美國是醫學院神經外科的副教授,也是許多同僚醫生中,最受歡迎的腦外科醫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要開三百六十個病例,加上每天看門診,及住院的病人,每年至少五千人次,可想而知他是多忙碌。

因忙得沒時間陪孩子,他就為他們買下四甲地的家園,讓孩子有廣闊舒適的活動空間,又替他們儲存足夠的大學基金,將來可上最好的私立名校。

一個星期日作完禮拜,他帶兩個孩子去中國餐廳吃麵。飯後送孩子回家,回醫院途中,胸口突然感覺悶熱不舒服,結果他進了心臟加護病房三天三夜。檢查的結果說,大概是中國湯麵放太多味精,使他的動脈產生痙攣的現象,沒有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硬化。

小故事大啟發

住院期間黃醫師看了很多書,其中有一則是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短文故事:「有一位農夫早出晚歸,在耕植一塊貧瘠的土地,非常勤奮的工作,午餐也顧不得吃,太陽下山的時候,就嘆息時間太短,也常自言自語說:『我必須積蓄存糧,以備不時之需。』

一位天使聽到了,就很同情這農夫,於是向農夫說:『你工作很認真,對父母有孝行,對子女有愛心,對鄰居和睦相助,所以上帝要賞賜你更多的土地,讓你富足。今天從這裡作起點,以你能力所及的去跑,等你繞一圈回原點時,圓圈以內的這塊地就屬於你的了。』

農夫高興萬分,馬上就開始跑,也忘了帶飲水,只顧往前跑。當他跑了半個鐘頭後,往後看,啊!真高興,這塊地的生產足夠供給我一輩子了,他想停下來,繼而又想,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應該為兒女再跑一段路,讓他們也有一點家產,於是又跑了一段。

這時胸口開始有一點悶熱,頭有一點暈眩,他想,唉!我年紀大了,退休了以後怎麼辦呢?也許我應該再多跑一段路。然而就在這時候,他體力不支倒地,不久就死了,什麼也沒得著。」

服事最小的弟兄

看完這故事,黃醫師大得啟發,從此以後他的人生觀修正了。他開始每年拿一個月的休假,去作義工,作短期醫療宣教,到醫療落後的國家服務或教學。他也打算從五十五到六十五歲獻給上帝使用,這期間他有機會認識很多屬靈的好友和前輩,也學習到服事人的樂趣。

1985年他拜訪了德蕾莎修女,也決心力行她的至理名言:「生活簡樸,俾使多人得溫飽。」(“Live simple, so thousands of others can simply live.”)?

86年,他自願到門諾醫院當義工一個多月,第一次和前院長Dr. Brown相處共事。Dr. Brown91年在洛城接受台美基金會的台灣奉獻獎時,向台灣人呼籲說:「我為台灣奉獻了這一生,我盼望台灣人醫生也能像我一樣,去照顧弱小無助的同胞。有人肯奉獻自己,去偏遠的花蓮服務。」

黃醫師聽後十分扎心,促使他決心放下美國的一切,於93年底回台,接下院長的使命──去服事最小弟兄中的一位,就是服事上帝。結果他得到一個意想不到的快樂,是他竟能在台灣外傷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花蓮地區,來運用他的專長─腦神經外科。

肩負使命的醫師

蔡元雲醫師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短短的行醫生涯兩年後,因看到香港社會的墮落與敗壞,他迫切地感到人的生命需要蛻變,也急需基督的福音,於是先辭退了一半的醫院工作,投身《突破》機構的事奉。過了三年,又毅然決然放下自己喜愛的醫院崗位,出國進修神學與輔導,回港後全時間投入「突破」的事奉。

我還認識另一位名醫,原在美國也擁有佔地數甲的家園,甚至富有到在豪宅後院興建一個小型動物園,養了一對梅花鹿。然而為了尋找更高的理想,並提高家鄉醫療水準,在接近退休年齡,仍決定回台灣鄉下貢獻專才。他就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現任院長黃昭聲醫師。

這些人都是願意順服神更高的呼召,有更美的目標,而走出自己的舒適圈(Comfort Zone)。卻在放棄大富大貴後,發現簡樸反而更悠然自在;在犧牲名利追逐後,體驗到幫助人是更有價值的人生。

對他們而言,順逆不再重要,得失無須計較,重要的是完成上帝託付的使命,計較的是神更美的旨意。這三位良醫的成就為我所稱羨,他們回應神呼召的態度,為我所欽佩,他們的榜樣,更是我日後仿傚之模範。

惟願在我功未成,名未就之前,能抱著一顆「為己無所求,為主無不捨」的心志,並懷著順逆無所謂,得失無所患的淡泊情懷,來安渡未來行醫的年日。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