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丹學過的玩意兒真不少,老媽陪學的過程才是試鍊!
現代的孩子似乎個個身懷絕技:靜可琴、棋;動可踢(球)、打(拳)。捫心自問,自己並不是為了怕小孩輸在起跑線上,也不是為了趕時髦、與人比較,才讓孩子習藝。一切,只是為了「萬一」:萬一,這些學習過程真能培養孩子的毅力、耐心、定力呢?萬一,這些真能建立孩子的自尊、自信呢?因著這萬分之一的希望,我也搭上這班現代父母的列車。
家中三個孩子,老大老二是學什麼像什麼,一點即通,領悟力比老爹老媽高多了,這讓我以為:所有的小孩都是這樣!等到老三阿丹正式習藝,我才深深體會:人類真是「生而不平等」也!
阿丹學過的玩意兒不少,游泳、棒球、籃球、空手道、喇叭、鋼琴、西洋棋、中文…。但他習藝的過程,只能以千辛萬苦來形容。(我是說我這老媽,在一旁看得千辛萬苦也!)
多年啦啦隊隊長當下來,我總也瞧出了一些苗頭,體會到技藝之外的學問。
阿丹學泳
先說游泳吧。阿丹原本不怕水,小時候常喜歡潛在水下對我們扮怪臉、或揮手。五歲開始參加社區游泳隊,隊裡並不要求這年紀的孩子會游泳才能加入,我們以為是好事,哪料卻是惡夢的開始。
阿丹當時正值最最淘氣、好奇的年齡,能同時注意身邊發生的許多「瑣碎事」,卻顧不上我們要他注意的「重要事」。要教阿丹這種「過動小子」,沒有兩把刷子是不成的:如何將指令簡化?如何耐著性子多賞些鼓勵?如何不被急於看見成果的壓力所主導?這可難為了那些青少年教練。
他的心猿意馬、「有聽沒有到」,讓他一開始就把教練教的呼吸法搞錯了。在喝了水、自覺快要淹死之後,就完全不敢到水深的地方
,也不願意再參加任何比賽。老實說,社區間比賽,六歲以下的孩子,常常是由教練扛著、揣著游完全程,哪有什麼壓力可言?他卻可以在起跳前、哨音一鳴、掉頭就走!
整整兩個暑假,成天就哄著阿丹往水深處游,哄著他參加比賽,這讓我身心備受煎熬。當時我在他身上只看到:這孩子怎麼和別人的孩子「不一樣」!青少年教練們的沮喪、其他家長的眼光,也深深影響我。這場拉鋸戰,讓我忽略了阿丹四歲多就會認字讀書的事實;這場拉鋸戰,也使我忽略了阿丹會騎腳踏車的事實。我「看不見」每個人的學習步調,本來就有不同!
有天我在讀《耶利米哀歌》第三章時,忽然體會:我正讓阿丹取代了神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每天活在他「當下」的起起落落,難怪會陷入「茵蔯和苦膽的困苦窘迫」。
那之後,我就釋然了,不再在乎他不到水深的地方去,也不再勉強他參加比賽。阿丹八歲時,我也鬆手,允許他退出游泳隊。
兩年後,阿丹告訴我,他想試試再加入泳隊。十歲那年暑假,他學會了四種泳式,也不再視比賽為畏途。這使我看見了阿丹「不做沒把握事」的特色。去年市泳大賽,阿丹拿了十二歲種籽B隊的自由式季軍,以及蝶式第八。
回首過去八年,惡夢早已過去,阿丹完全不記得自己曾經怕水深、懼比賽的情形,提醒他時,他只覺得好笑。
阿丹習弈
三年前暑假,阿丹在社區大學學西洋棋,當時幾乎是每下必敗,偶爾在家和老爹對弈,就看他隨心所欲、亂下一通。
第二年暑假,他說還想上棋課。好啊,難得自己主動想學,就學吧!結果一個暑假下來,仍是鴉鴉烏、不得要領的亂下。
第三年,他又要求再上。老師沒變、課程相同,這錢值得花嗎?我開始猶豫,但瞧他那麼想上,我就聲明:最後一年囉!
這年終於開竅,每天下課後就要和老爹老姊挑戰,不但會佈局,還開始拿著各家棋譜研究。很快的,老姊贏不了他,老爹則勉強扯成平手,甚至投降認輸。
阿丹習藝的過程,讓我想到哈洛偉爾醫生(Edward Hallowell)寫的《不再分心》(暫譯)《Delivered from Distraction》。書中他提到,一個人真正的快樂,建立在這人內在的特質上,這些特質包括了:樂觀、具與別人自在交往的能力、擁有「我能夠做」也「願意去做」的態度……。
究竟什麼樣的生活經驗,最能激發出這些內在特質呢?哈洛偉爾從他過去廿多年的經驗,發展出一套「五步驟計劃」(five-step plan),這計劃不但能夠激發出這些特質,也能夠增強一個人的特長與潛能。
這五個步驟是:有所歸屬(connect)→自在的玩(play) →反覆練習(practice) →精通(mastery) →被人肯定(recognition)。這些步驟好似一個圓圈,可週而復始、循環不止,每一步自然就引向下一步,一旦開始,終其一生都可以繼續下去。
快樂學習的訣竅
這套理論的概要是這樣的:
1.有所歸屬:這是圓圈的起頭,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所屬的對象可能是神、是父母、老師、朋友、藝術音樂等。你在其中,感到受歡迎、被需要、被公平對待、感受到愛,建立起喜樂、信心、自尊…。
2.自在地「玩」:當你覺得有所屬,自然就會安心的走第二步,在玩中,發掘出自己的才能與特長。玩,包括任何形式的活動,你在其中,腦子好像被點燃,想像力得以發揮。
3.一旦找到能夠全然玩在其中的活動,就想一玩再玩,這就進入第三步:反覆練習。不須別人要求,自己就心甘情願的去做。持續一生的習慣、訓練,往往是這樣造成的。
4.反覆練習之後,就進入了第四步:精通、熟練。這並不是說你一定最好,而是指你會進步,比以前更好。有進步,其實就是建立自尊、自信與動機的秘訣。
5.當你精通某些事情時,別人就會注意到你,肯定你所做的、你的價值,這就進入第五步:被人肯定。得到肯定,是激發孩子行出正面行為的動力。
這五個步驟,很自然就能產生出:安全感、熱忱、謹慎自守、自信、自尊、動機、合於道德的行為……。
阿丹的習藝正是如此。神、爸爸、媽媽、姊姊、老師、朋友…是讓他有所歸屬的對象;當他主動想學,且樂在其中渾然忘我時,就會自動自發的想要一練再練;熟練之後帶出的成果,讓他被所歸屬的對象友善的肯定、接納;這又讓他繼續樂在其中,在圓圈中循環進步,也在快樂中,激起「我能夠做」也「願意去做」的態度。
要他學的,若不是出於自己情願,而是父母或其他人的勉強,那可有得瞧了,事倍功半不說,親子之間衝突頻頻,責罵、氣惱、自尊心受損…,原本可以快快樂樂的學習,弄得烏煙瘴氣,得不償失。
營造良好的親子互動
多年下來,阿丹一直持續學習的,只有游泳、下棋、空手道。棒球、喇叭已告中斷,籃球、鋼琴、中文則勉為其難、緩慢進行中。
當然父母不可能凡事都順著孩子,許多有價值、一生受用的學習,孩子未必主動想學,父母如何誘導?如何讓他敞開心胸、引發學習的動機?都是不容易的挑戰。
阿丹習藝的過程中,我也得時時留意:他究竟是發懶?還是真的不感興趣?另外,我也必須常常提醒自己:目前要他學的,是為了滿足我們父母的虛榮心,還是為了他的好處?若換成神的眼光來看,他現在所學、所走的路,對他的一生真有幫助嗎?
阿丹曾經鄭重其事的告訴我:「只有神是完美的。」這句話讓我看見,他並沒有被完美主義所困。
習藝可以是非常愉快的經驗,我們做父母的要學的是如何放手、寬心,常常鼓勵稱讚孩子,讓孩子在自發、自在中,發揮特長。但願每家的孩子習藝時,都能夠渾然忘我、樂在其中,終其一生做個真正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