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活出期許

去年在YouTube中有一個轟動一時的短片「你知道嗎?(Did You Know?) 」由一位美國高中老師研究製作,探索現在學生未來所要面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看過他的發現結果後,立刻引發了許多人的啟思,同時不得不做些人生態度的改變。

美國前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認為:
● 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時根本不存在。
● 對正在就讀的大學生而言,前二年所學的科技,第三年就過時。
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
● 現在的學生未來在換第十四個工作時,平均的年齡是卅八歲。在 北美,四分之一的人在目前的 單位上工作不超過一年,二分之 一的人,不超過五年。
● 根據估計,紐約時報一週所包含的資訊量,比十八世紀一個人一生可能接觸到的資訊量還要多。
● 在2006年結婚的新人中,有八分之一是在網路上認識的(註)。
當你讀過這些資訊後反應是什麼?你的「自我期許」會有什麼改變嗎?

「自我期許」的威力
小至在一天的生活中,一個人是否能把握時間,有所成果;大至在一生中,一個人是否能掌握機會,運用自己的才幹,榮神益人,都與一個人的「自我期許」息息相關。簡言之,「自我期許」可以說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而每個人的自我要求,和對自我的認識與認同有直接的關係。

中國人對傳承文化的傳統,一直抱持「人人有責」的自豪與使命感,因此在每個人的「自我期許」中,都免不了設定「以天下為己任」為個人人生的終極目標。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卻是「只管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由此看來,「自我期許」多半是一種立志,一個目標,一個未來;而不是一種感受、行動和現在。

現代人對「自我認識」的重要性已有共識,對「EQ(情緒智)」的瞭解也更普及。如何使「自我期許」從單單立志擴展到行動,使我們達到榮神益人的目標,是現代人面對的挑戰。從基督徒的眼光來看,這也是神在這個世代給我們的託付與責任。

「自我要求」的智慧
一‧把握時間做該做的事
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作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4:13-17)

「眼高手低」在自我期許中常與「遠大目標」混淆,以致自我期許的事情似乎永遠是未來式。這些偉大的目標只是在安慰自己—–我有目標,我有志向。然而在今天,我需要做什麼?有哪一件事是我今天一定要做的,有哪一件事是一定要做完的?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我們有不同的職責與重點,儘管許多時候有「身不由己」的感覺,不能做想做的,只有一大堆該做的,但把握時間好好把該做的事做好,當收割的季節來臨時,就會慶幸當時做了該做的,而如今在最美好的時候,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了。

二‧把握機會學該學的事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 5:15-17)

許多人常以逃避和忽視的態度生活,對生活周遭科技變化、全球暖化、憂鬱症的認識、用創意來解決問題等等重要議題,不願意去瞭解,或是認為這些問題太大、太複雜,即使知道了又能怎樣呢?留給專家去操心吧!這樣就會導致在時代性的課題上,毫無自我期許;在因果關係的循環下,與時代議題越來越脫節,個人也就越退縮在自己習慣的世界中,無法和周圍的人互動,做出任何的貢獻。

一個有「自我期許」的人,必然是一個願意學習與成長的人。在一個「知識正以十倍速度成長」的環境中,如何把握學習的機會,可以藉由參與講座學習 (例如飛揚協會舉辦的十二美門講座 )、網路涉取知識、加入固定小組或讀書討論等等方式,都能幫助自我成長,並與時代接軌。

三‧把握生命給予當給出的
「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3-34)

人生的價值觀基本上決定了我們的「自我期許」。若你認為每個人都是按著神的形像所造,有愛、尊貴、榮耀的品質,你就自然對自己的做人處世,舉止言談有更高的期許。同時,若你也認識人有自私的本能,在認知和能力上,每個人都不同也很有限,就能明白我們需要彼此包容、相互扶持。

只有當一個人給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有什麼,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施比受更為有福」。「自我期許」要能夠落實,一定需要透過付出,透過服事別人,才會看見自己生命的意義。「標竿人生」(Purpose Driven Life)一書的作者華理克牧師就為標竿人生做了一個最好的詮釋:「一個有目的、有目標的人生,不是為了你自己,而是為了神的計劃與國度。當我們用生命去成為別人的祝福時,你就會經驗到神如何成全你人生的期許。」

「自我要求」的兩大敵人
「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12:3)神學家雷荷尼博(Reinhold Niebuhr)說得好,一個人的罪來自於兩處:一個是驕傲(pride),也就是看自己高過自己;一個就是情慾(sen-
suality),追求感官的滿足,以致於看自己低於真正的自己,那就是自卑。當一個人驕傲時,對自己的期許往往超過自己真正能達到的標準;相對地,自卑的人對自己幾乎毫無要求,只求得過且過。

在工作或家庭中,我們從自己或同事、家人身上,常會看到這兩種阻礙——一是完美主義,二是自卑感,使得許多看來並不複雜或困難的工作常常停滯不前。一個有健康「自我期許」的人,明白「期許」是有「期望」也有「容許」。對自己只有成功的期望、卻不容許有嘗試與失敗的機會,這種期望只會為人帶來窒息的壓力,對事情毫無助益。然而,若是不斷地容許自己一拖再拖、一錯再錯,卻不期望自己做任何的改變或成長,這是毫無「自我期許」的人,這種人是無法在人群中立足的。

我們的期許
「你知道嗎?」這個短片發行後,短短的時間內就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到處流傳。有許多人看完後的反應是說不出話來,因為震撼力太強。在這短片中,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話就是: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我的反應是:太好了!「教育」終於必須面對真正的對象了,那就是學生本身,說得更清楚,那就是「人」本身。這是值得慶祝的事,因為教育的目的絕不只是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能培育出有自主能力,懂得自我期許和要求的人,在面對各樣的挑戰與變化時,會激起他內心的熱忱,引發創新的思考,並付出對周遭的關愛。

願在一年之首,以此互勉在主裡成為一個有「自我期許」的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