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是一種兼容並蓄的美麗。
如果地上有理想教會,該教會應該呈現怎樣的風範?如果地上有完美的基督徒,這人該有何等的英姿丰采?如果地上有理想的家庭,該家庭又應展露怎樣的藍圖呢?
任何人如果都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家庭、人物、教會畫幅理想圖,答案可能就像世界人口這麼多。本期主題「平衡」,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幅理想圖的品質吧!
家庭的理想圖
理想的家庭應該含有公義和慈愛的平衡:公義是家規嚴格,為行為、道德、良心樹立正確的標準。慈愛是保證接納,即使家庭成員誤犯家規,管教之後總是表達無條件的接納。若只講公義卻無慈愛,孩子將缺乏安全感,但光有慈愛卻無公義,孩子將被溺愛而淪為自我中心。偏執一方都不是家庭之福。
理想的基督徒應該擁有自信和謙卑的平衡品質:自信是相信全智、全能、全愛的神,按衪美好的旨意,創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我,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必定有某方面的恩賜可以榮神益人。謙卑是認知使我與人不同的是神,既然一切都是從神領受的,就沒有什麼可誇。(林前4:7)有自信卻無謙卑,自信很容易淪為驕傲;有謙卑卻無自信,謙卑很容易淪為自卑。自信而又謙卑的平衡,展現在不卑不亢的美麗裏。
教會的理想圖
理想的教會應該持有對內和對外的平衡:對內是遵行基督的命令「彼此相愛」(約13:34),產生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愛來融化人與人之間隔斷的圍牆。對外實踐基督的吩咐「廣傳福言」(太28:19),將神的道傳到世界各個角落,以十架救恩來改變人心。
有對內彼此相愛卻缺乏對外廣傳福音,教會將縮小成為世外桃源;有對外廣傳福音卻缺乏對內彼此相愛,初信者無法感受基督的愛,就缺失了學習成長的機會。
理想的教會應該擁有敬拜神和服事人的平衡,敬拜神是打開心靈來享受神的同在、恩典、更新和能力。服事人是進入社區,去關心世人的需要、困難和問題。敬拜是一種流入,服事是一種流出。有流入又有流出,聖徒的靈性必然是健壯、活潑、多結果子的。有敬拜而無服事,就像有流入而無流出的死海;有服事而無敬拜,信徒很快就會靈力耗盡枯竭。
一般來說,教會若注重團契(小組)的組織活動,來實踐對內彼此相愛,對外廣傳福音就顯得較為薄弱。教會若專注於主日敬拜的有形事工,服事社區的無形活動就會相對較為缺乏。要使教會達到對內和對外的平衡,敬拜神和服事人的平衡,不但需要在意識上覺悟到平衡的重要性,還要在行政方面刻意建造事工上的平衡。
「不平衡」跟你我有什麼關係?想像一下,一個國家若十分之九的人口是男人,只有十分之一是女人;想像一下,一個只有動物沒有植物的地球;想像一下,一個社會只有勞工,沒有知識份子;想像一下,一個經濟體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想像一下,一個教會只注重神的能力,而忽略人的努力。
神費了相當的心思,來護衛神學理念上的平衡,有時某個聖經作者的神學思想側重一方,衪就興起另一個作者,強調神學思想的另一方面,來取得平衡。事實上兩造雖然表面上顯得互相矛盾,但卻同時是真理。
信心與行為的平衡
比如,保羅在羅馬書三至五章,強調因信稱義的真理:「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行為上)遵行律法。」(羅3:28)並且舉「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羅4:3),作為歷史例證。這邏輯解析確實是鏗鏘有力,把「靠行為的完全而稱義」之門堵得死死的,好讓我們這憑信心來到基督十架之下的人,在寶血裡找到完全的安息。啊,何等輕鬆自在,我不需要行為上修行得多完美,我只要依靠基督寶血就蒙接納!
這個信念極可能有個副產品,有人會誤解基督教不注重行為,反正犯了任何大罪,主都會接納赦免!為了防止可能的誤解,神興起另一個使徒雅各,在聖經的另一端《雅各書》,強調行為的重要性:「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7)雅各把假基督徒「嘴巴說信,心裡卻沒誠實悔改」之門堵得死死的,使信心與行為結合成一物的兩面,並且同樣舉亞伯拉罕為例證:「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麼。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纔得成全。」(雅2:21-22)
上帝是何等的卓越啊!祂藉著保羅的神學理念告訴我們,靠「行為的完全」而得救是不可能的。相形之下,簡單的因信稱義就成為我們的安全感──接受基督的十架恩惠,真是簡單又確實。然而祂又透過雅各的神學理念告訴我們,救恩可不是舊貨攤上的廉價品,不必付出真心悔改的代價就能獲得。真信心一定有真行為的記號表彰出來!兩位使徒神學理念上的平衡,可以說是上帝智慧的極致。
恩典與律法的平衡
神甚至投資一千四百年的時間,來成全神學理念上的平衡。比如在3400年前,透過摩西在西乃山頒佈律法。過了一千四百年,在西元的起點,透過耶穌在加略山頒佈恩典。律法給了人類生活行為的共同準則,為社會提供了道德規範,以處罰來嚇阻人類犯罪。恩典則給了罪人蒙恩得赦的機會。為願意悔改的人提供了新生,以寶血來吸引人向善。
這律法與恩典的平衡,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意──有律法而沒有恩典,上帝只是個嚴苛的祕密警察;有恩典而沒有律法,上帝則淪為任憑人拔鬍鬚的慈祥老公公。只有在恩威並施,律法與恩典平衡的環境下,人類才有可能既愛且敬這位創造我們又救贖我們的恩主。
以上這些論述平衡的神學大菜已經端上桌,讀者也已經享用了,現在來一盤點心小菜,包管讀者大人回味無窮。正反面兩種味道融合的靈性佳餚,嚐起來就是有上帝手藝的鮮美味道。
調整自我的平衡
接納自己與改善自己的平衡:接納自己就是認知神已經接納一個有優、缺點的我,所以我也接納一個兼具優、缺點的自己。這種自我接納是平安喜樂的最深沉根基。神已經饒恕了我,我當然也應當原諒自己。
改善自己就是決心像天父完全一樣(太5:48)。總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3:13)企圖去蕪存菁,靠著聖靈的力量,得勝缺點,彰顯基督的榮美。
殷勤與安息的平衡:殷勤就是盡自己一份力量,常常竭力多做主工(林前15:58),避免因懶惰而虧損神的工作。安息就是完全交託在神手裡,知道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詩127:1)。
神成就與人努力的平衡
最後,Already Is 和Yet to Be的平衡是最富有趣味的了。我姑且把它的中文翻譯為「上帝所成就」與「我所須努力」的平衡。上帝所成就的事,比如十架寶血的救恩、因信稱義的恩典、聖靈同在的應許、天堂的盼望、無條件的接納、永不變質的愛……等,都是上帝所完成的工作,不需要我們再做什麼,只管憑信接受,這些福份我們都可以享有。我們因上帝透過耶穌基督所成就的,而有非凡的安全感,因為這些福份具有永恆的特質,並不隨時間而改變。
一個基督徒的神學,如果過份側重「上帝所成就」,安全感固然有了,他卻可能會失掉上進的活力,反正一切神都已經完成了。這種只重享受不重付出的基督徒,既不努力,潛能和恩賜也會冰凍起來。喪失了雄心、企圖心,靈力和體能也都會退化。
這時,「我所須努力」的另一半神學就派上用場了:基督的福音需要傳揚、成聖的功夫需要我去追求、教會的事工需要我去委身、個人的恩賜需要我去開發、弟兄姊妹的問題需要我去關懷。腓立比書2:12說:「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指的就是我當盡的一份力量。連主耶穌都說:「我有當受的洗(當做的工),還沒有成就,我的心是何等的迫切(熱切)!」(路12:50)這種「功尚未成」的使命感,驅使我們去付出,並轉化成為我們的精力、熱誠、成長,使這屬靈歷程富化為成長的探險之旅。
一個享有安全(主已完成救恩),又有使命(我有待完成的工作)的人生,是最健康的人生。
八月號飛揚雜誌送到各位讀者手上時,可能是你一年中休閒成份最濃的時候。搬一張搖椅來,斜躺在你家後院樹蔭下,讀這篇有關平衡基督徒生活的文章,一面領受成長的刺激,一面享有些夏日的慵散,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