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亞春秋」的聯想

狄斯奈出奇招,為影片宣傳做訴求。基督徒想辦法,為福音廣傳而訴求。

在今年十二月,狄斯奈公司將推出一部比擬「魔戒」三部曲的巨片──「那里亞春秋」(The Chronicles of Narnia)。這部影片是根據基督教文學大師路易士(C.S. Lewis)所著──《那里亞春秋》一書拍攝而成。並且狄斯奈公司鎖定基督徒的市場,從今年二月開始進行十個月的廣告。這個廣告也曾在今年五月份馬鞍山教會的「教牧研討會」大會中,向將近四千位來自四十九個國家,超過二百個不同宗派的教牧人員放映廣告片斷。

狄斯奈公司一直和宗教畫清界限,在90年代又因提供健保給同性戀員工的伴侶,遭到基督教福音派的杯葛直到今天。因此拍攝「那里亞春秋」是狄斯奈公司主動改變多年來的作風,向基督徒訴求之舉。

他們如何向一群對他們不友善的對象去爭取支持,是一個值得基督徒探討與思考的課題。

成功訴求的第一步─走出僵化的思想
訴求要能成功,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僵化的思想,認識人性共同的需要。

「基督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一片,為獨立製片的梅爾基布森賺進六億多美元,這個數字讓娛樂界看清一項事實,就是有相當龐大的觀眾群認為人生不單有身、心方面的需要,還有靈性和信仰上的需求。

狄斯奈公司從利潤看出了人性深層的需要,雖然他們過去並不認同基督教的信仰,但既然發現這是個事實,就即刻將學到的功課付諸行動。狄斯奈公司不但聘請基督徒經營的廣告公司參與宣傳,也在基督徒的網站上做影片的預告。

反觀我們基督徒在向未信主的人傳福音時,許多時候容易犯同樣的一個錯誤,就是用基督徒之間所熟悉、所習慣的說法和做法,向不同於自己信仰、思想、文化……的人傳福音,結果往往是「雞對鴨講」,效果不彰。

耶穌在世上傳福音時,碰到最大的阻力之一,就是來自於一群思想僵化的信徒。當文士和法利賽人看到耶穌、門徒和一些稅吏、罪人一起吃飯,就很不以為然,耶穌怎麼會和一群「有問題」的人在一起?耶穌對這些只生活在自己世界裡,用自己所定的標準來衡量別人的人,祂的回答是:「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纔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2:15-17)

使徒保羅對訴求的執行原則十分簡單:「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

如今,基督徒成為娛樂界的訴求對象。身為基督徒,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福音終究藉著大眾傳播媒體,向廣大的群眾傳遞出來;憂的是,大多數基督徒常常苦於找不出向非信徒訴求的竅門,有些基督徒甚至不認同「訴求」的需要,因此就如同法利賽人,將自己圍在越來越小的宗教圈內。

「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基督徒如何在所處的環境發揮光和鹽的功能,不但需要有基督徒美好的生命見證,也需要有與環境應對的智慧。對現代的基督徒而言,如何跨越熟悉的傳福音方式,開拓並運用其他的管道,例如使用多媒體傳福音等等,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成功訴求的第二步─訴求的需要和急迫性
訴求的原因很多,但訴求的成功與否,和訴求的需要和急迫性息息相關。特別是關係到當事人的生存與福利,在訴求的過程中自然就會運用創意,徹底地執行。

對營利機構而言,賺錢與利潤就是命脈,因此迪斯奈公司為「那里亞春秋」一片,想盡方法也要擠進基督徒的生活圈。

那麼基督徒向人傳福音,訴求的需要和急迫性在那裡?傳福音基本上是完全為了對方的好處。這種將對方的利益放在自己之前的想法與信念,大概只有在親子、夫妻的關係中或許能看到──就是愛。

基督徒的人生目標是榮神益人,因此愛神、愛己、愛人成為行事為人背後最大的動力。當使徒彼得看見一個生來就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到聖殿尋求賙濟,彼得的憐憫之心促使他向這瘸腿的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徒3:6)這個瘸子即刻完全恢復正常。瘸子所求的或許只是三餐的溫飽,然而彼得向他訴求的,卻是神的救恩與失去的健康。

在生活中,完全用愛心向人訴求有時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親子關係中,當孩子不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毫不受教,我行我素,會令父母有很深的挫折感,甚至失去教養的信心和盼望。在這種時候,聖經中對我們的鼓勵是:「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6:9)

成功訴求的第三步─鎖定訴求對象,提供所需
提供所需在速食業同行一致以低卡低醣向顧客訴求時,漢堡王(Burger King)的新任執行長葛萊格布蘭尼曼(Greg renneman)(註1) 卻因一項統計報告,反而推出了一份有760卡路里的「超大煎蛋三明治」,推出後大受歡迎。那項統計報告中說明常去速食店的人口只佔全部人口的18%,但這些人的消費額卻佔速食營業的49%。因此布蘭尼曼鎖定訴求對象,提供所需(Give Our Best Customers What They Want)。

根據喬治巴納,吸引未信者去教會的主要因素:
1. 氣氛友善。
2. 提供好的孩童節目/照顧。
3. 信息與實際生活相關。

這些研究結果與馬鞍山教會的華理克牧師所發現「未信者不願去教會的四大原因」類似。並且這些吸引未信者的理由對信徒同樣成立。因為基本上,大家都生活在同樣的文化社會背景當中。如果有什麼不同,就是未信者對教會是否能在上述三方面做到令他們滿意的程度,來決定下次會不會再來的主因。然而許多基督徒對教會在這些方面所做的努力要求不高,有當然最好,沒有也無可奈何。

或許您和所屬的教會也觀察或發掘到向華人傳福音的訴求點。若是如此,歡迎您將這寶貴的資訊提供給大家,一起拓展神的國度。

成功訴求的第四步─時機的選擇
狄斯奈公司的執行長麥克艾斯諾(Michael Eisner)將在今年九月退休,艾斯諾一向反對基督教,因此狄斯奈公司選在今年年底上映「那里亞春秋」,對許多基督徒而言似乎代表著一個新的開始,期待將來狄斯奈公司在宗教信仰上的態度會有些調整與改變。無論如何,狄斯奈公司在時機的選擇上也做了相當的斟酌。

對父母和參與教會青少年事工的傳道人而言,最好把握孩子年幼的時機,將福音和真理教導給他們。喬治巴納研究中心在2004年的統計發現下列結果:

1.美國現有基督徒當中,43%是在13歲以前信主。
2.三分之二(64%)的基督徒在18歲以前就決定一生為主而活。
3.23%的基督徒是在21歲以後信主。
4.在青少年以前信主的基督徒,有一半是父母帶領的結果。

在問卷中也發現,在青少年時期信主的基督徒,完全委身於耶穌基督信仰的比例,較成年後信主的基督徒大。

從傳福音的整體而言,我們需要把握任何可能的機會。無論我們的年齡、職業,個性,處境是什麼,必定有人與我們類似,或是與我們截然不同。對情況類似的,我們更能體會與認同他們的需要,而耶穌基督的救恩如何成為我們的幫助,也同樣會幫助他們。與我們不同的人,必定有些他們不能作或不會作的,我們可以成為他們的彌補,這也就是在基督裡互為肢體的精義所在。「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

福音的訴求
在廿一世紀,電影票房也再次証明了福音透過基督徒作家、編劇家、導演、攝影師、電腦繪圖師、市場分析師….等等共同的努力,在大銀幕上展現出非凡的影響力。將福音的好處告訴人,不但是你我的責任,如何運用神給予我們的智慧、恩賜與時間,將福音的好處用他人能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更是現代基督徒艱鉅的挑戰。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