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的美麗信仰

英國在19世紀前是一個濕冷、偏僻的群島國。她用強大的海軍,很快成為當時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大國,她的領土遍佈五大洲,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她的語言、文化、制度影響整個世界。
然而在那樣一個時代,有一個叫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年輕人,他對祖國的這些成就卻視而不見,他只關心骯髒的社區、流浪的孤兒、貧困的工人,他只思考人性的陰暗和社會的不公。他是歐洲十九世紀的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大師,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小說家。

幽默卻不失真的批判
查爾斯用生動而熱情的筆觸,描繪了英國倫敦低層人們和他們的悲慘生活。對他們給予最大同情。另外一方面,他以諷刺的筆法,對新興的工廠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虛偽的民主政治和黨派活動,資產階級法律的非人道本質,都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他的作品裡充滿了光芒四射、妙趣橫生的幽默,和刻畫入微的心理分析。他的許多人物類型,能使人一讀之後就長久地活在心目中。
現在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只剩下原來的濕冷、偏僻的群島,不再影響整個世界;雖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擁有否決權,也不被其他會員國尊重。然而抨擊時代、鞭撻社會的查爾斯仍然繼續贏得時代和社會的尊重。2012年是他兩百週年誕辰。全英國以及世界各地超過50個國家從2011年開始就陸續舉辦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並延續至整個20l2年。
我原誤以為狄更斯只是一位滿有同情心的作家和人道主義者,最近我才知道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真實的基督信仰,驅使他揭露社會、抨擊時代,為低層的人們發聲。他是把基督信仰活出來的人,值得我們效法學習。

艱苦的早年家境生活
查爾斯是約翰.狄更斯和伊麗莎白.巴羅的第二個孩子,於1812年出生於英國樸次茅斯;五歲時全家就遷居占松,十歲時又搬到康登鎮(Camden Town,今屬倫敦);早年家境小康,但是父母在金錢使用上沒有節制,12歲時,查爾斯的父親就因債務問題而入獄,家境變得十分清貧,小查爾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一家鞋油場當學徒。每天工作十個小時,備嚐艱辛、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使得他瞭解底層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他的小說〈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就是描寫他自己這一段遭遇。
後來他的父親繼承了一筆遺產,家庭經濟狀況也就好轉,查爾斯也就重新回到學校,但他並沒有接受很多的正規教育,基本上他是靠自學成才。

豐富的成年創作生涯
15歲時從威靈頓學院畢業, 隨即進入一家律師行工作.後來又轉入報館,成為一名報社的記者,專門採訪英國下議院的政策辯論,和英國各種選舉活動。這時他開始在各種刋物上發表文章,收集成冊出版成書,1836年他出版了〈博茲劄記〉(Sketches by Boz)和〈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前者是散文集,後者透過匹克威克與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連串遭遇,描寫了當時英國城鄉的社會問題。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傳〉成為英國社會爭相討論的話題,社會上出現了“匹克威克熱”,最後此書成為世界文學的經典名作。之後查爾斯連續出版了17部廣受歡迎的小說,包括〈孤雛淚〉,〈小氣財神〉,〈荒涼山莊〉,〈霧都孤兒〉,〈雙城記〉,〈遠大前程〉。
查爾斯熱愛舞臺,寫作之餘,最熱衷的活動就是在舞臺上朗誦自己的作品,即使須購票入場,仍然座無虛席,狄更斯離世至今雖已二百多年,然而根據他的小說拍攝而成的舞臺劇、電影、電視劇不計其數,推陳出新,綿延不絕,他的影響深遠流長。
查爾斯在創作中表現的人道主義、社會批判精神,以及藝術技巧,對中國現代作家也產生了重大影晌.例如,魯迅(周樹人)、老舍(舒慶春),和中國著名的諷刺小說家張天翼都受到查爾斯。狄更斯的影晌.
而查爾斯.狄更斯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的信仰本身,以及他的作品傳達的宗教倫理思想,留給我們的更是不被時間磨滅、永遠的財富.他說:“在我的寫作中,我一直都努力表達,我對救主耶穌的一生及其教導的尊敬,因為我對這些都有很深的感受。”

實質重於教條的信仰
由於查爾斯.狄更斯常在小說中諷刺當時英國教會人士的腐敗、冷酷、偽善,所以很多人以為他是憤世嫉俗、反基督教的先鋒,其實他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他認為基督的教導簡單而豐富,基督的榜樣聖潔無瑕,基督的一生完美無缺。但他堅決抵制教條的信仰,崇尚心靈的敬拜;比起教條,更注重實質。他說:“我希望更少地擁有牧師的基督教,而更多擁有基督自己的基督教;擁有更少的信條和教義,更多的活著的信仰。”他說:“心靈是憐憫與同情的住所,上帝的平靜與安寧的棲息地。崇拜的正道在於相互關愛,每一絲微笑都是一首讚美詩,每椿善舉都是一次祈禱。”
他把他的信仰傳達給下一代,為自己的孩子寫過一本耶穌生平的小書,並反覆朗誦給他們聽。這本小書直到他死後六十多年的1934年才出版。中文譯本叫〈聽狄更斯講耶穌的故事〉(註)。這本書開頭說:“親愛的孩子們,爸爸非常希望你們能知道一些關於耶穌基督的故事,因為每個人都應該認識他。再沒有人像他那樣善良、仁慈和溫柔;他憐憫、同情那些做錯事、患了病和在各種可憐境遇裡面的人們。他現在住在天堂裡,我們都希望死後能到天堂去,和親人們彼此相見,永遠快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如果我們不認識耶穌,不知道他做過什麼事,我們就永遠不可能想像,天堂是怎樣美好的一個地方。”在結尾時,他叮嚀孩子:“記住!基督信仰是永遠以良善待人,甚至是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基督信仰是愛鄰舍如同自己;是我們願意人怎樣待我們,我們也要怎樣待人。基督信仰是對人溫柔、憐憫、樂於饒恕;是把這些美好的品質安靜地持守於心,永不因它們而自誇;是不以自己的禱告誇口,不因自己愛上帝而誇口;在凡事上以謙卑的心去努力做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這就是愛上帝了。如果我們這樣行,如果我們能記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生平和他的教導,並努力照著去行,我們就有足夠的信心,相信上帝會赦免我們的過犯罪孽,使我們能生時平安,死時泰然。”

留下功績,更留下神的愛
查爾斯.狄更斯一生刻苦寫作。晚年常常白天寫作,晚上被邀請去朗誦自己的作品。繁重的勞動、家庭和社會上的煩惱,以及對改變現實的失望,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年6月9日,這位世界文壇上的偉人在趕寫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愛德溫.德魯德之謎〉,患腦溢血去世,享年58歲。他在死前的遺囑中寫道:“……我絕對要求把我的喪事辦得樸素、簡潔。不要張揚。不要在報上發訃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麼先生或閣下之類的字眼。懇請我的朋友們不要為我建造紀念碑、撰寫悼念文章。我的書會讓人們記得我的,對我來說,這就足夠了…。”。除了紀念碑外,狄更斯的遺願基本上都得到了尊重。他的死引起了全英國人民的哀悼,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詩人之角”。
我們不要只看到查爾斯.狄更斯留下那些在世俗社會中的功績,我們要記得他更深愛着神,那些屬靈本性的問題,始終縈繞在他心裡,使他永遠想要去愛人、去服事社會。

註:『聽狄更斯講耶穌的故事』– 鍾昊譯,蘭州市敦煌文藝出版社, 2006年。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