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與美麗的結果,從平衡與適量的沃土長出。
宇宙萬物的秩序和美麗,取決於兩股力量之間的微妙平衡。比如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為九千三百萬英哩,太近或太遠造成地表太熱或太冷,均不適合生物的存在。而這距離的維護端靠向心力和離心力的平衡。地球在繞日的橢圓形軌道上運轉時產生離心力,而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構成向心力,當離心力與向心力平衡時,秩序、美麗、生命於焉產生。
宇宙的平衡模式
放眼觀看萬千生命的多樣性,似乎也都默默地遵守正反兩股力量平衡的模式──比如一天有白日的活力與工作,也有晚上的寧靜與休息。生物世界有動物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也有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一個家庭有嚴父,也有慈母。地球有海洋,也有陸地。基督教信仰有西乃山的律法,也有加略山的恩典。
想來,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必須提供兩股力量平衡的家庭環境。健康的小孩需要認真讀書與休閒娛樂的平衡;既自信又謙卑的平衡;信任別人與謹防受騙的平衡;個人獨處與團體生活的平衡;信靠上帝帶領與負起自己責任的平衡;勇敢與溫柔的平衡。這些品德都是在親子關係的互動中,父母必須刻意經營的情境。
宇宙萬物的秩序和美麗,除了取決於平衡,還決定於另一個重要的因素──範圍。比如人體的最佳運作溫度在華氏98度上下;戰鬥機的爬升高度也有一定範圍;讀書時眼睛與書的距離在卅公分上下是最佳範圍。氧氣與氮氣在大氣層的濃度比為四比一,是生命運作的最佳範圍。(早產兒若在純氧的保溫箱中呼吸太久,會造成瞎眼。)孩童的學習情境,效率最高狀態也有一定範圍,挑戰太高易造成焦慮,挑戰太低又形成無聊。處在焦慮與無聊中,都無法有效學習。只有在挑戰與安全都處在最佳範圍內時,學習效率才能提升到最高。
健康的小孩在父母所提供的適當情境範圍中,才能發展出美麗的人格。比如父母的疼愛,越過一定的範圍,就變成溺愛。在溺愛情境中的孩子,比較可能以自我為中心(華人家庭的獨子,常有小皇帝的霸氣,在社會上適應不良)。比如父親的嚴格若超過一定的範圍,就變成冷酷。(出身軍旅的父親,少了一份柔情,親子關係比較疏離。)又如父母放鬆對兒女的管教,表面上好像是賦與兒女相當自由,但越過一定範圍,就變成放縱。(君不見多少美國家庭,養出不服約束的驕縱之子。)
平衡的美麗
培養美妙親子關係的第一個重要概念是平衡,聖經用了下列的語言來描寫平衡的美麗:
北風阿,興起;南風阿,吹來,吹在我的園內,使其中的香氣發出來。(歌4:16)
慈愛……公義,彼此相親。 (詩85:10)
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傳7:18)
以法蓮是沒有翻過的餅。(一面是焦的,一面是生的,不平衡。) (何7:8)
(使徒保羅牧養帖撒羅尼迦教會)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帖前2:8)又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帖前2:11)
我保羅……向你們是勇敢的,如今藉基督的溫柔勸你們。(林後10:1)
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
為你的兒女經營下列平衡的情境──公義與慈愛的平衡;家規與恩典的平衡;無條件接納與鞭策他上進的平衡;仰望神祝福與我認真工作的平衡;可敬與可親的平衡──你兒女的人格必然健康美麗。
範圍的限定
培養美妙親子關係的第二個重要概念是範圍,聖經用了下列經文來記載範圍的適用性,表達過量與不足都會造成問題的微妙論點:
數量上範圍:蜜不可吃的過量,只可吃到適飽。(箴25:16)
隱私上的範圍:朋友再要好,說話、來往也有範圍,不可越界干涉隱私。(箴25:17)
爭論上的範圍:與人辯論,話題應集中在與當事人的論點差異,不可牽涉第三者。(箴25:9)
應用上的範圍:讀經或聽道應該用來勉勵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為自己讀經、聽道,而不是為別人。)(太23:4)
認知上的範圍:隱密的事屬耶和華,明顯的事屬乎我們。(申20:29)
健康與範圍密切相關的概念,可從下列兩件身體運作的原理得到佐證:腎上腺素分泌太少,身體無足夠力量應付危機;分泌過多,引發壓力荷爾蒙效應,身體免疫系統功能降低。在特定的時間與處境中,腎上腺素分泌適量是最好的。又如血液不能太酸,也不能太鹼,維持在7.3上下的弱鹼範圍,是身體功能的最佳狀態。
有了上述概念,讀者就容易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論點:培養兒女正面品質,應維持在適當的範圍內──
一.期望vs.過高的期望(Expectation vs. Over Expectation)
培養小孩適當的自我期許,那會形成他上進的動力,驅動他開發潛能,以致智力和體力維持在較高狀態。我們從沒聽說過,一個小孩子從小立志做清道夫,後來崛起成為省長。但我們聽說過,老虎伍茲期許自己成為高爾夫球大賽的冠軍得主,他練習了再練習,集中精神克服每一個難題,把球技磨練得像鬥牛士的劍一樣鋒利,至終贏得大賽冠軍。
父母期許小孩太低,他就照著所期許的來表現。父母說,「你學習緩慢,每天只能背五個單字。」這孩子真的就每天只背五個單字,即使他有背廿個單字的潛能,這潛能也會因自我期許降低而冬眠。因此用適當的期許來催化孩子的成長,是父母所能給孩子的最佳祝福。
但過高的期望,對兒女心理的殺傷力也很強。你指望他摘下天邊第一燦爛明星,在各行各業競爭劇烈的今天,萬一兒女無機會實現夢想,他會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這心理壓力任誰都承擔不起。難怪有人升上做中學校長時並不快樂,「我小時候夢想的是做大學校長。」難怪有人升任公司總裁時並不快樂,「我從小時候就想做總統。」
狄納和富吉達(Dirner and Fujita)在1995年研究人類的知足快樂,下結論說:「一個人的目標越是實際可行,就越可能對自己感覺美好。那些認為人生目標無法達成的人,對人生滿意快樂的可能性,只有一般人的十分之一。」(註:David Niven, The 100 Simple Secrets of Happy People, p.23-24)
二.保護vs.過份保護(Protection vs. Overprotection)
父母應保護兒女的安全,在他們身體、心智發育成熟前,保護他們免於危險、災害、憂患、欺騙。你看母雞鼓翅舉啄迎向貓的勇敢,你就知道動物保護下一代的美麗本能。你不會讓三歲的幼童在馬路上玩;你也不會讓五歲小孩拿尖刀玩家家酒;你更不會讓十五歲的女兒去談戀愛結婚。在他們學會管理零用錢之前,你不會給他們一百萬去投資生意。
然而,華人父母傾向於過份保護,以致華人兒女普遍較晚脫離父母的保護傘,即使到廿歲,獨立思考能力仍未建立。父母如果強調學術的重要,兒女可能被保護脫離繁瑣的家事,至終欠缺照顧家庭生活細節的鍛鍊。父母如果害怕商業社會的複雜,兒女被保護遠離了銅臭味,至終可能缺少投資理財的紀律。父母過份保護的結果是,兒女較少培養出負責任的態度,也可能缺乏做恰當抉擇的判斷力。恰當的保護而非過份的保護,是兒女成熟的契機。
三.刺激vs.過量的刺激(Stimulation vs.Overstimulation)
適當的刺激擴展了孩子的眼界,引發學習的熱誠,並培養出寬大的心胸及多元化的思考能力。特別是2-6歲的神經佈線期,及6-18歲的神經專精化時期,視覺的刺激、聽覺的刺激、動感的刺激、人際互動的刺激,腦細胞的神經叢網路架構繁密化,為將來的智商、情商奠下腦神經基礎。缺少這些刺激,孩子們將來的學習都十分困難。
然而,過量的刺激反而有害身心健康的發展。比如看過量電視,孩子養成被動接受感官的刺激,將會缺乏批判性思考,也缺乏學習人際關係折衝的能力。這些過量刺激都會形成「沒有人生焦點,缺少思考深度」的結果。均衡的領域分配(讀、看、寫、想、聽),恰當的時間配置(半個鐘頭電視、廿分鐘遊戲、卅分鐘運動、二個鐘頭閱讀、做功課),可以幫助孩子身心的均衡發展。
四.自信vs.過度的自信(Confidence vs. Overconfidence)
適當的自信彷彿是對神說,感謝你創造一個天生我才有用的我。這種健康的自我形像,製造了努力與成就的加乘效果。自信的意識狀態是潛能開發與創意泉湧的主要根基。一般來說,下階層大眾喜歡跟隨一個有自信有遠見的領袖。上階層也喜歡重用一個有自信有才幹的員工。俗語說,別人不相信你,你還有成功機會;如果你不相信自己,那你絕無可能成功。當然自信如果建立在信靠神的基礎上,它淪落為驕傲的可能性就降低許多。
但過度的自信在別人眼中看來是一種驕傲,容易引發反彈,酸化人際關係。過度的自信也會使一個人低估事情的難度,間接擴大了個人盲目冒險的可能性,為失敗種下遠因。過度的自信使一個人自滿於個人現狀,降低個人學習的意願和敏銳度,如聖經所說,「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前5:5)
本文從幾個有趣的角度,探討父母所能提供給兒女的最佳成長環境,從平衡與範圍的觀念,來看親子關係互動的作用力。要為這些作用力作計量化的分析並不容易,因每一個家庭及其成員都是獨特的,對作用力的承受與反應都不同。但作某種程度上的原理探索,給讀者簡單的提醒,認知其作用力的真實性。聖靈自然作我們的導師,給我們感覺,在運作的過程中有智慧作正確調整。一顆謙卑又渴慕的心靈,主是必然向他顯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