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立界線

「心理疆界」是當紅的基督徒生活名詞。自從克勞德和湯森德(Henny Cloud & John Townsend)出版了《為婚姻立界線》、《為孩子立界線》、《過猶不及》這些書之後,心理疆界的概念在短期內竄紅。很多教界人士開始研究這法則,及在生活各層面上的應用。

心理疆界主要是在個體的「你、我」之間作出區隔,在你我交疊最複雜的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中,整理出最健康的成長途徑。比如,婚姻關係中許多不切實際的期望──一方捅出了大窟窿,卻指望另一方收拾殘局,常常造成責任與權利糾纏不清的模糊世界。另一方如果不能勇敢地說「不」,只會加重自己的負荷,並剝奪了配偶的成長機會。

勇於在婚姻關係及親子關係中釐清界線,兼顧了你的成長和我的長進空間,也同時顧及仁愛與公義的法則,並為每個個體的「權利」和「義務」定下界線。神賜給人類高貴的自由,伴隨這自由而來的是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在婚姻中的一方,若堅持享有自由使用金錢的權利,他就必須同時負起財務管理的責任。隨便刷卡以滿足自己的虛榮,以致債台高築,卻強求配偶每次扮演救星的角色,出面解決財務危機,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立下界線控制自己的金錢使用額度,並承擔起一切後果,才是正確的邁向成熟之路。處理類似問題時,配偶中的另一方需要高度耐心及智慧,在愛與原則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點。

這項疆界的觀念,不僅適用在婚姻和親子關係中,也適用在個人的心理範圍。下面這個例子是心理疆界的極佳例證──

我今年十月去了歐洲某國某城授課,有廿幾位神學生來學習「領導學」和「以弗所書解經講道」。蒙當地領袖安排,在四間華人教會主日崇拜證道。某主日我傳講了「陽光思想的約會」,鼓勵大家在逆境中維持陽光思想和樂觀情緒。會後有一位六十餘歲的婦人來找我談,她的會話內容全部都是抱怨:

她宣稱自己在國內是有名的醫院院長,先生也是極負盛名的外科醫生。離開大陸來此,本以為是進了天堂,怎知是災難的開始。兒子在國內也是醫生,來此卻無法執醫,只好進餐廳當廚子,每天只是混一碗飯吃,很不快樂。女兒經營一家禮品店,忙得不可開交也沒啥賺頭。先生肺開了刀,插了管子住院一年。全家人生活這麼不快樂,怎能維持陽光化的思想呢?

這位婦人的問題是未能為自己設定恰當的心理疆界:
1.來歐洲這個國家是自己的決定,如果不喜歡這個國家,何不搬回國內?既然留下來是自己的決定,那就負起自己的責任,接受現在的生活事實。

2.現在的生活處境既然是個人抉擇的後果,那就設法使自己快樂起來。這不是別人的責任,也不是國家的責任,是自己的責任。

3.拿自己輝煌的過去和現在的窘困相比,只會增加今日的落寞,引動了情緒上的沮喪。既然決定留在這裡,最好的作法是,為自己的處境立下哀哭兩天的界線,然後接受今天生活的現實,下定決心以寧靜和喜樂來過每一天的日子。

簡單地說,這位婦人能使自己快樂的方法是:

● 負起自己選擇居留該國的責任,設法使自己快樂。

● 環境雖然不能控制,但每一個人都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情。

● 接受今天的生活事實,而不是活在昨天的回憶裡。

本期飛揚雜誌以「心理疆界」為主題,探討個人的權利與責任;人際關係間的互動法則。希望激勵讀者們使用聖經教訓,以心理疆界的技巧,為個人的美好生活打下根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