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國人樂於行善的目的,是期望獲得回報。」美國公理會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在其著名的《中國人的素質》一書第二十章「仁慈行善」中又說,在某些勸人行善的書中,有人引咎於自己能記起的惡行,同時自傲於自己的善舉。善惡相抵,顯示出他在中國的拉達曼斯的生死簿上的壽數(註)。這種把一切記錄在生死簿上的做法,清楚地表明了中國人的現實特徵,以及他們總是忘不了考慮來世報應……到底,何為真正的「善舉」?
善行,是由哪些因素構成?善行的背後出於怎樣的動機與心理?
善行動機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善行,其中包含著:社會生物學的「本能與基因」、社會交換論的「付出與收穫」和「同理心─利他主義」三種基本動機。根據Azimi Hamzah dan Turiman Suandi的分析指出,從事義工(volunteer)參與的動機區分為三大類:
一、利己主義(Egoism):指為增進個人利益的行為動機,利益可為有形的(如金錢報酬)或是無形的(如他人讚賞、自我成長)。自利性義工參與多為求提高個人聲望、擴展生活圈、自我成長與成為他人榜樣等。
二、利他主義(Altruism):指在無報酬回收期待下,自願幫助他人的行為。
三、社會責任(Social obligation):指感受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進而以實踐行動來回饋社會的行為。
除此之外,義工參與動機包羅萬象,其中還包括自我成長、行善積德、充實生活、未來工作準備、打發時間、實現他人期望、獲取社會經歷、結交朋友、增廣見聞、服務人群……等。
善行理論
曾任美國新澤西大學都市研究教授、前自願服務研究學會總裁瓊‧堤爾為了更加瞭解義工的動機,將12年來刊登在《義工行動研究月刊》有關義工動機的文章加以整理,歸納出多元化的動機是義工參與最典型的型態,其中廣泛被引用的理論包括:
1.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 )的需求層級理論: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大需求中,前三項是基本需求,後兩項是成長需求。
2.社會交換理論:強調對人和人的心理動機的研究。
3.主觀效用理論:探討態度對行為之影響。
4.利他主義:一般而言,善行之背後往往隱含著多種的動機,如何區分真正屬於「無私」的部份,是相當具有挑戰性和爭議性的。其中,動機是單純的「利他」而非「自私」者,是最具爭議性的一種假設。
利他?利己?腦力激盪
以下提出三個腦力激盪範例,以輕鬆的方式供讀者們思想有關「動機」之議題:
腦力激盪一 利他主義者,是以他人的快樂,或對他人有利的事為行為準繩。
利己主義者,是以自己的快樂、或對自己有利的事為行為準繩。
有一天,神父說:利他主義者上天堂!利己主義者下地獄!
信徒A想要上天堂,所以,A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請問,A是利他主義者?或是利己主義者?
腦力激盪二
張三是位快樂主義者,一位典型追求快樂的人。有一天,張三作出以下的推論:
1. 幫助他人不求回報,我很快樂。
2.我喜歡這樣的快樂。
3.所以,我應該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從此,張三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請問,張三是利他主義者?或是利己主義者?
腦力激盪三
李四是張三的朋友;他也覺得幫助他人是快樂、有意義的事。所以,他雖未推敲過張三的論證,就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請問李四是利他主義者?或是利己主義者?
五大善行動機
美國著名的實驗心理學家、曾任堪薩斯大學社會學教授的巴特森(C .Daniel Batson)指出,利他主義或利己主義基本上是動機狀態之別。如果將他人利益置於最高目標者便是「同情利他主義」(Empathy-altruism);意即,個體為滿足他人利益而行動,或經衡量而作出對自己有益無害的行動。
反之,視自己的利益為最高目標,為滿足自己利益而行動,即使連帶為他人帶來好處,則是「自利利他主義」(Egoism-altruism)。
巴特森經由實驗結果發現,「同情」可能成為刺激「利他」行動的泉源;他強烈支持「同情─利他」的假設;並且聲稱真正的利他主義是存在於人類社會中。
基於這種「同理心─利他主義」的善行動機,能夠解釋一些震撼人心、感人自我犧牲精神的善行。
1968年,《義工訓練和發展:公共小組指南》的作者安‧斯丹芮兒和海倫‧芬妮兩位學者,根據參與志願服務者之態度、動機和信念,將義工人員分為五大類型:
1.社會服務義工:主要為幫助他人,受到服務對象之激勵;通常出現在衛生或教育機構中。
2.議題取向義工:關心特定社會議題,例如人權、環境保護或家庭計劃等;通常為教育大眾,甚至製造社會變遷。
3.追求完美或自我表現性義工:參與的主要原因,是興趣或追求個人表現;這類義工通常出現在藝術、運動和娛樂的團體。
4.職業或經濟上自我利益性義工:投入商業工會、專業協會或企業家的組織,動機來自加強其事業發展、工作地位或經濟權力。
5.慈善或基金性義工:著重捐款或募款,而非提供直接服務;多出現在衛生、教育、社會、福利、信仰、環境及政治等團體。
由於義工參與動機不一、不易簡約歸屬類別,上述分類不夠精確,僅供參考之價值。
正確的服事動機
人的行為受其動機所支配;然而,人心叵測,外表行為下可能隱藏著一些不可告人的動機。人看人看外表,神是以內心的動機去衡量一個人。使徒保羅曾說:「不要自欺, 神是輕慢不得的。」(加6:7) 神鑒察一切,包括我們行善和服事主的動機。
善行,是上帝子民的本分;善行,是身為基督徒的責任。善行,是透過服事他人來服事上帝;基督信仰所關心的不單是行為,也是動機;不單是行動,也是品格。
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說:「善行並不能造就人,唯獨信心能。」(Good works do not benefit the soul; only faith could do that.)
使徒保羅勉勵:「你自己凡事要顯出善行的榜樣,在教訓上要正直、端莊。」(多2:7)「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雅3:13)
願上帝幫助我們,行善不分貧富貴賤;有正確的服事動機,有持續的愛心服事主;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所言所行所作所想,專為討主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