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玩球

鄭告訴我:「我喜歡妳和我說話時,看著我的眼睛。朋友中,妳是少數正視我眼睛的人。」我脫口回答:「和妳講話不看眼睛,看哪裡?」

還是女兒上小學後,自己才稍稍跨入美國文化的門檻,其中一項就是美國文化教導孩子:講話時,雙眼要看著對方的眼睛(所謂eye-contact),否則會顯得沒自信、不誠懇、有所隱藏。這點絕對和我從小學到的相反:和人說話,特別是和長輩在一起,不可以盯著人眼睛看!不禮貌!要盯,只能盯兩眼正中鼻樑上方的位置。

與鄭所以結為知己,彼此所以能向對方一無顧忌地傾吐成長路上諸多的坎坷、境遇、與心路歷程,想必與眼內所流露的淚光,目光中所傳送的信賴、瞭解,有極大的關係。眼裡是藏不住東西的,一個人的心思、意念,會從「靈魂之窗」宣洩而出,讓人一覽無遺,敏銳的人是能夠讀得懂的。

文化衝擊

那年,先生回母校教書,三十啷噹歲,自己就被學生封為師母了。教職員宿舍中,不少像我們這種所謂的「歸國學人」。剛回國,最困惑的是,明明大夥兒使用相同的語言,怎麼常常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到車站買票,問不出該在哪裡排隊,售票員十有九次面色冷然地說:「不會自己看!」到銀行辦事,也總是誠惶誠恐等著挨罵。甚至朋友聊天,也常常追不上張三或李四的話頭。

那時心想,出國時有所謂的「文化震盪」這回事,怎麼回了國還會發生?也許是這股文化的再震盪,促使我反思: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這個環境出了問題?是我的溝通技巧不夠?還是因為社會變遷太快,人人忙著調整腳步,而不再在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顧不到我們的「心靈世界」。

交友比如玩球

當時我雖然對自己文化再震盪的反思還未找到答案,但與相契的朋友在一起時,有個極深的體會:與人談話就好比玩球,球拋出去,對方若能接中,再拋回來,就這樣拋來接去一直不停的,就是話語投機的朋友。反之,球丟過去,對方卻一再失手漏接,或是接到球後,卻扔錯了方向。談不起來的,常常都是彼此默契不夠,難以深交的朋友。

我很喜歡廣東話說的「雞同鴨講」,這真是絕妙的形容。雞和鴨怎麼講話?除非都變成了雞,或都變成了鴨。這讓我想到艾理斯(Albert Ellis)的「人格ABC理論」。他認為人際之間發生的情緒反應C(Emotional Consequence)常常不是事件本身A(Activating Event) 所造成,導火線往往在於彼此不同的信念B(Belief),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想法不同。假如我是以雞的想法去看鴨,或以鴨的想法去看雞,當然就會發生溝通不良、「雞同鴨講」的狀況。

夫妻間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妻子們總認為「他若愛我,就應該知道…」,奇怪了,不說出來,妳還真希望那些大部分都像梁兄哥的「呆頭鵝」先生們,解讀得了我們未說出口的心思?不溝通,而想當然爾對方「應該懂得!」不是太強人所難了嗎?

以當年那些售票小姐為例,假如我發現小姐是因為剛和男友鬧翻,心情不好,並不真是衝著我,我想我和她就無所謂衝突可言。人與人之間所以發生誤會,往往在於雙方對事件有不同的看法。退一步,從對方的角度來想,無論是婆媳、夫妻、親子……等各種人際關係,就很容易打開許多問題的癥結。

人心三狀態

有機會重讀哈禮斯(Thomas A. Harris)寫的《我好,你也好》(I'm OK, You're OK),覺得他所提出人際關係中的「交流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很有意思。簡單地說,他認為每一個人心中都存在著三種「狀態」──父母、孩童、成人。人與人相處時,若不能真正成熟的以「成人」去對待「成人」,許多問題就會產生。

環顧我們四周,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衝突,總是因為有人老想以權威管制的「父母」狀態去對待別人。親子之間特別明顯,若父母一輩子不能與孩子(特別是成年子女)以「成人」對「成人」的態度進入朋友的關係,就無法真正的溝通,進而還會產生極大的傷害。我見過有母親在兒子婚後仍以「父母」狀態介入兒子生活各個層面,結果兒子二次婚姻皆以離婚收場,到現在仍繼續禁止孫女與她的母親見面,甚至電話都不准接。

但,另有一種情況是:有人真的甘心一輩子找個「父母」,而沉浸在受人照顧、不需負什麼責任的「孩童」狀態中。

當然夫妻關係又另當別論,我喜歡將夫妻的角色定位為「變魔術」,有時應處在「父母」、「孩童」的相互依持,有時又應該是「成人」對「成人」的濡沫相知。許多鰜鰈情深的夫妻,都是拿捏得出何時當「父女」,何時當「母子」,何時又變成「成人」對「成人」。

相互尊重

這些看似複雜,說穿了,其實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尊重罷了。我們是否願意把四周的人當成「人」來尊重?我們是否能看透一個人外表包裝的驕傲、自卑等面目下的真面貌?我們是否真正體會得到「人不過是人」呢?只要是人,都有被愛、被尊重的需要,只要是人,都有個極限,都可能處在「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情況。瞭解了這些,就不至於心中無神、目中無人了。

玩球時,彼此所以能接中對方拋過來的球,就在於會為對方設想,瞭解彼此的想法,也能以「成人」對「成人」的心態來交往。聽人說年齡越大,越難交到知心的朋友,但我有不少好朋友,老實說都是在邁入中年之後交上的,相信和這些領悟有極大的關係。有時想想,到了目前這把年紀,投出去的球還能有人接中,是件非常愉快的事,不是嗎?

怎麼樣?心動不如行動,試試看,把理論化為行動,讓我們一起下場玩玩球吧!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