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客 VS.歸人

那年女兒甫從大學畢業到中國,準備停留一年。在稍稍適應了新環境之後,大個兒老美牧師就邀請她去家中過聖誕節。牧師家有五個孩子,從初中生到幼稚園生,加上九個宣教伙伴們,把牧師家小客廳擠得難以轉身。最令她難忘的是,在亮晶晶的聖誕樹下,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禮物。

禮輕情意濃

牧師家每個成員送給了每個人一份禮物,那數量之大可想而知,一壁排開的幾十個聖誕襪都塞得滿滿的。牧師的孩子們花了一個早晨的工夫包禮物,那是用為數不多的零用錢精挑慎選而來,雖然只是一雙襪、一包糖、一束箋……卻傳送出無限的暖意。

整個晚上歌聲笑語、菜香、遊戲,熱烈有趣。當她走出屋外返回住處時,「天上寒星點點,北風冷洌地吹。地上雖沒有熟悉的聖誕街景,卻一點也不想念美國的家。」女兒說。

在她的簡報裏,為母的我若有所失,然而也十分欣慰,至少她不用在遠處唱思親的「遊子吟」。

想來也是我們好心有好報的結果。當初孩子年紀尚小,聖誕節一到,我們便邀請普林斯頓的學生小組到家裡,我則忙著採購煮食。我的信念是當滿屋子充滿食物的好味道,便自然把寒冬嚴嚴地擋在門外。那時聚集,除了好吃好玩,還有禮物和遊戲項目。還記得一位剛受洗、洛陽來的大男生,不諱言想念遠在法國讀書的女友,而且煩惱著彼此信仰開始分歧。大夥兒便熱情安慰、禱告,再加上一些獻計…。

可惜當初沒有勸誡兒女用零用錢買些禮物送哥哥姐姐們,否則他們印象將更深刻。如今有人為我離 家的孩子設宴,我自然高興。

有朋自故鄉來

初冬裏,在熙攘的人潮中,好不容易覓得一處停車處,趕緊把妳們的行李迅速搬上車,還來不及做親切完整的問候,便專注開車上路 。如此匆匆,是想早早離開這雜鬧 的曼哈頓區,儘快回家去。

從台灣到美國,從紐約到賓州,行程不近也不遠。有交通工具,一切不是問題。從兒時到中年,我們一直有互動。三十年前我為先生讀書而來,三十年後妳們為兒女的讀書而來。

妳們兩位懂得安排生活,兩個人的兒子都在紐約求學,便相約來到紐約,想實地享受探親和旅遊的快樂。一個多月,不僅遍遊紐約節味正濃的大街小巷、景點名勝、百老匯、音樂劇、博物館、旗艦店、各國小吃等等,不惜冒雨擠人。看過 MACY’S百貨公司的年度感恩節大遊行,似乎順理成章就應該來賓州,渡一個基督徒的聖誕節日。妳們說,這些洋節日在美國過,比較道地啦!值此節慶的日子,與老朋友剪燭西窗,更道別來無恙的好時光。

我們在客廳裏一角一同觀賞舊照片,有的是我記憶的場景(或許妳早然忘卻的),有的是妳印象中的我(我卻不自覺的)。高昂的情緒與回憶,讓我們有幸福甜美的感覺。

同是台灣南部的鄉下人,妳們一個是我小學六年同班同學,家住在糖廠的宿舍裏,庭院幾株果實累累的土芭樂樹,常饞得我掉口水。和我要好時,妳便親密地邀我上樹頂,觀鳥巢、吃果子;討厭我的時候,我就休想進妳家門一步,遑論上樹啃果子。然而那芭樂熟軟芬芳的好滋味,是我畢生難忘的記憶。

另一個妳是老師的小妹妹,那時老師要我騎她的鐵馬,從學校飛奔到妳那座落在火車站旁,一片濃蔭葡萄棚下的老家,帶回她要的書本測驗紙之類的。當然,提著那串妳家人相送清甜黃嫩的葡萄,入口的滋味,也是我難忘的美食經歷。

日後,妳和我同上外市的女中,六年來清湯掛麵的我們,通學生涯是共同的回憶。清純、樸實、白衣、黑裙、藍包,趕在天色未開和清晨氤氳初上的霧氣中,叩隆叩隆 ,小火車一路搖擺,載著我們駛過溪水、稻埕、甘蔗園,奔向前程。

在普林斯頓小鎮上走著,普大典雅壯麗的校園是必遊之地。這最高學府曾造就了許多一流的政治家 、教育家、文學家、總統。我更想到曾在北美東岸掀起復興浪潮,曾當了普大校長一個月,便葬身在鎮上墓園裏的一代宗師愛德華 ‧強納生(Jonathan Edward)。但比起此去不遠的「愛因斯坦學術中心」,妳們似乎對後者更感興趣。

世「內」桃源

為了欣賞那片沒有電線桿美麗的田園,我們開車一個多小時去了蘭卡斯特( Lancaster) 的小鎮。妳們驚嘆這麼多的驛馬車、汽車居然可以同道同行!玉米田、麥田、苜蓿 、花生,一望無垠的風景線,而茅籬房舍花圃、小孩、牛馬雞犬,則是到處可見。當地愛美許人( Amish ) 著清樸的衣裳,頂著燦爛冬陽,一路吆喝著馬匹和我們錯肩而過。

走進一間昏暗的店鋪,百納被 、靠墊、桌布、果醬、漬菜、木工藝品等東西,則叫人眼目為之一亮 ,目不暇給。店外,羊圈裏兩隻山羊,弓著角正在對勢呼氣打架,一匹鬃馬仰天長嘶。一旁婦人收攏衣竿上晒了一天清香爽潔的衣服,望著我們,而我們正坐在她屋外的鞦韆上,欣賞著夕陽下的農莊。一隻狗,友好地跑過來,在我們身上嗅嗅聞聞。

我們被這片他們仔細經營的田園所款待了。這兒是一個世「內」桃源,拒絕現代科技的另類族群,每年吸引無數的觀光客,前去一探究竟。

妳們一面忙著選購紀念品,一面興味地提出許多問題:愛美許人真是歐洲遠來的基督徒移民?更注重教義的實質與實踐?為何基督徒之間也有教派紛爭與迫害?拒絕電力汽車,是力求生活簡樸與世界分別出來?為何不上戰場和不加入醫 療保險?但如何自保於意外、老年 疾病?電腦、 iPhone……對他們的年輕人不具吸引力嗎?

這些都是大哉問,愛美許人能對外面多元的變化無動於衷,我想是他們因著對神專一執著的信仰而來。當然,美國人的大方接納,尊重他們特殊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原因。也因為沒有圍牆籬笆,他們當中的許多年輕人,因故放棄了不合世俗潮流的生活方式,流失於外 ,與他人無異。

力挽狂瀾的聖誕名劇

這令我想到狄更斯的聖誕名劇 A Christmas Carol,大家都耳熟能詳「小氣財神」的故事。描寫一個吝嗇刻薄的守財奴史古基,在一夜間被靈異經歷所救贖改變的過程。

「過去的聖誕精靈」」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提醒史古基的過去,從曾是單純的青年到為錢賣命的壯年,連女友都看不過去 ,故離他而去。「現在的聖誕精靈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讓他看見,自己是親人和下屬眼中小氣、孤僻、硬心的吝嗇份子。「未來的聖誕精靈」 (The Ghost of Christmas Yet to Come)讓史古基見到自己將孤伶伶地走向死亡,沒有一個朋友和親人為他流一滴淚。 幸好,最後他幡然醒悟了。

一位同代的書評家湯姆士 ( Thomas Hood)曾說:「如果聖誕節那古老溫馨好客的傳統,及它所建立社會慈善的風尚,正面臨傾頹的危機,能夠作為中流砥柱,力挽此一狂瀾者,也就是本劇作了。」

縱然現今世態仍炎涼,但猶有它溫暖可取的一面,尤其在這聖誕的季節裏。我們離家,也處處為家 ,不分種族信仰,選擇招待人,或者被招待。史古基由苛刻無情到仁慈善施,人們所知道的聖誕,不就是這種互相款待、彼此贈禮的精神嗎?

過客與歸人

蛻變,一直是人生的基調。我們就如從童年一路演到老人的影星 ,從傻傻的幼兒生、清純的少女、有夢幻有理想的大學生,及至初為人母,到有些福泰的「阿巴桑」(日語,中老年婦人之意),雖然歲月改變了妳我的外貌與心境,但我們一直還在彼此的生命軌道上,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

然而此刻,我真的很想化身為「未來的聖誕幽靈」,藉此想提醒妳們:我們不過是遊子、過客,將來的歸路在哪裡?

我與妳們大不同的是我信了耶穌,祂曾為我離開天上榮美的家,來到地上,流血捨命十架上救贖我 ,指引我,並告訴我有個更美的家鄉為我存留,那是一個溫暖而永恆的家,祂等我歸去。

我們都是過客,一生漂泊流浪,但我也是個歸人!

不如歸去吧!親愛的朋友們!

我在妳們臨行前,送給妳們談到基督福音的「遊子吟」一書,希望妳們先從這本書開始思想,認識耶穌。

我真的不願在將來幸福的一程 ,與妳們錯肩而過。

1 Comment

  1. www.tbgame108.com

    失败是坚韧的最后考验。

    Reply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