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范學德

看哪,這個人

引子﹕神人二性 加個引子,是怕人往我頭上扣帽子。於是宣布,如是我信﹕信耶穌具有「完全的神性,完全的人性」。 語出〈利奧大卷〉,見於主後449年大利奧所寫的一封大名鼎鼎的信件,此信奠定了此後一千五百多年來基督教關於基督論的共識,無論是希臘東正教或羅馬天主教,還是後起的更正教,這就是著名的基督神人二性論﹕「完完全全的神,出世成為完完全全的人,有他本身完全的神性,也有我們完全的人性。」兩年(451年)後的迦克墩會議,將其制定為信條,說是﹕「神人二性,沒有混淆,沒有改變 ,沒有區別,沒有分離。」 我也略知,此前此後,在基督教歷史上出現的許多異端和偏差,毛病大都出於基督論上。或者是承認耶穌基督的神性而否定他的人性,或者相反。近代以來自由派的一個基本錯誤,就是只承認基督的人性,但拒絕承認他是神。在批評他們的錯誤時,一些福音派的基督徒可惜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基督的人性在他們那裡成了一個虛名。 完全的人之樣式 在承認神人二性的前提下,我不能不問﹕主耶穌的「完全的人性」到底表現出什麼,它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呢? 我三年多前畢業於慕迪聖經學院,所以,自然就翻開了我們的教科書,其中論述到基督的人性時說﹕耶穌是真正的人,但他沒有承受人的罪惡及其墮落本性。書中並把這個論點解析為六點﹕耶穌由童女所生,他有一個真正血肉的身體、有一個正常的成長、有人的靈和魂、有人的特性、有人的名字。這些都不錯。但有了這些就是有了完全的人性嗎? 也許是受自己所學的哲學專業的影響,也許是天性使然,回顧信主前,心中時常悲涼﹕渴望清清白白,但心靈早已被污染;盼望堂堂正正,卻偏離了正路。我為什麼活得不像一個真正的人呢?但什麼是真正的人呢? 在困惑中我又翻開了厚厚一本的〈天主教教理〉(弟兄們,千萬別因此而定我個死罪),其中說﹕「基督由於是真天主和真人,便具有完全符合和順從天主理智和意志的人性理智和意志,而天主的理智和意志是祂與聖父和聖神(即聖靈 —范註)所共享的。」 這一說頗有啟發力,因為它著眼的是從人的理智和意志完全符合,和順從上帝理智和意志來界說人性的完全。但此一說似乎有明顯的哲學前提﹕就是它是以知(理智)、情(感情)和意(意志)來界定人的心靈結構的。這三分法自然是西方哲學的傳統。 楔子﹕想起了孟老夫子 好像又聽到了孟老夫子和告子爭論,焦點在什麼是真正的人性?告子﹕「生之謂性」嘛。人性就是人生下來就有的東西啊,不用學就會的。後人會叫它本能。 孟子﹕願聞其詳。 告子﹕食、色,性也。你不知道有一部片子會流行嗎,名叫〈飲食男女〉啊! 孟子問﹕那阿狗也吃啊,阿貓也喝啊,春天一到,此阿貓在你窗前叫彼一阿貓,那叫春叫得你心發髦了。你說,這貓、狗之性與人之性一樣嗎? 告子默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滿臉的問號都快一個接一個地蹦出來了。 孟子回答﹕你明白,這人與動物不是一個類的。可雖然如此,但他們之間的區別卻是非常微小的。人性嘛,就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也可以說,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地方。 告子冷笑,問,噢,那是什麼啊? 孟子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也。 插進這個楔子是為了說明﹕從反面說,人性雖離不開人的天然本性,但它並不是人的本能;從正面來說,人性就是人之所以為人者。 正傳﹕從創世記到第二亞當 「完全的人性」是什麼?這只有回到〈創世記〉中才能明白。它集中表達在那句最偉大的話中﹕「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人」(創1﹕7)。 什麼是上帝的形像?恕我繞開那無盡爭論的陷阱,用摩根的一句話作個概括﹕「完全的人,就是上帝的形像」。 問題是完全的人在哪裡?在第一個亞當中,我們看到了自己,我們墮落了,即便在我們追求完美人性的夢中,也深深地打上了罪的烙印;只有在第二個亞當──耶穌中,我們才看到了上帝,看到了真正的人。於是,我們有希望了﹕在亞當那裡,人性是在何處失落的;而在耶穌那裡,人性就是在何處達到完全。更重要的是,耶穌願意拯救我們,祂是我們的完美﹕生命的完美,人性的完全。 唯有耶穌是完全的人。「完全的人性」體現在耶穌的整個生命中。讓我們避開邏輯分析,在耶穌生命的幾個片斷中看到那完全的人性所散發出來的神聖光輝﹕ 在伯利恒,我們看到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奧秘﹕道成了肉身。聖子居然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這豈是謙卑一字所能道盡的? 約旦河的水日夜流,但當它看到耶穌的身體被約翰浸在水中的時候,如果它有知,它也將為耶穌的聖潔而歌唱。 完美人性的表現 面對著那麼多看到耶穌行了神蹟卻不悔改的人們,耶穌在責備了他們後,還是憐憫他們,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這柔和的聲音,柔和的心,正是人性柔和的極致。 耶穌在猶太人的節日期間所說的話是何等地坦誠﹕「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約5﹕30)。「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約6﹕38)。無論是思念還是行動,都按照上帝的意思,絕對地信賴祂,這不正是「完全的人性」最顯著的標準嗎? 當耶穌把小孩子抱在懷中,並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太19﹕14)然後又給他們按手禱告,這不僅像有的弟兄說的﹕是一幅最美麗的真正男子漢的圖畫,更使我們知道了單純、純潔,不在於年齡,而在於心靈。 在那最後的晚餐後,耶穌站起來,脫了衣服,拿起一條手巾束在腰上,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開始為門徒一個接一個地洗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把這一雙雙腳一只只地擦乾,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什麼是為他人服務。 走進客西馬尼園的深夜,我們看見耶穌的朋友們都睡著了,但耶穌還是跪在地上禱告。他極其傷痛,幾乎要死,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他禱告說﹕「父啊! 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路22:42)但是,上帝並沒有撤去這苦杯,於是,主耶穌還是順從了。信賴上帝和順從祂的命令是絕對不可分開的。保羅說得何等地好啊﹕主耶穌「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8)。 愛的極致 第二天耶穌被釘了十字架,他面對的是多麼冷漠的目光,多麼冷酷的心腸,多麼愚昧的腦袋,但耶穌居然禱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宇宙間還有什麼比這樣的人心更廣大的呢?沒有了。 耶穌一直諄諄地教導人,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同時,也要愛人如己。他的生命就是這愛的極致。保羅說﹕「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為的。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7)耶穌的門徒約翰說﹕「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約一3:16)…
Read more

從勸誨之書說起

某月某日,甲、乙、丙三位基督徒在某處相遇,彼此問安後,就邊喝著茶水,也許還有咖啡,邊談起來。他們三位都信仰純正,靈性高深,且堅信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但我聽他們談著談著卻談出了分歧。分歧的焦點是﹕聖經的目的是什麼?於是,我茫然了,不知道該是說東還是道西了,只好默默地禱告﹕「主阿,求你指教我。」 這虛擬的一幕發生在我的書房中,是我讀書中與他們相遇。我讀了甲、乙、丙三本書,作者或編者都大名鼎鼎,其著作也影響廣泛,但觀點的確有所不同。甲是中文書。論到聖經的目的,它說﹕神賜聖經給我們,就是要將救恩顯明,使我們對耶穌有信心,接受他作救主。 乙也是中文書。當人問「聖經是勸人為善的書嗎?」,它回答得很乾脆﹕不是。它認為說聖經是勸人為善的人,誤會了聖經原來的意思。 丙我就不必替他諱名了,他是陶恕(A.W.Tozer)。他在《心意日新》一書中指出﹕「聖經不只是一冊揭露了上帝、人和宇宙之謎的書,它更是一本奠基在這些事實上的勸誨之書。它絕大部分的內容是竭力勸人改變他們的道理,引領他們的生命進入與上帝的旨意相融相合裏,誠如聖經所明示的」。 恕我沒有讓芬尼(Charles G. Finney)以丁的角色出場。但這一幕中還真少不了他。因為陶恕的看法明顯地受到了他的影響。芬尼認為,教導聖經而無道德的實踐,比完全沒有教導還糟,而且可能對聽者構成傷害。 陶恕坦誠地承認,他曾經認為芬尼的看法太極端了,但是,經過多年的觀察後,他同意了芬尼的看法,他說﹕「神學的真理若不被遵行,就毫無用處了。所有教義背後的目的,是要保證道德行為!」 盡信書,則……? 孟子有句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尚書〉是也,相傳為孔子編撰而成,列為經書。孟子尊孔子為「聖人」。但即便如此,孟子還是硬朗朗地宣布﹕不能完全相信〈尚書〉。如此看來,即便是聖人書,也當站著讀,而不是跪著讀,換言之,不能「盡信」。 一切人寫的書,都有缺陷處,不足處、片面處、錯誤處、荒謬處,不能「盡信」。只有一本書是例外,它就是「天書」〈聖經〉。讀聖經,你要麼跪著讀,「盡信」,要麼就相反,什麼也不信,沒有拯救的路。 世間的書都是人寫給人的,只有「天書」是上帝寫給人的「家書」。讀這「天書」唯一的方法是「信」之法,它首先問人的不是你明不明白、喜不喜歡,而是信不信,信不信上帝、信不信耶穌。人若心中持守住一個「信」字,就是在上帝面前跪下了,承認耶穌是主。應用孟子的話,那是﹕不信經,則不如無經。 人若要信耶穌,就得信聖經是上帝的話語,因為耶穌就是這麼信的。 經上如是說 那麼,經上是怎麼說聖經的目的呢?最權威的自然是〈提摩太後書〉第三章中的第15-17節的這段話﹕「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第17節,〈新譯本〉譯為﹕「為要使屬上帝的人裝備好,可以完成各樣的善工」。〈現代中文〉譯為﹕「要使事奉上帝的人得到充分的準備,能做各樣的善事」。天主教的〈思高本〉譯為﹕「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適於行各種的善工」。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一些論述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書和文章,從不引證第17節!就是從語法上來說,第16節的後面也只能斷為逗號,因為這句話沒完。「都是有益的」是對誰說的?是對「屬神的人」;益在何處?裝備並成全聖徒,使他們能行各樣的善事。 在〈提摩太前書〉中,保羅激勵提摩太這「屬神的人」說,「你要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6:11)。這就把成全的意思說得更明白了。成全,是在自己的生命中成全,但成全的不是自己的意思,而是上帝的心意,即主賜給的那更豐盛的生命。 這生命首先的、根本的是在靈性的層次上,是人與上帝和好,在基督裡成為一個新造的人,但是,它也包含了人的人品,像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這些素質,同時也是新人在人品上的特徵。這就是學習聖經的目的﹕用上帝的話充分地準備自己,使我們能做各樣的善事,成為在主內的一個新人。這個新人,一定會展現出與舊我不同的新的人品。 壯士與寶刀 有一個故事﹕某壯士,一日喜得寶刀,吳鉤是也。大喜。連聲讚嘆﹕好刀!好刀!他將寶刀小心地放進刀鞘之中,恭恭敬敬地將其掛於牆壁之上。於風清日麗之時,常翹首觀賞。想起了天下無道、道德淪喪、國破家亡,他不覺得悲從心來,一會兒低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一會兒高歌﹕「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一會兒說﹕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一會兒嘆﹕擒山中賊易,擒心中賊難。但是,春去秋來,日落月起,他雖然嘆了又嘆,說了又說,可終究沒有身帶吳鉤上路,其實,他甚至從來沒有抽出吳鉤在雞鳴之時舞上一舞。 如果基督徒把聖經束之高閣,不用它來成全自己,適於行各種的善工,那麼,聖經豈不是也成了壯士眼中的吳鉤,好刀而已。 「勸誨之書」 接著陶恕的話談,聖經也是一部「勸人為善」的「勸誨之書」。關鍵在於,這不是人在勸,而是上帝在勸。而這勸的前提是﹕耶穌是主,人得信主,聽主的話。哪怕是粗略地翻閱保羅的書信,我們也不難發現,保羅經常用的一個公式是﹕我勸你們。一本充滿了「勸誨之言」的書,居然不是「勸誨之書」,豈不是怪事? 基督徒是上帝造的新人,是在基督耶穌裡創造的。上帝新造我們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要我們行各樣的善事,就是上帝在永恆中預先所安排好的。 根據教會的古老傳統,聖經的意義包含了兩種﹕即字面的意義和屬靈的意義,而後者又分為寓意、倫理和末世。保羅講,寫在經上的歷史事跡,是為了「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林前10:11),恰如古人所說﹕以史為鑑。因此,解釋與教導聖經,絕對不可輕看其道德的意義。 從使徒時代以來,尊耶穌為主的基督徒都相信,聖經是我們信仰和生活的權威。奧古斯丁說得好:「聖經的權威如果不能抓住人,信仰就要動搖」。同理,聖經的權威如果不能引導我們過一種符合主心意的生活,那麼,信仰就會落空。而某些基督徒把信仰與生命、信心與行為、靈性與人品對立起來時,實際上是要藉此逃避對上帝的道德順服。因此,教導聖經而無道德的實踐,那麼,就連假冒為善的人也造就不出來了。 傳說﹕鬼王某日巡視,見一小鬼在某教堂的十字架下睡覺,大怒。說:「教堂內歌聲悠揚,講道慷慨,禱告聲陣陣,你如何能安然入睡?」小鬼答:「沒事。」鬼王問﹕「這話如何講?」答:「我看他們出了教堂後,和別的人一模一樣。」再問:「你怎麼能看出他們的靈性?」答﹕「恕我功力淺薄,看不出來。我只能看見他們外在表現出來的行為。真的,他們在人品上和別的人沒什麼兩樣。」 基督徒見此只能禱告說﹕「撒但,從我心中退去吧。」

人品哪人品

記憶是一個迷宮、一個深淵,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不可測度。就拿聽講道來說,有時,我親耳聽到了精彩的講道,也聽得很專心,但不知道怎麼了,過了些日子,竟然一點也記不起來聽到了些甚麼,只剩下了乾巴巴的兩個字﹕精彩。有時候,別人與我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閑談,但他的話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能忘記。 有一次,我去美國西南部的一個大城市佈道。結束佈道後,我順便拜訪了一位著名的牧者。我們倆在他的辦公室談了兩個多小時後,他主動提出送我去飛機場。老弟兄德高望重,我真不好意思勞他的大駕,但他一再地堅持,我也就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了。 在乘車及候機的過程中,我們就那麼隨便地聊聊,但不知怎麼的,也許是三句話不離本行的緣故吧,聊著聊著,就聊到了華人教會。於是我就聽到一句銘刻到了心裡的話。 他說:「積我在教會中服事四、五十年的經驗,在華人教會中最難處理的就是人際關係問題。」 我問﹕「是靈性問題呢,還是人品問題?」 他思考了一會兒後說﹕「你問的很有意思。我看許多時候問題都出在人品上。」 正說到這裡,登機開始了,我們匆匆地結束了談話。後來,我雖然沒有就這個問題繼續請教這位主內的前輩,但問題留在腦袋裡了,因為那正是我關心的一個問題,我不能不想。在一年多的思考過程中,我形成了一個看法,它雖然不很成熟,但的確是我體悟出來的。這個看法就是﹕人可能有崇高的人品,但沒有靈性;但卻不可能有成熟的靈性,卻缺乏基本的人品。 古今中外,我們都看到了這樣一些人,他們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卻不認識上帝,不相信主耶穌,也就是說,沒有靈性;但是,若看舊約聖經人物亞伯拉罕、約瑟、摩西,看新約人物彼得、約翰、保羅,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不止靈性美好,人品也高潔。上帝的兒女若是人品低下、卑劣,誰敢信他真的相信上帝呢? 空中樓閣 「空中樓閣」這個成語比喻的是人的計劃不著邊際,或者理論脫離實際,或者行事沒有根基。借用這個比喻來說,一個基督徒的靈性若非以人品為基礎,那麼,其所謂的靈性就成了空中樓閣,看起來像海市蜃樓一樣美麗,聽起來也聲聲悅耳,但不真、不實、不美、不善。說白了,那靈性是空的、虛的、幻的、假的。 人靈性的核心是全心全意地愛上帝,有詩為證﹕「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上帝,就是永生上帝;我幾時得朝見上帝呢?」(詩42﹕1-2)「耶和華我的力量啊,我愛你!」(詩18﹕1)人有了這樣一顆愛心,自然就會在上帝之愛的引導和激勵下,愛弟兄姐妹,愛自己的鄰舍,愛上帝所創造的天和地。一個人是否可能單單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卻不愛生活在自己周圍的人呢?被稱為「愛的使徒」的約翰回答得斬釘截鐵﹕絕對不可能! 人的靈性是有深厚基礎的,它就是主命令人、勸戒人所過的生活,而這樣的生活首先是受最基本的道德法則約束的。唯有過這樣的生活,一個基督徒才能形成合乎主心意的人格、人品。 登山寶訓 就是將近兩千年過去了,「登山寶訓」聽起來仍是那麼強烈地震憾人心。但在當年耶穌結束「登山寶訓」前,並沒有對那些聽道的人說﹕「好了,今天你們聽到了美妙絕倫的道理,就用這些道理充實你們的大腦,武裝嘴巴吧。至於生活、生命嘛,你們願怎麼樣就怎麼樣,只要信我就行了。」不,耶穌從來沒有兜售這樣廉價的救恩。 他說的話撞擊的是生命,粉碎的是生命,帶來的還是生命。且聽他說﹕「凡聽見我這些話卻不遵行的,就像愚蠢的人,把自己的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搖撼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厲害」(新譯本太7﹕26-27)。 想想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了什麼呢?他不但沒有廢除不可殺人、不可姦淫等等的基本誡命,反而告訴我們,要從心裡作起,要為了主而作。「你們願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是律法和先知的總綱」(新譯本 太7﹕12)。自然,這也是道德行為的根本規律。 人的靈性是超越道德的,這一點不必置疑,也不容置疑。但是,這種超越是在道德的基礎上超越,是超越道德的有限性、局限性,使人之德性與上帝的性情貫通起來,而不是否認道德,拋棄道德,更不是反道德。 一個基督徒若想拋棄了人品,去建立他的靈性大廈,那大廈就只有倒塌一途。並且倒得一定會很快、很厲害。 美哉,善哉 布希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出了塑造美國人的Character的看法,那的的確確是高見。Character 譯成中文,可以譯成(個人的)天性、性格、特性、品質、品性,也可以譯成人品,我最喜歡譯成人品。中國味足,人味也足。人品就是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表現出來的一個人的基本品質、基本素質、基本品格和德性。 一講到人品,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就不能不想到孔子,〈中庸〉說﹕「仁者,人也」。仁,就是一個人應當具有的人品。〈呂氏春秋〉說﹕「孔子貴仁」。孔子論說仁,實踐仁,盡心盡力地成為一個仁人。孔子的自強不息,「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孔子的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孔子的「好學不饜,誨人不倦」〈述而〉;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學而〉。這些都是他人品的寫照。這樣的人品,就是過了幾千年仍然令後生如我者景仰,且不能不說﹕美哉,善哉。 孟子在縱論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這四位中國古代聖賢時,提出人品的四種類型﹕「清」、「任」、「和」、「時」。孟子說﹕「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萬章,下〉。 清者,不與邪惡同流合污,力求自己不被污染;任者,以天下為己責,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承擔其自己的使命,無論它多重;和者,胸襟寬廣,為人厚道,又不失操守,正像那個銅錢的比喻說的,是外圓內方。時者,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作則作,不當作則不作,正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在芸芸眾生中,我們若是遇見了一個人,他即便沒有相信上帝,但仍然擔得起清者、任者、和者、時者的盛名,我仍然不能不說﹕美哉,善哉。儘管我會為他們感到深深的遺憾,因為那美是殘缺之美,那善非是盡善。 聖靈的果子 但在聖經中,我們看到了挪亞、亞伯拉罕、約瑟、摩西、撒母耳、大衛…看到了馬利亞、彼得、約翰、雅各、保羅…我們看到了聖靈如何在他們的生命中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那果實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些果實既是聖徒的靈性,也是他們的人品。這果實分享的是上帝的本性、性情,所以是靈性;這果實是他們在行事為人中表現出來的持續的穩定的特徵,所以又是人品。 如果用一枚硬幣來比喻二者在他們生命中的統一,那麼,靈性與人品就是一體的兩面,它們不可分裂、不可分離、不可分割。超越這一切—古今的聖賢、中外的聖徒,我們看到了上帝之子耶穌,他的生命就是人品之極。這至高峰的人品,處處浸透了神品(神的本性、性情)、表現著神品、彰顯出神品。 面對著人品與神品如此完美和諧的統一,即便是盡美矣,盡善也的讚嘆,也不足以表達我們內心的驚嘆和崇拜,我們只有從心底湧出一句話﹕讚美主!

東行佈道散記

一九九九年五月中旬,加拿大恩福協會邀請我去加拿大東部巡迴佈道。在六天的行程中,見到了許多令我難以忘懷的人和事,茲記錄三、四件小事如下。 一位牧者的母親 五月十四日,與黃智奇弟兄一同吃早餐時,不知怎麼起的頭,我們就談到了彼此的母親。黃弟兄的母親在香港。他說:「我媽媽沒信主時一直玩麻將。爸爸也愛玩。你知道,香港老百姓家裡的地方小,擺不下兩張麻將桌,於是,我爸爸玩時,媽媽只好站在邊上看,她好難過。有時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連飯都忘記作了。」 「我媽媽六十多歲時信了主。信主後,她知道自己整天打麻將不討上帝喜悅,她就禱告求上帝幫助她不再打麻將。你知道,玩麻將是會上癮的。但她禱告了半年後,真的就再也不打了,一點癮頭也提不起來了。 我媽媽現在最有興趣的事是讀聖經。可是她沒文化,一個大字也不識。她就學認字,現在能把整卷的馬太福音從頭到尾讀下來。我也不知道她是怎麼認出那些方塊字的,但就是認識了。至於那些在馬太福音以外的方塊字她是否認識,就不得而知了。 我媽媽讀聖經時有一個秘密,遇到了生字時她不問大人,只悄悄地問小孩子,問孫兒孫女。在孫子面前她能不恥下問,在兒子前可不行。 我媽媽說,讀神的話,越讀越喜歡。她讀起聖經來真是好高興,好喜歡,人都變得不一樣了,好安祥,臉上都透露出了喜樂。」 天鵝見我 從多倫多飛往哈利法斯前有兩個多小時的空閒時間。黃智奇弟兄帶我到湖邊走走。那是一個小湖,湖面有四五公頃。黃弟兄說這個湖和臨近的幾個小湖是安大略湖的發源地。安大略湖像海一樣大,但它的源頭竟這麼小,我真有點不敢相信。 湖水碧藍,四野寧靜,令人心曠神怡。看風輕輕地搖動著一棵棵小草,看風微微地吹起一層層水波,我不禁想高唱那首古老的詩歌—─「這是天父世界」,但又怕自己的聲音破壞了天地的和諧與寧靜。於是,我就閉上了眼睛,任那美妙的旋律從我的心中湧出,融入青天,匯入碧水;任它在片片綠葉上隨著晶瑩的水珠滾動。 「你看,天鵝。」黃弟兄指著對面的湖邊說。「什麼?天鵝?」我簡直不敢相信。但還是順著他的手指看了,果然看見在湖的那一邊有一對白天鵝。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親眼看見野生的白天鵝,那仿佛是在新綠襯托下的一個白色的夢。那天鵝白得輕柔,白得寧靜,白得尊貴。只可惜,它們離我太遠了,那白色的夢太朦朧。黃弟兄似乎猜透了我的心,他面帶幾分歉意地說:「哎呀,真對不起,我今天出門時忘了把望遠鏡帶上了。」 我說:「沒關係,我今天親眼看見了野生的白天鵝,知足了。」我靜靜地望著遠處的白天鵝,渴望自己能溶入到那一團純潔的白色中。真想多看一會兒,但時間不允許,我只好坐進了汽車。車沿著來時的路慢慢地往回開。我在車上禱告﹕「上帝,求你滿足我這個小小的心願,讓我今天能好好地看清楚天鵝。」禱告後又覺得這太不可能,我不該妄求。 車繼續前行。我突然喊﹕「停車!停車!黃弟兄你看!」只見一隻天鵝貼著水面直奔我們而來!牠是在飛還是在游?還沒等我反應過來,那團白影已經停在我們車子的右前方。我趕緊從車中出來,快步到棧橋上。當我走到棧橋盡頭時,天鵝距我不到咫尺。 我的心被震憾了,震憾的不止是天鵝的美麗,更是我與天鵝相會所包含的那一份神奇,我不明白也無法想像上帝居然會以如此奇妙的方式回答我那個小小的禱告。我蹲下來,瞪大了眼睛看著天鵝,天鵝也一動不動地盯著我看。我與天鵝就這麼彼此相看兩不厭,牠無聲,我無語,好像置身在夢中。 幾分鐘後,我起身準備離開了,天鵝也開始動了,牠似乎是為了讓我再好好看牠一眼,看個飽,看個夠,就慢慢地轉了一個圈,然後才向湖的那一邊游過去,很慢、很慢。目送那流逝的白影,我心中止不住地說﹕「上帝,我感謝你。」 山水相依 哈利法斯是個小城,但很美。從機場開到城裡的路旁,綠樹連成了青紗帳。那青紗帳裡偶爾還有幾點紅色、粉色、金黃色,其實也是樹葉。樹梢上冒出來的嫩嫩新綠,就像小鴨子的那一身絨毛,胖乎乎、軟乎乎的,我真想伸手摸摸牠。 我住在一個弟兄的家中。他家門口正對著一灣碧水,我以為是小湖。主人說是海。海水緊靠著一個有些起伏的小山丘,是個公園,有三五人在那兒散步,時而還飛起幾隻不知名的小鳥。 我漫步到了水邊。我真愛這清清靜靜的水,愛這碧水連著青山,青山連著白雲,白雲飄在藍天上。 太陽快落山了,餘暉透過綠樹把光輝一縷一縷地灑在水波上,水面一分為二﹕近處的水,水色淡淡的,似乎動也不動;遠處的水,水色濃濃的,挾帶著一團團金色的光亮,無盡無休地向前湧,好像是一群群金魚在暢游。一灣海水,一靜一動,一暗一明。造成這一奇景的,是水動,風動,還是光在動?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我的心在動,為這美景,也為哈利法斯此行。想到今晚在這裡的佈道會,我多少有點焦躁,放不下心,於是,我閉上了雙眼默默地禱告。那千古的海風和萬壑的寂靜都在輕輕地對我說,把一切交給上帝吧!我的心寧靜了。 有容乃大 第二天離開哈利法斯時,主人開車特意多走了一段路,讓我多看看幾眼這個美麗的小城。他幾次指著一個好像內陸湖的港口說,這個港口非常安全,整個大西洋艦隊的軍艦都可以停泊在這裡。大西洋艦隊?我感到有些奇怪,他為什麼幾次提到它? 飛機飛上了高空,從高天向下看,那海太大了,看不到邊,藍色的天和藍色的海在極遠處匯合,融成了一線,是白色的,有些朦朧。突然我醒悟了,原來我面對的不是大海,而是大洋,是大西洋!我驚訝了,昨日,平生第一次站在大西洋岸邊,我竟然不曉得!我居然沒有彎下腰來,捧起一把海水嘗嘗,嘗嘗大西洋的水是否也是那麼鹹。 多少年來,一聽到大洋,我總是想到太平洋。我家鄉的那兩條小河就是流進鴨綠江後,又融入太平洋的。我無意識中總覺得太平洋是屬於我的,而大西洋屬於別人。但海水是相通的。人用「太平洋」命名這一片海水,又管那一片叫「大西洋」,但那只是人的想法,海水卻不在乎這一切,它奔流融匯、貫通為一體。 為什麼我執著於海水的分別?我想到了人心,人心執著於分別,從種族、階層和文化,到國家、政黨、自己人,有種種分別。執著於分別就是「不通」,就是「隔」。譚嗣同曾講過上下不通,男女不通,中外不通,古今不通,人我不通。其實,最大的「不通」是人與神「不通」,人驕傲了,自私了,這種種的罪使人與神的生命隔絕。海水是相通的,人心能相通嗎?想到了許多否定的答案後我還是不得不承認,是有可能的,那就是愛。愛使人相通,上帝的愛使人心相通。 溫馨感人的聚會 華人福音堂是一所普通的教堂,坐落在多倫多的唐人街旁,不大,最多能容納三百多人。五月十六日那天晚上我一進去後就強烈地感到這裡的氣氛非常溫暖。門裡門外,有六七位弟兄姐妹作招待,熱情地歡迎每一個朋友,一聲聲親切的「你好!」「哇,你來了!」讓人感到格外親切,就像是歡迎你回到家中似的。突然間我感到,今晚會有許多人信主。為什麼有這種感覺?我也說不清。 佈道還沒開始,教堂內就坐滿了人。後來的人沒地方坐了,牧師竟把他們請到台上來坐。很快地,台上台下就都坐滿了人。他們怎麼請到了這麼多人?我心裡有點納悶。但很快就得到了答案,一定是許多愛主的弟兄姐妹為佈道會作了精心的準備,並且付出了禱告的代價,是禱告在托住今晚的佈道會。 黃文超牧師親自帶領大家唱詩歌。他沒大喊大叫,也沒有誇張的動作,只是很有信心、歡樂地在領著大家唱,唱得人心渴望與上帝相交。沉浸在這美妙的歌聲中,我心中的感覺更清楚了﹕今晚一定會有許多人信主。我輕輕地禱告﹕「主啊,願你親自帶領。」 當我走到台前去佈道時,我知道我在和聖靈一同作工,一些事先沒有想到的話居然脫口而出。當我邀請願意相信耶穌的朋友把手舉起來時,我仿佛聽到了耶穌的聲音﹕「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看到一隻又一隻的手舉起來了,我心裡和口裡說的只有三個字﹕「感謝主!」

絕不放棄希望

納粹的囚房,成了以智慧培育情緒反應的學校。 在他死後一年所召開的追思禮拜上,許多人都覺得,他死于德國秘密警察手中的那一天,上帝已經親手干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一次大屠殺,因為上帝獻出了祂最心愛的一位兒子的生命,他就是朋霍費爾 (又譯為潘霍華Dietrich Bon Hoeffer),一個才華橫溢的神學家,一個對主忠心耿耿的基督徒。 他死的那一天是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凌晨。據同室的一位囚友回憶﹕一九四五年四月八日,禮拜天,潘霍華主持了一個小小的崇拜會,他以非常恰當的話語,向大家講解被囚者的心情、思想與決心,真是深入每一個人的心田。當他剛剛做完禱告,囚室的門被打開了,兩個面目猙獰的納粹進來說:「潘霍華囚犯,準備同我們走!」誰都知道,同我們走意味著去受處死。 潘霍華向獄友告別,他平靜地說:「時候到了。但對我來說卻是生命的開始。」面對著死亡的時候,一個基督徒能那麼平靜地說出那樣的話,足以令任何一個熱血男兒心中頓生浩然之氣,發出一聲吶喊:「大丈夫當如此!」它應使任何一個忠於主的基督徒想到的不僅是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更是主耶穌的呼召「跟隨我」。潘霍華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祂是呼召他來為祂而死。」潘霍華是為主而死的。 獄中的讀書 他死前曾被關押在監獄中十八個月之久,在此其間,他寫了許多的信件、論文和隨感,後來,這些東西被收集整理出版,是為著名的《獄中書簡》。 讀獄中書簡,令我震驚的不僅是潘霍華那些尚未完成的深刻的沉思,更是他作人的那一份情操,那一份參透生死的大智慧,那一個熱愛生命的大胸襟,是一顆赤子之心,那心與基督之心緊緊相連。 潘霍華無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就是在監獄中他也沒有停止讀書。才被關進監獄三、四個多月內,他就讀了十九世紀幾位知名作家的書。他在信中一再告訴朋友,他看了許多好書,他的思想和心情也都很愉快。他說:「我真正的雄心是想徹底的瞭解十九世紀的德國。」他曾對上千頁的 Witiko 的書發生了極大的興趣,認為那是最優美的書之一,並且要迫不及待地介紹給別人看。 讀好書,不僅思想愉快,心情、情感也很愉快,這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 培根說:「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在娛樂上學問的用途是幽居養靜,在裝飾上學問的用處是辭令,在增長才幹上學問的用處是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潘霍華讀書的目的似乎不僅僅在於這些,他更是為了生命、為了自我教育。而生命和教育都是屬於「自由」這個範疇的。 心靈的自由 基督徒是自由的,即使面對牢獄之災,他仍然可以無畏、無悔。而培養澆灌這心靈自由之花的是書籍。人的生命不是一個個碎片,下意識、感覺、情感、智慧、意志、德性、靈性,這些都不是一個個孤伶伶的密室,沒有窗戶和大門能通向其他的房間。 其實,它們倒是像環繞著一池春水的九曲畫廊,雖然各有一段自己的天地,但又彎彎曲曲迴迴轉轉地與其他的天地相通相連,而又不相同。它們在保持自己獨特之處的條件下彼此貫通、融為一體,從而在天地萬物、古往今來之中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我。 因此,用智慧來培育情感,這既是天性使然,又是成就人性之當然。情與理只有彼此交融,才能合情又合理。如是,堂堂的人理才不會墮落成寡情,而深深的人情才不會失去了正義。 人生的智慧 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本書是聖經,熟讀聖經可以使人生發大智慧。潘霍華告訴朋友,他雖然在監獄中但每天都唸聖經。直到他臨死的時候,他的身邊還帶著聖經以及哥德與普魯塔克的著作。 基督徒愛讀聖經這不希奇,希奇的是潘霍華敢於告訴朋友他讀不下聖經了。他說:「我又在經過一段唸不下聖經的難關,不知如何是好。但我不覺得有什麼意外,相信過一段時間我將再回復過來,對聖經重新感到興趣。」 他沒有告訴人們為什麼他在那一段時間唸不下聖經,但我們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非常煩悶、憂愁、激憤、絕望的時候,我們什麼也讀不下去,連聖經也讀不下去了。既然如此,就不必過於自責,更不應充滿了犯罪感。我們終究是人,一個「情」字,把我們折磨得無可奈何、死去活來,只是我們憑著信心確信這個時候很快就會過去,雨過天晴,我們還會對聖經再一次充滿了渴慕的興趣。」 廣闊的胸襟 人之「情」,不能被鎖在一個「理」字中。人之生,是生在天地之間,而天地是個生生不息的大流。熱愛上帝所創造的這個大宇宙吧,在那山川河海、日月星辰、春花秋月中,寄上那份你自己不能言說的深情,更為上帝所賜給我們的這一切獻上深深的感謝,這是愛上帝的人應當有的一份天地之情。 潘霍華就有這樣一個廣闊的胸襟。他雖然是上帝忠貞的兒女,卻被關進了牢房,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卻為看到了在監牢的庭院裡有一隻畫眉鳥而感謝上蒼,他告訴朋友,「那畫眉鳥每天早上唱美妙的歌,現在連晚上也唱了。」一個人能因一點小事而感恩,也算是一種收獲了。 可惜啊!現代人已經被鎖在豪華的住宅內、汽車內,被釘在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前,不再數天上有幾個星星,也不再數路邊的野花有幾個花瓣了。清風在吹,但撫摸不著我們的心,小鳥在唱,但人的耳朵卻好像聾了。失去了宇宙之光、之聲、之色、之美的滋潤,人的情感之樹,越來越枯萎了。 看潘霍華,雖然他身在斗室中,卻在夢裡常流連在大自然的生活中,他躺在林間的草地上,仰視著微風吹動的浮雲,聽林間濤聲陣陣。無論這個世界有多少邪惡,基督徒都應當愛他生活於其中的天地,因為這是天父的世界。在一團浮雲,一片綠葉,一滴清泉中,基督徒都應體驗出上帝創造的偉大、奇妙和美善。 感恩的心懷 基督徒的「情」當和天地萬物交融貫通,這樣,他才會有一顆廣大的心,一份深厚的情。他才能在日常生活對主充滿了感激之情,他才會發現,無論生活如何艱辛,無論苦難怎樣深重,他仍然可以像潘霍華一樣說:「每一天我還是有許多事情值得感恩。」「我所需要的只是幾朵秋天的花。對我而言,只要幾位我們所喜歡簡明的,喜歡共處的友伴,如果還能聽到一篇好的證道講章,那就更好了。」 基督徒的情感既應向外融入天地萬物,又當向內深入到心靈的最深處,這樣,他才能感到深深的滿足。潘霍華在監獄中多次告訴他的朋友和親人說,他內心覺得很滿足。雖然當他聽到朋友被捕,或者自己的學生被處死的消息,或對他的判處一次次被推延時,他也曾多次幾乎陷入沮喪之中,但他沒有被這種沮喪所征服。他有信心和勇氣,能豪邁地說﹕「我不向惡魔屈服,也不向任何人屈服。」而這正是人在絕望時應當高聲呼喊的﹕我絕不向命運屈服。無論是生、是死,都絕不能使我與基督的愛隔絕。 入獄八個月後他就認識到,發生的事常是預想不到的,而對這無可避免的命運,必須以一種犧牲心智的態度去接受。只不過,犧牲從未完全,而心智卻仍然繼續走它自己喜歡的道路。 被囚的反應 剛被關進監獄時,潘霍華曾以為自己很快就會被放出來,他也為此一再地禱告,但是,他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了。他怎樣看待這一切呢?他說:「我深信不能達到自己的願望,對我們是很有益處的,尤其是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雖然,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放棄所有的願望,否則我們將變得冷酷無情。」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當無所作為。恰恰相反,基督徒的一生應當是按照上帝的計劃竭力奮鬥的一生,就像潘霍華所行的那樣﹕我們應該在時間還容許的時候,盡量去改變那些我們認為必須改變的事實。但是,當所有的力量都證明無用時,我們也應當學會以一份平淡的感情去忍受我們無法改變的一切。並且,當我們竭盡人力之後,我們也會覺得比較容易忍受。 但說來慚愧,我們對生活中的不平、不幸、不順總是有不滿,我們對上帝的計劃不理解,總是使我們有時表現不耐煩。怎樣去面對這消極的情感呢?潘霍華提出了非常善解人意的勸告﹕一個基督徒若是對不自然的命運表現一點兒的不耐煩或不滿,不必認為是可羞愧的,一個人渴望得到自由,或者在某種程度上喜愛享受地上的快樂或工作機會,不必以此自咎。 當太陽在東方升起,當禮拜堂的鐘聲敲響,當我們在心中默念那三個字「神是愛」,於是,我們一切的不滿足、不能感恩以及種種的自私,全都煙消雲散了。在這一刻,唯有愉快的回憶環繞著我們,有如親和的天使一般。 完整的生命 人在一生中,要面對許多問題,經歷許多爭戰。我們的生命與感情常常被撕裂成一個個碎片。我們渴望得到的,我們得不到,我們拒絕接受的,卻擺在我們面前,你不得不承認那就是你必須接受的現實。人應當如何面對這樣的情境呢?潘霍華的回答是,你要有一個完整的生命。 「完整的人」、「完整的生命」、「完整的生活」、「完整的人格」,都是潘霍華在書信中反覆提到的觀念。他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所願望的一切,即使我們的感情沒得到滿足,我們仍然可以有一個完整的生命。 那麼,什麼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呢?完整的生命並不在你我的生命中,乃在耶穌基督的生命中。因此,完整的生命就是以耶穌為中心的生命。「我們不應該在窮途末路時才來信賴上帝,上帝必須居於生命的中心。我願意把上帝當作生命的中心,而不是生命的邊緣,不是軟弱時,而是堅強時的上帝,不在人的痛苦與死亡中,而是在人的生活與榮樂裡。」…
Read more

願你是我永遠的朋友

二十年前深秋,肖君和我,結成天涯知己;兩千年前稅關,主和罪人,建立朋友情誼。 「我們要是不能做最好的朋友,就做仇敵吧。」這是我對同班同學肖君說的一句話,時在二十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那是深秋,滿城落葉,一地清風,明淨空闊的藍天上嵌著一輪白日。幾天前,我和肖君之間鬧得很不愉快,我傷害了他的感情,也傷害了我們之間建立不久的友誼,而這一份友誼正是我十分珍視的。於是,就在一天的下午,我們兩人漫步來到文科教學樓的後面,站在那裡爭論我們之間的友誼將何去何從。肖君誠懇地對我說:「我們將來就保持一般的同學關係吧。」我搖頭說﹕「不!不!」接著就有了我那一番話,「我們要是不能做最好的朋友,就變成仇敵吧。」 友情天地長 肖君苦笑﹕「你怎麼老是走極端呢?」 我嘆了一口氣,說﹕「那就是我,我也沒法子。」 肖君撓了幾下頭說﹕「好吧,好吧。」停了一下,他給了我一拳,輕輕的一拳,打在我的胸口上,然後,帶著一臉的無奈說﹕「你呀,你呀。」 就這樣,我與肖君成了最好的朋友,轉眼間,二十年過去了。 肖君,你於我亦兄亦友。在異國他鄉,與昔日的朋友相距都太遠了,只能在思緒與睡夢中相會,但我始終忘不了你。想起你的時候,我心中流動的是那一段沁透我心的美妙旋律—─友誼地久天長。隨著這旋律跳動的是我那顆赤誠的心,還有那不願言在人前的男子漢深情與惆悵。「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當斯世而同懷。」這話是魯迅先生說的吧。二十年來,我一直把你視為知己。人生知己難求,我得到了,這是上蒼對我的祝福,我感恩。 海外存知己 當年與肖君成為知己三年後,大學畢業了。別離時,我故作豪放,對他吟誦了一句中國文人都熟知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誰料到,這一句話竟被我說中了,我真的來到了天涯—美國。「海內存知己」於是變成了「海外存知己」,並且是地地道道的海外。「海外」這個詞,當年在大陸搞階級鬥爭的歲月裡,若是變成了「海外關係」,就有無窮的後患。現在雖不那麼嚴重,甚至有些吃香,但海外就是海外,隔著山重重,水重重,雲重重,人不能常相見。 好朋友落在海一角,天一邊,隔海隔山相望相憶,總有幾分無奈。不止「有朋自遠方來」成了奢望,就連有朋友之書信自遠方來,也由於其他通訊太發達而不多了。到美國七年,我曾三次回國探親,不算少了。但每一次飛機剛剛離開北京國際機場,我還是一陣心酸,忍不住問自己﹕「天哪!什麼時候我能再回來?」 知己何處覓 我那顆心牽掛的,是生我養我的故土,是在故土上生老病死的父老鄉親。活在親人中,我知道我是屬于家鄉的,我屬于你們—我的親朋好友,我的骨肉之親。無論我多麼疲倦,無論我如何傷心,只要是人在家鄉,就可以隨意地推開朋友的家門,隨意地找一個地方,然後隨意地躺下,閉上雙眼。我心知道,沒有人會怪罪我、討厭我。我知道,我旁邊會有一杯剛剛泡好的熱茶,耳邊能聽到輕輕離去的腳步。 幾十年了,走過了許多的地方,見到了許多的人,但像肖君這樣的人,我見得不多。見到了,又相知的,就更少。相知而又能掏出一顆心,以心相印,只能屈指去數了。相逢時一笑,捶一拳,拍拍肩膀,一切盡在不言中,心安寧了,知道自己到家了,這就是朋友。有這樣的朋友,不枉我二十年的思念,不枉我為得到這友誼而付出的心酸與痛苦。 我曾對肖君說:「孔夫子曰﹕『友直,友諒,友多聞。』聞多識廣,那是我心嚮往但作不到的,就像站在平原望著遠方的高山一樣。容得下「諒」字的那個心胸,我自愧不如你,心寬是你的長處,是你為人的厚道處。我與你相交,盼的就是作你的直友,經常挑你的刺,看見你的過錯就坦白地說出來,不管你願不願意聽。」 我還真的努力去作了。大學時 代,我還是個光棍,婚姻的經驗一點也沒有,但我就敢於在婚姻問題上一再向肖君提出忠告,也不在乎他聽了煩不煩。反正我認定我的角色就像一個牛虻,不時地刺好友一下。當然那也是因為我心裡有底,無論我怎麼刺肖君,他都不會往壞處裏想,即使把他刺痛了,他頂多也就是說「好了,好了」。他不會翻臉不認人,更不會絕情地大喝一聲﹕「推出去,斬了!」 傾聽的耳朵 這就是朋友,無論有多少風吹過去雨淋下來,挺直地堅立在那裡的,始終是一個堂堂的「信」字。與肖君交朋友的最大感受,也就是這一個「信」字﹕信得過,靠得住,什麼話都敢掏給他說。就像培根說的那樣﹕「對一個真心的朋友,你可以傳達你的憂愁、歡悅、恐懼、希望、疑忌、諫諍,以及任何壓在你心上的事情。」雖然肖君不是一個善於講話,用言語來安慰人的朋友,但是,當我在講述心頭的煩惱和靈魂的恐懼時,他總是用心地在聽。當我看到他目光中流露出的真誠時,我知道我是活在朋友的愛中,而非獨自在漠漠的荒原。 我想這種信得過的感受就是被人所接納吧。朋友之所以為朋友,就在於彼此能夠坦誠地接納對方,包括接納對方的缺點。 我是一個缺點非常明顯的人,特別是我的嘴,常常得罪人,自然也傷害過肖君,但他從來沒有怪罪我,更沒有懷恨在心。我也知道我的缺點是我生命中的黑影,但卻無力擺脫它們。在那次和肖君爭論之前的幾個晚上,我曾在校園旁的那片樹林中漫步了許多次,我問我的靈魂,你為什麼充滿了黑暗?為什麼你傷害最深的恰恰是對你最好的人,我似乎明白,但又不甚明白。 理解與接納 有一個周末的晚上,我和來自內蒙古的一個同學在肖君家喝酒,酒越喝越多,話越聊越長。他講起了他去世不久的父親,我說起了我那不幸被水淹死的小外甥,肖君則在廚房裡忙著,作了一道又一道的菜。我不知道我喝了多少酒,只知道最後大喊一聲﹕「不好,我要吐了!」然後就一直吐得似乎把胃裡的苦水都吐出來了。肖君那個鳥籠子大的房間被我弄得不成樣子。但肖君只是笑了笑,一邊收拾,一邊開玩笑說,「你沒有酒量,逞什麼能啊!」然後又誠懇地告訴我,不要喝悶酒,喝酒時不要老講傷心事。那時還沒有流行「理解萬歲」這個詞,但我知道這就是理解。朋友之為朋友就在於你能被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接納,就沒有朋友。 肖君家在本地,我家在外地。那時學校還常吃高粱米飯,害得南方來的同學老喊胃疼。雖然我是北方漢子,已經吃慣了高粱米,但肖君還是時常叫我在周末到他家改善改善伙食。其實我雖然饞肉,饞餃子,但我到肖君家吃飯主要不是因為解饞,而是滿足心靈的渴望,渴望家的溫馨,渴望得到兄長的愛。人心中有一種渴望,渴望被人接納。渴望在愛之中被接納,在理解和饒恕之中被接納。一個真誠的朋友,就是接納你的一個「家」。 生命之陰影 但是,無論怎麼好的朋友,也有無法接納的地方和時候。就像我和肖君,雖然我們親如兄弟,但也有不和的時候,所以有爭執,有辯解,會發火,會嘆氣。我為此也曾痛苦過、迷茫過。難道人與人之間,真的永遠不能彼此理解?高山流水般的完全接納,那只是人的一個夢嗎? 直到有一天,在生命中遇到了耶穌,我才明白了人為什麼彼此間不可能完全理解、完全接納。因為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有缺陷的人每一個生命中都帶著陰影,每一個靈魂都擺脫不了邪惡。 我也知道,我不該也沒有權利向人要求純粹的愛、完全的理解、無條件的接納。那樣的要求對於人來說是完全不可能作到的事情,簡直是強人所難。 罪人蒙接納 讀福音書,有一個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耶穌在出來傳福音時,有一次路過一個收稅的關卡,看到收稅人馬太。耶穌就對他說﹕「來跟從我!」馬太就起來跟從了他。耶穌──上帝之子,竟然要一個稅吏作他的門徒,這就是在今天的中國也是不可思議,因為我們都知道有多少貪污、受賄、敲詐勒索的事情在稅務局發生。但耶穌不僅收馬太作他的門徒,而且還到他家中吃飯,並且是和許多的稅吏及其他被認為是壞人的人一道吃飯。 耶穌知道他們是在德性上和靈性上都有病的人,知道他們是不被社會上的好人所接納的人,但他還是以慈悲的心接納了他們,願一生一世作他們的朋友,甚至為他們捨出性命。當保羅認識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禍首時,他曾深情地說:「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唯有基督在我們還在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當我在祈禱中被耶穌無條件的愛所接納的時候,我知道耶穌是為我而死的,他愛我,願意作我的朋友,從今世直到永遠。 肖兄,寫到這裡,老弟恨不把我的心掏給你,讓你能看到耶穌。 好朋友耶穌 我的好朋友、好兄長,老弟對你說句心裡話﹕「雖然活了四十多年,但我們活得沒勁。我們既沒有成為我們渴望成為的人,也不能拒絕成為我們不願意成為的人;我們既不能完全地接納他人,也無法坦蕩地接納自己,更不願意被神所接納。我們似乎從來就沒有完全地接納一個人,也未曾被任何一個人所完全接納。」 不必怨命運如此殘酷,人生就是如此。我們不必對人苛刻,也不必對自己苛刻,那對自己、對別人都不公平。 但在人的絕望處有耶穌。他願意以無條件的愛來接納你我,我們所需要說的只是一句話﹕「耶穌,我願意做你的朋友。」 我的好朋友啊,有一句話,我不說你也會知道,我願你是我永遠的朋友。但有一句話,我不說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是否明白﹕「我願你我都做耶穌的朋友,這樣你就是我永遠的朋友,永不分離。」

心中路

耶穌是路,人的生命之路。跟著耶穌走,人就看到了路。 我的弟兄,你獨自一人走了。 你離開了我們校園──慕迪聖經學院,沒有告訴老師和同學,也沒告訴我。我們找了好幾天,到處打電話找你,但總是找不到,心裡又焦急又沉重。一周以後才聽說,你走了,走前你告訴了學校裡負責外國學生的部門。 我們的老師很傷心,他說你是這所學校多年來第一個悄悄地走了的弟兄。他又說,這一定是我們有什麼錯,我們沒有關照好我們的弟兄。老師們為此並開了會。而我們則既震驚又慚愧,驚的是慕迪這所世界著名的聖經學院留不住你的心,愧的是我們是你的弟兄姐妹卻不了解你的心。好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六七個華人同學總希望能突然又見到你,我們見面常互相打聽你的消息,卻沒有人知道你到哪去了。 不告而別 你在哪裡呢?我的弟兄。在櫻花如雲的島國日本,還是在木棉似火的大陸南疆?你是在向人傳講那古舊的福音,是在餐館打工,還是在一盞明燈下與嬌妻講你心中那揮不去的惆悵和內疚?在靜悄悄的黃昏和黎明,你是否懷念我們──你在異國的弟兄和昔日同學?你知道嗎?芝加哥河畔,密西根湖邊,有一個人思念你。他是你永遠的弟兄。 我的好兄弟,你來去匆匆,可曾看清了前面的路? 知道你走了,我起初心裡挺不是滋味的,覺得你不夠意思,再怎麼說也該打個招呼啊。雖然你我相處只有三、四個月,但同學一場,總有幾許未了情該敘一敘,至少,你該讓我道一聲多保重。 在為你禱告中,主責備了我。我沒有資格責備你,雖然與你相處中我也付出了些兄弟之愛,但我不肯像耶穌那樣為你捨命。主讓我體諒你的難處。你來慕迪本來就難,離開更不易了。既然如此,不辭而別又有什麼了不起呢?我不該計較那一 點點禮道而傷了弟兄的感情,我要為你繼續走在主的路上而祈禱。 兄弟,你來了,你走了。你一來一去都牽動著你弟兄的心。 相識情景 你是踏著冰雪來的,正是芝加哥最冷的季節。你在祖國的南疆長大,沒見過這大雪飄飄北風呼呼的陣勢。好冷,真可怕,你後來對我說。我忘不了第一次見到你的情形﹕那是開學一個禮拜後的一個早上,在圖書館205教室前的走廊裡,我看見了你在東張西望,一張我在同學中沒見過的東方臉,沒睡醒似的。 沒錯,準是新同學!弄不準你是日本人還是韓國人,忙問你是否講中文。你用英文回答說你來自中國,今天早上才到。你會講中文哪!啊,太好了!「你也是中國人!」我們共同用中文發出的疑問,一下子就把陌生感一掃而淨,我覺得你立即就成了我的朋友。真想按美國人的習慣擁抱你一下,可是不敢。你才來美國,怕把你嚇著。再說自己也不習慣這麼去表達感情,我們中國人含蓄,不作興那一套。我只好用我表達感情的最強烈方式拍拍你肩膀說,「太好了!」 喜遇鄉親 真是太好了!你是在慕迪我遇見的第一個來自祖國的男同學,也是我在慕迪學習兩年半中遇見的唯一來自大陸的弟兄。你知道嗎?就像梁山的那些好漢似的,我一個人孤單單的時候,說了不知多少遍愁煞我也?今天終於見到了你,且是一條硬梆梆的漢子,我怎能不樂上眉稍,怎能不叫一聲「哇!高興死我了!」 不久我們就成了朋友。我們一起談了許多。慢慢地我才知道,你來讀神學的這條路走的很不容易。你講你費了好大的勁才辦下簽證,借了幾萬塊錢,又把在銀行一份薪水很好的工作辭了。你剛剛結婚,連蜜月都沒顧上過,只顧忙著跑簽證。新婚七天後,你就來了美國。 那天,我們一同走出慕迪大教堂,在拉塞歐大街的人行道上邊走邊談。我對你又增加了新的了解。你出生于基督教家庭,上大學時,在外國教師的影響下逐漸認識基督教。你信有神,但對耶穌是不是神你拿不準。我欽佩你的坦誠,也為你擔憂,你前面的路可怎麼走啊? 耶穌是路 其實我們哪裡有什麼路呢?我們肉眼看到的路都是死路──通向死亡的路。只是當耶穌進入心中時,我們才有了一條心中路。這路就是耶穌。耶穌是路,人的生命之路。跟著耶穌走,人就看到了路。只是這條路不尋常,它是由十字架鋪成的。人走在上面,必須親身背上十字架。 那一次在你的宿舍裡我們倆談心,談到慕迪是培養傳道人的學校,談十字架之路是小路,談作一個傳道人必須有勇氣捨棄自己。這次你講到了你的難處。你說你想在慕迪讀完書後,再讀一個工商管理的學位,掙些錢早點把欠別人的錢還清。你說:「我不想當傳道人。」過了一會兒又說﹕「試試看吧。」 我鼓勵你一定要有信心當一個傳道人。今日想起來我的話說得不妥。本來你背上的擔子已經不輕了,我不該又加添些重量。真對不起你。有個聖徒說,若是主沒呼召你出來傳道,你作傳道人,那是對神的冒犯。那時要是知道這道理我就會告訴你﹕「不要緊,我的弟兄,你耐心地等待。若是神沒有呼召你作傳道人,即使從慕迪畢業,你照樣可以去讀書,不必內疚,只是別離開神,在神賜給你的崗位上服事主。」上帝的兒女,個個都要傳道,但不一定人人都作傳道人。 慶祝生日 那時你特別想念新婚的妻子,作為一個過來人,我能理解。你為她能來美與你相聚而禱告,我們也都為此事祈禱,但是她的簽證老是辦不下來,你挺失望的。一大堆的英文書與讀書報告又攪得你老頭痛,你的英文詞彙比我多多了,但你上課時還是聽不懂,特別是有個來自美國南方的老師的口音,你怎麼都聽不明白。 留學來美國的人都知道,最初那幾個月不好過,都得熬。好幾位老師和同學都想幫助你熬過第一個學期。於是就有了你的生日聚會。我們中國學生不像美國學生不時來個什麼「驚喜聚會」,但為了你我們破例了。那天我們把能請到的老師和美國同學都請來了,華人學生都來了,為你過生日。 你吹熄了蠟燭,切開蛋糕,又聽大家拍手唱「祝你生日快樂」,中文英文的都有。這時,我看到你的確驚喜了,眼睛中有晶瑩的淚花,我非常快樂,也略有點傷感,今天本來該有你新婚的妻子站在旁邊,親口吃你切下的第一塊蛋糕。 但無論如何,在你生日的時候,你有你的弟兄姐妹和你在一起歌唱,天上的神還在看著你,你不該太孤獨。你知道嗎,在慕迪兩年多,這樣正式的生日聚會,我們只舉行了一次。其實我們不是想熱鬧一番,只是想借著這個機會讓你和老師同學們熟悉一下,使你在這個時候不那麼想家。我們也想告訴你,我們是弟兄姐妹,在你困難和孤獨的時候,我們願和你站在一起。 但你的心結最終還是沒有打開。你終於還是走了。 盼行主路 老弟,雖然你走了兩年多了,但我始終忘不了你。有句話我一直想親口告訴你﹕「兄弟,不要以為你失敗了,不要想上帝有一天會為此而懲罰你。千萬不要這麼想。要相信,你的主是慈愛的主,祂憐憫祂兒女的軟弱。也許你離開了慕迪正是上帝的美意,因為祂沒有呼召你作傳道人。」再說,誰沒有過失敗呢?按照世人的標準,敗得最慘的莫過於我們的主耶穌了。祂是上帝之子,卻被釘在十字架上,並在死前大聲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耶穌死了,耶穌問天父為什麼離棄祂?但上帝沒有離棄祂,三天後祂復活了。上帝立祂為主為基督了。我的弟兄,天父怎樣看顧耶穌,祂也怎樣看顧你。只要你走在主的路上,前面就有光。 你走後我去過你的寢室,發現你把從國內帶來的一些東西都扔在這裡了,但把一個姐妹送你的中英文聖經帶走了。你帶著聖經走了,這給了我很大的安慰。只要你心中能放得進聖經,沒有什麼能擋住你前面的路──上帝要你走的路。在那條路上,上帝與你一同行走。 弟兄,時間不早了,我們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