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馮耀翔

如鷹展翅

有願景,定優先,能勝任,肯學習,你離巔峰表現不遠了。 幾個月前,我們的主管退休了,我被指定接替他的位子。過去十年來,我一直在一個醫學機構的主要部門擔任毒物學家,我很享受這份專業技術的工作。部門主管很器重我在藥物的知識和科學方面的獻策。在我提出我的觀點後,他就能以全面的角度來看醫生、護士及僱員的表現,並制定一些對應的策略。 整個部門的成功或失敗,責任都擔在主管身上。幸而多年來我已經看到他是如何經營這部門的,所以我知道部門主管的任務是什麼。多年來我也看到他如何處理人事,並如何與醫院的行政人員合作,但是卻從未有權利看到部門的預算,和醫生們的考績報告。這些是我必須在短時間內儘快進入情況的。於是我被醫院院長派去參加好幾個有關領導、管理、預算,和評估業績表現的主管講習會。 現在我身為該部門的主管,對這部門的人事、材料,和幾百萬的財務資源,負起責無旁貸的責任。雖然,大部份華人或亞裔的專業人士,對擔任領導的角色都不太熱衷,我卻認為如果有機會,應該當仁不讓,因為這角色將使你得到嶄新的視觀,是你從未想到的。 接受管理訓練 身為多年訓練有素及經驗豐富的醫生,我還是必須乖乖坐在那兒幾個星期,聆聽商業管理碩士所傳授的知識,是我以往在醫學領域從未學到的。我必須謙卑地學習新的技巧,並汲取新的知識。在講習會其中一個主要的題目便是:「表現的評估」。當我進行「表現」的研究時(是我學習業務行政的一部份),上網搜尋「表現」的資料,很驚訝地發現,「表現」並非只是應用在職業和工作上,更是廣泛地應用在電腦、材料、財務、學術、藝術、健康和運動上,我纔知道「表現」可以應用在人生的每一個層面。 人人都希望擁有性能表現最好最先進的電腦或軟體技術。材料學家可以告訴我們,他如何能評估各種材料的巔峰表現,以及在何種特定狀況下,哪些材料不能發揮效力。財務顧問會告訴顧客他在股票市場上有最好的表現,他才能擁有較多的顧客,當然他自己財務的成功(表現)在於他擁有多少顧客。 學生們想得到最好的成績和在學校達到最好的表現,他們纔能邁入高等學府。藝術家和音樂家也希望自己在當代有最佳的表現。醫生則建議病人的飲食應避免什麼,該吃什麼,使病人的健康能有巔峰表現,不致生病。運動員也不例外,都會非常努力鍛鍊,以達巔峰表現,可以在重大的比賽中獲勝。 承擔多重任務 不論在我們所提的人生任何層面上,達到巔峰表現是大多數人所想望的。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同時或在不同階段承擔多重的任務,我們為何能承擔多重任務,又如何能勝任愉快呢? 實驗心理學家研究顯示,我們的頭腦有一個中樞執行控制系統,可以監控人的選擇、主導、執行和完成每一個任務。很有趣的是,我們的大腦有能力在個別的任務和協調身體的各部門中,建立優先次序,以完成這些任務。更令人驚奇的是,我們的大腦可以調整或轉換目標,以致在各種不同的任務裡扮演適當的角色。 例如一個很有駕駛經驗的人,在一條很安靜的路上駕駛,他腦中的控制中心監督著他的眼睛,何時應專注在道路上,同時他的手握住方向盤,他的腳踏在油門上。如果他駕駛的是手排擋的車,就更複雜了。當我們的腦想聽音樂,我們的手就會去操控車上的音響,而耳朵聆聽音樂,但手還是照常操縱著方向盤駕車。頭腦知道設定優先次序,哪一個任務孰輕孰重。 如果忽然有一個小孩從屋子裡衝到馬路中央,駕駛者一定馬上腳踩剎車板,將注意力集中在停下車來,以避免發生一場車禍。這時,駕駛者絕對聽不到任何音樂,結果車子果然停住了,小孩子安然無恙,駕駛者便安心地繼續向前開,因為他在操控車子上,達到了巔峰表現。 身為部門主管,我要執行掌握整個部門的責任,必須不斷地察看和評估其他人的表現。我採用制度化的系統幫助部門員工達到他們各人的巔峰表現。這樣不但可以增進每個人的生產力,並且可以發揮個人的長才。有時當中一人較鬆懈,其他人只好幫補這缺失,而導致人際關係的衝突和外在的壓力,結果「表現」就出了問題。身為部門主管,我必須找出問題,並在有人放棄,將釀成災殃之前,儘快解決它。理論上,當每個人都表現自己的巔峰表現,任務就會順利完成,這個部門對整個機構的表現,就頗有貢獻。 為了達到巔峰表現的目的,我想一個機構必須先採取下列步驟: 1. 有一個願景和計劃。 2. 對個人的期望和角色有清楚的瞭解。 3. 預估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所需之質、量、時間和成本效率。 完成以上的步驟後,個人就要在以下幾方面不斷地全力以赴: 1. 設定優先次序 2. 與他人協調 3. 有能力照著表現出來的結果,來作修正或改變。 設定願景 從一個機構的觀點來說,它設立的願景或使命是十分關鍵性的。沒有願景,就沒有方向,不論那機構擁有多好的人才,他們至終會跳槽到其他有較清晰願景的部門或機構。 單只有願景還不夠,因為要有好的成效,還必須有周全的計劃。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業務計劃,是一個好計劃的典範,一個好的計劃並不保證必有成功的結果,但若沒有好計劃則註定必失敗。當一個人被雇用擔任某種工作,首先應讓他知道公司對自己的期許,並界定他該扮演的角色。 一個機構裡,人人都瞭解自己的角色和期許,則較少造成衝突或摩擦。他們不會浪費時間在互相推卸責任,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作什麼來共同完成目標。該機構的領導者必須有一個公正和被認可的程序,來評估公司的產品或提供之服務的質、量、時間和成本效率。 上面幾個因素都要適當地平衡,從長遠來說,一個機構就能順利完成它的使命。例如一家汽車公司,可以用比其他車廠較廉價的材料,在短時間內製造出更多汽車,但品質卻很差。另一車廠製造品質較好的車子,但需要很長的時間,才送達顧客手中。顧客對惡劣的品質和長期的等待都不滿意,最終顧客將不再向這兩家車廠買車。汽車公司若不作任何改進,就只有關門大吉了。 巔峰表現四要素 一個人要有巔峰表現,下列幾項品質是很重要的: 一.設定優先次序 當一個人能夠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必須先去完成,他就離巔峰表現不遠了。大部份人都知道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但只有少數人會付諸行動先去完成它,許多人會為沒有完成最重要的事找藉口。他們休息十五分鐘放鬆自己、和朋友聊天三十分鐘、看電視一個鐘頭,這些絕對不是最優先的事。一個想要達到巔峰表現的人,絕對不會如此奢侈地運用有限的時間,只是大家都在找藉口延宕。 我相信一個人知道自己應該完成的是什麼,優先次序一旦清楚,就減少一些緊張。有巔峰表現的人絕少找藉口放鬆自己、聊天或浪費時間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我有一個習慣是把所有的事情記下來,好好檢視它們,然後開始把最優先的事情做好,這樣,最重要的事做好了,其次的事變成最優先的事(除非臨時出現更重要的事情),其他無關緊要的事,則先擱置一旁。其實最重要的事,也可能是很容易完成的,困難或容易與優先次序並無直接關聯。如果只需花三分鐘打電話預訂機票是最重要的事,那就不要在上飛機前花上三個鐘頭寫一封信。 二.與別人合作 與別人一起工作,是在這個文明社會中必然的,沒有一人可以單打獨鬥。如果你要從洛杉磯飛到倫敦,你不能臨時跑去機場,必須在一個鐘頭前到達機場,完成登機手續(行李、安全檢查等等)。在你登機之前,其他人也須做同樣的事。除非飛機延誤起飛,你即使遲到幾分鐘到機場也絕對搭不上飛機。因此,每個人都要盡力讓與你合作的人能勝任愉快。…
Read more

角色與職責

最近,教會的英文部助理牧師邀請我成為他按牧委員會的一員,起先我有點猶豫。這對年輕的傳道人是愛主愛人的神僕,只是我不知道自己以平信徒的身份,是否有資格檢定他的蒙召和服事能力?因此我問他,在委員會中我的角色和任務是什麼?他告訴我:「你可以從平信徒的角度見證我的人品,也可以提供不同和建設性的觀點。因為牧師是牧養人的,所以各種不同角度且具建設性的觀點,必能使我的服事更有效。」瞭解了自己的角色和職責之後,我就欣然接受了這邀請。 大多數人有同樣的經驗,在生活中我們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也承擔許多職責。我深信如果清楚自己的角色與職責,我的工作與人際關係將會較愉快。如果我的角色與職責混淆不清,就易造成人際關係的衝突與誤會。 然而,許多人雖知道自己的角色與職責,卻不願履行或無法完成。這樣的抉擇便會導致不愉快的結果,以致影響他日後往往不能完成自己該作的事。如果這樣的惡性循環持續不斷,個人的角色便更混淆且無法界定,長此以往,這人的生活會弄得一團糟。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該作什麼。由於人與人彼此多少有關聯,因此我的失職必影響我周遭的人,即使這些人因愛我而容忍我一時,但終久仍會導致不愉快的結局。 一致性的重要 我們不但應知道自己的角色與該作的事,我們所作的更應該與我們的角色(身份)一致。我唸醫學院和研究所,又經過六年的畢業後醫學訓練,直到完成了所有的學業和專業訓練,才終於認知自己的專業角色和職責是什麼。身為醫生,我的角色是照顧病患。我克盡自己的職責,並非因為我作過「當醫生的宣誓」,或我的頂頭上司在後面盯著我,乃是因為我所作的應該符合我的身份。 最近經常見到許多因角色與職責的混淆不清,而發生在親子、師生、夫妻、婆媳、牧師長執之間的悲劇。例如,一個父親為了無關緊要的事激怒了兒子,或一個孩子違逆父母而胡作非為,都是司空見慣的事。 我們所作的事與我們的角色相符,才能帶來長久互相尊重和良好的關係。當角色與職責不一致時,人際關係也將容易產生衝突、摩擦,終究導致破裂。 文化的差異與誤會 許多海外出生的華人剛抵達美國時,都有一段艱辛的適應過程。大部份的華人,都以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而驕傲。我們多年來已受父母師長和朋友的影響,也習慣了中國式的思考和做事方式,即使在美國住了多年,仍不見得瞭解美國文化。 文化是什麼呢?就是特定的某一群人所認同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了價值、思想,和公共行為。各種文化都有其不同的文化使命和社會機動性。文化的本體是基於共同的語言和食物,中美生活方式的差異所發生的幽默有趣的誤會,甚至造成嚴重衝突的例子比比皆是。以OBC( Overseas Born Chinese )而言,認知自己在這新的文化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職責是很重要的。有效的接觸和開放的溝通,是兩種文化相互瞭解的第一步。然而自我覺悟和多了解其他文化的知識,則可幫助我們突破自己文化的局限。 例如大部份OBC不太願意表達自己的感覺,以顯示自己的修養和矜持。相反地,大部份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 則毫無困難地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以美國文化而言,這是表示自我肯定且勇於分享自己的觀點。我十分贊同華人保有中國的美好傳統,像敬老尊賢、生活節儉、殷勤工作等。 但華人往往不願公然反對別人的意見,如果被人問及,他若同意會點點頭,或簡單的說:「好主意。」若不同意,就默不作聲。而對ABC 或美國人而言,如果你保持緘默,不表達反對,就表示你同意。這種文化的差異,造成生意場上、朋友、鄰居,同事間許多誤會。 入境隨俗 這些年來,我逐漸瞭解我的角色與職責會隨著人生不同的階段而變更。例如頭15到18年,我隨著父母旅居各地,自然學到當地的語言和文化,我也成為那社區的一份子。18到27歲,為了追逐高等學位,我自己決定要去的地方。由於入境隨俗,也吸收了當地的語言、口音和文化。28歲開始,我必須找工作養家糊口,便築居在工作的地點附近。 終於我和妻子必須定居在一個地方養育子女。但隨著工作情況的需要,我們也曾遷居。因為我們住過各個不同的地方,並投入當地的社區,所以我們可以瞭解各種不同地方人的習性。 例如我在密西根州住了三年,對當地人、事、物的認識,自然比從未居住過那兒的人多。我可以與曾經住過密西根的人認同,和他們交談便有共同話題,較容易親近。 同樣地,即使大家都是華人,從中國大陸來的人,也會與同是大陸來或曾住過大陸一陣子的人較親近。而香港人也自然較喜歡與從香港來的人交往,更遑論ABC了。可見居住地和文化傳統,自然會造成大家彼此的差異。 然而這些現象與角色和職責有什麼關係呢?可以說一個人能瞭解另一人的語言和文化,就容易和他接觸交往。如果你對該地的文化習俗有瞭解,就可以用適當的知識或方式與人溝通,你的職責或任務自然容易水到渠成。反之,另一個對當地文化毫無概念的人,則往往會碰許多釘子。難怪如果你用廣東話在廣東餐館點菜時,會得到較佳的服務。 我們該學習的,就是要開始多認識瞭解各種不同的語文、方言、口音和文化的人,你將發現你的工作會較順利的完成。不是因為你幸運,乃是因為你不僅瞭解自己是誰和自己的任務是什麼,而且了解對方是誰,他們所作的是什麼。我們必須突破我們的自我設限,並離開自己的安樂窩,主動去認識瞭解更多不同的人。欣賞彼此的不同許多人都經歷過在家庭、公司裡,和鄰居間的一些誤會衝突。以教會中來說,誤會衝突往往不是因聖經真理上的歧見,乃是因文化的差異,以致做事方法不同。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一位教授,與我分享下列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差異。當然其中還有可能千變萬化,然而瞭解並學習欣賞兩者的差異,能幫助我變成一個較佳的聆聽者和溝通者。相信下列的表,也會對大家有幫助── 西方─角色以個人為中心 東方─角色以群體為中心 西方─負自己責任 東方─負別人責任 西方─不喜歡規條 東方─接受規條 西方─強調平等 東方─階級制是標準的 西方─個人較有主見而主動…
Read more

平衡生活的禮讚

過去這幾十年,先進的科技使人類生活水準提高了許多。因此,現代人的生活享受比一百年前的帝后還要好。 自從廿世紀以來,人類生活的改善雖不是因高科技而來,卻有兩個非常重大的突破:首先是電力方面的,其次是水管裝置方面的。除了少數第三世界的地方外,在已開發的國家中,許多人即使沒有電腦和網路,但電力和水管裝置卻是生產的能源和維持公共衛生不可或缺的。過去廿年來,電腦和其相關的技術使人類的生活和作事方式全然改觀,使用電訊方法溝通變成快捷又便利,大多數人都以電訊方式溝通而少面對面互相交談了。在這種情形下,最終可能面臨下列的危機:首先是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其次是失去了應付生命中關鍵性問題的能力,最後連人類的自我也迷失了。 人生失衡的緣由 人類自我的迷失,是後現代社會很普遍的問題。人變成只是消費者,人人以電腦戶名(user name)和密碼(pass word)來識別。在網上有許多聊天室,卻沒有一張真人面孔。當你在電腦裡打入話語和符號時,沒有人能看見你的表情。年輕人在網上互通音訊好幾個小時,卻互相素未謀面。人也以號碼來識別,網上購物要求你有信用卡號碼或某種號誌,人的面孔已漸漸消失了,最終人就漸漸失掉了自我的人性化和個人化,變成只是一個號碼或數字而已。 在我們還未完全失掉人性化的地步前,社會已傾向愈來愈不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一旦缺乏面對面的互動,我們就將失去應付某些人生中關鍵性問題的技巧。最終,人類也失去了應付人生的技能,以致個人生命失衡,與他人的關係也不和諧。 每星期有一天,我在UC San Diego 教授年輕的醫生科學與醫學方面的課,我發現今天的年輕醫生IQ比我們那時代提升多了,然而他們的EQ 卻較落後。再者,現代人的生活壓力也大多了,當你請求人做義務工作,或朋友家人有事請求幫忙時,人們的回答總是:「我哪有時間!」許多人拼命努力工作,但並不滿足和快樂。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法面面俱到,我們往往疲於奔命在生活瑣事中,卻不知人生的意義何在。 平衡人生的工具 1874年 william Oncken 和Donald Wass在《哈佛商訊》寫了一篇有關時間管理的文章,他們提出了三種型態的時間: 1.老闆要求的時間:那是必須遵循如期完成的,以免招致嚴重的懲罰,後果不堪設想。 2.制度體系要求的時間:若無法立刻完成,比較沒那麼嚴重的後果。然而,有時也會為自己或相關的人帶來長遠的麻煩。 3.自我要求的時間:它不會有任何懲罰,這種型態的時間最典型的是用在無生產力和無關緊要的事上,但它是應當儘量減少的。 十年前Bobb Biehl 寫了一本書,幫助年輕人準備自己面對現實世界的生活。讀過這本書和上述有關時間管理的論文後,我覺察到一個普遍的準則,生活就是不斷地要在家庭/婚姻、財務、健康、事業和靈性各方面努力求取平衡。當一個人失去平衡時,他/她的人生就有許多問題。 醒覺 我發覺這個原則對我安排自己的生活很有幫助。身為妻子的丈夫、兩個青春期兒女的父親、年事已高父母的兒子、病患之醫生、醫學學會的一員、年輕受訓醫生的教授、繁複科學問題的研究員、當地教會的同工、網球俱樂部的會員、國家衛生機構的義務工作者,我必須扮演許多角色,完成許多任務。常有人問我,哪還有時間給家人或自己?秘訣就在於要努力求取適當的平衡,有時也根據人生不同的階段,我會較花時間和精力集中在下列各個不同的人生層面: 家庭/婚姻(父母、手足、配偶、子女); 健康(習慣、健身、運動、體檢); 財務(花費、投資、抵押、貸款); 社交(友誼、網路、派對、娛樂、遊戲); 事業(個人成長、職業、目標), 最重要的是靈性的(靈修、教會、查經、短宣、義務服務)。 優先次序 要達到穩定且和諧的平衡,必須努力的常作調整。換句話說,需要特別努力保持正確的視觀,並且排列好優先次序。人生中某些方面值得我們比其他事情更費心注意,為了達到全方位的平衡,我們必須格外努力。有如一個人同時要接好幾個球,某些球像家庭、健康,以及靈性,都是十分脆弱的,如果不慎落地,可能會摔碎而永遠無法完全補救。有些球如財務、事業及社交,即使遭受挫折,過些時日仍可以捲土重來。所以千萬別因為錢財破壞了你的婚姻,也別為了賺錢而拼命工作,以致健康受損。更別因忙於娛樂或工作而忽略了靈性上的滋養。 具體的建議 我們若想同時做許多方面的事情,往往會失去人生的平衡。你如何平衡你的銀行收支呢?就是要經常檢視你的收入和支出。同樣的,我們也需要不斷地檢視我們的時間運用。時間比銀行戶頭的存款更寶貴,也是我們過一個平衡生活的資源。上帝是公平的,每一個人都同樣擁有24小時,我們是否能取得生活各方面的平衡,端在乎我們如何運用它。 金錢 在這物質掛帥的社會,有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大部份人都不懂得量入為出。有些人花太多時間為討生活賺錢,而沒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甚至損害了自己的健康。另一種極端是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他們花了多少錢,或錢都跑到哪兒去了?我們希望擁有的東西太多,希望做的事也太多,但如果你沒有這筆錢,就不要亂花。今天的美國人總是花費超過他們自己所賺的,我們必須學習會說:「我付不起。」 習慣 身為一個醫生,我看到一個常見的問題是,人們沒有建立和維持健康的習慣。我的病人中有些大約四、五十歲,已經在事業上很有成就,但卻有一些不健康的習慣很難戒除。例如抽煙,喝酒,熬夜,暴飲暴食,或飲食不正常,缺乏運動等等。他們常告訴我,當他們年輕時,可以做任何的事情,卻從沒有體力的問題,他們認為自己是金鋼不銹之身。廿年後的今日,終究必須為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付出代價了。…
Read more

人生零污染

精神污染可有強力清潔劑? 許多工業發展的國家被形容是得了「環境失調症」。這是指有許多現代人對現今或未來的環境抱持一種否定、排拒的態度,而深深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和行為。 我的工作之一是教授醫學院學生和醫師有關環境和人體健康的複雜關係。在上個世紀發生了一些影響成百上千人的環境污染事件。雖然造成污染的因素或有不同,但是如果事前能採取安全的防範措施,就大可避免這些不幸的發生。 環境污染的惡果 在1953年,住在日本水俁灣和新瀉郡(Minamata Bay and Niigata)附近的人注意到那裡的貓,腳無法直立站穩。更奇特的事是,那些以灣裡捕來的魚所餵養的貓有抽搐和早死的現象。後來,那灣區有數百個居民產生了一種當地醫生從未見過的症狀,並且那裡出生的嬰孩有腦部失常和異狀的痙攣。當他們長大些時,這些孩子被發現有智能障礙的問題。 經過幾年的調查研究,這種怪異的症狀的原因可追溯到一家製造塑料的工廠,排放含汞的廢料到海灣裡之故。這些含汞的廢料經由那海域的蝦和貝類,及食物鏈的上送而產生機能性的質變。這些有機性的汞物又汙染了魚類。過了好幾年,科學家和醫生才查覺那裡的居民所吃的魚是已被汞廢料所污染了。 在1979年台灣也發生一樁污染的事件。許多家庭包括中、老年人在他們的臉部和身體其他部位上生出嚴重的痘疹。由於類似的情況十年前也曾在日本發生過,醫生就搜集那裡病人的有關資料。 結果發現一種化學名叫PCB的東西,是用在米糠油的機器中的,在製造米糠油時這種東西就滲入到油裡面。以致數百食用這種米糠油的人就得此症狀。有些孕婦因而產下智力較低,行為較多偏差的孩子來。另一樁有名的污染事件,是發生在台灣和印度的某些地區的井水,因含砷而導致當地許多人罹患「烏腳病」。 住在美國的居民多半對環境的污染較為警覺。因此會要求空氣要清潔,水要純淨,食品不能有任何問題。當人們愈警覺環境污染,就愈無法容忍即使其危險性不大,卻會威脅他們健康的任何污染,諸如不良的空氣品質、被污染的水質,甚至是加工的食品等等。 因此愈來愈多人固定使用他們認為有益於他們健康的天然而純淨的物品。然而,能同樣關心人類心靈的純淨與否的現代人卻不多,鮮有人會在意道德價值和心靈是否純淨、健康的問題。 然而,我認為健全的思想、價值體系和靈性,就如同食物、水和空氣,皆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我們的飲食不但要適量,並要平衡。如果我們飲食過度,就易導致肥胖。不少複雜的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就是由肥胖引起的。 人生價值的迷思 環顧四周,我發覺人們注意他們所吃的遠甚於所想的。在追求世界的東西,人們的心裡常被五種英文字首為「B」的東西佔據:美貌(beauty)、銀行(bank)、歸屬(be-longing)、事業(business),和智能(brain)。 多數美國人,尤其是婦女花費了許多時間、金錢來美化她們的外貌。商家和媒體總是不遺餘力地灌輸大眾被扭曲了的「美」的觀念。 銀行代表金錢。許多創業者為儘快地累積財富,而投注他們所有的時間、心力來達成目標。甚至不惜賣友求榮。這種「金錢就是權力」的錯誤觀念正彌漫在社會各個角落裡。 歸屬感則涉及自我中心的愛,愛原是美事,然而這世界充斥的卻是爾虞我詐、只取不給的欲求,人類心靈被污染成為自私自利的地獄所在。 當人擁有一個事業或成為其領導人,他就擁有權力與權威。由於對權力的誤解,權威因此也被濫用與誤用。領導人變成了暴君,而不是一個以服務為首的領袖。 另外,有許多才智之士不計代價地追求高學位,他們認為學識是人生中唯一有價值的事,而不辭勞苦地追求許多的學位,並鄙視那些低學位的人。這種高舉學識才智的扭曲心態肆虐了中國好幾個世紀。 除了心靈與思想的污染外,社會的價值體系在近幾十年也不斷在轉變。記得六十年代,我讀中學時,在課堂裡嚼口香糖即被視為一種「很嚴重」的冒犯行為。吸煙,在七十年代仍被視為一種「不良」行為。在八十年代,學生只能偷偷地吸毒。那時候,人們稱夫妻外的男女性關係是「淫亂」。 如今,嚼口香糖根本不算甚麼冒犯;在校園裡吸大麻或喝酒已見怪不怪了;不正常的性關係不再叫淫亂,而稱之為「外遇」。原本是一個絕對的道德價值,現在只成為心理語庫的一個詞彙。 即使是心靈健全的人也易受到汙染。「新世紀」運動(New Age)倡導「萬物皆神明」的觀念正影響著人的敬拜觀念。宗教已經變成一個專有名詞,而不涉及與一位真實、全能之神的關係。宗教不再是一種信仰,一種與神的關係,或一個服事的呼召,而是一種風尚而已。因此人的生命毫無改變,更談不上能心意更新變化。 人生美福何處尋? 在一次為期一週的全美醫師大會,主題為「讓我的子民思想」,其中討論到有關「甚麼是日光之下值得去做的事?」令我感到有趣的是,人在艱困的環境中往往不會質問生命的意義;只有當他達到人生的高峰,或獲有了一切,他才會質疑生命是否有意義。除非有無止盡的目標,否則他很快就會沉溺在眩目的成就裡,而迷失了方向,終致嘗受生命空虛的滋味。 我曾看到不少在北美或已開發國家的人,雖有很多物質上的享受,卻因為承受許多的生活壓力,和心理上的問題而導致更多身體上的疾病。 所羅門王擁有了一切人豔羨的學識、智慧、名聲和財富。他雖然享盡了人世間的各種美福,卻仍感受不到任何滿足。當人把神束之高閣,則任他從哪裡尋找,也找不到生命的答案。 我們能為健康的緣故,十分留意去防止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食物、水和空氣的污染,因為知道污染的食物、水和惡質的空氣會導致我們生病,甚至影響下一代的健康。然而我們豈能漠視思想被污染,價值觀和心靈被扭曲,而不與為環境保護所做的努力等量齊觀? 零污染的根源 聖經裡耶穌宣稱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5)耶穌是純淨的糧,能永遠滿足人類的心靈。祂的話語帶有大能,祂的所作所為令人驚異。耶穌也宣稱祂所賜給人的活水,要在人的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0, 14) 祂極樂意賜予我們這生命的活水。在耶穌裡的一切是純潔無瑕、毫無玷污的。祂是所有人類關係的解答。認識祂將會帶給你真正的人生盼望與喜樂;擁有耶穌所賜純淨的心思意念,你將變成更為純真和有智慧的人。 朋友,你願更多來認識這位耶穌嗎?聖經告訴我們,任何人只要接受和相信耶穌,他就成為神的兒女。(約1:12)我個人已經嘗受到這完全潔淨,毫無污染的生命活水、食糧與氣息,並享受到由耶穌賜予的最上好福份,您也願意來享受這人生至福嗎?

真理,相對vs絕對

相對真理,由流行時尚所決定,常因時改變。絕對真理,從耶穌基督而啟示,要求人委身。 身為一位職業病醫生,又兼具毒物學和法律的專業訓練,十五年來我經常受邀在法庭為極具挑戰性的案件作證。在每一個案件中,雙方的律師總不忘強調他們都是以合法的途徑來尋求案件的真相,每次我出庭作證也必須宣誓,願神幫助我所作的證詞句句是真。 為了在法庭作證的效力,我必須非常熟悉案件的實情,並能全盤性地澈底分析手邊的證據。我的證詞不但根據確實的證據,也必須有科學的知識支持。若是我沒有事先好好地研究,就不能讓對方的律師信服,我的證詞就毫無效用,會直接影響到真相的尋索。我有幸受過適當的專業訓練,加上實際經驗和基督徒信仰,讓我在作證之前能做充分的準備,以致不曾在法庭出過糗。 陪審員奇遇記 久前,我被地方政府徵召,在聖地牙哥高等法庭做陪審員。這次是我唯一的一次不以專家或評論員的身份,而以準陪審員身份來體驗美國的司法系統。 報到的那天早上,我等了一上午卻沒有被叫到名字。到了下午才被叫進一個法庭,坐上十二個陪審團位子中。法官對我們十分客氣,他向我們簡單地講述這個案子:有一個人正在汽車銷售處準備買車時,被該處的一輛貨車撞傷,於是他向法庭遞狀告了該汽車銷售處。 法官詢問了我們各人的工作、家庭背景等,然後原告的律師開始問我們問題。藉著各人的回答,她可以剔除那些對她的委託人有偏見的準陪審員,而只保留那些她認為對這案子較客觀、且較同情受傷者的人。另一方面,被告的律師也極力要求準陪審員要客觀。他也剔除掉那些因過去的經驗而對汽車銷售公司有偏見的人。最後該我了,一位律師問我,是否能摒棄醫師的眼光,而以一般人的眼光來分析傷勢嚴重的程度?我回答說,我無法不以醫師的角度,而以一般人的看法來面對這案件中有關醫學和科學的證據。我會用我的專業知識,客觀而誠實地分析這些證據。結果我被律師判了出局。法官指示我可以離開法庭,我就以這樣戲劇性的接觸完成了我的公民義務。 走出法庭時我心裡思忖,人人都要求真理,然而我們如何尋得真理呢?是否單單相信法官、律師、老師或專家告訴你的?我們是否盲目地相信電視廣告而買他們的產品?我們是否全盤相信新聞報章的報導?我們怎麼知道所謂的真理,是真的真理呢? 真理需要有回應 歷史和科學的研究顯示一般人根據下列的因素來判斷: 一. 知識:包括別人所研究出來的事實數據和資訊。 二. 價值:這是一個人多年來所累積的信仰體系、感覺,或態度。 三. 行動:有些人會採取行動去驗證他們所接受的知識和價值。 我們若接受某事是真的,便會調整我們的行為去配合這項真理。以日常生活為例,一個人是穿過大門進入房子而非穿牆而入的;以社交關係為例,如果一個人體驗到若能與配偶建立好的關係,生活就會和諧美滿,就不會輕言離婚;再以倫理和屬靈方面為例:我們說謊是以為自己能掌控一切,卻不知人生事實是掌握在那超乎我們之上的全能之神手中。所以真正明白真理會帶出新的態度,以致進一步影響行為,最終必帶來生命的改變。 一個認識真理的人一定會委身於它。真理是需要有回應和抉擇的,我們絕不能輕忽,不然一定會自食其果。至於一些可有可無的資訊或知識,就不能算是重要的真理了。就像今天美國的教育,只是在傳授廉價的知識和現象。這些「被認為是真的」的知識,並不要求抉擇或生活的改變。換句話說,俗世對真理的觀點,只偏重在物質和社交的範圍。 世人認為的真理 到底什麼是真理呢?真理這個字指明:1.對事實的論述一致,且與事實相符。2.事實本身(本體論的事實)。通常人們比較容易接受的真理型態有三種方式: 1.真理的價值由電視媒體和個人直覺所決定。沒什麼事是不能做的;只要你認為是對的、應該的、對自己有利的都可以做。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真理的中心在「自我」,有被害人討回公道的心態,欺善怕惡,不惜以謊騙為競爭手段。另外,只要是名人、有錢人所說的都錯不了,從不會問所聽到的論點是正確的嗎?對我們的生命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能夠帶來真正的和諧嗎? 2.第二種型態的真理是經由流行風尚、投票的結果、民主方式所決定的。自認為是這種相對主義守護神的精英份子,在文化界與社會中比比皆是。美國大學中就充斥著這種思想,芭巴拉史密斯在一九九一年三月的大西洋月刊 (Barbara Smith, Atlantic Monthly 3/91)中說:「世上沒有一種學問、準則或決定既是客觀的,又是正確無誤的。」再舉個例子:喬治巴納在他的書《老美的價值觀》(What Americans Believe) 中寫道:「有百分之六十七的美國人不相信有絕對的真理這回事。」所以,真理就變成了必須包容任何人與任何行為的相對主義。抱持這種後現代「凡事都可行」思想的人認為,所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都應該被同等看待與尊重(當然宣稱絕對真理的說法不包括在內)。連可能有「絕對」這回事都不是絕對的。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因為真理會因著時間、地點與涉及的人不同而改變。 3.第三種對「真理」的認定是把範圍設定在人能感受的感官知覺之內。對宇宙的解釋,若是超出物理與物質的認知之外是不被接受的;換句話說,超自然與所謂的靈界事物是不存在的。宇宙不過是一個巨大而反復運轉的時空體,任何東西都可能是神,當然人也可能是神。被造之物攫取了原屬於造物主的崇拜。這種自然主義的風尚,高舉並吸引了泛神主義者,同時也助長了「新世紀」異端(New Age)思潮的擴張。 耶穌基督的真理 我還發現另有一種真理,是如此的寶貴,對我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幫助,那就是基督的真理。它遠超過物理實驗或社會多數對事理真象的單純演繹推論,因為真理不應當受到我們知識範疇的侷限。因著神的存在才使得一切有了它的意義與認知的必要。法蘭西斯薛福 (Fran-cis Schaffer)把「真」理形容的很貼切,他說:「真理絕對到一個幾乎難以理解的地步。」這個真理必須要花時間思考與揣摩,它就在聖經中。當一個人面對神與世界有不同的價值觀時,他必須做一個決定,在兩者中作一個選擇。 那麼,到底怎麼樣才能接觸到這個真理呢?經過多年的體會與探求,我歸納出一些追尋真理的基本步驟。這些步驟可以同時應用在真神的追尋與日常生活之中。 1.撇棄成見:抱持開放的心態,包括不喜歡的議題。 2.尋求真相:搜集詳盡資訊,即便實情可能會讓你感到不自在。 3.據實分析:以既定的程序,公正地分析得到的資訊。…
Read more

三震成局

<b>對「三」這個神奇數字的體會,提昇了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更為卓越。</b> 我是一個醫生,不但擁有醫學(職業病)知識,也兼備科學(毒物學)和法律學識,這些背景塑造了我成為一個相當獨特的人。 綜合這三方面知識的觀點和技術,使我在專業方面比人略勝一籌。又因為通曉三種語言與文化,使我往往能把遭遇到又困難又複雜的問題,迎刃而解。因此,有不少機會在美國各地受邀出庭作證,又為一些公司解決他們污染的問題。然而有今日的成就,實在應該感謝掌管我生命的主,為我安排了過去變化多端的境遇。 <b>多元化的人生 </b> 我的生涯似乎和「三」結下不解之緣。前半生是環境使然,後半生卻是刻意經營的。回溯我幼年成長的故事,或可說明多元化的遭遇如何豐富了我的人生。 我出生在一個小康的家庭,父親在1949年時從大陸撤退到台灣,和一位台灣小姐結婚。父親在中國受教育,後又留學日本,所以他會講標準的國語和日本話。由於他的雙重文化經驗和教育,使他比當時的人更有遠見。 <b>震撼連連</b> 在五十年代時,他在國內和國際上的貿易事業都相當成功。由於公司的擴展,他必須在香港開設分公司。所以,在我還很年幼時,全家便移居香港。 在香港,我被送到九龍的培道小學。培道是著名的女中,而它的附屬小學也招收男生。一個小男生,就讀於女校,終日面對的都是女生,那是我生平遭逢的第一波震撼。感謝神的恩典,讓我在六十年代通過了考試,進入一所非常好的英文中學就讀(喇沙學院),那是一所清一色男生的學校。於是,我又面臨第二波的「性別震撼」。 <b>生命的轉捩點</b> 我就讀初三時,家裡又有了一次大變動。父親決定回台開設公司,全家又必須搬回台灣。我對台灣的印象很模糊,總覺得香港才是我的家。那時我才十五歲,卻決定隻身留在香港繼續我的學業。父親便安排我住在他的一位職員家裡。那位職員又抽煙又好賭,在那種環境下,我得接受身處誘惑重重的外界,第三波震撼的考驗。 感謝神的恩典,那職員的姊姊知道我是基督徒,就介紹一位老姊妹帶我去一間宣道會做禮拜。我在那教會參加崇拜多年,後來又很積極參與青少年團契和詩班。1970年,我十七歲時,接受耶穌基督作我個人的救主,從此又開展了我生命嶄新的一頁。 1972年,我高中畢業,必須決定到加拿大或台灣唸大學。我父母希望我回台灣。經過多方的考慮和禱告,我決定回台灣去,不但可以和父母在一起,而且可以進入一間醫學院就讀。於是我在那兒完成了醫學院學業,並遇見我的妻子,那是神為我預備最好的另一半。 1980年父親決定移民美國,拓展他的業務。他曾是一位很成功的企業家,在香港、台灣、韓國、日本和美國都有分公司,這在七十年代是相當罕見的。於是,我隨之遷移加州,並在那兒完成職業病和環境醫學的專業訓練。神為我預備了國際知名的教授們,雖然要求嚴格,卻使我受益良多。同時也讓我有機會接受環境和勞工法律的專業訓練。 當時有一位醫生教授,他同時也是位知名的英文作家。我每篇報告都必須經過不下於十次的修改,纔能令這位教授滿意。另一位指導教授是位科學家兼律師,使我不得不在表達和溝通技巧上下功夫,纔能過關。然而從前苦心鍛練的文筆和溝通方式,竟都成為日後極大的祝福。 1986年我在一位很有權威的海軍醫官手下考醫學證照。當時,他的車胎漏氣了,請我幫他換車胎!我毫不猶豫地一口答應。(這時正在緊張的醫學考試中呢!)這件事我過後就忘了。隔年,我妻子正感到私人診所太忙了,對我個人的身體和靈性都不好。很奇妙地,那位海軍醫官忽然打電話找我,問我是否知道有人有興趣到聖地牙哥去作海軍軍醫。我馬上回答他,我很有興趣。結果,我立刻就去海軍診所上任了。(為了國家安全計,一般申請過程通常需要花上幾個月或幾年!) <b>對「三」的領會</b> 我這一生中,有幸在三種不同的文化中成長,學會了三種語言,又研究三種不同的專業,並能把它們融會貫通,應用在我從事的行業中。這些經歷讓我聯想到「三位一體」的真理。 「三位一體」這個用詞,首先是由第二世紀的拉丁神學家特土良提出的,這概念到第四世紀才被發揚光大,並且有系統地闡釋出來。聖奧古斯丁的著作《三位一體》(AD.400-416)更鞏固了「三位一體」的基督教神學教義。聖奧古斯丁著重在聖父、聖子、聖靈的同等和同存,並強調對三位一體的瞭解,不能把三個位格分得太開,以致變成三位神。 三位一體是真神的獨特屬性,祂是具有三個位格的一位神,但祂不是三位神。很像我的職業,融合了醫學、毒物學和法律三種不同的專業領域,卻能毫無矛盾地同步運作,但我仍是一個人。當我使用三種專業訓練,或說三種語言時,我不會混淆不清,也不會因為有三個頭銜而人格分裂成三個。事實上,住過三個文化不同的地方,擁有三種專業技術,使我更能瞭解和尊重其他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 <b>在變動中成長</b> 對某些人而言,人生是枯燥乏味的,當有不順遂的事發生時,總易怨天尤人。其實,人生的歷程總會不斷地遇到困難挫折,多半的人卻不喜變動。然而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改變正可帶給人機會來裝備自己,以迎接更大的挑戰。神的目的不是要藉著變動來壓制人,事實上,神容許人生變幻莫測,化危機變為轉機。 當我回顧過去許多境遇的變動,雖然我當時不明瞭是什麼原因,也不喜歡,但我並不灰心懼怕,因我相信神掌管一切。如今,我明白了正是因為這許多的變動,我才有機會學好幾種語言與專業技術。我可以和大陸人、台灣人、香港人認同,和美國人相處,也毫無困難。 環境上巨大的變化──從香港到台灣到美國;生活上巨大的變化──醫學、毒物學、法律;語言上巨大的更換─廣東話、國語、英文。這些巨變有可能會壓垮一個人,但我能幸運地轉換這些壓力成為祝福,主要是因為我相信基督教三一的真神吧! 「三」是導向豐富的數字;請珍惜人生意想不到的機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