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林晃惠
Author: 林晃惠
February 1, 2007
就讓耶穌在過去的傷痛,與將來的美好之間劃清界線。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神已經賜予人極美好的應許,有數不盡的人因信耶穌基督而得救,留下了無數扣人心弦的見證。 然而,我們也須明瞭信主之後,並非從此天色常藍,花香常漫,往往也會遇到事與願違的遺憾與心酸,如何走過人生的低谷,也是每個人成長中的必經之路。 讓過去成為過去 「要活出當下最好的生活,就要讓過去成為過去。木已成舟的遺憾,就如同破碎的雞蛋無法恢復原形一樣。所以我們不要再為之難以釋懷,更要明白放下過去和克服失望,就像是硬幣的兩面,要快快地放下傷痛,才能夠克服絕望。而得勝生命的關鍵,是去學習在內心重新站起來,因此我們要走出傷痛,才可能繼續往前走。否則如果久久都無法自拔,就攔阻了神在我們身上要成就的計劃,更無從領受到上帝所要賜下的恩典。」《活出美好》一書的作者約爾歐斯汀牧師如此勉勵我們。 當面對困境時,我們要相信主能掌管一切,不論遭遇任何攔阻,祂都能夠轉惡為善地幫助我們,讓事情有轉圜的餘地,我們既保有合宜的彈性,也能從中得到力量。換言之,當面對種種的挑戰時,我們不要為那些無法改變的事實憂慮、沮喪,而是要全心仰望上帝,求主賜給我們更多智慧與力量,懂得作正面的思考,全神貫注在可以改變的事上,知道如何擇善固執也知道該如何放下過去。無論境況如何,我們都要學習順服主的引導,才能夠不受環境的左右,並透過自身的歷練來增長信心、更新生命,並在必要時成為別人的祝福。 艱辛的心路歷程 我們教會的志豪弟兄和麗花姐妹,就以他們的生命故事見證了這樣的教導。我跟他們同屬於一個小組,因而知悉他們「放下過去、活出美好」的心路歷程,也體會到上帝那長闊高深的愛,是如此自然而豐盛地賞賜給相信祂的人。 志豪和麗花有著極為相似的成長背景,都是得不到父親的關愛與疼惜。自行以公証結婚的儀式簡單地完成終身大事後,一起日夜匪懈地創業,以致於後來幾乎都沒有時間照顧小孩。無可奈何的麗花,不得不親自揹著孩子操作一切,所以兩個兒女的襁褓時期先後都曾在媽媽的肩膀上度過,稍長則只好寄放在褓姆家。女兒念小學一年級時,就得自己搭公車上學,姐弟倆就這樣長大。 他們自行研發一種電子娛樂產品,不但獲得世界專利,也供不應求地銷售到歐美許多主要的國家。1988年他們接到可口可樂一筆很大的訂單 ,預計在台灣日夜趕工都無法交貨,於是志豪就到大陸投資設廠,麗花則留在台灣照顧公司。 她一回憶起這段往事,就難忍辛酸。當時女兒十歲、兒子只有八歲,兩個小姐弟因乏人照顧,惟恐隔天早晨來不及搭上公車,晚上會自行穿著制服睡覺。因此,沒能將孩子從小照顧好是麗花的最痛;然而,慈愛的上帝讓她聽到鄰居說:「信主的小孩不會變壞」,即使難以相信天底下會有這麼好的事,她還是馬上主動地打聽、聯繫,並且很快地受洗,希望上帝能幫忙照顧他們的小孩,將來才不會變壞。 1995年事業愈來愈忙,他們不得不毅然決然地將兩個小孩送出國去當小留學生。麗花說:「就全然交給上帝吧!」從此忙得不可開交的志豪,「妻離子散」是他最好的寫照;而日夜思念兒女的麗花,就只能藉著忙碌的工作以排遣思念。事實上,她的身心倒是更受煎熬而不自知。 2001年初,他們在大陸的工廠發生嚴重的工潮,想不到他們平日百般呵護的幹部,轉眼間卻變成一群可怕的紅衛兵。當麗花「逃」回台後,突然神智恍惚,躲在台北連家都不敢回,也不敢接電話,看電腦時戴著口罩,出門時更是要口罩、雨傘齊備。她每天以淚洗面,自責沒能好好地照顧小孩,自此成為嚴重的憂鬱症患者,天天都靠著服用大量的葯物以穩定情緒。她嚐試過各種辦法都無法醫好自己的病;為了配合麗花,志豪偶爾也會陪她去教會,當時只覺得毫無進展,並不曉得其實上帝自有祂的時間。 生命的轉捩點 6月29日,台中靈糧堂邀請麗花前往林口參加安卡羅醫治釋放大會,她和幾個姊妹結伴前往,請志豪當司機,言明只送到會場門口就可以。當志豪送她們到林口體育館時,看到的竟然是人山人海,他隨後也好奇地自行進去,坐在遠遠的後面,可以遙遙地望著麗花。先是想到身心俱疲、神情落莫的她,為了醫病居然失去判斷力,連「神棍」都願意相信,心裡實在很納悶。 然而,在開始敬拜讚美後,志豪竟然莫名其妙地感動得流淚。當安卡羅要會眾按住自己的病痛處,他要為大家作醫治禱告時,他遠遠地見到麗花一手放在頭部、一手按著心胸。 心靈得醫治 那時他崩潰了,全然地崩潰了!在後面獨自地號啕大哭,他發現原來上帝要醫治的是他,心想:「從開始麗花做什麼我都反對,連上教會也反對,讓她一直都是『千山獨行』,一個人承擔所有的壓力,才會落到這步田地。今天上帝帶領我來見安卡羅,就是要我順服。」接著又見到台上有許多人得到醫治,志豪當時就決定要信主,希望透過順服並放下過去偏執的心態,讓他們夫妻都能得到醫治,此後因而開始上教堂。 當年9月11日,紐約世貿雙子星受到恐怖集團的攻擊,被嚴重地炸毀,引起全美與全世界的恐慌。由於女兒和兒子都在美國,麗花驚嚇過度病情因而加重。志豪除了迫切地禱告,也告訴牧師準備要盡快地受洗。於是9月30日,他接受洗禮,從慕道友正式成為基督徒。當天,除了兒女不能回來以外,他的父母與親朋都來觀禮並祝福他。 他們的兒子出國已經十年了,雖然尚未完成學業,但他們都藉由禱告,放心地把他交託給上帝。女兒已學成歸國,現在是他們夫妻事業上的得力助理。感謝主的保守與醫治,經過慢慢地釋放,麗花已不用吃葯,病情幾乎都痊癒了。志豪回顧2001年受洗那年,由於麗花的憂鬱症他們整年沒有上班,可是經過結算,當年居然是獲利最高的一年。 感謝主!志豪和麗花的故事,讓我更體會到聖經上的應許與嘉勉:「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讓我們都願意以信心和期待去迎接每一天,享受著上帝的慈愛與憐憫,並懂得心存感恩。
Author: 林晃惠
October 1, 2006
在北美洲有位牧師,曾經牧養了一間很大的教會,由於先前錯誤的做為而迫使他提出辭呈。不僅家庭破碎,本人也離開了服事工場,他的未來似乎是黯淡無光。後來他仍一心想要服事人,便決定前往南美洲去協助當地的宣教士。 當他去拜訪一間巴西教會時,那位巴西牧師一見到他,居然開始流淚啜泣,不但緊握著他的雙手,而且開始用葡萄牙語為他禱告。 這時候,北美牧師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彷彿有一股暖流,前所未有地潔淨了他,也安慰了他的傷痛。他覺得多年以來,第一次徹底地放下過去,得到真正的自由。接著透過翻譯,這位巴西牧師告訴他:「廿年前,當我在禱告時,你的臉孔忽然出現在我眼前。同時上帝對我說:『有一天你要幫助這個人得著醫治,並且重建他。』今天這個人,你,終於出現了!」這是多麼感人的過程啊! 據說廿年前,這位北美牧師還沒有信主,既不是牧師,更沒有服事過上帝;但是,上帝早已安排好了廿年後的人物與場景,讓他體會到上帝的愛與饒恕。 作者約爾歐斯汀牧師藉著這則故事,教導我們,當人們為夢想而禱告時,往往會渴望夢想能夠一夕成真;否則就會頓感挫折、心煩意亂,納悶著上帝為何遲遲還不「動工」?其實,上帝有祂的時間表,我們必須瞭解,上帝要回應我們的禱告和使我們夢想成真,有祂一定的時間。 聖經哈巴谷書2章3節也清楚地告訴我們:「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應驗,並不虛謊……」雖然其中曾提到「一定的日期」,卻沒有確定在什麼時候;不過我們都要相信,這日期一定是上帝所選定的最完美的時間。 這讓我想起楊正春姐妹的見證。兩年前她母親罹患肝癌後,在台中榮總住院治療。她和姊姊都是基督徒,非常期待母親能夠早日接受耶穌,成為她生命的救主,所以姐妹倆經常邀請牧者和傳道人去探訪母親。雖然她母親仍舊不願意敞開心門接納福音;不過,教會的弟兄姊妹還是持續地前往關懷,而且她和姊姊並不灰心,一直持續地為母親的靈魂得救而祈禱。 有一天,一位陳多美牧師從台北來探視正春的母親,彼此交談得非常愉快。陳牧師離去之後,楊伯母愈想愈覺得她的容貌似曾相識,最後終於讓她想起來了。 原來,早年美國政府與民間團體,曾經透過台灣的教會,對我國人民施以奶粉和麵粉等等的食物救濟。四十年前,正春的父母親也到過一間教會,經由當時牧會的丁牧師和師母,得到食物的接濟。這一段溫馨的往事,雖然歷經四十年,卻早已烙印在楊伯母的內心深處,而丁師母可能就是後來的陳多美牧師。 正春因而再度跟陳牧師聯絡,確認她果然是丁師母!陳牧師專程再來探訪楊伯母,和她細數著過往的點點滴滴,聊得不亦樂乎。後來楊伯母幾度告訴兒女們,她好喜歡聽陳牧師講話,也欣然地同意受洗,接受耶穌基督作為她的救主。楊伯母的生命因為這樣奇妙的改變而得到更新:在病情危急時,她即使被轉到安寧病房,內心依然充滿著平安,臨終時還臉帶微笑,安然地離去。 感謝上帝的恩典!祂的確早已有安排,透過這麼有淵源的牧者親自來引導,讓正春的母親終於能夠成為上帝的女兒,回到生命真正的故鄉。因此,為了活出美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學習信任上帝所安排的時間。當那個時刻臨到,祂就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成就一切,而且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豐盛。
Author: 林晃惠
August 1, 2006
愛車刮傷?兩個選擇:大發雷霆?保持喜樂! 有一則故事的內容一直讓我深受感動,雖然我記不得全部的情節,卻牢記住其中對於「情緒處理」的教導,也就是說面對無法挽回的景況,我們要學會控制局面,而不要被局面所控制(即英文proactive)。 話說有一個人,好不容易地存夠了錢,如願地買到了他所鍾愛的車子。有一天,他年幼的兒子趁著父親在休息時,主動地幫他洗車。這個天真的孩子先到廚房,取來了媽媽洗刷碗盤時常用的「綠色菜瓜布」,加上洗碗精,使勁地刷刷洗洗,……直到他沖掉泡沫之後,才注意到車身上佈滿了刷痕,因而發現自己闖了禍,嚇得嚎啕大哭,頻頻哭叫:「爸爸啊!爸爸啊!」 當這個爸爸看到愛車受到如此意外地蹂躪,氣得暴跳如雷,他手足無措地回到屋子裡;突然間聽到有個聲音對他說:「孩子,我愛你,難道是因著你的外表嗎?」他略微思索就恍然大悟,立刻來到屋外,滿心不捨地將驚恐萬分的兒子緊緊地擁入懷裡,接著說:「孩子,你是爸爸的寶貝,爸爸愛你勝過這部車子!」 這個爸爸的表現是多麼地感人啊!最近讀了《活出美好》,想不到約爾歐斯汀牧師居然也有個非常類似的經驗。那是一個星期六的午後,維多利亞(師母)開著牧師的車,到他們常去的洗車中心去幫他洗車。這部車子是1995年的Lexus,是他父親從前開的,因為保養得很好,雖然老舊,卻依舊是完好無瑕的。 這一天不知道是出了什麼問題,在車子從洗車艙出來後,竟然有一道明顯的刮痕,由前面的保險桿劃過車頂,一直延伸到後面的擋風玻璃。當維多利亞把車子開回家後,他們的兒子立即衝進屋裡,大吼大叫地宣告這件壞消息。原先歐斯汀牧師正在禱告,要培養平靜而安穩的心情,以準備週末的講台信息。這麼一來,豈不是要考驗他究竟是要讓這個意外,摧毀了自己平安與喜樂的心情,還是要控制住脾氣,保持著鎮定呢? 這時候歐斯汀牧師已經走到車庫,即使那道刮痕是那麼地讓他感到心痛,他仍然決定不動怒,因為他瞭解到無論自己有多難過,或是反應有多激烈,都是於事無補的。因此,他選擇看事情的光明面,同時不失去喜樂寧靜的心情,於是就對維多利亞說:「沒關係,如此一來,我這車子的條紋可是全休士頓獨一無二的啦!」 從這兩則「異曲同工」的故事裡,激勵我們應該學習以意志力去抉擇自己的反應,讓事情有轉圜的空間,才能不受環境的影響,卻能夠主動創造不一樣的情境。歐斯汀牧師還說:「不管心靈的景況如何,要記得喜樂是一種選擇,我們都有權利選擇以微笑面對人生,並在生命中享受到主所賜的喜樂。聖經也教導我們:『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8:10)可見得除了事業、家庭與健康,仇敵真正要摧毀的是我們的喜樂;當牠用計讓我們陷入沮喪時,我們就失去了身、心、靈的力量,在困難中變得不堪一擊。」此外,保羅也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是的,為了強化自己的力量,我們在挫折連連、困難重重時,不要自艾自憐地抱怨命運乖舛,仍然要極力地保持著冷靜與喜樂,才不會讓仇敵有機可乘、為所欲為。 總而言之,我們要懂得欣賞每個人的優點、每件事的光明面,享受並善加利用上帝所賜的豐盛恩惠,心存感恩,才能夠擁有主動積極而喜樂的人生。
Author: 林晃惠
June 1, 2006
內心的苦毒一旦流出,生命的自由立刻獲得。 許多人心懷怒氣、不願饒恕別人,其實他們是將自己的生命囚禁在心牢中,形同失去自由的囚犯,這樣沒有懲罰到對方,卻只是在傷害自己。而且內心的苦毒會污染自己的人格與態度,甚至於影響到他們生命中的每一個部分。所以為了保持心靈的健康,我們要學會心甘情願地改變自己,欣然地解開心結,讓心靈得以保持清新純淨。 以上是約爾歐斯汀牧師(Joel Osteen)在《活出美好》(Your Best Life Now)一書裡面的教導。針對第18章「不要讓苦毒生根」,他說我們都可能受過不公平或不公義的對待,我們也許會心懷苦毒地停留在傷痛中;但是何不敞開心房完全地放下,並且相信有朝一日上帝自會有所補償。 要求改變航道 歐斯汀牧師舉一個小故事為例,說明寬恕是一個抉擇(choice),而不是一個選項(option)。 話說有一艘船在黑夜的海上航行,船長是位海軍上校。在深夜的平靜海面上,突然在他眼前閃現一道光線,他判斷「兩船」相距甚近,於是急忙發出信息,要求對方的船隻改變航道往東十度;想不到他收到的回信,反而是要求他改變航道往西十度。這位船長有些生氣地回覆道:「我是海軍上校,現在命令你改變航道!」 接著對方的回覆是:「我是二級水手,不行,請你改變航道!」這時船長非常憤怒,他發出最後通牒:「我的船是主力艦,我不會改變我的航道。」 沒料到他隨後收到的一則信息說:「我是燈塔,長官,請您自己做決定吧!」 歐斯汀牧師說,我們往往像那位海軍上校冥頑不靈。當我們不願意饒恕別人時,就如同往災難的道路埋首前進;一旦上帝光照我們,要我們「改變航道」時,我們應該要立刻對付它們,讓苦毒從我們的生命中流出,才能看見上帝的恩典與祝福,充充實實地臨到我們。 心靈受壓難釋懷 這樣的教導,最近曾經千真萬確地呈現在巧玲姐妹的身上,她願意分享自己的見證,以便幫助一些跟她有同樣錯誤觀念的人。 年輕時的她,走過一段錯誤而失敗的婚姻。四年多以前再婚,幸運地嫁給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不但疼愛她,也包容她的缺失與無知;然而,他的家人卻不能接納她,還故意處處刁難、苛責她。巧玲感到承受著種種的冷漠與不堪,心裡難以明瞭,而忍受淌血一般痛苦。 後來,為了尋找生命中的喜樂與平安,她努力地追求而最終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基督徒。生命的境界確實因而擴大,也很快地感受到其中的喜樂與更新;但是,那股來自大家庭的無名壓力依然揮之不去,深深地攪擾著她的心靈。 巧玲的婆婆和二伯過去住在台北,老人家長年需要洗腎,一向都由二伯負責照顧。去年春天一起搬到台中市來,婆婆由於糖尿病引發傷口潰爛不能癒合,需要看護為她洗澡。當時巧玲的先生希望她能夠去盡份心意;可是想到了往事,內心的憤慨使得她心不甘也情不願。後來終於勉為其難地前往,一方面為婆婆洗澡,一方面也檢討自己的難以釋懷,而在禱告中懇求主耶穌的饒恕與教導。 樂於順服神教導 接著她在《標竿人生》第33天「真僕人的行為」得到了啟發:「事奉神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做僕人的心志;所以我們要透過服事人去事奉神。神塑造我們,乃是為了要我們去服事,而不是要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當神安排有需要的人在我們面前,乃是要讓我們在僕人的心志上成長。而且我們可能只有一次機會去服事某人,因此要把握機會。」這麼清楚的話語,終於讓巧玲心服口服。 改變心態的她,以順服的心去照顧婆婆,即使是風雨交加,二伯來電話勸阻時,她也欣然前往,不由得要感謝神的感化之恩;同時才發現她的婆婆原來是個童養媳,從小受盡委屈,卻總是逆來順受。她一輩子不懂得甚麼是愛,也不曉得要如何表達愛意、關懷別人,更不會談心事、聊家常。 有一陣子趁著二伯出國,巧玲逐漸地自我介紹娘家的情況,因而引起婆婆的好奇與感動;接著更試著引導她,點點滴滴地回憶起過去 ,讓她吐露出那為期久遠的心事。巧玲感受到婆婆並不是冷酷無情的人,倒是非常需要愛的滋潤。 後來由於傷口惡化,醫生不得不為她婆婆的小腿進行截肢的手術;慣於面對逆境的她,居然輕易地接受這樣的事實,而沒有反應過度、怨天尤人。事實上吃盡苦頭的婆婆,早已不曉得甚麼是不滿或是埋怨,她並不是對巧玲不好,而是不懂得要怎樣當個有愛心的婆婆。 心靈得自由釋放 啊!當這一切都攤開在眼前時,神讓巧玲看到自己的自私;以前總是期待別人善待自己,又何嘗想到應該要先去關心對方?想到了聖經馬太福音7章12節的教導:「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更是覺得汗顏。 巧玲說,她真是愈瞭解婆婆就愈自責,也感謝上帝的恩典使她全然地醒悟,不僅撥開了心中的陰霾,同時也讓自己的生命重新獲得自由,目前還努力地向婆婆傳福音。我體會到這樣的情節與轉折,就像歐斯汀牧師說的:「當上帝光照我們的一些事時,要欣然地『改變航道』,並且拆毀那道不願原諒的圍牆,讓苦毒從我們的生命中流出,這是我們獲得自由唯一的方法。上帝也才能將平安喜樂帶入我們的生命中。」
Author: 林晃惠
February 4, 2006
茉莉花茶,人際關係,兩碼子事 如何串成一個奇異的故事。 我的好友玫理定居美國,常到廈門探望兒媳與孫女。有一次她在廈門收到一罐朋友贈送,非常特殊的茉莉花茶葉球,不但茶葉芬芳迷人,而且是用奇特的技術製作,茶葉顆粒緊實渾圓,泡開之後每一粒都展現成花球狀,玫理相當喜歡。回到美國後,她特別將其中的半罐送給我大開眼界、共享芳香,我逢人就宣揚一番;不過另一位友人卻說並不稀奇,湊巧有不同的人也都送她,好像大陸現在相當普遍。這麼一說,雖然讓我覺得自己孤陋寡聞,還是把那半罐茉莉花茶葉球帶回台灣。 去年秋天玫理回到台北,還專程包了車子來台中看我,兩位她大學時的同學順便跟著來玩。我就用那茉莉花茶葉球泡茶款待她們,那兩位同學都嘖嘖稱奇,頻頻探問哪兒有得買。我未經思索地說:「是玫理送的,後來才聽說很容易買得到,並不稀奇。」當時只是轉述那位友人的話,絲毫沒有警覺到這樣的表達是既不妥當也對玫理不禮貌的。 耿耿於懷 大約十天之後,有一天清晨,我接到了玫理的越洋電話,她開門見山地告訴我,對於我所說的「並不稀奇」耿耿於懷。她想知道我朋友的茉莉花茶葉球在哪裡購買?我就據實相告:「是她朋友送她的,我沒有見過;同樣地,妳送我的她也不曾看到。」 玫理隨即告訴我,因為她非常喜歡這種茶葉,因此特別託兒、媳分頭代為購買,以便帶回美國送人;但是找遍了廈門市,發現買到的全都是仿冒品,非常失望。只好請問當初送禮的人,後來還因此親自到上海去,好不容易才買到的,真的相當稀奇呢! 聽玫理這麼說,我為自己粗心大意,未經證實就遽下論斷,立即在電話中向玫理道歉。同時也感激她的坦誠相待,既可使真相大白,又讓我有機會為錯誤的言行道歉。 學習「溝通」的藝術 未久,百感交集的我聽了黑幼龍教授的演講,在以「溝通藝術」為主題的教導中,黑教授清楚地講解成功的溝通需要三個基本要件:良好的形象、熱誠的態度,加上得體的表達能力。 我非常喜歡他精闢的見解與舉出的例證,尤其是那則關於「摺傘兵的故事」,更讓我感受到時時培養感恩的心是多麼地重要,進而鞭策自己盡快地完成這篇文稿,以表達我對玫理的謝忱,並與大家分享她的真誠與熱心。 話說越戰期間,查理士普藍姆少校(Major Charles Plumb)是故美國航空母艦「小鷹號」全天候的飛行員,他歷經75次的飛行任務,立下了彪炳的戰績。曾經於執行任務時在北越被敵軍擊落而成戰俘。戰後回到美國,成為家喻戶曉的越戰英雄。 有一回在他應邀演講後,遇到一位男士跟他打招呼,原來對方當年也在「小鷹號」航空母艦上服役;不過他是個折疊降落傘的小兵,總是在航艦底層默默地操持勤務。對於曾為越戰的英雄服務過,他似乎深感榮幸,就關心地問候道:「你執行任務時所配備的降落傘,就是我按部就班細心摺疊的。那一次你被擊落時,降落傘還安全吧?」 突然間,普藍姆少校領悟到,早年在「小鷹號」服役時,意氣風發、趾高氣揚地,何嘗體認到每一趟成功的勤務,背後其實都隱藏著許多伙伴們的辛勞付出。那時候既沒有感謝的心,也不曾關懷大家的盡心盡力配合。如今聽到這個摺傘兵緬懷著往事,普藍姆少校不由得備感愧疚,也聯想到生命中許多愛的故事,其中的恩人就好比是這位默默付出的「摺傘兵」。所以無論大事、小事;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關懷別人、心存感恩,才能營建出健康、圓融的人生。 用心經營「關係」 這麼簡明有力又有啟發性的情節,使我更體會到「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生命中的珍寶,我們一定要用愛心經營與呵護。也瞭解到聖經哥林多前書13章的經句:「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永不止息。(v.4, 8);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v.13)神以祂豐盛的慈愛愛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豈不也應更多向周遭的人表達愛,並更加珍惜別人以愛為我們所付出的嗎? 這個茉莉花茶葉球的烏龍經驗,不僅幫助我經由分享回饋給有需要的朋友,也帶出了良善的影響,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感恩與喜樂,散發出茉莉花一樣的芳香。
Author: 林晃惠
October 1, 2005
珍惜正面的部份,忽視負面的角度,是人生自在的祕訣。 當我們看到甜甜圈時,腦海裡看中而想吃的當然是那圈圈的部份,而不是中央的空間。同樣的道理,面對週遭的人事物時,我們應當珍惜那正面而可貴的部份,不要定睛在那負面而晦暗的角落。這是《慈繩愛索》一篇關於「甜甜圈」的比喻,所帶給我的鮮明啟發。 前年12月中旬,外子和我受邀參加於比佛利山四季飯店的聖誕節晚宴,因為外子不能出席,邀請人建議我另請朋友作陪。首先我邀請到好友A,是顧及她的赴會比較不會影響到跟家人的團聚。後來我人在台灣時,她以越洋電話告訴我,她參加的爬山隊正好要在那一天,爬南加州唯一她尚未登過的山。我因而請她就近幫我邀請好友M,一起去參加聖誕節晚宴。 才過一會兒,A又來電說M不接受她的「代邀」,我立刻給M打電話,她只是淡淡地回說不能參加,我不明就裡、未曾多問,單純地就著她的建議,直接改邀另一位好友S。她當即答允我的邀請,後來我們順利地如期赴約。 等到我3月底回洛杉磯時,在電話中問候了M,她意興闌珊地告訴我,還在生我的氣。 我嚇了一跳,忙問她什麼緣故。她說:「難道妳都不知道?」「哎呀!真是出乎意料!怎麼會那麼嚴重呢?這一百多天以來,妳就這樣生我的氣,我又不知道,那未免太傷身體吧?」我立即誠懇地表白。 她說是我邀約時的方式和態度,傷了她的心而讓她耿耿於懷的。總而言之,我想到既然跟我有關,就應該儘快地處理,也願意尊重彼此認知的差異,所以就婉轉地道歉又安撫,終於說服她同意解開心結、釋放怨氣,化解那駕馭人心的負面情緒。 後來我參加的讀書會採用曾野綾子的《中年以後》作為讀本,在探討中年以後的心態時,我跟一位讀友Y談到這個經驗。她想知道是甚麼樣的力量,讓我在這種「認知不同」的情況下,願意委婉地為對方解開心結。 我先跟她分享「甜甜圈」的啟迪,也幫助我回顧自己成長的背景,因而慶幸地瞭解:由於母親忙於診治病人,無暇全心全意地照顧我,反而擴展了我的成長空間,讓我勇於嚐試與摸索;也學會了坦然自在地與人相處,這就是我的「甜甜圈」。 而且自從在受洗成為基督徒之後,我從聖經的教導中,領悟到「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的道理,也就是說「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2)我從中深刻地體會到「愛人如己」(太22:39)的重要;覺得人際之間的互動,要能想得開、看得遠,體貼對方的感受;採納合適的建議;欣賞對方的「特質」;顧及彼此的立場;包容無心的錯誤;坦承自己的弱點,並將功勞歸給別人。我相信給予他人寬廣的空間,其實就是為自己保留著更多的自在。 當我回想起和M將近十八年的交往,覺得她是一位正直良善的好朋友,非常的誠懇和熱情。所以,我不但要用心去呵護這份情誼,更願意尊重她的想法和表達不滿的方式。最後,我以柔和而寬容的心態,化解了她的心結。 事實上,任何親密的關係都難免會遇到衝突,唯有坦誠地面對與妥善地處理,才能夠克服彼此的差異,進而化解嫌隙,恢復珍貴的情誼。
Author: 林晃惠
August 1, 2005
我僑居美國洛杉磯,2001年3月30日,女兒Bernice在比佛利山的洛杉磯兒童醫院經由開刀,被醫生診斷是罹患了罕見的腦癌,當時她只有七歲。面對著這晴天霹靂般的消息,我只好在禱告中向主耶穌祈求:「請賜給我足夠的智慧,好好照顧女兒的重病;不過主若要帶她回去,我也願意順服。」 後來主治醫師坦言Bernice這個病99%有復發的可能;我也明白後續的治療必會傷害年幼的她,就決定放棄治療,帶她回家自行照顧。當時我並不確定神是否會醫治女兒的病,因著對上帝的信仰,深信女兒即使回天家也一定好得無比。 從改變飲食著手 回家之後,我查遍各種資訊,證實Bernice得的這個病,竟然沒有一個痊癒的紀錄。縱然如此,我還是透過禱告逐一克服困難。首先從聖經的「利未記」得到靈感,體會到我們的飲食心態與習慣,嚴重地違背了天父起初的教導。 又經由探討,發現日本式的飲食比較健康,因為多偏重於食用原始的食物。因此我融會貫通後,為女兒準備的食物,就是大量的綠色蔬果,讓她的身體裡面形成弱鹼性,以抑制癌細胞的增生;然而,她的年紀實在太小,因此必須用一種高達8倍的濃縮綠色高纖,以及黃豆、昆布、冷壓處理(未經氫化)的橄欖油、未經漂白的黑糖,加上埃及醫學所重視的蘆薈,因為它含有20多種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另外深海魚油的Omega 3不但對血管有益,更有益於腦細胞的修護。此外,多喝水,不吃牛奶和動物性的脂肪。 最重要的是不住地禱告、心存感恩,因此她的健康恢復得超過所求所想的好。感謝主耶穌的恩典,Bernice就這樣出乎意料地存活下來,如今已超過四年! 但是,為著雙親尚未接受福音、認識主耶穌,我的心裡總是惦記著,也迫切地祈求主的帶領。父母親世居桃園,四年前父親罹患結腸癌,病發時已經是末期了;不過他仍舊遵照醫師的安排,逐步地進行後續的治療。並且在得知外孫女罹患了重病,就趁著化療的空檔,在母親節之前,由母親陪伴,專程到洛杉磯來探望我們。在那短暫相聚的14天裡,想到父親的來日已不多,我真是心急如焚。 父親歸向主 父親回到台灣後,再度住院接受開刀,其實病情早已惡化,癌細胞全然擴散了;幸好神體貼我心裡的負擔,差遣一位姐妹主動來關心我,並介紹一對在桃園牧會的年輕牧師和師母,定期而頻繁地前往醫院關懷我的雙親。甚至於在父親出院回家以後,即使正逢颱風季節、狂風暴雨當中,他們也持之以恆,連長老和執事也一起出動,我的雙親因而都深受感動。 有一天,牧師先以電話告知將遲些到達,母親才掛上電話,就發現父親不省人事了,於是盡快連絡救護車。當救護車到達時,牧師正好也到了,就一起前往林口長庚醫院。由於父親已經陷入肝昏迷,院方就發出病危通知書。我在美國得到噩耗,難過地向神禱告哭求。 沒想到才過了一會兒,又接到弟弟的通知:「父親剛剛受洗了!」這真是令人欣慰的消息!原本父親全身已癱瘓,只剩下一隻手還能動,而且握著母親的手。 母親靈機一動對父親說:「如果你同意受洗歸入主的名下,請將手握緊表達願意。」結果父親連續緊握了三下,在牧師為他施洗後,就鬆開手、失去意識了。多麼動人的場面啊,在場的人都感動不已。 隔天的大清早我就回到桃園。進入病房後,我告訴父親:「今天是主日,原本在教會崇拜時我要司會領詩的;既然已經回到臺灣來,我就讀經給你聽,為你獻唱。」我雖瞭解父親的肉體事實上已經死了,但我雖然心酸,卻沒有流淚。因為我曾經向神祈求,讓我跟雙親將來能夠在天家再相見,所以感謝神滿足了我的願望。 不多久父親的血壓快速地下降、心跳也變慢了,我告訴他:「爸爸,賞賜在神,收取也在神,讓神的氣息自然地來,自然地去吧!」接著就把氧氣罩拿掉了,然後持續地為他唱詩,他的氣息在兩點十幾分時完全地靜止。 全家蒙福 全家族中第一個基督教式的追思禮拜是為父親舉行的。感謝神的教導,讓我能夠憑著信心這樣服事父親。父親離開時是十月,之後母親主動到教會聚會,隔年的二月也受洗,更在四月裡除去偶像。 即使母親的信仰曾經受到一些阻撓或攪擾,而女兒的腦癌也還不能確定是否可以痊癒;可是一路走來,外子親身經歷這一切過程,也深受感動,終於在2003年受洗成為基督徒。 神的愛就在我們的家裡,加添我們的信心和智慧,女兒的重病讓我們更加明白生命存留的意義,幫助我們勇於面對所有的考驗。我求神繼續賜給我剛強,不因自己的軟弱而絆倒別人的信心。我深知道「一人得救,全家蒙福」的道理,也更懂得藉禱告將一切的重擔交託給主耶穌。經由這些人生中的逆境,我的生命更加成長,即使在暗夜中仍充滿了感恩、喜樂與讚美。 黃小菱口述 林晃惠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