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沈賢林
Author: 沈賢林
February 1, 2003
有一個年輕人,生活緊張忙碌得喘不過氣來,卻仍絲毫不敢放慢腳步。因為他認為,生活就像小孩子在溪邊丟的石片,只有速度快的石頭才能飛躍水面,到達彼岸。速度慢的就沉入水中,無聲無息。所以不顧一切地拼命往前衝,終於太累而病倒。 一位長者去探望他,問道:「你為何要這麼拼命呢?」他說,「運氣稍縱即逝,不會等人,我要追我的好運。」長者嘆息說「愚昧的人啊,豈不知你的好運也在追你,但因你跑得太快,追不上你呢。」 以色列的奇蹟 生活競爭太激烈,壓力太大,令人不願休息也不敢休息。但是歷史上有一個國家──以色列,立國時就立法規定,工作六天,第七天就要休息,違規者要被石頭打死。這樣的法規在世上真是獨一無二,恐怕也是空前絕後。 希臘、羅馬接觸以色列人時,對這「每個人都浪費一生七分之一光陰」的民族嗤之以鼻,認為以色列人荒誕不經,以宗教為藉口,其實是偷懶、不求上進。這樣「懶惰」的民族,是否能經得起嚴酷的競爭考驗,在歷史上生存? 馬克吐溫在1897 年Harper’s雜誌上,發表以下的評論,歷經百年仍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從統計學來說,以色列的人口只佔全世界人口的0.25%,就如宇宙銀河中的一粒小沙。按照常理,以色列應是默默無聞。然而,幾乎無人不知這個國家。而且,論到在文學、科學、藝術、音樂、財務、經濟、醫學上的成就,以色列人都出類拔萃,她的貢獻和名氣與她稀少的人口,實不成正比。 從軍事來說,她和埃及、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這些大國都交過手。照說以色列早該被毀滅,消失在這個世上了。然而消聲匿跡的反是這些赫赫有名的大帝國。更不可思議的是,以色列雖歷經多災多難,卻始終屹立不搖,活力仍然充沛,智力依舊敏銳。要說世上沒有不朽之物,以色列即是例外。」 馬克吐溫遂問:「以色列常存不朽的秘訣究竟在哪裡?」流亡的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喇嘛,也曾拜訪以色列。他要知道的也是:在國家、聖殿都曾全毀的情況下,以色列的宗教為什麼還能保留下來? 安息日守以色列 以色列有名的思想家Asher Ginzberg,把以色列國的奇蹟歸功於安息日。他的名言是:「與其說以色列守安息日,不如說安息日守以色列。」其他民族分分秒秒拼命努力求生存,而以色列人工作六天休息一天,「浪費一生七分之一的光陰 」,卻長長久久,成就非凡。安息日,何以這麼神奇? 根據歷史記載,以色列對希臘、羅馬官員解釋安息日的說辭是「一個人不能持續不斷的工作,要有適當的休息,工作才有效率」。這暗示說,「人是為要工作才安息的。」不錯,神創造的大自然(包括人)都有韻律和週期,人的心跳是一停接著一跳。「忙」而不休息,中國字說是「心亡」(忙)。 工業社會重視生產力,也認同這一點, 因此今天大家一致同意按聖經的方法,日曆以七天為週期,星期天休息。單憑星期天休息雖然會提高生產力,但仍是無法創造以色列的奇蹟。事實上,以色列也不是「為工作才安息」,相反地,是「為安息日才工作」。 分別為聖的日子 安息日不是普通的日子,是「聖日」。「聖」在聖經裡是很重要的字,代表神。聖經第一次用這個字時是創世記2:2。神創造一切大自然,「神看著是好的」(創1:1,13,18,25),然後,「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創2:2) 大自然是神創造的,而且「神看著是好的」,但什麼是神認為可以稱為聖的呢?是黃金鑄造的權杖、鑽石鑲的冠冕、巍峨的聖山、雄偉的聖殿、旭日東昇的太陽,還是皎潔的明月?神,出人意料的,選的是「日」。「日」是時間的一部分,而時間的特點是,不是物質,不是空間,人不能追求,無法征服、理解,不能累積,也無法毀滅。 時刻處在追求物質和空間的人,不能真正認識、經歷不屬於物質和空間的無限之神。在這世上要一探永恆無限神的奧妙,答案不會在物質或空間裡。但是神賜福給聖日,所以要親近神,要朝見神,不需去任何地方,也不要拜任何東西。只要在時間裡….在聖日,停止一切工作,忘掉物質和空間,人就能和神親密相處。所以,安息日是神為我們建造在時間裡與神親密相處的殿堂,是無所不在、永遠長存的朝聖所。其他宗教的神殿,是建在會毀壞的物質和空間裡;安息日,卻是建在不朽的時間裡。 與神相會的日子 以色列後來城破國亡, 聖殿被毀,百姓被擄分散各地。這建立在時間裡的神殿,就發揮了功能。只要是安息日,以色列人就與神相會。以色列人不管被驅逐到那裡,不管剩下多少人,不管是否有安身之地,安息日在,以色列就在。所以,「不是以色列守安息日,是安息日守以色列。」沒有歷史巨輪的作證,誰會明白神安排的奇妙?真是「祂的智慧高於天,你還能作甚麼?深於陰間,你還能知道甚麼?」(伯11:8)。 可是以色列不是還有約櫃和耶路撒冷的聖殿嗎?為什麼有了聖日還要約櫃和聖殿?在西乃山頒十誡時,神向摩西說,「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 19:6)。以色列人怎能稱作聖潔?是因為神的愛心,神宣告以色列人是屬於神。可是「屬於神」的以色列人軟弱,不能接受超越物質與空間的真神,寧可要有形的假神,學外邦人拜金牛犢。 為了以色列人不拜偶像,「摩西立完了帳幕就把帳幕用膏抹了,使它成聖,又把其中的器具和壇,並壇上的器具都抹了,使它成聖。」(民7:1),所以是神體恤以色列人的軟弱,讓摩西給他們有形,看得見的約櫃。可是「聖日」,是神訂的;「約櫃」,是摩西用膏抹使之成聖的。 以色列人的經驗告訴我們,人手建的約櫃和聖殿會毀滅,但是神的安息日常存。所以守安息日,不是為了休息,而是要與神相會。一個禮拜工作六天,為世俗煩心,但是第七天,就停止工作,忘掉煩惱,享受與神同在。因為渴望第七天的與神相會,其他六天乃是「為安息日才工作的」。安息日,好像樂章的休止符,是神在偉大的創造上,最後加上完成的句點。 神祝福的日子 有一個故事說到有一個名叫雅各的人,住在克雷小鎮。他很窮,所以當他連續三次夢到一筆財寶埋藏在普雷城的某座橋下時,他就決定去找這筆財寶。到了該地,發現果然真有夢裡的地方,只是那地方有國王的守衛日以繼夜看守,無法接近。他就不斷在四週徘徊,尋找機會。後來守衛發現他鬼鬼祟祟,把他抓起來,問他到底在幹什麼,雅各照實的把夢告訴守衛。 守衛大笑,說「你的意思是你相信夢?告訴你,如果我也相信夢的話,我就會去一個叫克雷的地方,找一個叫雅各的人,因為我也夢到他的床下藏著一筆財寶呢。」守衛叫雅各快離開,不要找麻煩。 雅各謝了守衛,回到家後,把床搬開,果然挖掘出那一直就藏在床下的財寶。 常有人問,神在那裡,永生的天國又像什麼?的確,活在這充滿物質競爭,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的世上,如何體驗未來在天國與神常在的滋味?如何才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然而就像雅各踏破鐵鞋無覓處,財寶原來在家裡垂手可得。 這些看似極複雜問題的答案其實也很簡單:神祝福安息日,只要把安息日分別為聖保留給神,那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天國是人活在世上就可以體會與經驗到的。
Author: 沈賢林
December 1, 2002
聖誕節令人嚮往的,不只是動聽的聖誕歌曲,和裝飾得炫麗的聖誕燈、聖誕樹,而是溫馨濃郁聖誕特有的人情味:孩子們得到夢想的禮物;親戚朋友藉賀卡與禮物互相關懷;孤兒和無家可歸的人得到有心人的款待,和無名氏的禮物。一年至少在這一天,大家表達自己的愛,也享受別人的「愛」和「關懷」,即使是簡單地向陌生人微笑說一聲:「聖誕快樂!」,也會贏得別人的一笑和祝福,「您也聖誕快樂!」。 可惜的是,近年來聖誕節流於世俗和商業化,送禮給上司、客戶、官員,為的是要升遷、發財、升官、介紹生意給別人,給人好處,因此聖誕節希望別人送禮回報。還有人怕麻煩,不願買禮物,又怕收到禮物無以回報,於是攤開講明,「大家省省,不要互送禮物好不好?」令人啼笑皆非。送禮變成傷腦筋、勞民傷財的事,聖誕送禮,到底為什麼呢? 富翁與愛子 許多年以前,有一個富翁和他的兒子都嗜好名畫,他們常常一起四處旅行,收購最好的畫。兒子眼光獨到而且擅長交涉,畢加索、梵谷等的作品,都成了他們牆上的裝飾品。晚年喪偶的富翁,有兒子與他分享嗜好,深深感到安慰。別人看到他們父子相處融洽,也都非常羨慕。 有一年冬天,戰爭爆發,兒子被徵召入伍。幾個禮拜後,父親就收到電報,說兒子在戰場上失蹤。 以後幾天,父親寢食不安,著急盼望進一步的消息,深恐失去了愛子。但不幸的消息還是來了:他的兒子確實陣亡了。 聖誕節臨近了,家家戶戶在準備歡度聖誕節。但老人特別感到孤獨、悲傷,與失望。牆上的名畫似乎提醒他,與兒子共享佳節的喜樂,永遠不會再來了。聖誕節該怎麼度過呢? 珍貴的聖誕禮物 聖誕節的早晨,一陣敲門聲喚醒了絕望的老人。蹣跚地前去開門,看到門外是一個軍人,手上捧著一個很大的包裹。 「我是您兒子的朋友,您的兒子是因救我而喪生的。我能進來嗎?我想讓您看一件東西。」這軍人說。 兩人坐下來以後,軍人說他的兒子在軍中常常提到父子兩人對藝術的喜好。「我不是畫家,但我想送您一樣東西。」 老人打開包裹,裡面是一幅他兒子的畫像。雖然不是傑出的藝術品,但兒子的神情卻栩栩如生。 老富翁控制住激動的情緒,向這位軍人致謝,答應會把這幅畫掛在壁爐上。軍人離開後,老人開始工作,真的照他所說的,把價值連城的名畫移到兩旁,卻把兒子的畫像掛在中間壁爐上。然後他坐在沙發上,整個聖誕節就獨自守著這幅畫像。 以後的幾天,老人慢慢體會到,雖然他的兒子不在了,但仍活在許多人心裡。很多人來信,感謝他的兒子救了他們。在戰場上,他兒子奮勇運送傷兵,不顧自己安危, 在搶救傷兵時中彈而亡。老人讀著信,驕傲與欣慰代替了傷痛。兒子的畫像成了他最珍愛的畫,超過其他所有的名畫。他告訴鄰居,這是他一生所收過最好的聖誕禮物。 名畫拍賣 第二年春天,老人生了一場病,逝世了。藝術界知道老人沒有繼承人,預料所有的珍藏大概都會拍賣,都在等著這些名畫的處置。果然,老人的遺囑指定所有的畫都要拍賣。但是日子訂在聖誕節,就是他收到心愛的兒子畫像的日子。 聖誕節當天,世界上的富豪、收藏家、藝術商,都湧入拍賣場,準備競逐這些藝術珍品。這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日子,人人都希望可以驕傲地說,「我擁有這幅名畫」。 開始拍賣的第一幅畫,並不在博物館要收藏的名畫名單裡,而是那幅老人兒子的畫像。拍賣商請大家開標,「有沒有人要標一百元?」,「有沒有人要標一百元?」, 整個拍賣場鴉雀無聲,甚至幾分鐘過去,仍無人開口。有人大聲喊,「誰要這幅畫呢!這只不過是他兒子的畫像,請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收回這幅畫,讓我們看其他的好東西吧!」「對!對!收回這幅畫,拍賣其他的畫吧。」反對聲此起彼落。 「對不起,我們必須先賣這幅畫。」拍賣商堅持地說,然後接著又高聲喊:「有沒有人要這幅『兒子』?」「有沒有人要這幅『兒子』?」 買兒子畫像 時,老人的鄰居開口了,「十塊錢你賣不賣呢?實在對不起,這是我所有的。我認識這孩子,我想要這幅畫。」 「有人開價十塊錢,有人開更高價嗎?還有更高價嗎?」會場一片寂靜,無人願意加價,拍賣商於是高聲喊,「一,二,三,賣了!」鎚子重重地往下一鎚。 拍賣場一片歡呼,還有人拍手,「現在我們可以標真正的財寶了。」但是拍賣商看著大眾,舉起雙手請大家安靜,大聲宣佈說,「請大家注意,拍賣會到此結束了。」 會場靜了下來,訝異掃過全場。有人不相信地問,「什麼意思,拍賣結束了?我們不是來看老人兒子的畫像的,那些價值數百萬的藝術品呢?你要給我們一個交代。」 拍賣商回答說「很簡單,根據老人遺囑,要兒子畫像的,…,可以得到其他一切他的珍藏。」 接受兒子得著一切 老人的遺囑十分令人感動,發人深省。可不是嗎?有的禮物能開人眼界,但有的禮物卻溫暖人心, 差別不就在是否出於「愛」嗎?遺囑提醒了拍賣會場的富豪,收藏家和藝術商們,聖誕節真正的故事:父親愛兒子,但也因所愛的兒子為救人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喜樂。然而,因著父親的愛,凡願意要兒子的,就能得到他的一切產業。換成是您,您能體會老人的心,而接受兒子嗎?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神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豫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弗1:5) 聖誕節就是出於神的「愛」,聖誕節也告訴我們,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的,就能成為神的兒子,也得到祂所賜的一切。 (作者為電腦博士,現在一家華人電腦資訊公司任主管,與妻子及二女居住洛杉磯近郊亞凱迪亞。)
Author: 沈賢林
October 1, 2002
神的祝福是建立在我們和耶穌的關係上。天下父母如果都能體會神的心意,天下父母心,換成是天下父母「神的心」……不但自己選擇耶穌,兒女也選擇耶穌,那才是全人類「最美的祝福」。
Author: 沈賢林
August 1, 2002
「神大概是弄錯了。」有人困惑地問:「為什麼西瓜那麼大,卻長在細細的藤條上,而蘋果那麼小卻要一棵大樹撐著,不是應該顛倒,西瓜需要粗壯的樹幹,而蘋果只需細藤條嗎?」 有一天,這人在蘋果樹下休息,突然一棵蘋果掉下來,正好落在他的頭上,他愣在那裡,茅塞頓開,大聲感謝神,「神啊,您沒錯,西瓜果然是不應該長在大樹上。」 神創造一切都有祂的目的,包括西瓜的藤條與蘋果的樹幹。所以研究自然科學的人窮盡一生探討研究,沉浸享受在大自然的奧妙中,樂此不疲。同樣的,神創造人也有祂的旨意,但要了解人和人性,尋求做人的法則和奧秘,只有聖經是精湛透徹,鞭辟入裡,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例如困擾古人的人性是善、是惡的問題,聖經就有獨一無二的解答。 以色列人的傳說中,把邪惡的念頭,像嫉妒、貪婪、情慾、爭強好勝,比喻成一隻少壯兇猛的獅子。傳說以色列的一位智者曾捉到這獅子,並把它關起來,有三天之久,可是在這其間,以色列的智者說,「放眼看大地,連一個新鮮的蛋也找不到了。」沒有情慾引發的能量,世上的快樂似乎消失了;沒有了邪惡,文明似乎也停止了。甚至有人說,「如果不是嫉妒、貪婪、情慾、爭強好勝,人不會建房子,不會結婚生子,也不會經營商業。」所以,以色列的智者陷入兩難的困境:除掉邪惡就像把世界毀了,放它出來,禍害又會蔓延世界。如果能把邪惡都關鎖起來,又該如何處置牠呢? 以色列的智者聚在一起商討,最後決定求神「一半的憐憫」:讓情慾保留下來,但只適用於配偶;容許嫉妒貪婪,但僅適用於合法的行為;可以爭強好勝,但局限在公平合法的商業交易。 善惡的並存 但是這「一半憐憫」的禱告並沒有得到天上的應允。在「一半憐憫」的世界裡,一把刀子刺出去,刺到好人就該化成豆腐;一塊石頭掉下來,撞到好人就該變成棉花;一粒偷來的麥子種在地裡,因來路不正,就不應成長。但是現實生活是無法如此明顯區分成一個是「好」,另一個是「壞」的盒子。更重要的是「一半憐憫」與神賜給人的自由意志相抵觸,剝奪了人的選擇自由。 所以,把邪惡完全關起來,四大皆空,沒有慾望,會阻礙人類文明的發展。放它出去,禍害太大。 採取中庸之道,希望限制它的傷害,也有問題。那麼,人該如何面對邪惡的這些矛盾問題呢? 以賽亞書四十五章第七節,神說:「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King James 版聖經譯自希伯來原文,說“I form the light,and create darkness;I make peace,and create evil, I the Lord do all these things.””” 所以「神創造光明也創造黑暗,神創造平安,也創造邪惡。」既然邪惡也是神容許而存在的,那麼神必有祂的目的和旨意。 雅各與以掃 創世記二十五章二十二節記載以撒的妻子利百加懷孕生以掃、雅各的故事。孩子在利百加腹中彼此相爭,利百加不堪其苦,抱怨說,「若是這樣,我為什麼活著呢。」 神對利百加說;「兩國在你腹內,兩族要從你身上出來,這族必強於那族,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 生產的日子到了,腹中果然是雙子。先產的身體發紅,渾身有毛,如同皮衣,起名叫以掃。隨後又生了以掃的兄弟,手抓住以掃的腳跟,起名叫雅各。以掃的後裔是以東,雅各的後裔是以色列。之後強暴驕傲的以東屢屢與屬神的以色列作對,兩國爭戰不斷,成為世仇。 這故事很重要的一點是,神讓代表惡的以掃,與代表善的雅各同時受孕,同在一胎裡。所以善與惡兩股互相敵對的力量,可以同時存在人的心裡。 人性不是性善,也不是性惡,而是兩者兼有。每個人的個性裡都存在著一些以掃,也存在著一些雅各。每個人都有憐憫、同情、公正、愛心,每個人也都有嫉妒、貪婪、情慾、爭強好勝。 大的服事小的 為什麼善惡共存?神說得很清楚:「大的要服事小的」。嫉妒、貪婪、情慾、爭強好勝是要受到憐憫,同情、公正、愛心的管制。好像點火的火花,在適當的控制下,可以生火取暖,結果是好的;但一旦失去控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結果是破壞性的。嫉妒、貪婪、情慾、爭強好勝也是一樣,用來作點火的火花,在憐憫、同情、公正、愛心的平衡與控制下,結果會是好的;放縱邪惡,沒有平衡與控制,邪惡就變成禍害。治理人的問題,不論是個人、企業,或國家,一言以蔽之,就是平衡善惡的問題。 康熙晚年開放言禁,彈劾兩位元老重臣明相和索額圖貪污、黨爭,還有許多非法行為的奏摺堆積如山。康熙告訴一位臣子說,彈劾他們兩人的奏摺已累積有數十年之久了。臣子們大為吃驚,問康熙,「皇上,您竟忍了他們數十年!」康熙回答說,「不,朕不是『忍』了他們數十年,而是『用』了他們數十年。」康熙治國用人高明過人,在這個「用」字上表露無遺。的確,朝代的興盛,並不在於完全消滅邪惡,而是能掌控邪惡;朝代的敗亡,則是邪惡失控的結果了。 人性裡善惡並存,有它生物及心理生存本能上的必須性,並且兩者糾結一起,聖經以一胞雙胎來引喻。以外在力量要除惡存善是不可能的,正如雅各和以掃同時在母腹中,不可能只存留一個一樣。耶穌在馬太13:24-30稗子的比喻裡清楚明言,麥子(代表善)和稗子(代表惡)在田裡一起成長,其根糾結在一起,你不可能拔出稗子而不傷害到麥子。 控制惡的祕訣…
Read more
Author: 沈賢林
June 1, 2002
猜猜標題上的圖形是哪一個英文字?(謎底請見本文結尾) 有一本教繪畫的書,書名是《用右腦畫圖》(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作者佩蒂愛德華(Betty Edwards)提到她教繪畫時有趣的經驗,她說她不了解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開始學習描繪畫圖時都有困難:給學生一張畫好的人像畫,讓他們照描畫一張,可是畫起來就是不像。有一次,實在沒辦法,她乾脆叫學生把人像倒過來,倒著畫,看看學生會畫出什麼樣的圖來。結果,出乎意料的,學生反倒描繪出非常相像的圖。 為了解釋這奇怪的現象,她就提出「用右腦畫圖」的理論。她說,人的左腦是儲存累積經驗和知識的,畫圖時,雖然是看著圖描繪,但左腦如果在潛意識裡,告訴我們人的眼睛、鼻子、臉型該長的樣子,那眼睛就無法發揮功能,仔細觀察由光線造成而表現在圖上的細膩線條。但是人像顛倒過來時,左腦就被愚弄,不再知道要畫的是什麼。舊有的知識和經驗不再適用,不再支配我們,眼睛倒變得敏銳,右腦就把眼睛所看到的忠實地畫出來。如此的畫法,叫做「用右腦畫圖」。 佩蒂愛德華的理論很有意思,因為不單是畫圖,很多時候,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的確是觀察和創意發揮的阻礙。要超越傳統的限制,就要學習不用左腦,而用右腦來看問題和思考。下面是一個例子。 猶太婦人和小販 有一次,一個猶太婦人和一個小販起了爭執。婦人向小販買一個三塊錢的東西,她說付了小販二十塊錢,小販卻僅找給她七塊錢。而小販堅持婦人給他的,不是二十塊錢,而是十塊,所以,找給她七塊錢是理所當然的。婦人和小販都沒有犯罪記錄,兩個人看起來也都是安份守法的公民。沒有人證,如何才能知道是婦人的話對還是小販的話對呢? 猶太人遇到糾紛時,常常請拉比作判決。拉比判案,不需要律師或陪審團,但是一旦判決,就是最後決定,不能上訴,所以判案一定要公正合理。三個被請來判案的拉比討論許久,最後想到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 美國法庭審判的時候,證人要手按在聖經上,宣誓所要講的句句都是實言。三個拉比想到的方法是,讓婦人和小販宣誓時,單獨地在一間房間裡,跪著禱告發誓所要講的句句都是實話,最後要以嘴親吻一下放在桌上的聖經,代表在自己的誓言上蓋了印。 三個拉比的計劃是,事先佈置好宣誓的房間,在角落只點一根蠟燭,讓房間相當昏暗,而且在聖經上薄薄地灑上一層灰。 審判當日,小販先進入房內宣誓,他出來後,輪到婦人進入宣誓 。兩人都出來後,拉比首先問他們是否都按指示吻了聖經,準備講實話。兩人都回答說是。然而小販的嘴上乾乾淨淨,而婦人的嘴唇上有薄灰。案子不判自明,三個拉比當場宣告判決。小販也心服口服,願意接受懲罰。 境相轉移 三個拉比高明的判案方法,並不是靠參考判例,或憑知識或經驗就可得來的。用佩蒂愛德華的理論來說明,那是「用右腦思考」的結果。比較正式的說法是“Paradigm Shift”,飛揚雜誌翻為「境相轉移」(請見飛揚雜誌第七期,一九九九年四月,「境相轉移」一文。),是描述超出傳統模式、法則、典範,因而提高認知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人有這種能力,真是造物的奇妙。 愛因斯坦,因為能超越傳統牛頓物理力學的境相,提出相對論,因此窺探了宇宙時間與空間的奧秘,就深深為這種能讓知識跳躍的腦力激盪現象所感動,他說「對這一點,我認為我是深有宗教信仰的人(a profoundly religious man)。」人心靈的視野經歷境相轉移,便能提升到更高一層境界。 的確,用境相轉移思考法,生命不但不單調,反而是無窮的機會和希望:黑夜中能看到曙光,寒冬時可夢到春天,頹喪中能鼓起勇氣,跌倒了會再站起來,流淚時仍能歡笑,戰爭時能預見和平,平凡中能窺探宇宙的奧秘,最寶貴的是,在似乎看不到神時,仍能深深相信神。 自從亞當夏娃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有了分別善惡的知識後,人類就遠離了神。今天我們(左)腦裡充滿了對生活的憂慮,名利的追求,以及社會文化給我們的價值觀。 人對神的認識 「神」這個字,事實上已被人的經驗、知識,以及所煩惱的問題所扭曲。好像畫畫的人左腦會影響眼睛的觀察,人任憑自己的腦子造「神」,結果也是心和眼不能認識神或體驗神。所以,問不同的人,神是什麼,答案都不相同:有人認為神像長白鬍子慈祥的老人;有人認為神像秘密警察一般,專門找人的錯誤而處罰人的法官。有人要見到神蹟奇事才相信神;有人要看到神的顯現或聽到神的聲音才相信有神。還有人認為惡人當道,壞人沒有得到報應,那裡有神?好像許多人一起畫同一個靜物,但畫出來的卻是五花八門。 然而神是神,從亙古到永遠始終如一。如果我們不了解、不認識、不相信,那並非神不存在,也不是神有問題。好像畫圖時眼睛受到腦子的蒙蔽而畫不像時,需要「用右腦思考」,認識神有困難時,也需要「境相轉移」。 見神的背 出埃及記(33:18-23)中,摩西想認識神。但他憑著自己的經驗想法,向神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神答應了摩西,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但是有一個問題,神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那怎麼辦呢?神說,「看哪,在我這裡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面。」 人見神的面不能存活,所以神要摩西不看神的「面」,要看神的「背」。這是什麼意思呢?人不能直接看到神,但是「等神過去」,人就能看到神「一切的恩慈」。所以,要認識神,不要看神「現在」會為我做什麼,會給我什麼好處,而是要境相轉移,看神「過去」的作為──神過去在人類歷史,在我們個人身上顯現的恩慈憐憫、智慧,與大能。 大衛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詩19:1),保羅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只要我們願意境相轉移,不看神的「面」,而看神的「背」,那本來就無所不在之神的榮耀,就會常在我們心裡,我們也會因認識神而常活在主裡面。 謎底:在此圖形外邊加畫一個框,就可顯出耶穌的英文名字JESUS。
Author: 沈賢林
April 1, 2002
美國商業周刊每年的第一期都要評估對未來一年經濟的展望。今年的第一期,比較特別的是介紹了二十五位現在美國重要公司任職的經理,大概是因為他們的經營政策對經濟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吧。有意思的是,商業周刊選的這二十五位經理並不都是成功的例子。有的經理把公司轉虧為盈,但有的經理卻是轉盈為虧,甚至把公司帶到破產的邊緣。 商業周刊很仔細地分析他們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特別強調是成功的政策把公司帶上繁榮,失敗的政策則浪費許多資源,甚至影響許多人的生活。令人好奇的是,同樣的經濟環境,為什麼會有許多不同的政策?還有,要如何才能作正確的決策? 下面的故事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橫跨在哈得遜河上,連接布郎士(Bronx)和曼哈頓 (Manhattan)的是一座橋。這橋很特別,它可以從中間升啟或降下:升啟時,橋是分開的,河上的大小船隻就從中通過;降下時,橋是關閉接合的,汽車和火車就從橋上經過。晚上火車要經過這橋時,如果橋是分開的,一個守橋的搖燈員會搖燈示警,告訴車長火車不能通過。如果沒有搖燈的話,那就表示橋是降下關閉的,火車可以安全經過。 1904年的某一天半夜,一列火車衝進河裡。有人當場就死了,也有許多人受傷,而修復的工作就長達十八個月之久。當然,每個人都想知道究竟是誰該對這不幸的悲劇負責。 最可能的嫌疑犯自然是搖燈員。因為他的責任就是要警告火車或行或止。然而他極力堅持自己的無辜,結果案子在法庭辯護了六個月,陪審團仍僵持不下,無法判決。 開庭審問 最後,搖燈員的辯護律師做了個在當時是相當不尋常的決定,就是把被告送上證人席,在庭上公開接受詢問。 「你的職業是什麼?」檢察官問。 「我是搖燈員。」他很迅速地回答。 「意外事件發生時,你在哪裡?」 「在橋邊守望台。」搖燈員聲音很平靜。 「你看到火車來嗎?」 「是的,我看到火車。」 「你當時是否喝醉呢?」 「不,我是滴酒不沾的。」 「那麼請告訴庭上,意外事故發生那天,當你看到火車來時,你到底有沒有搖燈?」 一時間,法庭一片寂靜,大家屏息等待。 很奇怪的,一直都相當平靜的搖燈員突然開始口吃,「我…,我,是…,是,有搖燈…」搖燈員似乎非常費力才把這句話講完。 搖燈員為什麼口吃呢?口吃是否就代表他說謊呢?陪審團實在不知道要如何來解釋這問題,他們辯論了許久,最後決定相信搖燈員, 宣告他無罪。 律師和搖燈員都鬆了一口氣。 但是當庭上都沒人,只剩搖燈員和他的辯護律師時,律師不禁發作了:「我為你不分晝夜地辯護了整整六個月,甚至難得與家人相聚。你一直說你是無辜的,那麼你為什麼會口吃呢?你知不知道我們差一點就輸了這個案子,告訴我,你是不是一直都在欺騙我。」 燈是否點著 搖燈員神色黯然地看著律師, 說「我從沒欺騙你,但是你們一直問我不對的問題。你們問我有沒有搖燈,卻從沒人問我,燈是否是點著的。」 搖燈與否非常重要。但「燈是否點著了!」才是關鍵。所以,要作正確的決策,首先要問對問題。 無論是經營決策,法庭斷案,選擇工作,找尋伴侶,只要問對問題, 事情就解決了一半。 那麼,對我們的一生,我們該問什麼問題呢? 現在文明昌盛,科技發達,到處看到的是科技奇蹟:汽車,飛機,航空母艦,火箭推送人登上月球,人造衛星漫遊宇宙,電腦網路通訊,無遠弗屆。高度分工和專業知識變成非常重要,社會需要的是會計師、律師、工程師、醫生、科學家等等各行各業的專家。 所以,就像搖燈員一樣,我們大多數人一生也是埋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工作和奮鬥。換句話說,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搖燈。搖燈雖然也會有成就感和快樂,但是,也許有人忘了──燈,如果要能照亮,首先它必須是點著的。 您的燈是點著的嗎? 歷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心理學家們,都在探討人生意義的問題。我們不是哲學家,生活又忙碌,但有時還是難免會問自己,「究竟活著,為的是什麼?」既然哲學家、文學家、心理學家們都沒有具體易懂的答案,一般人也只能隨口問問,當作自我解嘲,認真面對這問題的人很少。 聖經有答案 唯一的例外是聖經裡的人物。 聖經裡記載許多不同人物的經歷,包括國王、王妃、教師、漁夫等等,他們有的品德有缺陷,有的生活有困難,各有不同的行業與經歷,但是因為他們認識神,個個都清楚明白「究竟活著,為的是什麼?」約翰一書說「神就是光。」(1:5),約翰福音說耶穌是世界的光,「跟從耶穌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8:12 ),還有舊約詩篇,說「耶和華是我的亮光。」(27:1)所以,聖經對點燃「人生之燈」答案很明確、簡單,那就是──認識神。 認識神,就可點著生命的燈。…
Read more
Author: 沈賢林
February 1, 2002
敵人可能就是天使,惡運可能就是祝福。 大學畢業多年,同學相聚,感慨最深的話題是,各人的際遇是多麼的不同。當年聰明成績好,令人羨慕的同學,現在是不得志的上班族,而那差點畢不了業,考試總是低分過關的同學,現在卻是大老闆。 命運作弄人? 有人做生意,曾發了大財,後來卻又破產。另外還有離婚的、患病的。同學們際遇大不相同,大家只有嘆息,唏噓不已。我們都明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相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只是經驗告訴我們,憂苦患難不見得會帶來祝福,所以大多數同學都改變看法,不希望有苦難。大家的結論是,一切都是「命」,命運會捉弄人,而人卻無可奈何。 一種米養百種人,一樣的際遇也造就不同的人,到底什麼是命運呢?有一個患癌症的病人,經常笑口常開,醫生很好奇,問他的秘訣是什麼?他向醫生講了一個故事。 一位天使長和天使們在天上執行看管地上的任務,看到人難免經歷許多患難、疾苦、不平和打擊,還要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都深為憐憫。 天使與乞丐 有一次,一個可憐的乞丐,在一條崎嶇的小路上蹣跚而行。他衣衫襤褸,腳上的鞋是用破草繩繫起來的,隨時會脫落。天使們看到他為生活掙扎與受苦,不禁悲從中來,以悲天憫人的心懷,對天使長說:「你看能不能給這可憐人一些金子呢?」 天使長深深地注視這乞丐一會工夫以後,回答說:「不行,我不能這樣做。」 「為什麼?你是天使長,對你來說,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 天使長回答說:「我不能給他,是因為他還沒有準備好能接受這金子。」 天使們認為天使長不近情理, 幾乎憤怒地說,「你的意思是你連把一袋金子丟在他要經過的路上都不肯?」 「喔,這我當然可以做到。」 天使長回答說:「但這並不是你們原來所要求的。」 「請你還是這樣做吧!」天使要求地說。 於是,天使長把一袋金子丟在那位乞丐要經過的路上。 看著天色漸黑,乞丐心裡開始著急,拖著疲憊的身軀,亦步亦趨,愁眉苦臉,喃喃自語地說:「不知今天是否有人賞我一頓飯,還是又要挨餓呢?」就在這時,他看到前面路口的轉彎處,有一件東西擋在路上。 「啊!」他驚叫一聲,「看啊,是一塊石頭在路上。還好我運氣好,先看到了,要不然,這唯一的鞋子就要穿洞了。」 於是他小心翼翼地,提腳跨過那袋金子,然後繼續上路。 萬事互相效力 醫生聽了這故事,莞爾一笑, 深有感觸地說:「的確,人生會有很多藏金的袋子掉在所要經過的路上,只是沒有一個袋子一眼看上去就是金袋子的。」 醫生接著問病人說:「你是否經歷過金袋子掉在面前,被你認出來,因而生命更豐盛呢?」 病人微笑地說:「是的。」他接著說:「就是癌症,我以為你會猜得到呢!」 金袋子有人誤認為是石頭;癌症卻有人看作是金袋子。有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有人「生於憂患,死於憂患。」這令人費解的命運問題,只有聖經說得最明白透徹,羅馬書8:28 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環境際遇是必要的,但還要加上神的祝福,人才會得到益處。 不向命運低頭 聖經裡雅各是個不向命運低頭,寧可用自己的方法與計謀向命運挑戰的人。在母腹裡,他就與雙胞胎的哥哥相爭,出生時手抓住哥哥的腳跟出來 (創25:21-26)。以後用計騙他哥哥長子的名分,父親年老時,又欺騙父親得到長子的祝福。為此他也付出代價,落得奔走他鄉,也被人欺騙了大半生。 創世記32:24-26,記載雅各經歷了一個很不尋常的故事。話說雅各一個人在渡河口,有人過來,雅各就與他摔跤了整整一夜。天明時,他摸了雅各大腿窩的筋,讓雅各扭了腳。摔跤停止了,但雅各卻不讓他離開,並且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這個與雅各摔跤的人聖經說實際上是個天使。 這故事很短,卻耐人尋味。第一,雅各怎麼敵友不分,居然和天使摔跤了一整個晚上。第二,如果是友人,撫摸或按摩,目的通常是讓身體舒服。天使摸雅各大腿,不但沒有讓雅各大腿舒服些,反而讓他瘸腿,以致留下一生忘不了的傷痛。第三,一般人碰到作對的人要離開,應該是高興都來不及,恨不得他立刻離開,雅各卻相反,不但不讓扭傷他的人離開,還要得到他的祝福。 因禍得福 然而聖經是盞明燈,故事雖短,卻充滿奧祕與真理。雅各與天使摔跤,告訴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是命運在捉弄人。因為,第一,敵人與祝福常是一件事情的兩面,事先不易看得清楚。第二,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祝福與一生忘不了的傷痛常常是密切連在一起的。第三,命運的奧祕是,面對打擊,要像雅各一樣,祈求「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創32:26),直到那未知的祝福來臨。 凡是神所創造的,都是好的。 神說:「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耶1:5),又說:「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耶29:11,12) 因此,凡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都有神的目的和美意,並非偶然。面對不可抗拒的打擊,以及不可知的命運,一般人也許只有認命而無可奈何。然而對基督徒而言,會和我們摔跤的天使乃是要祝福我們。爭戰是有的,傷痛也無可避免,但是只要相信神,藉著禱告和祈求,就能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最後臨到我們的,必定是神豐豐富富的祝福。
Author: 沈賢林
February 1, 2002
大學畢業多年,同學相聚,感慨最深的話題是,各人的際遇是多麼的不同。當年聰明成績好,令人羨慕的同學,現在是不得志的上班族,而那差點畢不了業,考試總是低分過關的同學,現在卻是大老闆。 命運作弄人? 有人做生意,曾發了大財,後來卻又破產。另外還有離婚的、患病的。同學們際遇大不相同,大家只有嘆息,唏噓不已。我們都明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相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只是經驗告訴我們,憂苦患難不見得會帶來祝福,所以大多數同學都改變看法,不希望有苦難。大家的結論是,一切都是「命」,命運會捉弄人,而人卻無可奈何。 一種米養百種人,一樣的際遇也造就不同的人,到底什麼是命運呢?有一個患癌症的病人,經常笑口常開,醫生很好奇,問他的秘訣是什麼?他向醫生講了一個故事。 一位天使長和天使們在天上執行看管地上的任務,看到人難免經歷許多患難、疾苦、不平和打擊,還要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都深為憐憫。 天使與乞丐 有一次,一個可憐的乞丐,在一條崎嶇的小路上蹣跚而行。他衣衫襤褸,腳上的鞋是用破草繩繫起來的,隨時會脫落。天使們看到他為生活掙扎與受苦,不禁悲從中來,以悲天憫人的心懷,對天使長說:「你看能不能給這可憐人一些金子呢?」 天使長深深地注視這乞丐一會工夫以後,回答說:「不行,我不能這樣做。」 「為什麼?你是天使長,對你來說,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 天使長回答說:「我不能給他,是因為他還沒有準備好能接受這金子。」 天使們認為天使長不近情理, 幾乎憤怒地說,「你的意思是你連把一袋金子丟在他要經過的路上都不肯?」 「喔,這我當然可以做到。」 天使長回答說:「但這並不是你們原來所要求的。」 「請你還是這樣做吧!」天使要求地說。 於是,天使長把一袋金子丟在那位乞丐要經過的路上。 看著天色漸黑,乞丐心裡開始著急,拖著疲憊的身軀,亦步亦趨,愁眉苦臉,喃喃自語地說:「不知今天是否有人賞我一頓飯,還是又要挨餓呢?」就在這時,他看到前面路口的轉彎處,有一件東西擋在路上。 「啊!」他驚叫一聲,「看啊,是一塊石頭在路上。還好我運氣好,先看到了,要不然,這唯一的鞋子就要穿洞了。」 於是他小心翼翼地,提腳跨過那袋金子,然後繼續上路。 萬事互相效力 醫生聽了這故事,莞爾一笑, 深有感觸地說:「的確,人生會有很多藏金的袋子掉在所要經過的路上,只是沒有一個袋子一眼看上去就是金袋子的。」 醫生接著問病人說:「你是否經歷過金袋子掉在面前,被你認出來,因而生命更豐盛呢?」 病人微笑地說:「是的。」他接著說:「就是癌症,我以為你會猜得到呢!」 金袋子有人誤認為是石頭;癌症卻有人看作是金袋子。有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有人「生於憂患,死於憂患。」這令人費解的命運問題,只有聖經說得最明白透徹,羅馬書8:28 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環境際遇是必要的,但還要加上神的祝福,人才會得到益處。 不向命運低頭 聖經裡雅各是個不向命運低頭,寧可用自己的方法與計謀向命運挑戰的人。在母腹裡,他就與雙胞胎的哥哥相爭,出生時手抓住哥哥的腳跟出來 (創25:21-26)。以後用計騙他哥哥長子的名分,父親年老時,又欺騙父親得到長子的祝福。為此他也付出代價,落得奔走他鄉,也被人欺騙了大半生。 創世記32:24-26,記載雅各經歷了一個很不尋常的故事。話說雅各一個人在渡河口,有人過來,雅各就與他摔跤了整整一夜。天明時,他摸了雅各大腿窩的筋,讓雅各扭了腳。摔跤停止了,但雅各卻不讓他離開,並且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這個與雅各摔跤的人聖經說實際上是個天使。 這故事很短,卻耐人尋味。第一,雅各怎麼敵友不分,居然和天使摔跤了一整個晚上。第二,如果是友人,撫摸或按摩,目的通常是讓身體舒服。天使摸雅各大腿,不但沒有讓雅各大腿舒服些,反而讓他瘸腿,以致留下一生忘不了的傷痛。第三,一般人碰到作對的人要離開,應該是高興都來不及,恨不得他立刻離開,雅各卻相反,不但不讓扭傷他的人離開,還要得到他的祝福。 因禍得福 然而聖經是盞明燈,故事雖短,卻充滿奧祕與真理。雅各與天使摔跤,告訴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是命運在捉弄人。因為,第一,敵人與祝福常是一件事情的兩面,事先不易看得清楚。第二,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祝福與一生忘不了的傷痛常常是密切連在一起的。第三,命運的奧祕是,面對打擊,要像雅各一樣,祈求「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創32:26),直到那未知的祝福來臨。 凡是神所創造的,都是好的。 神說:「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耶1:5),又說:「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耶29:11,12) 因此,凡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都有神的目的和美意,並非偶然。面對不可抗拒的打擊,以及不可知的命運,一般人也許只有認命而無可奈何。然而對基督徒而言,會和我們摔跤的天使乃是要祝福我們。爭戰是有的,傷痛也無可避免,但是只要相信神,藉著禱告和祈求,就能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最後臨到我們的,必定是神豐豐富富的祝福。 註:《飛揚》雙月刊 第24期 p.6
Author: 沈賢林
December 1, 2001
有一位美國朋友,身上經常戴著一條金項鍊,用來裝飾。但是最近他卻同時戴著三條項鍊:一條是十字架,一條有菩薩像,還有一條是他母親身前常戴著的項鍊。 我問他為什麼要戴三條項鍊,他說,最近倒楣透頂,事事不順利,聽中國朋友說菩薩會驅邪,趨吉避凶;母親的項鍊會保平安,帶來好運。他知道我是基督徒,就沒有向我解釋十字架的功用。再看他手腕,居然還有一串佛珠。他大概看出我的驚訝,向我解釋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需要所有可能的幫助。還想要請人看風水呢!」 不管科學文明多發達多進步, 倒楣與不順利還真是會令人潦倒沮喪。一個金髮藍眼的美國人會掛菩薩、戴佛珠、問風水,豈不到了山窮水盡,無計可施的地步嗎?人人會有倒楣、不順利的時候,但風水、命理、保身符等,即使在中國的傳統裡,也是旁門左道,不入正統。那麼,人在倒楣與不順利時,除了坐以待斃外,還有沒有積極的應付方法呢? 拉比與窮人 有一次,一位猶太拉比旅行到了一個村莊。村莊裡只有一個很窮的猶太人接待他,給他準備食物, 並給他一張床過夜。只是在準備的過程中,猶太人不停地嘆氣,拉比就問他說,「你為什麼一直嘆氣呢?」 窮猶太人回說,「我真難過,無法以你應得的待遇來接待你。」 拉比深深被這猶太人的心意感動,就為他祝福,然後第二天一早就離開了。 後來這猶太人生活開始好轉, 幾年之間,竟成了那附近最有錢的人。每天很多人到他門口乞食。他不勝其煩,就僱守衛趕逐他們。結果成了那裡最刻薄、最吝嗇的人。 有一天,拉比又回到這村莊,到了這猶太人的門口,也被守衛擋住了。「快離開,我們的主人正在接待一個很重要的客人。」守衛很粗魯地趕他。 「告訴你們主人,他的財富是因我的祝福才有的。」拉比告訴守衛。 經過稟報後,守衛出來帶拉比進屋。先是猶太人讓拉比在輝煌的大廳等了許久,後來見他時,也是敷衍了事,有一句沒一句地搭訕。 不但沒有招待拉比,猶太人還很明顯地暗示,希望拉比儘快離開。 玻璃窗與鏡子 最後,拉比起身對他說,「你看看那窗戶,請告訴我,你看到什麼?」 主人說,「跟平常一樣,街上人來人往,有許多窮人要飯吃。」 拉比又對他說,「再看看牆上的鏡子,請告訴我,你看到的,又是什麼?」 主人說,「跟往常一樣,我看到我自己。」 拉比告訴猶太人:「窗戶和鏡子都是玻璃做的。但是從窗戶裡,你看到的是別人。從鏡子裡,你看到的是自己。而其中唯一的差別,只是一層薄薄的鍍銀而已。也許現在是該把這層鍍銀刮掉的時候。」 猶太人愣了一會兒,終於明白拉比的意思,於是哭著說:「我知道錯了,請留下我的財富,我一定會改變的!」 從此猶太人不再拒絕上門需求他幫助的人。為人處事,他總不忘提醒自己:要刮除浮於事情表面的鍍銀,不要光只看到自己。 倒楣與不順利,說穿了,也就像是一層鍍銀,厚厚地擋在人面前,讓人眼睛所見,心裡所想的全是自己處境的艱辛和無奈,因此不知所措。如果能刮掉這層鍍銀,柳暗花明,自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如何才能刮掉鍍銀呢?聖經告訴我們,能刮除鍍銀,還能產生實際解決行動的利器,叫作「光」。 光與生命 創世記1:1:「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第二節:「神的靈運行在水面。」神在整本聖經裡說的第一句話是第三節,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但是這光並不是太陽發出的光,因為天上的光體是在第四日才創造的(創1:14)。那麼第三節的「光」指的是什麼呢?在創世記裡,我們知道「光」是出於神的意念,化成語言,變成行動,是神創造生命的第一步,是生命的源頭,也是神處理解決黑暗的方法和智慧。沒有「光」,宇宙是一片黑暗,一片死寂。 創世記這三節經文,並不只是敘述過去曾發生的事情,重要的是,它還反映我們今天日常生活的光景:例如,有人生活得沒有意義;有人處在恐懼中;有人癱瘓在困難裡;有人無法成眠。這些人即使是在大白天陽光下,也像是處在黑暗中,沒有光明。創世記醍醐灌頂,指示我們:人生道路也是一樣,到處充滿了黑暗,而解決的方法,就是「要有光」。 再往深一層想想,如果在黑暗裡,人也能「要有光,就有了光」,化暗為明,解決問題,人豈不是也能體驗和享受起初神「要有光,就有了光」創造的奇妙。從這觀點看,倒楣和不順利,黑暗和光,不都是神賜給人的美妙禮物嗎? 黑暗中的亮光 所以基督徒不須靠身上帶東西避禍求福,逢凶化吉。倒楣、不順利是無可避免的,但基督徒的法寶是凡事「依靠主」。「依靠主」是什麼意思呢?我個人的體驗是遭遇困境時總會有從神來的一絲亮光孕育心中,在心裡形成意念,逐漸清楚地化成語言可以描述,最後就有力量付諸行動。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靠神的亮光帶領,渡過艱難日子的經驗也越來越真實。 「依靠主」,對我來說,也就是在困難、倒楣、不順利時,不看困難本身,不看周遭環境,而是在心中祈禱、琢磨、尋找、盼望,等待那化暗為明的亮光出現,引領我們走出死蔭幽谷。 詩篇97:11 說:「散布亮光是為義人,預備喜樂是為正直人。」 詩篇31:20 說,神「必把他們藏在面前的隱密處…」(「他們」指的是敬畏投靠神的人)。我們可以選擇活在亮光裡,也可以選擇活在黑暗裡。靠神的恩典,相信耶穌,耐心等候。那從神而來奇妙的光,必能在敬畏神的人心裡滋生、成長、茁壯,幫助我們脫離黑暗,帶領我們進入光明。
Author: 沈賢林
October 1, 2001
「快樂」,這是個人人追求,人人關心的問題。可是,如何才能得到呢?坊間有不少DIY ( Do It Yourself)的書,教人修電腦、汽車、房子等等,也有教人作生意、買賣房地產、成立公司,甚至醫病等等,形形色色,琳瑯滿目。然而談論到如何獲得快樂的書籍,卻是鳳毛麟角。 在聖經裡能否找到快樂的答案?事實上,聖經對快樂(happiness) 這名詞也相當緘默,可說是幾乎都不使用這名詞。例如查英文NIV 版聖經的索引,happy這個字在NIV版聖經裡僅出現四次。查對中文版聖經同樣的經文,因為是直接譯自希伯來文和希臘文,NIV 版四處出現happy 的經節,也不是翻譯成快樂。所以,在聖經裡也找不到尋求快樂的線索。不但如此,聖經還警告說「快樂」(mirth, King James 版)至極,就生愁苦(箴14:13)。「快樂」(mirth, King James 版,見註)是「虛空。」(傳2:1)。 聖經既然不提快樂,那基督徒快樂嗎?有個名詞,在聖經裡一再使用,然而在日常生活裡,一般人卻相當陌生,幾乎很少使用,那就是「喜樂」(joy 或rejoice)。基督徒不見得快樂,但是基督徒有喜樂。快樂與喜樂的差別是什麼呢? 快樂 VS 喜樂 快樂的英文字是happiness,字根是happen。所以,happiness(快樂),是因為happenings:快樂是導源於或說是建立在周圍環境發生的事上。換句話說,要快樂,心中願望的事必須能 happen(發生)。中文字「樂」上還加個「快」,指出享受快樂的時間是短暫的:心中盼望的事即使發生了,快樂只在一時,不會長久;事過境遷,隨之煙消雲散。無怪乎快樂自古千金難求,是不易捕捉的夢,是無法DIY的。 喜樂(joy)與快樂就完全不同:喜樂是發自內心,不在於事情發生與否,也不受環境的影響。就像保羅,腓立比書是他在監獄寫的書信,他身繫囹圄,心裡卻充滿感恩,充滿喜樂。在短短的書信裡, 提到喜樂,就有十九次之多。處於險惡,不順利的環境,他仍不改喜樂的心境。 兩個乞丐 從前有兩個乞丐,每天到國王的城門口,國王就令人各給他們一條麵包。其中一人向國王致謝。另一人則向神感恩,感謝神賜給國王足夠的財富讓他能慷慨賙濟窮人。 日復一日,第二個乞丐的話令國王大大不悅,於是有一天,國王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一天,他命廚子做了兩條一模一樣的麵包。在其中一條麵包裡,藏了珍貴的珠寶。國王仔細的交交代廚子,要把這條藏了珍貴珠寶的麵包給那每次會感謝國王的乞丐。 第二天, 廚子親自到城門口,把那藏了珍貴珠寶的麵包交給第一個乞丐。他知道要是犯了錯,國王一定會大怒的。 第一個乞丐拿了麵包,覺得重量不對,他猜測一定是麵包做壞了,因此在回家的路上,他要求與另一位乞丐交換麵包。第二個乞丐常樂於助人,自然答應第一個乞丐的要求,於是兩人交換麵包,然後就各自回家了。 晚餐時,第二個乞丐在麵包裡發現了珠寶。他就感謝神賜給他財富,感謝神可以不必再過乞討麵包的日子了。 第二天早晨,國王非常驚訝, 因為只有第一個乞丐出現在城門口。他把廚子叫來,問他是否把麵包給錯了。廚子回答說他的確是照國王的吩咐辦的,國王只好問乞丐了:「我昨天給你的麵包怎麼了?」 「啟稟陛下,那麵包太重,一定是做壞了,所以我和朋友交換了。」 從此國王了解,一切都是在神的掌權中,神能讓有錢人貧窮,讓貧窮人富有,甚至就連國王都無法改變「王的心在神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箴21:1)可是為什麼第二個乞丐,不管當乞丐也好,不當乞丐也好,都能感謝神?人若不是心裡有喜樂,是不可能日復一日,自內心發出感謝的,尤其是乞丐,怎可能日日有喜樂呢? 微小的聲音 聖經裡有個很美的故事,是我們在險惡、困難、不順利的環境裡,可以尋求和仰望的例子。 列王記上(十八、十九章)裡記載以利亞是個勇敢的先知,他曾一個人對抗四百五十個假先知。但是後來生命受到威脅,就沮喪灰心, 一心求死。神同情以利亞,要安慰他,對他說:「你出來,站在我面前。」…
Read more
Author: 沈賢林
August 1, 2001
聖經是一本被翻譯成最多國文字,行銷最廣的書。可惜勤奮學習商業、科學、政治等的人多如過江之鯽,而願花時間研讀聖經的人卻門可羅雀。大概是因為多數人認為商業、科學、政治才是致富成功之道,要力爭上游,就要全力鑽研。 而聖經呢?有人認為它只是本歷史書,記載猶太人的歷史。有人認為是宗教書,教導人認識神。對大多數人而言,聖經只是本教人做好人好事的道德書,與商業、科學、政治等這些幫助人發財成名的學科,並無關係。 所以不願花太多時間去探索。然而聖經的影響力卻是無遠弗屆,甚至與各行各業均大有關係,大概只有猶太民族最能領會個中的奧妙了。 天縱英才猶太人?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時間是第四度空間」。記得第一次上物理課接觸這觀念時,心理震撼不已。愛因斯坦這不可思議的看法,還有實驗的證明、理論的應用。令人不禁要問,這人的腦子到底是什麼做的呢?有人答說,愛因斯坦是猶太人,猶太人是特別聰明的。 後來發現銀行界、百貨業的佼佼者,有許多是猶太人。而且其他行業,例如政治、法律、娛樂、外交、音樂等,說到世界級的大師,均不乏猶太人。似乎各行各業,猶太人都智能天縱,各領風騷,能舉足輕重,開闢一片天地。為什麼猶太人就特別聰明呢? 如果一個國家訂下目標,要像猶太人一樣在某行業特意培養世界級的人才,可不可能?如何進行? 一九六零年代,楊振寧、李政道拿到諾貝爾物理獎,台灣舉國上下掀起讀物理的熱潮,大專聯考第一志願從本來熱門的土木系換成物理系。在以後大約十幾年的光陰裡,台灣的學子補習數理,埋入理工科,特別是物理系,幾乎被認為是一流學生必走之路。 十幾年來密集的訓練,中國人在美國的科學界的確是抬起頭來,提昇不少的名氣。不記得中國人在五千年的歷史裡,曾以數理自傲過,但是今天中國學生,數學好似乎是天生,理所當然的。所以可想而知的是,整個國家如果全體努力投入一個行業,十幾年的時間的確可培養出世界級人才。 然而順著風潮只能侷限在特定的行業。在美國的中國人數理博士不少,但共同的感慨是,除了數理以外,其他行業的人才幾乎沒有。另外的問題是時間不一定能持久。近年來台灣已不再流行物理風潮,熱門的科系,不再是基本科學,更不再流行念博士。所以一個國家,要靠流行來推動某一學科,培養人才,的確並不是百年之計。猶太人在各行各業,能長期培養許多世界級人才,誠然匪夷所思,必定另有其他祕訣。 智慧的寶藏─聖經 也有人說,猶太人的成就,是神特別的祝福。問題是,神是如何祝福他們的呢? 從基因構造上來說,神並沒有把猶太人造的和其他民族有特別的不同。事實上,比較先天的體育潛能,猶太人可能還比其他民族(例如非洲人) 略遜一籌。但是神對猶太人和對其他民族,的確有一件事不同,而且是極大的不同。那就是祂把「聖經」賜給猶太人,而沒有給其他民族。猶太人長久來能在各行各業人才輩出,令其他民族望塵莫及,關鍵也許就藏在聖經這本書裡。 歷史上猶太人遭到許多迫害,迫害的方法常常無理而不可預測。有一次,一個國王,不喜歡猶太人,下令給守城門的侍衛長,攔住來往的猶太人問問題,如果回答的是謊話,那就抓去砍頭,如果回答的是實話,那就抓去吊死,如此,就可以趕盡殺絕,沒有猶太人可活在他的國裡了。 足智多謀 有一個外地路過這城的猶太人,侍衛長攔住他,知道他是猶太人,就大笑的告訴他,「國王有令,你要告訴我們有關你的事情,如果你講的是謊話,那我們今天就要砍你的頭,但是如果你講的是實話,我們就要把你吊死。反正你今天是活不成了。」 碰到這麼無理的事,這位猶太人知道不能生氣、沮喪或懊惱。生死攸關,他要想想該如何應付眼前的困境,要怎麼回答侍衛長呢? 躊躇了一會,猶太人臉上露出了笑容,對侍衛長說:「今天我會被砍頭。」 侍衛長得意地大笑,說:「你倒是有自知之明。」於是對劊子手說,「快去磨快斧頭,今天這人要丟掉腦袋了。」 但是,敬愛的侍衛長,如果你砍了我的頭,豈不是證明我說了實話。」 那是當然,你是說了實話。」侍衛長說。 可是,你不是說,如果我說的是實話,應該被吊死。」 「不錯,不錯,說實話應該被吊死。把斧頭收起來,另外準備繩子,今天我們要把這人吊死。」侍衛長心想,「我才不在乎是把你砍死或吊死,反正你是死定了。」 看著他們在準備繩子,猶太人又開口說:「但是,你們如果把我吊死,那就是說我說了謊話。」 當然,你以為我是笨蛋嗎!」侍衛長說。 「可是我如果說謊,不是應被砍頭嗎?」 「的確,你是說謊,來啊,把他的頭砍下來。」 侍衛長說。 「可是,敬愛的侍衛長,如果按照你所說的,講謊話砍頭,講實話吊死。你今天是既不能砍我頭,也不能吊死我。」 侍衛長抓著頭,陷入困惑裡,猶太人的一句話,「今天我會被砍頭。」,變成砍頭也不對,吊死也不對。不管砍頭或吊死,都是錯的,沒有其他選擇,最後只好放他走了。 擷取聖經的智慧 救了這猶太人一命的是什麼呢?對猶太人來說,以上的故事,以及其他描繪猶太人智慧的故事,(見飛揚雜誌第15期,「金麵包的啟示」;第20期,「圖裡乾坤」)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一種特殊的思考方式,是源自於聖經所羅門判案的思考方法。(王上3:16-27裡記載兩個妓女爭奪一個孩子,所羅門憑智慧判斷孩子屬於誰的故事。) 這種思考方式強調出於神或從學習聖經得來的「聰明」和「智慧」。 箴言說,「我兒,要留心我智慧的話語,側耳聽我聰明的言詞。」(箴言5:1),「智慧豈不呼叫,聰明豈不發聲。」(箴8:1) 聖經有訓練「聰明」和「智慧」思考的寶藏,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猶太人數千年來從小訓練研讀聖經,藉著所羅門故事的啟發,與前人流傳的智慧故事,學習聖經的「聰明」和「智慧」。長大後應用在各行各業,結果成就非凡。一個民族若想在各行各業都能嶄露頭角,何不從聖經教育著手,學習聖經並學習所羅門的思考方法奠定智慧的基礎,豈不比靠風潮或補習有效而能持久?猶太人的成就不是最好的例子嗎?
Author: 沈賢林
June 1, 2001
常理和邏輯告訴我們要避免矛盾。從小常常聽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已成為我們多數人根深蒂固的觀念。 有人看到半杯的水,就說是「半滿」,也有人說是「半空」;遇到困難,有人說「天亡我也」,也有人說「這是展現我急智的機會。」有人讚揚人生的美麗,也有人哀嘆人生的苦難。豈不是「一也可能是二,二也可能是一」嗎?接受後者需要時間,然而有些問題的解決契機,就在這一念之間呢! 請看看本頁的兩個圖,在圖一裡,你看到的是一個水瓶,還是看到兩張相對的臉?通常一個人或者看到水瓶,或者看到兩張臉,但是很少同時看到兩者。在圖二裡,看到的是年輕的少女,還是老婦人?不是看到少女,就是看到老婦人,很少同時看到兩者。 事實上,第一次看到這圖的人,大多是在被告知還有另一個圖後,才恍然大悟注意到另一個圖。第一眼看到的圖是前景,另外藏在後面的圖是背景。我們的眼睛一次只看到一樣,不能同時看到兩者。然而二者合一,同時共存。 困難的問題之所以困難,就在於在明顯的表相背後,還常隱藏著另一幅圖。而背後的圖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 國王的詭計 有一次,在一個城市裡,發生了一樁罪案,久久無法破案。國王決定找一個代罪羔羊,終於想出一個一舉兩得的陰謀。他要用計把這罪都歸咎到一位廣受猶太人尊敬的拉比(猶太人對老師的尊稱)身上。因為國王覺得他自己還比不上那拉比受猶太人的尊敬,現在趁機殺一儆百,猶太人以後就不敢對他不敬了。 可是在法庭上,檢察官和陪審團都找不出可以定罪拉比的證據。雖然如此,國王還是不改變要定罪這個拉比的決心。於是國王下令,「讓我們把這個案子,交由神來裁決,這盒子裡有兩張籤條,一張寫著『有罪』,另一張寫著『無罪』,如果你抽到『有罪』,那就是你犯了罪,應該立即處死。如果你抽到的是『無罪』,那當然是立即釋放,還你自由。」國王的如意算盤是把兩張都寫『有罪』,那拉比就非死不可了。 國王冷笑地對拉比說,「現在,你選一張吧。」 拉比知道國王一向對猶太人不懷好意,而且是一個詭計多端的人,因此他懷疑國王的陰謀是兩張籤條寫的都是「有罪」。 表面上雖是兩張不同的籤條,但從事情發生的經過,加上揣測國王的動機,兩張籤條都是相同的,是相當可能的。這時只有能看到背後那幅圖的奧妙,拉比才能對症下藥,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 拉比的急智 於是拉比走到籤盒前,抽出一張籤條,看都不看,迅雷不及掩耳地往嘴裡一塞,把抽到的籤條立即吞了下去。 國王大吃一驚,「看你做了什麼,現在好了,我們不知你抽的是什麼籤,只好定你死罪了。」 「沒關係,現在只要我們看看籤盒裡的另一張籤條,如果寫的是無罪,那我抽的就是有罪,但是,如果寫的是有罪,那我抽的豈不就是無罪嗎?」 國王愣在那裡,但是無論如何都想不出反駁拉比的理由,很不甘心地,伸手取出另一張籤條。當庭讀上面寫的:「有罪。」「你看,那剛剛我抽到的應是『無罪。』」國王急得滿臉通紅,但是也只能放了拉比。 拉比知道他面臨的問題,不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就能解決的問題,看見並接受問題背後隱藏的圖,所以救了自己一命。 還有一幅更重要且更困難的圖就是人生,人生就像千變萬化的萬花筒,五彩繽紛、光輝燦爛,是一幅美麗的圖案。然而在背後,是否還另有一幅圖? 埃及與曠野 聖經用兩幅不同的圖來比喻人生:「埃及」與「曠野」。我們表面所看到的、所追求的金錢財富、功名利祿、物質享受,是人生一個顯而易見的層面,這是第一幅圖。 什麼是「曠野」呢?在曠野,人一無所有,沒有食物、飲水、錢財等等物質享受。過去的經驗、聰明、人際關係都用不上,而完全孤立無助。每天都得面臨新的挑戰、都有未曾經驗過的問題,甚至每天都瀕臨死亡邊緣。這是人生的另一幅圖。我們一次只能看到一幅圖,不能同時看到兩者。兩幅圖迥然不同,卻同時共存。 人的軟弱是,不願意接受曠野,甚至拼命拒絕逃避。人生怎會既是「埃及」又是「曠野」?神怎會開這種玩笑?出埃及記說以色列人在曠野抱怨:「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出14:12) 換句話說,他們寧可在「埃及」當奴隸,不願死在「曠野」。然而人不能避免曠野的境遇。在聖經裡,亞伯拉罕(創12:1)及其後裔:以撒 (創22:2)、雅各(創28:10)、約瑟(創37:28)、約瑟的後代摩西 (出2:15),都曾先後被神呼召到曠野,經歷曠野的生活。 遇見神的契機 神帶領整個以色列民族出埃及(出12:37),甚至恐怕百姓後悔回埃及,還特別「領百姓繞道而行,走曠野的路。」(出13:18)而且,摩西還要帶著先祖(約瑟)的骸骨上路,決心不回埃及。曠野,是必走之路,是必要的經歷,沒有選擇。為什麼神要這麼做呢?因為只有在曠野,人才能真正遇見神。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摩西在燃燒的荊棘中,以色列民族在西乃山,都是在曠野看見神、聽見神、親身經歷神的。在埃及,人們只能呼求神,但是在曠野,人可以看到雲柱火柱,親嚐嗎哪。在曠野,人有幸看到神施行神蹟,從磐石中搾出蜜,從堅石中吸出油 (申32:13)。 隱藏在背景的圖常比那浮現在表面,顯而易見的圖,更重要更具意義。認識並思考聖經所描繪的這幅「曠野」,藏在人生背景之圖的目的,也許就是你認識神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