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沈賢林
Author: 沈賢林
April 1, 2001
拿破崙失敗,敗在他崇敗心中的偶像。亞伯拉罕成功,成在他打破生活的偶像。 生長激素 拿破崙精通領導統御,在政治、軍事上都是一世梟雄。一生叱吒風雲,勝仗無數,甚至雄心勃勃地企圖統一歐洲,名留青史。想不到滑鐵盧一役卻打了敗仗,終其一生,不但未能征服任何人,反而成為笑柄。「滑鐵盧」甚至成為失敗、恥辱的代名詞。 拿破崙的晚年,被拘禁在小島上,在監獄裡陪伴他的是牆上的一個小十字架,和桌上的一本聖經。令他困惑不解的是,牆上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猶太人耶穌,在世時雖然卑微,死後基督教卻能繼續不斷地擴展,繼續不斷地得人心、征服人。而他拿破崙,枉為一世君王,雖驍勇善戰、聰明絕頂,統治的國度卻不過數十年,最後下場卻落得如此悲慘,老天是否沒眼,慧眼不識英雄呢? 亞伯拉罕的父親以販賣泥土作成的偶像為生。偶像店的生意很好,很多人購買回家供奉祭拜。年輕的亞伯拉罕十分納悶,為什麼從他手裡捏出來的,摔在地上即破的脆弱泥像,別人願意買回去戰戰兢兢地拜。他問他的父親,但是他的父親不理會他的問題,只叫他多做事,少開口。 偶像自身難保 有一次,一個看來年紀不輕的人到店裡買偶像,他看上了一個亞伯拉罕做的偶像。亞伯拉罕問他說,「請問先生,您多大年紀了?」客人有點驚訝亞伯拉罕的問題,但還是回答了,「六十五,你為什麼問這問題呢?」亞伯拉罕說,「我只是很奇怪,以你的歲數、智慧和經驗,怎麼會要一個才只有兩天大的泥像呢?」老人一句話不說地步出了店,不用說,亞伯拉罕遭了一頓罵。 另有一次,一位家裡遭到小偷光顧,受到驚嚇的婦人唏噓地到店裡來,她要買店裡最大的偶像回家保祐她。亞伯拉罕問她說,「妳為什麼不去偷一個偶像呢?偷偶像和偷其他的東西沒有什麼差別,是一樣容易的,我們店裡的偶像也常被偷。」雖然亞伯拉罕拿了一個偶像給她,但婦人也是沒買就走了。結果亞伯拉罕又遭了一頓罵。 偶像皆受造物 有一個夜晚,亞伯拉罕睡不著,他看到夜空中星光閃爍,十分美麗。星光讓他心中平靜不少,因此興起拜星星的念頭。可是他再看月亮,月亮比星星更亮、更好看,那要拜星星倒不如拜月亮。這麼一想,他又想起日出太陽的光芒,那麼應該拜的是太陽啊! 可是接下來,他就困惑了,因為他又想到雲,想到雨,想到風。到底是誰讓太陽、月亮發光,誰又造雲、造雨、造風的呢?這一切的背後,一定有一位主宰者計畫一切,雖然他看不到也不理解,但他知這主宰者才是他應崇拜的。 亞伯拉罕想通這道理,就起身 把店裡的偶像都打爛了。第二天早上,亞伯拉罕的父親看到店裡被打得稀爛的偶像,非常憤怒,問亞伯拉罕說,「你說說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會這樣呢?」亞伯拉罕說,「大概偶像們昨天夜裡吵架,互相打鬥,兩敗俱傷吧,你看,這偶像旁還有一把斧頭呢!」亞伯拉罕帶著微笑,好像真有這一回事。 他的父親更氣憤,「胡說!偶像怎麼會吵架,他們根本連話都不會說。」亞伯拉罕看著他父親,同意的說,「那麼,為什麼要拜偶像呢?他們又聾又啞,沒有一點能力,什麼都不是,更不會是神了。」 受造物不恆久 年輕的亞伯拉罕不認識神,啟發他靈感的是認識「創造者」與「受造物」的區別。神創造天地,是 「創造者」。除了「創造者」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受造物」。而「受造物」之間物物彼此相剋,沒有一種夠堅強到永不會被摧毀。我們可以把亞伯拉罕對星星、月亮、太陽的思考推想到任何受造物上。 比如說,石頭夠堅硬,但利鐵卻能將它切成兩半;鐵雖硬,但火能燒軟它;火雖熾熱,水能澆熄火;水雖沉重,雲卻能帶著跑;雲雖能帶著水,卻是隨風飄浮;風雖強勁,人卻能抵擋它;人雖夠堅強,卻容易受恐懼疑慮所左右;恐懼能控制人,但酒能讓人壯膽;酒雖能壯膽,睡眠卻能輕易讓酒失效;而睡眠,最後卻敵不過死亡。沒有受造物能克服死亡,至終只有「創造者」能戰勝死亡。我們是寧可要「創造者」還是要「受造物」呢? 在現實生活裡,區別「創造者」與「受造物」是很重要的。例如,我們每個人都有野心、夢想,和追求的目標。有人追求金錢、名利;有人追求藝術、學問,也有人為國家民族而努力奮鬥。這一切都屬於受造物,都是彼此相剋,不能永遠長存。 根本問題在人心 然而,這個問題不是金錢、名利、藝術、學問、國家、民族等等 「受造物」本身的問題。羅馬人曾問猶太人,「你們的神那麼討厭偶像,為什麼不毀掉所有的偶像呢?」答案是:「神不毀掉所有的偶像,因為有人拜太陽,有人拜月亮,難道祂也要毀掉太陽和月亮嗎?」 羅馬人又問,「如果是這樣,那你們的神可以毀掉沒有用的偶像,保留有用的偶像啊!」答案是,「如果神這樣做的話,那人們會說,既然邪惡的、不好的偶像都毀壞了,那沒有毀壞的一定是好的,讓我們來敬拜它吧。」 問題是當一個人把「受造物」的地位在心中提高到高於「創造者」時,就變成是拜偶像了。人若拜偶像,敬拜和追求「受造物」,結果是如何呢?詩篇115: 8 警告我們,人手造的偶像「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造他的要和他一樣,凡靠他的也要如此。」 拿破崙征服世界的雄心,就像亞伯拉罕自己手捏的偶像,是拿破崙為自己塑造的偶像。在拿破崙心中,它比一切都重要,結果,讓拿破崙一敗塗地的豈不正是心裡「要征服世界」這偶像嗎? 上一期飛揚雜誌(第十八期),在「眾生相大展」一文裡,提到讓神進到我們心裡,親自帶領我們應付情緒的衝擊 (情緒也是受造物)。 然而偶像不除,神是不會進到我們心裡的,「創造者」與「受造物」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對我們影響深遠,豈容忽視呢?
Author: 沈賢林
February 1, 2001
人生澡缸,泡出眾生的喜怒哀怨,上帝聖靈,創造心靈的知足常樂。 人間常有好事來邂逅,也有壞事來折磨。有時成功來相迎,有時失敗來造訪。人的情緒就在這冷暖炎涼的人生澡缸裡,泡出各樣的喜怒哀樂。被這些怕愁氣妒等情緒力量折騰久了,普世人的人格就逐漸成形,區分出幾種不同的型態──憤世嫉俗者、冷眼看人生者、驕橫無忌者、超然自在者,他們對人生的態度反應,幾乎都遵循一套固定的習慣模式。 人有可能超越情緒衝擊的支配力量,以最接近神的品質,來對環境作出美好又正確的反應嗎?下面這四個拉比的故事,很適合作我們探索的起跑點(拉比是猶太人對老師的尊稱)。 四位拉比的故事 有一次,四位拉比同時被天使帶到天上,在那裡看到了一個火輪。火輪異乎尋常,不知是何物造成,卻是巧奪天工,精巧靈活,尤其是朝四面八方都能自由轉動行走。這不尋常的景象和經歷,對四位拉比震撼極大,甚至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第一位拉比從此喪失了心志,從天上回到地上以後,他的生活變成毫無目標,常常在曠野中四處流蕩漫遊,茫然渡過一生。 第二位拉比拒絕承認自己的經歷,甚至嗤之以鼻,譏諷嘲笑地說:「我作了一場夢,夢裡看到會自己走動的火輪。但是一切都不是真的,只是憑空瞎想的罷了。」 第三位拉比從此不停地演講,宣傳他不尋常的經歷,並且解釋火輪的奧妙,說明它代表的意義。他全被火輪奪去了,世上再無其他東西能引起他的興趣。 第四位拉比是一位詩人,火輪的經歷啟發了他創作的靈感,他從此寫了許多的讚美詩歌:讚美沐浴在夕陽餘暉下的枝上鴿子;酣睡在喧鬧中搖籃裡的嬰孩;閃爍在大地寂靜時的滿天星斗。 這故事令人感傷的地方是太真實了,環視周遭,的確有不少人的經歷幾乎是這故事的翻版。 甲乙丙丁的生態 例如朋友某甲,年輕時,作生意失敗,後來為債務折磨受苦。生活中原本有的興高彩烈與歡樂,對他而言,是一種痛苦,因為快樂是短暫的,會煙消雲散的,至終落得空虛無奈。因此他把自己與別人隔離起來。就像第一位拉比,朋友甲在生意失敗後迷失在世界中,徬徨孤立,不知何去何從,結果茫然地渡過一生。 朋友某乙在生意失敗以後,也變了一個人,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拒絕接受外界的一切。對他而言,這世界是不存在的,新聞、時事、歷史,他完全沒興趣,就好像沒發生過一樣。他愛他的家和家人,卻圍起層層牢不可破的自我保護牆,讓外人絲毫無法侵入。當他的孩子問他相不相信有神時?他嘲諷的說:「我不知道有沒有神。但有人說有神,是因為恐怕若真有神的話,神會對他們發怒。」就好像第二位拉比,朋友乙拒絕這世界,也否定任何信仰。 朋友某丙,作生意發了大財。但從此以後,他活在世上唯一的目的好像就是要指導別人。聽說剛結婚時,他要太太照他的方式煮菜、做家事。擦過的桌椅若不是照他規定的方式,甚至要重新擦過。就好像第三位拉比,朋友丙發財以後總是在教訓別人。結果變成自以為是,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世界有多大。 至於朋友某丁,好像第四位拉比,似乎總是快快樂樂。理想與現實並不對立,沒有矛盾。好人遭殃,壞人發達,不公平的待遇,似乎完全不困擾他。他也作生意,也有順利和不順的時後,但是無論環境如何,他總能不斷讚美這世界,並把讚頌分享給別人。 火輪伊甸的考驗 拉比遇到的火輪,象徵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對人生影響重大的遭遇。例如,有人發財、有人破產、有人失戀、有人高升、有人生病、有人親友突然遭遇不幸。這故事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對突發不尋常的事件,所作的反應和後果。遭遇可能類似,影響卻大相逕庭。我們該如何面對意外的境遇,作出適當的反應呢? 以上幾個人的例子裡,改變的過程中都有一個共通點。認識這個共通點是探討這個問題的關鍵。而最早把這個共通點清楚指出來的是聖經。在創世記裡,亞當與夏娃的日子非常單純,不必作生意,沒有親人、朋友、沒有病痛、不會破產,也不會失戀,幾乎完全沒有外在的影響。唯一的意外境遇是撒旦的出現,結果一下子改變了他們的一生。亞當、夏娃改變的過程是怎樣發生的呢? 聖經記載,亞當、夏娃在果子「悅人的眼目」、「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的」引誘下(創3:6),選擇吃了果子,一失足成千古恨。什麼是「悅人的眼目,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的」呢?這裡所描述的是亞當、夏娃當時的心態:美麗的果子在面前,慾念、貪婪、懷疑同時湧上心頭,而暫時迷失心智的一種情緒狀態。 今天的世界比亞當、夏娃當時的情況複雜了許多,意外的境遇也有增無減,引發的情緒當然更複雜。然而追根究底,像發財、破產、失戀、車禍、生病、升遷、失業、外遇等等情況,其實就像亞當、夏娃面前的果子,會引起我們高興、痛苦、恐懼、貪婪、嫉妒、失望、氣憤等感覺,這些感覺有時會完全佔據我們內心,甚至轄制我們。 上帝聖靈的救恩 亞當、夏娃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神的智慧。心理學困難棘手的問題,神以一個簡單果子做例子,就指明了人遇到特別境遇而情感激動時最要當心,最困難、最具挑戰的問題是──「心」的控制。的確,不管是拉比遇到的火輪,亞當、夏娃面前的果子,或者我們遭遇到的幸與不幸,任何事件在我們身上最多所能做的,只是引發或激起喜怒哀樂,如痛苦、恐懼、貪婪、嫉妒、失望、氣憤等情感。情感有反應是正常的,它本身不會傷害我們,而且時間是暫時的。只有在情感激動的狀態下,如果理智不能控制情感,時間持續長久,因而作了錯誤的決定,甚至採取錯誤的行動,結果就影響深遠。就像亞當、夏娃錯誤的決定,才一失足成千古恨。 神既指出了問題的核心,那就是事件先引發情感,而情感再左右選擇。那麼祂是否也教導我們處意外事件時,如何能控制情感,控制內心,而作正確的決定呢?聖經的答案大大出人意外。然而,只有神的智慧,才能對這個問題有正確的解答。 神在聖經指出,人靠自己沒辦法控制內心。但神願意住在我們心裡,親自來帶領我們,所以我們可「順著聖靈而行,不放縱肉體的情慾」(加5:16)。這似乎是一個不可思議,凡人想不通的答案。然而,你是要讓外在環境和情緒的高低起伏任意支配自己的一生,還是試試接受神的辦法,神的帶領呢?有心探究的讀者,請看聖經羅馬書、加拉太書對這問題詳盡精彩的討論。但願神親自帶領你、照亮你,賜給你這人生重要問題的答案吧。 聖哲奧古斯丁曾講過一句名言:「上帝啊,你為你的榮耀創造了我們,因此,我們的心沒有安息,除非安息在你裡面。」對全智全能之上帝的這一點信心,是得勝人生冷暖炎涼的最佳秘訣!
Author: 沈賢林
December 1, 2000
我們所能獻給這聖嬰的禮物,只是個傷痕累累的生命;祂回送給我們的,卻是嶄新豐盛的生命。 再沒有其他節日像聖誕節這麼獨樹一格、多彩多姿了。不但有風靡全球老少咸宜、歷久不衰、動聽悅耳的聖誕樂曲;又有賞心悅目、色彩繽紛的聖誕樹、聖誕燈、聖誕紅等裝飾;及屬於此佳節的色彩:紅、綠搭配的衣飾、餐具、裝璜等等;更有溫馨感人的習俗:報佳音、互送聖誕卡和禮物,使這節期處處洋溢著歡欣、溫暖、富人情味的氣氛。然而最令人動容難忘的,相信是那些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聖誕故事了。其中有一個故事,是由保羅‧弗拉克(Paul Flucke)撰述有關三位東方博士朝見耶穌,獻上禮物的經過,更是膾炙人口、意味深長。聖經上記載耶穌誕生時,有三位東方的博士朝見耶穌,獻上三個禮物:黃金、乳香、沒藥。但是聖經並無記載當天三個博士朝見耶穌時的詳情。 黃金變鐵鎚 據說那時守著馬槽的是天使長加百列,當第一位博士要覲見時,加百列向他顯現,問他說:「凡要敬拜聖嬰的,必須獻上禮物,你帶禮物來了嗎?」「我帶來了禮物,這寶盒裡裝的都是一塊塊黃金。」博士舉起一個看來不大,卻是沉甸甸的盒子。「但是你的禮物必須是你心靈視為最珍貴,最能代表你自己的東西。」加百列面色凝重地說。「沒有問題。」 第一位博士面帶笑容,信心十足地說。「那就好。」 加百列露出了微笑,讓出路來給博士進門。博士於是邁過階梯,往前走了兩步。正要跪下時,他驚愕地愣住在那裡。因為這時在他手裡的,竟然不是黃金,而是一把斑痕累累,槌頭大於拳頭的沉重鐵槌。「可是,可是……」博士驚嚇得話都講不出。這時傳來一個柔和的聲音,是加百列從他背後發出。「應該是什麼的,就會是什麼。你帶來的正是你自己。你現在手中拿的鐵槌,不就是你長久以來起於貪婪,用來壓詐剝削窮人,為你個人斂財聚富的用具嗎?」博士心裡明白加百列講的全是事實。滿臉羞愧地,他鞠個躬,轉身準備離去。加百列叫住他,「等等,你還沒有獻上你的禮物呢。」「這鐵鎚怎能獻給王呢?」博士顫抖地說。「你必須把它留下來,這不是你來這裡的目的嗎?而且這東西太沉重了,你要是還帶著它,遲早會毀掉你的。」博士知道加百列所講的一點也沒錯。但他仍滿臉狐疑地問說:「這東西怎能留給嬰孩呢?他怎能舉起它?」「相信我,他才是唯一能舉起它的。這鐵鎚應當留在天上。」加百列輕輕地把鐵鎚放在嬰孩幼嫩的足旁。當博士出現在門口的時候,世人看到他滿臉笑容、容光煥發,似乎有甚麼喜事臨到。 乳香變酸醋 第二位博士要進去時,加百列也問他同樣的問題。「你是否帶來你心靈裡視為最珍貴、最能代表你自己的禮物呢?」「當然,我帶來的是久已失傳的乳香,是極其名貴的。」「我們馬上就會知道的,請進來。」加百列說。第二位博士把禮物打開要獻給嬰孩時,卻發現裝乳香的銀瓶不翼而飛。在盒子裡的,是一個破舊的磁瓶,磁瓶裡面裝滿了發酸的醋。「我被騙了!這不是我買的乳香。」第二位博士非常生氣地說。這時加百列開口了,說:「應該是什麼的,就是什麼。你帶來的是你心裡的怨恨和忿怒,是經年累月的嫉妒與苦毒,在你的生命裡發出來的酸。你忿忿不平,因為你不能忘記別人對不起你、虧欠你。你一生追求知識,但帶給自己的卻是滿懷的毒藥。」第二位博士不敢回答,也不敢正視加百列。悄悄地,他轉身往門的方向走去。「且慢,你的禮物要留下來。」加百列說。「但願我能呀。你知道嗎,長久以來,我多渴望能把心裡的怨毒拋到九霄雲外。你講的確是實情,但我怎能把這瓶酸留在這裡呢?」第二位博士淚流滿面哽咽地說。「你能,而且也是必須的。若要潔淨你心靈,這是唯一能存放你痛苦的地方。」加百列說完,就把裝滿酸醋的舊瓶輕輕地放在嬰孩身旁。第二位博士出來時,兩眼發亮,炯炯有神,似乎閃爍著從天而來的智慧。 沒藥變長矛 最後是第三位博士。加百列也問:「你的禮物是什麼呢?」「這是沒藥,是非常稀有珍貴的藥材極品。它是我在最英勇的一役中獲得的戰利品。曾有很多人為它而戰,以致身敗名裂,甚至賠上生命呢!」第三位博士回答說。「但是它能反映你嗎?是你心靈視為最珍貴,最能代表你自己的禮物嗎?」加百列問。「是的,」博士回答。「那麼請進吧,我們會知道的。」加百列平靜地對他說。跪拜在嬰孩身旁,第三位博士慢慢地打開他的禮物。突然他嘶聲大叫:「這怎麼回事,這是不可能的,這一定是敵人的咒詛。」他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他看到的不是珍貴的沒藥,而是他一向征戰時所用的長矛。加百列回答說:「沒錯,真不知道有多少的敵人一直在咒詛你,要你的靈魂變成長矛。每一場你打勝的仗,帶給你的是更惡毒的咒詛,與更大更難征服的敵人。你一生要征服別人,但最終卻是你的靈魂被征服了。」加百列的話像重鎚般敲打進他靈魂的深處而激起回響。他躊躇了一會兒,便深深嘆口氣,提起長矛往外走。「你不把它留下嗎?」加百列問他。「我的百姓和我都需要它,我不能失去它。」 第三位博士說。「但是你能承擔繼續擁有它的代價嗎?」加百列和悅地對他說。一陣靜默,第三位博士心裡劇烈地掙扎著。最後,他問道:「這長矛留在嬰孩身邊安全嗎?它銳不可當,會傷害到嬰孩的。」「你倒是可以把這疑慮留到天上。」加百列回答。第三位博士放下長矛,帶著微笑,平靜地走出去。看他兩臂自然下垂,兩肩輕鬆,似乎所有重擔都離他而去。 最好的禮物 三位朋友擁抱在一起,互道珍重。他們都知道,等在他們前面的,是一個美好生命的重新開始。更重要的是,他們迫不急待要把這好消息分享給家人、朋友,和世人。聖誕節的好消息是,三位博士朝見耶穌的經歷,雖然發生在二千多年前耶穌誕生時,但仍然是今天我們可以享有的經歷。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只要我們願意與三位博士一樣,把我們自己毫不保留地獻上給耶穌,就必成就神的應許──賜予我們新生命、更豐盛的生命……這也是神送給世人的聖誕禮物。據說此後每逢聖誕節,三位博士為記念他們的經歷,就買禮物分送給親友,並把這好消息分享給大家。而收到禮物的朋友呢,也起而效之,紛紛送禮物給親友,也把這信息傳揚出去,這就是聖誕節報佳音、互送禮物的由來。
Author: 沈賢林
October 1, 2000
問世上何物比蜂蜜甘甜,問人間何物比精金貴重 美國,電視台每年都會重播電影「十誡」,因此不論是否基督徒,十誡的故事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但是在實際生活裡,十誡並不被重視,有人認為像是交通法規,還有人認為是空中樓閣,是多餘、落伍、不切實際的。然而,回顧歷史,以色列人接受十誡是歷史和聖經上的大事。後來歷代殷勤相傳,教導兒女行走、坐著、躺下,都要談論,甚至戴在額上,繫在手上,寫在門框上,記在城門上 (申6:-9),絲毫不能掉以輕心。 對以色列人而言,十誡顯然不只是普通的法律而已。而且,詩篇第十九篇,大衛說,神的律法比精金更可羨慕,比蜜更甘甜 (詩19:10),更是令人費解。大衛被掃羅追殺,四處逃亡,好不容易有機會殺掃羅時,「不可殺人」,應是包袱,應是阻礙,應是多餘,怎麼可能會比精金更可羨慕,且比蜜更甘甜?大衛犯了姦淫和殺人罪,「不可姦淫」、「不可殺人」,應是咒詛,怎麼會比精金更可羨慕,比蜜更甘甜? 世上真的有比精金更可羨慕,比蜜更甘甜的東西嗎?十誡對我們的意義和影響到底是什麼呢? 頒佈律法?眾國拒絕 相傳神起初是想把律法頒給地上所有的人,因此開始時是一國一國的去尋找願意接受律法的人。神到了以掃的後裔那裡,問他們說:「你們願意接受律法嗎?」「律法裡寫的是什麼?」他們問。「不可殺人」”「不行,我們須依靠刀劍生活,不能接受律法。」以掃的後裔回答。神接著到亞們和摩押人那裡,問他們願不願意接受律法。亞們人和摩押人問:「律法的內容是什麼?」「不可姦淫」,神告訴他們。「對不起,我們不能接受律法,我們不可能不犯姦淫。」神又到了以實瑪利的後代,問他們願不願接受律法。他們也問:「律法的內容是什麼?」「不可偷竊。」「偷竊是我們的本性,我們不能要律法。」以實瑪利的後代回答說。如此一國一國的問,結果回答都是一樣,沒有一國願意接受神的律法。 賜下十誡?選民接受 最後神到了以色列,他們站在西乃山前。神把西乃山舉起來,托在以色列人的頭上。問以色列人說,「你們願意接受我的律法嗎?如果願意,那就很好,如果不願意,這西乃山今天就是你們以色列人的葬身之地。」這一次,沒人開口問律法的內容是什麼。大家異口同聲的說:「不管律法是什麼,我們都會接受。現在,請告訴我們內容吧。」這故事坦白的指出,人的本性是排斥律法,不願接受律法的。只因為生活的困難和壓力,或因為懼怕神的處罰,人才接受十誡。只是如果人是在壓力下被迫接受律法,那十誡豈不是沒有法律效力,人違約時豈不是就有藉口?在這種情況下接受十誡,又有什麼意義?聖經出埃及記裡,記載神頒佈十誡給以色列人實際的經過:首先在埃及,神以十災和紅海分開的神蹟,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然後在曠野,又以降嗎哪、擊磐石出水,並幫助以色列人戰敗亞瑪力人。以色列人親身經歷這麼多神蹟大能後,神才問以色列人,願不願意做神的子民。「我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出19:4,5) 結果以色列人同聲回答,願意遵行。於是神在火中降臨西乃山,頒佈十誡。從此,神成為以色列人的神,以色列人成為神的子民。 道德標準,良心選擇 這段感人的故事,成了日後無數扣人心弦,偉大的愛情故事之範例。一個男孩子要追求女孩子,想贏得美人心,就要英雄救美,赴湯蹈火,不辭辛勞地照顧女朋友,然後才是求婚的高潮:「我是怎樣的人,我的行事和為人,你都看到了,你願(遵守婚姻的盟約)作我的伴侶嗎?」以色列人是不是值得神這樣做,並不重要。倒是神對以色列人的心意或說愛情,卻是昭然若揭。看到神所能做及所願做的,以色列人豈不甘心願意接受神的約?問題是在以後長久的歲月裡,神的拯救與大能,不一定隨要隨到。當神的好處不在時,人還會遵守神的約嗎?一個處在饑餓中的人,若神不降下麵包時,是選擇「伸手奪取鄰人的麵包」還是「不可偷竊」?婚姻不美滿,家庭問題無法解決,又有婚外情的機會,是否仍堅持「不可姦淫」?在這些情況下,神的「不可…」是徒增良心的不安,還是能實際解決問題?神蹟,就是我們要十誡的目的嗎? 比金貴重,比蜜甘甜 在詩篇十九篇,大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十誡,大衛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19:1-6)。從神創造的諸天和穹蒼,他相信神所設立的律法,必也像諸天和穹蒼一樣,是全備、公義、潔淨、存到永遠的(詩19: 7-10 )。從這個角度,他說律法比精金更令人羨慕,比蜜更甘甜。大衛心中思念,眼睛仰望的,是那創造的神。因為律法是神所頒佈的,而大衛要的是神,所以有神蹟也好,沒有神蹟也好,有壓力也好,沒有壓力也好,無論環境如何,他都樂意接受。所以,我們要捫心自問的是,我們如果選擇十誡,為的是什麼?是要神的神蹟,還是要那能施行神蹟的神;是看那頂在頭上的西乃山,還是看那能舉起西乃山的神;是想得到神能給我們的好處,還是因為神本身? 美化人格,建立關係 十誡很簡單,但若是能憑著信心接受它,對生活的影響則極其深遠。因為在實際生活裡,最困難的是與神的關係,與神的關係若對了,步上正軌,那麼其他的人際關係,不論是男女之間,朋友之間,也就容易建立在選擇對方是怎樣的人,而不是建立在利益,或是其他外在的環境因素。大衛就是一個實際的例子。大衛和神的關係,聖經上說他是「合神心意的人」(徒13:22)。 大衛與人的關係,撒母耳記下說他與非利士人打仗,口渴時想喝伯利恆城旁井裡的水。大衛是無心說說,但有三個勇士果真為他冒死去伯利恆打水回來。結果,大衛不敢喝這水,把水奠祭在神面前,說這水是冒死打來的,好像是勇士們的血一樣(撒下23:14-17)。與神、與人,大衛都能建立如此美好,令人羨慕、令人感動的關係。世上不是真的有比精金更令人羨慕,比蜜更甘甜的東西嗎。
Author: 沈賢林
August 1, 2000
兵臨城下,權勢力量示威;婉言退敵,金麵包顯智慧。 小時候念書,有關中國語言文化的人文課程有論語,四維八德,公民與道德,另外是歷史課,介紹中國文化,朝代的更替,帝國的興衰。但是沒有一個課程是教導「智慧」的。甚至什麼是「智慧」,也沒有解答。在升學聯考出國留學的環境下,大概會背書能考試,聯考能進第一志願,留學獲有獎學金,攻得博士學位,應該就是有智慧吧! 學問與智慧 進入社會以後,不再是靠背書考試,除了學問,要會人際關係,要會辦事。光會念書的人,不一定就會做人、會辦事,更不一定能領導統御。既然學問不能解決許多工作上的問題,可見學問不等於智慧。傳統學院式的教育,只傳授學問,不傳授智慧。那麼到底什麼是「智慧」呢?智慧能教能學嗎?是天生具有的嗎?受洗成為基督徒,開始讀聖經,才發現「智慧」是聖經裡一個重要的主題。箴言一開始就說「所羅門的箴言,要使人曉得智慧。」,「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言1:2, 7)開宗明義的肯定,智慧是可以曉得可以學習的,從聖經可以學到智慧。以色列人讀聖經,深深為智慧所吸引,喜好智慧,追求智慧,甚至「對智慧說,你是我的姐妹。」( 箴言 7:4) 日常處世應對進退,智慧就像相依為伴的親密姐妹一樣,成為以色列人生活的一部分,好像孔孟思想影響一個中國人一樣。讀以色列人的歷史,發現他們沒有建立輝煌的帝國,也沒有建築聞名於世的長城運河,更沒有許多名蹟古物留給後代。但是藉著努力研讀聖經,尋求智慧,代代相傳,留下給後代的是無數教導智慧的教材。這些著作,就像「長城」,巍然地高聳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裡,照亮他們的後代。對以色列人來說,智慧的確是可以教導學習的。下面的故事,是以色列人教導智慧的教材之一,是虛構的,目的只在增加教學效果。 大帝國與女人國 亞歷山大帶著大軍東征西討,到了非洲深處,出乎意外的,遇到有一地方,全境都是女人居住掌管的地方。當亞歷山大大帝佈下大兵準備攻擊時,女人國的領袖來見他,對亞歷山大說「打這場仗,假如你勝了,殺了我們,那麼人們會說,亞歷山大只不過是勝了女人而已。但是萬一你被我們打敗呢?歷史會大肆記載,亞歷山大最後死於女人之手。」亞歷山大心裡想,這女人講的話是有道理。於是說「我可以放過你們,但請你們給我一些麵包。」過了不久,一條純金打造的麵包放在一個金盤上,就送來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看了一眼這閃閃發亮, 卻無法品嘗其美味的麵包。嘆了一口氣說:「你們是什麼樣的民族, 會用金子來做麵包呢?」「您從那麼遠的地方來,相信不會因你們那裡沒有麵包,因此我們以金子打造麵包,代表我們對您最高的敬意。」一個女人回答。據說,亞歷山大在離開時,在女人國入境的門柱上題刻著「我,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是個愚昧的人,直至來到這裡,才從女人國學到智慧。」 矛盾與平衡 什麼是智慧呢?智慧是要能在矛盾對立的選擇中,找到適當的平衡立足點。解決問題需要勇氣,可是不能太魯莽或太懦弱;要有尊嚴,但是不驕傲也不粗俗;要謙虛,不自大也不卑屈;要謹慎,不冒昧也不膽怯;要說話,不多言也不寡言;要用字遣詞,用得恰到好處。此外,有智慧還能化矛盾為合諧,化危機為轉機,絕處能再逢生。在亞歷山大與女人的矛盾對立中,金麵包代表的就是用智慧解決問題,找到的一個平衡點。如果女人國在亞歷山大要求麵包時,貢上可吃的麵包,那麼也就表示她們臣服於亞歷山大。亞歷山大不費一兵一卒,就戰勝了她們。 可是,她們也不能拒絕或得罪亞歷山大。於是她們按照亞歷山大要求的,換給他一個更昂貴的禮物。如此女人國還略佔了上風,因為她們把本來表示她們臣服於亞歷山大的麵包,換成象徵她們的勇氣和自主權的金麵包。在軍事上,她們也許比不上亞歷山大,但在政治謀略上,她們卻毫不遜色,而且略勝一籌呢。這故事說明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權勢力量:運用邏輯和智慧, 甚至能抵擋最強大的軍事武力。以色列的拉比喜歡在故事裡,用歷史上真實的人物,例如亞歷山大,來代表世上的強權力量,或十分難解決的問題。亞歷山大不是被武力征服的,沒有人能用武力征服亞歷山大,他是被女人的智慧所征服的。另外,在故事裡,亞歷山大知道他能從女人學習智慧,就虛心接受,甚至承認自己是愚昧的人。拉比要表達的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要能有雅量虛心學習,不管學習對象是男人或女人,強者或弱者,甚至是被你征服的人。 抉擇與真神 如何在矛盾對立中,找到金麵包?以色列人教導智慧的教材極為豐富,討論的人生問題範圍也很廣,可以提供我們許多尋找金麵包的線索和原則。但是對於有興趣學習的人,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要從認識獨一的真神和聖經開始。以色列人相信智慧是從神而來的,是神所賜的。如果說智慧是知道如何選擇,那麼進入智慧之門的第一步,就是要選擇敬拜順從獨一的真神,並選擇神在聖經裡所指導我們的道路。智慧的道路困難嗎?並不盡然,保羅禱告:「求主耶穌基督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弗1:17)只要我們願意謙卑信靠神,常常研讀祂的話語,並接受聖靈的啟示和照明。這位智慧的源頭,喜好公義,施行憐憫的神,已在聖經裡豐豐盛盛的預備了智慧的寶藏,就等待您去掘取了。
Author: 沈賢林
June 1, 2000
王子向國王,只求一雙鞋子,叫國王心酸。人類向上帝,只求幾筆財富,令上帝心疼。 傳道書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所羅門看盡了人世間豐功偉業,擁有過數不盡的財富,看透了人經歷成功富有或貧窮時的喜怒與哀樂。而到頭來,歷史只不過是不厭其煩地一再重複,一再循環,從無新鮮事。人窮盡智力,費盡力氣不斷抗爭努力,結果只是歷史不斷重演,最終是「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傳道書1:8)這豈不令人氣餒?然而,神不會毫無目的的驅動歷史的列車,正因為歷史不斷重複,我們更要問,神藉著歷史讓我們學到什麼?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大多數人都知道有神,但是「當『神』這個字在你腦中出現時,你想到的是什麼?」(陶恕博士A. W. Tozer,《認識神》The Knowledge of Holy一書的作者)。 拜土地公的人 幾年前,台灣流行六合彩,許多人去拜土地公,求籤卜卦,希望中獎發財。祈求的時候也許願,如果中獎,就要如何如何回報,然後才放心押下大注。報上說有人中了獎,真的去還願,中了小獎的,給土地公金身(上金漆),中了大獎的,給土地公雕新佛像,建新廟。但是也有不中的人,回去找土地公理論,輸小錢的,砍土地公的手或腳,輸大錢的砍土地公的頭,把土地公解體洩憤。所以每次六合彩開獎,有人建廟有人拆廟,倒讓進口檀香木的商人發了財。這些人為什麼這樣做呢?這也就是陶恕博士問的問題───「當『神』這個字在你腦中出現時,你想到的是什麼?」。對中獎去還願的人,土地公似乎是不反對賭博,喜歡裝飾門面,可賄賂的神。對輸錢去報復的人,土地公似乎是又聾又啞,沒有能力,不能保護自己,甚至連自己被砍殺都不會有反應的神。陶恕博士的重點是:一個人的行為處事,心中所想的,嘴裡所說的,反應出心裡認識的神(或是不認識),人所說所做的,不會超越他心中所認識的神。一個人心目中的「神」,反應出一個人是怎樣的「人」。 人心目中的神 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反應出人心沒有真正認識神。所以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是,「你相信有神,可是你認識祂嗎?」聖經裡的保羅,到了羅馬,被關進牢裡,支持他的人,焦急萬分,為他迫切向神禱告:「神啊,您大概弄錯了,他是您的僕人啊!請趕快行個神蹟放他出來。」反對他、嫉妒他的人,也振振有詞:「我就知道保羅有問題,要不然神怎會如此對他,神是不會錯的。」奇怪的是,保羅在他的書信裡,從未提到要別人替他禱告,求神救他出獄。保羅不想出獄嗎?當然不是,但保羅在獄中安之如貽,甚至可以說是喜樂,為什麼呢?保羅說:「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以致我受的捆鎖,在御營全軍和其他的人中,已經顯明是為基督的緣故。」 (腓立比書 4:12,13)在羅馬,奴僕可以從事很好的工作,可以當醫生,教授,律師等等。只有御林軍必須是自由人,不是奴僕。他們是特殊階級,平常不是一般人隨時可以接觸的,要向他們傳福音,更是難上加難。但是在獄中,看守保羅的全是御林軍,他們輪班看守保羅,和保羅朝夕相處。保羅喜樂,因為有難得的機會向御林軍傳福音。保羅入獄,在基督徒中就有這三種不同的反應和看法。他們都相信有神,可是反應卻大不相同,他們是否都真正認識神?保羅在牢獄裡能喜樂、能感謝神,實在因為他心裡認識的神夠大,讓他能完全信賴、完全交託。那些求神立即放保羅出獄的人,心裡的神就比保羅認識的神小多了,祂需要人的建議,需要人的指導,又要能立即解決人的困惑和煩惱,才值得信任。而反對保羅嫉妒保羅的人,心裡的神就更渺小,淪為僅是支持個人私見的神。所以相信有神還不夠,還要真正認識神。 求靴子的王子 有一個王子,從小貪玩不上進,時常闖禍。國王愛之深,責之切,為了要王子上進,廢了王子的身份,把他趕出宮門。王子開始四處遊蕩流浪,等到錢用光了,也只好去打工賺錢。因為沒有什麼技能,只能做粗活糊口。幾年過去了,他慢慢學會自食其力,適應了新的生活,幾乎忘了他王子的身份。有一年鬧饑荒,生計艱難,他窮得要赤腳在田裡工作,苦不堪言。有一天,他父親派一大臣去看他。大臣問王子,是否有什麼需要他代向國王要求的,王子說,「你是否可問問我父親,能否派人給我送一雙靴子。赤腳在田裡工作實在受不了,有一雙靴子,工作就容易得多。」王子的要求,實在令國王心酸。王子心中認識的國王是怎樣的國王,以致他只要求一雙靴子?王子若是懂國王的心意,豈不應要求回到國王的身邊,恢復王子的身份呢?同樣地,基督徒相信有神,可是對祂的認識怎樣呢?當我們有困難,要求神替我們解決困難,有委屈要求神替我們伸冤時,我常想我們是否就像王子一樣,因為不夠認識神,沒體會神的心意,以致向神要的只是「一雙靴子」,讓神心酸心痛呢? 為認識神而活 如果問你去年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是誰?去年金像獎得主是誰?去年諾貝爾獎得主是誰?不知你是否能答得出來?再問你五年前世界上最有錢的人,金像獎得主,諾貝爾獎得主又是誰?不知你是否還能答得出來? 還有二十年前,五十年前呢?我想你不會記得那些人是誰,也不會在乎知不知道。換句話說,掌聲終究要停止,名聲遲早會消聲匿跡,這就是人生。但是如果問你三個最好的知心朋友是誰,三個影響你一生的良師益友是誰?我想你不但會記得,甚至會津津樂道這些人的一切。那麼對創造我們,栽植我們,愛我們的神,我們如果不認識,豈不是枉費一生嗎?你是要追求那會停止的掌聲,會消聲匿跡的名聲,還是要追求那永恆不變的神?認識祂,讓祂也成為你津津樂道的良師益友,知心朋友。「神」在你腦海出現時,是一片空白,還是親密甘甜,攙扶著你的手與你同行的伙伴?歷史一再重複,沒有新鮮事,那是因為愛人的神,像不厭其煩的父親和朋友,以無比的耐心與愛心,等待我們能多認識祂親近祂。就像認識一位知己好友一樣。認識神,需要時間,需要經歷,需要考驗。讓我們對周遭發生的事情,不論是挫敗,潦倒,不幸,成功,快樂,心酸,眼淚,都感謝神。因為每個經歷,都會帶領我們更認識神,讓我們更親近神。讓我們的一生,為認識神而活,到見主面的時候,像是知友的相會,充滿無盡甜美的回憶。
Author: 沈賢林
February 1, 2000
後蹄與前蹄一致,心智與心性合一,你可以攀爬任何人生高峰。 有一位傳道人說:「每一個人身上都應該有兩個口袋,一個口袋寫一張紙,「我是塵土所造的。」,另一個口袋,「這世界是神為我所造的。」 言簡意賅,卻是玲瓏剔透,充滿人生哲理。這句話根據的是聖經創世記2:7 和詩篇 8:5-8人是塵土所造的,所以沒有什麼可驕傲的。 如果有人問,為什麼神在創造萬物時最後才創造人?答案就是:當一個人洋洋得意時,別人可以說,「神造萬物時,蚊子都比你先受造呢!」。人是按神的形像所造的,因此人「能」管理大地萬物。「能」是具備了基本條件,不是「會」。從「能」到「會」,是要在逆境中逐步爬升,學習飛揚,才能提升到體會「這世界是神為我所造的」的境界。過程不容易,不是一蹴可及,而且失敗的機會很多,是不是能避免或減少錯誤呢? 名駒迅雷登山 迅雷是一匹名馬,走起路來昂首闊步,英姿煥發,人見人愛。它參加過許多比賽,得過很多錦標,富裕的主人深深引以為傲。通常除了訓練的馬師和主人外,別人不准騎它,只有主人最好的朋友或極重要的客人,偶而才有機會試試迅雷,做為坐騎。 有一次,一位重要的客人幸運地借到迅雷,騎著牠與其他一群人到山上一處露營營地。路遙知馬力,迅雷一路領先,一枝獨秀,不愧是訓練有素的名馬。進入山區以後,山路開始狹窄陡峭,崎嶇難行。到了一處交叉路口,嚮導把一群人分成兩組,一組走捷徑,繼續走陡峭的小路。另外一組繞道而行,迂迴走比較平坦的路。出乎這客人意外的是,迅雷也被安排繞道而行,不能走捷徑。 後蹄緊隨前蹄 「是不是迅雷是名馬,捨不得它爬山太累了?」客人很不解地問嚮導。「不是的,迅雷常常參加比賽,賽跑幾乎沒有對手,因此體能絕對不是問題。只是牠長期的在平地行走,在平地上受訓,現在山路凹凸不平,路滑險隘,恐怕會馬失後蹄, 造成意外。」嚮導回答。「那其他的馬不會馬失後蹄嗎?」客人仍不死心的問。 「馬有四隻腳,眼睛看著路,前腳自會落在安全穩當的地方。可是後腳沒眼睛領路,怎知要踩在何處?一腳踩空,踏在滑石或窪洞,在陡坡時就易造成意外。經常走山路的馬,後腳會本能地穩穩踏在前腳所踩的地方,因此不會有問題。迅雷經常賽跑,這後腳跟住前腳的本能,在平坦的跑道上賽跑並不需要,長久不用,就難免會有閃失。要登高,不在乎速度,重要的是後腳要能跟住前腳啊。」 母鹿穩行高處 人在逆境中上揚,要領也是一樣。詩篇 18:33說「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在高處安穩。」英文欽定版本譯成中文可作「他使我的腳如鹿的蹄,使我站穩在高處。」聽說動物中,母鹿最有本事後腳穩穩地踏在前腳落腳之處,因此最會在陡坡登高行走,是大自然的奇景之一。我上班的噴射推進研究所是在熱鬧的帕沙迪那市,依山而建,緊貼著 Angel Crest Park。夏天鹿會從山上走進所裡,成群結隊大大方方地在所裡的馬路上走。遇到這種時候,大家開車必須小心翼翼,慢慢跟著,以免驚嚇他們。 有一次傍晚離開辦公室,打開辦公大樓大門,一隻母鹿帶著五隻小鹿,就在大門口階梯,六隻鹿近在咫尺,十二隻鹿眼瞪著你,上班能有此奇景,煞是難得。 然而更難得的是,欣賞鹿在陡峭的斜坡上行走覓食,詩篇18:33的情景頓時浮現眼前。它們先是揚頭四處觀望尋覓,找到目標時,只見輕輕鬆鬆蹬幾腳,眼不眨一下,似乎不費吹灰之力,身體已升至數尺之高。那麼細的腿,在險坡上健步如飛,如履平地, 真是奇妙。人生逆境也如陡峭山路,我們若有母鹿的蹄,登高豈是難事。然而詩篇18:33「母鹿的蹄」指的是什麼呢? 心性心智分割 創世記記載神按著祂的形像造人,不是說我們長得像神,而是說我們有一個像神一樣會了解,會思考的mind(中文可譯作「心智」),和像神一樣有感情,有感覺的heart(中文可譯作「心性」)。何以見得呢?因為神造人以後,接著就讓我們知道,有神的形像的人會做什麼。 亞當的第一個工作是為動物命名,這是心智的工作,認識,了解大自然。亞當的第二件事情是認識夏娃,亞當說,「她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這是心性的表現,能夠感覺和愛。人在逆境裡,能夠克服困難,力爭上游的雙蹄就是心智和心性。只是心智和心性經常背道而馳,步伐不一致。例如有人分析事情鞭辟入裡,處事卻膽怯懶惰;有人滿腔熱血,卻缺乏知識,有勇無謀。前者是書呆子,後者是莽夫。人生多少契機是失誤在「我知道該怎麼做,就是做不到」,「我明知不該做的,真後悔做了」,「要是多了解事情真象,就不會那麼莽撞了。」都是後腳跟不上前腳,結果失足跌倒。人生成敗,也許關鍵就僅在一個「心」字 (心智和心性)。 完全存乎一心 有人問,什麼是人一生最值得努力的目標? 甲說:「一雙銳利,能看透事物的眼。」 乙說:「有知己的朋友。」 丙說:「有好的鄰居。」 丁說:「有預測未來的智慧。」 戊說:「一顆好的心。」 答案是:「一顆好的心。因為一顆好的心包括了一切。」 又問,什麼是人一生最要避免的? 甲說:「一雙邪惡的眼。」 乙說:「邪惡的朋友。」 丙說:「不好的鄰居。」 丁說:「借錢不還的人。」 戊說:「一顆壞的心。」…
Read more
Author: 沈賢林
December 1, 1999
同一道大菜,既是最為鮮美,又是最難下嚥,為什麼? 愛情小說裡,常看見戀愛過程曲折,困難重重的男女主角情深似 海,纏綿悱惻。憑著信誓旦旦,海誓山盟,最後克服重重困難,有情人終成眷屬。讀者雖然陪了不少眼淚,但放下本書,總算鬆了口氣,因為兩人應該從此恩愛圓滿,白頭偕老了吧。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婚姻是否真正如此呢? 國王遴選大臣 有一位國王要在眾臣中選一位輔佐大臣,他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測試大臣的方法。這位國王喜歡美食,最後決定要每位大臣選一道他們認為最美味的菜。國王一面品嘗佳餚,一面問大臣,為什麼他們要選那道菜? 這位國王平常喜歡牛舌,因此人人都知道選以牛舌為主的菜,討國王的歡心。為什麼牛舌是最好的菜呢?有一位大臣說:「天下還有什麼比舌頭更美好呢?舌頭可以講故事,舌頭可以建立友誼,舌頭可以讚美別人,陛下您不是用舌頭鼓舞士氣,成就您的夢想嗎?」這回答深深打動國王的心。 最好也是最壞 接著他又出一道考題,是要他們選一道認為最難吃的菜。國王以為牛舌應該不會再出現在餐桌上了,但是出乎意外的是,仍然有一道牛舌上桌,而且與上次完全一樣,並且是國王最喜愛的人送來的。 國王仔細品嚐這次的牛舌,盡量回味上次吃的有何不同,最後不禁好奇地問,為什麼同一道牛舌既是最好吃,又是最難吃的菜?大臣回答:「天下還有什麼比舌頭更壞的呢?舌頭會說慌、毀謗、破壞家庭、剝奪快樂、詆譭名譽,製造爭端。在國與國之間製造猜疑,挑釁戰事的,不都是舌頭嗎?」 常言道,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舌頭既是最美好又是最惡毒的。在人際關係裡,使用適當,能獲得人心;使用不當卻具莫大的殺傷力。下面是聖經記載,發生在二千多年前一對戀人的故事,結局雖然深深令人惋惜,卻是暮鼓晨鐘,警惕萬代世人。 米甲愛戀大衛 聖經裡的愛情故事,大多是男子心甘情願為愛女子而付出。例如雅各愛拉結,甘心被騙做工達十四年;大力士愛大利拉,洩露自己力氣的來源,因此被擄。 只有一次聖經從女子愛男子的角度記載愛情故事。那就是以色列的第一個王掃羅的次女米甲愛大衛。然而掃羅嫉妒大衛,因為以色列人喜歡大衛,擁護大衛。掃羅計劃殺大衛,晚上派人監視他,是米甲將大衛從窗戶裡垂下去,並同神像放在床上以被遮蓋,瞞騙監視者。等天亮掃羅下令捉拿大衛時,他已逃之夭夭,了無蹤影。 大衛米甲結褵 大衛是否愛米甲呢?掃羅要大衛殺二百個敵人才肯把米甲嫁給他,其實他的陰謀是借敵人的手除掉大衛。但是大衛卻勇往直前,真的殺了二百個敵人回來娶了米甲。婚後掃羅逼殺大衛,米甲助大衛逃跑,大衛逃亡在外,掃羅逼米甲改嫁別人。然而大衛「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登上王位以後,還是重新娶米甲為妻,並立她為妃。 經過這許多波折,大衛與米甲好不容易重聚一起,豈不像小說家筆下的連理枝,比翼鳥,雙雙恩愛,白頭偕老嗎?不幸的是大衛與米甲在重聚以後的短短幾年間,就因小事而情斷義絕。 舌頭破壞姻緣 大衛與米甲婚姻的轉折點,也許特別令人惋惜的,是發生在一個本該歡樂喜慶的日子。那天大衛抬回在戰場上失去的約櫃進大衛城,心裏歡喜異常,不禁在約櫃前踴躍跳舞。米甲覺得大衛有失君王體統,諷刺大衛:「以色列王在臣僕面前露體,如同一個輕賤人無恥露體一樣,有好大的榮耀阿!」 大衛的反應呢?在忿怒中他也失去理智,他選擇對米甲一生最大的傷痛——掃羅和米甲三個兄弟全死在非利士人的手——作最無情最殘酷的打擊。他說:「是神揀選我,廢了你父和你父的全家。」 緊接著這句話,聖經撒母耳記下記載這場婚姻的結局:「掃羅的女兒米甲,直到死日,沒有生養兒女。」(六章廿三節) 聖經記載大衛後來的故事,再未出現米甲。換句話結束了大衛米甲偉大的愛情。可哥可泣的愛情竟在二句氣話中收場,豈不令人扼腕,豈不令人嘆息? 謹防舌頭傷人 這個聖經故事,要提醒我們的是米甲的話雖然刻薄,卻只是導火線,不是大衛米甲婚姻失敗的唯一原因。大衛對米甲的諷刺不能忍耐,不能心平氣和的解釋,反而在米甲的傷口上抹鹽,才是婚姻無法挽回的主因。時下的心理學告訴我們,壓抑怒氣是不好的,生氣時最好把怒氣發洩出來。但是聖經雅各書警告我們,「舌頭是百體中最小的,卻沒有人能制服,是不止息的惡物,滿了害死人的毒氣」(雅各書3:1-12)。 大衛與米甲的故事清楚的提示我們,生氣時的舌頭殺傷力一發不可收拾,不可不慎。偉大的愛情,甚至親情,友情,在生氣的舌頭下都能輕易毀於一旦,無法維持。婚姻圓滿長久的秘訣,也許不在乎過去是否曾經海誓山盟,乃在乎漫長的婚姻生活中,生氣時仍能控制得住自己的舌頭。
Author: 沈賢林
October 5, 1999
問君世上何物既寶貴又危險?如何善用選擇既自由又智慧? 聖經馬太福音 6:34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然而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是選擇後悔過去的錯誤,還是放眼未來的成長?憂慮今日的困難,還是樂觀積極地迎接每一天的機會?遇到不順利時,我們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還是要拼鬥到底,分出你死我活 ?如何選擇,如何取捨,是否有祕訣可以學習呢?下面這個喻道故事滿富啟發性…. 從前有一個國王,非常專橫霸道,在他的王國裡,他的旨意,就是命令,每個人都要服從。從不接受反對他的意見,也不喜歡反對他的人。他要的東西就不計代價,非要到手不可。可想而知,他身邊的人都不喜歡他,但懾於他的權威,只能敢怒不敢言,沒人敢反抗他。 國王的懼怕 這個國王從小就患有一種恐懼症,他怕死,而且恐懼自己不是會被溺死,就是會被火燒死。在這種恐懼的陰影下,他把城堡建在內陸,距離海或河都很遠。日常生活中,他儘量遠離水,例如他洗澡時只用海綿稍微沾水擦身,水盆置於身後,不要讓他看到水。國王平常只喝果汁,不喝白水,因為果汁不像水令他那麼恐懼,即便如此,他還是要把杯子置於身後,用長吸管吸吮,避免看到流質的東西。 火更是要非常小心,嚴加管制。房間取暖的壁爐是特製的,空氣經過遠處燒紅的磚頭再導入他的房間。這樣的壁爐不會有效率,所以他的房間, 常常是冷的。 廚房是個問題,不能距他住的城堡太近,因此他的食物,雖是快馬遞送,但送達時,只是溫的,不是熱的。他的城堡裡不能點油燈,所以入夜後,行動困難。伺候他的人叫苦連天,但卻無可奈何。 老婦的智慧 有一天,一位老婦人來到他的城堡門口,要求見這個國王。當國王拒絕見她時,這個老婦人,好像事先就知道國王不會見她似的,要守衛傳報,她要送給國王兩樣寶貝,是國王從未擁有的。當國王傳見她時,她以一個故事開始。 有一個小偷,進入別人的房屋後,偷的是廉價的假珠寶,而不動貨真價實的金銀珠寶鑽石。他拿破舊的大衣,卻不要昂貴的貂皮大衣。打開皮包,他拿的是銅幣,而不要金幣。請問國王,您覺得他是怎樣的人呢?」? 國王毫不遲疑的回答:「這個人太笨了,他應該放棄小偷這行,與付出的代價和風險比,他拿的東西實在太不值得了。」 「正是,陛下,」老婦人接著 說,「但是陛下您不是一直也收集並無真正價值的東西,而忽視了最有價值的珍品嗎?」 「你是諷刺我像那個笨小偷嗎 ?」國王非常不悅,帶著不屑的神情問。 「這倒不是,陛下,但是如果我能向您指出,有兩項您一直忽略的可貴東西,您願意讓您身邊的人,擁有一些嗎?」 「可以,我答應你,只要你能指出還有什麼可貴的東西是我未曾擁有過的。」 「日光之下兩樣神賜給人最好的禮物,是陛下您一直沒有的,就是水和火。」 「不!」,國王神情大變的叫,「這是神創造的兩樣最危險的東西。」 婦人面不改色,從容不迫的繼續說,「世上凡是極珍貴有價值的都是要花代價,甚至是危險的。不錯,火的破壞力強,熊熊大火瞬間能燬滅一切。但還有什麼能像火,可以在寒夜中帶來溫暖?水會溺斃人,也會氾濫成災,但是水也能潔淨,還有什麼能比沐浴更能讓疲憊的身體感覺清爽呢?」 國王面色沈重,帶有難色的問,「可是一個人要如何才能只擁有珍貴的一面,而避免危險呢?」 「要作選擇,作智慧的選擇。」老婦人接著從身邊的袋子中取出一個有燭台的蠟燭,和一個茶壺,兩個茶杯,邀請國王和她一起享受燭光和熱茶。 第二天開始,國王比以前容易親近的多了,城堡也有了壁爐和浴缸,熱食和熱茶是每天都必有的。國王活到很老的年紀,死時既不是溺死也不是燒死,在他的晚年,有人甚至稱他為智者。 自由──既寶貴又危險 故事裡的國王事實上至今還活著,──現在,他活在我們心裡。我們就像那小偷,在日常生活中,寧可選擇沒有價值的,而忽略真正有價值的事物。又因為頑固愚昧,我們也自以為是,因小失大,寧可置親人朋友生活於痛苦或無可奈何之中,以致親痛仇快。 這故事是一面明鏡,照出的是我們內心裡的這個國王,赤裸裸地顯出他在我們心裡作選擇的過程。只是今日我們那裡能再尋找到故事裡老婦人,來改變我們心裡的這個國王? 神賜給人自由意志能夠自由選擇,是極珍貴的禮物,是我們快樂的來源。聖經裡記載神創造了亞當,亞當的第一個工是為動物選擇命名,亞當因此有認識大自然知識的快樂。 在對動物有了認識後,神介紹亞當認識夏娃,亞當驚嘆道,「她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當下亞當選擇夏娃作他的配偶,放棄選擇動物當寵物陪他一生,亞當因此享有和自己選擇的伴侶享受愛情的快樂。 然而亞當不知道的是,自由意志如同水火,是兩刃的劍,一面能潔淨和取暖,帶來滿足和快樂,另一面卻是危險,帶來破壞和毀滅。創世記接著記載亞當選擇吃善惡果,不服從神,結果遭到咒詛,以致亞當和後代都必須承受他錯誤選擇的痛苦。 智慧──善用自由的秘訣 生活就是選擇。從有人類開始,就是如此。但是老婦人讓國王體會到的,我們也要認識的是,智慧是選擇取捨的關鍵:有智慧,自由意志是珍貴的,是快樂的;忽略智慧,自由意志是危險的,是破壞性的。如何才能有智慧呢?答案要回到那能創造人,能賜給人自由意志的神。以色列的所羅門王,以智慧聞名,他的名言是,「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箴言1:7)。這是改變我們內心頑固之王的祕訣,也是享受神賜給人最珍貴的禮物──自由意志,唯一的秘訣。
Author: 沈賢林
August 4, 1999
人神關係四階段: 為己而愛己 為己而愛神 為神而愛神 為神而愛己 美境何處覓? 聖經裡告訴我們只有神是創造者,是萬物的主宰,其他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生命在內,都是被造物。既然生命並非出於我們自願,我們是否該對我們的一生負責?面對創造者,我們可否說:「神阿,不要怪我,我並沒有要求來世上。」第八世紀時一個名叫 Dubno Maggid的傳道者,曾以一個比喻來回答這個問題。 馬吉德的比喻 從前有一對夫婦,丈夫耳朵失聰,長像醜陋;太太從小失明,但是聰慧伶俐。丈夫因為耳聾,所以並不知道太太牙尖嘴利,太太則因為眼瞎,也從不知先生長像難看,倆人因為必須互依互靠,因此互相恩愛,婚姻生活和諧美滿。 有一天,夫婦倆聽說外地有一位奇醫,治過許多疑難雜症。倆人決定去拜訪他,希望能醫治他們的缺陷,夫婦倆並事先商量好,不管花多少錢,他們都要試試。 他們倆的病神奇地被這醫生治好了:丈夫不再耳聾,太太不再眼瞎。但是也很不幸的,這不可思議的奇蹟卻破壞了倆口子一向甜蜜恩愛的生活。丈夫聽見太太尖酸刻薄的話後,很快的就對她失去耐心;太太第一次看到丈夫醜怪的容貌後,就再無法正視他一眼。 所以當醫生昂貴的帳單來時,他們倆一齊拒絕付賬。他們對醫生說,事實上是醫生應該賠償他們,因為醫生破壞了他們美滿快樂的婚姻。 醫生發現無法說服這對病人付款時,他嘆了口氣,對他們說:「如果我的醫療真的讓你們變得這麼不快樂,我可以試試恢復你們過去的生活。假如你願意的話,先生,我可以讓你再耳聾;而你,太太,我也可以輕易的讓你再失明。這樣,你們就可以回到以往的生活,像你們遇到我以前一樣。」 然而這對夫婦卻異口同聲地堅拒這樣的提議。 「既然你們都不願恢復到先前的樣子,」醫生說:「那麼你們對現況一定比以前更滿意,所以對於我為你們所做的,你們豈不該付我醫療費才對嗎?」 這比喻的重點是,既然我們已有了生命,不管是不是出於自願,只要在有生之年,你我不願放棄生命,回到原本無生命的狀態,那麼我們就應對神賜給我們寶貴的生命負責。 伯納德的解說 但是人的責任是什麼呢?做好人,做好事,積功德,求心裡平安?這些固然不錯,然而都是社會習俗文化價值的產物,是從人的理性發展出來的。異時異地,可能標準就完全不同。 中古時代,有一位修道院的僧侶,伯納德 Bernard of Clairvaux,他觀察數百位修道院僧侶的屬靈歷程,寫了 一本書叫《愛神論》(On Loving God),是從神的角度來看這問題的。 伯納德觀察修道院的僧侶屬靈過程有四個不同的階段。開始是「為了自己而愛自己」。沒有人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所以人活著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滿足自己的需要。中國人說的更徹底:「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這種依照人類本能需要的生活方式,下場是恐懼, 孤立,內心不能滿足,沒有平安。 魯益士的體會 魯益士(C. S. Lewis) 說他曾經夜半醒來無法入睡,一個人孤獨地在黑暗中瞪眼望天花板,心中被孤苦無依和無可奈何重重包圍,充滿恐懼無助。但是讓他更恐懼的是,他深夜無法入睡的經驗,可能也是「為了自己而愛自己」的人,要永遠承受的。 他的邏輯是,一個人永生的狀態是今生生活的延續,那麼為了自己而愛自己的人,永生就是永遠活在孤獨黑暗中,是相當可怕的。事實上,伯納德的觀察是,大多數人很快的就會放棄這個階段,進入下一階段的屬靈生活。 屬靈的第二個階段,伯納德叫做「為自己而愛神」。在這個階段裡,生命的重點仍在自己,然而人已放眼看外面的世界,了解世上除了自己還有別人存在的事實。所以人愛神,是因為希望神會幫助他解決他的困難和問題。 不錯,人知道要認識神也樂意服事神,但在這個階段,神是為了人而存在的,當神沒有照人的時間表解決人的問題時,人和神的外交關係就在人的憤怒中破裂了。無疑的,「為自己而愛神」的生活也不能滿足內心。大多數有宗教信仰的人大概都停在這個階段。 屬靈的第三個階段是「為神而愛神」。在這個階段,人體會到神的存在,認識神,敬拜神。但動機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是因為創造萬有的神是真神。認識神的奇妙和存在,是生命喜樂的動力和中心。 理論上,「為神而愛神」應是我們全力以赴最高的屬靈目標,還會有什麼比「為神而愛神」的屬靈生活更美呢? 最高等的境界…
Read more
Author: 沈賢林
June 4, 1999
靈感果真像神駒過隙,不可捉摸嗎? 或是像果園菜圃,可以耕耘有成? 聖經上說神按祂的形像造人,把祂的創造力分享給人類。因此,人類擁有一項極特殊的潛能─便是創意。 我們都知道什麼是創意,也渴望創作,只是創作的靈感似乎不易捉摸。當你急迫地盼望它的臨幸,它卻默默地躲避著你,蹤跡杳然。有時卻像天外來客,突然造訪,令你手忙腳亂,應接不暇。 沃爾夫的故事 德國藝術歌曲作曲家沃爾夫是一個有趣的例子:從一八八八至一八九零年間,他筆下歌曲旋律湧流不斷,譜寫了二百多首歌曲,靈感對他寵愛有加。但隨後靈感泉源突然枯竭,怎麼也寫不出作品來。 他變成極端煩躁,在達與友人的信中吐露他的絕望:「我已經放棄了作曲的夢想,上天知道萬物如何終結,為我可憐的靈魂祈禱吧。」又說:「別談作曲的事了,我已不再關心和聲與旋律。」 沒想到一年之後,靈感又重新翩然蒞臨,他一口氣又寫了十五首歌曲,有時一天好幾首。然後,靈感似乎又悄然遠逸,這一停頓就是五年。直到一八九六年,又忽然連寫了二十二首歌曲。他自稱像一架「蒸汽機」似地工作,兩週寫了五十頁的鋼琴譜。 愛迪生的銘言 靈感果真像神駒過隙,不可捉摸嗎?或是像果園菜圃可以耕耘有成?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天才是一分的聰明,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說:「無疑地,最偉大的音樂天才有時也會苦於缺乏靈感。」靈感像一位貴客,不能呼之即來,也不能靜坐等候。要獲得它,必須藉著努力工作,上前尋找迎接。 貝多芬的殷勤 一個誠摯的藝術家藉努力工作來創造靈感。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用了一年半時間,第五交響曲「命運」投入了三年時間,第九交響曲消磨了整整十年。特別是第九交響曲,貝多芬那時雙耳全聾,籠罩在沒有聲音的恐懼深淵中,而且體弱多病,胃潰瘍和黃疸病不斷地侵蝕他,加上歐洲政治經濟不穩定,剝奪他固定的收入,令他生計困難。 在這許多的痛苦與困擾中,他居然譜出明朗壯麗的歡樂頌,實在令人驚嘆欽佩不已。貝多芬這些充滿天才靈氣的作品,正是他不畏艱難,不屈不撓,持續工作所捕捉到的靈感。 如果愛迪生、柴可夫斯基、貝多芬,他們創作的靈感可以從工作中獲得,我們一般人是否也可依樣畫葫蘆,享受創作的喜樂呢?偉大的教育家普林(Edward Pulling) 認為,一個人對工作的態度和堅持,會激發出創作潛能,至終享受創作的成果。他舉例說,有一次,在法國,一個人受命到工地巡查,他遇到三個砌磚工人,分別問他們在做什麼? 砌磚工的態度 第一個砌磚工人沒好氣地回答:「有什麼好問的,你沒看到我汗流浹背,倒了楣做這無聊重覆的笨工作嗎?」。第二個砌磚工人一臉無奈,說:「我在砌磚,辛苦工作,為的是養家糊口勉強混日子。」但是第三個砌磚工人,伸出手指著天空,很興奮地說:「你不知道嗎?我正在建大教堂呢!」 第三個砌磚工人和柴可夫斯基,貝多芬,愛迪生共同的特點是,他們都熱愛他們的工作。你想,靈感最可能光顧三個砌磚工人中的那一位呢? 熱愛你的工作 很多人視工作為苦差事,是養家、糊口、聊以維生的一種手段。這些人視工作為重擔,結果永遠無法跨入創作的門檻。 約伯說:「人在世上豈無爭戰麼,他的日子不像雇工人的日子麼。」 (約伯記 7:1),神創造人,讓我們從工作中分享參與祂創造的喜樂。既然工作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我們何不積極,樂觀地面對它?工作可以貢獻人群,同時又可以享受神賜給我們創造的喜樂。試著愛你的工作,熱誠地投入工作,靈感自會成為你最好的朋友。
Author: 沈賢林
February 5, 1999
殘障的喬治,學會用四官代替五官,跨入另一個時空。正常的我們,何不學習用五官代替六官,躍入更高度的時空。 喬治出生時眼睛是瞎的,醫生宣佈他患的是先天性白內障(Bilater-al congenital cataracts)。 在醫院新生嬰孩床旁,喬治的雙親流著淚求醫生:「請您動手術醫治他,無論如何求求您一定要醫治他!」「沒有辦法,這種病現在的醫學尚無法醫治。」醫生的回答無疑為這絕症宣判了死刑。 小心球,喬治 喬治眼睛看不見,但父母對他的信心,關懷和愛並沒有絲毫減少,在悉心的教導照料下,幼兒時的小喬治無憂無慮,而且自信十足,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是缺陷的。 六歲那一年的某一天,小喬治與幾個孩子在門口玩耍,結果永遠改變了喬治的一生。 一位叫比爾的孩子在興高采烈時,忘了小喬治眼睛看不見,把一個球丟給他,情急之下大叫「小心球!喬治!」 但是太遲了,球已經打到小喬治身上。球沒有傷到小喬治,但是他心中卻浮現一個疑惑,就非常困擾地跑去問母親:「為什麼比爾會知道,將要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卻不知道?」 母親深深地嘆一口氣,她最擔心的時刻來臨了,六年來第一次,她終於必須親自對她的兒子解釋他是瞎子的事實。 「請坐下來,喬治」,母親細聲的對喬治說,「不知道我能不能跟你解釋清楚,也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但是讓我們來這樣試試。」孕擦辿虪X雙手溫柔地握住喬治的手,然後開始數算喬治的手指。 四官代替五官 「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手指就像我們所知道的五官,」母親逐一的捏著喬治的五個手指,「這是觸覺,這是嗅覺,這是聽覺,這是味覺」然後停頓一下,特別加重捏一下小指頭,繼續說:「這最後的小指頭是視覺。每一個手指,就像五官一樣,都會傳遞訊息到大腦。」然後她把稱為視覺的小指頭與其他四個手指分開,接著說:「喬治,你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因為你只有四官,好像只有四個手指,一是觸覺,二是嗅覺,三是聽覺,四是味覺,但是你沒有視覺。現在我要讓你明白一件事情,你站起來!」 喬治站了起來,他的母親拾起一個球,對喬治說:「現在伸出你的手準備接球。」 喬治伸出雙手,球來時他本能的一抱,球接住了!「很好!實在太好了!喬治,你永遠永遠不要忘記,你不需要用五個手指,單用四個手指,就能接住並抱住一個球。同樣的,你也不需要五官,只用四官,也可以擁抱豐富快樂的人生──只要你願意繼續不斷地練習嘗試。」 喬治從此沒有忘記四代替五的原則。對他來講,四代替五是希望,是沮喪時的依靠和安慰。他經常自我提醒,自我勉勵,困難來臨時,自然而然的下意識會用四代替五來面對問題。 結果喬治發現他的母親是對的,他的確可以只用四官,建立自己的一生──一個豐富快樂的人生!喬治母親簡單的比喻,說明解決困難的關鍵,完全在於自己對問題的態度,而不在自己擁有什麼或缺少什麼。有了正確的態度,甚至瞎了眼睛都可以有積極快樂的人生。但 是喬治的故事不是就到此為止。 開眼手術 高中那年,喬治生病必須住院,在病後復原時,他的父親在醫院裡聽說醫學進步了,他的眼疾現在已有辦法醫治。醫生說成功率雖不是百分之百,但成功的勝算很大。喬治唯一的渴望就是能夠看見,就算不成功,也要接受手術試試。 接下來的六個月,兩個眼睛動了四個精密手術,然後雙眼矇著紗布,靜靜的躺在燈光微弱的病房裡。除掉紗布的時候來臨了。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紗布一圈一圈地繞著頭和眼鬆開。最後,紗布終於都除去了,喬治似乎感覺有一絲微弱的光映入眼簾。「你現在看得見嗎?」醫生問。 母親的臉 喬治從枕頭抬起頭來,微弱的光慢慢轉成色彩,模糊的色彩,有形狀的色彩。「喬治!」一個聲音在叫他。那是喬治熟悉的聲音,是他母親的聲音。喬治朝聲音的方向看去。 十八年,整整漫長的十八年,喬治終於第一次看到他母親。他看到六十二歲的母親兩鬢白髮,面容憔悴,滿臉皺紋,滿手硬繭,雙眼疲憊。但是對喬治來說,她是全天下最美麗的母親。對喬治來說,她是天使。經年的奔波,勞苦,耐心,教導,長年作為他的眼睛,刻骨銘心的愛心和親情:這是喬治眼睛所「看到」的母親。 直到今天,喬治仍非常珍惜那一次的經驗──是母親的聲音,不是母親的樣子, 讓他看到母親。 奇異的視覺 喬治說:「除非失去視覺,沒有人能真正的了解視覺的奇妙。」第一次在醫院看到母親站在他面前時,他不認識她,根本不知道看到的是什麼,一直到聽到聲音,才由聲音認識到母親。「所以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所謂的視覺,事實上只是眼睛接到訊號後,經過心中處理與了解,才會形成視覺──換句話說,視覺是心靈的產物。」 科學也證實喬治的看法:眼睛的作用好像是手,不斷地伸出去尋找各樣的信號送回給大腦,大腦把信號送至記憶中心,經過比較與解釋,最後才造成視覺。 心眼的視力檢查 喬治肉眼雖瞎,但是在母親的教導下,心眼是明亮的。有人肉眼不瞎,心眼的視力卻是模糊的。就像肉眼一樣,心眼視力也會有近視和遠視的問題。心眼近視的人在乎眼前,重視短暫,忽略未來的機會,對將來沒有計畫。心眼遠視的人好高務遠,作白日夢,不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需要作心眼視力檢查,來確定人生的方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心眼的視力檢查該怎麼做?誰是心眼的視力檢查醫生? 聖經馬太福音 6:22, 23一語道破心眼視力的真正問題:「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人的肉眼無法看到生命的能力與奇妙。心裡黑暗的人只是睜眼的瞎子,人生黑暗,沒有方向。一生坎坷的大衛在失敗中,在困難中,不斷尋找心裏的光,在詩篇留下肺腑之言:「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認識神,尋求神的話語,心靈的光就永遠明亮不滅,能用心眼看見那肉眼看不見的神(羅1:20) 。信靠祂,享受與神同行的喜樂,能從短暫的今生看見永恆的來生(林後4:18)。以永恆作生活的座標,能從消極事物看見積極意義(腓1:12)。用正面的態度迎接人生逆境,能從物界的苦難看見靈界的祝福(彼前1:6-7);創造心靈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