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劉亦文
Author: 劉亦文
February 1, 2001
從愛狗身上的野草種子,連想到反扣。從教養兒女的挫折感裏,連想到神旨。 您是否曾有過類似下面的經驗,就是自己常有些自認還不錯的想法或點子,可是卻很少目睹這些點子成為事實。 父母的主意 前一陣,正值申請美國大學的截止日期,和朋友相聚,免不了要關心孩子們的學校申請情形。多半的父母都會遇到與孩子想法不同的情形,而得花上相當的時間與精力和孩子溝通,而最後能讓「雙方」都滿意的實在不多。 其中一位母親,提起一個自己無奈的經驗。去年,她的大兒子,就在大學開學的第一天,決定改變主意,放棄以第一志願進入的電腦系,而去唸心理系。回家告訴身為心理醫生的母親,母親錯愕之餘,只有暫時按下自己的不解,待夜深人靜時,再重新思考,檢討到底是怎麼回事。 幾乎每個父母在教養兒女的事上,都花了不少功夫,想了無數辦法和主意,就是希望能看見有好的成果,然而一旦結果不是原來所期望的,許多父母都很難接受這種事實。 點子值多少 父母為兒女急白了頭髮,值得嗎?點子多時,有不知該如何選擇的煩惱;沒點子時,有火燒眉頭的焦慮;點子壞時,有「還不如沒點子」的懊惱;點子好時,就怕是一場空。花這麼多腦筋,值得嗎? 想法、靈感、點子、主意或「艾迪亞」,往往需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及最重要的──神的引導,才會真正有價值。一個想法或主意的達成不單需要人的努力,更需要神的引導,「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16:9) 到底一個點子或想法值多少?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想法,有教育的價值;一個經得起環境考驗的想法,有經濟的價值;一個為眾人所肯定的想法,有政治的價值;然而一個合神心意的想法,則有永恆的價值。 若父母已盡心盡力的教導自己的孩子,就當忍耐等候,相信時間會給自己一個交待,知道當時對子女的教導是正確的。然而,若是願意謙卑,尋求神對兒女的計劃與心意,按著仁慈與公義的法則來帶領兒女的成長,相信這樣的想法與作法,必定會在永恆中留下美好的榜樣。 點子能生財 有價值的點子不但可以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也可以美化人生。 1948年,瑞士,狄梅斯多(De- Mestral)在森林中溜狗漫步,回到家後,發現愛狗的身上沾了許多鋸齒狀的種子,狄梅斯多花了好一陣的功夫才將這些種子一一拔起。好奇的狄梅斯多,試將種子放在自己的毛大衣上,結果也一樣。輕巧的鋸齒種子可以緊緊地沾在狗毛和毛料上,對身為工程師的狄梅斯多而言,第一個反應就是──為什麼會如此? 將種子放在顯微鏡下一看,狄梅斯多發現鋸齒種子的表面,其實是無數像鉤子般的纖維,與大衣上成圈套狀的纖維碰在一起時,就如同齒輪一般砌合的剛剛好,並且牢不可脫。他靈機一動,想到許多繩子、扣子和拉鍊都無法繫牢的東西,或許可以用這種方式繫緊。不久,狄梅斯多就運用鉤套的原理,研發出「反扣」(Velcro)。如今小至球鞋,大至太空船中的裝備都借助於「反扣」的簡便與牢靠。(Newsweek, Winter97/98) 好點子何處尋? 觀察神所造之物和其中的現象與法則,不但使人讚嘆造物主的奇妙,也會激發出人類模仿、探索的能力。類似「反扣」這種「觀自然,立大功」的例子非常多,從牛頓發現地心引力,到上文中的狄梅斯多,無非都說明一件事,就是從創造宇宙的主宰那裡尋求靈感和點子,保證經得起時空的考驗。 教養兒女,不妨看看聖經中許多父母的例子,從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學習聖經中教養兒女的法則,必定會帶給您許多寶貴的想法。 想法決定一生 「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雅1:8) 使徒保羅在傳講福音時,向不同背景的人,就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基督的信息,他如何具有如此的能力呢?他說:「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2:2) 世人若無信仰做為依歸,有了想法主意,卻未能與永恆的神結合,生命較難找到方向與動力,人生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至終消失也無人發覺。有了主意加上信神的力量,到了時機成熟,常會經歷到神的祝福。 神的心意 「所以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稱讚。」(林前4:5) 對許多懷「主意」而不遇的人,當旁人都不能瞭解您的想法或計劃時,不要輕易放棄或氣餒,也許是時候未到。只要是合神心意與法則的想法和行為,必定會在適當的時候顯出它的價值來。 願神保守我們每個人的心懷意念,持定標竿,在廿一世紀的開始就立定主意,向著標竿直跑,為要得著神預定給我們的獎賞。
Author: 劉亦文
December 1, 2000
平凡人看見,超凡人看透。一般人參考,傑出者參透。 什麼樣的人比較有透視力或遠見?是企業家?經濟學家?還是政治家? 事實上,幾乎有成就的企業家、發明家、科學家與藝術家都認為,除了努力的工作外,獨到的眼光是他們獲致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自學成功的畫家梵谷曾說:「一件偉大藝術品的產生,不是靠工具和巧技,而是靠鉅細靡遺和堅定不撓的觀察。」註1。 什麼是透視力?我們不妨用下面這個趣味問答,測驗看看自己是否具有獨到的眼光: 勵志在清洗摩天辦公大樓的窗戶時,不慎失足,從六十尺高的梯子上摔到水泥人行道上。但奇蹟似的,勵志卻毫髮未傷,這怎麼可能呢?(答案參考文末#1) 揭開透視力的謎底 沃泰莫(Wertheimer)說:「透視力就是人心與事物之間一種心電感應的能力。」註2。一個有透視力的人就是──在一般人覺得棘手的問題中窺出端倪,並且可以提供解決之道的能力(Wertheimer, 1959)。 透視力是不是一種神奇的能力,只有某一類的人才可能擁有?還是每個人透過學習與訓練都可以擁有? 從神而來的透視力 耶穌曾測驗他的門徒,問他們知不知道他到底是誰,大多數的門徒都沒有自己的答案,只能引用別人的說法。因此有人說,耶穌是施洗約翰,又有些人認為耶穌是以利亞、耶利米或先知中的一個。然而,這些答案都不完全對,眾說紛紜之後,耶穌仍繼續等待更高層次的答案。 彼得忽然靈機一動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耶穌就對彼得說:「彼得,你是有福的,因為你說的答案,不是從人來的,而是從神來的。」(參考太16:13-17)彼得的答案不但劃破了時空,也道出了神人合一的奧秘。這是一種透視力,但是,正如耶穌所說的,彼得之所以能說出正確的答案,是藉著神的啟示,而不是靠人的智慧。 聖經中有一句話說:「屬靈的人能參透萬事。」(林前2:15)在歷史上,有許多傑出的領袖、偉人,常將他們的真知灼見,仁心勇氣,歸功於神的感召。在我們的周圍,也不乏一些心靈特別敏銳的人,他們如何能先知先覺?先天下之憂而憂?他們通常都有一些共通點,其中主要的,就是他們對神的認識與敬畏。 困境與透視力 人除了經由信仰,從神那裏,藉著特殊的啟示與靈感,見人所不能見之外,另一個培養透視力的途徑,則是擷取人生經驗中被激發出來的亮光。特別是人生的逆境,往往是培養透視力的最佳課室。 有一對居住在聖地牙哥的夫婦,先生是個航空工程師,正面臨著失業的困境。一天下午,他們一起看著公共電視有關青少年懷孕的節目。先生對節目中的青少年,拖著10磅重麵粉袋,假裝是個嬰兒的象徵作法,嗤之以鼻:「麵粉袋會在半夜把你吵醒嗎?」太太就說:「那你就做個會吵的東西啊!」 四個月之內,這位先生找來了積體電路、聲控晶片和其他一些傳動裝置,然後到玩具反斗城買了一個和嬰兒真正大小相仿的娃娃。組裝之下,他真正地作了一個除非你去看顧它,否則不定時就會哭的10磅重之嬰兒娃娃。 他們將成品拿給聖地牙哥的學區專員看,反應很好。他們就開始在當地的報紙登廣告,沒想到竟引起全美所有主要媒體的注意,都來訪問這對具有獨特思維與創意的哲梅夫婦(the Jurmains),他們的事業也因此順利正式開展。 哲梅夫婦後來將公司設在成本較低,也是他們老家的威斯康辛州,現在已是一個頗具規模,擁有六十位員工的企業。由於嬰兒娃娃的使用,防止青少年懷孕的教育成果已有顯著進步,哲梅因而被威州政府甄選為2000年的傑出企業家。 主動培養透視力 失業的危機讓哲梅夫婦捕捉到一般人的盲點。那麼天天忙碌於工作和家庭的人,又該如何培養出卓越的眼光,以致在重複規律的生活中,注入一些新的目標和希望? 每一個人透過訓練,都可以具有某些方面的透視能力。首先我們要瞭解,透視力是包含那些能力。一般而言,透視力是由三種思考的能力組成: 1.掌控環節 每一個人都有分析事物的能力,按著自己的喜好,興趣或工作的需要,而對某一類的事物具有獨到的看法。然而事情總有複雜棘手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如果能不厭其煩,仔細推敲,掌握到事理的頭緒,第一步就成功了。 2.破除盲點 通常具有解析複雜關係的能力,就比較容易做到下一步,將問題的脈絡整理出來。但是,單有解析能力仍不足以產生透視力,而必須要能發掘以前未被注意到的盲點,將其納入問題中,使得整件事發展的動向更加明朗,則是產生透視力最重要的一步。 3.解決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能避免落入習慣性的思考方式。在找出問題的新方向後,以新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新問題。列出各種可能的解決之道後,再逐一淘汰不合用的方法,最後歸納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人人可擁有透視力 1.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箴1:7) 只要願意接受基督的救恩,這個人的思想和眼光就會伸向永恆,突破許多傳統觀念的束縛與捆綁。要能解析錯綜複雜的事物,就必須要有卓越的眼光,能超越自己的弱點、侷限,以及盲點。「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賽55:9)有限的人要突破自我,除了謙卑在全知、全能、全在的神面前,尋求祂的引導,別無他法。 2.常做頭腦體操 常常換個角度去看事情,多玩些益智和猜謎遊戲。下面讓我們一起再做一個趣味問答。有空不妨多作一些類似的活動,既有趣,又可以鍛鍊自己的頭腦,不輕易落入思考的死胡同。 蓮花繁殖的速度是,每24小時就增加一倍。夏季剛開始時,湖中只有一株蓮花。六十天後,蓮花就長滿了整個湖。請問在那一天,有一半的湖是蓋滿了蓮花?(答案參考文末#2) 答案參考: 1:勵志只站在梯子的低處。 2:第59天(US News &…
Read more
Author: 劉亦文
October 1, 2000
思想、人格、行為、教育,拼湊出一個人的反應。 記憶中,我從小就在父母與親友的呵護中穩當地生活與成長。到美國留學後,才真正地領悟到人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一次,在我住的公寓中聚會完,大夥兒決定一起去圖書館K書。待大家陸續離開,我鎖了門,走出公寓,左右一看,漆黑一片,一個人影也沒。當時納悶了一會兒,這麼多人,怎麼會一下全都不見了呢?轉念一想,這麼黑,至少他們大夥兒在一起,安全上不會有問題。初到美國的自己,在恐懼的心情下,看到迎面開來的校車,二話不說就上了車。在圖書館讀了一會兒書,突然聽到一陣呼叫聲,「在這裏,找到了,沒事了!不用找警衛!」接著,我記得一張張又急又喜的臉龐在我面前閃過,然後是一陣陣的責難和關懷。「妳怎麼還會有心情一個人在這裏唸書?」「妳剛來美國,地方不熟,公寓那裏又黑,我們到處找不到妳,真把我們急死了,如果圖書館再找不到妳,我們就準備報警了!」當時,我對大夥兒的緊張又感激又虧欠,卻又有些迷惑。最後多虧了一位善體人意的學姊替我解圍:「我想我大概瞭解妳的情形,所以要大家先來圖書館找找看,結果真的在,沒事就好!」 我不是怪人 由於我人生歷練的有限,因而作出讓大家跳腳的事。對我當時的朋友而言,心中一定納悶:「這個亦文,怎麼這麼脫線,作出這種事來?」事實上我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人的推理方式居然如此不同,也造成每個人反應上的天壤之別。然而,那位學姊適時的安慰,平靜的反應,幫助我在待人處事上的成長,並且也從她那兒得到自我肯定──至少「我不是個怪人」。 反應三步曲 雖然你我可能很少去留意,但是一個人的反應通常都經過下面推理的過程而產生:1.事情是因自己還是因別人而起?2.此事經常發生嗎?3.你對這件事能做些什麼嗎? 註1近年來北美發生多起的校園槍擊事件,引起各方激烈的反應。有責難父母疏於管教的,有歸咎於暴力滲透媒體的,也有認為槍械管制不當的,大家都希望找出肇事的元兇,責任歸屬弄清楚,才好解決問題。另外,若在公路上遇見一起車禍,你會如何反應?趕緊遠離現場,或是停下來看熱鬧,還是停下來,看自己能幫上什麼忙?經過推理的過程,若自認對事情無能為力,並與自己相關不大,對整件事的反應就會很低調。若自認能提供一些心力,姑且不論肇事者是誰,看見情形不對,視自己能力多少,盡力協助,這種則是積極主動的反應。 生命的反應──愛 當你看見路旁一起暴力傷人事件,你會有何反應?六四時,在天安門廣場,那個人為什麼要站在坦克車前?為什麼有人明知腹中所懷的胎兒是有缺陷的,卻仍堅持將胎兒生出來?有一個人想出個難題問耶穌,一個人該作什麼才有永恆的生命?耶穌就說了一個路旁暴力傷人事件的故事給他聽。故事中有三個人,兩種不同的反應。其中兩個人的反應是看見人受傷卻視若無睹,避而走開;另一個人的反應,則是盡一切力量去幫助傷者,甚至像看重自己的生命一般。(參考路加福音10:25~37﹞我們對生命的反應是什麼?是愛,還是冷漠?是滿有恩惠,還是總歸咎於他人?是願意犧牲奉獻,還是自掃門前雪?聖經記載,萬物都是藉著神所造的,生命在祂裏頭。這位生命的主是一位滿有恩典與慈愛的神,祂也要屬祂的人彼此相愛﹝約1:3~4;約壹4:7~8﹞。 企業家和小男孩 一位企業家和他的太太為了事業忙碌,幾乎精疲力盡。他們覺得必須休個假,因此就去了一個海邊的別墅。湊巧,一場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也同時蒞臨了這個海岸小城。聆聽著屋外的風雨,企業家躺在床上,不禁聯想到自己如這暴風雨般的生命,每天都承受著數不盡的要求與壓力。風雨逐漸退去,窗外恢復了寧靜,企業家不願吵醒太太,悄悄地離開別墅,到海邊觀看暴風雨後的情景。沿著沙灘走,他發現海灘上佈滿了被海浪沖上來的海星,被困在海沙上。只要太陽一出來,這些海星就會因失水而死。正思考之際,企業家發現一個小男孩正忙著拾起沙灘上的海星,耐心地一個個擲回海水。企業家向著男孩走去,問道:「小朋友,你在作什麼啊?你一個人再怎麼丟也於事無補,無法造成什麼影響,海星實在太多了呀。」小男孩彎腰又拾起一個海星,丟到海中,看著海星沉入水中,開心地說:「可是,對我丟到海裏的那些海星而言,它們卻是生死之別。」(Denis Waitley) 註2企業家看到的是責任和工作,很容易就覺得疲乏;小男孩看到的是生命,很容易就察覺出其中的希望。你所看到的人生是什麼? 向生命作出回應 耶穌為門徒洗腳,輪到彼得時,彼得說:「主啊,你要洗我的腳嗎?」耶穌解釋說:「我所作的,你現在雖然不知道,以後你就會明白。」彼得仍堅持:「你絕對不可以洗我的腳。」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就與我無分了。」彼得因而改口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都要洗了。」(約13:6~9)彼得對耶穌的要求,直覺的反應是不妥與不安,因此堅持己見。但是當彼得體會他的堅持會令自己失去珍貴的福份,就當機立斷,馬上改變自己的反應。要反應快,需要保持高度的調適能力。若是我們希望自己不會變成一個反應遲鈍的人,以致失去生命的祝福與活力,不妨試試下列的練習,以增進自己反應的能力:練習從人的臉部表情來判斷他行為和言語的用意,這需要一段時間重複的練習。猜錯不要緊,給自己更多一點機會和練習。練習使用前述推理過程,看看自己的反應是如何產生,是否有調整的必要。主動多學多問,收集相關資料,先自問所疑惑之處,不要單靠直覺。「人有了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5:12) 在我們對生命作出愛的回應之前,是否應當先肯定我們所擁有的是那會存到永恆的生命? 參考資料: 註1. Carlyon, William D. Attribution retraining,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7, Vol. 26 Issue 1, p61. 註2. 摘自 Swindoll, Charles R.. The Tale of…
Read more
Author: 劉亦文
August 1, 2000
心靈的啟蒙 科學家們一直到近年來才發現,嬰兒出生後,特別是童年時期的人生經驗,對人類大腦思路架構的形成,比天賦更具決定性的影響 (Newsweek, 2/19/1996)。每一個腦神經細胞都和其他成千上萬的神經細胞連線,建立起萬億個神經線連結(synapses or connections)。而這些連結的產生,是在孩童發育的各個階段,從視覺、聽覺、觸覺來的經驗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個網路系統。 心靈的可塑性 「對成人而言,經驗所影響的是行為,對孩子而言,經驗所影響的是心靈網路的建造。」──培理醫生,貝勒醫學院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許多鼓勵與豐富的學習環境,會為孩子日後的一生,定下成功的基礎。相反的,無論是身體或心靈在年幼時受到不斷的傷害,根據研究,這些受虐兒童大腦結構中的神經線連結(網路結構),比起有正常童年的人少許多,大腦中掌管情緒的區域(limbic system)也小了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註3】。因此為兒女提供一個安全,正常的成長環境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責任。若要進一步富化孩子的心靈,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個美好的親子關係。孩子的學習,無論是語言,推理或想像,都是從人際關係中啟發而來。另外,幫助孩子接觸美好的事物,聽優美的音樂,觀察大自然的生態,玩樂高﹝lego﹞或作手工,背誦好的文字作品,尤其是聖經,會在他們的心靈網路上奠定日後吸收類似資訊的基礎。 成年人的心靈網路 如同身體其他機能一樣,人腦功能的發育也有一個巔峰期,大約是在24到28歲之間,過了巔峰期的人腦,會自動以建立大腦的資訊網路來彌補功能上的不足。成年人的思考功能是否能繼續開發,一般會受三種因素的影響:1. 頭腦的體操愈喜愛動腦筋的人,思路就愈敏銳。賓大老化研究中心主任謝毅(Schaie)說,一個停止解決問題的人,遲早會變成一個不能解決問題的人。2. 疾病的影響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往往會使人變得被動懶散。因此對這樣的親友,除了表達我們的關懷之意外,也可以按他們的情況帶一些錄音帶給他們聽,幫助他們保持心靈的活力。3. 思考的彈性一個五十歲的人若能玩十五歲的遊戲,這樣的人絕對永保青春。凡是在老年認知能力高的人,都是在中年階段思考彈性度高的人。成年人的心靈,可以透過不斷的學習,來豐富化它的功能,保持它的活力。下列五項建議,可以幫助成年人活化他心靈的敏銳度── 建立心靈的資訊網路 1. 與上帝的心靈連結「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馬太六:29﹞人的創作靈感都是從捕捉造物主的奇妙創造而來的,特別是當我們與創造心靈的神建立起關係,我們心靈的網路自然也就更寬廣、心靈的敏銳度也愈高。2. 教育若有機會,就去學校選修一門課。教育會提供學生練習說與聽的機會,說與聽是心靈的一種獨特功能,對提升大腦資訊網路功能有富化的效果。3. 保持潔淨「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23。普渡大學教授凱爾(Dr. Robert Kail)說,成人大腦的發展,就像是一個成熟的電腦軟體,不斷在研發捉蟲的能力(debugging)。心靈網路的清潔,是心靈能發揮高功能的條件之一。因此需要常以真理﹝神的話﹞來檢查自己的思想意念。4. 結交益友朋友多的人較孤獨的人心靈的功能要敏銳許多。5. 多運動,少看電視謝毅博士在他人類老化的研究實驗中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對生活不同事物投入多的人,比一天到晚坐在電視機前面的人,更能保持智力。 心靈會饑渴 大腦有一個特徵,就是無法忍受真空狀態,大腦渴求資訊的供應。如果得不到新的資訊,大腦就只有將庫存的資料不斷取出來運用【註4】。耶穌曾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馬太四:4)心靈的成長,也需要許多外來資訊的供應,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往往「饑不擇食」,吸收了許多不健康的訊息而不察覺,不單對自己造成負面的影響,往往也對下一代造成傷害。神的話有清潔人心的功能,就如同電腦軟體中「自動校正」(debug)一樣。如果家中有一電腦網路專家,一定會讓你享受到電腦高功能的威力;如果我們將心靈連結到造物的主,必定也能體會到心靈功能的超級威力。 【註1】Lemonick, M.D. & Madeleine J. N.. Glimpses of the Mind, Time, 7/17/95 【註2】Costa-Giomi, Eugenia &…
Read more
Author: 劉亦文
June 1, 2000
人生有夢,可以是進步的動力,也可以是挫折的源頭。人生無夢,可以是平庸的原因,也可以是知足常樂的溫床。有心的父母該如何斟酌,才能恰到好處呢?
Author: 劉亦文
April 1, 2000
與自己相處,真不簡單!和別人共存,學問太大!要面對壓力,小生怕怕!有上帝同行,信心滿滿! 發脾氣,簡單!每一個人都會。可是該對誰發,什麼時候發,為什麼發,怎麼發,這就大有學問了。 這種學問也就是所謂的「情感智慧」。 那麼您的情感智慧到底有多高?不妨試試看回答下面的問題,給自己作個簡單的評估。決定回答「是」或「否」的標準是一貫性(consistency)的高低。簡單地說,就是絕大多數的時候您覺得「是」,您就勾「是」,反之亦然。現在您就可以開始做答,請記住,誠實的回答才能得到正確的評估。 回答完所有的問題後,將所有「是」的數目加起來,如果總數在十以上,就表示您的「情感智慧」極高。【註1】如果總數在十以下,好消息!因為不同於智商的是,「情感智慧」是可以增加的。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齡,與不同的人相處,和面對新的工作挑戰,我們在情緒上都有需要做調整。有時是微調,有時是重調。情緒失調就如同琴弦失調,不但無法表達人生樂章起伏的美,也枉費了造物主的匠心獨具。 「情感智慧」高就如同調好的琴,隨時可奏出感人的音樂。「情感智慧」不夠時,就如同失調的琴,永遠無法奏出真正的原音。因此說「情感智慧」是美好人生的起跑點是一點也不為過! 在前面您做的自我測驗中,測驗了您在四方面的「情感智慧」。您是否準備好做一些調整? 自我接納 第一根「情感智慧」的弦是「我」──對自我的認識、接納與肯定,第一到三題。 認識真正的自己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使徒保羅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而應照著神給你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馬書12:3﹞無論高估或低估自己都於己無益。要真正認識、接納與肯定自己,建議您: 做性向測驗; 認識造你的神; 聽聽好友對您的評語;寫日記,將您每天的感受真實地記錄下來,一段時間後用旁觀者的角度來認識日記中的自己。 愛人如己 第二根「情感智慧」的弦是「你」──人際關係,第四到六題。 聖經中所說的愛人如己,人真的能做到嗎?中國人常說的將心比心,與人類行為學家所說的同理心其實是指著同一件事。愛人如己不但做得到,並且美好人生中三樣不可或缺的其中之一就是愛人。另外二樣就是愛神與愛己了。 考菲博士(Dr. Steven R. Covey)認為若要過一個有內涵有果效的人生,在人際關係上有二樣可供您參考的建議: 與人共處,不是我贏你輸,也不是你贏我輸,而是以雙贏為原則? 先瞭解別人,再尋求別人的瞭解兩個人若團結起來,力量絕對超過兩個人各自單獨奮鬥,這也就是所謂的「合超效應」(Synergy)。【註2】 您不妨試試看這些建議,在您與人相處共事之前,將您人際關係之弦調好,相信一定會奏出美好的友誼之歌。 舒解壓力 第三根「情感智慧」的弦是「它」──對壓力與衝動的調適,第七到九題。 面對壓力與衝動,您是如何去舒解它們的?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11:28﹞ 您試過嗎?您信得過耶穌對人的應許嗎?若不將你的重擔卸給祂,再努力工作,壓力也不會減少一分。喝再多的酒,問題也不會自動消失。 針對這個現代人的通病,海柏博士 (Dr. Bill Hybles)的建議是─愈忙就愈不能不禱告(Too busy not to pray)。壓力愈大,衝動愈強,就愈要回到神的面前禱告,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7﹞ 人生目標 第四根「情感智慧」的弦是「神」──人生目標和價值觀,第十到十二題。 還記得我決定信主的那一天晚上,突然覺得一切豁然開朗,看什麼都覺得特別親切可愛。兩個小時之間,可以使我從對人生充滿疑惑到充滿信心與盼望,這種調整改變,我相信除了神,沒有別的力量可以做得到。 根據研究報告,平均年齡愈高,「情感智慧」也愈高。因此更證明了情感智慧是會增加的。今天就試試使用一個上述的建議,用在您自己或所愛的人身上。下回等您再做一個類似的測試時,成績單可能就不需要再藏起來了。…
Read more
Author: 劉亦文
February 1, 2000
潛能就如同一份禮物包裝在精美的盒子裏,外表的包裝或許已叫人愛不釋手,但藏在包裝內的禮物卻具有更高的價值。 初春時,大地首先復甦過來,開始召喚與它共享造物主恩惠的萬物,一同抓住春天的生機。 有兩顆大麥種子,躺在肥沃的春地裡,聽見了大地的召喚,籌思該如何面對可能的機會與變化。 第一顆種子說:「我願意化成向下紮的根,向上挺的芽,我的根要探進大地的胸懷,吸收它的豐富,轉換為我成長的機會。我的葉子要伸向藍天,輕吻早晨的霧氣,接受陽光的愛撫,傾聽雲雀歌唱,隨著春風的節拍舞蹈,品嚐春雨的甘甜,將花苞如手卷展開,我要成長!」 果然它真的開始成長! 另一顆種子說:「變化是危險的,把根探進大地,會變成地鼠的晚餐。把芽伸向天空,蝸牛絕不會口下留情。早晨的霧氣是病毒寄宿我葉子的媒介,陽光可能晒傷我的嫩芽,到處爬行的毛虫,是貪吃幼苗生命的劊子手。我還是保持現狀比較安全!」 結果它被一隻雞啄食了!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翰福音12:24,25 潛能就如同一份禮物包裝在精美的盒子裏,外表的包裝或許已叫人愛不釋手,但藏在包裝內的禮物卻具有更高的價值。 人的外表及才幹就如同禮物的包裝,各有特色,然而外表及才幹不是人的全部。隱藏在外表及才幹裏面的是更寶貴的東西,可能是面對逆境的勇氣,可能是突破瓶頸的創意,可能是同化異己的智慧,也可能是為人所不能的愛心。 神給人最大的禮物就是耶穌,祂雖無佳形美容,臨死在十字架上時,還被人恥笑他自救無能,還談什麼拯救世人。然而,潛藏在耶穌裏的卻是神的愛與永遠的生命。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約翰福音14:12 每一個人都有潛能,然而潛能的展現需要有跨越現況的決心,像種子跨越黑暗與恐懼的決心,像得到禮物要跨越拆除包裝的決心。過程或許不易,但是結果卻會是充滿驚喜與永恆的價值。
Author: 劉亦文
December 1, 1999
人人愛好自由,一個十八歲的大學新鮮人,更是一心響往脫離父母的管轄,在校園中盡情享受各種獨立、自由的滋味。 但是,根據康乃狄克大學醫務室的主任報告,大學學生,尤其是大一的新生,因無法適應突來的自由,學習方式的改變,有的甚至再加上一個兼差,他們生病的頻率非常之高,從感冒到心理問題,及引發其他身體的疾病等層出不窮。醫務室建議的解決之道是—這些學生需要學習如何在自由的校園中,規劃自己的生活。註【1】 對許多第一代的北美移民而言,相信也有許多類似的經驗。自由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是在自己的崗位上抓住機會,努力地工作。雖然知道可以爭取更多的自由空間,然而因為語言的障礙,或是文化的不同,我們常感覺在一個自由的國家,卻過一個不真正自由的生活而苦惱。 反觀已為自由努力了二百年的美國人,有許多人天天卻又因擺脫不掉的壞習慣—飲食過量、酗酒、色情、賭博、和毒癮等,而過著受捆綁的日子。 為什麼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人卻依然感到失落,無奈與受捆綁?格林菲德(Meg Greenfield) 說:「現代人對生活的目標,個人的嗜好,對錯的標準,和責任的歸屬等的看法大部份仍是建立在—我是屬於那一群人,那種階層或那個團體;而非建立在個人的性向與喜好。」註【2】換言之,大多數人已熟知政府、經濟、生活的自由,但是對什麼是個人靈與思想上的自由卻不清楚。 自由靠學習而來 對一些覺得已經被父母約束了「一輩子」的青少年而言,自由的定義就是脫離父母的管轄。孩子或許如此想,然而事實的真象並非如此。為人父母都知道,若孩子不具備夠堅強的意志和獨立的思考能力,結果就如同前述康乃狄克大學的研究結果,他們雖然生活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並不能真正的享受到所期盼的自由。正如一個人的成熟需要時間學人生的操練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也需要靠不斷學習操練,才能被正確地運用。 學習善用自由的步驟 1.明白真自由之道 不受謬誤想法和邪靈的捆鎖就有心靈與思想的自由。因此,想要有心靈與思想的自由,最基本的就是必須要先培養辨別真理學謬論的能力。 2.積極認識真理 認識真理帶給人能力去抵抗邪說惡習。如果不主動去認識真理,就等於放棄心靈與思想的自由,任由各式各樣的說法影響自己的心靈與思想。 在聖經裏有一個故事說到,有一個人心裏被一個鬼轄制,他就想辦法把這個鬼趕了出去。本以為就此輕鬆無事了,卻沒想到,被趕出去的這個鬼找不到其他的地方可待,又碰上了其他幾個和它情況相同無家可歸的鬼,便說,還是回到原來住的地方好了。回去後,發現那個人把心裏都打掃乾淨了,卻讓它空置著,於是就把其他幾個半路碰上,比它自己更惡的鬼一起帶進去住,結果那個人後來的景況比原先更慘。(路加福音11:24-26)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一個有關自由很重要的原則—我們若不以真理充實內心,謬論便自然乘虛而入。讓錯誤的想法來影響我們的思想的結果,就是失去正確思想的自由。 3.練習辨別謬論 明顯的謬論很容易識別,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卻很難分辨:譬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你愛老大,我就愛老二。書中自有顏如玉。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只不過高中畢業,能有什麼出息。年過三十還未婚,表示此人一定有問題。四十歲以前還沒有什麼成就,這輩子大概也沒多大希望了。五十多歲的人了,要改這些老毛病是不太可能的了。這些看似輕描淡寫的人云亦云,有時卻會奪去心靈與思想的自由。 分辨是非需要經常地練習才能做到。為人父母若希望孩子離家進入大學時,能不受錯誤想法所影響,真正自由地選擇過一個充實的大學生活,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應當幫助孩子練習分辨正確與錯誤的思想。 4.遵循真理而行 聖經中說,「你們若常遵守我(神)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1-32)按著神的真理而行就會使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經歷到自由,因為當我們按著神的真理而行時,自由就會排除錯誤的想法。 有一個年輕人在感化院等候法院的判決時,心中被各種不滿、絕望和挫折感纏繞,因而想起以前曾去過的教會,心想或許他們可以幫助自己走出這團迷霧。 來探望他的牧師鼓勵這位犯人,建議他開始每天去觀察神藉著聖經告訴我們的話是否真實。將所見記錄下來,並且為此向神禱告感謝。當他真的如此去做後,他的思想和行為中逐漸浮現出一些美好的東西。他的努力使他的思想方式開始發生變化。他發現以往隨心所欲,懷恨和報復的想法不但毫毛價值,並且徒增煩惱。 一段時間後,這位犯人不但不以自由被囚禁而苦,反而看見牢獄中有寬敞的休閒室與圖書館,並且藉機結交了不少新朋友。 結語 無論我們目前的景況如何,即使身體與行動或外在環境有多少限制,如同本文開始所提的移民困景與惡習纏繞,但是當人的心靈與思想和神相遇,並按神的真理而行的時候,就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必能得到完全的自由。因為「主的靈在那裏,那裏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後書3:17)盼望我們因心靈與思想完全的自由,在生活中就能活出更豐盛的生命。 註1.USA Today Magazine,Dec.96,Vol.125 Issue2619,p6. 註2.Greenfield,Meg.,Newsweek 3/23/98, Vol.131 Issue12,p76.
Author: 劉亦文
August 4, 1999
別讓習慣性無助感,吞噬你的生命力; 別讓習慣性的懶散,消滅你的戰鬥力。 柏林圍牆被拆毀時,1989年十一月九日晚上七點,透過衛星電視的轉播,我們目擊成千上萬的人,在倒塌的圍牆上雀躍,那是充滿了希望與未來的一刻。這個象徵拘禁、不自由、腐敗和經濟蕭條的鐵幕,在被一磚一磚地敲毀,整個東歐似乎點燃了一柱希望的火苗,明天的日子將如西歐、北美一般的自由繁榮。然而,同屬鐵幕裏的近鄰波蘭,在政經轉換的劇烈過程中,持續的高失業率,卻使波蘭人很快地又再一次跌入無助的深淵,失去了那雀躍在柏林圍牆上的活力。 波蘭的若克勞大學(Wroclaw University) 對此現象做了研究,探索人民士氣低落的原因。原來波蘭人民已習慣於共產經濟,共產經濟制度中沒有所謂失業的問題。因此波蘭人民深信,失業的問題是新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想辦法提供各種就業機會給公民,公民本身並沒有責任去找工作,或是去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另一個對波蘭人民的心態較深入的描述是,從過去的經驗中,老百姓早已認清,無論做什麼,無論是否努力,最後換來的並無任何差別。許多人乾脆放棄努力,這種心態稱為「習慣性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註1】 習慣性無助感 習慣性無助感的造成通常是因人生經驗中不斷的挫折,這些挫折使一個人以為,無論如何努力,對情況都不會有任何幫助。這種想法也是造成自我形象低落的原因,甚至形成抑鬱症。 人類行為學家撒利格曼(Seligman, 1973)曾用兩組狗來做實驗,先將第一組狗栓住,不讓牠們跑掉。然後不定時地電擊這些狗。同一過程重覆幾天後,將狗栓去掉,再施以電擊。此時這些狗本可以輕易地躲開,因為已經沒有狗栓栓住牠們,牠們甚至可以輕輕鬆鬆地一跳,就能跳出那個實驗的隔間。但是超過一半以上的狗都沒有嘗試躲開。 第二組的狗從沒有經過電擊,但一旦受到電擊,幾乎全數都即時逃離。結果明顯地表示第一組的狗已學會忍受電擊,並且接受了牠們認定的一個事實,就是即使再怎麼努力也於事無補。【註2】 活力的殺手 感覺無助往往可以使人謙卑,去尋找解決的方法。它也可能使人灰心到放棄努力。習慣性的無助感是,認定一個事實,就是自己已走到盡頭,無論做什麼,都於事無補。很自然地,活力也就隨之褪去。 活力的最大殺手是認定做了也沒用的一種心態。除了習慣性的無助感之外,還有一種類似的心態就是「習慣性的懶散」(learned laziess)。 習慣性的懶散就是認定自己事情做不做都無關緊要,反正別人都會把事做好。繼承了大量遺產,不需要工作的人,可能會有習慣性懶散的傾向,因為缺乏戰鬥力的緣故。 留心敵人的陷阱 習慣性無助感,與習慣性的懶散都是錯誤的心態,留意這種心態如何造成,會幫助我們避免掉入喪失活力的陷阱。 1.「不可能」的陷阱 當我們的思想只是以自己與外在的環境為中心時,許多事看起來就是「不可能」。 聖經中記載了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事件。一個夜裡,耶穌在水面上行走,預備到他門徒那裡。耶穌的門徒之一彼得說:「主!如果是你,就請你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但突然起了風,彼得心裡就開始害怕起來,同時身體也往下沉,就喊:「主阿!救我!」耶穌就抓住他的手,拉他起來,說:「你這個小信的人哪,為什麼懷疑呢?」﹝馬太福音14:25-31﹞ 當彼得看到自己的無助和環境的惡劣時,他覺得在水面上走是「不可能」的事,忽略了在他沉下去之前,他已經走在水上面的事實。當他覺得不可能時,他就經驗到果真不可能。然而,人的「不能」並不代表神「不能」。神不但「能」,並且應許在我們「不能」時,會為我們開一條出路﹝哥林多前書10:13﹞ 。因此使徒保羅也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13﹞ 2. 「力求完美」的陷阱 根據研究,許多女人,通常對週圍的人有很強的責任感。為了滿足親友各種的需要和要求,耗盡了自己的精力,但是,至終卻發覺無論做得再多,也永無止境,並且無法改變身邊的任何人與事。長期的無助感最後導至憂鬱症 。【註3】 「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馬書12:3﹞我們需要瞭解自己應當承擔,與能夠承擔的範圍。自己沒有把握的事,不要輕易承諾。 3.「道上有猛獅」的陷阱 聖經中形容懶惰的人是作任何事都提不起勁的人。懶惰的人伸手到盤中取食,但連把食物送進口裡都嫌累。﹝箴言26:15﹞每天坐在家中,那裡也不想去,就藉口「外面亂得很哪!」工作也不想做,理由是「看人臉色有什麼意思,我又不愁吃穿!」 然而,懶惰的人最後的去處,不是貧窮就是恥辱。﹝箴言6:11;馬太25:30﹞ 活力的泉源 活力的泉源在於認清人生努力的方向和目的。無助感和懶惰常在這個過程中混淆我們的視線。特別是在困境與失敗中,我們缺乏的通常不是活力,而是正確的認知。即使我們真的已走到人的盡頭,我們也當明白,「天無絕人之路」,人有盡頭,可是神卻是永無止境。在神沒有難成的事。我們並不孤單,神說:「我必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約翰福音14:18﹞ 戰勝無助感的方法 學習如何處理失敗。一個人若不知在失敗中如何自處,他就無法真正認識自己的能力在那裡。 ‧認清自己無助感的來源。 ‧認清責任的歸屬,為自己需要做的事設定界限。…
Read more
Author: 劉亦文
June 4, 1999
打隧道鋪軌碰上地河?那就賣礦泉水! 抬癱子求醫碰上人牆?那就空中降落! 根據統計,二十世紀以前的創作與發明,絕大多數是屬於個人努力的成果。然而在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創作與發明卻常常是團隊一起腦力激盪,配合投入的結果。 創作不再只侷限於科學,藝術或教育的領域,創作也可以在工商業,農業,甚至其他任何領域綻放它的風采與活力。特別在高科技與財經方面,這兩個目前主領全球脈動的行業裡,已逐漸形成一股『創作運動』。 創作運動 『創作運動』所表達的是: ● 創作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每一個人都具有創意的潛能。 ● 創意可以透過教導而發揮出來 ● 創意是進步與突破的唯一道路 美國國家創意中心執行主任安德生 (Wes Anderson, National Center for Creativity) 說:「我個人認為,創作運動反應出一般人對職員或工人有更深的一層認識,他們不只是靠一雙手在工作,他們還有頭腦與思想。」 另一方面,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中,品質好已不能保証不被淘汰。只有不斷創新與改進才能生存。因此以往的「需要乃發明之母」一說,已被「痛苦乃發明之母」所取代。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更多人的創作力因此發揮出來,不但創作的成果對整個社會有貢獻,藉著創作而達到自我實現的這些創作者,也會對社會造成積極與正面的影響。 鐵路和礦泉水 日本鐵路在穿鑿隧道時,碰上了一條地下水流。工程師們已想出了一個抽水的辦法,可以使工程繼續進行。但是,有一個工人卻同時發現,有很多工人都在喝這地下水。結果他的發現與建議使日本鐵路打進飲料市場。如今,Oshimizu礦泉水在販賣機、送貨到家的兩種生意已遍及日本,每年為日本鐵路賺進五千萬美元。 『集體創作』一書的作者之一,羅賓蓀(Alan G. Robinson) 在所做的研究中發現,一個公司研發出好的產品,或降低巨幅成本的策略,有百分之七十五是來自第一線的工人,而非高級主管的辦公室。因此如何幫助及鼓勵員工發揮他們的創意,已成為許多公司經營的重點之一。而要達到此一目標,第一個要問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工作環境對創作力的發揮最有幫助。答案是,在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創作是每個人的責任和權力。 創意能力人人有 通用汽車公司的全球高科技革新主管,布萊克(Den Black)曾說,以往我們總認為,發明是屬於那些較有想像力,一天到晚躲在角落裡想事情的人。然而,我們需要改變這種錯誤刻板的想法。每個人都會思想與模擬,因此就有潛能去想像與創作。 知識+洞察力+創作環境=創意 一般而言,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獨特的喜好或專業的才能與知識。這些就足以成為創作的根基。若再加上一個創作的環境,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發揮創意,創作出令人驚喜的成果。 由於創作的成果常是出乎人的意想,因此許多人就認為創作的過程也必定是不尋常軌,難以控制。事實上,雖然有一些創作需要一點靈感,但絕大多數的創作過程最需要的是耐心、用心、謹慎和正確的判斷。 美國航空公司近十年來,一直在推動鼓勵所有員工將他們任何的構想與建議提供給公司。一位空服員在服勤中發現,每一次飛行時,飛機上所使用的免洗咖啡壺蓋常常還沒用就被丟棄。雖然一個免洗咖啡壺蓋也不過幾分錢,但美國航空公司採用了這位空服員的建議,將每班飛機免洗咖啡壺蓋的數量減少一半,結果替公司每年省了62,000美元。 這位空服員的用心觀察與判斷,加上航空公司的鼓勵與開放,一個簡單的想法就可以成為一個有建設性的創見。創作無所謂大小,重要的是在創作中,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優良的創作環境 創作環境通常就是我們工作的環境。一個工作環境若具備下列幾個條件就稱得上是好的創作環境。 ● 有明確的工作目標。尤其在團隊或工作小組中,若工作目標不清楚,或是經常更換目標,再多的想像與創作也會無疾而終。 ●…
Read more
Author: 劉亦文
February 3, 1999
水仙,自戀至死,迷失了自我;回聲,戀他而亡,失落了自我;基督,捨命十架,尋回了我們。 一個人可能才高八斗,卻瞧自己不起;一個人可能擁有眾多仰慕者,但卻擔憂,若他們知道真正的自己,還會如此仰慕嗎?一個人可能靈性高深,但在人群中卻毫無自信。為什麼會這樣呢? 自我觀與生活品質 希臘神話中的美男子那西塞斯(Narcissus),因自戀至痴狂,孤獨憔悴而死的故事,為人所熟知。外型出眾的那西塞斯,為何會淪入孤芳自賞的慘境呢?原因在於他自視過高。那西塞斯曾傲慢地拒絕眾多愛慕者的追求,包括了女神愛可(Echo),因而引起眾怒。眾神對那西塞斯如此不知好歹的懲罰就是:乾脆讓他愛慕自己個夠。那西塞斯被送到希臘南邊的赫利孔山,日日伴池顧影自憐,死後變成了池中的水仙。 愛可因著遍尋那西塞斯不著,最後也憔悴而死,成為山林中的回聲(echo)。一個人的自我觀,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品質。聖經告訴我們,「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羅馬12:3) 我們該如何看自己才能看得「合乎中道」?首先就是要有信心。 信心是建立自我形像的基礎自我形像的刻畫是建立在自信與對造物者的信心上,也就是所謂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然而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失敗的經歷,或因一些人在言語和態度上,有意無意地貶低,會使我們失去自信與對神的信心。 ● 信心的重拾需要從饒恕別人並尋求神的饒恕開始。饒恕能幫助我們忘記過去,努力向前,有一個新的開始。 ● 信心的重拾也需要藉著對自己更多,更深入的瞭解。認識自己的才幹能力,個性特質,與人的關係及與神的關係。 ● 信心的重拾需要有一個愛的環境。有一些瞭解你需要的人在旁邊,會使你更有把握。 愛心是肯定自我形像的力量 愛的力量是神奇的。愛能使人看到別人的優點,同時也能包容他的缺點。 在聖經的雅歌中,有一段和那西塞斯與愛可截然不同的愛情故事。書拉密女愛慕所羅門王,但在眾女之中,書拉密女對自己是否能得到青睞並無把握。因而在她的情歌中曾對所羅門王說道:「不要因日頭把我晒黑了,就輕看我。」 然而,所羅門王卻看到書拉密女特殊的美,讚美她的眼。並為書拉密女刻畫出一旦成為王后的她,會如何的美。書拉密女得到所羅門王的讚美後,對自己不再感到自卑,在後來的詩歌中,將自己比喻為「沙崙的水仙(或作玫瑰)。」 愛是接納,不是排斥。當我們接納自己,也被人接納時,就能更加肯定自己的形像,而不會像愛可一般,完全失去了自我,只能成為模仿別人的回聲,。 盼望是提升自我形像的指標 自我的形像會隨著我們與人,與神的關係而改變。有沒有一個真正完美的形像存在呢?聖經告訴我們,有。 人是按神的形像所造的,因此神要我們完全,像祂完全一樣。神給了我們一個柔和謙卑的榜樣─耶穌,盼望我們能愈來愈像他。「耶穌本有神的形像,但卻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式,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2:6-8) 重塑自我形像幾點建議 1. 摒除別人對你不當評價之陰影,饒恕那些對你做過不正確批評的人。 2. 想確定自己的性向,不妨作一個性向測驗,與受過專業訓練的行為專家討論測驗結果,做一個參考。 3. 尋找一兩位成熟、有智慧,能給你中肯建議的朋友或前輩,常向他們討教。 4. 多去看別人的優點與長處,做適當的讚美和鼓勵。 5. 為五年後,甚至十年後的自己,勾畫出你希望看到的形像。 6. 設想在別人眼中,自己的形像如何。 7. 真正地去認識耶穌基督。 一個窯匠或許要摔壞無數個胚子,才能選中一個想要的,放進窯中烘烤。自我形像的塑造也需要經過人生的歷練與淘汰,至終選出一個被自己、被人,和被神滿意的樣子。只要有信、有望、有愛,我們至終必看到那完美的成品。
Author: 劉亦文
December 5, 1998
洞察悲觀癥候群的成因,享用聖經信仰法的三個答案,你可以向悲觀的習性道別。 如果你是一個時常注意大小新聞動態的人,就可能患有一些「悲觀癥候群」的症狀。如果在你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或師長的言行經常不一致,你也可能會併發「悲觀癥候群」。當你看到半杯水,卻老注意到那沒加滿的一半,那麼你也有資格加入「悲觀癥候群」的行列。 一個人的想法可以決定他一生的幸福。然而,我們卻甚少察問我們的想法是從何而來?受誰的影響最大?想法正確嗎? 「悲觀癥候群」是廿世紀末──資訊爆炸時代,一般人在想法與觀念上所易犯的一種通病(註一)。 什麼是悲觀癥候群? 悲觀癥候群就是:一個人對週遭的事存負面的想法,認定許多事情已每況愈下,對未來不抱任何期望,儘管事實並非真正如此。患此癥者有兩個主要症狀:一是對未來失去信心,二是無助感。 在1995年的一項世界性蓋洛普民意調查中,包括美國在內的五個國家,超過80%的國民對他們的生活感到相當滿意。這些國家,不滿意的比例很少超過20%。只有二個國家(墨西哥與匈牙利),不滿意的比例超過50%。但是問及他們對國家未來的前途,則有十八個國家的人民都認為前景並不樂觀。而美國人是最悲觀的國家之一,60%的人認為未來只會更糟,不會更好(註二)。 這項調查的結果反應出一個現代人矛盾的想法: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個人的情況還不錯,但整個社會卻在走下坡。這個想法實際上存有許多疑點,但多半的人並不去探究,而一味認定事實就是如此。基於這項人所偏執的「事實」,人們雖然發現他們個人目前的情況還不錯,但若整個社會在走下坡,自己的未來也是頗堪憂慮的,「悲觀癥候群」於是就因應而生了。 悲觀癥候群之肇因 1.媒體報導的影響 媒體的焦點通常集中在天災人禍上。原因很簡單,壞消息的收視率遠高過好消息。一架飛機若不栽下來,就不具新聞性。其它如國際戰爭、金融危機、美國柯林頓總統的性緋聞,及駭人聽聞的校園槍殺慘案,無一不因保證高收視率而巨細靡遺地送到每個家庭的電腦與電視的螢幕上。 根據華盛頓媒體與公眾事物中心(The Center for Media and Public Affairs in Washington, D. C.)的研究調查,1991年美國的三家主要電視台播報了632件犯罪新聞。95年,中T台共報導了2574件犯罪新聞,其中800件是有關O.J.辛普森的判案。事實上,95年的美國犯罪率是正處於連續七年下降當中(註三)人們若經年累月地籠罩在各式各樣災禍的報導中,再加上本身不主動去判別社會的真象,就很容易對整個社會環境,產生恐懼和不安全感。因此問問左鄰右舍,大家似乎都「感覺」到外面世界亂得很,幸好自己所處的環境還算不差。但「真相」究竟如何,卻無從得知。 2.成長時期所受的影響 造成悲觀癥候群有近因,也有遠因。根據兒童行為科學研究的結果,此症狀之形成可追溯到童年時期。父母及老師的言行不一致,是造成孩童悲觀的主因之一。孩子的希望和人生的榜樣,是建立在他週圍最重要的人身上,若成人時常出爾反爾,或說與做完全是兩碼事,孩子就會想: ●今天的好事,明天可能就沒有了。 ●不要相信別人說的話。 ●行為和結果並不相關。 ●希望、計劃、安排與夢想都是毫無意義的。(註四) 將這樣的想法帶入成人階段時,就不自覺地衍生出悲觀癥候群。 3.個人思考方式的特徵 造成悲觀癥候群也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因素。有些人生來就比較悲觀,很容易淪為悲觀癥候群的受害者。 悲觀消極與樂觀積極的最大不同在於:思考分析方式的差別。悲觀消極的人偏向用「直覺式的思考方式」(automatic thinking);樂觀積極的人則偏向用「判別式的思考方式」(critical thinking)。 一個人若常使用直覺式的思考方式,當遇到困難或不幸時,他的解釋常是沿用前例,而不去追究個別事件的特殊性。因此上次的結局如何,這次也一樣。若以前的經驗十分痛苦,以後也不太可能有翻身的機會。 樂觀積極的人則喜歡將事情個別化,在遇到困難或不幸時,他的解釋常是建立在事實的真相上,因而也較容易找出解決的方法。 悲觀癥候群對人的影響 悲觀癥候群對人的影響有三方面: 1.產生憂鬱症 長期持續地悲觀就會產生抑鬱症。若本身就具有悲觀傾向,再加上外界負面的訊息,則極易產生憂鬱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