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鍾惠娟

意義的召喚

人的內在力量,可使人超越外在的命運。 今年三月,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牧師帶著《活出意義來》一書,送給台北土城看守所中的前總統陳水扁。究竟此書有什麼特殊內容,值得讓前陳總統在羈押中好好閱讀與省思呢? 《活出意義來》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 曾獲選為美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籍,現已譯成多國語言,成為世界著名的暢銷書。作者弗蘭克 (Viktor E.Frankl, 1905-1997)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及精神分析學教授,其開創的「意義治療法」 (Logotherapy), 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及貢獻至深且鉅。此書不但是作者在納粹集中營慘痛遭遇下的生命記錄,更是動盪歷史的可貴見證;對獨創的「意義治療法」之發展與內涵,有深入淺出地闡述。 人為意義而生亦為之而死 弗蘭克在行醫時,經常問那些遭逢極大痛苦的病人:「您為什麼沒有自殺?」既然能夠坐在弗蘭克的診所中看病,這些人當然是戰勝了他們的人生困境,可以回答他的問題了。 有人說是因為考慮到子女的問題;有人說是因為自己還有某項任務或才能尚待完成或發揮;有人是為了其宗教信念;還有人是為要保存一個珍貴的回憶才沒有步上死途 。因此,利用這些纖弱的細絲,為一個傷心人編織出意義和責任,便是意義治療法的目標與挑戰。 而弗蘭克本人則曾在二次大戰期間,因其猶太人的身份被關在納粹集中營長達三年。在集中營漫長痛苦的俘虜生涯中,他的雙親、兄弟、妻子,不是死在牢營裏,就是被送入煤氣間。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又飽受饑寒凌虐,時時與死亡為伍的人,更讓他深思人生有何理由 (意義) 還值得活下去。 獲釋之後,弗蘭克從過去的醫學研究,及集中營的切身經驗,確立了其治療法的中心信念──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和價值。人之所以為人,最重要的本質是,他了解價值的大小,並追求價值的最大化。因為價值與意義賦予了人生活的動力、生存的目標。一個人只要有所希望,他的人生就會正常地延續;而當一個人失去了人生的任何目的與追求,其生命無論存在與否,其生活可以說都已經停止了。 「一個人如果找不到人生意義,就會產生一種存在上的虛空,而引發心理疾病及絕望的情緒,甚至導致自毀,在年輕人中尤其普遍。」在一次演講中他談到這一問題時,說:「年輕時我曾為生活表面的無意義而陷入到絕望的深淵──極端的虛無感之中。但我拼命掙扎,像雅各與天使那樣搏鬥,直到有一天我可以『接受一切生活』,自此也對虛無主義產生了免疫力。」 弗蘭克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的最後時光,身體已被摧殘得十分衰弱,隨時都有可能倒下死去。他之所以還堅毅地活下來,主要是因為他找著了活下去的理由:為了與那遙不可及的親人團聚;為了能盡己所能地幫助營中的難友;為了重返醫界,運用其獨創的心理治療法,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人「最後的自由」 弗蘭克筆下的集中營經歷,和許多其他劫餘者的記述極為不同。他沒有太多劫後餘生的忿怒或報復心,反而是多出了一份悲憫;悲憫自己、他人,及整個世界。在監禁的恐怖過程中,弗蘭克以建設性的方式利用這些經驗,而不被這些恐懼埋葬了他的愛及對生命的熱情。 從慘無人道的集中營裡所發生的許多感人實例,使他建立起一個堅定的信念:人在任何環境下都有選擇的餘地,因為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及心智的獨立。他回憶到,在全體俘虜都受到致命的饑餓摧殘時,仍然有一些人到處去安慰別人,並且把自己僅餘的一片麵包讓給他人。弗蘭克認為這些在自己的生命受到極大威脅時,仍然能夠盡己所能地幫助他人的人雖寥若晨星,卻足以推翻一個理論:人不過是許多生物學、心理學、或社會學條件與環境等因素下的產物。 事實證明「人可以被外界剝奪掉一切,惟獨人性的最後自由──在任何處境下,選擇自己的態度和生活方式──不能被剝奪。」所以 他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根本上是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即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來決定,而非純是環境因素使然。 負面人生的正面意義 每個人的一生總會遇到逆境,或有不如意而無法改變的「缺憾」 ( 如外貌、智能、身世……),然而無論多險惡,我們若以神的心思為心思,重新賦予合於聖經真理的意義,就會產生迥然不同的結果。 聖經中不乏這種「反敗為勝」的例子,如約瑟年少時就被賣為奴 ,甚至被冤枉下監,卻不自暴自棄 、怨天尤人,後來成為埃及的宰相 ,還恩待出賣他的兄長們。他能透視這不幸遭遇背後的意義:「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創 50:20) 先知哈巴谷在面對「無花果樹不發旺…
Read more

看《海角七號》

遲來的情書,遺憾!及時的救恩,福音! 魏德聖導演的電影「海角七號」,在台灣電影陷入谷底近二十年之後,掀起票房高潮,締造全台4.6億元的超高賣座紀錄,也帶動起全面性的「海角熱」,從影視、消費、觀光、文化、甚至政治等層面都受影響。 矛盾中的和諧 這部帶著濃厚台灣鄉土寫實味,穿插著時空差異下兩段異國情愛的故事,夾雜著今昔、虛實、美醜,雅俗的矛盾衝突卻又巧妙融合;看似零散雜亂,卻又有著不和諧的和諧,彷如台灣社會的一種有趣縮影,外界人若只從發生於台灣政壇、社會種種光怪陸離、紛擾不休的現象來「看」,會以為這裡充滿了混亂不安,及至踏上這塊土地,卻訝異這裡的生活是安定有序、活力充沛的。因而容易引發生活於當地的觀眾一種微妙的共鳴。 影片中也十足地表現出後現代潮流的特色──過去傳統、權威的價值、理念紛紛被解構,從前被奉為準則、主流的都一一被檢驗、質疑,甚至顛覆。每一個人,即使再卑微的小人物都可登上台面,展現他獨特的聲音與身段;各吹各的調,無人能置喙其高低、強弱,與美醜。 就如片裡那個臨時湊成的烏合樂團,反映出在現今講求自由民主、有多元價值的台灣社會中,過去被人尊崇的傳統權威、價值觀、道德觀日漸式微與瓦解。因此拉弦琴的茂伯雖一再自詡是國寶人物,最後卻被無情地撇在一邊去打鈴鼓。當道德禮教、傳統權威再難去規範現代人的思想言行,是非黑白的標準也難以界定時,如何向人訴求具有絕對權威的信仰立場與理念,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這部影片如果缺少最後那場美妙動人的音樂會,就會大為遜色。 音樂藝術之美的感動力不容小覷。人性中對具有永恆價值的愛、真、善、美的渴慕與追求是恆常不變的。基督徒向人傳福音,若以「吸引」,而非「說教」來彰顯信仰內涵的真、善、美,帶出的感動與影響力將更深遠。 不完美的美 影片中人物的言行時而表現得粗魯不雅,雖有荒腔走板的突兀,但又帶著一種不虛矯的直率與真情。如阿嘉的繼父,看來像是個粗鄙、橫行霸道的地方代表,一知道阿嘉曠職多日,沒送出去的郵件堆積如山,就馬上找人為他說情脫罪,還開著轎車幫阿嘉大街小巷的送郵件。而桀驁不馴的阿嘉,原與人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一遇到他心儀的友子,雖被她疾言厲色地責罵,卻只能愣在一邊噤若寒蟬。 在這些言行粗俗的小人物身上卻可看到其善良與柔情的一面。而這些人彷彿也是我們生活中不時會遇見的身影─平凡又熟悉;可惡又可愛。在片尾歌曲中倒是貼切地唱出,我們不妨帶著包容的眼光,去「欣賞」這種不完美 (差異的觀點、個性、語言、文化……)的美。 片中以今昔兩段異國愛情故事為對照,似乎增加不少浪漫吸引人的色彩,然而真有「可歌可泣」的內容嗎?阿嘉與日本女子友子那段突如其來的「激情」,禁得起時間與環境、文化變遷的考驗嗎?在他們醉酒後發生了一夜情,隔天醒來,發現自己衣衫不整地躺在一起,兩人還強拉被子,欲遮掩裸露,這樣的反應行為似乎可追溯到人類老祖宗,當亞當、夏娃吃了禁果後,「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創3:7) 人「犯罪」後,若非知其有錯,產生羞慚與不安,就沒必要去找個遮掩的東西( 像無花果樹葉、被子,或有形無形的藉口),來掩蓋其過犯和羞恥。 影片中屢屢唱著「無樂不做」的歌詞,就如現代人振振有詞地辯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說來瀟灑豪放,其實是逃避或是無意、無力去負責甚麼後果。 在罪的權勢下,人只有「五十步笑百步」,卻無人有免疫力。人要如何解決犯罪後帶來的羞恥與愧疚不安呢?聖經為我們指出:「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詩32:1) 又「你赦免了你百姓的罪孽,遮蓋了他們一切的過犯。」(詩85:2) 人無法靠任何方法洗去天良的虧欠,解決罪的問題,只有謙卑地認知真相,知道自己無能無力除去罪的轄制與綑綁,而來到那位大有權能,又有慈愛憐憫的神面前,接受祂的救恩才有出路。 遲來的情書 相對於六十年前,發生在同樣地點的異國之戀,出自那位日本教師寫下幾封「情書」(或說是表達自己愛情的自白書),文詞含蓄優雅,配上溫柔感性的語調,聽起來浪漫動人,恰與發生在現今那種強烈,勇於表達的愛情,成一個強烈的今昔對比。 仔細分析在這含蓄、詩一般美麗的愛情故事背後,可能也不堪細究。那個看似深情的男日本老師,始終不敢表達內心真實的感情,即使最後在船艙上,在船啟動離港之際,眼看著女友苦苦尋找他的身影,他還是躲在人群之後,不敢露面,坦然接受她的道別。若不是他的女兒在他過世後,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這些情書,將它們寄出給他昔日的女友,這些「情書」也只有無聲無息地陪他下葬。而那位當年「等唔人」惆悵離去的女人,六十年來她心裡或許還始終懸掛著他的身影,杳然地等待著他的一絲音訊,若沒收到這遲來的書信,可能要抱憾終身了。他的情書寫得雖真摯深情,引人同情,但所表達的很多是他的歉疚與遺憾。 為有源頭活水來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壹4:18)真愛帶來的是包容、恩慈、信任、不致羞恥、懼怕……(林前13:4-8);因此帶給彼此生命的,應是甜蜜與慰藉、充實與滿足,即使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留下的也應是美好溫馨的回憶,而不是悔憾與傷痛。 「下流人真是虛空,上流人也是虛假,放在天平裡就必浮起,他們一共比空氣還輕。」(詩62:9)下階層的人的言行,往往不加掩飾,直接就陳現粗魯、可笑的一面。上流人雖經過文化教育的洗禮,甚至宗教敬虔外貌的「包裝」,顯得斯文得體多了。然而人的內裡若沒有堅實的愛、信念、力量為生命的根基,一旦遭遇人生風暴的嚴峻考驗,就很易土崩瓦解。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註)。不完美帶有有罪性的人,只有連結於生命的源頭,不斷得著活水泉源的供應滋潤、更新潔淨,才能歡然地唱出一首和諧美麗的人生之歌。 另外,我們應把握時機對我們周遭所愛的人,及時表達心中的愛與謝意,不要為時已晚,徒然留給自己與他人生命空白的遺憾。 註:宋朝.朱熹的詩「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知誰掌管明天

在迷宮般的人生路上,我們有位全能的牧者。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詩篇23篇是最廣受世人喜愛的詩篇,千年來不知安慰了多少徬徨無助者的心靈,帶他們走出傷痛的幽谷,重獲生命的安寧與盼望。 「人生有如一個大迷宮,走一步就不知道下一步的方向」,是世人的共同感嘆。詩篇23篇帶給全人類一個非常重要又欣喜的信息──有一位滿有智慧、能力與愛的帶領者,祂深知每一個人的景況與需要,為他們計劃人生的藍圖,並帶領他們走過每一個里程。 這位大牧人深諳路程的各種情景,並為跟隨祂的人做萬全的準備與供應。雖然這條道路不總是花香常漫、天色常晴,途中時而須攀越高山,時而須行經幽谷;或遇風暴或遇豺狼,但只要人緊緊跟隨這位牧者,一路上就隨時有祂的護佑與供應,毋須驚慌與懼怕。 然而祂尊重人有選擇跟隨祂與否的自由。那些願意跟隨這位牧者的人,祂樂意引導他們走在祂的道路上,直到安抵更美的天家。 我們應該怎樣認得這位牧人的聲音,跟隨祂的引導呢(約10:27)?從人生的指南書──聖經,及歷代跟隨者的蹤跡來查索,可以幫助我們知其概要。 一.聖經的教導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 神對人的心意已經有許多原則和榜樣記在聖經裏,只要我們認真查考思索,就會知道什麼是神所喜歡、悅納的;什麼是神所厭惡、棄絕的。神對我們的帶領與旨意,絕對不會與聖經教訓相違背。例如聖經說:「要常常喜樂」,如果你覺得憂愁是神的帶領,這就不符合聖經的原則。 然而一個熟悉聖經、有豐富屬靈知識的人並不表示他是一個活在神心意裡的人。在福音書裏,我們看到了本來在聖經知識、宗教背景上,門徒都比不上法利賽人,但耶穌卻揀選門徒,把啟示賜給門徒。因為那些法利賽人聽了許多道理,卻不遵行。 我們當留意不要重蹈法利賽人的錯誤。查考聖經的目的,是為了明白並去遵行神的旨意與法則;而不要以此炫耀、比較,甚至去批評或「定罪」別人。 二.立志遵行神的旨意 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約7:17) 我們要明白神的旨意有一個先決條件── 肯立志遵行神的旨意。有這樣的心志,必蒙神悅納,並加強其心志與力量來遵行(林後8:12)。 一個倚靠神認識神的人,他在不同的角色、工作,或環境中仍能繼續按神的心意而活。就好比約瑟面臨主人妻子的誘惑,他的反應是﹕「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創39:9)願我們有大衛的心志:神啊!向我顯示你的心意,我樂意立志遵行。「你開廣我心的時候,我就往你命令的道上直奔。」(詩119:32) 三.祈禱仰望 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7:8) 我們若要尋求神的帶領,應當奉主耶穌的名向祂祈禱,並耐心等候祂的答覆和指引。許多時候神要我們學習懇切祈求、專心仰望神的功課,結果可能拖延一段時間。但以理祈求神的旨意,禁食了廿一天。其實,在他祈求的第一日已蒙應允,但因有魔君的攔阻而延遲,然而他仍不灰心地耐心祈求,終得神的啟示。(但10:11-14) 我們要清楚地感應到神在我們心靈裏的平安引導,是要我們恆久操練祈禱與神相交相通,才容易瞭解的。因為那些讓聖靈管治生命的人,聖靈會引導他們參透神的意念(參林前2:10),又引導他們照著神的旨意祈禱(參羅8:27)。以致聖靈的運行成為了自己的決定,就如腓2:13所說:「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 四.聖靈的引導 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祂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約14:26) 我們應當學習相信聖靈在我們裏面的引導。這位保惠師永遠與我們同在(約14:16),在我們裏面給我們光照、話語,與指示,讓我們明白什麼事是神所喜悅或厭棄的。聖靈會在我們心中,或做感動、催促的工作,例如,聖靈指引腓力向埃提阿伯太監傳道(徒8:26-39)。或做攔阻的工作,如禁止保羅在亞細亞講道,也不許他們往庇推尼去(徒16:6-7)。 然而,聖靈的感動一定不違反主的話,不違反真理,因聖靈是真理的靈。聖靈也令人想起主的話,聖靈會用神的話指引我們如何行信仰的路,若人多讀聖經,當主的話提醒時,他必能認出這意念是從聖經而來,不是自己的意念。 在舊約裏,神藉著很多異象、異夢把他的旨意告訴人。在新約裏也有異象、異夢。但是,神並不把異象異夢作為引導人的主要方法。新約的特點是聖靈在我們裏面感動我們;藉著聖經教訓指示我們;藉著環境顯明神的旨意。異象和異夢不過是特殊的、個別的方法,並不是神引導我們的常規。 五.屬靈的智慧悟性 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西1:9 ) 要認識神,明白祂的旨意,需要有智慧與悟性,從何而得呢?可以坦然向神求(弗1:17, 雅1:5)。在我們尋求神旨意的時候,有一點應該注意:不要將知識、智慧和思維與屬靈的追求對立起來,落到反理性的光景中去。我們應該去掉的是「己」的成分──自己的私慾、意見、小聰明(箴3:5)。 「精明和知識」可以使我們明白神的命令 (詩119:66);「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來5:14)所有的知識、智慧、理智和思維都可奉獻予神,並成為神生命的出口,與成全神旨意的工具。 六.環境的安排與印證 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耐性等候祂;不要因那道路通達的……心懷不平。(詩37:7) 當我們尋求神的旨意時,神往往會為我們安排環境上的印證,使我們有一條通達的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許多人或可從這方面來更多肯定神的帶領。 然而,環境的順利與否不能做為絕對的依據,在聖經裡記載了許多事例,如約瑟的遭遇頗多曲折,被哥哥出賣到外地為奴,後又被冤枉入獄,這些坎坷的際遇其實都在神手的安排之下。 約拿遇見的風浪是因不遵行神的旨意,但保羅遵行神的旨意也遇見大風浪,甚至沉船(徒27章, 林後11:25)。希伯來書11章中也記載那些因信仰而遭受殘酷迫害的信徒。因此,環境只是用來佐證我們裡面的感動,不能做為決定的因素。 七.請教屬靈長者 我既蒙主憐恤,能作忠心的人,就把自己的意見告訴你們。(林前7:25)…
Read more

說清楚聽明白

「十多年來,我一直想知道,我們之間的問題出在哪裡?我總算明白了,原來妳從來就沒信任過我。」螢幕上當紅的韓劇俊男恨恨地低吼。 「你呢?你一直是那樣高傲、自私,從不管我的感受,這才是問題根源。」女主角不甘示弱地說。 看來,照這種對話方式,他們之間的爭戰,以及這齣戲可以演個沒完沒了。不幸的是,這樣的說話方式我們並不會感到陌生或訝異,從與親人好友的閒聊,到報章、電視傳送來的各種八卦話題,甚至走到街上,迎面而來的廣告,或競選傳單,都一再向你傳送真假混淆的訊息。我們如置身在一座語言的大森林中,一路上不僅充斥著各種模糊不清的「路標」,甚至處處還埋伏了「陷阱」與「地雷」呢。 話語的威力 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聖經中也有多處提醒我們話語的威力。如果使用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25:11)並且帶來身心的醫治:「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 (箴16:24 )但若是使用不當,它也會引發爭端,甚至禍患。「舌頭就是火……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雅3:6)因此「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喜愛它的,必喫它所結的果子。」(箴18:21)人們以語文來達成互助──生存的根本要素;但人際間的爭論與衝突也往往肇因於語文。如何善用這有力的溝通工具,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與情誼;減低因誤解而來的敵意與傷害,並洞悉語言的陷阱或煙幕,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領域,及每個人都應當學習的功課。 19世紀末,法國學者博萊爾(Michel Breal)發起了對語意變化的研究,到了1930年代,語意學才發展更趨成熟。語意學(Semantics)原文是指「意義」或「表徵」,是研究語言、思想與行為之間相互關係的一種科學。 認識語言的真相 從語意學我們可以學習下列幾個使用語文的重要原則: 一. 語言是象徵性的人類可任意用某些符號(物品、圖畫、文字、聲音等),來代表某些東西,稱之為象徵。在所有象徵的方式中,語文是最發達、最精密、最複雜的一種。我們必須注意的是,符號不是它所象徵的東西,言辭也不等於它所代表的事實。 早在幾百年前,莎士比亞就已經觀察到這一點,他說:「名字代表了什麼?我們稱之為『玫瑰』的東西,若冠以其他名字,聞起來依舊芳香。」然而大部份的人在某些思域中,都有一種對事物做不適當評價的習慣。將象徵與所代表的東西混為一談;寧可執著於語文的字義,也不正視現實狀況,採取因應對策。 例如,「文士和法利賽人窺探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不治病,要得把柄去告他。」(太12:10)文士和法利賽人視「守安息日」(虔誠的一種象徵)為神聖不可侵犯,因而反對耶穌在安息日為病人治病(路5:6-11)。他們墨守成規,只重視傳統的儀文(宗教的象徵),卻忽略其真正的意義與精神。因此,耶穌責備他們有禍了,「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太23:23) 逃脫這種陷阱的主要方法是,認識規條背後所代表的精神與原理,而不是拘泥於字句的表面。 二. 語言只是「地圖」 語彙的世界與外在真實世界的關係,就與地圖和它所假設代表的地區一樣。「地圖並不等於所有的疆土。」因為地圖不論繪製得多麼詳細,絕無法把疆土裡的一切山脊、谷地、斜坡、丘陵都一一表示出來。同樣地,語言也無法將事情鉅細糜遺地表達盡淨。 例如:若聽到有人說,張三很驕傲(當指出實際狀況為何),則只應去理解張三有一個不好的評價,不應斷定張三是個驕傲的人。 人的理解與體驗十分有限。保羅因此說:「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甚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2)既然無法完全明白事情的真相,我們最好持較保留、不評斷的態度。聖經也一再提醒我們:「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林前4:5) 另外,我們使用的語文「地圖」須要經常更新。相信你不會用多年前的地圖來找你要去的目的地。同樣地,我們對人事物的看法,也要因有新的認識而不斷修正。例如,當我們談到「對靈恩運動的看法」時,需要先去了解靈恩運動的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到今日的第四波,各個時期的特色、主張及轉變,並最好實際到具有代表性的聚會現場去了解與體會。如此所做的評論才會比較客觀、接近事實。 破解這種刻版印象的有效方法是,避免先入為主、以偏概全。 三. 不同抽象層次的語言 愈高抽象的語詞,所代表的範圍就愈廣泛,省略的實相也愈多,我們對事情的真相的了解就愈糢糊籠統。然而,不少人習慣於做抽象的思考,也喜歡用高層抽象字解釋高層抽象字。 譬如,在美國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New Deal)時,一群學者對之加以檢討。有人問「新政」究竟代表些什麼?有人說「國家社會主義」,有人說代表「國家資本主義」,又有人說是「自由主義」。於是大家在這三種主義所包含的問題上辯論大半天。而對於羅斯福所提出的幾個重要法案,及執行的政策,反倒一字不提。 高度抽象名詞之所以被稱為「危險字詞」,主要是由於人們對它的定義和解釋有時會差距很大,並常常有意無意間濫用它們,使聽者抓不到重心,變得更加迷惑。幾個強國爭奪油礦,卻美其名為「保護小國的領土完整」。中世紀的異端裁判所,為維護「正統的信仰」,可用極殘酷的刑罰加諸所謂的「異教徒」。因此,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羅蘭夫人 (Jeanne Marie Roland)臨上斷頭台前疾呼:「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然而,使用抽象名詞的標準,不在於它們所屬的抽象層次是「高」或「低」,而在於它們是否能降到比較低的抽象層次。例如若有人問:「紅色是什麼意思?」答道:「是一種顏色。」再問:「顏色是什麼?」又答:「是一種性質。」這種回答抽象層次愈來愈高,令人愈來愈不知所云。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請他吃西瓜,或紅蘋果;當馬路上的紅綠燈轉為紅燈;遇見救火車時就指示這顏色給他看。 要溝通有效,必須把要說的話在對方能明白的抽象範圍內進行,比較抽象的部份能有具體的基礎支持。讓讀與聽的人能不費力地從簡單、熟悉的具體印象,進到抽象的論點與主張,然後又回到具體的事例。因此一篇有趣或動人的講道或文章,都需要將較高或較低的抽象名詞相互使用,以及將理論和實體交相替代。 這原則若應用在對未曾聽聞過福音的人身上,我們應當從他們生活中所關心、感興趣、及熟悉的事著手,先建立一個彼此都能同意的話題,以對方能了解的語言來溝通;盡量避免基督徒所常用的「術語」,或抽象層次很高的字詞,如:十字架、肉體、靈命、真理……,若必須要使用,最好舉出一些對方能了解的具體事例來說明。 溝通的典範──聖經 若以語意學的角度來看天下第一書──聖經,這本父神寫給世人的書,真可作為人們語言溝通的典範。其詞彙豐富而優美生動,表達的方式也多采多姿,有敘事文、歷史傳記、詩歌、箴言、小說等等。不同抽象層次的語言靈活地交互使用;義理與應用前後呼應與詮釋。 在福音書的記載中,耶穌有35%的教導是用比喻的形式。祂闡述真理,「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可4:33)「比喻是從自然界或平常生活中找尋可見的東西,以有趣的方式明喻或暗喻所想表達的意義,吸引聽者的注意力並留給聽者心中一個問題,以引起聽者主動思想,到底說者所要表達的教訓。」耶穌擅用屬世的、可見的東西解釋天上屬靈的、抽象的東西。 例如,講到「天國」(抽象層次非常高),耶穌用了好幾個比喻來說明:撒種、椑子、芥菜種、麵酵、藏寶、尋珠、撒網等(太13:3-52)。這些比喻都是當時當地人所熟悉的東西,因此能很快明白。 講到「住在基督裡」這個很抽象的觀念,耶穌就以「葡萄樹與枝子」的連結現象來說明我們與祂生命相連的關係(約15:4-8)。當祂以具體的實物來形容時,我們腦中彷彿出現一幅生動的圖畫,而能心領神會其含意。…
Read more

飛揚2004冬令成長營報導

12/26-29四天三夜的冬令成長營在神的祝福中圓滿閉幕,有將近五百人參加了這次屬靈盛宴。「基督心、福音情、生活智」的主題信息,與專題講座讓大家在全人成長上有了新的認識與動力。現將主題信息精華與讀者分享如下: 從合一禱告看基督心 「合一是神對教會最大的心意,合一是一條路,合一帶來權柄與神的恩膏。」大會主題講員周神助牧師在會中一再強調合一的重要。 周牧師以主耶穌離世前,為門徒所做合一的禱告(約17:11-23),來闡釋合一的意義。信徒要「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弗4:3)並且要在真道上合而為一。 他強調,在基要真理上,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嚴謹的,不能與似是而非的異端妥協;在宗派間的做法不同上,是可相容的,例如,洗禮 ,可採用浸水或點水禮;在無關乎真理的事上都是可以通融合一的。 在「挫折中的生活智」講題裡,周牧師勉勵信徒在下列七方面成為合神心意的人: 1. 做感恩之子:選擇謝恩、喜樂。 2. 做謙柔之子:選擇光照、柔和謙卑。 3. 做智慧之子:選擇上頭來的智慧、打美好的仗 。 4. 做祝福之子:選擇彼此體恤、祝福與和睦。 5. 做合一之子:選擇竭力保守合一 、等候真道的合一 。 6. 做生命之子:選擇拒絕善惡樹、選擇生命樹。 7. 做永世之子:選擇不論斷弟兄、等主判斷 。 周牧師在「建立榮耀的教會」講道中強調,現今靠近羔羊娶新婦的日子愈加近了,我們要預備教會成為榮耀的教會。雖然現今教會似乎問題重重,但若用耶穌的眼光來看教會則是大有盼望的。 我們的態度應該要常常仰著臉看祂,以致榮上加榮;能與弟兄姐妹愈來愈合一與相愛。學習西該的態度(斯2:9):他供給香品、宮女與上好的房屋給以斯帖,預備她成為皇后;我們也要盡心盡力預備教會成為榮耀的教會。 提升你的打擊率 「蒙福的人表面看來好像是幸運兒,其實是他實踐了聖經的法則,引動神的恩惠,使他成為蒙福的吸鐵石。」飛揚協會會長李順長牧師,在「提升你的打擊率」講題中一一揭示人生蒙福的要訣在於: 1. 相信神為我的一生有個美妙的計劃,祂蓄意賜福與我(耶29:11)。 2. 給神有彈性空間,來打開我心靈的視窗,捕捉機會(賽55:9)。 3. 盡力做好現在手上的工作,下個機會就會迎面而來(太25:29)。 4. 處逆境能做出積極的思想行為反應(林後6:10)。 5. 保持樂觀正面的情緒(加5:23)。…
Read more

吃出健康喝出活力

「您早上吃了地瓜、一果二蔬的排毒健康餐嗎?」「糙米要怎樣煮得香Q好吃,讓全家人都愛吃?」……近來似乎成了華人基督徒中的另類熱門話題。 飲食學問大 美國衛生統計中心最近公佈全國年度健康剪影,1997年至2002年,糖尿病比例激增27%。將近1/3美國人肥胖,2/3過重。並且依照美國小孩的飲食習慣(吃過多卡路里的加工食品、速食餐、喝碳酸性飲料等),到2020年這一代孩童長大後,至少將有1/3的人會得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 在這講求快速,市場上充滿著琳瑯滿目的加工食品中,要怎樣採購食品,能使自己與家人吃得健康又安心,是值得我們重視的課題。 從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書刊或網路上,我們已經聽聞了各式各樣的飲食型態,孰是孰非直叫人無所適從;不妨就從我們凡事效法的對象──耶穌,來看看祂的飲食型態。《耶穌究竟吃甚麼?》(What Would Jesus Eat?) 此書裡指出在所有的飲食型態中,耶穌的飲食是最值得我們取法的。 耶穌的飲食型態也代表猶太人傳統的飲食型態,與近年來廣受全球營養專家所推崇的地中海飲食型態十分接近,除了在耶穌的菜單上應該不會出現聖經舊約中列出的食物禁例,如無翅無鱗的魚類、貝類、蝦蟹、豬肉等等(利11章、申14:3-21)。這類食物多半有較高的壞膽固醇或飽和脂肪,對人體的健康危害較大。 最健康的飲食型態 今年六月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攝取富含蔬果、全穀類、橄欖油、魚類等地中海型飲食的人,因心臟病和癌症死亡的機率下降至少25%。 地中海型飲食最早是由Dr.Ancel Keys在1958年發表一篇有關飲食習性與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報告提出。此研究調查了一萬二千人,年齡在四十至五十歲之間,分為十六個組群,涵蓋七個國家的居民:美國、芬蘭、日本、義大利、希臘、荷蘭和捷克。調查的項目包括這些人的血壓、膽固醇指數、抽煙史、活動度、飲食習慣,和其他健康習性等等。 結果發現居住在地中海一帶的人因上述原因的死亡率最低。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出奇的低。其中又以希臘這組最低,這組人患有心臟病的比率比日本組更低。芬蘭則是罹患心臟病最高的一組。他們所消耗的卡路里有40%是從脂肪而來,並且50%的脂肪是從飽和脂肪(主要存在於獸畜的肉中),或氫化油(不飽和脂肪經過氫化過程轉化為固態,如奶油乳瑪琳、蔬菜油酥等)而來。 希臘組消耗脂肪的份量大約與芬蘭組一樣,但卻很少是飽和脂肪,主要來自不飽和脂肪,且是以橄欖油為主。尤有甚者,希臘組在心臟性疾病上,比美國組低了90%。 許多研究報告也紛紛指出,地中海的飲食不但最適用於全球各年齡層,對減肥者也是最安全而有效的瘦身飲食法。 所謂的地中海式飲食,是指地中海區域居民的飲食型態。這片區域涵蓋著南歐、北非、西亞、中東等臨近地中海的國家。這個區域的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罹患率都普遍低於其他地區。研究認為,與這個地區的飲食型態息息相關。 地中海區域盛產不少蔬果,如:蕃茄、橄欖、青椒、洋蔥、茄子、大蒜等等,它們也是著名的抗癌與抗氧化的食物,提供了當地居民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與多種可以提高免疫能力、生理活性的物質。尤其是蕃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也含有被視為抗癌物質的蕃茄紅素,蕃茄醬與蕃茄汁也是重要的調味料,無形中減少了食鹽的用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橄欖,不但可以直接食用,也可用來榨油。橄欖油的特點,在於它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足夠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壞的膽固醇(LDL),卻能維持好的膽固醇(HDL),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是有幫助的。 美式金字塔型飲食法 美國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重視營養失衡與慢性疾病的問題,並且極力的謀求對策。在1991年許多健康組織紛紛建議美國農業部(USDA)要適度地減少醣類、脂肪和食用油的消耗量,以及應該將乳製品和紅肉類歸入於選擇性的食品,而非日常的基本食品。 次年農業部發佈了一個金字塔型的飲食指南作為營養教育的工具,特別強調各類食物的份量搭配。透過這個圖示,食物分類與份量的觀念一覽無遺,非常明確。這個原則已經為許多國家所採用。 這個四平八穩的金字塔共分四層,最寬廣的底層是主食品,如:米飯、麵包、義大利麵、穀類。建議的份量應佔個人日常飲食量的30%~45%。然而美式金字塔型飲食卻未特別強調,這類食物應該是全穀食品。 往上一層是蔬菜類,應佔個人日食量15%~20%;水果類佔10%~15%。遺憾的是一般美國人誤以為他們常吃的炸薯條、洋蔥圈,和蕃茄醬等也可算是攝取了蔬菜量;吃下的果凍、糖份過高的果汁或水果罐頭也算是吃夠了水果份量。其實這份飲食指南所指的是完整、新鮮的蔬果,而非經過加工的蔬果。 再上層則為奶類(牛奶、優酪乳、起士),與肉、蛋、魚、豆類,都不超過每日飲食量的10%;尖頂是油脂和醣,用量以5%為限。 地中海金字塔型飲食法 1994年哈佛大學的公共健康學院以地中海飲食為準,並取法這個金字塔模式,成為對後世影響甚鉅的地中海金字塔型的飲食法,此飲食法公佈後隨即被世界衛生組織採納,也成為舉世營養學的規範。 地中海式的飲食強調的是,未加工的食品,以碳水化合物為基層。這類主食品包括:糙米、五穀米(可包含: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麥、蕎麥、燕麥、蓮子、小紅豆、薏仁、芡實等)、全麥義大利麵、全麥麵包(含高纖、低糖、不含氫化油和食品添加物)和馬鈴薯。 往上一層是蔬菜、水果、豆類、核仁類。一份典型的地中海式餐食,幾乎少不了一盤含有新鮮的深綠色菜葉、蕃茄、花椰菜、菠菜、青椒、洋蔥和小黃瓜等混合的沙拉。新鮮菜蔬不僅用於沙拉上,也往往配以義大利麵或米飯,或用於開味菜,不論主食或副食幾乎都少不了。水果則常常作為點心或零食。豆莢類通常是作湯的材料或放於沙拉中。核仁類則多用於沙拉和主食中,以增加食物的風味。 往上第三層的食品是橄欖油,這可取代奶油、牛油、油酥或其他食用油。橄欖油不僅用於烹煮主、副食,更常與香醋涼拌生菜沙拉。由於華人的烹煮習慣,多將之用於煎、炒、炸等上,許多珍貴的維生素和營養成份在高溫煎炒中幾乎破壞殆盡。若多用於涼拌蔬菜,或生菜沙拉中,對健康有莫大裨益。 第四層的地中海金字塔飲食是起士和優酪乳。通常起士的用量很少,多半是加於通心粉,或埃及式沙拉中。牛奶不列為日常的飲料,他們吃得更多的是低糖、低脂或無脂的優酪乳品。 魚類是地中海金字塔飲食第五層的食品,當地居民吃魚量遠大過吃畜肉或禽肉。每個人每週約消耗卅八盎斯(2磅)。 第六層則為禽肉與蛋,約三盎斯的雞肉,每週吃二到三次。炸雞是鮮為人吃的食品。一般的雞肉或火雞肉都很瘦,多拌以蔬菜來煮湯或燉煮。一般蛋的消耗量是一週四個到一打,通常是用來做麵包或糕點,而不是早餐的食品。 第七層是醣類。通常糖份高的甜點或糖果不是日常食品,而是在生日、婚禮,和其他慶典上才吃得上;甜點多半是用水果做成的。 最頂層才是紅肉。包括牛、羊、豬,一個月才吃上幾次。通常是拌以些許醬汁,及大量的蔬菜、通心粉或米飯,不做為一般的主食,是要在特殊的場合才吃得上;常以燉、烤的方式來烹飪。 地中海飲食在進餐中,常配以適量的紅酒,一餐不超過一杯(100CC),或純淨的白水為飲料;每日的飲水量約需六大杯。 心中歡暢常享豐筵 其實良好的飲食習慣所需講究的,不只是我們應該吃什麼「對」的食物,如何料理與烹飪,還得配合適度的運動。運動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體力,及愉悅激素的分泌,使人更加樂觀進取,生發喜樂。 營造愉悅,令人有好胃口的進餐氣氛也至為重要。聖經提醒我們:「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5:17)「心中歡暢的,常享豐筵。」(箴15:15…
Read more

《情緒管理DIY》講座報導

有一位智者說:「憂慮是用昨天的困難,來浪費今天的時間,並窒息明天的機會。」然而有多少人能逃脫憂慮的網羅,生活得無憂無慮?如何來駕馭我們的情緒,導向正當的抒發,避免破壞性的洩忿? 針對這個重要的人生課題,飛揚協會於10月18日下午2時,假洛杉磯中華聯合基督教會,舉辦「情緒管理DIY」講座,由會長李順長博士主講。 在第一場中,李博士指出憂慮的危害性:不但會降低我們的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加罹患癌症的可能性,使身體變得脆弱,容易誘發各種疾病:第一型糖尿病的惡化、誘發氣喘、消化腸道的潰瘍、記憶力衰退等等。然而事實上一般人所憂慮的事,有40%不曾發生;30%是過去的歷史;12%有關健康,是沒根據的憂慮;10%無關緊要的小事;4%卻是你無能為力的事。因此你的憂慮只有4%是合理的。 許多人耗費時間精神在無謂的憂慮上實為不智。有無妙方來排解呢﹖李博士提出了一個「取代」的定律,就是用積極的思想來取代憂慮的思想。回想上帝如何照顧我的過去,祂也必如何照顧我的未來。另外的對策是「確立心理疆界」,劃分哪些是我應負的責任,該努力以赴而積極行動的,哪些是已成為不能更改的過去,就不要再為之懊惱;對別人的處境則當盡量放手,並將這一切的事交託仰望神,由神來掌權。 平時多聆聽聖樂,讓美妙、神聖的旋律洗滌靈魂;閱讀靈修小品,默想聖經,讓上帝的話語點燃希望;投入在有意義的服事裏,就能享有上帝的眷顧之感;每年一、兩次參加退修會,沐浴在上帝榮耀的同在裏。此外,保持身體的健康,注意飲食的營養及適當的運動等等,都有助於情緒的穩定、健康。 中場休息時間已有不少人去購買錄音帶。李博士演講的生活系列卡帶已出版12套,廣播節目卡帶有13套。會場上所展示琳瑯滿目的錄音帶、飛揚雜誌、《飛揚的人生》迷你月報等都代表這些年來飛揚協會事工的成果。當天訂購錄音帶有特價優待,購買的人相當踴躍。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遭受到無理對待或羞辱時,應該壓抑滿腔忿怒,或盡情宣洩而出?這是第二場講座:「化解怒氣的妙方」,要探討的課題。有人認為,鬱積的怒氣,對腸胃不好,若將你的怒氣發洩出來,就會覺得好過一點,否則未宣洩的怒氣可能爆發成精神疾病甚至崩潰。 然而發洩忿怒,真能解決問題嗎?若發洩不當過了火,可能引發更嚴重的惡果。有醫學研究專家指出,在洩怒的過程中將引動更多腎上腺素分泌,情緒更難控制。並且這是在複習被得罪的往事,腦神經線路會更活躍,更難平息,至終洩怒的動作帶動了情緒,進入惡性循環而更加忿怒。 李博士建議下列幾種對策,一是轉移我們對事情的解讀座標,例如「他侮辱我,可能是因為他剛剛失業,而遷怒於我。」如此了解之心就可轉變情緒。另外,轉移我們的注意力,也能使被激動,過分活躍的腦神經網路平靜下來。 在怒火中燒時不妨採取「暫停」的方法,離開現場可以避免火上加油。到外頭散散步,尤其美麗寧靜的大自然環境具有一種醫治能力。保持身心健康亦有助控制怒氣。平時做適當的鬆弛和運動,使血液循環順暢,大腦健康;並聆聽聖樂、讀經、禱告、靈修等,保持心靈平靜、愉快。 在處理衝突,與對方溝通時,要站穩立場﹕溝通你的情緒感覺;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最重要的步驟是要彼此饒恕與接納,找理由來原諒對方,因為饒恕是怒氣的終結者。聖經勉勵我們:「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19:11) 李博士演講的內容十分豐富,觀念新穎而發人深省;所提出的方法亦具體可行。在他以幽默生動的口吻,條理分明地講解,及配合螢幕上清楚醒目的提示下,讓會眾在下午這段最易令人昏昏欲睡的時段,仍聽得津津有味,深受激勵與啟發。 由於時間的限制,最後一講:「沮喪的反制劑──樂觀」,則只能從錄音帶來聽了。講座最後在抽取三位幸運的會眾,獲得當天最新出爐的錄音帶,及一片祝福聲中畫上圓滿的句點。

話「情」化「情」

積壓過多的負面情緒,易轉化成生理性疾病,如何採取建設性的紓發之道是不容忽視的。 一位在電腦公司擔任高職的女主管,在她生日當天因為先生未回家慶祝,竟憤而跳樓自殺。 一對夫婦因為不能忍受他們五歲小女兒的哭鬧,就拿鞋底痛打她一頓,不料這小女孩半夜休克,送醫時已不治了。 一個失業的中年男子,因不堪妻子的奚落,一氣之下竟拿水果刀砍殺他的妻子。 類似的悲慘新聞每天層出不窮地在世界各地發生,這也反映出情緒失序的普遍現象。 EQ知多少 一位著名的心理輔導專家常常受邀到各地主講有關「人際關係」的主題。他有感而發地說,在研習會上最常聽見太太們的抱怨就是:她們的先生常常不願與她們分享他們內心的感受,以致她們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與他們溝通。 同樣地,這些先生們也往往渾然不覺他太太的情緒變化。 我們當中許多男人從小就被教導說,情緒是不重要的;「男兒有淚不輕彈!」 這位心理輔導專家自嘲地說,在他卅多歲時,已練就了一套對外總能表現得「恰如其分」、喜怒不形於色的本事,但是他的內裡卻感到非常枯乾與空虛。相信這也是許多人的寫照。多年來「感覺」在精神領域的地位遭嚴重忽視。 「幸好,我及時獲知過去的教導是錯誤與有害的。因為情緒是神賜予人類的禮物,也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強調說。 自從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1995年出版《情緒智商》(EQ: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EQ在全球掀起討論的熱潮。愈來愈多人認為論及社會上的成功時,EQ比IQ來得重要。特別在美國,這樣的觀念更是深植人心。如何表達與管理情緒的能力已成為世人矚目與研討的重要課題。 負面情緒壓抑成疾 許多的研究報告顯示,當人類心裡積藏負面的情感時,就可能轉化成生理上的疾病,或破壞性的行為模式,甚至傷害了與我們至愛之人的關係。為了減輕這些疼痛,我們可能就沉溺在酒精、毒品、賭博、購物、工作,或其他令人上癮的行為中,而無法自拔。有時我們極力想埋藏我們至深的傷害與眼淚,但是這些深藏的傷害和眼淚都會往哪裡去呢?有些人是往肚子裡吞嚥,結果很易導致生理性的疾病。憂愁與悲傷,就像其他的情緒,都是神所賜予的。眼淚是神用來幫助我們「洗滌傷痛」的良方。舉例說,當耶穌的朋友拉撒路死了,耶穌做了一件美麗的事──祂哭了。詩篇的作者大衛王,當他與他的生死之交約拿單分離時,也哭泣了。在他寫的許多詩篇中都毫不保留地流露出這種豐沛的情感來。 情緒的起伏是自然、正常的,關鍵是,我們能否用建設性、正面性的方式來表達心裡的悲痛或怒氣,否則我們就很容易以破壞性的方式來發洩它們。 有些人因為心中積存過多的憤怒,以致別人一不經意地碰觸到他的痛處,就馬上暴跳如雷,回以言語或身體的暴力,甚而殺害他的至親好友。 或者我們強力壓抑自己的情感,結果卻導致我們逐漸變得堅硬冷酷,而與我們的至親好友漸行漸遠。我們在心中築起一道道牆垣,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殊不知這道築起阻擋負面情緒的牆垣,也同時阻撓了我們發展正面的情感,例如:仁愛、喜樂、和平、好奇等等。 有些人是以生病來反應出他們破壞性的情緒。例如埋藏過多的憤怒或其他負面的情緒,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心臟病猝死。另有些人可能罹患胃潰瘍、皮膚炎、癌症或某種經年累月損毀他們生命的慢性病。 誠實面對 「當我再次學會哭出來,折磨我多年的花粉熱竟不藥而癒。並且當我學會如何處理我的憤怒,能以適當的方式發洩出來後,讓我雙肩疼痛的黏液囊炎也得以痊癒了。」一位心理醫生如此現身說法。 或許這就是為甚麼雅各書上寫說:「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5:16) 你或許要問,壓抑憤怒是犯罪嗎?神的話語說:「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4:26-27) 發怒並不是一種罪。而是在乎我們如何處理它,不是用正確,就是錯誤的方式;不是健康,就是不健康;不是創造性,就是破壞性。一味地抑制怒氣則會轉移這種情緒為怨恨、苦毒甚至敵對和暴怒。 不肯認罪也能造成我們生病或沮喪。大衛在詩篇寫道:「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詩32:3-5) 感覺是情緒的一種測量表。它可作為我們內在自我或心靈狀況的一個指標。舉例說,如果我感到不安,或有罪惡感、焦慮,這時我的感覺告訴我,我的裡頭不協調了,亟需要去解決。 其次,溫馨的愛意能讓我們感到與至愛之人,或上帝的連結更為親密了。情緒增添了我們生命的光采。那些情緒被壓抑住的人往往不能神采奕奕、精力充沛。 讓情緒來左右我們,或盲目地發洩它們是很不成熟與孩子氣的。成熟的人是能去感受,並以健康、合宜和創意性的方式來表達出來,也因此情緒是我們能掌控的。 紓解負面情緒 據一些專家建議,紓解負面情緒的方式可刻意安排較愉快的事件來轉移注意力,常見的擺脫方法有閱讀(尤其是讓人精神一振的書)、看喜劇電視電影、觀看令人振奮的運動比賽、做些運動、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散步、旅遊、找知心好友傾訴談心;善待自己或享樂一番,例如泡熱水澡、吃頓美食、好好睡一覺、聽音樂、逛街、送禮物給自己;讓自己產生小小的成就感,如完成某項拖延許久的工作,或打扮光鮮一點也有助於提升自我形象。 最有效的一個方法是改變看事情的角度。譬如結束一段感情總易令人陷入自憐的情緒,若能退一步想這段感情其實也不很美好,雙方的個性並不合適。若能朝樂觀積極的方面去想,豈不海闊天空? 另一個良方是助人,設身處地同情別人的痛苦可轉移注意力;擔任義工是很好的方法。另一種方式是從超凡的力量尋求慰藉,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藉由祈禱改變任何情緒,尤其是沮喪。聖經中提到:哈拿向神傾心吐意地禱告,即是一例。(撒上1:10-18) 讓愛表達出來 神的話說:「你所喜愛的,是內裡誠實。你在我隱密處,必使我得智慧。」(詩51:6) 神在這裡說了甚麼?我相信祂教導我們在處理我們的感覺和情緒上,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和神。當我們這樣做,就會尋找到與我們所愛的人及神建立愈加溫馨、仁愛和親密關係的要訣了。 然而我們必須了解要建立這種愛的關係,不是奠基在我們的感覺上,而是一個不完全的人對另一個不完全的人之委身,那是不顧及我們感覺的。即使我們不感覺喜歡這樣做,仍需要不斷地施以愛的行動。如果我們總是缺乏這樣的熱情與動力,可能就須尋求心理輔導的協助,好培養我們產生愛的情緒。 如果我們的感覺已麻木不仁,不能對我們所愛的人施以愛的行動,我們就須要尋求幫助,好使我們學習去感受別人的愛,也同樣能讓別人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唯有那樣我們與人的關係才能建立在一個有意義、親密、無私之愛的層面上。 無論我們的感覺如何,我們都要有愛的行動。這是基督徒愛的一種表現。但是僅僅去做對的事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培養一個健康的情緒生活,如此我們的行為和感覺,才會是神所要我們活出來的。

科技金童尋道記

一個人人稱羨的科技金童,在對疾病束手無策之時,認識了醫治他身體、靈魂的最偉大醫生。 「麗珠,我已好幾個晚上都無法入眠了,試過幾種方法都沒有用,我好痛苦啊….」電話那頭傳來大哥沮喪絕望的聲音,我的心也陡然一緊。七、八年來大哥一直為睡不好覺所苦,現在更嚴重了。想不到這位從小到大,在學業與事業上都出類拔萃的常勝軍,也會遇到他無能為力的時候。 我所欽佩的哥哥 說起這位哥哥我真是打從心底欽佩他。從小我們家境清寒,哥哥卻力爭上游,總在學業上名列前矛。我對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終日手不釋卷,還被我戲稱「書呆子」。在他就讀縣市裡最好的中學時,最讓他遺憾的事是,不管他如何努力,總不能獨占鰲頭。(原來第一名老是被另一位高手,就是曾任台灣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後來獻身傳道,曾擔任我教會的主任牧師蔡茂堂奪得)。? 哥哥的最大抱負是成為懸壺濟世的醫生,無奈當時家裡的經濟能力無法供應他進入學費昂貴的醫學院。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往理工方面發展專研,而考取台灣最好的大學──台大電機系,從此與電子業結下不解之緣。 大學畢業後,他順利地進入美國在台設立的一家公司上班。從此家裡增加一份不錯的收入,日子本可過得穩穩當當地。但是他豈甘於朝九晚五,屈居人下的平淡生涯呢?當時哥哥看到電腦業在全球是一日新月異的熱門行業。他已具備很好的基礎與經驗,何不在本業上更上一層樓,於是他毅然放下工作,進入美國著名的Case Western University攻讀。 畢業後,鑒於半導體工業在台灣的蓬勃發展,他就與幾位志同道合,又專精於電腦業的友人,合資成立一家以生產半導體,及設計電腦軟體為主的公司。他們所寫的軟體常常被其他公司採用。後來他們的公司索性併入另一家新興的大電子公司,他也結束「空中飛人」的生涯(在台美兩邊經常奔波)。 成功的滋味 之後,他被聘進遠進馳名的新竹科學園裡,擔任一家電子廠的廠長,能將過去在美所學的尖端科技,及多年工作經驗,一展所長地運用在工作上,回饋鄉梓。在工廠裡,他底下有一千多員工,可說是在一人(總經理)之下,眾人之上。 想不到這個從貧寒家庭出身的孩子,憑著多年來堅毅勤奮的精神,與聰穎才能,終於闖出一番傲人的天地。然而,就在他的生活、事業都達到巔峰,應該是好好享受豐碩果實的時候,他反而更迷惑於人生的目標與意義。 當他回顧過去一路流汗、流淚所打拼的事業,一旦達到人人所稱羨的成果,他卻感到不過爾爾,人生活著真是又苦又累。成功誠然帶來了名利地位,卻未帶給他心靈真正的快樂與滿足,反是更多的責任與壓力。在他的心裡似乎還有一處空缺,是無法用這世上任何東西來填滿的。 由於妻子與岳母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就鑽研起佛學來了,或許佛教追求空的境界,有助於他解除名韁利索的纏擾。於是,他再以一貫執著認真的精神,來研究佛理、打禪、練氣功,甚至拜法師、有其法號。 人生苦海無涯? 然而,任憑哥哥在佛學裡浸淫十多年,他仍然找不到人生的終極意義與方向,並對一些佛理感到納悶,例如,不能殺生的問題,難道連危害人生命的害蟲都不能滅絕嗎?修練成佛的最高境界是無神論,生命的創造與主宰者究竟是誰呢?從何而來,又將歸往何處?都是他無法明確找著答案的。 現在又被惱人的失眠和高血壓所苦,每天須服用四種藥物,對死亡的恐懼偶而亦籠罩在他心頭,他更感到迷惘與苦惱了。人生果真是苦海無涯嗎? 反觀一些基督徒的親友,他們似乎對這些問題有把握多了,並不顯得憂慮與懼怕。難道他們找到人生的答案嗎? 人的盡頭,神的起頭 過去,我一直期望哥哥能信主,但看他事業如此發達得意,似乎一無所缺,全家人又非常虔誠拜佛,總覺難以向他啟齒傳福音。想不到他也有走投無路,向我訴苦的時候。平凡如我者,怎樣幫得上忙?是的,我不能做什麼,但我的神豈有難成的事。「人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頭了。」我就極力邀正在美國會親的哥哥到洛杉磯我家裡一趟。我要告訴他一個最有效的治療法。 反正他已尋遍各種方法都無效,再試一種也無妨。他果然到我家裡來,但他只能停留五天,我得加緊把握這段時間,將福音傳給他。我就安排他與當年那位「可恨又可敬的對手」──蔡茂堂牧師見面。蔡牧師很有智慧地,不先從信仰的教理對他說教,而是娓娓道出他信主的經過,神如何改變他,從一個憤世嫉俗的火爆青年,成為謙卑服事神與人的人。 之後,我也介紹他認識我最好的鄰居──李順長牧師、師母。由於李牧師與哥哥過去同是學理工的背景,李牧師就從信仰與科學的角度與他交談,讓他明白基督教信仰並非反理性、迷信,而是經得起真理的考驗。 我也送哥哥一些書,尤其是曾專研佛教、民間宗教,後來歸依基督教,並成為傳道人的梁燕城博士所著《我的神祕經驗》一書,對他啟發很大。哥哥很佩服梁博士對中國的傳統宗教有很深的研究與體驗。然而,在梁博士經歷多年的信仰之旅後,他的結論是:基督教是最完美的信仰。 新造的人? 有一晚,我帶哥哥參加東方比利的音樂見證會,這位過去曾迷失、墮落於五光十色世界,炙手可熱的歌手,因為患了血癌,求救無門,在瀕臨自殺邊緣時,幸好找著了醫治他身體與靈魂的最大醫生──耶穌基督。他的生命從此煥然一新,就如聖經所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哥聽完他的見證,深有感觸地說,若有一種信仰能改變這樣的人,這信仰實在太有能力了。 隔日,我帶他到教會參加主日崇拜,他感受到弟兄姊妹是如此地彼此相愛與關懷,他的心融解了,居然問起我甚麼是「決志禱告」。我就鼓勵他打電話去請教蔡牧師,於是在電話中,蔡牧師為他講明認罪悔改與決志的意義,最後就邀哥哥決志,哥哥一口答應,便隨蔡牧師做決志禱告。 有一回,我帶哥哥到教會時,遇到陳腓利牧師,當我介紹他們認識時,陳牧師盯著哥哥好一會兒,然後問起哥哥過去信佛、練氣功等事,因為他感到哥哥的靈裡有些「問題」。在哥哥的允許下,便為他做破除由靈界黑暗權勢而來的咒詛與捆綁的禱告,讓他的靈裡得到完全的釋放與自由。 奇妙的醫治 不久哥哥回台後,每天一早他就起來晨跑,然後讀經禱告。奇妙的事發生了,當他照舊要吃藥時,竟然對藥物敏感,使他不得不放棄任何藥物。結果從此他不但不再失眠,還睡得很香甜,他的高血壓也不藥而癒。 主不僅醫治他身體的疾病,也甦醒他的靈魂。他不再茫然於人生該何去何從,因為主耶穌親自成了引領、供應他靈魂的大牧人,祂所應許賜給信祂的人生命之活水,也湧流在他的靈裡,使他不再感到飢渴與缺乏。 「麗珠,我現在已讀完了新約聖經。神的話真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每天指引我、滋潤我的心靈。如果我在七、八年前就接受這福音,就可以免受許多的苦….」電話那頭響起了哥哥欣喜的聲音,我心裡也油然發出對主的讚美,因為祂已垂聽我的禱告,成就我多年的心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