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回兒子的爭戰
從兒子的離家事件,讓我認識到神興起的環境,不是平白無故地使我們受苦。以前我以為只要愛主、服事主,主自會祝福我的一切,這次神卻藉著我的孩子,讓我有更多的反思。孩子若有什麼好,並不是我的功勞,沒什麼可誇的;但孩子若是迷途,也不一定全是個人的錯,因此不要輕易論斷人。
福音生活化、生活福音化
從兒子的離家事件,讓我認識到神興起的環境,不是平白無故地使我們受苦。以前我以為只要愛主、服事主,主自會祝福我的一切,這次神卻藉著我的孩子,讓我有更多的反思。孩子若有什麼好,並不是我的功勞,沒什麼可誇的;但孩子若是迷途,也不一定全是個人的錯,因此不要輕易論斷人。
韌性,一種從逆境反彈回來的能力,是贏家和輸家的分水嶺。教導你的兒女處理挫折的技巧,和堅忍的人生態度,是做父母的重要天職。你可以教導他做個贏家,將失敗化成邁向成功的踏腳石。
今年康兒代表自己的學校參加拼字小蜜蜂比賽,看著他坐在廿四位來自不同學校的競爭者當中,我心中充滿了對神的感恩,誰能明白他曾是個自閉兒,三歲時,不會說話不能會意而今卻能清楚地知道字彙的意義,且清晰地拚出一個一個字母,在裁判面前毫不畏懼。
在一篇醫學的報導中, 我赫然發現有百分之八十五的自閉兒有嚴重的食物過敏, 但最值得重視的是, 這些孩子的過敏反應, 在皮膚的外表上看不出來,所以父母往往不會反應到孩子有食物過敏,如果父母要清除這點的疑慮,請用驗血的方式來測試,是最正確的途徑。
直到廿一世紀,中國父母對兒女「乖」的定義還是停留在「聽話」,而「聽話」的具體表現就是「沒有相左的意見」。倘若我當年的處境發生在今日其他華人家庭,高分貝親子大戰恐怕還是無法倖免;「妳知道妳考得有多爛嗎?」「妳考得這麼爛,沒有資格說話!」「叫妳重考妳就給我好好地考,聽到沒有?」這些親子對話總會讓我想起兩處經文:「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6:4)
若非親身經驗,許多人或許難以想像,做為一個現代父母的工作量與憂心的程度絕不亞於開創一番事業。並非每個父母都可既是工程師,或是會計師,同時又是兒童教育專家,或是人際關係高手。但由於現代生活的多樣性,與對工作效率的要求,每樣事情要做得好,似乎沒具專業知識與水準就根本免談。
的確,自從他上一回拿到那張令他終身難忘的罰單,並經歷了上帝恩典的真實和大愛後,他真是學乖了。不但開車謹慎守規矩,對神的信心更加堅固,愛神的心也驟然而「升」。
「正向教養」的方法,許多是我們早已熟悉的,例如:即時「抓住」孩子做得好的時刻;每天至少稱讚孩子十次;找出孩子的特長與興趣所在,加以培養;使用鼓勵的字眼,建立起孩子的能力與自信;看重孩子的努力,不要只注意結果…等等。但「正向教養」仍有缺失,在極端注重特長時,對於消減短處,以及如何建立起一套「獎勵好行為、糾正不好行為」的辦法,仍有待努力。
如果要家庭專家建議有幾個子女最好,獨生子女恐怕永遠都排不上號,日本專家認為最好的是 “三三”制度,既三個小孩,三年生一個,四個太多,顧不過來,兩個還可以,但彼此競爭太大,一個嘛,則不在建議之列。
一般而言,中國父母們對兒女能否進入一所理想大學都非常的關心,也願意為兒女在各方面協助兒女。然而在財務上的預備還算單純,對許多父母來說,比較困難的,也是他們更關心的是,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保護傘,進入大學後,是否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另一方面,在面對校園生活中的酗酒問題、異性交友與性行為、派對與吸毒、後現代「真理是相對的」的人生價值觀等等,兒女有能力做正確的判斷與處理嗎?
我對神的期望就這樣盯在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上有十年之久。直到羅馬書八章23節向我開啟:「兒子的名分」英譯是「Adoption as sons」—-我們藉著主耶穌得著兒子的名分就是我們藉著主耶穌被領養如兒子。怎麼會呢? 我們原是藉著主耶穌被領養的,我們原不是 神親生的(只有以色列民族是神的親生),是藉主耶穌的死與復活,恩典才傳給我們這些外邦人哦!太棒了,原來「我們也是被領養的」。太偉大了,原來神也領養孩子。那就「快吧!」去那裡領養?美國排隊領養聽說要十年以上,台灣—手續不凊楚。終於找到一個經紀人去辦理領養中國大陸孤兒—-因為一胎化政策,許多女嬰被棄於孤兒院。
從母親的提醒,我和先生愕然發覺我們在對待三個孩子的態度上的確有差別,不是因為特別偏愛那一個孩子,而是一種習慣。和不同的孩子似乎已形成一種固定的相處與互動的模式。就在這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情況下,母親適時的提醒使我們與孩子相處時,常從他們的角度和需要來考量,而不是按自己的習慣,不加思考地做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