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另類眼光看領導

領袖是值得尊敬的,他們盡忠於內心的理想,為歷史做出巨大的貢獻,所收到的回饋卻很少——比如金恩博士,為了黑人的民權,連生命都擺上。比如保羅,為了宣揚耶穌的救贖與復活,遭遇多少同時代猶太人的攻擊。比如孫逸仙,為了中止帝制,肇建民國,付出了昂貴代價。 有異象、有膽識、有才幹、有承擔的領導人是時代的珍寶。是他們披荊斬棘,開拓了企業,創造了就業機會,繁榮了社會。是他們組織了一小群科學家,蹲在實驗室十多年,然後提供足夠的數據,倡議新的生化理論,富化了醫學的知識。是他們冒險打通了歐洲直達美洲的橫跨大西洋通路。這些人付出重大的代價,所得的報償,頂多只是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車子好一點,與代價不成正比(可能有少數例外)。真正有作為的領袖是配得愛戴的。 本期飛揚雜誌探索「領導」這主題,選用了四篇文章,從四個不同角度淺談領導,話題涵蓋了領袖的品德、氣質,也涉及領導的技巧、統御。如果你有領導的心志,這些短文可做你的激勵﹔如果你已有領導的歷練,本期內容可做你的參考。 在天平另一端與領導相對應的名詞是跟隨。領袖固然重要,跟隨者更是不可少。人人想當教練,誰來當球員﹖球賽必須有教練也有球員才會精彩。神如果現在把你擺在跟隨者的位置上,恭喜你,那是培養你做未來領袖的先修班。下面這個例子最能說明此項原理﹕ 不久前,有一個極想上大學的年輕女孩,看到申請表上問到「你是不是個領導人物﹖」時,心裡真是涼了半截,雖然她知道她一定沒希望了,但她還是很誠實地填了個「不是領導人物」,然後送進了那份申請表。 萬萬沒想到,不久她收到大學行政主管的來信說「經過審核所有大學入學申請表,我們今年將有1452位領袖新生,但我們決定錄取你,是因為我們認為﹕這麼多位領導者至少需要一個跟隨者吧!」(註1) 不可否認的事實,總有上百的女孩想踏上球賽後的皇后花車,卻沒有幾個願意佈置花車;營造商從不缺想當工頭的人,卻難找到願意釘釘子、鋸木頭的工人;公司裡人人想當總裁,但少有人願意擦擦玻璃。 真正的成功在於用一顆誠實真摯的心使用你的天份,就如這女孩,她雖然知道她不是個領導人物,但她誠實地願作個忠心的跟隨者,使她得償宿願、順利地進入大學。 我想當一個渺小的人類用心靈誠實去反應全能的造物者時,一定也可以得著生命的意義 。(註2) 飛揚網站的「論壇」已經開播,請上飛揚論壇,貼上你的看法。你有話要說嗎﹖你有問題要問嗎﹖「飛揚論壇」是你舒展的園地。 註1﹕S.I. McMillen & David stern, None of these Disease (Grand Rapids Fleming Revell,1984) P.244 註2﹕本文下半段由于尚梅提供。

領導

●Intuitive judgment by the leader is essential, but it is effective only if it has been preceded by thorough analysis. Warren Bennis 能憑直覺判斷是領袖必備的條件,而能分析透徹卻是判斷正確的先決條件。 ●The prime role of a leader is to offer an example of courage and sacrifice. Regis Debray…
Read more

起死回生的天籟之音

三歲的小可,聽見媽媽凱莉即將有一個妹妹時,興奮得不得了,每天都趴在媽媽的肚子上,唱歌給未來的妹妹聽。 凱莉在教會裡是一個很活躍的會友,參與許多服事。她懷孕的過程一切正常,終於開始陣痛了,五分鐘一次,兩分鐘一次,一分鐘一次….但是不幸地,在分娩的過程中,出現了複雜的問題,致使分娩的時間長了許多。終於小妹妹誕生了,但是她的健康情況卻不樂觀。半夜裡救護車緊急地把她送到聖瑪莉醫院的專科加護病房,隨著時日的過去,小女嬰的健康每下愈況,小兒科醫生告訴凱莉夫婦,準備作最壞的打算了。 凱莉和她丈夫接洽了當地的墓園,購買一塊小墳地。原本他們高高興興地在家裡佈置了一間嬰兒室,如今卻要籌備葬禮了。 小可一直吵著要父母帶他去看妹妹:「我要唱歌給她聽。」他說 小女嬰在加護病房進入第二週,看起來度不過這週就要舉行葬禮了。小可還是不斷地吵嚷著要唱歌給妹妹聽,但加護病房是不准許幼兒進去的,凱莉拗不過他,終於決定不顧一切帶他去看妹妹。如果現在不讓他看妹妹,也許以後再也看不到她了。 凱莉把小可打扮成像一個活動的大洗衣籃一樣,帶他進去加護病房,但還是被護士長識破了,她大大咆哮:「小孩子不准進來,把他帶出去!」一向溫文有禮的凱莉這回豁出去了,她瞪著護士長,堅決地說:「不唱完歌給妹妹聽,他絕不出去。」 凱莉把小可帶到他妹妹的床邊。他看著奄奄一息的小女嬰,開始以三歲小男孩純真的歌聲唱:「你是我陽光,我唯一陽光,當天色灰暗,你使我快樂…」小女嬰立刻有了反應,她微弱的脈搏變得較平靜穩定。「小可,繼續唱!」「親愛的,你從不知道我有多愛你,請勿奪去我陽光…..」她的呼吸開始順暢些了。 「繼續唱!小可。」「親愛的,那夜我躺下時,夢見我懷中擁著你…」當醫治的電流悄悄地通過她全身時,小可的妹妹似乎更安祥了。「小可,再繼續唱!」眼淚不聽使喚地流滿了跋扈的護士長一臉。「你是我陽光,我唯一陽光,請勿奪去我陽光….」 第二天──的確是第二天──小女嬰已經完全康復,可以出院回家了。《女性雜誌》稱它為「小哥哥之歌的奇蹟」,醫護人員則稱它為「一個奇蹟」,但凱莉深信這是出於神之愛的「神蹟」。在母腹中聽慣小哥哥歌聲的妹妹,徘徊在生死邊緣時,小哥哥的一首「你是我陽光」喚起了妹妹的脈搏。純真的愛擁有一種神奇的生命力! 李潘燕改寫自網路文章”The Miracle of A Brother's Song.”作者不詳

交棒接棒的藝術

在中學的時候,我曾經代表學校參加接力賽跑(relay race)。我隊實力頗強,被看好為奪得冠軍的一隊。可惜在賽程中,當我把手中的接力棒傳給下一棒時,他手掌接棒的姿勢不對,棒子跌落地上,以致賽跑的時間受影響,結果我隊只獲季軍。 這場接力賽跑因接棒的失誤而引恨敗北,使我學到了一個寶貴的功課。人生猶如賽跑,人人都要去跑他所劃定的路程,但是人生的賽跑不是競賽,而是接力賽。在賽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角色,既是一個領導者,也是一個跟從者。我們是否成功地跑完一生的路程,在於我們有否發揮影響力,造就出接棒的人。 領導(mentoring 或leadership)不單是時下各行各業所注重的技巧與操練,甚至在家庭的建立,個人的成長,師生的關係中,都是重要的一環。領導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1.呼召、2.裝備、3.委派。 呼召 作為一個領導者,絕不能自顧自地跑在前頭,卻沒有理會背後是否有跟從他的人。在領導上有深入研究的馬約翰(John Maxwell)曾經說過:「一個領袖如果沒有人跟從在後面,他並不是在領導,只不過在散步。」呼召門徒(mentoree)是領導者(mentor)所應做的第一步,呼召除了由領導者揀選外,也有跟從者主動跟從的。耶穌在世時,按照父神的心意挑選了十二位門徒(路6:12)。但其中也有人因覺察到耶穌有特別的領導能力而主動跟隨祂的(約1:37;路5:11)。 召呼門徒時,領導者需要知道自己看重的是什麼潛質與品格,也必須與跟隨者有好的溝通,讓他們知道領袖對他們的要求。耶穌揀選門徒時,並不重視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但祂再三強調一個跟隨祂的人必須具有貫徹始終的心志(commitment),不計代價,捨生忘死的精神,並且願意與領導者的理念認同,不以為恥(太8:20,22;路9:23-26)。這些品格值得我們在挑選門徒時作為參考。 裝備 當領導者肯定了他的背後有跟隨的人,他便不能按著個人的步伐向前走,必須顧及跟隨者的潛能、個性與進度,以及領袖與跟隨者的互相協調。在裝備的過程中,除了技巧與學問的傳授之外,領導者需要常常以身作則,活出領導者應具備的風範。 一個好的領導者首先要有謙卑(humility)的品質。謙卑不是指凡事低聲下氣,不斷忍讓恭維,放棄所有權力利益,乃是一種謙和溫柔的氣質,是經過長期的鍛鍊,與神與己有平和美好關係而培養出來的品格。他瞭解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 限度,清楚神所委託的使命,事奉的動機純全無私。有了這種安全感,一個領導者就可以謙和地聆聽下屬的疑問,体貼他們個人的需要,耐性地等待他們在掙扎中成長。 耶穌是一位謙卑的領導者,他在裝備門徒上特別著重肯定他們的能力,按著他們的智力,以淺顯的實物來教導他們,祂更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地勾畫出領袖公僕的形像(servanthood leadership)。祂沒有舒適的居所,親手觸摸醫治貧苦大眾 ,與稅吏罪人一同吃飯,屈膝為門徒洗腳,騎著驢駒子,戴上荊棘冠冕,在十字架上經歷最殘酷的刑罰。祂的門徒經過三年半的循循善誘,耳濡目染,日後都成為謙卑的神僕,建造初期教會的領袖。 此外,一個有安全感的領袖,在裝備跟隨者的過程中,懂得把他們放置在合適的崗位上,讓他們去實踐從領袖身上所聽、所見、所聞的,並給他們足夠的自由空間,鼓勵他們有獨立的思考,容許他們從犯錯的經歷中學習成長。一個領袖給予跟隨者有空間、機會、肯定與祝福,就給了他們能力(enpowerment) 。這是裝備門徒成為領袖的有效方法。 耶穌早已知道彼得將三次否認祂,但祂並沒有以自己的權力過度保護彼得,以阻止這事的發生。相反地,祂以祈禱、警告,鼓勵來裝備彼得,讓他按著他個人的信心與能力去迎戰。彼得慘敗後,耶穌仍以寬恕肯定來重建彼得,幫助他面對自我,從接受自我中得著釋放。到五旬節時,彼得講道能帶領三千人信主,乃因耶穌對他的信任和寬恕。 一個好的領袖,眼中所看見的跟從者不是根據他們此時此刻的表現,而是洞察到他們將來的潛能。 他們心中所思念的,不是重塑一個完全像自己的門徒,乃是如何將自己所受託的使命和能力傳遞給接棒者。 既然裝備門徒的最終目的,不在培育幼苗,而是造就將來的領袖,因此不能過份保護他們,以免妨礙他們的成長,卻需要多鼓勵他們,並提供他們實際學習的機會。耶穌在差遣十二門徒出去之前,除了將趕鬼和治病的權柄賜給他們,又傳授他們如何在一個如狼群般的世界中保持真我,活出真我,祂也預先告訴門徒可能經歷被拒絕,被恨惡,受逼迫等艱鉅的試鍊,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祂也教導他們要有勇氣傳講真理,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的信仰。 現今的神學生和初信主的信徒是教會明日的領袖,在裝備這些信徒時,必須差遣他們短期出去,學習「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的功課。 委派(commission) 既然領導的目的是要將被委託的使命傳承下去,因此當領袖將使命和能力交棒給跟從者的一刻,便是極重要的時刻。這時不但可以決定整個使命可否延續下去,也可以顯示領導者的培育是否成功。 當耶穌要釘十字架離世以前,門徒不但不瞭解祂降世的使命和目的,也不體會祂心裡的憂傷,反而接二連三地出賣祂、否認祂、離棄祂。這樣看來,耶穌的領導似乎並不成功,甚至可說是一敗塗地。然而當耶穌復活後,門徒眼見復活的主,又經歷基督的升天,聖靈的降臨,他們便充滿了勇氣與能力,為福音赴湯蹈火,捨生忘死,將餘下的一生完全奉獻為主,替初代教會立下穩固的根基。時至今日,耶穌的領導仍代代相傳下去。如此看來,耶穌基督的領導是非常卓越的。 耶穌的成功領導完全在於祂的以身作則,奉獻自己造福世人。祂在離世前所說的一番話,總括了祂作領導的精萃:「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約12:23-24) 為了使門徒有機會發揮他們領導的能力,作出比自己更大的事工,耶穌必須死去。這「死」包括身體上的分離,讓門徒得著空間,以發展個別的潛能。這「死」包括犧牲,把個人的生命澆灌在他人的身上,以自己的犧牲換取他人的生命,以無限的愛觸摸改變他人的生命。這「死」也象徵生命的延伸,基督雖然離世,但門徒的生命因祂的死而復活得著莫大的改變。秉持祂的精神,繼續將祂的愛延伸擴展,這是耶穌作領袖成功的秘訣。 從耶穌訓練門徒的榜樣,我們得到許多啟發。所以,一位領袖跑完應走的路程,在委派交棒的時候,他要懂得完全的放下,不再在跑道上作出任何干涉或攔阻。接棒者也須準備好,隨時待命。當領袖交棒給下一代時,同時也給予他莫大的能力與肯定,使他接到棒的一刻,能夠毫無保留,勇敢果決地全力以赴。

成長的彼岸

篇一 決定去「大石公園」的時候 ,孩子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又去公園,我們已經去過好多個國家公園了,我寧願在家。」 「你確定那個公園好玩嗎?值得去嗎?要坐很久的車嗎?」 我沒去過,因此所有的問題都無從回答。 忽然想起孩提時,只要爸媽帶我去參加家庭禮拜,吃到平常吃不到的糖果點心,我就興奮得不得了。那年頭沒有多少的娛樂,更沒有多少錢,所以格外珍惜每一個稍有變化的日子。每一次能和父母單獨出門,回到家都像小王爺小公主一般神氣。 而現在的孩子擁有太多了…. 其實每一次出遊,都是裝箱、卸箱的疲累,查網路、找地圖的繁複,為什麼還這樣的不厭其煩? 「只因爸媽珍惜每一個能和你們相聚的日子,你們很快就長大,會離開家,以後全家再一起出遊的日子是愈來愈不容易了……」我對孩子說,心裡按奈不住升起一股苦澀和傷感。 是年紀愈長,愈能体會失與得之間的劇烈情感嗎?是歲月愈逝,愈能瞭解聚散之間的涇渭分明嗎?還是孩子大了,不再24小時的繞在身邊了,才忽然有時間反芻他們在跟前時的熱鬧與甜蜜? 記得小兒將上六年級的暑假,第一次「擢升」,可以和二個哥哥一起去參加青少年團契。那晚,我依往例打開電視,獨自坐在沙發裡觀賞。空氣冷冽,披上毛毯,換本書看看,還是覺得冷。良久,才發現並非節目變了,也不是書本走了味,不一樣的原來是自己的心情。腿上少了小兒的体重,下巴前少了他的頭顱,座旁少了大兒二兒評論節目的聲音,整個氣氛就全然不對了。 那夜兒子們回來的時候,我伸出手緊緊的擁抱他們。“I miss you guys.” 我說。那是心底實實在在的感受,卻似乎很難傳入剛自外面歸來,仍滿懷興高采烈的他們心裡。 那回初嘗「空巢」的滋味,我突然對孩子離家上大學的父母有了絕大的敬意。而看見身旁的男女小娃兒,也重新燃起莫名的喜愛。 珍惜與放手 再聽到有朋友抱怨孩子太小,又吵又累人時,就會忍不住說:「好好珍惜這段孩子還在跟前膩著你、黏著你的時間吧!這樣的日子不會太長的。」 不是嗎?孩子就像艘船,攏岸的時候有不同的浪潮衝擊,不勝嘈雜。漸駛漸遠的離了岸,父母的心又成了無用的槳,漂漂蕩蕩不知該左擺還是右划。 所以要學習珍惜,也要學習放手;要學習相處的美好,也要學習分離的適應。 若是成長的兩岸,父母兒女都共同努力,就不再有跨越不過的成長代溝了。 篇二 每天早晨,送老二走路上學,是我的固定晨操。 老二個性敏感、纖細,是個一生氣就把自己關在房裡的孩子。 有一天突然聽朋友提醒「老二情結」,我才猛然醒覺,也許針對他的個性,我更需要加倍的注意、關愛,並給予時間。 每次他出門前,我總會摟摟他的肩膀,問他好不好。孩子長大了 ,仍需要父母愛的肢體語言,是我深信不疑的道理。 每一次的摟抱中,都能感覺到他在膀臂下無聲無息的抽長。從俯視,平視,到仰視,孩子的快速成長,常令我心驚。於是格外珍惜清晨伴走的這段時光。 親子同行樂 短短的路程有晨起的陽光,有鄰舍矮橘子樹的芳香,有高佻的玫瑰,有溜狗的行人。 從過往的昏藤老樹,到路旁的庭院設計,我嘗試與兒子天南地北地閒聊,或聆聽他興之所至地高談闊論。同樣的路徑,每天早晨也有不同的父母送孩子上學。有一個父親總是一路用手托著女兒背上沉重的書包,以減輕她沉重的負荷。另有個母親總伴著又高又大的兒子,直走到「stop」sign 前,兒子再回身給母親一個擁抱,才過街離去。還有一對父女總是親膩地又談又笑,像極了是要好的朋友…… 揮手過岸 大多的父母,都會在街頭停下腳步,望著兒女過街進入校門。我每天也在同樣的地點與兒子揮別。回家的路上,心中常充塞著無名的感動。即使搬到天涯海角,父母對孩子的愛和照顧仍是一樣。在海外這樣一個充滿追求「自我」與「自由」的國家,還能看到青少年的孩子彬彬有禮地與母親擁抱道別,我的心就無法不落淚。看到父女還能如此親膩地談笑,我的心就無法不被觸動。 即使,父母的愛和關心,只能止步於此岸,孩子遲早有一天要揮手過岸,在彼岸開創自己的未來。但願在他們離家以前,不但享有父母完全的愛與循循善誘的教導,也傳承了父母的寶貴基督信仰。因此,成長中能讓他們攜帶過岸的,不是只有物質上的供應,更有父母深植的關愛,及天父的保守眷顧,一世伴隨著他們,在每一個需要的時刻,就如春雨般滋潤他們的心田。

從勸誨之書說起

某月某日,甲、乙、丙三位基督徒在某處相遇,彼此問安後,就邊喝著茶水,也許還有咖啡,邊談起來。他們三位都信仰純正,靈性高深,且堅信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但我聽他們談著談著卻談出了分歧。分歧的焦點是﹕聖經的目的是什麼?於是,我茫然了,不知道該是說東還是道西了,只好默默地禱告﹕「主阿,求你指教我。」 這虛擬的一幕發生在我的書房中,是我讀書中與他們相遇。我讀了甲、乙、丙三本書,作者或編者都大名鼎鼎,其著作也影響廣泛,但觀點的確有所不同。甲是中文書。論到聖經的目的,它說﹕神賜聖經給我們,就是要將救恩顯明,使我們對耶穌有信心,接受他作救主。 乙也是中文書。當人問「聖經是勸人為善的書嗎?」,它回答得很乾脆﹕不是。它認為說聖經是勸人為善的人,誤會了聖經原來的意思。 丙我就不必替他諱名了,他是陶恕(A.W.Tozer)。他在《心意日新》一書中指出﹕「聖經不只是一冊揭露了上帝、人和宇宙之謎的書,它更是一本奠基在這些事實上的勸誨之書。它絕大部分的內容是竭力勸人改變他們的道理,引領他們的生命進入與上帝的旨意相融相合裏,誠如聖經所明示的」。 恕我沒有讓芬尼(Charles G. Finney)以丁的角色出場。但這一幕中還真少不了他。因為陶恕的看法明顯地受到了他的影響。芬尼認為,教導聖經而無道德的實踐,比完全沒有教導還糟,而且可能對聽者構成傷害。 陶恕坦誠地承認,他曾經認為芬尼的看法太極端了,但是,經過多年的觀察後,他同意了芬尼的看法,他說﹕「神學的真理若不被遵行,就毫無用處了。所有教義背後的目的,是要保證道德行為!」 盡信書,則……? 孟子有句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尚書〉是也,相傳為孔子編撰而成,列為經書。孟子尊孔子為「聖人」。但即便如此,孟子還是硬朗朗地宣布﹕不能完全相信〈尚書〉。如此看來,即便是聖人書,也當站著讀,而不是跪著讀,換言之,不能「盡信」。 一切人寫的書,都有缺陷處,不足處、片面處、錯誤處、荒謬處,不能「盡信」。只有一本書是例外,它就是「天書」〈聖經〉。讀聖經,你要麼跪著讀,「盡信」,要麼就相反,什麼也不信,沒有拯救的路。 世間的書都是人寫給人的,只有「天書」是上帝寫給人的「家書」。讀這「天書」唯一的方法是「信」之法,它首先問人的不是你明不明白、喜不喜歡,而是信不信,信不信上帝、信不信耶穌。人若心中持守住一個「信」字,就是在上帝面前跪下了,承認耶穌是主。應用孟子的話,那是﹕不信經,則不如無經。 人若要信耶穌,就得信聖經是上帝的話語,因為耶穌就是這麼信的。 經上如是說 那麼,經上是怎麼說聖經的目的呢?最權威的自然是〈提摩太後書〉第三章中的第15-17節的這段話﹕「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第17節,〈新譯本〉譯為﹕「為要使屬上帝的人裝備好,可以完成各樣的善工」。〈現代中文〉譯為﹕「要使事奉上帝的人得到充分的準備,能做各樣的善事」。天主教的〈思高本〉譯為﹕「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適於行各種的善工」。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一些論述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書和文章,從不引證第17節!就是從語法上來說,第16節的後面也只能斷為逗號,因為這句話沒完。「都是有益的」是對誰說的?是對「屬神的人」;益在何處?裝備並成全聖徒,使他們能行各樣的善事。 在〈提摩太前書〉中,保羅激勵提摩太這「屬神的人」說,「你要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6:11)。這就把成全的意思說得更明白了。成全,是在自己的生命中成全,但成全的不是自己的意思,而是上帝的心意,即主賜給的那更豐盛的生命。 這生命首先的、根本的是在靈性的層次上,是人與上帝和好,在基督裡成為一個新造的人,但是,它也包含了人的人品,像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這些素質,同時也是新人在人品上的特徵。這就是學習聖經的目的﹕用上帝的話充分地準備自己,使我們能做各樣的善事,成為在主內的一個新人。這個新人,一定會展現出與舊我不同的新的人品。 壯士與寶刀 有一個故事﹕某壯士,一日喜得寶刀,吳鉤是也。大喜。連聲讚嘆﹕好刀!好刀!他將寶刀小心地放進刀鞘之中,恭恭敬敬地將其掛於牆壁之上。於風清日麗之時,常翹首觀賞。想起了天下無道、道德淪喪、國破家亡,他不覺得悲從心來,一會兒低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一會兒高歌﹕「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一會兒說﹕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一會兒嘆﹕擒山中賊易,擒心中賊難。但是,春去秋來,日落月起,他雖然嘆了又嘆,說了又說,可終究沒有身帶吳鉤上路,其實,他甚至從來沒有抽出吳鉤在雞鳴之時舞上一舞。 如果基督徒把聖經束之高閣,不用它來成全自己,適於行各種的善工,那麼,聖經豈不是也成了壯士眼中的吳鉤,好刀而已。 「勸誨之書」 接著陶恕的話談,聖經也是一部「勸人為善」的「勸誨之書」。關鍵在於,這不是人在勸,而是上帝在勸。而這勸的前提是﹕耶穌是主,人得信主,聽主的話。哪怕是粗略地翻閱保羅的書信,我們也不難發現,保羅經常用的一個公式是﹕我勸你們。一本充滿了「勸誨之言」的書,居然不是「勸誨之書」,豈不是怪事? 基督徒是上帝造的新人,是在基督耶穌裡創造的。上帝新造我們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要我們行各樣的善事,就是上帝在永恆中預先所安排好的。 根據教會的古老傳統,聖經的意義包含了兩種﹕即字面的意義和屬靈的意義,而後者又分為寓意、倫理和末世。保羅講,寫在經上的歷史事跡,是為了「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林前10:11),恰如古人所說﹕以史為鑑。因此,解釋與教導聖經,絕對不可輕看其道德的意義。 從使徒時代以來,尊耶穌為主的基督徒都相信,聖經是我們信仰和生活的權威。奧古斯丁說得好:「聖經的權威如果不能抓住人,信仰就要動搖」。同理,聖經的權威如果不能引導我們過一種符合主心意的生活,那麼,信仰就會落空。而某些基督徒把信仰與生命、信心與行為、靈性與人品對立起來時,實際上是要藉此逃避對上帝的道德順服。因此,教導聖經而無道德的實踐,那麼,就連假冒為善的人也造就不出來了。 傳說﹕鬼王某日巡視,見一小鬼在某教堂的十字架下睡覺,大怒。說:「教堂內歌聲悠揚,講道慷慨,禱告聲陣陣,你如何能安然入睡?」小鬼答:「沒事。」鬼王問﹕「這話如何講?」答:「我看他們出了教堂後,和別的人一模一樣。」再問:「你怎麼能看出他們的靈性?」答﹕「恕我功力淺薄,看不出來。我只能看見他們外在表現出來的行為。真的,他們在人品上和別的人沒什麼兩樣。」 基督徒見此只能禱告說﹕「撒但,從我心中退去吧。」

飛揚通訊24

「自信華爾滋」飛揚講座報導 「甚麼樣的環境(家庭),能培養出自信快樂的人(孩子)呢?」相信是許多人,尤其是為人父母者所關切的課題。飛揚協會特於母親節前夕──五月四日下午,與洛杉磯國語浸信會共同舉辦「自信華爾滋」講座,地點就在該教會。會中研討自信的重要性,及如何建立自我與家人自信的訣竅。 講座於當天下午二時開始,約有二百廿多位會眾參加。第一場由飛揚協會會長李順長博士主講「自信的建築師」。李博士風趣、生動的談吐、和條理分明、精簡扼要的內容,很快就引發會眾的注意與興趣。 李博士指明,培養自信快樂的孩子之家庭特徵是:家裡表達更多的愛與欣賞;家教較嚴格,家庭關係緊密,實施民主,氣氛敞開。在培養自信的步驟上,他強調可以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從發現自己的優點、長處開始,先做好身邊的一些小事,增強自信,產生樂觀的情緒,再完成愈來愈大的事,如此便能建造一個善性循環。 並要以積極的態度來解讀人生,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不妨認定那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只要我努力,加上時空的變化,困難會過去的。 中間休息十五分鐘,該教會準備豐富的茶點,招待會眾,讓他們有段美好的聯誼、休息的時間。有不少會眾也利用這段時間到招待處洽詢飛揚協會的事工資料、雜誌及講座、廣播的錄音帶。 第二場的主題是「建立自信的家人」,由飛揚協會三位同工分別從不同角度來剖析。劉亦文女士是飛揚專欄作家、研究發展部負責人。她強調,父母要建立孩子的自信,須從三方面著手: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尊重孩子的獨特與個別差異;並在培養孩子好習慣、社交技巧與信仰生活上,多方面建立他們、陪伴他們。 第二位講員游建國先生是飛揚拓展部主任、雜誌、網站美工設計、漫畫家。他強調夫妻間要彼此建立自信心,需要無條件地接納對方、常用積極的話語肯定配偶;欣賞並享受配偶的長處;允許對方失敗,而不定罪、翻舊帳,或冷眼旁觀;在信仰中相互扶持,共走天路。 最後一位講員是王祈女士,飛揚廣播部主任,AM1300「生命協奏曲」節目製作主持人。她以自身及周遭人的實例指出,打擊孩子自信心的因素,諸如孩子成績不好、在校不被同學接受,及青少年對自我又愛又恨的矛盾情結。她娓娓道出父母如何幫助兒女喜歡自己,成為自信又健康的人;在建立配偶的自信上,當如何打造他們成為聰明的男人與智慧的婦人。 此次講座約進行三個多鐘頭,生動活潑的講解,精彩豐富又切合實際生活的內容,讓許多與會者反應極良好,深感收穫匪淺。並且因著教會負責同工與眾肢體事前的周密策劃,與現場的全力支援,讓這次講座能順利進行並圓滿結束。 李順長會長三月遠東福音之旅報導 上期通訊曾刊載李會長遠東福音之旅行程,謝謝您的關心和代禱,使此行有佳美的果效。 三月11-14日,18-21日在台灣浸神教「EQ與教會成長」,傳授了16堂課。共有25位學生。對教會的團體動力,大家都有較深入的了解。 三月15日在中壢文化國小家長會演講,約250人參加,反應極熱烈。 三月16日在楊梅靈糧堂講了兩堂,約六十餘會眾,有13位決志歸主。 三月17日在中壢浸信會帶領主日崇拜,有12位來到台前。 三月16-17日在中壢聯合佈道,兩晚領會,共9人決志信主。 三月22-24日在新加坡帶領佈道會,共8人決志,每晚數百人參加。 三月23-24日在新加坡神學院講了四堂基督教教育講座。 三月26日在中國北方某城向三百多位企業人士講九堂「小勝大贏」,共有26人來 到台前。 三月30日在中國南方某城的教會講了二堂家庭生活講座,共79人接受主。 三月31日在中國南方某教會主領崇拜,向六百餘位傳講「榮耀的復活」,當晚在 另一教會的晚崇拜向一千七百位會眾證道。 飛揚網站新增項目快報 ◎時事論壇 時事論壇由資深經濟分析及評論專家朱易執筆,週一到週五每天更新。主題是「新聞中的聖經故事」,從每天發生的時事、經濟動態、世界大事中剖析原因,與聖經中的事件或教訓的聯想。並配上彩色漫畫插圖,整個專欄富有創意、趣味又發人深省。 其中一些的標題列舉如下: ◎美國的宗教版圖 ◎罪惡重回拉斯維加斯大街 ◎充滿傳奇色彩的馬丁‧路德 ◎從「罪」與「犯罪」看天主教教廷與美國教區的文化差異 ◎經濟學家如何看待財富和幸福 ◎沒有荒年的經濟衰退 ◎不交稅,網上見 ◎鷹派掌控美國中東政策,歐洲和平聲浪高漲 ◎「達來,達去」的網路經濟 ◎中東衝突考驗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對話 ◎摩西方案拯救威尼斯…等。 ◎講道集錦…
Read more

即將邁入老年的祈禱

主啊,你知道我即將邁入老年, 請保守我不要太多話,讓我不要認為自己應該在所有話題上搶著表達自己的看法;教我除去想干涉每一個人隱私的欲望。 讓我不要喋喋不休、絮絮叨叨, 幫助我說話抓住重點。 封住我的唇,讓我不要逢人便訴苦自己日漸加增的病痛,教導我寶貴的功課,讓我知道自己有時可能是錯的;叫我不因別人輕忽我的智慧和經驗而懊惱。 使我體貼人,卻不干擾人; 幫助人,卻不支使人。 最後,主啊!你知道, 我實在很需要一些朋友!

卡城之春

卡城(Kalamazoo) 位於密西根州,靠近密西根大湖,據說是印地安語發音,翻譯出來是個很美的名字──「湧流的泉水」。 若不是神奇妙的帶領,讓我們在2000年時離開洛杉磯,來到卡城服事,恐怕這一生都沒有機會認識這個美麗的中西部小城。 外子先我一步到達卡城。當他豪情滿懷一路開車從洛杉磯到達卡城時,第一件向我報告的新聞是:「這裡好大的雪啊!」這句話持續了好幾個月,直到四月份才聽到:「雪融化了。」當時,我一方面因著工作尚未告一段落,另一方面因著懷孕的緣故,一直捨不得洛杉磯那幾家正對胃口的中餐館。熬到大腹便便,外子說:「妳若再不來恐怕飛機都不敢載妳了。」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洛杉磯。 原以為卡城這地方連個像樣的中餐館都沒有,搬家時裝運了四大箱油、鹽、醬 、醋,南北雜貨。卻不料下飛機的第二天,外子便帶我到一家古色古香的中國餐館─「北京樓」。 一進這家餐館,便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迎面的一塊小黑板,在別的餐廳通常是用來展示最有特色,最吸引人的菜色或其他廣告。而這塊黑板上,卻工工整整地用中英文書寫著一段聖經經文,使我一路奔波疲憊的身心,頓時感到特別溫暖。 餐館的主人是一對非常愛主的姐妹,坐定之後聽外子介紹,原來在我未到卡城的這些日子,他一直是北京樓的常客。不僅免費吃飽,還帶便當回家。我聽了有點不好意思,心裡埋怨,怎麼傳道人沒做多久,臉皮卻變得這麼厚,人家一定是客氣話,他卻當真天天來報到,實在是難為情。我心裡正琢磨著,主人崔媽媽從廚房走了出來。 親切接待的老闆 崔媽媽雖已六十多歲,卻依然春風滿面,說起話來柔聲細語,笑起來眼睛彎彎地會說話,讓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親。崔媽媽笑盈盈地說:「師母來了就好,牧師就不用像沒家的人一樣到處打游擊。不過你們以後還是要常來,就當是回娘家一樣。」娓娓道來的幾句話,令我倍覺親切,把剛才的疑慮全打消了。 但是頭一回被這位年齡可做我母親的老姊妹開口閉口稱作「師母」,實在不習慣,便說道:「我們都很年輕,剛出來服事主,您只管叫我們的名字好了,叫師母不敢當。」不料崔媽媽卻一臉正色地說:「那可不行,對神的僕人不論年紀大小,我們都要尊重,你們能奉獻傳道已經很不容易了。」我說不出一句話,只感到眼角濕潤起來。時間久了,去北京樓次數多了,不僅品嚐到道地美味的中國菜,也從崔媽媽口中聽到不少感人的故事和見證。 崔媽媽祖籍天津,父母早年移居南韓,有機會聽福音信主,並帶領全家成為敬虔愛主的家庭。她們家常接待傳道人,即使在戰亂的年代,物資貧乏,她母親總要從每天的糧食中省出一些來,盡她所能地用最好的食物招待傳道人。這樣的影響深植她的心中,到如今她仍保留了這份美好的傳統。幾十年來,他們歷經戰亂,輾轉南北,四處遷徙,一定吃了不少苦,經歷許多磨難。尤其前幾年,她丈夫被主接走以後,她一個人不僅要擔負撫育子女的責任,還要學習經營管理這麼大的餐館,不難想像是怎樣一條血淚交加的路程,但從崔媽媽口裡道來,盡是對上帝的感恩和讚美。 愛主愛人的姐妹 崔媽媽姐妹倆人生經驗豐富,接待過許多傳道人,參加過不少教會,聆聽過無數的講道。像我們這樣年輕,初出茅廬的傳道人,在她們眼裡必定有許多不夠成熟和欠缺之處,但崔媽媽總是給予我們極大的鼓勵和支持,每天為我們禱告,甚至在主日崇拜時,她也是一邊用心聽,一邊默默為牧師禱告。她常常說:「我年紀大了,許多事做不動了,但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為傳道人、為教會、為弟兄姊妹禱告。」 我們每週最期待的事,就是週一晚上的禱告會。起初是在崔媽媽的家中舉行,後來人數增多,停車不便,就改在北京樓。每到這一天,大家聚集一起為教會各項事情禱告,也享受崔媽媽姊妹倆為大夥準備的美味宵夜。到如今已很難分清是禱告會吸引人,還是可口的宵夜吸引人?反正來參加禱告會的人愈來愈多了。 崔媽媽的禱告總給我許多提醒,她常在禱告中向神認自己的罪,自己的虧欠,求神使她更愛神更愛人。在我印象中,她從未大聲說過話,總是謙謙和和,溫溫柔柔地,向神禱告也如同和知心朋友談天一般,那麼樸實,那麼真誠。 美好榜樣的傳承 現在,崔媽媽年紀漸漸大了,她最大的心願便是希望自己的兒孫們都能繼承愛主愛人的傳統,世世代代接待神的僕人。有一次,我們沒有事先打招呼,突然去了北京樓,崔媽媽姊妹倆不在,她的兩個兒子也是非常熱心地接待了我們。事後崔媽媽知道了,十分欣慰地說:「我可以放心地退休了。」 北京樓在崔媽媽心裡是神所賜的,它曾經歷十分困難的日子,她只得辭退了所有的工人,一邊看著食譜,一邊靠著禱告,硬是把餐館撐了起來,如今在卡城,北京樓成了最好的中餐館之一,她只有滿心感謝神。 卡城是個四季分明的地方,我來到時還綠意盎然,對於在洛杉磯看慣了黃色山丘的我來說,真是眼目生輝。然而北京樓的崔媽媽姐妹,更讓我体會到春風般的柔和與溫馨,她們用生命表達出來的見證,令卡城的春天也失色了。

從聖經看領導

有 人說:領導是透過權力(power)的行使而令人遵從的過程。有人說:領導是正式權威(authority)的行使。有人說:領導實為影響力(influence)運用的結果,並認為凡是能對他人產生影響力者,即構成領導行為。 試問:是否坐在領導位子上的人就一定是領導呢?相反地,是否不在領導地位上的人,就不能起領導的作用呢? 是否某種個性的人特別擅長於領導的角色?又是否某種領導方式特別有效呢?讓我們一同來看看,到底什麼是「領導」? 所謂「領導」(leadership)是啟發每一個人的智慧才能、培養責任感、建立一致的向心力,加以有系統的組織、有目的的運作,使大家立場一致、步調統一,為實現理想目標而奮鬥。 領導是以無形的權力,運用各種方式和方法,去影響或支配他人意志,使其發生有機動作,而趨向同一目標的藝術。 領導是屬柔性的、無形的;領導是服人之心,著重人格、道德與才能的自然影響;受領導者是自動自發的嚮往跟隨。 領導是責任,不是權利;是犧牲,不是享受。偉大的領袖必須先作僕役(The great leader is seen as servant first.)。他(她)內心深處的本質必須是服務他人的。 領導不在於地位頭銜,也不是一套權術的運用;而是一種處事態度、一種信仰理念、一種責任負擔。例如,一個下屬可以起帶頭作用,影響改變部門中的弊端,使整個部門受益;相反地,一個有領導頭銜的人倒可能徒具虛名,只能算是一個跟隨民意的人。 家庭中,當一位父親不能管教自己的孩子時,他就不算在領導。同樣地,一個人可以辦事能幹,思想敏銳出眾;但是,他如果沒有號召力,他也不能算是領導。因此,領導者不一定要有領導的頭銜,但他能夠帶動、說服別人在某些方面跟隨他。 領導的條件 現代企業管理暢銷書《耶穌的領導》(Jesus CEO)一書作者蘿芮‧強司(Laurie Beth Jones),從《聖經》中認識到耶穌的領導風範,在〈Jesus 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篇中提出耶穌成功領導的三大要點: 1.自我掌控的能力(the strength of self-mastery) 2.付諸行動的能力(the strength of action) 3.人際關係的能力(the strength of relationships) 從人格、學識、精神、氣度與風度五方面,看領導者應具備的五種條件是: 健全的人格──忠實、正直、廉潔、謙和、無私等氣質。…
Read more

父親,我愛你

父親,我愛你 你曾無條件愛我, 允許我做個我自己。 當世界翻騰時, 我在你翅膀下找到了安全港。 父親,我愛你, 你曾塑造我的人格, 鼓勵我追求我的巔峰。 當世人迷茫時, 我在你引導下尋得了方向感。 父親,我愛你, 你曾包容我的弱點, 珍惜我內蘊的潛能。 當無人關懷時, 我在你期許下建立了自信心。 父親,我愛你, 你曾校正我的錯誤, 改寫我生命的詩章。 當世人放縱時, 我在你教導下尋著了指南針。

轉眼雲煙

人的一生要如何才算成功?一旦爬上「成功」的高峰之後,接下來要作什麼?一個出身清寒的眷村子弟,從小就夢想要成為百萬富翁,在尋夢的路上他曾經大起大落,如今他的富足卻不是建築在豪華住宅與賓士轎車之上,黃高輝一路走來所經過的高山低谷,就像一齣緊湊的戲,絕無冷場。 因為家境清寒,加上有一位患了蒙古症的弟弟,黃高輝從小就體認到要改變受人欺負的命運,就得好好讀書,將來作個有錢人。而當父親的朋友從美國返臺,他聽到美金對臺幣的匯率是一比四十時,他就立志長大後要當華僑、賺美金。 懷抱著這樣的夢想,他進了大學。然而生物系似乎不是為將來賺大錢鋪路的地方,於是他轉到工業工程系。大學畢業後,希望一圓出國發財的夢並未稍減,由於父親的多方張羅,加上他找到一所比較便宜的學校,雖然家境清苦,他還是到了美國,只是改讀起企業管理來了。 拿到碩士學位之後,為了辦身份的緣故,在中國餐館作了一年半的經理兼侍應生,拿到身份之後,又回到老本行去作工業工程師,結果七年之內跳槽七次,雖然薪水越跳越高,但離發財卻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從學易經、風水、算命、改運、迎財神,到買賣期貨,黃高輝全都嘗試過,但是他仍舊沒發財。 決志信主 一九八六年,由於不好意思拒絕朋友的邀請,黃高輝和妻子二人一起參加了朋友教會的佈道會,其實在那一次聚會之前,他的妻子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但就在那一天的佈道會中,夫妻二人都受到感動而信了主,之後他們雖然也參加教會及小組的聚會,不過根深蒂固的發財夢還是在牽引著他的生活。不久他辭去了工作,自己租了一個倉庫,開始當起一人公司的老闆,只是生意並不如想像中順利,連最大的一筆訂單都遭到退票的命運,於是他回過頭來尋求神。 牧師用詩篇一百二十一篇的經節︰「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鼓勵他向神禱告,當他真的這樣誠心地禱告了一個多月之後,雖然倉庫裡的存貨仍然沒有賣出去,但是煩躁不安的心卻改變了,他從神那裡得到了平安。正好這時候有朋友告訴他,做貸款生意的時機不錯,於是他又搖身一變,成了貸款公司的員工,不久便自己開了一家貸款公司。 炒作房地產 貸款公司做了一陣子,做得還不錯,由於與房地產關係密切,黃高輝從估價報告中發現︰加州的房地產正在迅速地飆漲。腦筋動得很快的他,立刻開始炒作房地產,結果在一九八八年,他真的成了百萬富翁。有了百萬身價以後,他覺得自己發了,馬上為自己買了一輛最貴的賓士560大轎車,同時心裡驕傲起來,也漸漸地遠離了神。 由於炒房地產賺了大錢,之後土地看好,他自然也不會放棄機會,又在炒地皮上賺了不少錢,正因為賺得太容易了,所以他不僅大膽地將資金全都投在土地上,還背了許多的貸款。不料,土地悄悄地開始不景氣,手上原先握有的土地,一時之間無法立即脫手,再加上兩個合伙人的退出,簡直是雪上加霜,他立時面臨付不出大筆貸款的窘境,幾乎要破產。「然而,我們的神是一位有憐憫、有恩典的神、祂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黃高輝回憶那時候的情況說。當他幾乎走到絕境時,他再次想到了曾經賜他平安、保守他的神。他又回到神的面前,祈求神再次幫助他度過難關。 度過難關 奇妙的事發生了,在一週之內,他賣掉一塊土地,解除了眼前的危機,之後又陸陸續續地處理掉其它的土地,雖然難關是過去了,可是所有的土地也都沒了。就在一、兩年之間,黃高輝經歷了從百萬富翁到瀕臨破產邊緣,此時的他對金錢有了迥然不同的體認︰「來得容易,去得快!」 土地沒了,從前經營的貸款公司在炒地皮時也收掉了,黃高輝現在要面對的是重新開始。他沒有立刻重返職場,而是每天清晨到教會和其他弟兄姊妹一起禱告,認罪悔改,並將自己未來的事業重新奉獻給神。神再一次向他施憐憫,將他由逆境轉回,他又開了一家貸款公司,當時正值利率降低,貸款生意非常好,當然他又賺了不少錢。然而,他卻沒有因此而與神更親近。 願為主用 直到一九九七年,他在禱告中感到自己當時在臺灣從事的直銷事業雖然做得不錯,卻不是合神心意的事,因此毅然返美,決定重新開始。他這一次回到神面前,不再是因為自己遇到困境,而是真心願意為主所用,為主作個金錢的好管家,用神賜他的機會而賺得的金錢來支持宣教的工作。 回首前塵,黃高輝真正體會到神的恩典,雖然自己曾多次悖逆,但當自己轉回,在神面前哭泣、認罪悔改,神就施憐憫幫助他。同時神也改變了他的金錢觀,從前因為小時候環境苦,養成了小氣的習慣,一心只想發財;如今只要有衣有食就能知足,同時也認清了賺錢的目的不是為了享受奢華的生活,而是要為宣教的事工擺上,讓神的國度更加擴展。神的作為真是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