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uthor: 李潘燕
April 2, 2003
「我獨自活在宇宙裡,無人認識我,更無人關心。上帝嗎?如果祂存在,祂也離我太遠,祂厭倦了這世界而搬走了。今天我面對鏡子,看見真實的我,有一個醜陋的疤痕,裂開的傷口,我要永遠長眠了….」 這是一位著名大學傑出學生的絕筆書。他是該校最有前途的學生之一,唸的是醫學院、異常有天份、英俊、運動出色,又很受歡迎,正準備將來成為一名醫生。 他其實並不孤單,而且擁有上述許多優渥的條件,但他卻是一個孤獨的年輕人。當他寫完上述的話之後,就將毒藥注射進自己的靜脈,自殺而亡。 孤單像沮喪一樣,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瘟疫,它也是一個慢性殺手,很少人能完全逃脫。 《時代》雜誌幾年前的一個報導:長期健康研究追蹤結果顯示,單身、鰥寡和失婚者(他們較孤單),患病的機率遠比已婚者高。例如25-34歲之寡婦患心臟疾病的死亡率,比同年齡群已婚婦女高五倍。此外,一般而言,離婚者患中風的是已婚者的兩倍。(註1) 為孤單把脈 馬利蘭醫學院(Maryland Medical School)的身心醫學專家,也是《心碎》一書的作者林區雅各(James J. Lynch)說,孤單在醫學上產生的結果是,自殺、癌症、肺結核、意外、精神失常。尤其是心臟方面的疾病,深受人類之間的友誼影響。 換句話說,孤單和孤立真的會使你心碎。孤單就是即使你處在人群之中,仍感覺不能夠與別人相通,自己覺得十分孤立。 諾文亨利(Henri Nouwen)這樣表達:「孤單的人,無法與人親近接觸。」 心理學家萊特諾曼(Norman Wright),在他的書"An Answer to Loneliness" 中,引用一位孤單女士的話,「我的胃好痛,我的膀臂和肩膀疼痛難堪,迫切需要被抱緊,並向我保證,不論怎樣,我是被愛的。」 孤單症候群 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需要與人溝通、被接納、有歸屬感、互相親密、有人回應、支持、愛,和溫柔的觸摸,萊特博士說:「如果自己內心的渴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會感覺非常孤單。」 比如,當父母太忙沒時間關顧他,一個孩子會覺得孤單,但他可以向誰求援呢?青春期的孩子覺得孤單,因為父母不瞭解他。有幼兒在身邊的母親覺得孤單,因為她太忙了,無暇滿足與自己伙伴相聚的需要。 已婚的夫婦,若不能有美好的心靈溝通,也會感覺孤單。 當一個所愛的人去世,或離婚,或因病被孤立,他/她會感覺格外孤單。 年長的人,經常被家人忽視,自己的朋友又大都去世了,會深深體會孤單的痛苦。 感覺自己無能的人也會孤單,因為他們不喜歡自己,認為別人也不喜歡他,所以把自己孤立起來。 有時隱藏的敵意也是孤單的原因。有敵意的人,他們對人充滿怒氣,所以藉著消極的態度,拒人於千里之外。 另一個孤單的原因是懼怕。怕受傷、怕被拒絕、怕不夠標準、怕失去所愛的人,怕失敗…. 例如,雪倫五歲時,他父親離家出走,她覺得被父親拒絕,從此她下意識地有恐懼感。怕自己若太愛一個男人,他也會離開她。因此她也不敢用全心去愛她丈夫,直到她認知了自己的心結。 相反地,約翰有一個快樂家庭,但因父母工作關係,每年都不斷地遷居。每次他交到一個好朋友,都因遷居之故失去聯繫。當他長大後,變成不敢與朋友深交,因為唯恐又嘗到失去他們的痛苦,於是他只有獨自咀嚼孤單的滋味了。 尋根究底 只要找到真正的原因,雪倫和約翰都可以克服他們的孤單,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一旦認知了自己的懼怕心結,他們便能逐漸地與別人敞開交往,最終必能克服他們的孤單。 如果你有孤單的感覺,你也要盡量去找出它的真正原因。是溝通問題嗎?是感覺自己無能嗎?是怕受傷害嗎?若有上述現象,你也許需要找一個訓練有素的輔導,或善解人意的牧師或朋友,幫助你努力克服這些問題。 幫助別人也是克服孤單的另一妙法,我想到我的祖母,她活到九十歲,守寡多年,但從未感覺孤單。她定期地探訪孤苦老人和病人,在幫助別人之中,她也滿足了自己情感的需要。 沒有人能孤獨生活而不與人接觸,就如林區博士提醒我們的:「如果我們不能建立人與人之間愛的關係,我們的身心健康都將受損。這就是為何我們委身於家庭和朋友,努力維繫彼此的關係,是那麼地重要的原因。」 絕妙處方 除了家庭以外,沒有一處比教會更能找到愛和歸屬感。從教會裡,我們以敞開、積極和實際的方式,享受到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以及友誼。 在這裡,你也可以找到上帝,唯有祂能滿足我們靈性上的孤單。萊特說:「你若遠離了祂,你會有最深的孤單感。」 如果你藉著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回應上帝的愛,祂曾經應許,祂永不離棄我們。(註2)不論你感覺如何,基督必永遠與你同在。…
Read more
Author: 沈賢林
April 2, 2003
天堂像什麼?沒有人知道。但有人說,神賜給人平安、喜樂、歡笑,因此人在世時就能藉以預窺天堂的美妙,品嚐天堂的滋味,因而對天堂能有具體的憧憬和盼望。平安、喜樂、歡笑不是海市蜃樓,也不是虛幻夢想,雖然金錢無法購買,卻是人人實際能獲得的。所以,有平安、喜樂、歡笑的人,雖在今世,但「天堂」已在心裡。 與天堂相對的是地獄,既然人在世時能「間接」體會天堂的美好,是否也可能窺探一下地獄的情形呢? 炸燬國王銅像 有一個人,名叫腓利,他對國王非常不滿,認為國王下旨太多,朝令夕改,令人無所適從。腓利沒有見過國王,但聽說國王天天縱酒歡樂,不顧百姓生活,他就義憤填膺,覺得應該對這暴君採取行動。 在試過許多辦法而仍無法接近國王後,有一天夜裡他把城中央一座國王的銅像炸爛,以表忿怒。然而他的破壞行動被人看到,並報告了國王,在國王的命令下,他雙手被銬起來帶到宮中牢裡。 腓利知道,如果認罪的話,不是處決就是終身坐牢,所以大聲喊冤,矢口否認。只是心裡七上八下,不知命運如何。有一天,奇怪的事發生了,守衛居然對他說,「國王下令,你可以出牢,從今天開始,你的工作是每天整理宮裡的花園。」腓利喜出望外,因為除了每日的三餐外,居然還有一間小房子居住。 極佳待遇 腓利漸漸習慣了他的新生活。 但是有一天,平靜的日子突然被一個守衛打斷,「你是否還否認你破壞了國王的銅像呢?」守衛問腓利。腓利心想,原來他所受到的禮遇是要軟化他,讓他肯認罪。腓利知道不能上當,所以極力否認「沒有,我沒有破壞國王的銅像。」出乎意料的,守衛的回答竟然是「如果這樣,那就升你當宮裡的領班,負責宮裡的雜務,也給你加薪,這是國王的命令。」半信半疑,戰戰兢地,腓利就這樣進到宮裡,充當領班。 以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問他關於國王銅像的事。腓利心裡明白,他的好日子是暫時的,是個陷阱,尤其是如果認罪的話,遲早要受到破壞國王銅像嚴厲的懲罰, 所以每次他都極力否認。只是奇怪的是,每次否認以後,非但沒有受到懲罰,他的待遇反而還變得更好。事實上,他現在過的生活甚至比被逮捕前的日子還好。 最後,尤其不可思議的,腓利就這樣一路升遷,最後竟被任命為國王的顧問。 晉升國王顧問 當國王的顧問要替國王定決策。以前他認為國王天天縱酒歡樂, 現在卻看到國王治理國家沈重的責任與決策的困難。腓利看到他的決策百姓不明白、不合作時,他覺得百姓真是不可理喻。為什麼他們不能理解他的心意?他本想下令逮捕那些搗亂不合作的人,但這念頭卻讓他想起自己的過去。以前自己不也是如此嗎?自己不是因此而破壞了國王的銅像,進入宮中的嗎? 不認罪之苦 在宮裡身為顧問,腓利更是不能承認破壞過國王的銅像。但他心裡的內疚、不安與恐懼卻逐日加深。想承認罪行,又因否認的時間已太長,不知要如何自圓其說。不承認的話,連睡覺和喝酒都得小心翼翼,以免不小心吐出實情,東窗事發。他沒有朋友,因為心裡杯弓蛇影,不敢相信任何人。 不知不覺中,扭曲的事實已在他心中成為一個惡瘤,不斷成長,不斷製造種種猜疑和恐懼,從許多方面攻擊他。惡瘤根深柢固,腓利飽受煎熬,無法自拔,但卻無可奈何。正如聖經詩篇所說:「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詩32:3-4) 有一天,腓利有機會和國王單獨相處。國王問腓利,「我想你大概很詫異,被捕以後整個事情的發展並不如你所料想的,對嗎?」 腓利點頭同意,「是的,恰恰與我被捕時所想的相反。」 但是,你現在快樂嗎?」國王問。 腓利躊躇了。從一方面來說,他的日子是不能再好了….他現在擁有的物質享受是從來想都不敢想的。但他內心的恐懼、不安,和內疚,也是再惡劣不過了。而且國王對他越好,他的心理負擔越大。 現在面對面與國王單獨相處,實在是無法自持。 「不快樂。老實說,我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也沒有像現在這麼不快樂。我是人在宮裡,心在地獄裡啊。」 國王仔細聽著,「不對,不是心在地獄裡,而是地獄在你的心裡。沒有人知道地獄在那裡,但是人卻能把地獄帶入心裡。」國王停頓一會兒,眼光探索著腓利,繼續說:「而且一個人與真理相距越遠, 而真理又越來越明時,心裡的地獄也會越長越大。」 「我從未這樣想過,這心裡的地獄能除去嗎?」腓利問。 認罪之喜樂 「既然地獄是從心裡而入,也應能從心裡出去。」國王說。 腓利淚流滿面,當場承認了破壞國王的銅像。說也奇怪,在那一瞬間,累積多年的恐懼,不安,和內疚突然都消失了….心裡的地獄,變成了天堂。 聖經上說,「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啟20:15)所以人死後,不是去天堂就是地獄。聖經又說,「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5:12) 腓利的故事並非要說明地獄像什麼,因為這是人在今世無法知曉的。然而故事裡有一點是千真萬確的,那就是,天堂與地獄,無論是在心裡或是在未來,完全在於人一念之間的抉擇,而且是人在今世才能作的選擇。你我豈可不慎重地作抉擇呢?
Author: 編輯室
April 2, 2003
● Anyone who has achieved excellence in any form knows that it comes as a result of ceaseless concentration.. Louise Brooks 達到巔峰表現的人都明白那是集中精神,不斷努力的結果。 ● It is skill, not strength, that governs a ship. Thomas Fuller 掌控船隻憑的是技巧,而非力氣。 ● Every job is a…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April 2, 2003
結婚了廿一年後,我發現了一種別出心裁的方法,可以讓愛的火花永保新鮮。不久以前,我和另一位女士約會,其實那還是我妻子的主意,有一天她說:「我知道妳很愛她。」我很驚訝,立刻爭辯說:「但我愛的是妳呀!」「我知道,但你也愛她呀!」 我妻子要我去看的女士是我的母親。她已經寡居了十九年,然而我忙碌的工作和身為三個孩子父親的責任,令我分身乏術,以致很少有時間和她相聚。那晚,我打電話給她,邀約她第二天和我一起吃晚餐和看電影。 「怎麼了,你還好嗎?」她問道。母親是那種會認為晚上那麼晚打電話,又突然邀約她,一定不會有什麼好事的人。 「我想如果有機會和妳單獨約會,一定很有意思。」我回答。 她想了一會兒,然後說:「我非常樂意。」 那個星期五下班以後,我開車去接她時,心裡有一點緊張,因為從未嚐試過這樣的約會。當我到達她家時,我看她對這樣的約會,似乎也有一點緊張。她在門內等著,身上穿著大衣,裡面那件禮服還是最後一次慶祝結婚紀念日所穿的呢!她的頭髮還特意捲了一下,臉上的微笑像天使一般。 上了車後,她得意洋洋地說:「我告訴我的朋友,我要和我的兒子外出約會,他們都好羨慕,迫不及待要聽聽我們約會的情形。」 我們去一家雖不豪華,但十分雅致,溫暖舒適的餐廳。我母親挽住我的臂彎,好像第一夫人一般。入座以後,我必須幫她看菜單點菜,因為她的眼睛現在只有大的字才看得見。用餐一半時,我抬起頭來,看到母親正在凝視我,嘴角帶著懷舊的笑容說:「記得當你小時候,總是我為你看菜單的。」「那現在妳正好可以休息,輪到我來為妳服務了。」我回答。 一面享用晚餐,我們一面聊天,聊得很愉快,談了許多最近幾年來,各自生命中的一些事。我們聊得太久了,所以趕不上電影。當我送她回到家門口,她說「我要再和你一起外出,但下次讓我作東好嗎?」我答應了。 回家後,妻子問我:「你的晚餐約會如何?」「非常有意思,比我想像的好多了!」我回答。 幾天以後,母親因心臟病猝發而去世。這事發生得太突然了,讓我完全措手不及。 不久以後,我收到一封信,裡面是上次我和母親約會的那家餐館的一張收據,上面有一張字條寫著:「我已先付了賬,因為我確定自己不可能再有機會去了,但我還是付了兩人份的賬──你和你的妻子。你絕對想不到那一晚的約會對我有多大的意義,我愛你。」 從那一刻起,我深深體會,一定要及時說:「我愛你」,並且要常常撥出時間給我們所愛的人。世上沒有任何事比上帝和你的家庭更重要,多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因為這事絕不能拖延到「以後有時間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生一大憾事。聖經不是也告訴我們嗎?「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羅13:8)
Author: 高登
April 2, 2003
熱忱(enthusiasm)這個英文字是從“entheo”(在神裡面)衍生出來的。一個人領受在神裡面的願景使命,就能引動熱忱與活力。 一個人是否活力充沛,是否生產力高超,是否鬥志高昂,一方面和靈性上是否自覺人生有意義密切相關。另一方面當然也和身體的健康密不可分。照顧你的生理系統,使消化、循環、呼吸、神經、排泄系統維持在較佳狀態,你有較佳機會保持充沛活力── ●攝取均衡的食物 ●每週運動三次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常作深呼吸接近大自然 ●每週一日充分休息 ●將人生重擔交托給神 ●參與教會生活 ●結交優質朋友 活力與情緒 一個人的活力不但和靈性(人生目標)、生理有關,也和心情(情緒)密切相關。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的以保博士(Dr. Franklin Ebangh)認為,一般醫院裡的病患約有三分之一是生理原因造成,另有三分之一是生理和心理因素交織而成。鄧霸博士(Dr. Flander Dunbar)在他所著的《心與身》這本書裡說,「問題不在於疾病到底是生理因素,還是心理因素造成,問題是哪一項因素到底佔多少比率。」 一個人如果長期活在焦慮、怒氣、罪惡感、仇恨、妒忌、愁苦、緊張裡,這些負面情緒不但侵蝕一個人的心理活力,至終也會磨損一個人的身體活力。 發怒後胃部那種緊張翻騰的感覺,證明負面情緒是消耗精力的無底坑。 箴言用簡潔的文字,把負面情緒如何侵蝕一個人活力的圖畫,生動地描繪出來: ●心裡憂愁,靈被損傷。(箴15:13) ●嫉妒是骨中的朽爛。(箴14:30) ●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17:22) ●人心憂慮,屈而不伸。(箴12:25) ●忿怒為殘忍,怒氣為狂瀾。(箴27:8) 積極的人生觀 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一個晚上,發明家愛迪生在新澤西州的工廠失火,把價值兩百萬美元的設備,和他一生事業的大部份記錄都化為灰燼。 愛迪生的兒子查爾斯四處奔跑找他的父親,後來總算找到了。原來愛迪生就站在火場旁邊觀看,臉被火焰薰得通紅,一頭白髮隨著陣陣的寒風飄動。 查爾斯覺得很傷心,因為當時愛迪生年紀已經不輕,而且一生心血就在一夜間都付之一炬。 可是愛迪生卻對查爾斯說:「母親在哪兒,趕快去找她,把她帶過來。她今後恐怕再也看不到這樣的大場面了。」 第二天早晨,已經六十七歲的愛迪生,巡視災後餘燼後的廢墟。面對著自己許多夢想和希望的殘跡,樂觀地說:「災禍也有很大的好處。把以往所犯的錯誤全燒光了。謝謝上帝,我們可以從頭做起。」(註) 這種超乎常人的積極態度,也許就是愛迪生充滿活力,不屈不撓,終於成為偉大發明家的秘訣吧!當我們看逆境是一種損失,我們就會喪氣,心情低沉。 若我們看逆境是一種祝福,我們就受激勵,心情鼓舞。 心情低沉,你就沒有力量面對困難。 心情鼓舞,你就滿得力量克服逆境。 學習用神的眼光去透視負面事實背後所攜帶的正面意義,你就成為一個活力充沛的人。 我受苦於我有益,因為我可以學習你的律例。(詩119:71) 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路6:20) 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路6:21) 多受苦楚有益,因為靠基督多得安慰。(林後1:5) 堅強的使命感…
Read more
Author: 朱易
April 1, 2003
對美國出版業稍有概念的人,都會對其中的兩套系列叢書印象深刻。一是所謂的《簡易大全》(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另一套是類似的通俗手冊系列(For Dummies)。 這兩套書的題目無所不包,凡與人們生活有關的都包括在內,它們最大的特點是,即使是再專門的的行業或知識,都一律簡化成通俗易懂的形式,讓毫無專業知識的讀者能夠一目了然。可謂為生活百科大全的通俗叢書。 因此,宗教的題目也被包括在內是不足為奇的。例如除了有《聖經通俗手冊》(The Bible for Dummies)和《聖經簡易大全》(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The Bible)外,《改革宗教和新教簡易大全》(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The Reformation and Protestantism),也在最近出版發行。 寫作聖經通俗版本和教會指南的通俗叢書的目的,是為了普及大眾讀者的聖經知識和教會知識,也給有心認識基督教的讀者作通俗的介紹。 美國九成的民眾承認信仰上帝,也有七成以上的民眾自認為是信仰基督教,但是由於在家中經常閱讀聖經的人數是一代少於一代,許多人雖然對聖經和教會的本質有一定的了解,但對聖經的用語卻十分生疏。 原本為美國人必讀的聖經,慢慢成了如同其它的專業書,裡面充滿了讀者無法立刻明白的專業術語,如此就使更多人不願再在家讀聖經,而依靠教會星期天的講道和查經班的幫助。 對於有心開始重拾讀聖經好習慣的人,以及想對基督教有一個全面概括的了解而害怕啃書本的人而言,類似這兩本書的通俗讀本,無疑是大受歡迎的,甚至那些想多了解上帝的讀者,他們的首選書也是這類書籍。 即使是在教會裡,這兩本書也是極受歡迎,有的教會甚至把它作為聖經研讀班的材料。有些教會把這兩本書作為傳福音的書,向非基督徒推薦。有些讀者因讀這些書接受了耶穌基督作為救主,從而加入教會。 《聖經簡易大全》和《改革宗教和新教簡易大全》的作者之一貝爾(Bell)就曾表示,有些讀者就是讀他寫的書而找到基督教或是重回基督教的。 對於基督教新教而言,貝爾所寫的《聖經簡易大全》,以及《新教簡易大全》會造成小小的困擾。因為宗教改革先驅馬丁路德提出,唯有聖經才是信徒的信仰指引。如果把通俗讀本作為信徒的信仰指導書,未免有些不妥之處。 然而主張教會應該接受通俗讀本的人認為,畢竟這是一個向非基督徒傳福音的好方法,同時也可讓對聖經瞭解不多的基督徒,先讀聖經的通俗讀本,再進入讀聖經的階段。 專精基督教改革史的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教授納特李西門大衛(Natalie Semon Davis)指出,即使在馬丁路德堅持唯有聖經的改革初期的歐洲,也有類似圖文並茂的有關聖經的通俗書。貝爾希望有聖經學者和教會領袖能為這些通俗書提出改進的意見。 不過,令他驚訝的是,至今為止,他還未看到有任何公開評論和批判。貝爾認為他們所寫的通俗書並不能作為聖經的替代書,只是想寫出專為非基督徒讀的聖經和教會的通俗書,這多少有點像是向非基督徒佈道。貝爾承認這種文字工作帶有很大的挑戰性,也極有意義。 基督徒讀聖經是基督徒生命成長的必備功課,但對於那些對猶太歷史一無所知的人而言,讀舊約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我了解,中文的文字工作者,在這方面的努力並不多見。 飛揚網站的每日珠璣/採擷靈韻中的李順長牧師所寫的具有散文風格的文章,文筆優美、流暢,意義鮮明易懂,稱之為中文版的聖經通俗書,應也不算為過。
Author: 馮耀翔
April 1, 2003
有願景,定優先,能勝任,肯學習,你離巔峰表現不遠了。 幾個月前,我們的主管退休了,我被指定接替他的位子。過去十年來,我一直在一個醫學機構的主要部門擔任毒物學家,我很享受這份專業技術的工作。部門主管很器重我在藥物的知識和科學方面的獻策。在我提出我的觀點後,他就能以全面的角度來看醫生、護士及僱員的表現,並制定一些對應的策略。 整個部門的成功或失敗,責任都擔在主管身上。幸而多年來我已經看到他是如何經營這部門的,所以我知道部門主管的任務是什麼。多年來我也看到他如何處理人事,並如何與醫院的行政人員合作,但是卻從未有權利看到部門的預算,和醫生們的考績報告。這些是我必須在短時間內儘快進入情況的。於是我被醫院院長派去參加好幾個有關領導、管理、預算,和評估業績表現的主管講習會。 現在我身為該部門的主管,對這部門的人事、材料,和幾百萬的財務資源,負起責無旁貸的責任。雖然,大部份華人或亞裔的專業人士,對擔任領導的角色都不太熱衷,我卻認為如果有機會,應該當仁不讓,因為這角色將使你得到嶄新的視觀,是你從未想到的。 接受管理訓練 身為多年訓練有素及經驗豐富的醫生,我還是必須乖乖坐在那兒幾個星期,聆聽商業管理碩士所傳授的知識,是我以往在醫學領域從未學到的。我必須謙卑地學習新的技巧,並汲取新的知識。在講習會其中一個主要的題目便是:「表現的評估」。當我進行「表現」的研究時(是我學習業務行政的一部份),上網搜尋「表現」的資料,很驚訝地發現,「表現」並非只是應用在職業和工作上,更是廣泛地應用在電腦、材料、財務、學術、藝術、健康和運動上,我纔知道「表現」可以應用在人生的每一個層面。 人人都希望擁有性能表現最好最先進的電腦或軟體技術。材料學家可以告訴我們,他如何能評估各種材料的巔峰表現,以及在何種特定狀況下,哪些材料不能發揮效力。財務顧問會告訴顧客他在股票市場上有最好的表現,他才能擁有較多的顧客,當然他自己財務的成功(表現)在於他擁有多少顧客。 學生們想得到最好的成績和在學校達到最好的表現,他們纔能邁入高等學府。藝術家和音樂家也希望自己在當代有最佳的表現。醫生則建議病人的飲食應避免什麼,該吃什麼,使病人的健康能有巔峰表現,不致生病。運動員也不例外,都會非常努力鍛鍊,以達巔峰表現,可以在重大的比賽中獲勝。 承擔多重任務 不論在我們所提的人生任何層面上,達到巔峰表現是大多數人所想望的。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同時或在不同階段承擔多重的任務,我們為何能承擔多重任務,又如何能勝任愉快呢? 實驗心理學家研究顯示,我們的頭腦有一個中樞執行控制系統,可以監控人的選擇、主導、執行和完成每一個任務。很有趣的是,我們的大腦有能力在個別的任務和協調身體的各部門中,建立優先次序,以完成這些任務。更令人驚奇的是,我們的大腦可以調整或轉換目標,以致在各種不同的任務裡扮演適當的角色。 例如一個很有駕駛經驗的人,在一條很安靜的路上駕駛,他腦中的控制中心監督著他的眼睛,何時應專注在道路上,同時他的手握住方向盤,他的腳踏在油門上。如果他駕駛的是手排擋的車,就更複雜了。當我們的腦想聽音樂,我們的手就會去操控車上的音響,而耳朵聆聽音樂,但手還是照常操縱著方向盤駕車。頭腦知道設定優先次序,哪一個任務孰輕孰重。 如果忽然有一個小孩從屋子裡衝到馬路中央,駕駛者一定馬上腳踩剎車板,將注意力集中在停下車來,以避免發生一場車禍。這時,駕駛者絕對聽不到任何音樂,結果車子果然停住了,小孩子安然無恙,駕駛者便安心地繼續向前開,因為他在操控車子上,達到了巔峰表現。 身為部門主管,我要執行掌握整個部門的責任,必須不斷地察看和評估其他人的表現。我採用制度化的系統幫助部門員工達到他們各人的巔峰表現。這樣不但可以增進每個人的生產力,並且可以發揮個人的長才。有時當中一人較鬆懈,其他人只好幫補這缺失,而導致人際關係的衝突和外在的壓力,結果「表現」就出了問題。身為部門主管,我必須找出問題,並在有人放棄,將釀成災殃之前,儘快解決它。理論上,當每個人都表現自己的巔峰表現,任務就會順利完成,這個部門對整個機構的表現,就頗有貢獻。 為了達到巔峰表現的目的,我想一個機構必須先採取下列步驟: 1. 有一個願景和計劃。 2. 對個人的期望和角色有清楚的瞭解。 3. 預估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所需之質、量、時間和成本效率。 完成以上的步驟後,個人就要在以下幾方面不斷地全力以赴: 1. 設定優先次序 2. 與他人協調 3. 有能力照著表現出來的結果,來作修正或改變。 設定願景 從一個機構的觀點來說,它設立的願景或使命是十分關鍵性的。沒有願景,就沒有方向,不論那機構擁有多好的人才,他們至終會跳槽到其他有較清晰願景的部門或機構。 單只有願景還不夠,因為要有好的成效,還必須有周全的計劃。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業務計劃,是一個好計劃的典範,一個好的計劃並不保證必有成功的結果,但若沒有好計劃則註定必失敗。當一個人被雇用擔任某種工作,首先應讓他知道公司對自己的期許,並界定他該扮演的角色。 一個機構裡,人人都瞭解自己的角色和期許,則較少造成衝突或摩擦。他們不會浪費時間在互相推卸責任,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作什麼來共同完成目標。該機構的領導者必須有一個公正和被認可的程序,來評估公司的產品或提供之服務的質、量、時間和成本效率。 上面幾個因素都要適當地平衡,從長遠來說,一個機構就能順利完成它的使命。例如一家汽車公司,可以用比其他車廠較廉價的材料,在短時間內製造出更多汽車,但品質卻很差。另一車廠製造品質較好的車子,但需要很長的時間,才送達顧客手中。顧客對惡劣的品質和長期的等待都不滿意,最終顧客將不再向這兩家車廠買車。汽車公司若不作任何改進,就只有關門大吉了。 巔峰表現四要素 一個人要有巔峰表現,下列幾項品質是很重要的: 一.設定優先次序 當一個人能夠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必須先去完成,他就離巔峰表現不遠了。大部份人都知道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但只有少數人會付諸行動先去完成它,許多人會為沒有完成最重要的事找藉口。他們休息十五分鐘放鬆自己、和朋友聊天三十分鐘、看電視一個鐘頭,這些絕對不是最優先的事。一個想要達到巔峰表現的人,絕對不會如此奢侈地運用有限的時間,只是大家都在找藉口延宕。 我相信一個人知道自己應該完成的是什麼,優先次序一旦清楚,就減少一些緊張。有巔峰表現的人絕少找藉口放鬆自己、聊天或浪費時間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我有一個習慣是把所有的事情記下來,好好檢視它們,然後開始把最優先的事情做好,這樣,最重要的事做好了,其次的事變成最優先的事(除非臨時出現更重要的事情),其他無關緊要的事,則先擱置一旁。其實最重要的事,也可能是很容易完成的,困難或容易與優先次序並無直接關聯。如果只需花三分鐘打電話預訂機票是最重要的事,那就不要在上飛機前花上三個鐘頭寫一封信。 二.與別人合作 與別人一起工作,是在這個文明社會中必然的,沒有一人可以單打獨鬥。如果你要從洛杉磯飛到倫敦,你不能臨時跑去機場,必須在一個鐘頭前到達機場,完成登機手續(行李、安全檢查等等)。在你登機之前,其他人也須做同樣的事。除非飛機延誤起飛,你即使遲到幾分鐘到機場也絕對搭不上飛機。因此,每個人都要盡力讓與你合作的人能勝任愉快。…
Read more
Author: 湘谷
April 1, 2003
當她四歲的兒子知道爸爸要跟別人結婚時,對著父親哭號地問: 「爹地,你為什麼不要媽媽和我?」家中樑柱準備偷偷抽走,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在這段黝暗的日子裡,一家人好像置身於亂流裡的飛機,在高空翻滾彈跳、騰起摔落般驚恐無助。 丈夫殘忍地背棄她們母子,縱容婚姻破壞者踐踏她的尊嚴,引發強烈的自卑,甚至沮喪到無力存活!外遇不但拆毀家的城牆,讓惡者長驅直入,更因丈夫向她背後插刀,夫妻互信已蕩然無存!原本的愛窩,從此崩坍成憤恨、惱怒與苦毒的坑洞,婚姻的不貞者,顛覆了人間的真情。 怨恨和沮喪,日夜折磨得她一家寢食難安,胸膛像千噸炸藥即將引爆似的憂悶痛楚。明知不寬恕,只會讓自己受傷更深;也知道這樣下去,只會被怨恨綁得更緊,但就是無力自拔,只有把滿腔的委屈和哀慟,淚眼汪汪無語問天,懇祈上帝的憐憫從高天照下,照亮這幽暗的心靈! 她想起聖經創世記裡約瑟的故事,他那坎坷的人生經歷,就是從背叛開始:他被寵愛他的父親利用,監視兄長;被妒恨他的手足賣到埃及,淪為奴隸;是明爭暗鬥下的犧牲品。他因長得俊美,被主母色誘不成,惱羞成怒誣陷下監;在牢裡又遭獄友撇棄。但值得深思的是:受盡不平與屈辱的他,卻未陷溺在怨尤之中。 因他深知上帝在他身上的旨意,所以,當他登上埃及宰相寶座,拯救家族免於迦南地的饑荒後,還能寬恕出賣他的哥哥們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多奇妙啊!人的惡意常被用來成全上帝的帶領,有時人暫受苦楚、忍受試煉,是要造就寶貴的信心,相信夜盡天明,相信人間的磨難奪不去屬天的平安,深信無論境遇如何,都必有上帝的美意在其間。 拼花人生 約瑟苦盡甘來的一生,令她想起母親曾在賓州藍卡斯特鎮上,見過的一幅拼花圖案。那是一幅遍佈黝黑、深墨、淺灰、淡銀的掛圖,上面縫著許多層色階、深淺遞進地,把人的目光從一片幽森引到天堂般的晶亮,仔細端詳那焦點,只是一方白淨小布!原來那攝人心魄的視覺效果,來自暗色的匠心獨運。「拼花刺縫」是阿米許婦女的絕技,用許多不同花紋色彩、大小形狀的花棉布,縫成拼花棉被、床罩,以風景或圖案表達,用途不一而足,但都雅致可人。人生的際遇如拼花圖。上帝在每一個人生命裡,都有迥異的安排和獨特的計劃,如拼花圖中的某些暗色,旨在難處裡磨礪個性,試煉時學習信靠,為突顯奇妙構思者的設計目的。 重燃愛火 經歷被至親拋棄的打擊過後,她這才真正醒悟到,世上沒有不變的人和事,人的這堵牆不能靠,連親生父親都會離棄兒女,更何況別人?但縱然如此,上帝卻應許必收留他們。人只有倚靠這位從天而降、永不動搖的堅固磐石──耶穌基督的恩典和慈愛,才是永遠的保障! 每逢森林大火,種子由炙烤後爆裂的松果內迸射飛出,植入焦黑沃土裡,一粒粒新機又開始它嶄新的旅程。她在烈焰熬煉後浴火重生,帶著一身的傷痕、破碎的心,為她摯愛的兒子,從灰燼中堅強地站起來,重新點燃生命和愛的火苗。 看哪!上帝把無盡的祝福與恩澤,親手縫綴在她的拼花被上,暖烘烘地裹住她們母子,如同早春的陽光,化解大地的酷寒,帶來了萬物復甦的氣息……。
Author: 余國亮
April 1, 2003
二零零三年二月一日,也是農曆的新年,當天上午九時,一件意想不到的大事發生了。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球時發生爆炸,機上七位太空員全部罹難。價值超過二十億美元的穿梭機,在一瞬間化為烏有。美國布希總統趕返白宮,向全國民眾宣佈這不幸事件,各地下半旗致哀。全球各地的善良人們都同哭哀悼。記者及一般民眾很自然地想到了十七年前,美國太空署已發生過太空梭「挑戰者」遇難的悲劇。往後一再強調安全第一,為何又有空難發生呢?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教訓,以防止悲劇重演呢? 相信經過一段日子,專家們會找出發生的原因,及應付的對策,但誰又能擔保以後永不再發生意外呢? 筆者在美國太空署任職二十年,對這次意外尤感切膚之痛。雖然從事的是大氣的研究,對太空探測完全是外行,但深深覺得從中要學的最重要教訓是,科學並非萬能,不能完全信靠科學。 我們知道,美國的每一枚錢幣都刻上「我們信靠上帝」的字句。美國是以神為立國的根基,開國元老大多信靠神。據統計,到今天超過百分之七十的美國民眾相信神,故錢幣上寫「我們信靠上帝」的字句也很合理。可惜的是,一些對神存反感的人,要以別的東西代替神,作為信靠的對象,其中一個想取代神的東西,就是科學。 我們信靠科學?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號的《科學的美國人》月刊,就以「我們信靠科學」為該月的社論題目。 有趣的是,該刊物雖然主張信靠科學,但在該文的第一段就指出了四件在二零零二年發生,影響科學聲譽的事件,讓人質疑科學是否值得信靠。 第一件,是一位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科學家,多年來在著名的物理學期刊發表很多文章,獲得許多人的尊崇。但在二零零二年,他的底細被揭穿了,原來實驗的數據是他自己捏造出來的。問題不單發生在他一個人身上,也發生在他同儕的身上。 他的科學論文上,也列出他同儕的名字,這些同儕也是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居然容許人把他們的名字加在論文內,成為作者之一,卻對論文內容不仔細過目。如果他們稍為留心地閱讀自己的文章,必定很容易找出破綻。此外,一篇科學論文要刊登出來,一定要經過在不同機構工作的幾位專家過目同意,才可刊登。那些審稿者,以為作者在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且其他幾位同具名的作者群都是當今響噹噹的大科學家,便輕易讓錯誤的學術論文矇混過關。 第二件科學界的醜聞,是宣佈發現了第一百一十八個化學元素,後來又更正撤回。 第三件是不少婦女聽從科學家的建議,服用荷爾蒙藥丸,來舒解因停經而產生的 病痛,現又宣佈荷爾蒙有不良的副作用,讓人無所適從。 第四件是科學家們對減肥的建議各不相同,甚至持相反的意見。 科學非萬能 該文指出科學家舉旗不定 的建議、造假賬的醜聞,以及小題大作、胡亂吹噓,會影響人們對科學權威的信賴。 不錯,科學技術的進展給人類帶來幸福,但環境污染、核子武器也同樣來自科學。不錯,科學界的壞蘋果不多,我們不應因噎廢食,仍應該在一定的程度上信賴科學。但問題是,科學可以取代上帝作為我們信靠的對象嗎? 過去,代表科技成就的鐵達尼號郵船、挑戰者太空梭、紐約市雙子世貿大樓,都因不同的原因而沉沒或消失。就在《科學的美國人》月刊喊出「我們信靠科學」之口號不到兩個月內,代表人類科技高峰的「哥倫比亞」太空梭也發生了意外。這一切都提醒我們,「科學萬能」、「人定勝天」是錯的,科學絕不應該,也不可能取代神,成為我們信靠的對象。 我們信靠上帝 二千年前,一位大有智慧的人,寫下一段引人深思的話,他說:「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神,不單藉自然界的奇妙來啟示祂自己,更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來到地上,讓人藉耶穌的言行舉止,認識肉眼見不到的上帝。後來又藉耶穌的捨身流血,讓接受祂的人罪得赦免,得以成為神的兒女。 美國布希總統在哥倫比亞號意外發生後,下午二時向全國人民的演說中,建議民眾「舉頭仰望天空,誰創造穹蒼呢?是這位造物主,他數點星宿的數目,一一稱它的名,因為祂大有能力,沒有一顆星星失落。」這位造物主宰,今天要來尋找你,盼望你能像每枚美國錢幣的口號那樣,對祂說:「我信靠上帝!」
Author: 編輯室
April 1, 2003
瞭解孩子的母親有福了,她一生將擁有美好的回憶。 安慰鼓勵孩子的母親有福了,她將得著兒女的心。 教導兒女敬畏神的母親有福了,她一生不會缺乏平安喜樂。 重看孩子優點,包容孩子缺點的母親有福了,她將以孩子的健全人格為榮。 天天為孩子祈禱的母親有福了,她將眼見孩子的智慧靈性不斷成長。 活出信心之榜樣的母親有福了,她的兒女必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Author: 劉亦文
April 1, 2003
大師的養成,從蘇州庭園的養石說起。 誰有辦法以一外國人的身份,說服向來以藝術成就自豪、排他性出名的法國人,接續拿破倫一世的整修工程(註1),將一個金字塔形的透明現代建築,融入世界最大的博物館──巴黎羅浮宮(Louvre )中,也將廿世紀的現代藝術愛好者與古典藝術完全銜接起來? 這位在建築領域中到達巔峰表現的是時年70歲的貝聿銘(I.M.Pei),世界知名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的成就不單在於他個人風格的表現,更在於他設計出來的建築完全掌握了人、空間,與時間三者之間互動的關係。 巔峰表現的震撼 巔峰表現不但為個人(或團隊)本身帶來滿足與成就感,一個(群)人的「傑作」也會帶動旁觀者的參與,引動同儕的靈感。 當金士頓電腦公司(Kingston Technology)在1996年聖誕前夕,二位老闆將所得利潤中的一億美金分享給員工。消息傳出,震驚世界商場,不但令許多業主既羨慕又有點不敢置信,因此想要投入金士頓電腦公司旗下工作的人更不可勝數了。(註2) 耶穌在青少年時期,他的言談內容已讓當時的宗教領袖驚訝不已。在他傳道的三年多當中,無論是 講述的內容或方式、所行的神蹟或愛心的流露都是人從未聽過或見過的。而耶穌各方面的巔峰表現所帶給人類的震撼,不僅僅是歷史性的,並且是永恆的。 巔峰表現的追求 「巔峰表現」是只有少數人可以追求的奢侈品,還是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的必需品? 貝聿銘能到達如此「大師級」的表現,許多人都想知道他是如何開始這段成功之旅?或許能帶給人們一些靈感與啟發。 貝聿銘憶道,他的家鄉──蘇州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以庭園設計出名,因而衍生出一種很特殊的行業──養石業。由於奇石是蘇州庭園設計中的重點,因此培養形狀特殊的石材是養石人最具挑戰性的工作。 養石人先挑選一塊大小適中的石頭,再按庭院的特色雕琢石塊,然後將人工雕琢過的石塊搬到海邊,讓海水沖刷。每塊只具雛形的石頭要成為「奇石」的時間都不同,短則三五年,長則數十年,因此父親沒有養成的「奇石」,兒子繼續等待「奇石」的成形。 瞭解了庭園中奇石的來由,對即使年紀尚輕的貝聿銘而言,已能深深地體會到一件「傑作」所需要的條件: 1. 人的才能(養石人的眼光與雕塑技巧)。 2. 當地所提供的條件與資源(空間與自然環境)。 3. 等候與掌握適當的時機(時間的蘊釀)。 貝聿銘會選擇從事建築,是偶爾在一次仰臉觀賞摩天大樓中所得的靈感,但養石人給予他的啟發,卻成為他追求「巔峰表現」的寶貴原則。 從個人來看,貝聿銘在建築領域中所達到的境界與成就,的確是「巔峰表現」。但結合無數養石人與其他的設計師,共同營造出蘇州庭園之美,這是一種互相的配合而達到群體的「巔峰表現」。 追求「實現自我」的理想(self-actualization)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需要與夢想,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由於人為、環境與機會等因素,以致真正能達到的人並不多(註3)。 巔峰表現與靈性之美 藉助信仰的力量,來燃起生命的熱忱,以追求人生品質到達巔峰表現,是一條實際有效的路。 有一位專替大公司徵聘主管的仲介人(head-hunter),對如何尋找能帶領機構成長的領袖人物有一套絕招──如果他找到一位有可能擔任某企業主管的人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對方完全除去防衛的心。先為他準備點飲料,接著脫掉他自己的外套、背心,解開領帶,然後雙腳翹起,和對方天南地北,聊家庭、球賽,什麼都談,直到對方完全鬆弛下來。 等到他覺得對方毫無防備時,就向前傾,直視他的雙眼,問他:「你人生目的是什麼?」很有意思的是,這些高級主管候選人幾乎都愣在那兒,答不出來。 然而有一次,在面談一位老兄時,待他使對方完全放鬆後,問道:「你人生目的是什麼?」他眼睛眨也不眨地就說:「上天堂啊,並且帶愈多人去愈好。」 「那是在我工作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輪到我說不出話來。」他回憶道。 「巔峰表現」與人脫離不了關係,真正愛人並瞭解人性會使我們在任何領域中的成就更上一層樓。 靈性優美的人是有福氣的,聖經中描述這樣的人,如此說:「屬靈的人能參透萬事。」(林前2:15)「敬畏耶和華就是智慧的開端。」(箴1:7) 靈性優美的人,因為認識那位創造宇宙萬物,能力超越一切的神,他們就學會更細心地觀察,和思考人心和自然的法則,以致能看見別人無法看到的,明白別人無法瞭解的,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美好的。具備如此條件的人,更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才幹、使用周圍的資源,並等候神所賜的機會,「巔峰表現」便指日可待。 巔峰表現的秘訣 ● 只要自己願意,任何人都可以在某個領域中表現卓越,展現出獨特的真善美。這就是第一個秘訣。 ● 認識並接納真正的自己,也是聖經中所說的:「各人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羅12:3)貝聿銘曾被許多人詢問他的建築風格是如何產生的,貝聿銘的回答是:「誠實地面對自己,你的風格自然就會應運而生。」(True to…
Read more
Author: 晨遠
April 1, 2003
In God, We trust!曾被我天天撫摸著的這句話,卻很少引起我的注意,我更在乎的是它上面的數字大小。 911慘案後,每每看到路旁廣告牌上,商店門口掛著的“In God, We Trust﹗ United?We Stand﹗” 不由自主就被感動。那一直被我忽略看似平常的一句話,此時帶給我的卻是莫大的希望、安慰,和力量。 向來自覺堅強的我們,遭遇難以承受的打擊時,除了將我們受傷的心歸於唯一可依靠的上帝之外,真想不出還有誰能包紮滴血的創傷?我們困惑得不知孰是孰非時,除了將我們的無知、不解帶到萬能的神面前之外,真想不出還有哪位智者能為我們講解生命的無常﹖ 讀到這樣一個故事:911慘案之後,休士頓有位退休老人出錢買了“In God﹐We Trust﹗United We Stand﹗”的字框,分發到學校,郵局等單位掛起來,但問題隨之跟來了。郵局是政府部門,不能掛私人的東西,按常理,只能將字框取下來,沒想到卻因此引發了一場爭議。 許多人的信仰立場無法接受這樣的事情,他們反對郵局這麼做。那位退休老人也寫信給郵政部、議員等相關的人員。就這麼看似一件小事,卻在情與理的天平上失去了支點。 最後,為順應民意,又不破壞規定,郵政部決定由郵政部出資,在全美所有的郵局都掛上由他們特別設計的“In God﹐We Trust﹗United We Stand﹗”的字框。 讀完後,若說是被故事打動,其實更被一般民眾的反應感動。有一位在郵局的工作人員說,只要她在,就不會讓字框被取下,大有「人在字在」的豪情。一民眾說,如果連上帝我們都不能相信,那我們能相信誰呢﹖ 是的,就是了,若我們連上帝都不相信,我們能相信誰?我們信,是因為我們的天父從不食言﹔我們信,是我們的天父從不欺騙。只要我們信,我們就會擁有那金錢、權利等我們苦苦追求的世俗東西所無法帶給我們的真正喜樂,和無限的平安。 不久前回上海探親,從雜誌上讀到一條消息,說的是一在外打工的民工買彩票中了千萬大獎,幸運從天而降,卻沒想到因此帶給他的是災難。錢太多了,他整日擔心的是自己的安全,他將新造的大屋像牢籠似地築起高高的圍垣,牆上插了玻璃,他還不放心,又將家人接來同住,他心裡還不踏實。最後竟在自己所築的恐懼中失去了理智,成了瘋子。 無獨有偶,前日從報上讀到一消息,加州有一人,因怕中獎數額太大而不敢領錢。錢本無過錯﹐只是人們太過於相信錢,卻不肯相信其實錢無法帶給我們真正的平安和喜樂。 那天,上二年級的兒子告訴我:「媽,你能相信嗎,老師將我的成績打錯了,後來又改好了。」 「每個人都會做錯事的,學生會,老師也會。」我解釋。 「不,上帝不會犯錯。」兒子的信心,讓我立刻想起,“IN GOD,WE 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