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uthor: 編輯室
August 1, 2003
● Education is an ornament in prosperity and a refuge in adversity. Aristotle 教育是通達人的裝飾品,遭難者的藏身處。 ● Education is the movement from darkness to light. Allan Bloom 教育是從黑暗進入光明的過程。 ● By nature all men are alike, but by education widely different. Chinese Proverb…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August 1, 2003
飛揚網站「全方位檢索」正式開張 自從神采飛揚網站成立開始,接近兩年的時間中,有不少的讀者、網友回應,希望飛揚能建立一個全文檢索的功能。因為要從三、四千篇的文章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章的確不容易,雖不能說是大海撈針,卻也是湖裡撈針。 過去網站中的全文檢索功能因限於程式設計的人力,只能作有限度的搜尋,使用的方式也不是很方便。 最近一段時間,網站特約同工黃琦弟兄集中全力,把搜尋的方式與功能作了全盤的更新與調整。現在除了線上聖經的搜尋已經完成之外(參見飛揚卅二期通訊中的介紹),全文檢索的架構與版面也接近完成階段。 目前,全文檢索的功能是放置在「佳文寶庫」的版面中,大家不妨去測試一下,可以享受網頁更新的方便了。 出處檢索:從作者與出版物著手 首先從文章來源著手。搜尋的方式可以依作者或是出版物的名稱來作檢索;換句話說,可以看到所有存在飛揚網站內的某一位作者的作品,或是某一份出版物的文章。 另外就是若有作者小檔案或出版機構的資訊,在檢索結果中都會出現,讓讀者能更多、更深入地認識他們。 全文檢索:從單字或字詞著手 其次,從文章字詞著手。有三處空間可以輸入單字、單詞及字串,輸入的字越多,組合後的搜尋也就越精確。也就是說,可以只輸入一個字,作很廣泛的搜尋;也可以輸入字詞組合,作專題式的檢索。 同時還可以藉定搜尋的範圍,指定搜尋文章標題或是只搜尋文章內容 。無論用哪種方式,都非常方便。 鑰字檢索:從鑰字著手 第三,就是「鑰字筆劃檢索」。這是預先將文章內的三個重要字詞(鑰字)鍵入資訊庫內,只要是含有與指定搜尋的鑰字相符的文章,就會出在搜尋結果之內。這種搜尋方式是為了便於專題檢索。 目前完成的檢索範圍已經涵蓋了網站資訊庫中大部分的內容。由於當初建立資訊庫時是各個分類分別建立的,所以還有一小部份尚未能納入,若是剛巧找不到,就有可能是這個原因。相信再過不久就能克服這個問題。 第二屆師母關懷退修會 六月8-9日,飛揚和多加協會再次聯合舉辦了南加州第二次師母關懷退修會,由於地點的限制,名額有限,但仍有卅多位師母與會。 敞開、分享與鼓勵 這個聚會不同於一般的退修會,它沒有講員,乃是一個讓師母們可以輕鬆自在,敞開胸懷,互相分享,彼此鼓勵的聚集。 師母們除了享受風景幽美,安靜怡人的場地,豐盛雅致的餐飲之外,多加協會會長何張沛然師母和飛揚協會廣播部主任王祈,還帶領大家分享了「師母的情緒和心理健康」以及「師母的婚姻與家庭」。 與會者都十分坦誠的熱烈分享,晚上並有分組一同禱告的美好時光。閉會前,師母們還獲贈精美而有意義的禮物。 真誠的迴響 與會者對這聚會的反應極佳,以下摘錄幾位師母的迴響: ● 感謝神!多加和飛揚協會在主裡合一的愛、搭配,為我們師母舉辦這麼豐富的師母退修會,真是享受了主的愛,完全能夠靈裡安息,肉體休息,又享受大自然的美,豐盛的美食,又有健美操!靈、魂、體都得到更新!感謝讚美神! 也感謝沛然師母和慧琳師母您們充滿智慧和愛心美好的服事!神紀念! ● 有幸參加如此有意義的聚會,使我享受主的愛的澆灌,分享。教會及牧者家庭的問題,及如何突破這些問題。 我感謝主賜與如此美好時光,認識更多師母。感謝主辦的單位。 願神賜福聖工擴展,榮神益人。 ● 我在退修會裡可以交到一些朋友,使我可以走出以前靈裡的空虛,在此師母退修會靈裡真是被滿足,和學習如何幫助牧師,如何放下自我謙卑服事。 ● 收穫良多,不但在服事上得到許多寶貴的經驗,心靈上也得到許多的安慰。神是信實的,祂永遠為我們有預備! ● 感謝這次的退修會,給我們許多的歡笑,也給我們機會分享在服事生涯中的問題,又一同腦力激蕩,生命分享,提供解決之道。在這樣輕鬆的機會,能結交一群朋友,又被這麼多人照顧,服事,實在是很幸福。 ● 內容豐富,扎實,實用,對師母及其家庭極為受用。二天一夜充滿人性關懷與溫暖,輕鬆與自在,受到極大款待的服事,無形中得著醫治,重新得力!!願神繼續使用祝福此事工。 ● 感謝神,此次retreat…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August 1, 2003
在我生命中,由於發生了一件事,使我的人生有了一個大轉變。 當我在密西根州的一個小城高中就讀時,常常被同學惡作劇,或取笑我是怪物,因為我居然敢帶聖經到學校,而且還在自修課讀它。 八零年代的孩子們是不作興讀聖經或跟上帝有關的任何事。在那樣的環境中做一個基督徒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並不在乎,我愛我的救主耶穌,絕不改變。 我對主的愛十分堅定,上帝也給我作曲的恩賜,所以我常花很多時間在寫歌作曲上。當時寫了不少詩歌在記事簿上,與朋友和家人分享,其中有一首是我最喜歡,也是最得意之作──「鑰匙」。 那首詩歌提到基督愛我們,並賜一把鑰匙在我們手中,任我們使用。你可以用它來打開心門讓祂進來,你也可以輕易將它丟棄,選擇權完全在你。當然,最終我們都會知道應該怎麼作最好。 離神漸行漸遠 到高二暑假時,我的聖經開始佈滿灰塵,而那些以往所寫的詩歌也束之高閣了。我即將進入畢業班了,現在已厭倦以往嚴謹的生活,過去的朋友也變得很無趣。我要自由自在地尋找一些人生樂趣,好好快活一下,而不要覺得內疚。心態的改變,不自覺地將我帶入黑暗的深淵,離神愈來愈遠。 許多時候,言不及義或低級笑話取代了福音的分享;派對狂歡和飲酒取樂取代了查考聖經。其實上帝一直沒有離開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使祂與我們隔絕),只是我自己與祂漸行漸遠了。我以為,只要離祂遠遠地,祂就看不到也管不到我了。這樣的意念,使我深深落入撒旦的陷阱而不自知。 秋天來了,因為希望自己在學校成為受歡迎的一員,讓同學對我刮目相看,我就參加了許多活動。 我要耍酷,像許多同儕一樣,所以就報了名參加越野長跑隊。在跑步上,我還必須多加練習,因此我開始有規律地練跑,每天清晨很早就起床,開著哥哥的車子到離家八、九英哩的公園裡跑步。 那是一個最好的跑步場所,有一條又棒又寬敞的山路小徑,跑一趟單程大約四英哩。我最喜歡的是最後半哩路之處,有一大片綠色草坪,讓跑得疲憊的身軀頓覺心曠神怡。 堅持不懈的晨跑 一天早晨,我正打算出門跑步時,哥哥叫住我「培得,你今天不能去!」「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他說他的公司今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他必須早些到公司準備一下。 但我一點也不想放棄那天的晨跑,我就告訴他我會比往常早一點回來,他還是不肯讓我用他的車。他說這是攸關他一生前途的重要會議,所有地區的經理們都倚賴他這次的報告資料作決策。 我還是堅持要去,所以向他保證一定比他出門的時間早一個鐘頭回來,他終於勉強答應了。 我一到公園,先迅速地作暖身運動,然後開始那一趟四哩路的跑步。一會兒上坡,一會兒下坡,我很喜歡秋天樹葉的色彩繽紛,跑過落葉之處時,速度就加快一點。看看錶,時間還很充裕,覺得很開心,不一會兒,那一大片開闊的大草坪就在眼前了,我漸漸加速跑,直到跑完全程。哇!跑得真痛快!等呼吸恢復正常後,我做了一會兒伸展操,然後走回停車場。 車鑰匙不見了! 正準備開車回家時,發現汽車鑰匙居然不見了,我嚇了一跳。剛剛跑過四英哩的寬闊山徑,鑰匙可能是掉在地上,被一堆剛墜落的樹葉蓋住了吧!我狂亂地跑去找尋,卻一無所獲。越往小徑走下去,我愈覺得要找到鑰匙,有如海底撈針一樣無望。在那一大片草坪,不斷地有新的落葉之森林小徑上,我即使行經鑰匙掉落處,也不可能看到它。哦,糟糕了!怎麼辦?哥哥的會議時間快到了。鑰匙呢?鑰匙在哪裡?我不斷地找、找、找,但還是找不到,時間快來不及了。 我必須趕快找到鑰匙回家去,哥哥的會議絕不能讓我搞砸了。「車鑰匙,車鑰匙,哦,神啊,幫助我!」起先我只一味的自己拼命找鑰匙,後來才想到求告神,但心裡立刻覺得滿有內疚。我想,現在我急切需要神的幫助,但我覺得羞愧得不好意思開口,因為我遠離了祂那麼久,現在有困難了,才想到回來求祂,實在沒臉見祂,也根本不配得祂的幫助。 想到鑰匙,我忽然憶起幾年前所寫的那首詩歌「鑰匙」。我曾經擁有它,但卻將它輕易丟棄了。這時我心裡所想的,已不是車子的鑰匙,而是神所賜給我的那把鑰匙….那把將心門打開,讓基督進來的鑰匙。 可是「神啊,我是那樣的悖逆,你能饒恕我嗎?」現在我唯一所想的,是我與神的關係。我心裡太愧疚了,不知不覺留下淚來。我跪倒在祂面前,掏心掏肺地呼求祂:「我迷失得太厲害了,不能繼續這樣下去,神啊,求你赦免我,領我歸回你面前,領我尋回那把你所賜的鑰匙!」 把握人生之鑰 這時,清晨的陽光穿過雲層照射出來,一道陽光閃爍在我前面十尺之處,好像有一個閃閃發亮的東西,我因淚眼模糊,看不清楚那是什麼,但我心靈似乎有所感應。 爬過去仔細瞧一瞧,在我面前的,豈不是我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汽車鑰匙嗎?我心裡一陣狂喜,情不自禁地哭泣起來。然後撿起鑰匙,緊緊握住,將它高高舉起,閉上眼睛感謝神。我發現祂從未離棄我,就像這把鑰匙就在我眼前一般,祂也一直在我身旁。 當我跑回停車場時,一切似乎全然改變了。不只是我靈裡更新了所帶來的喜樂,而且我在跑步時,毫不覺得孤單。現在,我的跑步有了嶄新的意義! 上帝一直與我們同在,你縱然遠離祂,祂仍會使用各樣的境遇,讓你歸回到祂面前,祂的愛是永不止息的。 請緊緊握住那把人生的鑰匙,行走在祂所預備的路上,奔跑在祂為你所命定的道上,因我們的神是信實的。 「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後2:13) 李潘燕改寫,取材自網路文章
Author: 江林月嬌
August 1, 2003
兒女既是上帝所賜永恆之產業,代為受託管理、養育栽培的父母親們,豈能繼續以錢財物質、個人事業與自我實現為生命追求的目標,而輕忽潦草地耕耘這片產業?
Author: 李順長
August 1, 2003
記得幾年前的世界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引述前一天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亞裔在美國社會短期內崛起,主要得力於家庭注重教育的傳統觀念。該文大意如下: 亞裔注重教育 「加州大學所發表的統計報告顯示,如果大學入學只看學生程度來取決,美國公立學校中首屈一指的柏克萊加大,亞裔學生將佔絕大多數。 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連本世紀初猶太移民的傲人成就,與亞裔在美國崛起的深度、廣度和速度相比,也相形失色。柏克萊的統計報告,以及全美各地高中亞裔榮譽生輩出,為亞裔的卓越成就提供了佐證,在研究所的科學領域,亞裔所佔比率更為驚人。」 在知識就是力量的現代社會,這群學校英才勢必成為未來高科技業和專業界的領袖,奠定下一波亞裔勢力興起的基礎。 猶太民族和中華民族都注重教育,省吃儉用也要送兒女去大學,是難能可貴的美德。但猶太民族還比中華民族多了一項長處,他們不但重視正規學校教育,還注重人格上的宗教教育。申命記六章6-9節記載,摩西吩咐猶太人說:「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猶太民族歷經亡國二千五百多年的慘痛,仍能保持其民族特性的主要原因,就是靠父母和會堂所提供的宗教教育。 幸福人生之要理 耶穌基督在地上公開服事的三年半歲月裡,祂的主要工作也是教育。教育門徒,也教育群眾,有關天國、父神、信仰的真理。馬太福音五章1-2節記載耶穌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祂跟前來,祂就開口教訓他們有關八福的幸福人生道理。祂所教導的幾項真理,確實含著人生快樂幸福的要素: 1.父神周詳的供應帶給我們免於憂慮的自由:耶穌說,「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 ,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太6:32) 2.父神的心意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耶穌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 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 3.父神所經營的天堂是我們永恆的家園與盼望:耶穌說,「我去為你們預備了地 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14:3) 4.父神所指定信仰的道路是我們的安全感: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5.父神保證因著耶穌的名,祂必垂聽我們的禱告:耶穌說,「你們若向父求什麼 ,祂必因我的名賜給你們。」(約16:23) 6.父神應許,透過耶穌賞賜我們平安,這是我們內心寧靜的保證: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你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 7.父神計劃以祂愛子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寶血,救贖人類,使罪得赦:耶穌說,「 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太20:28) 在這七件事上受教育,相信並持守在心中,一個人就能經驗到平安、意義、盼望、安全、滿足、寧靜、罪疚全消的美麗境界。 教會即學校 基督教深信一個基督徒的靈性有多深,和宗教教育成正比。從某個角度來看,教會活動都是教育的課室: 崇拜是學習讚美感謝神的教育機會。 禱告是學習順服神的心意來思想的教育過程。 主日學是吸收聖經神學的思想教育。 小組是學習彼此相愛和聖徒品德的互動教育。 傳福音是帶領對方認識耶穌是救主的無形教育。 因此,說「教會就是學校」這句話有某種程度上的真實性。教會領袖的主要責任,就是經營一個屬靈的學習環境,讓會友們從中受教育。 ● 在真道的話語,和你向來所服從的善道上,得了教育。(提前4:6) ● 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林前12:28) ● 耶穌每日在殿裡教訓人。(路21:37) ● 門徒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徒2:42) ●…
Read more
Author: 莊芷
August 1, 2003
年輕美麗、朝氣蓬勃的貝絲伯西里(Beth Berselli) 原本是美國華盛頓郵報 (The Washington Post) 的著名記者。她於兩年前專訪美國總統夫人蘿拉布希 (Laura Bush) 時,問起第一夫人覺得美國目前最迫切需要改進的是在那一方面,蘿拉布希當時毫不考慮的表示,教育就是美國當前最該加強的重點,特別是優良教師的培育,如何能讓國內的各種優秀人才,都有為美國的教育盡上一份心力的意願,則更是當務之急。 為美國而教 而後伯西里得知在美國已有二十三個州,都有舉辦「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 的課程之後,便暫時放下名牌記者的頭銜與工作,一頭栽進了「鄉村老師」的行列。 此課程是只招收學業成績優良、活動表現也很優異的大學畢業生,或是畢業後已在社會上稍有工作經驗的年輕專業人士,他們在接受了為期五週的密集訓練與教師裝備後,就被分配到各州較為貧窮、偏遠地區的小學任教兩年,實際參與「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其目的是讓各種優秀的人材,有機會真實了解到美國在教育方面的嚴重需要;同時也讓一些住在較為落後偏僻,很少受人重視的地區,或是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也有機會能得到「明星老師」的關心與指導。 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郊區的麥西尼布希小學 (Maxine C. Bush Elementary),是貝絲伯西里完成訓練之後被分配到的教書地點。她剛開始面對著二十位幾乎都是跟不上進度,又毫無學習熱誠的四年級孩子時,實在感到非常棘手,經常覺得力不從心、不知所措。然而當她認清其實如此的環境,是因為她從未經歷與面對過,而也正是自己應該突破的挑戰時,她的心便能逐漸由灰心無助的陰霾之中掙脫出來,積極的為自己與這些孩子設定了新的目標與理想,同時下定決心要讓自己與這些孩子一起成長。 她原來以為,自己若能成為一個「超級老師」,並且教出一批人人稱羨的「明星學生」,才稱得上是一個成功的老師。然而當她每天面對著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半的孩子還要扳著手指做數學加、減法,而且全班孩子的平均閱讀能力也大概只有一、二年級學生的程度時,自己當初的理想好像都已成為幻夢一般,實在不知道該怎樣來「教育」這些男女孩童。 認識自身的價值 然而當她發現自己的心態若先做改變,不再以孩子課業的成績或能力的表現,來評估自己的教書潛力是否有所發揮。同時讓平日教學的重點放在開啟孩子對他們自己潛力與天賦的認知時,她便逐漸能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已以及這群孩子,於是發現這些孩子的閱讀、數學的成績雖然只有一點小進步,但他們對自己本身價值的看法,以及對未來前途的樂觀,卻出人意料地展現出驚人的「大躍進」。 不但如此,後來伯西里發現自己對未來的發展方向,竟然也有了「新」的調整。於是當她完成了在麥西尼布希小學兩年的「鄉下老師」生涯後,並沒有回到光鮮亮麗的記者行業,而是申請到史丹福大學教育行政系研究所就讀,希望有朝一日能為美國的教育提供實質具體的貢獻。 從前的她或許有興趣,或有機會對教育方面的問題多做採訪與報導。然而因著從內心對教育、對社會、對年輕一代真切的關心,再加上有了新一層的生活體驗,讓她從心裡發出一個強烈意願,想要更真實的探索、研究在教育體系、制度,以及教育者的心態、方式等方面,能否還有些加強與改進的方法。 與孩子同步成長 貝絲伯西里的此番經歷證實,若學校裡的老師們能用「心」來教育孩童,自己與孩子們將一起得到「新」的開啟與收穫。而在家庭裡身為父母的我們,在養育、教導子女們時,也常有機會得到與孩子們同步成長的體會,若是在教會裡擔任主日學的老師,又何嘗不是一樣呢? 兒童、青少年的主日學老師,一直是教會裡不太讓人有「興趣」參與的服事之一,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實在太「吃力不討好」吧!我們常謙稱自己的愛心耐心不足,知識能力不夠,不但錯過了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大好機會 ,也忽略了那位應許要厚賜各樣恩典給我們的神,正是要藉著我們在每個灰心、失望、挫折、沮喪的時候,可親嚐祂更新了我們內心的意念、目標、與價值之後,所得到從「新」得力的豐盈與喜樂。 為神而教 於是我們便比較能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調皮好動的孩子、或是喜歡耍「酷」的青少年、以及各種在主日學教室裡會面臨到的挑戰與難處。因為不見得是我們的愛心、耐心增加了,或是教課的技巧進步了,而是我們更能由心的深處體會到「為神而教」的意義。 因為每一個服事的機會都是神的恩典,好像是時時與神同工似的在教育著自己,不但幫助我們能更多看見每個人在神眼中的價值,在改變心態的同時,也改變了我們服事的態度。經歷到只要真的用「心」擺上與付出,就能心意更新地將「重擔」視為「祝福」,並且能隨時支取到新生的能量與活力。 (作者現專心在家教養一子一女,為亞利桑那州鳳城華人教會會友。)
Author: 朱易
August 1, 2003
由魏肯生 (Bruce Wilkingson)所著的《雅比斯的禱告》(The Prayer of Jabez),雖然只是一本談禱告的小書,但它的出版卻在基督徒當中,乃至整個讀書界帶來了一股生氣。 它一版再版,至今仍然高踞宗教類暢銷書的第四名(第一名為《目標導向的人生》)。幾乎所有的大書店都在賣它,連沃爾馬(Wal-Mart)商店也在銷售該書。至今該書已賣出九百萬冊以上,它甚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的第一名,連《哈利波特》也只好屈居其下。它也被翻譯成不同的文字,包括中文(申請中文版的出版社超過十家),其影響之大,已大大超出基督教界的範圍。 一個文化里程碑 在 2002年12月這一期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中有一篇文章提到﹕由於白宮的主人及其他政府高官都是基督徒,又由於基督教的書如《末日迷蹤》和《雅比斯的禱告》的成功,以及基督教電影和音樂的暢銷,福音派的基督徒已不再是社會的邊緣人了。由此評論可見,《雅比斯的禱告》的影響力已跨出基督徒社區,成為當今社會中的一個文化里程碑。 雅比斯是何許人也?可能就連一般的基督徒也答不上來。原因很簡單。在整本聖經中,僅有一處提到了雅比斯。而且是在連最用功的神學生也會望而卻步的《歷代志上》。有關雅比斯的經文只有兩節經文,並且夾在長達五百多個人名的族譜當中,許多讀聖經的人大概都把這些枯燥而又詏口的名字跳過去,再往下讀。 不過有一位用功的神學生卻把眼睛停留在這兩節經文上,認真思索,不但如此,他自己也開始了這個長達半個世紀之「雅比斯的禱告」,並把他的體驗寫成了一本書,從而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人開始進行所謂的「雅比斯的禱告」,並聲稱由此獲得了上帝的大大祝福,這些見證登錄在網站(www.theprayerofjabez.com)上,而過去幾千年默默無聞的雅比斯,也因此成為當今基督徒最喜愛的聖經人物。 雅比斯的禱告 魏肯生認為,雅比斯是「突然冒出的聖經小巨人」,「他生命中小小的與眾不同,帶出了與別人截然不同的影響。」所謂的小小的與眾不同,指的就是雅比斯的禱告﹕「雅比斯比他眾兄弟更尊貴,他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說,我生他甚是痛苦。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神就應允他所求的。」(代上4:9-10) 魏肯生將雅比斯的禱告分成四項祈求: 第一項是「甚願你賜福與我」。魏肯生指出,神的本性是要賜給我們許多的福,我們之所以得不著,是因為我們未曾開口求。「如果你不求神賜福,你就喪失了那些惟有你開口去求才會得到的東西」。他的根據是馬太福音七章七節﹕「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和雅各書四章二節:「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因此「神的豐盛只會因我們而受限制,祂的能力及樂意賜予的心是無限的。」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敢開口,天天求,神就會厚厚地賜福給我們。 第二項祈求是,「擴張我的境界」。對古以色列人而言,擴張境界就等於擴張他們的土地,因此魏肯生認為,「如果你是用神的方法來經營,那麼你向祂求更多的生意,不但正確,而且祂正等著你去求哩!」投資人可求增加投資報酬率;主婦可求家族人丁興旺等等,而祈求更大的境界就是祈求一個神蹟。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的生活已填得滿滿,但當你憑信心求神給你更多的事奉時,機會就增加了,能力和資源也超自然地劇增。 第三項是﹕「常與我同在」。魏肯生指出,雅比斯在開始祈禱時,並未求神的同在,因為還沒有感到這個需要,但當神將他的境界不斷往外移時,他知道他需要屬天的幫助,僅憑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撐下去的。因此他求神常與他同在,這個抉擇極富策略性,可以讓神不斷在他身上成就大事。 雅比斯的第四個祈求是「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魏肯生認為,當人的生命超越平庸,開始為神擴張境界時,就侵犯到了撒旦的世界。因此,成功往往會帶來更多失敗的陷阱,求神讓我們遠離一切邪惡是最關鍵的 。他認為與罪惡爭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求神使我們不戰而勝。「大多數人都面對了太多的試探,以致常會犯罪,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求神使他們不遇見試探。」魏肯生認為,藉著基督,基督徒不必活在試探及失敗中。 一石激起千層浪 《雅比斯的禱告》給基督教和整個社會帶來了許多正面的影響,但也引發了許多爭議。 一些聖經學者認為魏肯生的聖經解釋有問題,至少是不準確和不全面的。一些學者從整本聖經的角度來評估雅比斯,從而對魏肯生的論點作出評論。 最大的爭論點是,魏肯生何以肯定雅比斯的禱告就比摩西的禱告、保羅的禱告、以利亞的禱告、大衛的禱告更有力,既然雅比斯的禱告大有功效,為何耶穌要用主禱文來教導門徒(馬太福音六章)?許多基督徒認為摩西的禱告之所以有力,是因為摩西花時間和上帝在一起,上帝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出埃及記三十三章)。而大衛是上帝稱為合神心意之人(使徒行傳十三章)。保羅也是明白上帝心意的人,新約聖經有十三卷書出自他的手筆。這就可以解釋他們的禱告為何如此有力。顯然禱告有果效,不是出於言語,而是出於理解上帝的話語,明白上帝的心意。 其他的意見如﹕雅比斯的禱告可以成為禱告的模式嗎?所有的禱告都一定會蒙上帝應允嗎?等等。顯然魏肯生認為是肯定的,同時也有許多基督徒認為是。不過持否定意見的聖經學者也不在少數。比如Gary E Gilley 和Berit Kjos 等等,他們都執筆寫書和文章討論雅比斯禱告中的問題。 魏肯生所解釋的「雅比斯的禱告」之所以引起許多的爭論,是由於這個禱告看上去太過於私心,四個祈求中都是以「我」為中心,「賜福於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但魏肯生認為那些看上去「自私」成分多一點的禱告,其實並不像外表看來那麼以自我為中心,反倒是父神願意聽到的一種屬靈祈求。 一些讀者雖然也感到魏肯生的釋經有些問題,但是仍覺得雅比斯的禱告十分吸引人,作這樣的禱告只有好處而無害處。如果真能將神所賜的福大大祈求下來,豈不是歡喜快樂的事嗎?這也許是這本小冊子雖引發不少的爭議,但仍然深受大眾歡迎的原因吧! (作者為經濟和商業稅務分析員。曾任教於中國中南大學並任《世界經濟論壇》和《成功》雜誌主編。現住美國洛杉磯。)
Author: 沈賢林
August 1, 2003
最近經濟不景氣,許多上市公司的經營弊端暴露無遺。不少總裁也跟著身敗名裂,甚至官司纏身,瑯噹入獄。報章雜誌對於這些總裁在位時曾說的和曾做的,描述得歷歷如繪,鉅細靡遺,令人咋舌。可想而知,是他們的對手爭相作證,樂意看他們下台。一生勞苦累積的基業,如今卻毀於一旦,真令人扼腕。 回顧以色列的歷史,耶路撒冷也曾兩次被毀。第一次被毀,是因為以色列人拜偶像、姦淫、謀殺、多行不義。所以神興起巴比倫,藉著它讓以色列聖殿被毀,國破家亡,百姓也被擄到巴比倫。亡國以後,以色列人痛定思痛,從此毀掉偶像,悔改認罪,於是在七十年後,得以歸回耶路撒冷,重建聖城與聖殿。 經過如此慘痛的教訓,以色列從此不拜偶像,並且努力遵守律法,樂善好施。聖城的重建既是如此不易,為什麼耶路撒冷在公元七十年再次被毀?而且,為什麼至今尚無法重建?這段歷史有否我們今日借鏡之處? 說來也許令人不可思議,但據說耶路撒冷第二次被毀,是因為有兩個人同名同姓引起的。 同名同性之誤 有一個耶路撒冷人請朋友吃飯,客人名單裡有一位是他的好朋友,名叫凱沙。但是耶路撒冷還有另一個有名的人,名字也叫凱沙,他和要請客的主人過去曾有些過節。不巧的是,僕人不小心,把凱沙的邀請函送到和主人有過節的凱沙那裡。 宴會當天,主人看到凱沙進門,大為吃驚,他板著臉,臉色很難看的說,「今天我在請客,你來幹什麼,快滾開!」 「原來給我的邀請函是送錯的,」凱沙說,「但既然我已來了, 也不必互相給對方難堪,我看這樣好不好,你讓我待下來,我願意付你我所吃和喝的。」 「不行!」主人一口回絕。 「只要你讓我待下來,我願意分攤今天宴會一半的開銷。」凱沙有點窘,賠著笑臉說。 「不行!」主人還是滿臉怒氣,不留情面的說。 「那麼讓我來付今晚所有的費用,只請你不要讓我在眾人面前下不了台。 」怒氣沖天的主人無法忍受看到凱沙,叫僕人把凱沙轟了出去。 當晚在場的客人中,有許多拉比,卻沒有一個人出面勸阻主人,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話。拉比的沉默促使凱沙歸怒於猶太人,認為猶太人和拉比都支持主人,一鼻孔出氣要給他難看。凱沙於是開始計劃對猶太人報復,「此仇非報不可,看我找羅馬大軍來懲罰你們。」 誣陷猶太人 凱沙於是到羅馬總督那裡,撒謊說,「猶太人不尊重您,他們想謀反反抗您。」 總督問,「你有證據嗎?」 「要證據很容易,您只要送他們一頭牛,說是要送給他們在祭壇上獻祭的,他們就會把您的禮物退還您,藉以侮辱您。」 凱沙知道猶太人的法律,獻祭的牲畜是不能有殘缺的。所以在送牛的途中,故意傷了那頭牛。當受了傷的牛到猶太人那裡時,拉比們知道遇到了麻煩,他們聚集討論,有人認為即使是有傷的牛,也要獻祭,不然會得罪總督。也有人建議要謀殺凱沙,以免他繼續說謊,挑撥離間,引起更多事端。只是這些辦法都於法無據,最後拉比決定遵守律法,不用那頭牛來獻祭。 聖殿被毀 猶太人沒有用那頭牛獻祭,以致得罪了羅馬總督。然而耶路撒冷是否因此被毀,實情無人知道。但耶路撒冷最後的確是被羅馬毀滅了。有的拉比為此傷心哭泣,「看啊,我們既誠實又守法,卻還是國破家亡,聖城被燒,聖殿被毀!」 凱沙的故事是流傳,沒有記載在歷史上。但是耶路撒冷第二次被毀前,猶太人不避爭端,處處樹敵,而且內部派系鬥爭不已,互相燒燬糧食,以致羅馬攻城時,城裡鬧饑荒更無糧打仗,以致很快就城破國亡。 這故事是要提醒猶太人,任意得罪別人對自己可能造成的殺傷力,也強調保留別人(即使是對敵)自尊的重要:在大庭廣眾下傷害對敵的自尊,殺傷力與後果相當於毀滅耶路撒冷城。 猶太人所付出的代價,事實上不只是耶路撒冷被毀而已。因為在第一次耶路撒冷被毀後七十年,聖城聖殿就重建了。而第二次被毀,至今卻尚未重建。第一次被毀是因為拜偶像,姦淫,謀殺,多行不義。第二次被毀則出於人與人之間相互的仇恨與紛爭。難道仇恨與紛爭不比拜偶像、姦淫、謀殺、多行不義的罪更大嗎? 仇恨的殺傷力 其實仇恨與紛爭是更為嚴重和可怕的。因為人拜偶像、姦淫、謀殺、多行不義,明顯知道是罪,懂得認罪悔改,因此也會有轉機。但是說到恨敵人,羞辱敵人,認為那是敵人罪有應得,活該報應,自己何須懺悔?所以一旦結怨,從此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所以耶穌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太5:38-39)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3-44)」。 這是耶穌早在耶路撒冷第二次被毀前數十年,就對猶太人的警戒和教導,只是猶太人不能接受,結果走上毀滅的道路,代價慘重無比。 「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10:1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況世事複雜,人心難測。如何在複雜的公司政治中生存?只有多體會耶穌的智慧和心意,「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才不會重蹈耶路撒冷被毀的歷史覆轍。 (作者為電腦博士,現在一家華人電腦資訊公司任主管,與妻子及二女居住洛杉磯近郊亞凱迪亞。)
Author: 劉亦文
August 1, 2003
馬友友的父親,幼兒音樂教育博士馬孝駿曾經說,要出一個藝術家必須是幾代人的結晶──爺爺輩有錢,父輩有文化,兒子才能有條件成為藝術家。對馬友友來說,爺爺的錢離他似乎遠了點,父親對他的教育給他的感受更深刻,但是對從事教育的馬孝駿而言,他一路走來,用上述一句簡單的話說出教育的代價,其含意是十分深刻的。 來美留學的華人中,特別是去到華人不多的美國中西部城市唸書的,許多人都有被美國牧師或基督徒家庭照顧的經驗。這些基督徒從言談舉止中自然流露出的愛心,與謙遜柔和的處事態度,不但讓異鄉學子即刻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也使我們這些「龍的傳人」很自然地放下身段,虛心受教。 很多留學生因此而想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以往在媒體中所認識的美國及西方文化,和真正接觸到的這些美國基督徒的價值觀似乎有相當大的差距? 如果要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可這麼說──基督教的教育工作在美國的歷史中奠下了紮實的基礎。 教育的投資 中國人對教育一向看重,無論是一般教育或是專業教育。下一頓飯有無著落可以再說,上學的錢卻如何也得先支出。教育是未來希望的保證。因此為自己,或下一代,花錢接受最好的教育,似乎是人生最好的投資。 但是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如何能提供最好的教育?這是每個世代的人都必須面對、思考並且作出明智的抉擇,才能給自己和子孫帶來祝福。 去年轟動一時的紐約學前班學校的新聞,一位在紐約華爾街名聞世界的所羅門史密斯班尼證券行任職的金融分析師,為了想將自己的雙包胎孩子送入92街Y學校(專收學前班的幼兒學校),不惜走後門,請老闆捐一百萬美金給學校,以此得到入學的機會。為了回報老闆助一臂之力,此分析師為大客戶AT&T的股票做不實的評估,沒想到卻被揭發。而92街Y學校真有好到這種程度,讓為人父母不擇手段? 事實上,更接近正確的說法是,紐約市學前教育設施的供應遠不及需求,僧多粥少的結果,就成為變相加價。 教育的代價雖高,但卻非商品,多花點錢就保證一定能買到比較好的教育。 基督教教育 對大部份的華人而言,「基督教教育」是個非常陌生的字眼。或許有些人上過基督教所辦的學校,聽過基督教設立的大學、中小學,甚至知道神學院。但「基督教教育」到底是什麼?值得我們重視嗎? 與任何其他教育一樣的是,基督教教育的目的是在幫助學生: 知識上的充實(包括一般知識與特殊知識) 能力的培養(包括思考、學習與表達的能力) 但是基督教教育與其他教育一個很不同的地方,就是無論是知識的傳遞或是能力的培養,基督教教育工作者都會將所教導的以聖經與神為依歸──「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1:28) 以基督教信仰立國的美國,透過世世代代在信仰上忠心的教導,不但為美國塑造出無數優秀的領袖,也在人民彼此間奠定了如手足般的關係。直到今日,基督教信仰對布希總統的影響是世界周知的事實。而負責國家安全事務,也是布希總統的左右手,萊斯小姐(Condoleezza Rice)不但是位牧師的女兒,本身也是一個堅定的基督徒。她曾在接受訪問時說到:「每次遇見一些事件時,我都會將思考後所研擬出來的計劃,放在禱告中交託給神,然後求神帶領我,而神從不誤事。」(註1) 基督教教育的轉型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基督教教育也歷經了數次的轉型,以期符合時代的需要。 傳統的基督教教育主要是透過二個管道進行:神學院和教會。負責教導的都是受過專業的神學訓練。然而近年來,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進步,傳統的基督教教育已無法單獨挑起這份艱巨的工作。 著重全人的教育工作 自十九世紀末到廿世紀,培養科技與經濟方面的人才是世界教育的主流。然而廿世紀後面的廿多年中,這些科技文明發達的國家卻發現人的問題更難解決,轉而求助於社會科學與心理學。 差不多與此同時,有部份北美基督教教育機構也開始在傳統的神學教育中,以聖經中的人學為本,以社會與人類行為科學為輔,探討人類心靈的運作法則,以致能更有效地幫助人與人,人與神和諧的關係。在「飛揚雜誌」中常出現的一些翻譯文章,大多來自一個基督教機構所出版的雜誌《Psychology for Living》(註2),這個機構即是現在南加州頗富盛名的基督教大學Biola University的心理研究所Rosemead Graduate School之前身。這個基督教大學的心理研究所目前已經造就出許多傑出的心理研究專家、醫生與教授(註3)。透過他們的專業,將神的愛與全能帶給有需要的人。這些基督徒心理醫生也與其他在各科行醫的基督徒醫生組成網絡,彼此支援配合,以期能照顧到病人的全人健康。 為許多中國基督徒熟知的愛家(Focus on the Family)創辦人詹姆士道森醫生(Dr. James Dobson),也是在七零年代感受到基督化家庭的重要性,而投入基督教家庭教育的工作。到目前已有接近一千位同工共同為這神聖的使命而努力。 基督教教育的普及 由於科技的普及,使教育與學習的方式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在過去被視為只有受過專業訓練才可能得到的「專業知識」,如今透過網絡資訊,已經成為「一般知識」。 例如:對「過動兒」的認識與瞭解,透過網絡資訊,至少可從三方面得到幫助: 1.在家就可以找到許多專家的解釋與建議。 2.有類似情形的家庭,可將他們的經驗談放上網,提供他人參考,避免錯誤的重複。…
Read more
Author: 梓櫻
August 1, 2003
四年前,為了與女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就專門買了幾本有關親子關係的輔導書,刻苦鑽研一番。大部分讀過的內容都已淡忘,只記得一句:若要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你的好朋友,隨時注意他/她的需要,填滿他/她的愛箱(或稱愛的器皿)。 我開始身體力行,奇蹟慢慢發生了。 三年前,與先生同去參加教會有關家庭建造的課程,第一次聽說「愛的五種語言」,老師說,若是想讓自己的婚姻美滿幸福,學習彼此的「愛」語,瞭解它、接納它、運用它,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介紹了必讀書──《愛之語》。 我這才發現,自己其實是一個很貪心的人,是一個愛箱很大很大的人。我也發現了先生的愛之語,並努力學習他的語言,以他語言的方式去待他,奇蹟又慢慢發生了──我的愛箱漸漸滿了,先生的愛箱也漸漸滿了,幸福氣氛洋溢在我們之間,快樂的滿足充滿著我們這個並不富裕的家。 直到今年,我才有機會細細品讀《愛之語》一書,發現它可以稱得上是一本深度心理學教科書,是一本能創造婚姻奇蹟的指導書。 愛的五種語言 要想愛得長久,要想戀愛或新婚季節的山盟海誓夢想成真,你就要學習,學習如何去愛,學習如何愛得恰到好處。 五種愛的語言是: 1.肯定的言辭 2.精心的時刻 3.接受禮物 4.服務的行動 5.身體的接觸 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愛之母語」,這是自己最習慣用的語言,且是自己覺得運用時最舒服和自如的語言。正如書中所說:「語言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要超越文化的界線,做有效的溝通,那麼我們就必須學習那些溝通對象的語言。在愛的領域裏,情況也相似。你所表達愛的語言,比較於你配偶的語言,也許就像華語和英語那麼不同。不論你多麼努力的試著以英語來表達,如果你的配偶只懂得華語,那麼你們永遠不會瞭解如何去愛對方。」 這五種主要的語言裏,還包括了不少方言。比如「精心的時刻」,有的人喜歡一起做事或一起旅遊;有的人喜歡什麼也不做,而是面對面地促膝談心。 戀愛的感覺是迷霧 現今世代,在開明的國家或城市,包辦婚姻幾乎不復存在,而這些地區的離婚率卻一直上漲,「我不再愛他/她。」「我已經沒有愛的感覺。」「我們個性不合。」等等,都成了離婚的托詞和理由。到底怎麼了?當年的激情哪去了?當年的愛人怎麼變樣了?甚至有些人視婚姻如墳墓,視伴侶如敵人。卻不知,自己當初只是甜甜蜜蜜地進入了戀愛的迷霧,之後不過是穿過了迷霧而已。 有專家統計,戀愛的激情平均六個月至兩年。激情中,戀人們不會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言,不會吝嗇自己的時間和金錢,還會心甘情願地為對方做討他/她歡心的事。也就是說,戀愛期間,戀人們都成了會說各種愛之語的天才。因此,在天才與天才之間,說任何母語的人都難逃愛的情網。 兩年過後,激情燃燒得成熟了,進入婚姻;燃燒盡燼了是分手,心中留下的不是厭倦就是傷心。 看到底、說到底,戀愛是一種感覺,在感覺之中,人的思維被局限,人的行動超乎尋常。霧散之後,回到了真實的自我,面對的是真實的配偶,愛情語言的天分漸漸淡去,實際的生活剛剛開始。 調整得好的人,相看兩不厭,調整得不好,愛箱漸漸空乏,直到忍無可忍去尋找新的愛源。 知己知彼愛箱滿滿 我之所以說自己是個貪心的人,是發現自己的愛箱太大,我的母語幾乎有三四種,我希望「肯定的言辭」越多越好;我覺得給我的注意越多我越愉快;我相信「送我東西」是愛我不可缺的表現;我認為「為我服務」是真愛的表達;我認為「身體的接觸」是愛的最高境界…… 當自己喜滋滋地展示自己的新衣,當自己滿懷希望地期待他的讚賞時,不善言辭的先生只會實話實說,實事求是,我常常成了自討沒趣。不禁歎息:「看來我再也成不了他眼中的情人了。」 當我盼望著先生送我禮物時,希望常是落空的,連最起碼的一枝玫瑰也得不到。若是提醒或暗示在特別的日子給我買件禮物作紀念,先生會說:「你管錢,想要什麼自己買就好了。」真是又悶又乏味。尤有甚者,結婚後還不讓我在散步和逛街時牽他的手,說:「讓熟人看見多難為情。」十足像一個偽君子。 我的愛箱漸漸空乏,我的沮喪漸漸增多,我懷疑自己上當受騙了,我甚至認為,離婚的厄運於我此生也許在所難逃…… 信主之後,我知道了愛是一種抉擇,一種樂於付出而不總是奢求的抉擇。家庭建造課結束後,我開始仔細觀察先生的「愛之語」。原來,他的愛語是「精心的時刻」。因為從見面認識開始,他就很樂意與我聊天,願意把自己的經歷和想法告訴我,願意發表自己對政治時勢的論點論據。正因為如此,興致來時,我們可以深談直至黎明。 他的另一愛語是「服務的行動」所以,他年復一年在枯燥的灶台前為家人烹調出一碟碟可口的佳餚。家裏的電器傢俱壞了,車子要換個油做個維護,從來不要我操心。孩子接來送往,他最樂意當騎手(騎自行車)和司機(服務性地開車)。 可是,當我只專注於用我自己的「愛語」時,無論如何也得不到滿足,愛箱自然常覺空乏,抱怨自然就多起來。而他在付出如此之多的時間精力和愛心之後,得到的回報只有怨言時,他的愛箱也漸漸空乏。有一回他在微醉時真言吐露,說:「什麼叫忍?忍就是心上的一把刀,唉,我心上可是有好幾把刀啊!」直聽得我瞠目結舌。原來,我還以為只有自己是不幸中人呢!還好,在還不太遲的時候,我們開始學習彼此的語言,在我們的愛箱還沒完全空乏時,及時往對方的愛箱裏面添加我們的愛,讓它滿起來,甚至讓它滿而外溢。 因為,「當我的配偶有愛心地投資了時間、精力,和努力在我身上,我可以感覺到自己的重要。缺少了愛,我可能一生都在追尋意義、自我價值,和安全感。」(摘自《愛之語》)也只有當我們的愛箱滿了之後,我們才進入一種良性的迴圈,這迴圈包括情緒方面、工作方面和人際方面。仔細觀察一下周圍,婚姻不美滿的家庭,那個不是為自己情感的需要而受著煎熬? 情人節上再攜手 早就聽說鄉音團契的情人節晚會很精彩,這不僅包括節目主持人精心策劃的精彩,更包括許多不善言辭的先生「脫胎換骨」,讓他們的太太開始心滿意足、臉上放光。 開始報名那天,我對老公說:「我們也報名吧,你可是欠了我十八個情人節呢。」老公說:「老夫老妻的了,還過什麼情人節!」這時我們身邊的一對伯父母聽見了我們的對話,說:「你們還老?我們都近七十了,已經連續兩年參加這個特別聚會了,很值得呢。」就這麼著,老公被我生拉硬扯著來到了聚會場。 聚會以聚餐開始,為了讓情人們在這天免去廚房的勞頓,聚餐會為大家預定了晚餐。組織晚會的弟兄姊妹早早地來到會場,把桌椅排好,用情人節專用餐桌紙,餐具把聚會處的主色調變成溫馨的紅色,座位按對編排,每一對座位之間有為先生們準備好的紅玫瑰;有讓夫妻們互留溫馨之言的紀念卡。紮成一束束的彩色氣球飄蕩在大廳裏,伴隨著輕鬆浪漫的樂曲,這一切都充分調動著與會者的最佳情緒。 絕的是,節目主持人「強迫」每一位先生給太太送花、擁抱太太,並在太太耳邊說一句甜言蜜語。雖然我的那位打了折扣,但也算是從此結束了我沒有玫瑰的歷史。 主持人還為每一個與會者安排了上臺亮相的機會,或是單獨被請上臺「審問」戀愛史,或雙雙上臺被「檢查」夫妻間的默契程度。幾個妻子被請上臺,掩在大宣傳版後面,從上面伸出手,由先生們認領。我們也是這個節目的參加者之一,結果是,有人很快認出了太太的手,有的牽了別人太太的手引起了眾人的哄笑,而我的那位還算聰明,牽了那最後一只剩下沒人要的手。他的舉動當然也逃不過眾人的眼睛和嬉笑,不言而喻是大家發現了他的「不及格」。我借機說,「老公啊,以後可得多牽牽你老婆的手,別再出這個洋相了。」 情人節上再牽手,我決定,從今後更加注意先生的需要,更加精心地經營我們的婚姻,讓彼此的愛箱滿滿、情意長長。 (作者來自中國,曾行醫十餘年,現居新澤西州,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業餘寫作,作品發表於多處網站和報刊雜誌。)
Author: 李潘燕
August 1, 2003
「你的測驗顯示出你有一些埋藏在心底的怒氣。」心理輔導問他的病人:「你覺得真是這樣嗎?」 「我?怒氣?絕對沒有!」病人回答:「你這麼說,我真想揍你一拳!」 每個人心裡多少都有某些不平之氣,有時它會激起你莫大的勇氣和動機,但有時我們害怕它會失控,就乾脆把它埋藏在心底,那麼絕不會有人發現,甚至連自己也淡忘了。 也許很多人從小被教導,發怒是不好的,生氣也是不成熟的表現。然而真正成熟的人,不會否認自己的怒氣,因他已學會以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它! 即使有些人從不發脾氣,但人人都難免有時會生氣。生氣是人與生俱來的情緒,它本身不俱好壞,也無關對錯,端在乎我們如何正視它,並處理它。 事實上,有蠻多事情是應當令我們生氣的,就像社會上的不公、孩童虐待、貪污、甚至一些罔顧人倫的宗教教條等。 敵意污染你的言行 耶穌在世時,對當時那些徒具宗教儀文,卻無內心實際的宗教領袖也非常生氣。有一次,耶穌在安息日治病,法利賽人發怒,想設法殺害耶穌。對他們而言,奉行教條比人的需求更重要。聖經上說:「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可3:5) 南丁格爾也是如此,她對克里米亞戰爭中,受傷兵士的慘痛狀況十分不平,因此她將不平之氣化為護理上極有創意的重大改革。 處理自己怒氣的下下策就是壓抑和否認它。長期地壓抑怒氣,會轉移成敵意,而污染我們的一切言行,並且對我們與人之間的關係損傷極大。 敵意往往以下列方式顯示──消極、吹毛求疵的態度、嘮叨、諷刺、講閒話、憤懣、恨意、摔門、大喊大叫、遷怒在孩子身上、踢貓、開快車、孩子氣地叫「我好痛」、叛逆、在婚姻中拒絕與配偶行房、出軌行為(例如做娼妓通常是由於對自己父親的氣憤)、貶低別人、被動、退縮、盛怒、犯罪行為等不勝枚舉。 怒氣的殺傷力 壓抑的怒氣或敵意一旦發作出來,後果不堪設想。按研究報告,某一個州裡一年內百分之八十的兇殺案,死者都是被自己親人或親密朋友所殺。這致命的攻擊,大部份是在尋常爭吵的情況下失手所造成的。 正如奧斯本博士(Dr. Cecil Osborne)在他《了解自己》一書中所講述的:「壓抑的怒氣,終究會以各種精神與身體的疾病形式爆發出來:胃潰瘍,氣喘,關節炎,結腸炎,皮膚炎,心臟方面的疾病或其他的毛病。」 更糟糕的是,沒有任何事物,比隱藏未解決的怒氣或敵意,對個人的人際關係更具殺傷力了。 敵意與健康的怒氣差別在於,敵意會人身攻擊,但健康的怒氣則針對錯誤的事情,是出於愛心,而且會適可而止。如果你怕自己的反應過度,可以問自己:「我需要這麼生氣嗎?」這對你自己是有幫助的。 積壓的怒氣 一個人對情境的過度反應,通常由於心底有許多積壓的怒氣,當時的情境只是他爆發怒氣的導火線而已。 聖經上提醒我們,「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箴14:29)但這節聖經不是否認自己怒氣的藉口,因為不承認自己發怒也是同樣愚蠢,且有損害的。 愛發脾氣通常是過度反應,也是有未舒解的怒氣之徵兆。 聖經也規勸我們「要除去一切的惡毒(怒氣)、詭詐、並假善……」(彼前2:1)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4:26-27) 舒解怒氣有方 那麼如何能舒解你的怒氣呢? 1.誠實地承認自己的感覺。 2.接受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時難免有生氣的感覺這事實。 3.決心在當天內舒解自己的怒氣情緒。 4.創意地表達你的感覺──也許是一個善解人意的朋友──或是一個假想的對象。如果必要,就直接找那令你生氣的人談 談,這並不是讓你藉此指責別人,真正的目的永遠是「用愛心說誠實話」。 表達你的怒氣時,我們需要將自己的情緒講出來。當然並非講出來就得到解決,這種情緒需要得到釋放──不是攻擊或指責別人,乃是承認和表達自己的感覺,並認知情緒是自己的問題。這樣,你的怒氣纔會漸漸煙消雲散。 說「你讓我很生氣。」是不真實的,也無濟於事,只是將自己的反應,歸咎於別人,反而會激起對方的自我防衛。如果你說「對這事我很生氣,我必須和你談談。我知道這是我自己的問題,可能我的反應過度了,但我需要和你談清楚這事。」這樣,你用的就是「我」的訊息(“I” messages),而非「你」的訊息(“you” messages),必定較有效。 怒氣也可以表達在文字上,像大衛在詩篇裡寫的(見詩109)。我也常常這樣作,寫完以後,就把它撕掉了。當必要時,我會將這些感覺再寫一遍,並私下與朋友或當事人分享。 維繫美好的關係是很重要的,耶穌基督提醒我們「倘若我們與人有閒隙,要先去與他和好,然後再來獻禮物給神。」(可11:25) 5.表達怒氣之前,檢視看看自己是否有懼怕或受威脅的感覺,因為怒氣往往被作為懼怕的擋箭牌。如果懼怕是你真正的問題,不妨找人談談。 最後,一旦發洩完你的怒氣後,要做到饒恕。為了身心靈的健康,我們需要善於處理自己的感覺(正面或負面的),以創意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是愛心的方式。因為未舒解的怒氣,會變成憤恨,並造成朋友、愛人之間的隔閡,更破壞了彼此的相愛,甚至影響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讓我們做個聰明人,善於馴服自己的怒氣吧!…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August 1, 2003
有一篇幽默小品,將民族的不同習性刻劃得淋漓盡致。短短一百多個字,就把民族特徵鮮活地彰顯出來,語鋒的銳利,誠屬難得一見。 某教授要四個不同國籍的學生,寫一篇有關牛的論文。德國人交來的文章題目是「牛的生理構造」,美國人寫的是「牛皮新用途」,中國人是「牛肉烹飪法」,俄國人寫的是「如何申請購買牛肉?」 這篇小品對這四國人民的描寫,雖然有點刻板,卻也相當傳神。德國人承繼了日耳曼民族有稜有角的求知精神,最適合從事科學研究。美國人注重實用,思路大體上集中在應用上的價值,所以創造出地球上的最大經濟體。中國人潛意識中「民以食為天」的概念,無形中導引華人培養出優異的飲食文化。俄國人在昔日社會主義的架構下,養成了在該系統下求生存的技巧。 有趣的是,德國人在它漫長的民族歷史中,是怎麼發展出有板有眼的科學化求知精神的?而且,為什麼它沒發展出類似華人的飲食文化?換句話說,德國人所以成為德國人,而不是成為美國人或中國人,總有它民族文化的成因。最可能的解釋是,一個民族在它從前的封閉系統裡,人民彼此間互相學習,從眼睛所看,耳朵所聽的社會習慣,和思想模式中受教育,逐漸形成了它的文化特徵。所以,德國人之所以是德國人,是社會交相教育的結果。美國人、中國人、俄國人也是依循相同原理類推。 近代噴射客機使越洋旅行縮短成為一天之內的小事,網際網路和衛星電視又使世界縮小為地球村,彈指間可以將世界大事盡收眼底。這些新科技加快了學習的速度,也加大了教育的幅度。你看,幾年前美國發明製造十二吋晶圓的科技,不多久就可以整廠移植到中國沿海的工業區,英國人複製羊的觀念,一下子就燒到世界各地。 教育的機會和可能性已經大幅度擴張,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也有責任選擇我要接受怎樣的教育,成為怎樣的人。近代所提供的教育機會,給我們塑造自己特性的可能性,不再是刻板的德國人、美國人、中國人、蘇俄人,而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 本期飛揚雜誌討論「教育」這話題,企盼引動讀者時時受教育成為理想「天國人」的渴望,並引發自己屬靈品質的蛻變。上帝賜給人類自由意志,我們有權選擇在神的話語上下功夫,接受基督教信仰和道德上的教育,美化我們的人格,從消極的思想模式,蛻變成積極的思想模式,從抱怨的生活態度,改變成感恩的生活態度,從被動的心態,提升為主動創造環境的心態,我們就會大幅提升人生的品質。 一般人稱呼這種蛻變是一種再教育,聖經稱呼它是「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弗4:22-24)。從消極到積極,抱怨到感恩,被動到主動的再教育過程,可能必須走過Deprogram(排除舊有)和Reprogram(注入新學)這兩個關鍵步驟。 一個有心效法基督耶穌的信徒,上帝會差遣聖靈做導師,常駐心中「再教育」我們去蕪存菁,長成像耶穌一般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