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一個神蹟的價錢

小弟弟孝治病得很厲害,父母耗盡了所有金錢和力量來救他,最後仍束手無策。惟一的希望是動一種非常昂貴的手術,但那是他們家絕對付不起的。後來,父親很絕望地嘆息「現在除非出現一個神蹟,否則孝治就沒救了。」 八歲的小姊姊莎麗回到房間,從壁櫥內拿出她小心藏好的小豬撲滿,搖一搖以後,倒在地板上,仔細地數算。她算了三遍,應該不會錯了。於是將所有銅板小心地包在一條厚手帕裡,溜出公寓,到街角的西藥房去。 藥劑師正忙著與一位男士談話,根本沒注意到那八歲的小女孩,她就耐心地站在那兒等著。等得快不耐煩了,莎麗頓頓腳、清清喉嚨,故意發出引人注意的聲響,還是沒有用。最後,她拿出一個二角五分的錢幣,用力地擲在藥店玻璃櫃台上,這個聲響終於引發藥劑師的注意了。 藥劑師沒好氣地問:「妳究竟要什麼?」難道不能等一下嗎?我正在跟我兄弟談話呢!」 「啊!我就是要跟你談談我的弟弟。」莎麗的聲調也很急躁:「他病得很厲害,我想買一個神蹟。」 藥劑師不解地問:「什麼?請妳再說一次好嗎?」 「我爸爸說現在只有一個神蹟可以救他……..那麼請問一個神蹟多少錢?」 「我們這裡不賣什麼神蹟。小女孩,我可無能為力。」 「告訴你,我有錢可以付,你只要告訴我到底多少錢?」 旁邊那位穿著體面的男士跨前來問道:「妳的弟弟需要什麼樣的神蹟呢?」 「我不知道」莎麗淚流滿面地回答:「我只知道他病得很嚴重,媽咪說他需要動手術,但我爸媽可付不起手術費…….所以我帶了我的錢來。」 「妳有多少錢呢?」那穿著體面的男士問。 「一元一角一分」莎麗驕傲地回答:「這可是我全部所有的。」 「好啊!真巧,」那位男士說:「一元一角一分,正好是救一個小弟弟之神蹟的數目。」他一手拿了小女孩的錢,另一手抓住小女孩的手說:「來,帶我去妳家,我要看看妳的小弟弟,也見見妳的爸媽。」 那位穿著體面的男士,原來是阿母斯壯卡頓醫生,一位非常知名的外科醫生,正是治療孝治那種惡疾的專家。結果手術圓滿完成,而且分文不取。不久,孝治就出院回家,而且情況一直很好。莎麗的父母開心地述說著整個事件的經過,以及上帝奇妙的作為。 媽媽說:「那個手術,像神蹟一樣,我不知道它原本應值多少錢呢?」 莎麗不禁偷偷笑起來。她可清楚知道一個神蹟值多少錢……一元一角一分…….加上一個小孩的單純信心。

建立倍增效應的教會

1+1大於2,1+1也可以接近無限大 無論是成長快速的教會,或是效率極高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都找到了倍增效應(Synergy)的途徑,使團隊配搭進入高生產能力,創造了美妙的結果。美國加州的馬鞍峰教會,講道、敬拜音樂、兒童事工、家庭小組、和復原小組(Recover Group)都做得非常好。韓國的中央純福音教會,崇拜的信息、同工的訓練、小組和傳福音等等事工,也都組合成極有效率的團隊配搭。我們稱這些教會進入了倍增效應的美境。 良好的團隊配搭 所謂倍增效應就是,團隊分工合作配搭的結果,遠大於個體工作結果的總和。換句話說,1+1〉2,甚至於1+1 接近無限大。就拿製造汽車來說,一部汽車的產生,可能涉及了好幾千人。從各種零件的製造,到生產線的裝配。這幾千人各司不同職份,配搭的結果,遠大於個體工作結果之和。如果要幾千個工人,每一個人各自生產每一個螺絲釘,各自造輪胎、自製煞車、引擎,及油壓系統等,最後再裝配汽車,可能他一生都造不出一部汽車來。但分工合作的結果,各人做最專長的動作,再組合其工作結果,效果就十分驚人。 教會的成長也靠團隊配搭來製造倍增效應。有人很會帶敬拜、有人很會講道、有人很會關懷、有人很會帶查經、有人很會代禱、有人很會建立小組、有人很會領慕道友歸主,這種配搭把上帝的豐盛與尊榮,彰顯到最高極致。就像交響樂團,在指揮的帶領下,小提琴、喇叭、橫笛、豎琴、大鼓、法國號、鋼琴等配搭出最和諧美麗的音樂,是個別樂器無法達成的。 聖經稱這種合作關係為肢體配搭。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12-31裡,以身體為比喻,描寫手、腳、耳、眼、頭的互相依存,正如在教會裡的使徒、先知、教師、行異能、醫病、幫助人、治理事、說方言,這諸般恩賜的互相成全。手、腳、耳、眼若是拆散了,因無血液循環的供應,個體至終將死亡。但若在身體裡,與肺、心、腎等配搭,就可以執行複雜的打球、學英文、組裝電腦、看網站、演講、開車等動作。可以說,眼耳手腳心腎的倍增效應是無限大的。 教會想要成長快速,就得學會進入倍增效應的秘訣: ● 每個人的恩賜特色都被發掘。 ● 每個人都被接納、被珍惜。 ● 每個人都扮演適當的角色,都有 貢獻。 ● 每個人都被訓練,使恩賜所在的技能更純熟。 ● 每個人的熱誠都被點燃。 ● 每個人都在基督領導下,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 每個人都在事奉中找到成長與滿足。 但上述的境界不容易達到。很多教會、團體落入事倍功半的處境,常是互相牽制,而不是彼此成全;精力耗損於內爭,而不是用在外展。因為教會成員之間,個性的差異、背景的不同、神學思想上的分歧、利害關係的衝突、理念上的出入,使得倍增效應(Synergy)甚難達成。大部份教會的現實狀態,與理想的狀態大體上有下列落差: 理想的境界是彼此信任(腓2:2),而不是保護自己。理想的態度是敞開,而不是猜疑;說話是公開建設,而不是背後閒話(弗4:29);人際關係是彼此信任,而不是防衛自己。 氣氛是合作,而不是爭競(加5:15)。情緒感覺是安全,而不是緊張。表達的是欣賞,而不是責怪。 理想教會的特質 達到上述美境的教會,通常都具備下列特質──領袖享有安全感,不會覺得被有才華的下屬威脅,有寬大的心胸,去幫助下屬開發潛能成功。 2. 領袖享有成就感,自己有成就,就有雅量去成全同工,給予機會,去開發他們的天地。 3. 領袖擁有使命感,透過分享將組織的異象與使命,清晰地傳遞給同工,領導同工群齊心服事。 4. 會眾享有參與感,極大部份會眾找到了自己的一片服事天地,以參與神國度的服事為榮。 5. 會眾享有合一感,認同整個教會的神學、異象、使命,並全心投入在現階段的建造。 漫長的教會歷史長廊,常有宗派分家,教會分裂的事實。為了神學上的觀點不同,教派就鬧分裂。為了服事上的意見不同,教會就鬧分家。在歐洲某城的華人教會,有不少間都是小小的,就是從起初的一間教會分裂而出。似乎領袖們都比較注意保護自己疆界的安全,採取防衛措施,較少有敞開信任的氣氛。在這種環境下,教會較難創造倍增效應。 歷史上教會分家,有的情形是善性的增殖,結果是擴大了福音的影響圈,增加了總人數。有的分家是惡性的分裂,結果是分散資源,每一家教會更萎縮、更蕭條。鑑於大部份分家是惡性的,因此,如何繫住會眾的向心力,儼然成了經營倍增效應的先修課題。因為撒旦做分裂的工作,神做和好的工作;魔鬼做分爭的工作,神做合一的工作。所以如何創造會眾在情感上的向心力,成為教會領袖的重要課題。 產生倍增效應的關鍵因素…
Read more

《達文西密碼》對策

假鈔「假」在哪裡?熟悉「真」鈔便知! 《達文西密碼》(以下簡稱《達》書)一書自2003年問世以來,在短短一年多內就賣了近一千萬本,打破了美國小說銷售記錄。這本書在世界各地也頗為暢銷,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達》書甚至掀起歐洲的旅遊熱潮,許多遊客照著書中所述,「按圖索驥」地跑到「發案現場」……近來本書又將被搬上銀幕,掀起第二波風潮。 以假亂真的故事 單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講,《達》書是本很精彩的小說,戲劇性強、節奏快、神秘浪漫,很吸引現代讀者。小說以「揭開歷史真相」的姿態質疑《聖經》和教會歷史,它誘導讀者相信達文西名畫《最後的晚餐》中的使徒約翰其實是個女性,是抹大拉的馬利亞。而且馬利亞與耶穌生下一女,其後代存留於世,直到今天。 按照小說的描述,教會在歷史上為了隱瞞這個大秘密不惜殺害異己、犧牲人命。這原本荒誕的內容,藉小說家丹布朗的生花妙筆,在揭開一個個故弄玄虛的神秘情節的過程中,還真有點「像真」的哩! 其實這種將虛構融進史實,借題發揮的小說創作方式在近代是很普遍的,比如華人婦孺皆知的金庸小說。而金庸小說只把歷史環境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並沒有刻意引導讀者去質疑歷史;加之讀者大都有一定的歷史常識,所以不會有人因讀了《鹿鼎記》而當真相信韋小寶在中俄外交史上有輝煌貢獻。《達》書的危害在於它刻意地引導讀者去相信一套子虛烏有的「史實」,加之普通讀者對《聖經》和教會歷史一知半解、半信半疑,這本書會在讀者心目中嚴重地歪曲教會的形象、《聖經》的真實性和耶穌的神性。 神的話語歷久彌新 面對方興未艾的《達文西密碼》熱,作為基督徒,我們一方面自己要站立得穩,主說:「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太24:35,可13:31,路21:33)。歷世歷代、各個民族中許多思想理論曾針對《聖經》真理刻意歪曲否定,經時間的長河洗刷過後,那些理論都煙消雲散,唯有神的話語歷久彌新,在一代又一代基督徒的生命中鮮活地見證出來。 另一方面,若有慕道的朋友受了《達》書的迷惑,我們也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 常作準備 其實一本和基督教有關的小說能如此暢銷,這本身就說明了《聖經》和教會在人類歷史中的影響。如果能正面使用《達文西密碼》熱,它也能成為我們傳福音的工具。聖經中教導我們的原則「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非常實用。 所謂「常作準備」,是要我們平時有好的靈修,與主建立美好的親密關係;認真聽講道;參加查經討論;對聖經真理有紮實的了解,並且在生活中體行出來。當我們和別人講到信仰時,篤定的信心,謙和的態度,自然容易讓人信服。 熟悉真鈔以辨假鈔 有些牧師也針對《達》書寫了評論文章和書籍,本文附有書目供大家參考。至於基督徒是否要親自去看《達》書或電影,筆者個人以為大可不必。這世代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謬論歪理,若要一一了解,豈不令人疲於奔命。 筆者從分辨假鈔的培訓方法上獲得一些啟示,與大家分享:分辨假鈔的工作人員並不花很多時間學習每樣新出現的假鈔「假」在那裏,而是反反覆覆熟稔真鈔的圖樣、花紋、色澤、手感……這讓人聯想到詩篇所說:「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詩1:2)若要了解《達》書的大意和錯誤在那裏,可以看本文所推薦的書籍文章,節省您的時間。 危中之機 彼得前書所講的另一個原則「以溫柔敬畏的心」也很重要。因為《達》書在很多地方污篾教會和基督,容易引起我們情緒上的反感,在討論的時候可能特別要注意態度上的溫柔。即使必須要澄清一些事實,也要注意不陷入辯論。「贏了爭論,輸了友情」是很划不來的。 如果有些話一時難以說清,不妨作個邀請,比如:「我知道你對《聖經》很感興趣,《聖經》對你我、甚至對人類的確很重要,這世界上討論《聖經》最多、最徹底的地方就是教會了,你要不要常來教會學習聖經真理呢?了解多了,孰是孰非您自然會明白的。」 《達》書會給教會帶來一些傷害,甚至危機,但也會有「危」中之「機」,可以善加利用。畢竟這本「暢銷小說」是依附在「歷史最暢銷書」的大樹上抽枝出芽的。我們相信有關《達》書的熱潮不久就會冷卻下來,只希望冷卻後的人心能沉澱出一些真實的理念,而不是被另一股熱潮捲走。

不再迷路

路癡進步成天路客,專靠天國地圖導航。 小時候,我常常被人誇是個機靈孩子。可一旦提到了認路的話題,我的名譽就立刻從「機靈鬼」變成了「阿甘」。我完全沒有方向感,對東西南北完全沒有概念。 念初一時,我在小姑姑家裏過暑假。每天,都要去姑姑的公婆家玩兒,順便去他家隔壁的冰棍廠吃甜津津,透心涼的冰棍兒。那條幾十米的路,姑姑帶著我走了好幾趟,待自己走的那次,我仍然是迷了路,在一排排長得一模一樣的土房子間轉了半日,好像闖進了迷宮的小老鼠,怎麼也找不到出口。那種恐慌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 長大了,這認路的本領仍不見任何起色。我常常上錯公共汽車,而且執迷不悟,一路坐到終點才發現不對,只好循原路坐回來。我常常以為自己去過某地,自告奮勇當嚮導,結果到了之後,才發現自己比從未來過這兒的人還糊塗,弄得同行的人怨聲載道,搞得自己灰頭土臉。 到了美國後,最初幾年,仍是仰賴公車,我這個路癡並未經過什麼嚴峻考驗。等到自己開車,真正的挑戰來了。不再有司機可依賴,或同車人可問路。有心「停車暫借問」,但烈日下,街邊行人寥寥可數,找個人問路著實不易。而一旦猶豫,放慢車速,身後便喇叭聲大作,一輛輛車示威般地飛馳而過,讓本來就緊張的我更是心驚肉跳。 還記得剛來弗羅里達州,自己第一次開車上高速路去教會的情形。仗著曾跟著別人的車走過一兩次,我一早起來,成竹在胸,躊躇滿志地上了I-95。走呀走呀,好像不太對,一切都很陌生的樣子。也許是我不熟悉路吧,繼續走。越走越不像,可又怕下了高速轉到小路上繞不回來,這麼一猶豫,開出了市區,十幾喱路沒有一個出口,一直開到另一個小鎮,我才總算開了竅,醒悟過來自己是開錯了方向了,小心打個轉回來,等到了教會,半小時的路足足開了一個半小時,崇拜都結束了。 吃過太多「找不著北」的苦頭之後,我總算長了點兒見識:出門一定要帶地圖。一旦拿不准,立刻找地方停車查看地圖。去一個新地方,走前必定上雅虎打出詳細路圖,按圖索驥。若路況複雜,則提前出門,笨鳥先飛。這樣兩年下來,雖然還遠遠不是識途老馬,但出門便「兩眼一抹黑」,南轅北轍的情形出現的頻率是低多了。有時還可鼓起餘勇,去接載弟兄姐妹呢。 這些年來迷路、找路的「苦難經歷」,讓我深深認識到地圖的重要性。沒有正確的地圖,就如同在大海中航行的船隻沒有羅盤。對於這樣一艘沒有方向的船來說,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而有了路線清楚,標誌明確的地圖,只要認準了正確的方向,無論有多少個轉彎,多少個紅燈,都能夠準確找到目的地。 在生活中認路是這個道理,在人生道路上,更是如此。在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更是需要有正確的地圖,正確的方向。因為,人生的道路如果走錯了,就不僅僅是打個U turn這麼簡單了,我們所付上的,可能是生命的代價。 雖然我在生活中認路的本領實在不高明,但在人生道路上,我可是有十足的把握,絕不會再迷路。我怎麼這麼自信?因為,我有一張去往天國的地圖,我已經找到了那條唯一正確的路! 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14:6) 信主四年來,我在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穩妥,也越來越確信,這是我一生要走的路。誠然,這不是一條平坦順直的路,也不是一條鋪滿鮮花的路,更不是一條車水馬龍,人人爭先恐後要走的康莊大道。但這條路上,有大牧人的引領;有弟兄姐妹的扶持;有主的話作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有從主而來的平安喜樂。在這條路上,我有過猶豫、彷徨,也有過軟弱、疑惑,但我明白,只要緊緊抓住主的手不放鬆,我就絕不會走上歧路,也絕不再迷路。 親愛的朋友,你呢?你也常常迷路嗎?

眾志成城

有位熱誠的飛揚之友,從北加州南下到洛杉磯來拜訪親友,特地撥空到飛揚協會辦公室購買講座的光碟。她誠心地讚賞飛揚的工作──雜誌、網站、光碟、廣播、講座、牧家關懷、向工商企業傳福音等十餘項事工。 當她聽說飛揚只有九位同工,而且大部份是半時間的,她更加稱讚飛揚的工作效率。比起她從前工作的公司,員工的工作態度簡直有天壤之別。她的公司為了業績上的好看,常使用瞞天過海的會計方法。員工的忠誠度也低,在公路上塞車時,竟然打電話到歐洲的分公司閒聊,花了公司七千美元。 我想飛揚的工作效率,大體上已經進入了Synergy(一般語言翻譯為倍增效應)。所謂Synergy是指,一個有機組織體,密切合作,進入高效率狀態,其組合配搭的工作結果,大於個體工作結果之合。屬靈機構(教會)或屬世機構(公司)都有可能配搭無間,進入倍增效應的美境。也都有可能互相猜忌,彼此排擠,互相扯後腿,進入惡性循環。 新約聖經中的腓立比教會,就是Synergy的最佳楷模──整個教會成員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1:5),與保羅之間的情誼是快樂和諧的,而不是緊張猜疑的(腓1:4)。信徒彼此之間有愛與聖靈運行其中,到達意念相同、愛心相同、心思相同的美境。 舊約聖經中的尼希米記,講述的也是一個Synergy的美麗故事──耶路撒冷的居民在尼希米的領導之下,只花五十二天的時間就重建了城牆。在沒有現代重型機械的協助之下,五十二天內把耶城的牆垣建造起來,可以說是驚人的高效率。 這位偉大的領袖引導耶城居民合作,進入了倍增效應的領導風格,也是近代領導者所應師法的。 1.用一個偉大的目標來團結民心──重建牆垣保護其內的居民,不受周圍敵人的侵襲。這個目標若與群眾的利益休戚與共,就更容易引起眾人的投入。 2.每個人從自己家園的近旁開始造牆──所提供的公共服務,若與自己的福祉直接相連,那配搭的動機就更強。 3.領袖肯犧牲自己照顧大眾利益──尼希米把他的俸祿(尼5:14)都奉獻給百姓,照顧大家的生活,激勵了百姓眾志成城的決心 。這堅強的向心力是靠忘我的領導而激起的。 4.造牆計劃在眾人眼中是會成功的──這視觀(vision)強化了眾人合作的意願。尼希米勇敢地面對敵人的威脅,吩咐眾人腰間配刀,一邊造牆,一邊以武力嚇阻敵人蠢動。 這四點卓越的領導風格是Synergy的要素,任何時代都放諸四海而皆準。尼希米的造牆計劃是團體之間Synergy的最佳例證。 個人之內的Synergy亦是達到巔峰表現的要素,這是比較新的概念。個人內在生命若無法達到Synergy,則會降低生命品質──比如寫文章時,左右腦不能配合,靈感就偏偏不來。比如立志為善,卻苦於行不出來,不願行惡卻偏偏去做(羅7:18-19)。比如我的靈命願意遵行主耶穌的命令,過捨己忘我的生活(可8:34),我的肉體卻抗拒,不肯遵行。(羅8:3) 這種現象我姑且稱之為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矛盾。潛意識有天生的護己本能,意識被主耶穌的教導說服,捨己是邁向豐盛生命的必經之路。兩者之間的衝突是本能與信仰之間的抗爭。要整合兩者,使之合作,進入Synergy,自自然然地邁向基督徒生活的最高境界,是需要經過一番學習鍛鍊的。這種自我整合(synergy within oneself)是另一個有趣的話題,將來若有機會再探討。 本期倍增效應就以團隊之間的搭配為範圍吧!願神賜福您從閱讀本期雜誌中獲益。

耶穌會到哪裡Shopping?

祂買最有價值的珍寶──靈魂。祂付最為昂貴的價格──寶血。 幾年前在美國流行一個名叫“What Would Jesus Do?”「耶穌會怎樣做?」的運動。一些年輕人把寫上英文簡寫“W.W.J.D.”之布圈戴在手腕上,提醒自己要常問這個問題。 順理成章,基督徒在準備「瞎拼」(shopping)時,應該問:「耶穌會到哪裏購物?」 (Where would Jesus shop?)值得留意的是,提出該問題的並不是基督徒,而是一個在沃爾瑪市場(Wal-Mart)工作的員工,被他們捷足先登了。他們的工會在電視上賣廣告,別出心裁地以此為題。他們真的對耶穌購物的習慣大感興趣,還是別有用心呢?要弄清楚其來龍去脈,先看看在美國耶穌與商人的微妙關係。然後藉此機會思想與耶穌購物有關的四個重要問題:(1)耶穌會買甚麼(What would Jesus shop)?(2) 耶穌會到哪裡購物?(3) 耶穌用甚麼付帳?(4) 耶穌怎樣付帳? 耶穌與商人 曾幾何時,基督徒從商的並不多,因商人需要整天與金錢打交道,容易墮入拜金主義的網羅。耶穌也提醒我們不能一邊事奉神,一邊事奉瑪門(即錢財)。(參太6:24) 那時,不少信徒誤認為做生意不屬靈;基督徒商人奉公守法難以賺大錢。聖經不是說有錢的人難進天國嗎?(參太19:23)但後來信徒逐漸明白了也可以在商場上事奉見證神的道理。一些信徒的生意蒙主眷顧,非常成功,他們清楚地表明自己的信仰,也藉在商店中與顧客交往的機會,用不同的方法來傳揚福音。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比方,有間以加州為基地的連鎖快餐店,名為「出與入」 (In-N-Out) 漢堡店。他們有二百家分店。在他們出售的漢堡包和飲料包裝袋上,有用小字印的聖經金句。創辦人的兒子曾對人說神要他這樣做。還有一家名為「永遠21」(Forever 21) 的連鎖服裝店。在他們商店使用的購物袋上印有聖經金句──約翰福音三章16 節。公司發言人:「這表明我們的信仰。」 差不多人人都相信,餐館一定要在星期日最多顧客的日子營業才有機會賺錢。但在全美國都有分店的「頂級雞塊」(Chick-fill-A) 快餐店,一律在星期日歇業,因店主是基督徒。公司卻不因這樣做而有虧損,何等美好的見證! 筆者知道有位基督徒牙醫,為了表明自已的信仰,在醫務所的牆壁上懸掛上聖經金句的裝飾。該節經文就是:「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詩81:10) 商店的總裁不一定是基督徒,就算是基督徒開店,也不一定以傳福音為首要目的。但無論如何,在美國,基督徒成為商人爭奪拉攏的對象,這是我們應該留意的事實。據統計,全美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九是基督徒,百分之四十的人常到教堂崇拜。美國有六千萬到九千萬的福音派信徒。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導演的《基督遇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之票房收入高達六億美元;華理克(Rick Warren)寫的《標竿人生》(The Purpose Driven Life) 之銷售量高達二千六百萬冊。一連串的數字,表明基督徒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 沃爾瑪(Wal-Mart)是間特大型的折扣店。美國人平均每小時在沃爾瑪花費三千五百萬美元。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它是擁有最多員工的最大僱主。他們不單不出售黃色雜誌,還用基督徒的價值觀來挑選放在貨架上的書籍、音碟和影片。…
Read more

一粒麥子之死

死與生在基督裡,神奇地交集。失與得在信仰裡,神秘地統一。 曲一:失與得 去年聖誕節前,兒子剛考完大考放假的第一天,突然接到學校發送的緊急通知,一個九年級摔角隊的男同學,在做練習前的暖身運動時,突然倒地不起。火速送到醫院,已是回生乏術。誰也無法置信,前一刻還生龍活虎,活蹦亂跳的生命,卻在剎那間迅速的殞落! 聽說他體學兼優,聽說他從沒有任何健康上的問題,然而他的死因卻是「心臟不規則的跳動」! 我打電話回去告訴小兒子:「你認識他嗎?」我問他。 「認識。他跟我在同一個樂隊,初中也在一起。為什麼要問?」 「他死了!」 「什麼?怎麼可能?發生了什麼事?」兒子語氣十分震驚,完全無法接受。他絕沒想到,一個前一天還在同個學校,一起上下課的同學,如今卻成了墓碑上一行冰冷的名字! 報紙上報導孩子的父母哀痛欲絕的心情,他們怎麼也無法接受這樣殘酷的事實。這個高中,在短時間內立刻成立了心理輔導中心,幫助其他學生調適這突如其來的意外。那些天,我每想到那雙父母撕裂心腸的痛楚,心就揪成一條氾濫的河流。 而聖誕節剛過,家家懸掛的聖誕燈還絢麗地綻亮著,東南亞的海嘯突然毫無預警的襲捲而來。成千上萬在陽光下嘻戲弄潮的人,剎那間全成了泡影。沙灘上一具具掩著破布的屍體,證明這不是一場玩笑!玩笑不會讓人流淚,玩笑不會在人心靈、身體上烙下纍纍傷痕…… 收音機裏播報,一批批的救護員和心理諮詢專員,都被派到受災現場。每一天死亡人數的上升,成了人們心底難以抹滅的夢魘。 那天飄著細雨,開車載小兒子去圖書館借書。突然想到這些日子來,遽然來的天災人禍,不知道在兒子的心裏,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他對「死亡」會有什麼樣的看法? 「你害怕死亡嗎?」琢磨一番,我回過頭小心翼翼地問他。 「No, 我相信死了會到天堂,我一點都不怕!」兒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語氣中沒有一絲停頓與畏懼。 「而且,基督徒死了不是「失去」而是一種「得著」!我們不是會得到永生嗎?」他繼續說。雨停之後的陽光,在他年輕的臉上嘩嘩地閃耀著。 我的心底一片驚愕。沒想到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對死亡會有這樣的體會,對永生會有這樣的確據! 死亡不是「失去」卻是「得著」…… 我想起二年前父親過世時,我在病榻旁握著他的手,感覺著溫度一寸寸失去…。 父親過世時十分安詳,沒有掙扎。我知道他是到天父懷裏去了…。可是我卻掙扎了好長一段日子, 無法再下筆寫出任何東西。 有一個心理輔導的朋友告訴我,「妳需要把心底所有的情緒、感情,想辦法全部傾洩出來。」我不知道心中有多少未傾洩的情緒,只是在一些過去和父親去過的景點, 家庭團聚的場合,會突然想起他的缺席。即使知道他在天家是好得無比,仍不免情緒上一陣淒然。 那天在流竄的車陣裏,車窗上掛著眼淚般的雨珠,兒子的一席話,卻彷彿乍現的陽光,解開我心中莫名許久的桎梏。 我對死亡有了一番嶄新的認識。死亡在一般人來看是一種「失去」,在基督徒卻是一種「獲得」!獲得天父給我們的應許,獲得進入祂先去為我們預備更美的家鄉,獲得從「肉體雖然願意,心靈卻軟弱」的掙脫中,破繭而出,獲得終於能「卸下地上的勞苦」的輕省。 這樣的「失去」,是多麼豐盛的「獲得」啊! 曲二:管與教 才經歷一個生命的失去,另一個悲劇又在一個月後再次衝擊兒子所上的高中。四名傑出的青少年, 上舊金山參加藝術展。回程在高速公路上發生嚴重車禍,車子偏出公路,撞擊公路旁的大樹,一名十二年級女生當場死亡,另一名女生嚴重受傷,被送醫急救及日夜視察中。二名女生都是中國人,都是兒子認識的高中學生。 消息傳來,再一次震驚了整個校園。報上大幅的報導中,記載了一篇對死者父親的專訪。傷心欲絕的父親在訪問中痛哭流涕說道:「從女兒的死,讓我們學會一件事, 有時候父母認為對孩子好的事,就應該堅持自己的看法和原則去做…。千萬不要輕易放棄……」 原來事發當天,四個孩子參展完畢,又一塊去吃冰淇淋。回程時,天色已晚,父母在電話中勸他們選擇開另一條較直的高速公路,或搭火車回來,孩子卻自信滿滿地覺得父母多慮。 這一不聽勸,卻造成了生命中永遠難以彌補的傷痕與遺憾! 星期五團契查經時,正好查到父母對兒女的管教。講到管教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免得孩子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我想起那位淚流滿面的父親, 對著女兒的屍體椎心刺骨的悔誤。 多少時候,孩子們認為凡事聽從父母是「失去」自由,「失去」了主權,「失去」了流行的叛逆。父母也在崇尚民主的壓力下,不再堅持管教的價值,和傳統的觀念。 於是孩子的翅膀輕盈了,能飛得早,飛得遠了。卻常在半途中因摸不清飛行的方向,而衝撞折翼。 換回的,豈只是一些肉體、心靈的傷痕,更多時候,是無法挽回的生命扼嘆啊!…
Read more

好基督徒的迷思

聖經是神無誤的啟示,你我卻可能錯解聖經。 話說許多年前,有一群非洲的考察團,在聯合國資助下,到美國來遊學一個月。就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果然到處是目不暇給,美不勝收。 旅館裡的廁所貼的是亮潔的瓷磚;都市中到處是可供憩息的公園碧茵;許多餐廳都供應吃飽為止的午餐;居民家有數車;屋內有冷暖氣;小孩子上課有校車接送;高速公路夜間行車可見夜光反射之車道;老年人國家給養老金;窮人每月可得政府資助的生活費;旅行不需路票;出門不帶身份證;一張簽帳卡寫上名字就可以全國通吃;下雪有車鏟馬路;生病有救護車送往醫院,果然是人間天堂。 這考察團回國曾詳細報告所學心得給該國一年一度的鄉長大會。過了幾年,在該國民間流行這樣的傳說:美國的月亮比我們的圓;北美的水比我們的甜;他們喜歡住在貼瓷磚的廁所兼作臥室;那裡的餐廳供應隨你吃飽的免費午餐;高速公路的路基裝設有晚上會發亮的電燈炮;只要去向國家登記,申請到一張塑膠卡,就可以到處購物不需付錢。這些都比我們非洲強,只有一點比我們差,他們用車子載送孩童,強迫小孩上學,可惜他們沒有不上學的自由。 在迷信與信仰之間,只有一道細微的分界線,在嚴謹的事實與誇大的解釋之間僅一線之隔,只需要一點想像力和放鬆的舌頭,就可以跨越。 「神話化」的信仰? 主啊,有多少基督徒把神的話加以「神話化」呢?有多少信徒迷信了這純正的信仰?有多少門徒善意地曲解了聖經的正意? 你看,多少虔誠的聖徒堅持下列迷思(Myth)──婚姻生活上的難題(例如吵架、冷戰),只要兩個人都愛主,靈性好,任何問題自然都可以解決。 只要信了耶穌,這個人馬上就可以完全改變! 1.虔誠的基督徒凡事禱告交託主,不應有任何心理問題,更不會患有精神病。 2.聖經擁有人生一切問題的答案,只讀聖經一本書,夠了! 3.遭患難的基督徒一定是神管教 4.他。處患難者應當仔細省察, 5.看哪裡得罪神,徹底悔改。 6.有超自然經歷的基督徒比其他信徒更親近神;常有神蹟的教會比其他教會更蒙神祝福。 迷思的根源 迷思發生的原因很多。通常一個人悔改,或聖靈充滿的經歷是如此劇烈,當事人從一個極端被扭到另一個極端,情感上從愛世界變成愛主,心態上從愛自己轉移到愛神,這心志上的變化快速到理智來不及適應,搞不清真相。此時,人很容易把「從前的我」與「現在的我」加以兩極化,把相對的看作絕對;把片面的擴大為全面的;把次要的加重成主要的。當這些人作見證時,不自覺地加上善意的誇張,或是用加強的語氣表達。若是聽者「有心」,揀取了其中特異的信息,再加以渲染,傳給其他基督徒,於是乎,以訛傳訛,把神的話「神話化」,不知最後將伊於胡底。 迷思百態 你可曾聽過這種見證,描寫他還沒信主以前是多麼敗壞,信主後的翌日如何改頭換面,煥然一新。這種渲染的「對比手法」很容易誤導許多從小乖良的基督徒,懷疑自己是否真實得救,因為從未經過類似的「翻天覆地」悔改之震撼。也很容易誤導慕道友,迷信「信耶穌」是一顆奇異的萬靈丹,服之,人生千糾百結均可頓時化解。 你可曾聽過虔誠的超級基督徒作見證,強調他被聖靈充滿的美妙經歷,如何地軟弱變剛強,如何地飛越個人的限制,其卓越神奇果然聽者無不動容。該教會聽者無不拍手叫好,慶幸神引導他脫離從前「不生不死」的教會,來到這火熱純正的神之家。此種見證鐵定誤導該教會沾沾自喜,以高人一等自居,「憐憫」其他教會的衰微如將殘燈火。也很容易誤導尚未有特殊經歷的基督徒自慚形穢,自怨自艾,把自己歸類在次等的基督徒行伍裡。 果真生病單靠祈禱的聖徒,比看醫服藥者信心更大嗎? 果真坐在家中等候神安排工作的信徒,比出外尋找面談機會者更合神心意? 果真忠實履行什一奉獻者,神會在財務上百倍還報他? 果真靈命好,脾氣個性一定好嗎? 果真有超自然經驗的基督徒比其他信徒更屬靈? 果真屬世學問對人生一無幫助嗎? 曲解聖經原意 這些迷思一方面來自曲解或誇張。一方面來自聖經獨特的語法。聖經慣用對比的語法,配上強烈的語氣。喜歡某一「特寫」的基督徒可以找到一籮筐的經文,來支持他特別的理論。 前者實例不少──保羅大膽傳講靠行律法不能在神面前稱義得救的信息(加2:21-3:2, 3:11),猶太人把他的話扭曲,控告他教訓一切住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不守條規誡命,不行割禮,糟蹋了律法(徒21:21,28)。 當主被釘十字架時,旁觀的猶太人咒罵他說:「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吧?」(太27:39-40)事實上主潔淨聖殿時,猶太人強求主再表演一些神蹟。救主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主耶穌是以自己的身體為殿,預言被釘死後第三日復活(約2:18-21)。 提比哩亞海邊主復活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應許:「你知道我愛你。」主耶穌預言彼得將殉道來榮耀神。彼得詢問:「約翰將來如何呢?」主回答:「我若要他等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這話竟被曲解成「約翰不會死」。(約21:15-23) 誤用聖經的真理 至於後者,雖然聖經的啟示是完全的,但因聖經的語言如此強烈,我們可能會錯解了它。你看──保羅傳福音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空(林前1:17)。因世人憑自己的智慧不能認識神,神就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林前1:21)。神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1:27)。又說:「我講道不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林前2:4)如果單讀這段聖經,我們很可能誤以為基督教有反理性反學識反聰明的傾向。 幸虧保羅在歌羅西書又寫道:「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誡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1:28) 可見一個是反基督,不服十架救恩的屬人智慧;另一個是伏在基督之下,敬畏主的屬神智慧。這種智慧多多益善。 你看,救主基督耶穌的話多強烈,祂說:「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若是你的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下入地獄。」(太5:29-30)幸虧主藉保羅在以弗所書說:「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弗5:29) 費好大力氣,鼓起好大膽量我才敢寫這篇靈修小品。所列舉的幾個「迷思」都經苦心收集,篩揀後的精品,目的是刺激你,要留心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 最後的提醒 我還有末了的話要說:…
Read more

倍增的祕訣

倍增、效率、成長、果效。人才、定位、配搭、授權。 「倍增效應」這個概念近年來廣被一般社會和教會運用。 在《中國教育報》上,最近報導了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的工作情形和成效: 「為了提高廣大勞動者的創業能力,促使其成功創業,1998年以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開始面對有創業意願,和具備基本創業條件的創業者,開展創業必備知識的教育和創業能力的培訓,並通過制定和落實一系列鼓勵創業的政策措施,幫助其成功創辦企業……」 「七年來,全國共組織了一百六十萬人參加創業培訓,培訓後創業成功率平均達到50%,並開發了一批新的就業崗位,發揮了積極的就業『倍增效應』,走出一條以培訓促進創業,以創業促進就業的新路。」 創業的倍增效應 另外,在《上海報線》的網站,最近刊載一個紡織廠女工如何蛻變為紡織業女泰斗的故事。 陳女士本是一位普通的紡織工,十年前下崗,賦閒在家。由於她有一技之長(毛衣編織),便買了一台編織機,為周圍的鄰舍和親友編織羊毛衣,十分受歡迎。由於她的口碑好,後來客戶越來越多,便到上海開辦加工廠,與一家知名的單位合作,成品受到了更大的肯定,被一家服飾公司指定為加工點。後來她順理成章地擔任了這家服飾公司的副總經理,主要從事生產技術管理。 有一次,陳女士到日本參觀,發現日本小學生穿的都是針織羊毛衫,她覺得這種紡織品很有特色,有彈性,可以伸縮,胖點瘦點都穿著自如,不但舒適,還很合身。她因此得到了啟發,回國後,找人投資開始經營針織羊毛衫的生意,緊緊抓住中小學生內衣外穿這個消費群,深受家長和市場的歡迎。 她的產品不斷地精益求精,信譽大增,不久即進入超市和大賣場等,市場佔有率很高。最後,她的產品引起了國際零售巨頭──沃爾瑪大型連鎖超市的重視,她又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生產技巧,努力適應沃爾瑪公司的需要,最終獲得了沃爾瑪公司的品牌,在全球銷售。現在她的事業越作越大,已成為一家有相當規模的大公司負責人,工廠生產的產品70%用於出口。 陳女士的創業史受到了當地媒體的關注,為此作了專題報導,專家對她的故事之點評說: 「陳女士創業成功的關鍵在『正確的定位』。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定位在羊毛衫編織;根據市場的需求,定位在針織編織品;根據市場的需求量,定位在中小學生內衣外穿這個消費群。正確的定位產生了創業的『倍增效應』」。 聖經記載的倍增效應 在聖經裡,我們也可看到不少有關倍增效應的經文: ● 你們五個人要追趕一百人,一百人要追趕一萬人。仇敵必倒在你們刀下。(利26:8) ● 若不是他們的磐石賣了他們,若不是耶和華交出他們,一人焉能追趕他們千人,二人焉能使萬人逃跑呢。(申32:30) ● 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4:12) ● 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經過利非訂,亞瑪力人來和以色列人爭戰。摩西吩咐約書亞帶軍作戰,而他自己手裡拿著神的杖,站在山頂上。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但摩西的手終究會發沉,於是他們就搬石頭來,放在他以下,他就坐在上面。亞倫與戶珥扶著他的手,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邊,他的手就穩住,直到日落的時候。因此約書亞和以色列人便節節得勝,殺了亞瑪力王和他的百姓。(出17:8-16) 另一段記載,摩西的岳父葉忒羅來到摩西在曠野安營的地方造訪。看見摩西一人坐著,處理百姓之間的訴訟,在兩造之間施行審判,又叫他們知道神的律例和法度。葉忒羅便對他說:「你和這些百姓必都疲憊,因為這事太重,你獨自一人辦理不了。」於是葉忒羅向摩西獻策,要他設立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派他們作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百姓。叫他們隨時審判百姓,大事就呈到摩西那裡,小事則自己審判,摩西的責任便輕省許多。摩西聽從了岳父的計策,設立了這樣分層負責的制度,不但效率倍增,摩西和百姓也不致疲憊了。 倍增效應的祕訣 從以上幾個故事,我們可以歸納出產生倍增效應的幾個祕訣: 1. 人才的訓練 國家要經濟起飛,必須有許多民營企業。而創業者必須經過適當的培訓,具備了創業的知識和能力,才能滿有信心地開創事業。企業增加,就業機會也倍增,整個國家的經濟才能不斷地提升。 主耶穌在世傳道時,祂縱然大有能力和權柄,但祂的足跡,只限於當時猶太地;祂傳道的時間也只有三年半。但二千年後的今日,福音幾乎傳遍世界,千千萬萬人歸信了基督,也是由於耶穌在世時,非常注重十二門徒的訓練。門徒接受適當的訓練和裝備,在耶穌離世升天後,便分散到各地去傳福音,又影響了無數的信徒,以致基督信仰的傳播,產生了倍增的效應。 2. 正確的定位 上海的陳女士成功的祕訣,就在於她找到自己的專長,又注意到市場的需求,將自己的技術和市場的需求結合,找到了她事業的定位,盡力的發揮,終於走出一條事業的康莊大道。 一個公司或企業,有正確的定位,大家齊心往同一方向努力,公司的士氣便高昂,效率便倍增。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神所賜的天賦才能或後天接受的教育訓練,如果我們能專心地充分發揮自己的恩賜和才幹,在個別的領域上必會有傲人的成就。反之,如果一個人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恩賜才幹在哪裡,無法將自己的角色正確定位,不斷地瞎摸,經常換不同的工作,到頭來便一事無成。 3. 同心的配搭 從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與亞瑪力人爭戰的故事,我們看到摩西與亞倫和戶珥同心的配搭,使摩西的手得以高舉不垂,以色列人勇往爭戰,大大得勝。 一個家庭中,夫妻若是在價值觀、信仰、錢財支配運用,教養兒女各方面都有一致的見解和行動,並且同心配搭,這個家庭便和諧美滿,兒女也會成長得健全優秀。若是夫妻不能同心,經常爭執吵鬧,在教導兒女方面各行其道,兒女便無所適從,不知聽誰的好,或是專找漏洞鑽,在夾縫裡求生存,他們的品格和心理不可能健全發展。 一個同心配搭、彼此相愛的教會,不但會增長,而且有能力向外傳福音,成為一個增長興旺的教會。若是教會裡因為一些細微末節的事意見不同,以致大家爭執不下,許多事工無法進行,更遑論對外傳福音了。更有甚者,有些教會因此而分裂,信徒不知何去何從,教會也會更形萎縮。…
Read more

老樹的春天

多年前,有一棵樹,枝葉茂盛,根紮得深。在周圍眾多樹木中,它最令人矚目。許多雀鳥棲息其上,又啄洞在樹上,在裡面孵蛋。這棵樹很開心,因為在漫長的日子中,有這麼多同伴陪伴它。 人們也很喜歡這棵樹,他們常常坐在樹蔭下,拿出野餐籃裡的食物來享用。要離去時,大家總說,這棵樹真有用。老樹聽了這些讚詞,也不禁沾沾自喜。 不過,日子一天天過去,老樹開始生病了,它的葉子和嫩枝都紛紛飄落。漸漸地,它的枝幹越來越瘦削暗淡,昔日的風采已不再了。鳥兒不再在那兒築巢,人們也不去樹下納涼了。 老樹哭著問上帝:「為什麼要奪去我一切的風采?對我這麼殘酷?何不乾脆將我砍掉,讓我完全解脫痛苦?」老樹號啕大哭,回聲傳遍整片樹林。 春去秋來,老樹的情況毫無改善,枝幹反倒日益枯乾,它傷痛地夜夜以淚洗面,直到黎明來到。 咦,那是什麼聲音?哦,那是雛鳥啄破蛋殼而出的聲音。老樹猛然醒來。啄蛋殼的聲音愈來愈大,又有一隻雛鳥誕生了。 不久,樹上愈來愈熱鬧,因為不斷地有雛鳥啄殼而出。一隻、兩隻……總共已有四隻雛鳥在樹上誕生了。難道上帝聽了我的禱告嗎?老樹心裡想。 那日以後,好多鳥飛到這棵樹上來。牠們要在此築新的鳥巢呢!枯乾的樹枝反而吸引更多鳥兒在那兒築巢,牠們覺得住在乾樹枝上似乎比以往更溫暖舒適呢! 「哇,有這麼多鳥為伴,我的日子可真有意思了!」老樹高興地呢喃。 老樹回復了以往的歡欣。當它往下看時,心裡無限地欣慰。原來在它的樹根旁已長出了新的小樹,它們正對著它笑呢!這些小樹將延續它對大自然的熱愛。 如同老樹的再生,上帝對我們每人的生命都有一個特別的計劃。全能的上帝總是垂聽我們的禱告,祂是一切問題的答案。雖然我們有時無法參透人生的種種難題,但深信無所不知的上帝必知道什麼對我們最為有益。 有時我們會面臨試煉,有時卻祝福滿溢。祂給我們的試煉,無非是我們所能承受的。像那棵老樹一樣,它遭受了漫長時間的淬煉,然而,上帝並沒有砍下它,祂只是在考驗它的忍耐,待它經過考驗後,上帝便賜給它榮耀和喜樂。 所以,我們所遭遇的試煉,都是上帝為我們將來的榮耀而預備的。不要放棄,也不要氣餒,忍耐到底的人是有福的。

人生本苦卻是甜

我今天在中國上海寫這封郵件是想向你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因為透過你們這些年來電郵給我的文章,使我終於在去年九月決志信主。 《e信e得》周刊的傳奇見證 我最初於2003年四月收到你們發來的文章,當時差一點把它刪了。因為我曾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我那時本想在網上訂佛教方面的雜誌,但不知道怎麼會收到你們發來的基督教文章(至今我仍不明白是怎麼發生的)。所以那時收到後的第一反應就是要把它刪掉。 之前會信仰佛教是認為它的因果律教義(種何因得何果,如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要種善因才能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是禁得起科學檢驗,不是迷信的。但對基督教所說的上帝,我卻認為是人自己想出來的稱呼,是虛無飄渺的神話故事,所以從未想去認識基督教,更甭說信仰祂了。 那時之所以沒有刪掉發來的文章,可能是轉念間想將基督教和佛教作一番比較,好論證佛教的理論比基督教更科學。但看了你們的文章後,我覺得它通俗易懂,而且都是和現實生活相關聯,是鼓勵人、激勵人向上的。所以每次收到你們的文章,我都會看下去,想不到這一看就是兩年多,並且通過這些文章,改變了我對基督教的態度。 原先我認為基督教和我毫無相關,對它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後來則轉為尊重的態度。不過對到底有沒有神還是心存疑問。 在今年九月初,我看了一本有關介紹「聖經」的書籍(書名為《陌生客,同路人》)。看了「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這道就是神」的描述,發現和中國古代的老子所說的萬物都出自於「道」不謀而合,這才頓悟以前對「神」的認識是大錯特錯了。 至此我才完全接受神的存在(其實不管你接不接受,認不認可,神都是存在的),並因此放棄佛教歸向基督。我現在基本每周日都去教堂做禮拜和聽道。如果沒有你們這兩年來發來的那些文章改變了我對基督教的態度,我根本就不會去看那本介紹聖經的書,也就永遠都不會認識神、歸向神。在此我向你們表示深深的感謝,謝謝你們為我信仰基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向感謝神對我的恩典。 基督教的超越性 通過對佛教和基督教的比較,我發現基督教的教義超越了佛教。基督教非常合理地闡明了「萬物從何而來」,世上萬物絕不會自己無緣無故地存在,「都是被造的」這一說法是非常科學的。佛教只是揭示了神創造的這個世界的一些客觀規律,並叫人遵從這些規律。佛教的最大盲點在於無法說明第一個人,第一隻貓、狗、牛、馬等動物從何而來,還有叫瓜果生長的力量從何而來。當然佛教和基督教還是有重合的地方,都勉人為善、忍耐捨己、熱善好施等等。宗教的存在其本身就是為了救贖人類的吧!但關鍵是看哪種宗教更為睿智,比較下來我認為是基督教。 因為在中國,個人無法隨意向國外匯外幣(我後來才知道你們是在美國向我傳福音的),所以我暫時無法在物質上支持你們,但我想今後以向你們網站投稿,作為另一種精神上的支持。謹以下文作為新年禮物,支持你們把這個網站繼續辦下去,且辦得更好更大! 人生苦樂相隨 《聖經》中寫道:「罪的工價就是死。」(羅6:23)。所以每個人藉著始祖傳下來的原罪,在出生之初就已註定了其死亡的結局。但這個「死刑」並不是立即執行,而是按著神對每個人定下的「期限「(壽數)緩期執行。在「緩期執行」的過程中,所有人都要「活受罪」──疾病、衰老如影相隨;勞苦、貧窮、愁煩、嘆息、不如意……揮之不去。人生本是苦! 既然神是無所不能的,那為何不用祂的大能去除人所遭受的這些痛苦呢?從表面上看,似乎問得很合理,但若從更深層次去探究就會發現,讓人受這些苦其實恰恰體現了神的大智和大能! 中國有句古話:「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這種植物必須在冰天雪地中遭受嚴寒的「逼迫」才能傲然綻放,才會散發出獨特的芳香。倘若有誰發「善心」將她移入溫室內免受風寒之苦,那麼等待她的只有死路一條。如此看來,受「苦」對梅花而言,非但不是避之不及的壞事,反而是她生命的催化劑。 人也是一樣。眾所周知,芭蕾舞是種很高雅的藝術,當觀眾欣賞演員們在舞台上高超的舞技時,很少會想到他(她)們在台下受了多少訓練之「苦」:無論嚴寒酷暑都必須無數次重複訓練壓韌帶、旋轉、跳躍等枯燥單調的基礎動作,還要忍受傷痛的折磨,甚至承受骨折的危險。只有這樣,他(她)們才能鑄就台上瞬間的輝煌。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假設有一天舞團團長「大發慈悲」,下令所有演員都不用受練功之「苦」,只要每天晒晒太陽休息休息就可以了,這樣舒舒服服的後果,卻必然導致這個芭蕾舞團走向滅亡! 由此可見,「玉不琢,不成器」。不經歷痛苦的磨練和雕琢,人就不會走向成功和輝煌,也就不會嘗到苦盡甘來的歡欣。也許有人會說,我並不想要什麼成功和輝煌,只想平平淡淡過一生,那我受苦又有什麼意義呢?對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而言,受苦最根本的意義在於引發人對自身生命意義的思考,從而認識神、歸向神。 在主裡得真正安息 一個沒有受過痛苦挫折的人通常會認為一切盡在自己掌握,居功自傲,目空一切也往往成了他們的通病。如果人人都舒舒服服,財大氣粗,整天吃喝玩樂,不受生老病死的支配和折磨,又有誰會想到神,認識並承認神的存在呢? 神正是通過那些加在人身上的痛苦,讓我們體會到自己的渺小、有限和軟弱。人只有在承認自己渺小軟弱的時候,才會願意去認識神。無怪乎神在《聖經》中說:「我要在軟弱的人身上顯得完全。」神的大智大能也由此可見一斑。 還有什麼比認識歸向神更甘甜呢?人生雖苦,但最終能因著所受的「苦」投向神的懷抱,那他重生後的人生就是「甜」的!神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在這個世俗社會,「勞苦擔重擔的人」並不只是那些幹重體力活的勞苦大眾,擔心理「重擔」的人同樣也是勞苦的人,他們甚至比擔體力重擔的人更「勞苦」。 但是到神的懷裡可得安息,祂是你的避難所,是你的盾牌,可使你抵擋一切憂愁和苦難。 讚美詩《恩友歌》中唱到:「是否軟弱勞苦多愁,重擔煩惱壓肩頭?……多少平安屢屢失去,多少痛苦白白受,皆因未將各樣事情,帶到主恩座前求……」如果我們能將所碰到的千般苦,萬般愁在神面前傾訴和交託,有祂這座世間最強大的靠山,人生又何苦之有呢? 所以不用懼怕今生所遭受的種種苦難和試煉,因為有神相伴的人生是甜美的,人生雖苦卻是甜!

卸下仇恨的重擔

睽違了十多年,我終於又來到美國洛杉磯機場了;然而,我卻沒有像一般的觀光客所應有的興奮與喜悅。 這次來到洛杉磯的目的,除了回應好友的盛情邀請,參加彩虹退修會之外,我內心的深處還蘊釀著一個不為人知的計劃。 十餘年前,我的合夥人詐騙我新台幣伍仟萬元後,潛逃到美國。當時我曾發下了一個毒誓:「有一天,我會前往美國尋仇」忍辛耐苦地過了十 年,簡直是「臥薪嘗膽」,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親臨美國,找到當年那昧著良心的合夥人。 由於他的欺騙,讓我的人生一下子從雲端摔到谷底,害得我面臨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困境;家破,只差人還沒亡,無錢、無親又無友。因 此我暗自發下重誓:只要我能夠東山再起,無論他逃到天涯或海角,我總要把他揪出來!把當年與他的舊帳算個清楚。 此行的計劃,原本是在參加此退修會後,將繼續飛往西雅圖,委託一間由聯邦調查局退休人員所經營的私家偵探社,幫我找到這位合夥人;然 後執行我的報仇與洩恨的計劃。 然而靠著神加給我的愛,藉著讓我先來參加此退修會,而阻擋我的復仇行動!祂同時派遣一、兩百位的「天使」來告訴我、陪伴我,讓我領受 「放下與饒恕」的真理,避免我再鑄下人生的第二次大錯。 在退修會中有一堂信息,是為「有仇恨或不悅的朋友」禱告的課程。就在許多同伴都跪下來的時候,我就是不想跪!我內心中百般的不情願!我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這麼輕易地饒恕他,我心中多年積壓的怨恨,豈能如此輕易地解開? 可是,我的耳邊卻浮現出一個聲音,神說這是重獲真自由的唯一方法:「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禱,好叫你們得到醫治。」神的解決方法很 簡單:不要壓抑,要坦誠分享!內心中又有聲音催促:「試試看吧!」所以我居然不由自主地跟著別人一起跪下,為這位曾經帶給我重創的合 夥人,向父神祈求,請天父保佑他、賜他平安! 霎時間,我淚流滿面,我豁然明白。原來我多年來所失去了的自由,就是這麼被撒旦捆綁的,這個重擔遮蓋了我原有的自信與善良。 沒想到退修會最後一天恰巧是我五十歲的生日,我感受到在這極為特殊的日子裏,父神要教導我,藉著饒恕我的合夥人,讓我重獲新的人生與 自由。我因而決心放棄下一段的行程,從此不再被怨恨的心結所糾纏。 上帝的恩典何等奇妙!讓我徹底卸下自己已背負了十多年的重擔,享受到那種如釋重負的喜樂。是的,「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我凡事都能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