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1, 2006
「我是誰」必須以「神是誰」為座標。神曾向人類認同,人類才可能向神認同。 我養過青少年,知道美籍華裔子女青少年時期,都會經過一段時間的身份認同危機——父母開車送兒女上學,他們不想讓父母和高中同學打照面。從學校打電話回家絕不講中文(旁邊有同學在聽啊)。也不喜歡與父母為伍,免得被同學看作跟屁虫。有人用「香蕉」來形容華裔青少年,意思是說,外面是黃的,裡面是白的。 然而,這個身份認同危機大約會在大三(廿歲左右)消失,他們開始以父母為榮,珍惜華人文化,渴望學習華語,喜愛華式食物。到了卅歲時,更能了解父母努力在美國打天下的艱辛,並感激父母胼手胝足所提供給他們的求學機會。 這身份認同的危機並非只局限在美籍華裔青少年,普世每個角落都有人失落了自我——後悔自己入錯了行的中年人;尋思怎樣可以搞個婚外情的壯年人;擔心死後歸宿何方的老年人,都有某種程度的認同危機。如果把尚未找著自己的個性特質、恩賜才幹和職業性向,也當作認同危機的話,許多人在某一段時期,都難逃過這認同危機的難題。簡單地說,認同危機就是一個人在尋求「我是誰」。 「個人性」的我是誰,固然有賴自己去探索,認識自己的人格、恩賜、性向。「原則性」的我是誰,則有賴信仰和價值觀,來為「人類是誰」劃定座標。換句話說,只有在「創造主」和「受造者」的對應關係,和「神」與「人」的相對位置,才能取得「我是誰」的定位點。這種定位只能在神啟示祂自己是誰,並說明祂心中理想的人是怎樣的形象,才能獲得。也就是說,人所尋求的身份認同,必須在「神是誰」的座標下,顯出「我是誰」的真意。 當世人被身份認同的危機所壓傷時,神差祂的獨生兒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向祂所愛的勞苦大眾認同: 祂教導我們生命的真義, 祂恢復我們做神兒女的權利, 祂纏裹我們心靈的傷痕, 祂安慰我們的憂苦, 祂鼓舞我們將殘的鬥志。 耶穌基督來的時候,祂是來向這廣大的憂苦大眾認同(來2:17),來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賽53:4),來代替我們所當受的刑罰(彼前3:18),來醫治我們的創傷(彼前2:24),來與愁苦的人類一掬同情之淚(約11:35)。 祂從來不是手搖芭蕉扇,遠離人間疾苦,在高天上享清福的神明,祂來觸摸罪人的感受。 奇哉,這道成肉身的奧秘! ●祂伸手摸大痲瘋病人。 ●祂坐下來和撒瑪利亞打水的婦人談道。 ●祂抱起孩子為他們祝福。 ●祂到耶利哥城稅吏撒該家去吃飯。 ●祂對婦人說,平平安安的去吧!妳的信救了妳。 奇異的奧秘,道成肉身,向人認同!
Author: 江林月嬌
October 1, 2006
幸福婚姻,表面上是兩人互訂終身;事實上是「關鍵六人」心態的調整和角色的認同。何謂「關鍵六人」?「關鍵六人」是男女雙方與他(她)生命成長過程中,另兩位重要人物,通常是父親和母親。
Author: 李潘燕
October 1, 2006
接受神的愛,付出神的愛,是美好生命第一要訣。 前不久有一期讀者文摘(英文),刊登了一篇文章,是一位母親刻骨銘心的經驗。 有一天,她正在教會參加活動,突然接到女兒凱蒂的電話,線路另一端傳來急促的呼吸:「媽媽,我是凱蒂,快來!我吞了安眠…安眠藥……」 接著有砰砰聲,然後線路那頭一片死寂。 父母眼中的乖寶寶 這對父母趕緊叫救護車,把女兒送去醫院,在痛苦中,他們一直有個疑問,她為什麼會這麼作?她一向不都是很可愛,受歡迎又聰明?她在各方面幾乎是完美的。」他們說。 幸虧凱蒂的雙親及時將她送去醫院,然而她復甦過來後,竟粗暴地大喊大叫,咒天罵地,在盛怒之下,還一拳打中一位實習護士的鼻子,又扭傷了一位護士的手腕。 醫生盡力安慰愣在一旁的父母:「凱蒂的愁煩極多,她完全不愛自己,難怪會服食安眠藥。」 「但她一向都是乖寶寶,」幾乎發狂的母親說:「她應該知道事情的輕重啊!」 醫生仍鎮定地說:「她知道你們怎樣教導她,她也盡力達到你們對她的期望,她不想讓你們失望,也不願讓所有認為她很好的人失望。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喜歡他、愛他,凱蒂覺得只有自己表現得好,人家才會喜歡她,連父母也是如此。她沒有看到自己的自我價值,才會任意輕生。」 凱蒂害怕如果人家知道她像凡人一樣,並不完美,人家就不會喜歡她或愛她。所以為了渴望得著別人的愛與肯定,她就一直偽裝自己,結果她深處的需要沒得著滿足,以致她幾乎毀了自己。 愛與被愛的需要 人人生來都有需要,基本的需要並不過份,但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出問題。我們需要食物、水、空氣、蔽體的衣服,和遮蔽風雨的房子,我們需要生命有意義。最重要的,人人都需要愛與被愛。 缺乏愛的給予和付出,生命就會萎縮在陰影下,身心都會出毛病,或未老先衰,英年早逝。 《時代》雜誌報導:長期健康研究追蹤結果顯示,單身、鰥寡和失婚者(他們較孤單),患病的機率遠比已婚者高。例如25-34歲之寡婦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比同年齡群已婚婦女高五倍。此外,一般而言,離婚者患肺癌或中風的比率比已婚者多兩倍。 簡而言之,沒有接受愛和付出愛的關係,人是不可能生存的。 然而人類的愛往往是有條件的,諸如「如果你達到我期望你作到的,或變成我喜歡的樣子,我就愛你,否則我就不愛你。」 就如奧斯本博士(Dr.Cecil Oborne)在《瞭解你自己》(The Art of Understanding Yourself.)裡所寫的一位女士說道:「我希望嫁的先生,他是強壯又溫和的,他必須夠強到在我出狀況時,將我帶回到正軌。但又要夠體貼敏銳地知道,哪些方面我希望自己作主。當我有時情緒失控或發脾氣,他必須容忍,又夠聰明到瞭解我何時需要大哭一場,他只要好好拍拍我,安慰我,卻不要跟我爭執。」 當她的先生專注地聆聽時,她繼續長篇大論描述那些理想品質,最後終於講完了,她先生有點諷刺地說:「這樣的人以前曾經有過一個,但他們將他釘死在兩個強盜中間了。」 當然男士也一樣犯了對配偶存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和有條件之愛的錯。 無條件的愛,可能嗎? 有條件的愛,嚴格說來不是真正的愛,它只是掌控別人的一種手段,而不論這種掌控是以高壓手腕,或是暗中玩弄權術,對另一方而言,最終結果都是沒兩樣的。 包約翰(John Powell)在他的著作,《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中解釋說:「無條件的愛從不要求對方成為一個完全配合你、討好你,或為了與你維繫友好關係,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的人。」 世上最大的力量就是愛,誤導或有條件的愛對心理和靈性危害甚大,無條件的愛是唯一能拯救人類免於自我摧毀的能力。 包博士相信,無條件的愛是一場生命的全然委身,一項全心付出的永恆禮物,也是我們能彼此相愛的唯一道路。這禮物言簡意賅:「我要將我最好的一切與你分享,世上也許有別人比你我更好,那都無所謂。重點在於,我選擇將愛給你,你也選擇愛我,這樣的沃土便是唯一能使愛成長茁壯的地方,我們可以共同努力達到它。」 無條件的愛意思是:「我不能預測自己的反應,或保證自己的長處,但有一件事我可以確定,我願意盡全力幫助你成長,並使你快樂。我會永遠接納你,永遠愛你。」 人人可得完全的愛 神也是這樣愛我們,祂對我們每一個人說:「你在母腹中,我已經認識你,我知道你的名字,你的一切(包括好的或壞的)我都知道,我永遠接納你,永遠愛你。」 神全然地愛我們每一個人,因此祂賜下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在二千年前死在十字架上,為了拯救我們脫離因犯罪而永遠的死亡。 你無法賺得神的愛、饒恕或永生,這些都是神早已為你預備的,你所要作的就是回應並接受神的召呼。 你現在就可以作一個簡單的禱告,請求神赦免你的罪,感謝耶穌為你死在十字架上,並且承認接受耶穌為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 包約翰博士的結束禱告如此說:「神啊,在我未嘗到豐盛生命和完全之愛前,別讓我死去。」 (譯自Dick…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1, 2006
猶太民族的身份認同產生了神蹟;上帝子民的角色認同強化了服事。 「李先生,您有開一張七千美元的支票給xx人嗎?」電話中傳來銀行員著急的詢問聲。我搜索了腦中的記憶,未曾開過支票給這人。銀行員要我馬上到櫃台,緊急處理「身份被偷竊」(Identity Theft)。 幾經轉折,終於拼出完整圖畫————竊賊從我家信箱竊取一張向外寄出的支票,依樣畫葫蘆,印出相同支票,開給自己一張三千元的支票(也是用偷別人身份開的戶頭),假裝我的簽名,竟然從我的銀行帳戶盜取了三千。現在食髓知味,竟然開給自己七千元的第二張支票,被銀行發現蹊蹺。我報警追查兩個月,也查不出所以然來。銀行倒是從保險公司索賠了三千元,三個月後還給我的帳戶。此後我寄出的信件必然投入郵局郵筒,我家的信箱也換了一個裝鎖的信箱,盡力防範宵小。 偷竊別人身份的賊,遊戲玩久了,喪失了自己真實的身份認同,至終必得心理混亂的報應。反過來說,若有人甘心出賣自己的身份,供不法份子去開空頭,去偽造假護照,去開人頭公司,至終也不會得好報。 從基督教信仰的角度來看,許多人被魔鬼偷掉了自己的身份而不自知,明明是神按祂形像創造的尊貴人類,人卻相信自己是一堆化學元素的排列組合。明明是上帝精巧地設計的活物,人卻將自己看作是巧合進化的產物。明明是耶穌寶血所買贖的聖民,人卻將自己貶值為放縱情慾的動物。明明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人卻偏偏喜歡靡靡之音,向頹廢的形像認同。 小心選擇你的身份(角色)認同,因為你的身份認同,決定了你的前途。一個人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他就變成一無是處,一個人認為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人認為自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他就變成失敗的常客。一個人認為只要信靠上帝又肯努力,上帝就會祝福有成,他就變成多結佳果的得勝者。原因何在?潛能的開發和身份的認同成正比;努力的程度也和角色認同成正比。而結果和潛能的開發以及努力的程度也成正比。 猶太人的成就與認同 廿世紀猶太人享有傲人的成就,銀行界和傳媒界許多是來自猶太裔,傑出的醫師和律師也都有猶太族裔的蹤跡,就連服裝業和百貨業也被猶太人掌握。猶太人縱橫天下,在商界舉足輕重,成就非凡。原因何在?有人說猶太人極注重教育,在知識就是資產的今天,敏銳的洞察力是成功的基石。有人說猶太民族亡國二千六百年,在艱困的環境中,養成了求生存的技能,比天下萬族的人都靈巧。有人說猶太人重視家庭觀念,整個家族互相支援,共存共榮,使努力事半功倍。 這些解釋可能都有道理,但還有一個是一般社會學家忽略的——猶太民族的身份認同。猶太人從小就自認為是神的選民,是蒙愛的子民,是耶和華所看顧的。 這種獨特的意識狀態,是個人自信的基礎,是幼年時期學習的動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理狀態,提供猶太人開發潛能的動力。因為這種「神能用我」的信心,具有一種自我應驗的能力,創造了美好的結果。好的結果又強化了對神對己的信心,逐漸進入善性循環,至終達到了高等成就。 基督教承繼了猶太教的神學思想,又加上耶穌基督的救贖大愛,聖靈的充滿,復活的大能和再來的應許,把基督徒的意識狀態提升到比猶太人更高超的地步。整體來說,基督徒的潛能開發和成就,也是極其卓越的。 約瑟的認同與得勝 這種角色的認同,不但大幅提升了猶太民族的成就,也保護了信徒的品格和生活,約瑟的故事就是明顯的例子。約瑟被十個哥哥所賣,流落到埃及侍衛長波提乏家作奴僕。因其天資聰慧,甚得主人器重,主母見約瑟年輕俊美,就勾引約瑟說,「你我同寢吧」。當時約瑟血氣方剛,竟能得勝試探,保守自己的聖潔,靠的就是身份的認同。創世記39:9約瑟自白說:「(我是神的選民)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對自己是神兒女的自覺,是保守自己純潔的最佳護身法寶。 彼得前書2:9將每個基督徒該有的身份認同活畫出來:「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光明者的美德。」使徒彼得所期望的是,一個信徒一旦向這形像認同,他的人格就往美善的方向移動。這高貴的身份認同進入潛意識,就能保守他的心懷意念,過討神喜悅的聖潔生活。 恩賜的認同與角色 以弗所書4:11-13,使用了另一種語言來描繪認同在教會生活上的重要性。「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這段經文提到信徒各人,都有其不同的恩賜,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功能。找到自己那一份恩賜,扮演好自己那一份角色,發揮自己那一份功能,加起來就顯明了神的豐富: 使徒:到各處去開荒,建立教會。 先知:代表神宣講神的話語信息。 傳福音者:擅長引領慕道友歸主。 牧師:牧養教會中群羊在靈性上成長。 教師:準確地講解神的道。 有心服事主的聖徒,找到自己的恩賜所在,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演好自己的角色,服事就有果效。自己開心,別人成長,整個教會就蒙福: ●聖徒被成全。(弗4:12) ●基督的身體被建立。(弗4:12) ●信徒的身量長成像基督。(弗4:13) 然而角色認同如果混淆,教會難處就會發生:比如使徒放棄到處建立教會的恩賜,留在一個地方教會裡守成,他會因缺乏挑戰而無聊,失去活力與動機。比如教師明明是運用理性教導聖經神學的恩賜,他要站在佈道講台上,以激動人情懷的語言,邀請慕道友歸向基督,那就像要一個內向的學者去市場做推銷員一樣困難。 要能服事得有喜樂,服事得有果效,服事得有成長,主要秘訣還是在於找到自己的恩賜角色認同。 角色認同的重要性 當角色認同混淆,就會消蝕掉秩序、和諧、美麗,禍患也隨之而來—— ●僕人管轄王子(箴19:10) ●使地震動的有三樣,就是僕人作王,愚頑人吃飽,婢女接續主母。(箴30:21,22) ●愚昧人立在高位,富足人坐在低位,僕人騎馬,王子像僕人在地上步行。(傳10:6,7) ●男人棄了女人順性的用處,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羅1:27)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你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然而你必墜落陰間,到坑中極深之處。(賽14:12-15,據解經學家說,本段經文記載的,就是撒旦墮落的由來。牠本是天使長,卻不甘心守本位,竟然向上帝的角色挑戰,以致淪落為魔鬼。) ●你若忘記耶和華你的神,隨從別神,事奉敬拜,你們必定滅亡,這是我今日警誡你們的。(申8:19) ●孩童作首領,嬰孩轄管他們。(賽3:4) 避免這些禍患的方法是,我們找到自己的正確角色認同,也教育周圍的人守住正確的角色認同。 正確的角色認同 ●當主日學的學生尊重老師;老師珍愛用心學習的學生。…
Read more
Author: 吳黃蓮英
October 1, 2006
角色認同深具威力,塑造了價值觀、自我觀。 在「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一舞台劇中,「魅影」天才橫溢,不但是一名學者,也是建築師、音樂家、作曲家、發明家,但他並沒有理會自己這些出眾的角色,卻寧願投入自己所虛構出來的「魅影」一角色,時常神出鬼沒,過著非人的生活。 駭人的魅影 為甚麼「魅影」不與音樂家、建築師等正面的角色認同,卻要與一個如此令人難以喜愛的角色認同呢?原來他半邊的面貌毀了容,曾經遭受別人的嘲笑和排斥,故此他把自己封閉起來,設計了「魅影」一個駭人的角色,雖然不能與人親近,卻能夠以威嚇去脅迫別人對他的服從,獲得操控別人的快感。 每個人生命中都需要扮演眾多的角色,每一個角色都可以成為我們個人自身的認同,這個角色的認同,影響塑造了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自我觀,也成為我們行為的守則、精力和時間的投入以及人生的目標。當「魅影」只在乎自己面貌上的缺陷,他把這佔了全人極少部份的一環作為角色的認同,結果使他走上了悲哀的人生。 尊貴的小公主 從一個出名的兒童故事「小公主」(A Little Princess)中,我們看見一幅絕然不同的圖畫。故事中的女主角撒拉是英國富商的女兒,從小爸爸對待她有如對待一位公主般,再加上她在印度長大,自小便聽了不少與公主有關的美麗傳奇故事,故此她也一直把自己當作公主,行為舉止都像公主般的得體大方,並且非常追求學問。後來她的爸爸要上戰場,便把她放在一所私立的寄宿學校,因她時常與人分享一些人物傳奇的故事,大家都被她豐富的想像力吸引。但不久消息傳來,她的爸爸在戰場上死了,在沒有經濟的支援下校長把她降為奴僕,要她穿上僕人的衣服,住在閣樓,每天要做粗重的工作。 在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中,別人都認為撒拉的公主夢應該結束了,但撒拉沒有因為這些對待而感到自己像一個下人,每晚還是自修讀書,堅持以公主的風範和尊嚴去做僕人的工作。因為在她的心靈深處,她所珍惜的記憶、所願意認同的角色,便是自己曾經是她爸爸心目中的小公主。 「小公主」這個角色讓撒拉滿懷著希望與勇氣來面對許多黑暗的日子。故事的終結是撒拉的父親並沒有過世,還成為了百萬富翁,撒拉終於與他團圓,重獲她名符其實的「小公主」身份。 像「魅影」一樣,為了生存,「小公主」中的撒拉為自身找了一個角色去認同,以便她可以面對不同的虐待。兩人雖然都經歷了拒絕和排斥,但是所作出的回應卻截然不同:「魅影」所選擇的是負面的,不存在的角色;撒拉所選擇的角色是正面的,並且是按著她過去的經驗和真實的感受,故此所換來的後果也截然不同。 「魅影」雖然找到他愛的對象,卻不懂得去愛,因為他所選的角色並不反映內心那敏感易受傷的真我;撒拉雖然遭受身份的改變,但所建立的角色是代表了她的自我觀和價值觀,故此仍然能夠以真我去配搭那轉變了的身份,去應付生命中的變故。 角色認同與人生標的 以上兩個故事中的主角所認同的角色都是虛構不實的,原因是這些角色可以滿足故事主人翁的內心需求,讓他們去面對現實中的挑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挑選作為認同的角色雖然不能虛構,但卻分別來自社會或家庭的架構,因為有些角色是為了成就心目中的理想而存在的。 且看我們把甚麼當作可以滿足內心的需求、付予我們滿意的自我價值,並且足以成為我們人生的目標。一個人若把今生看作人生的終點,那麼他認同的角色必然來自他生活的範疇,但若果我們的目光不限於今生,而延及永恆,那麼我們所採納的角色,就不再局限於成就地上的工程,而是一個超越眼前所見的境界。 值得獻上全人的角色 聖經是一本講及永恆的書本,當中有許多人物都以成就永恆國度的角色去作為自身的認同,就以耶穌基督為首例,祂稱自己為「王」,說明自己是為此而生,並且聲明自己的國是不屬這世界的(約18:36-37)。這聽起來有點兒像小公主撒拉的口吻吧?但祂的確是天地的君王,故此也活得像一個君王般的有權力,說話舉止都與常人不同。祂既投入自己為王的角色,便不受那些不了解祂的人影響,只帶著清晰的目標,去完成祂來到這世上救世的任務。 耶穌的國既不屬這個世界,祂的跟隨者自然也不單單為這世界效勞。祂的門徒包括漁夫、醫生、稅吏、博土等等,卻都以「耶穌所愛的門徒」、「耶穌基督的使徒」等角色作認同,甚至耶穌在世上的弟弟雅各,也不以兄弟的身份去稱呼自己,而以「神和主耶穌基督的僕人」作為認同。 這些角色清晰地反映了他們服事的對象和生存的目的,他們雖然沒有建立甚麼豐功偉業,或留下甚麼偉大的藝術品,但透過他們所寫的著作和所創建的教會,神國的理想如仁慈、和平、公義、美善便得以彰顯在這世上。 我們一生中或許須擔任許多不同的角色,有短暫的(例如學生、單身等),也有長久不能改變的(例如性別、種族、家庭中的排列等),但值得去作自身認同的卻只有一個。讓我們從內心的需求為始,小心地選擇那足以讓我們獻上全人的角色,使我們不致於像「魅影」般走上歧途,而能像撒拉般無論在甚麼樣的環境都可以活出真我,過一個滿有意義和影響力的人生。
Author: 余國亮
October 1, 2006
光線密碼、錢囊密碼、小刀密碼,有解嗎? 理安納都‧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花了四年的時間,從1495年 到1498 年,在義大利畫了著名的壁畫《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最後的晚餐》暗藏玄機? 該畫描寫耶穌在釘十字架前一天的逾越節,與門徒按例守節、同喫晚餐時的情景。在觥籌交錯、酒酣耳熱之際,耶穌作出驚人的宣佈:「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在座的十二位門徒驚愕萬分、神態各異。達文西運用他的生花妙筆和超人的想像力,把各人的表情動作,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 由於丹布朗(Dan Brown) 以該畫為故事之一環,寫了本家喻戶曉的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 ,再加上該故事被拍成電影,引起世人對《最後的晚餐》這幅名畫再有廣泛的興趣。 達文西在繪畫該畫時,把一些密碼──也就是當時應該不在畫中,故不應放在畫中的圖形符號,放在圖中,以表達畫家的內心感受和體會。丹布朗在《達文西密碼》一書中,提出畫中坐在耶穌右邊之人及酒杯是「達文西密碼」,引起廣泛的爭議。但卻因此之故,觀眾容易忽略畫中的其他密碼,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本文的目的是討論《最後的晚餐》畫中的三個重要「達文西密碼」,讓我們了解其意義及學習其教訓。 光線密碼 畫中最引人觸目的密碼,該是光線密碼了。畫的正中是耶穌,祂的十二位門徒分別坐在祂的左右兩旁,每邊六位。在耶穌背後的牆壁上,是三個面積相當大的敲開窗戶,陽光從中射進屋內,照在耶穌的身上,再被反射出來,讓觀眾對該畫的自然反應是把目光聚焦在光明之耶穌的面上。 細心的觀眾會留意到,在該畫的左下角應該有盞油燈,被放在桌前的地上,因為燈光被長形餐桌的幾條檯腳阻擋而留下的投影,在圖中清楚可見。 古時的畫家在畫耶穌像時,喜歡在祂的頭上畫上光環,以表示祂是聖人,當然聖經沒有這樣的記載。在《最後的晚餐》圖中的耶穌,雖然没有光環,但作者巧妙地設計圖中的光線。換句話說,達文西在圖中留下了「光線密碼」,讓人感到耶穌的面上發出光輝,祂是一個重要的光源。 為什麼稱它為「光線密碼」呢?原因是它的出現是違反常理的,是當時不應有,而作者故意加插的圖形。 要知道耶穌與門徒是在晚上喫晚餐,三處有關的經文都指出當時是晚上。馬太福音26:20 說:「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坐席。」馬可14 :17 說:「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都來了。」約翰13:30說:「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既然是晚上,二千年前又沒有採用夏令時間的慣例,怎能有陽光透過打開的三大窗戶射進室內呢? 圖中的「光線密碼」,讓人想起耶穌說:「我是世上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 約翰論到耶穌也說:「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先知以賽亞稱耶穌為大光:「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9:2) 事實上,聖經記載耶穌的臉面有兩次發出光輝。第一次是在變像山。「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暗暗的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太17:1-2 ) 第二次是在拔摩島。約翰描寫他見到之耶穌的面貌是「如同烈日放光」。(啟1:16) 錢囊密碼 《最後的晚餐》畫中猶大的手放在餐桌上,手掌仍緊抓錢囊。按情理那是喫晚飯的時候,他應暫時把錢囊放在別處,如腳前或背後,讓自己專心喫飯才對。為什麼達文西要在圖中畫上「錢囊密碼」呢? 約翰福音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耶穌使拉撒路從死裏復活後,他的姊妹馬利亞來到耶穌參加的一宴會。在那裏她倒出貴重的香膏來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的頭髮去擦,讓屋子充滿香氣。 當時猶大卻有異議,說:「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約13:5) 聖經的作者評論說:「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約13:6)筆者要加一句評論:他當時想到賣耶穌可得三十兩銀子,故隨口說三十兩銀子。又或者他認為耶穌僅值一瓶香膏的價錢。…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October 1, 2006
你會買有刺無花的玫瑰?為人生的黑暗面感恩嗎? 珊慧的生活一向很平順,直到四個月前……那一場車禍,奪去了她正懷著的老二,也打破了她一向平靜的生活。 當她頂著十一月的寒風,推開一家花店的門時,心情低落到谷底。原本在感恩節這一週,她的兒子將要誕生,雪上加霜的是,她先生的公司很可能要他外調,而原本每年都在這時來訪的妹妹,又打電話說今年無法來了。 有什麼可感恩的? 更令她難過的是,她的朋友居然告訴她,她的遭遇乃是神給她的磨鍊,要讓她長大成熟,可以去幫助其他受苦難的人。 她心裡想:「她根本無法瞭解我心裡的感受啊!」「感恩節,有什麼可感恩的?」她心想,為撞她的大卡車本身毫無損傷嗎?為「氣袋」救了她的命,卻奪去了她的孩子嗎? 「歡迎光臨,妳需要什麼嗎?」店員笑容可掬地招呼,打斷了她的思緒。 「我想要一盆插花。」珊慧結結巴巴地說。 「為感恩節的嗎?妳要一般的花型,還是要深受顧客們喜歡,含有挑戰意味的感恩節特束呢?」。 「我相信花卉能代表人的心意,妳是否要一束能表達感謝的花卉呢?」店員接著解說地問道。 「我不確定,過去幾個月,一切都糟透了!」珊慧一下醒覺到自己居然在向這店員訴苦,急忙住了嘴。但那店員卻說:「我有一種花型最適合了!」 有刺無花? 這時店裡的門鈴響了,「嗨,玫娜,我去拿妳訂購的花。」店員說著,就走進一間小工作室裡,很快拿出一束繫著緞帶,有綠葉的長梗玫瑰來。長梗包紮得很好,但上面一朵玫瑰花也沒有,只有「刺」在梗上。 「妳要我裝在盒子裡嗎?」店員問。 珊慧驚異地注視那顧客的反應,難道是開玩笑?誰會要只有長梗而無花朵的玫瑰啊?她以為會聽到嘻笑聲,但卻毫無動靜。 「好的,謝謝了!」那位叫玫娜的客人面露欣賞的笑容說著。 「妳一定以為三年來都訂這種花型,我不會再因為它的含意而激動了,但我現在還是一樣很受感動耶!」玫娜邊走出去邊說。 「那位女士就這樣拿著沒花的長梗離開了!沒搞錯吧?」珊慧瞠目結舌地問。 「對,我剪掉了花,那是非常特殊的,我稱它為『感恩節刺束』。」 「喔,我可不相信真有人會付錢買它!」珊慧說。 「玫娜三年前來到我店裡時,和妳今天的心情差不多,」店員解釋:「她覺得自己沒什麼可感恩。父親剛死於癌症,家庭企業也走下坡,兒子染上了毒癮,她本身又面臨大手術。」 店員接著說:「那一年,我自己也失去丈夫,第一次一個人孤伶伶地過節,我沒有兒女,又失去丈夫,家人也不在附近,更沒有錢遠行或探訪親友。」 「那妳怎麼辦呢?」珊慧問。 「我學到要為『刺』感恩。」 負面人生的正面意義 店員靜靜地說:「我總是為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感謝神,卻從來沒問過為何美好的事會臨到我身上,但一旦壞事發生時,卻頻頻質問神。我費了好長時間才學會人生的黑暗期也有它的意義。」 「我總是享受人生的花朵,但只有人生中的『刺』才能顯示從神而來的安慰是何等的美。妳知道嗎?聖經告訴我們,當我們遭遇患難時,神就安慰我們,從祂的安慰,我們才學會如何去安慰別人。」 珊慧吸了一口氣,想到這和她朋友嚐試說服她的話一樣。 「我想事實上是我不肯受安慰。因我失去了一個嬰兒,我對神很不諒解。」 這時有人進店裡來,「嗨,腓利!」店員向這位頭微禿、身材圓胖的男士大聲招呼。 「我太太要我來買我們每年感恩節的特別花飾……十二枝長梗玫瑰刺。」當店員從冰箱拿出一束包好的花飾時,腓利笑著說。 「什麼,這該不是妳太太要的吧!妳可否告訴我為什麼她會喜歡這樣的花型嗎?」珊慧忍不住好奇地問。 「我很高興妳問我,三年前,我和太太走過了四十年的婚姻,搞得一團糟,幾乎到了離婚的地步。但由於神的恩典和引導,我們克服了一切問題,祂拯救了我們的婚姻。這兒的店員珍珍告訴我,她有一種特別的玫瑰花型,提醒她從人生中的『刺』來學習功課,而我覺得這也很適合我們,於是就帶了幾枝這種花梗回家。太太和我決定將每一枝帶刺的花梗都貼上其中一個難題的標籤,並感謝神讓我們從每一個難題中學到人生寶貴的功課。」 雨後的彩虹 當腓利付了帳,走出門口前還向珊慧說:「我極力推薦這種玫瑰特束。」 珊慧對店員說:「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為人生中的『刺』感謝,這一切都還記憶猶新呢。」 「不過,我的經驗是『刺』比玫瑰還要寶貴,在逆境中我們比任何時候更珍惜從神而來的看顧。要記得,是耶穌戴上荊棘冠冕,我們才能體會祂的愛。不要為『刺』而心裡憤憤不平。」 眼淚自珊慧的臉上流下來,自從車禍以來,她第一次放下了憤慨之心,「我也要十二枝長梗的玫瑰刺吧!」「好,我馬上準備好。」 「謝謝,我應付多少錢?」珊慧問。「免費。」店員說。 「但妳要答應讓神醫治妳的內心。這花飾第一年都免費贈送。」店員微笑著遞給珊慧一張卡片。「我要把它放在妳的花飾上,不過妳現在也可以誦讀它。」…
Read more
Author: 高登
October 1, 2006
信仰,最怕極端的教義,生活,慎防偏頗的可能。 指望結好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以賽亞書5:2 藥就是毒?! 八五年夏天我們全家南下洛杉磯度假,第一晚在貝克鎮停腳,十多年前我在北醫擔任團契輔導時認識的一對基督徒夫婦招待我們。在思古的幽情中閒聊從前團契種種。也不知話題是怎麼轉到他們的醫學專長,男主人未曾用強調語氣加以渲染,但這句簡單的真理竟然深烙我心,永誌不忘:「藥就是毒!沒有一種藥沒有副作用的,只有大小輕重之別。」 在教會生活的每一層面,我仔細地觀察輸入和輸出之間的互動關係,印證了「藥就是毒」是宇宙性的真理。帶領信徒應不吝稱讚或偏向責備?養育子女應多加保護或給予自由?造就門徒應強調一致性或鼓勵差異性?偏頗任一面都會引發副作用。 在五十年代的臺灣興起了一個活力充沛的教會團體,福音疆土快速擴張。但該教會強調權威,並且刻意把每一個會友模成同一類形的基督徒,他們在一致性的大旗下沾沾自喜,志得意滿於大批忠心會友的向心力,花了點力氣,把非我族類的差異份子踢出主流。這一著,短期看,高明。長期看,從此教會中都是唯唯諾諾的「忠臣」,缺乏差異性,缺創意性的刺激,日子久了,不知不覺走上衰亡的終點站! 謹防副作用 ● 稱讚,可以激發人意氣昂揚,奮力向上。但也可以使人洋洋得意,墜入驕傲的陷阱。 ● 責備,可以照亮人的盲點,催化進步;也可以消滅人的志氣,摧毀自信心。 ● 保護,可以提供安全,免受危險之害;也可以養成依賴,剝奪獨立之機。 ● 自由,可以是不受干涉的自在;也可以是不受導引的放縱。 ● 統一,可以成為團結一致的向心力;也可以玩弄於獨裁者的股掌之中。 ● 差異,可以彰顯造物主的豐富;也可以是造成人間衝突的溫床。 ● 分工,可以增加效率,人才各得其所;也可以分化離間,變成官僚主義。 ● 合作,可以發揮團隊精神,實現彼此相愛;也可以干涉隱私,超越個人權限。 ● 安息,可以是凡事交托上主的一種寧靜;也可以是處驚不變的變相懶惰。 ● 爭戰,可以是據理力爭,發揚公義;也可以是競爭鬥毆,發洩血氣。 ● 捨己,可以是效法基督,放棄自我;也可以是苦待自己,虐己苦修。 ● 愛己,(可12:31說,要愛人如同愛自己,不是嗎?)可以是肯定我在神面前的兒女地位;也可以是自我中心的自私自利。 平衡的工夫 各項美德的蔭影下都有副產品,劑量過高或服用方法錯誤,都有引發副作用的危險。聖徒啊,在鋼索上保持平衡是一生工夫呢! 你贊成多給就讀高中的女兒「保護」嗎?比如絕不許在女同學家過夜。外出,十點鐘以前必須回家門。不准和男生單獨約會。父母有權搜查書包。零用錢必須說明用途。只准看指定可看的電視節目…… 誰知道父母提供的保護越多,有可能激起越強的反叛性呢…… ● 她可能一到法定成年,就以離家為快。 ● 她可能把一切規定都看成束縛。 ●…
Read more
Author: 林晃惠
October 1, 2006
在北美洲有位牧師,曾經牧養了一間很大的教會,由於先前錯誤的做為而迫使他提出辭呈。不僅家庭破碎,本人也離開了服事工場,他的未來似乎是黯淡無光。後來他仍一心想要服事人,便決定前往南美洲去協助當地的宣教士。 當他去拜訪一間巴西教會時,那位巴西牧師一見到他,居然開始流淚啜泣,不但緊握著他的雙手,而且開始用葡萄牙語為他禱告。 這時候,北美牧師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彷彿有一股暖流,前所未有地潔淨了他,也安慰了他的傷痛。他覺得多年以來,第一次徹底地放下過去,得到真正的自由。接著透過翻譯,這位巴西牧師告訴他:「廿年前,當我在禱告時,你的臉孔忽然出現在我眼前。同時上帝對我說:『有一天你要幫助這個人得著醫治,並且重建他。』今天這個人,你,終於出現了!」這是多麼感人的過程啊! 據說廿年前,這位北美牧師還沒有信主,既不是牧師,更沒有服事過上帝;但是,上帝早已安排好了廿年後的人物與場景,讓他體會到上帝的愛與饒恕。 作者約爾歐斯汀牧師藉著這則故事,教導我們,當人們為夢想而禱告時,往往會渴望夢想能夠一夕成真;否則就會頓感挫折、心煩意亂,納悶著上帝為何遲遲還不「動工」?其實,上帝有祂的時間表,我們必須瞭解,上帝要回應我們的禱告和使我們夢想成真,有祂一定的時間。 聖經哈巴谷書2章3節也清楚地告訴我們:「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應驗,並不虛謊……」雖然其中曾提到「一定的日期」,卻沒有確定在什麼時候;不過我們都要相信,這日期一定是上帝所選定的最完美的時間。 這讓我想起楊正春姐妹的見證。兩年前她母親罹患肝癌後,在台中榮總住院治療。她和姊姊都是基督徒,非常期待母親能夠早日接受耶穌,成為她生命的救主,所以姐妹倆經常邀請牧者和傳道人去探訪母親。雖然她母親仍舊不願意敞開心門接納福音;不過,教會的弟兄姊妹還是持續地前往關懷,而且她和姊姊並不灰心,一直持續地為母親的靈魂得救而祈禱。 有一天,一位陳多美牧師從台北來探視正春的母親,彼此交談得非常愉快。陳牧師離去之後,楊伯母愈想愈覺得她的容貌似曾相識,最後終於讓她想起來了。 原來,早年美國政府與民間團體,曾經透過台灣的教會,對我國人民施以奶粉和麵粉等等的食物救濟。四十年前,正春的父母親也到過一間教會,經由當時牧會的丁牧師和師母,得到食物的接濟。這一段溫馨的往事,雖然歷經四十年,卻早已烙印在楊伯母的內心深處,而丁師母可能就是後來的陳多美牧師。 正春因而再度跟陳牧師聯絡,確認她果然是丁師母!陳牧師專程再來探訪楊伯母,和她細數著過往的點點滴滴,聊得不亦樂乎。後來楊伯母幾度告訴兒女們,她好喜歡聽陳牧師講話,也欣然地同意受洗,接受耶穌基督作為她的救主。楊伯母的生命因為這樣奇妙的改變而得到更新:在病情危急時,她即使被轉到安寧病房,內心依然充滿著平安,臨終時還臉帶微笑,安然地離去。 感謝上帝的恩典!祂的確早已有安排,透過這麼有淵源的牧者親自來引導,讓正春的母親終於能夠成為上帝的女兒,回到生命真正的故鄉。因此,為了活出美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學習信任上帝所安排的時間。當那個時刻臨到,祂就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成就一切,而且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豐盛。
Author: 溫羅以
October 1, 2006
奔馳在職場的人,幾乎每天都在嘈雜、擁擠、快速、爭競中循環度日,憑信心抉擇一個正確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把真理應用在生活管理上,才是城市基督徒最嚴厲的考驗。在不斷的試探和試煉中,稍不留神可能就有閃失,除非天天穩定靈修跟隨主,時時刻刻禱告倚靠主,否則不易持守分別為聖的生活。
Author: 趙時良
October 1, 2006
對腦說話,用邏輯語言;對心說話,用圖像語言。 在人際的溝通之中,我們偶而會有「有口難言」,「溝而不通」或「愛你在心口難開」的困擾。一種有效的溝通工具「語言圖像」(word picture),它能幫助你打開夫妻、親子、朋友等各種人際關係的溝通之門,使你的心意、情感可以明確地被傳達出來,而得到最好的溝通效果。 有一對夫妻已同床異夢好一段時間了,丈夫不認為在關係上能有任何改善,就另交女友,並提出了離婚的訴求。破壞他們婚姻的是因無法作有效的溝通。所以溝通的技巧會直接關係到到我們的婚姻、家庭、友誼和事業的成敗。一個人是否能突破對方習慣性的防禦,生動地表達自己,或以嶄新的方法,用更少的話卻表達出更多的意思? 語言圖畫的神奇力 上述那對夫婦,是因為小女兒的一封充滿感性語言圖像的信,而軟化了父親剛硬的心。該小女孩是以車禍的場景來比擬他們家將因離婚而面對的痛苦。 親愛的爸爸: 我們家一直都擁有一部很棒的好車,你和媽媽經常地坐在前座,我和弟弟就在後座。以前是爸爸開車,媽媽坐在你的身旁,讓我們覺得好有安全感,但現在變成媽媽開車了。 有一晚,突然一輛失控的車子向我們衝來,那巨大的衝擊力把我們從車裏彈了出來。不料,駕駛那輛車的人竟然是你,且坐在你身旁的是另一個女人。 我們都被送進了急診室,卻不清楚那時你在那裏?是否也受了傷,需要幫助呢?我們的車子被撞扁了,媽媽傷得最嚴重,她斷了幾根肋骨,其中一根刺破了她的肺,幾乎要穿透了她的心臟。弟弟渾身是被玻離碎片割破的傷口,手臂也斷了,現在他還包著石膏呢!更糟的是,他因為受驚嚇過度,直到現在還不願意跟別人說話或玩遊戲哪! 至於我,被甩出了車廂,右腿折斷了,動彈不得。現在我仍然躺在醫院裏,我知道醫生會幫助我復健,但我多麼希望那幫助我的人是你,而不是醫生。我們的疼痛固然難受,但更難受的是,我們多麼想念你啊。 你好嗎?在車禍中受傷了沒有?你是否像我們需要你那樣地需要我們?如果你需要我的話,我就在這裏。我愛你! 你的女兒敬上 動之以情 這女孩寫給父親的信,猶如送了一顆定時炸彈過去,在父親的身體裡炸開來,強迫他在生理及情感上體驗到自己對家人造成的傷害。 有時一個人情感的甦醒會改變他的思想,即使聽的人一開始拒絕聽,最終這些話還是在心裏種下一粒種子,長出改變生命的果子。 感性語言圖像是用一個故事或一件物品去觸動一個人的感情及理性的溝通工具,使人在聽見信息的同時,也有同感身受的體驗。這樣的溝通技巧將我們要表達的意思變得更鮮明生動,許多夫妻只要以這種方式交談溝通,就更能加深他們之間的親密度。 溝通高手 從聖經中可以屢見不鮮運用此溝通技術的高手。主耶穌在祂的講道中經常使用比喻,舉出如芥菜種、麵酵、撒種等鮮明的圖像,來說明天國的成長、擴張(太13:3-52);以葡萄樹與枝子的連結,說明我們與父神的親密關係(約15:4-8)。 先知拿單在進諫大衛王時就以一段生動的故事來指出大衛的罪,致使大衛幡然悔悟而俯首認罪(撒下12:1-15)。先知阿摩司則以四個具體的事象對以色列民宣佈神的審判:蝗虫吃盡青物(摩7:1-2);火燒滅深淵大地(7:4);主拿準繩審判以色列7:7);一筐夏天的果子,說明以色列的敗亡結局已到(8:1-2)。 語言圖像是如何充實溝通的能力呢?一個感性語言圖像能夠在人心裏造成一片迷霧,逼他非搞明白故事背後的含義不可,當他從迷霧裏走出來之後,就能更清楚地理解你所要表達的含意。 語言圖像的功效 語言圖像奏效的五個原因: 一、歷代偉大演說家的明證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是個激勵人士氣的能手。當英國接到意大利與納粹聯盟消息的時後,他發表了一篇演說:「墨索里尼是一個該死的走狗,他為了救自己的性命,帶領意大利全國上下臣服在希特勒帝國的手下。今天他在德國這隻老虎旁邊跳躍,且發出饑餓的吠聲,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他居然還發出勝利的吼叫哩!一個獨裁者竟膽敢在老虎群中遊走!但不要忘了老虎總會有肚子餓的時候啊!」 二、吸引注意力 最擅長吸引人注意的要屬於廣告商了。他們會用最簡短的語言圖像來表達一個理念,即使廣告只是一閃而過,深刻的印象仍會存留在觀眾的腦海及潛意識之中,久久不消失。 三、促使溝通生動活潑 一個人一旦進入青春期,只靠說話的影響力已經不夠了。足以改變一個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多半是在情感上的重大變故。例如:死亡、結婚、生育、父母親去世、人際關係上的失敗,獎賞上的得失或是宗教上的皈依等等。 四、增強對信息的記憶力 別人為什麼老是記不住我們所講過的話呢?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大多數人的教導大都是直接性的指示,這種方式有它的好處,但幾個小時之後,人們就只記得演講內容的百分之七而已。 若運用語言圖像表達的方式得當,人們將會更長久且清晰地記得所談過的內容和觀念。所用的故事或比喻越離奇,相關概念也就記得越久,印象也就愈深刻。記住!若你沒有一個物件、一份文件、一份影本或一個簡短的故事來証明你要說的話,那你最好不要開口說話! 當我們將一幅刺繡的背面給別人看的時候,都是一團亂線,看不出什麼圖案來。我們的人生有時看起來也像刺繡的背面一團糟。但當把刺繡反轉過來,顯示給群眾看的卻是一幅精美的圖案。原來上帝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奇妙的計劃,正如同神特別設計的圖案。儘管每一針每一線都是那麼地痛苦,但「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羅5:3-5)原來每一針每一線加上什麼顏色都是有理由的。朋友,不論你處於喜樂或憂傷,上帝都將為你拼出一幅美妙絕倫的圖案。 五、建立更親密的人際關係 由於男女在思維及表達方式的不同,但語言圖像卻能為夫妻提供溝通的共同基礎。透過愛的語言,通往親密關係的門路。 腦語 vs. 心語 男人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事情」,是屬於「頭腦的語言」,稱之為「事實談論」或「理性談話」。只要談話一超過事情本身的範圍,男人就無可奉告,再不就改換話題。女人說的則是「心靈的語言」,她們對事實與感覺也同感興趣,但她們更會運用想像力,願意建立更深入的人際關係。大部分男士患的是「後座症候群」那就是沈默。…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October 1, 2006
青豆換彈珠的神奇故事。 經濟大蕭條的那些年日裡,在愛達荷州的一個小鎮上,達文經常到米勒先生路旁的小攤上,看看有什麼當季的新鮮農產品。當時物資非常缺乏,以物易物是很普遍的方式。 有一天,米勒先生正為達文裝一袋新的馬鈴薯時。達文注意到一個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衣衫雖破舊,但很乾淨,他正饑餓地看著籃子裡剛撿出來的青豆。達文對奶油青豆和新鮮馬鈴薯可是情有獨鍾啊! 一邊想著青豆的美味,一邊不經意地聽著米勒先生和旁邊那穿著破舊衣服的男孩對話。 「哈囉,博立,你今天可好?」 「哈囉,米勒先生,我很好,謝謝,我正在欣賞這些青豆,看來真不錯啊!」 「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 「沒什麼,我只看一下青豆。」 「難道你不想帶一些回家嗎?」 「不,先生,我沒有錢可付給你啊!」 「你總有些東西可和我交換吧? 「我所有的只是這顆彈珠!」 「真的?我可以看看嗎?」 「你看!」 「可真漂亮啊!唯一的問題是它是藍色的,我喜歡紅色的!你家裡有像這一樣紅色的嗎?」 「不完全一樣,但很相似。」 「好,把這些青豆帶回家,下次來時再帶你紅色彈珠給我看好嗎?」 「沒問題!」 站在旁邊的米勒太太走過來招呼達文。笑著說:「在我們鎮上,還有另外兩個男孩像他一樣,三家都是最貧窮的。吉米總是喜歡讓他們帶青豆、蘋果、蕃茄等等回家,等他們帶了紅色的彈珠來(他們總是不會失信的),他又說現在不喜歡紅色的了,要他們帶回去一袋新鮮農產品,下次來再帶綠色或橘色的彈珠來。」 達文帶著微笑離去,對米勒先生的善行印象深刻。後來達文雖搬到別州去,但總不會忘記米勒先生和那幾個小男孩交換物品的感人故事。幾年飛快而逝。最近達文剛好回到愛達荷家鄉小鎮訪友,在那兒聽說米勒先生去世了,鄉人們要在那天傍晚向他作最後的遺體瞻仰,達文的朋友要去,他就跟著去了。 到達停屍間後,大家排隊作遺體巡禮並慰問死者家屬。排在達文們前面的是三位年輕人,其中一個穿軍服,另外兩個頭髮修剪得端莊整潔,穿著白襯衫和黑西裝外套,顯然像是專業人士。 他們各自都與棺木旁的米勒太太擁抱、親她面頰,簡短交談了幾句,纔走近了棺木。米勒太太的眼光隨著他們,看見他們一個個用他們溫暖的手握著棺木內冰冷的手,然後揉著眼睛傷感地離開停屍間。 輪到達文和米勒太太握手時,達文告訴她自己是誰,並提及她當年告訴他紅色彈珠的故事。她的眼睛溼潤了,抓著達文的手帶他到棺木前。 「剛剛離去的那三個年輕人就是我曾告訴你的當年那三個貧困小男孩,他們剛剛告訴我,他們多麼感激米勒先生和他們的『交易』!」 「現在,吉米不再能改變他喜歡的彈珠顏色了……而這些孩子終於回來報償他。我們在這世上從未大富大貴,但現在,吉米一定認為自己是全愛達荷最富足的人。」 以輕柔充滿愛意的動作,她將死去丈夫的僵硬手指撥開,手中握著的赫然是三顆閃閃發亮的紅色彈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