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以神為首

今年八月中旬,我和師母自美飛返故鄉──台南縣關廟鄉,在告別儀式中追思我的母親。母親在九十八歲高齡蒙主恩召、榮歸天國。她是故鄉四萬人口中唯一的「牧師嬤」(祖母級、牧師的母親),追思禮拜備極哀榮。她一生以高度的情感智慧,正確地選擇了人生最重要的優先次序。 懷想當年母親雙手辛勤養豬,賺取微薄利潤,幫我繳學費,助我完成大學教育。1969年,我從土木工程師奉獻做傳道人,原擔心她和父親聯合反對。想不到母親竟和父親商量:「順長這個兒子,從很好的大學畢業,竟然放棄賺錢的機會,莫非他的基督教信仰擁有高超的內容?我們應該離開民間宗教,改信基督教來支持兒子的傳道生涯。」當我兄姊複述母親當年的決定時,我淚如雨下。我父母從小拜關公(故鄉名 關廟的由來),父親且是迎神賽會的主席之一,現在為了愛兒子,放棄了七十年的傳統宗教,歸依真神耶穌基督,這是神蹟!是愛的極致!我可以想見父母親在主耶穌基督的寶座前,正享受祂從創世以來為他們所預備的獎賞,在主的榮光中享受與祂榮耀的同在。 母親的離世歸天再次提醒我,人生最重要的優先次序,不是我,是神;不是賺取財富,是服事耶穌基督;不是以我為中心,是以天父為中心。在這人生的優先次序上作重大的轉移,是人類的最高智慧。當然,這樣的舉動不容易做到。 幾天後,我和師母搭台灣高鐵,從台南奔向桃園,搭機返美。高鐵以時速三百公里的驚人速度前奔,然而我眼睛所看到是兩旁的景物飛快地向後閃去;其實是我和列車正在向前飛奔。換句話說:人類的感官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要改變成以客觀的真理為中心,真是難乎其難。多利買的太陽繞地說統治了人類兩千多年,直到哥白尼提出地球繞日說,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每一天所看的是太陽繞地球轉。因此要改變思想座標,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確實是難乎其難。 天父創造人類,賦予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本能,實有祂的美意。自我為中心其實就是護己的本能。缺乏護己的本能,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生命體都不可能生存。比如:手被火燙到,人本能(不經過思考)地將手抽回,這是維護生命生存的基本機制。 但任憑這護己的本能無限制的發展,人類會墮落得自私自利,要想發展出護己卻同時又捨己的卓越品質,惟一的方法是信靠耶穌基督,順服祂的教訓,改變人生的優先次序──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以神為中心。這改變很難,但在神沒有難成的事。在我個人的信仰歷程中,有三項認知幫助我,將人生的優先次序,從以自我為中心自然地轉移成以神為中心: 一.神人本質的差異:神是創造主,我是受造者;神是超時空,我是次時空;神是永恆,我是短暫;神是完美,我是殘缺;神是全能全知,我是知能有限。這項認知使我堅定、謙卑地接受祂作為我人生的主宰,在我的生命中居首位。(優先次序) 二.人人以自我為中心必然產生矛盾、摩擦,因為你與我的興趣與利益,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人人以神為中心,則產生和諧仁愛,因為你與我都向神對準,理論上,摩擦、矛盾就不再存在。 三.當我們選擇以神為優先(中心),承認神至高無上的主權,自己走下人生的寶座,我們裝腔作勢以維護虛假自尊的面具即可卸下,享受神必保守帶領的恬美安息。 主耶穌在地上卅三年半示範給我們看,以神為中心的人生是可能的、是美麗的。施洗約翰作見證說:「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以神為優先是高貴、自然的。保羅勸勉我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羅 12:1)以神為優先是蒙悅納的。

人生的優先次序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時代學到了效率的概念,年輕時候意氣風發的我,下了決心追求增加單位時間裏的生產力──效率 ,所以我就去學速讀,希望別人花一個鐘頭才能學到的東西,我五分鐘就可以學會。 老師拿了一個簡單的機器,上面有一長條形的洞,橡皮筋一拉,你要能在十分之一秒內 ,瞅見洞裏閃過的廿多個字。我只練習了半個鐘頭就頭昏腦脹,足足休息了三天才復原,當然自動放棄學習它。 掌握人生的價值方向 過了些時間,人生歷練多了,我發現最有效率的人生不在於技巧的層面,而在於掌握人生正確的價值方向,擬定正確的人生優先次序與輕重緩急。以基督教的語言來表達,大意是說:一個人如果在今生的財富、成就上非常成功,在來生永世裏卻交白卷,所學到的效率技巧在永世裏又有什麼價值呢?「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性命 (靈魂)有什麼益處呢?」(可 8:36) 所以,提升生產力的最好方法是決定你人生的方向(價值觀),擬定人生的優先次序。選擇人生的輕重緩急是必須的,因為沒有人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完成每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聖經這樣教導我們: ●你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你們所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祂會加給你們。(太 6:32-33) ●求主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 90:12) ●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做糞土。(腓 3:8) ●你們這無知瞎眼的人哪!什麼是大的?是金子呢,還是叫金子成聖的殿呢? (太 23:17) ●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人生最主要的優先是什麼呢?)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太 22:36-39) 這幾節經文帶出下列幾個主要的概念,用現代語言來表達就是人生要有先後次序。比如讀大學,優先是功課,然後才是當家教,賺小錢兼顧生活。人生有主要次要:比如過感恩節,主要是全家團圓,次要是火雞大餐,不要為大餐搞得全家掃興。人生有輕重緩急:比如公司總裁只料理又重要又緊急的事,其他的事交給下屬管理。人生有主角配角之分:比如婚禮上新郎、新娘是主角,其他人不能喧賓奪主。 根據上述概念,我把聖經中的先後次序理念,以生活化的語言推演成下列五個應用層面,你看對提升人生的效率,是否略有幫助? 一.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 後求我所需和所要 因為神是創造主,我是受造者;神是超時空,我是次時空;神是自有永有,我是短暫有限;神是全智全能,我是渺小軟弱,所以我們來依附神所定規的價值觀,才能活出最有效率的人生。 神應許:若是我們從以自我為中心轉移到以神為中心,我們所需用的吃、喝、穿,祂一定會照顧。(太 6:31)我個人四十四年的傳道生涯,證實神的應許是真的。 二.先求貢獻再求報酬 聖經教導我們:先撒種,後收割;先付出,後回報;先投資,後利潤;先耕耘,後收成。 馬可福音 8章 35節說:「失喪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現代人太過急功近利,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考慮即使起先僥倖成功,長遠來說,不可能永久蒙蔽別人。這種優先貢獻的觀念,體現在下列生活的智慧上── 改變對方最短的路是改變自己。 交一個好朋友的捷徑是先做他的好朋友。 先努力發現別人的優點,連帶你也會找到自己的長處。 要求別人了解我之前,先去了解別人。 遵行這種先後秩序的人是有福的。…
Read more

人生目標步步選

回憶兒時的宏偉志願,不免啞然失笑。 人活一輩子,在各個不同的年齡組,遭逢不同的歷史階段 ,定睛於不同的目標,無不朝著得益、獲利之方向而努力奔跑。 追逐各種人生目標 好笑我孩提時,志嚮曾幼稚得可憐。因為那時缺衣、少食、貧寒,就常到山上用彈弓打鳥,為得一點肉類補充。有一次,打得一隻肥肥的斑鳩,獵物卻被別人掠走了;一氣之下定意要買桿氣槍,高效能地多打些鳥兒。於是就開始卯勁地拾荒──賣廢品,一分分地攢錢,幾年工夫下來,居然湊夠了百元,待臨門一擲千金時,不期被父親給強行沒收了銀子,嚴禁我買。確實那筆款項忒大了,相當於當時工人半年的工資!鳥銃沒買成,勤儉節約的稟性卻歪打正著塑成了。 青春期間我的理想變成想上大學,但硬是給橫空出世的「文革」給毀了:一律靠出身好、有「後門 」,才能被推薦為「工農兵大學生 」。俺的家庭成分不佳,自是無緣。一直到高中畢業後三年,統考制重啟,我才得以考入高校,實現了宿願。 在校時又鎖定了新的標向:志在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傑出生。我以懸樑刺股之幹勁,在德、智、體各方面刻苦用功,兩年後有幸榮獲了「全國三好學生」的稱號,在《 中國青年報》的光榮榜上題名。 畢業後,以優異成績留校任教,須臾便確立了事業新鵠的。我本想繼承父業,從事放射學,成名成家,惜醫院規定「父子不能同科」,不得不改選內科。既轉之、則安之,照樣幹好這一行,當個良醫名師,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我又發奮拼搏、力爭上游,苦戰八年,被評上了最年輕的「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並載入了《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等。 留學風勁吹,捲我於九十年代初自費留洋,想在國際學術舞臺上試試身手。多年來我先後遊學歐美,在德、英、美、加諸國大學醫院工作,發表了些論文,以致被收進《劍橋國際傳記辭典》、受邀為紐約科學院會員等。輾轉旅居之末,安營在「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加國多倫多。 虛幻的人生目標 當這些成家立業、名利雙收、移民海外富國等人生目標都依次實現了以後,於一般國人旁觀者眼中似乎風光了得,可是當事者我卻意外地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那般快意,一旦擁有後,身為「物主」的滋味並非恁的美滋、踏實。反倒有點覺得願望與期盼大概還是滯留在憧憬與求索的階段較好,到手後也就那麼.事啦。而燦爛金貴的青春與光陰,卻就是在這逐水草而居的碌碌中悄然流逝了。 我不由地聯想起了熊瞎子掰棒子的故事:狗熊鑽進了苞穀地,面對大片的玉蜀黍,興奮、起勁地掰著,擰下一個就夾在胳肢窩裡;又折一個再夾進去,前一個自然就掉在地上了,所以掰到最後,腋下夾著的始終是一支,白忙乎了一頓。 清夜捫心,對觀吾等在人生中追求的一個又一個的靶標,頗有點類似此故事所影射的涵義。生活的意義難道就只是事業有成和青史留名嗎?縱然「五子登科」等目的皆達到了,將之串起來呈現著耀眼的光環,可是當人老珠黃之際,它們還能有多大用場?尚還未老的我已經品出這之中的虛空味兒來了,遑論屆時的實際感受呢! 就這樣,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開始不時地認真冥想生命的真諦到底是什麼?人生的目標究竟是啥? 芸芸動物,是出自於肚腹飲食 的低級本能而汲汲存在;獨具精神思想的智人,活著的理念應該超高得多。可為啥還是質變不了、昇華不上來,同樣在追尋著物質或虛得浪名,營營著從不滿足;達到了一個目的後就轉接著另一個。或許就是緣於心靈之中有一塊方寸始終填不滿所致? 重要的人生目標 高等之人類,必然應有個終極命旨而不同凡響。否則活於世的意義便混同於禽獸,只是簡單、機械地吃、睡、繁殖;「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枉為了萬物之靈。然而這個大目的究竟是甚麼?直叫他(她)與自然界其它眾生大相徑庭?我模模糊糊地從海內古往諸子百家中捋過篩尋著;又懵懵懂懂地從域外今來著名哲士中發掘著,輒未得圓滿之解。就在此時我接觸了「西方洋教」,走進了基督教的殿堂。 幾經門裡、門外的理論與實踐的洗鍊,最終誠心歸依了耶穌,從而也獲得了這一懸疑的解答。 地球上的一切均是宇宙的主宰所締造的,所有生物不論是靜的植物、還是動的活物,皆是為了裝點江山多嬌,不致荒蕪蒼涼,同時亦為大地的主人──人類提供果腹棲身之境。這龐大複雜,並無意識形態的生命群體,存在的價值只有一個──受用於管理世界的人類,並為人類提供生存的需求。 而具有高度智慧的人類,活著的宗旨也只有一個──朝向著創始成終的上主天父,為了訴說祂的美德(賽43:21)。只可惜後來驕傲的人類悖逆了神,開始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膨脹,不再尊主為大,喪失了原應具備的價值觀與德行、品質。惟獨那些上帝的選民,接受了聖靈,悔改認罪,重生得救,才得「重 新做人」、返璞歸真又煥發了榮耀神的資質。 上帝藉著《聖經》曉諭世人,眾生的今世之終結並非真正地了結,人在離世後,靈魂會暫厝於陰間與樂園,等待著將來的復活,接受基督的大審判;然後分流,信徒上到天堂裡享受永生,不信者下至火湖中遭受永刑。所以,俗語所說的「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不無道理,因為寄居在人心裡的那靈魂本體確實是「萬壽無疆」的。 人啊人!切莫短視淺見,只顧眼皮子底下的蠅頭小利,而要矚目在無垠的長命永恒上。而那個促使著人不停地定標、排序趨之的心壑,除了無限大的上主能夠充滿它以外,任何別的都不能填補、充滿之。人只有找到了真神,方能獲得心靈的完全、飽足與慰藉,從而放慢、停止隨波逐俗的悸動。正由於有了終極的正確目標,把永生之道置於序列的首位,人便不再近視盯著少時的圖謀,而朝著久遠長期的標竿進深。誠然在這一過程中仍可有著自己的「近憂」,但至少不會偏離方向,把它納為「遠慮」框架下的一個中間環節,變為神子民為榮耀主、訴說祂美德的一部分。 至高的人生目標 隨著我的馬齒徒增,心思已迥異於昔。回首當初那些「遠大理想 」、「宏偉志願」,未免啞然失笑,不啻為急功近利、被「巴掌山」 擋住了雙眼。我想起了回國時探訪 兒時生活過的大雜院,很詫異一直認為蠻大的院落竟然這麼的狹小,顯示出幼時的淺視目光、井蛙觀天。同理,「曾經滄海」後檢視起初的「鴻鵠之志」,原來不過亦是燕雀之圖。 我歸主以後,聖靈引導下的心態更是發生巨變,特別是以往看重的那些世俗的勞什子,已不復激起自個兒津津樂道地海誇的興致和欲望。如今注目放眼的是那些大音希聲的聖工與獎賞,即「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太6:31-33),鞭策激勵自己向著「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弗4:13)這個標竿直跑。嘗藉著神賜予的軍裝與恩賜,在屬靈的征戰中施展才智,忠心恪職,當好天國的精兵、步步為營得勝。 我如今的人生目標和優先順序可謂明確見底:為了榮神益人,積財寶在天。雖然也還在默禱著物質生活的需要,以及夫妻兒女的和美等,其實在我開口以先,主都已知道並且賜給了;往往我所慾的只是些銅和鐵,神慷慨賜給的都是些金和銀。曾經心旌所繫的名譽口碑之物,抑或社會地位形象,現在祈求時則不同昔日:世人怎麼瞧我已不打緊,是成是敗皆不在乎;而無遠弗屆的基督怎樣看我才是至關重要。只歡喜自己的名字被記錄在天,而非賞頌在人世間,畢竟那才是未來進入新天新地之城門的鑰匙。 <

在祂的羽翼下

在死蔭的幽谷中,上帝變得更真實、更可靠。 丹儀躺上手術檯,雙腿攤開放在兩邊的支架上時,才發現自己不停地顫抖。護士幫她把薄被蓋好,一張佈滿皺紋的臉、鼻樑上架著眼鏡俯視下來,輕聲愉快地說:「您喜歡旅行嗎?」 「嗯!」 「喜歡去哪旅行?」 「……」 「山上、湖邊、海灘?」護士的心情極好。 她乏力地點點頭。 「現在您可以選一個想去的地方,好好玩!」 說完,護士把麻醉藥打入她手腕的血管中,站在她身後的麻醉師手拿氧氣罩,應和著說:「旅途愉快!」然後,她就昏睡過去,不省人事。 充滿了擔心害怕 上個星期好友麗雯在電話中安撫:「唉!還不就是女人的毛病。妳現在正好在這個年齡層,動過這手術的女人多得是,不用擔心啦! 」麗雯今年七十八歲,非常慶幸自己四十歲便停了經。「你不知道我有多開心!」 麗雯說得倒輕鬆。雖然不用開腸剖肚,但是儀器像怪手一樣伸進體內,要說不擔心害怕是騙人的。況且身體裡長了不該長的東西,究竟嚴不嚴重,在化驗報告出來之前誰都不敢打保票。不是只有丹儀一個人提心吊膽,剛剛在休息病房裡 ,四個四十來歲的女人鴉雀無聲,相對無語,像等待被屠宰的羊。斜對面把頭髮染成紅色的那一位盯著天花板發呆、正對面又瘦又小的那一個拿著 iphoe胡亂地撥劃、隔壁床的胖女子捧著一本書,久久也不見她翻頁。薄被下,她們清一色穿著白底印有淡藍圖案的手術衣,手術衣下除了一雙白襪之外,是她們一絲不掛的胴體。護士囑咐務必要把身上所有物品都拿下來,包括眼鏡、耳環,還有婚戒。 丹儀半躺在床上,延續她一向的習慣:禱告。而且這習慣在得知必須手術之後更加密集與殷切。 迫切地禱告 「耶穌啊!請保守我的身體,賜給我健康,讓所有參與治療的醫生有能力和智慧做出正確的決定,手術時能集中精神,不出任何一點差錯……。請你讓我能快速地恢復健康,沒有任何的後遺症或副作用 ……。主啊!請你與我同在,因為我需要你!」丹儀閉上眼睛,喃喃細語,也不管用辭是否華麗,她一股勁兒地向耶穌傾吐心中的顧慮。半小時之前護士讓她服下的鎮定劑正在發揮作用,此刻她必須更加集中精神,因為眼皮似乎越來越重,心神也越來越模糊。 「偉太太、偉太太!」護士輕喊著丹儀,「時候到了!」 丹儀從睡夢中被叫醒,還來不及反應,便被推了出去。 手術房裡有一排藍色的幕帘,隔開正在進行的手術和等候的人。那個帶著眼鏡、笑起來有明顯皺紋 、雙手冰冷的護士過來,在丹儀的手背上紮入一針,然後接上一根點滴管。點滴讓丹儀感到整隻手臂緊塞、酸痛,很不舒服。隨即護士又在她胸前和腋下貼上兩顆看似小薄片電池的東西,說他們必須持續觀察、追蹤她的心跳和呼吸。 周圍許多頭戴綠色塑膠帽、身套藍色塑膠衣的護理人員走來走去。丹儀靜靜看著他們,像在看一場戲。 十一點半,輪到丹儀躺上手術臺。胯下大開之外,護士還要求丹儀把兩隻手臂張開,聽說是為了防止麻醉後,雙手會在手術時不經意地掉下來,所以必須綁起來。彷彿上了刑架,被五花大綁!丹儀的身體抖得更厲害了。 漫長的一天 再次聽到「偉太太、偉太太﹗」的叫聲,丹儀覺得自己從好遠好遠的地方、好深好深的洞穴中被喚回來。 「結束了!」護士說。「您去了什麼地方旅行了?」 丹儀只覺得好疲倦、好恍惚。她呢呢喃喃說了一些什麼,沒心情 也沒力氣和護士搭訕。抬頭看看時鐘,十二點十分。 再次進到休息病房,丹儀只想繼續睡覺,麻醉藥依然緊緊控制著她。所幸院方不催也不急,讓病人依各人所需的時間休息。她不知道自己又睡了多久,直到周遭輕鬆談笑的聲音進入她的耳際。 早上那些靜默無語的同房病人,現在正在閒聊:自己的子宮問題 、母親的子宮問題、朋友的子宮問題……。丹儀在那四十分鐘的手術中流失了大量的血,再加上原本就有的貧血毛病,無怪乎現在會感到頭暈目眩。 但是在麻醉藥漸漸退去之後,她也可以坐起來吃點東西、喝點水,並靠護士的幫忙下床走動。 等到先生出現在病房門口時,丹儀已經換好衣服,準備出院回家。表面上看來,她跟早上離開家門時沒有兩樣:一樣的衣服,一樣的背包,只是在站起來時,她必須緊緊勾住先生的臂膀,緩步前行。 天,正飄下細細的白雪,輕拂過她的臉頰,像溫柔的撫摸。丹儀想起不堪撒萊的虐待,逃到沙漠中的夏甲;她在得到天使的安慰之後,寬心地說:現在我看見那看顧我的神。(創 6:14) 回到家,丈夫在廚房準備晚餐。丹儀虛弱地坐在壁爐前,烤著暖暖的爐火。不知怎地,她突然哭得像個嬰孩。 女兒過來輕聲問:「傷口痛,是嗎?」 不是、不是的!哦,她多麼擔心害怕啊,在手術之前!她沒有到處嚷嚷,也沒跟太多人提起,因為不想讓自己的思緒停留在那上頭太久,因為害怕……。…
Read more

戰勝憂慮

● 憂慮是用昨天的困難,來浪費今天的時間,窒息明天的機會。 ● 憂慮讓人如同坐在搖椅上,原地擺動,卻不能前進半步。 ● 憂慮會減少或者妨害一個人行動的力量。 ● 煩惱與喜悅,成功與失敗,僅繫於一念之間。 ● 白天忙到沒時間憂慮,晚上累到沒力氣憂慮的人,有福了。 ● 過去已經無法改變,你若為將來憂慮,非但無法除去明天的煩惱,反倒耗損了寶貴的力量,破壞了原本美好的今天。 ● 我們的困難是發現上帝解決之道的機會。 ●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 4:6-7)

影響成敗的優先次序

要掌握人生的幸福,你必須妥善處理五個生活的要項:把握目的、遵守規範、優先次序、掃除障礙及有智慧的能力。本文將聚焦於其中一個要項──優先次序。 人生優先次序的重要性 我們的人生除了要有了正確的目標,依循一定的軌道(規範)而行之外,還必須確定事情的優先次序。正如火車的行駛也有優先次序,慢車必須讓直達快車先走。如果慢車的司機不服氣,偏要與快車爭先恐後,其結局將可想而知。 許多時候無法把事情處理的很好,是因為沒有掌握它們的優先次序。我們常常把一些瑣碎的事情,或心中喜好的事情放在人生次序的前端,而把一些重要的事情放在後面,以致於我們的人生變得頭重腳輕,內外失調,甚至完全失控。 有學生把嬉戲玩樂放在讀書的前面,結果聯考失敗,名落孫山。有人把工作放在身體健康的前面,結果事業成功,但是卻失去了身體的健康,甚至喪失了寶貴的生命。有人把金錢放在親情的前面,結果為了遺產打官司,兄弟翻臉成仇。這些都是把優先次序搞錯了,以致於造成人生的許多失敗。 正確的價值觀 事情的優先次序和一個人的價值觀有密切的關係。要有正確的優 先次序,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一個正確的價值觀,能平衡人生的各個層面,在家庭、事業、精神生活、健康、子女教育等方面做妥適的安排,不會為某一方面而犧牲另一方面。制訂優先次序時,不會厚彼薄此,或顧此失彼。幸福的人生,應該是有序不紊,滿了神祝福的人生。 人生是否有一個終極的價值,或最高的優先次序?耶穌說:「你們要先求神的國與祂的義,你們所需要的一切都會加給你們。」 (太 6:33)耶穌提出一個最優先的次序,就是先求有關於上帝的事情。祂說明一個重要的定律,如果我們把神的事情放在優先的位置,我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神必定會供應給我們。很多基督徒把次序顛倒了,先求自己的國,自己的義,而把神的事情置於腦後,以致於生活充滿憂慮,沒有平安。 今天如果要得到上帝的祝福,過平安、喜樂的生活,你必須調整你生活的優先次序,把神的國與祂的義放在最前面,你不必擔心生活 ,神必定照著祂的應許供應你的需要,並且你會得到主裡面的喜樂與平安。

七個月又三年

心路歷程:七個月的感情,花了三年的磨練才跨越。 「小靜,我覺得你真的很特別。我也曾談過戀愛,也經歷過分手。可是,無論是對方還是我提出分手,我都會馬上把這段關係切斷:不再跟他聯絡,不想再做朋友,不想關心,更別說在他有困難時給予幫助了。因為那實在太痛了,我從沒看過哪個人,不想趕快擺脫這樣的傷痛。 」同事如此說,「可是,妳卻彷彿把這段關係放在手邊,時不時拿起來回憶一下,自我檢視一番,再放回去,反反覆覆,都三年了。以前 ,我以為是妳太固執或是有毛病;現在,我卻慢慢發現,在這樣的反反覆覆中,妳反而成長了。」 「是呀!」小靜苦笑著回答:「其實我也想離開這段關係,我也是正常人,也很痛苦。只是上帝不讓我走。」 對愛卻步從家出發 小靜從來沒有談過戀愛。即便大學時期曾經有不錯的追求者,卻始終讓她對於感情卻步。小靜的爸爸媽媽就和多數的父母一樣,感情不算差,但總會在生活的各種壓力中,伴隨著一些爭執與衝突,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婆媳問題」。雖然小靜一家人不與奶奶住在一起,可是重視傳統觀念的爸爸,總將長子的身份扛在自己肩上,只要奶奶或叔叔們家中有什麼要求,爸爸總是答應幫忙,絲毫不考慮這些要求是否合理。這一點,總令小靜的媽媽感到為難。身為長媳,她也想配合先生的要求,然而,以教育為專業的她,卻又深知配合不會解決家中的問題。夫妻之間的衝突,時常由此而來。 過去,對於父母之間那些來自上一代的爭執,小靜並不知道個中錯縱複雜的糾葛,直到 16歲那年,小靜的媽媽生病,這些糾葛才一點一滴地被剖開。 母親生病後,與父親的關係經歷了些微妙的變化。小靜父母的家族人中,從沒有人得過癌症。當時,社會上對於癌症的觀念不如現在發達,家人們只知道那是很嚴重的疾病,可能會死;患了如此嚴重的病,可能是因為做壞事,或是一種咒詛……。這些種種的不了解,無形中都造成小靜母親的負擔。除了不了解之外,在觀念保守家庭長大的父親,從小就被教導男人應該是鐵錚錚、負責任的好漢子。於是,當妻子生病時,小靜的父親一心只想妻子趕快好起來,盡其所能做到他所認為丈夫的責任,卻忽略妻子此時心中最需要的不是盡責,而是一位有血淚的男人所給予的愛護。 這些壓力,再加上化療時身心的變化,小靜的母親開始有些許憂鬱的反應。 當母親有這些反應時,她會跟小靜訴說曾經在婆媳關係中受到的痛苦。於是,小靜逐漸明白,為何她們一家人不跟奶奶住在一塊;為何兒時跟堂弟爭玩具吵架,她總會被媽媽嚴厲地責打;為何牽扯到爸爸家中的事,爸媽總會吵得特別嚴重。這一切,讓小靜開始對於自己的親人,連同自己都感到羞愧,更令小靜對於愛情這回事深感懷疑。所以,即使有不錯的對象追求,她卻無法相信真會有人愛上她。她認為只有上帝的愛是可靠的,其他人,包含她對自己的愛,都是不可靠的。 七月戀情經歷破碎 在小靜大學畢業後的隔一年,她認識了一位弟兄,兩個人在一個合作的計畫中,從互相看不順眼,到相識、相知、相戀。在交往的過程中,小靜嚐到愛情的甜美,卻也讓自己陷入了一個未知的世界。當小靜不再只是自己一人時,她必須開始面對更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兩個人的未來;面對另一個人的個性,還有另一個人的家庭。 然而,小靜一直很努力,希望兩人能夠認真經營這段關係,多一點相處時間、多一點交流。原來,在小靜的心中,她害怕這段關係也會變成只是一種責任,而不是愛,於是,她期待藉由努力經營,打造出一段理想的感情:無話不談,沒有秘密,互相關心,成為對方重要的心靈支柱等等。但這些要求,卻成了男友忙碌生活的負擔。兩人開始意識到,彼此原生家庭的不同,以致於彼此對於家人的期待,逐漸變成兩人關係的阻礙。男友認為小靜的索求無度,把他壓得喘不過氣;小靜則認為男友對兩人的關係不夠重視,自己被男友扔在一邊。原本,男友計畫在小靜唸完書後,兩人就結婚。最後,卻是在遠距離的情況下,小靜被迫接受這段關係的終結。 當男友告訴小靜,這段關係就走到此,希望兩人繼續做朋友時,小靜感覺自己的世界彷彿崩裂了。她從沒想過,這段原本以為會走一輩子的情感,居然只維持了七個月。頓時,小靜感到自己徹底的失敗,她不斷地反省,是否自己不夠好 ?是否自己哪裡做錯了?她亦不斷面對心中各式各樣、錯綜複雜的感受:被對方欺騙,以及共同朋友的眼光,甚至關於兩人不實的流言蜚語。 就在分手的隔天,小靜在 Good TV(好消息電視台上),聽到鄭秀文的歌。當時小靜一點也沒有心思去聽歌詞在唱什麼,但是,就在歌曲結束時,電視上打出一行大大的字幕,吸引了小靜的注意:「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 (歌 8:4)於是,小靜拿起聖經將雅歌讀了一遍。這卷書她曾讀過,卻不大明白,直到此刻,儘管仍舊不明白這段話的意思,小靜卻感覺到神的話語給了她安慰。 尋愛之旅進入真實 分手後,男友與小靜仍然保持聯絡,彼此曾想過是否復合,卻在試圖保持這段關係,同時又無法逃避心中複雜的情感之中,互相撕扯 ,直到連兩人僅剩的友誼也破裂。 在走過分手傷痛的過程中,身邊的人給了小靜許多建議:「不要再跟他聯絡,也不要再理他」、「 大罵他一頓,然後把他踹到一邊吧 !下一個會更好」,可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每當小靜心裡出現對前男友的負面情緒時,總會伴隨著過往甜蜜的畫面,讓她狠不下心來苛責對方。就在如此矛盾,找不到出口的情況下,小靜開始認真地寫日記,將一切心情都告訴神;她也聽從傳道人的建議,買了《如何為妳的丈夫禱告》一書,按照每天的進度,為前男友未來的婚姻禱告。如此禱告持續了一個月後,小靜發現自己看待前男友的眼光,以及過去這段關係的糾結,開始有了轉變。更重要的是,神逐漸讓小靜看見,她必須面對原生家庭對她帶來的影響。 在重新審視家庭所帶來的影響時,小靜面對了更大的挫折,這些挫折,不僅來自父母、奶奶,更來自她與神之間的關係。過去,小靜總認為一個好的基督徒,就是無論遇到任何風浪,都是平靜、安穩與喜樂的,可以有壞情緒、抱怨,但是要趕快消滅它們,不能讓它們變成毒瘤,這樣的想像,讓小靜不知不覺中,打造出一種「複製人」的偶像。然而,從愛情的挫折,一路走到在家庭中受到的傷害,小靜發現自己無法再壓抑著情緒,也不得不面對自己赤身露體的醜陋了。就當小靜開始將過去的痛苦帶到神面前時,這些醜陋卻成為讓小靜得以更真實地,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有靈的活人的養份。「複製人」與真實自我之間的裂痕,所帶來的矛盾與痛苦,因為神的愛,讓小靜得以不同的眼光,體恤奶奶、爸爸和媽媽的不完美。 走過傷痛沒有捷徑 就在小靜開始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原生家庭時,考驗又再度臨到她。在公司尾牙上,小靜見到了她認為是那段感情的介入者。當晚,小靜一個人坐在床上,放聲痛哭了許久。起初,她試圖壓抑,想要倒頭就睡,然而心中有個聲音,告訴她不要害怕,也不要壓抑,盡情地哭吧!於是,她放棄再拾起它的念頭,拋下理性、放聲痛哭。在那一刻,她才明白自己有多麼脆弱、無助,卻又如此真實地與神同在;沒有任何偽裝,彷彿神與她一同看著那個赤裸的、軟弱無助的她。 隔天醒來後,小靜發現她痊癒了。她不再責怪那個她認為是介入者的女孩,也不再感到心痛。 原來,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許多不愉快的事,造成許多傷痕。這些傷痕就像小木刺扎在指頭裡,若沒有馬上拔出,之後 ,人體自癒系統啟動,皮膚慢慢地長了出來,小木刺與皮肉包覆在一塊,時間一久,人便自然而然地將它當作身體的一部分,不再想去觸碰它,只有偶爾不小心擠壓到那個部位時,才會因為一點痛楚而想到它的存在。 小木刺沒有消失,只是人以為它消失了。小木刺一旦累積過多、過久,人就會因而變得過度敏感、生病。即便如此,多數人還是寧可與小木刺共處,也不願將它拔出。到了要拔出它們的時候,就要面對要經歷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首先 ,要把皮剪開;其次,將肉挖開、翻開,辨識出小木刺的位置;再將小木刺夾出。這時,你的肉與神經都必須忍受小木刺離開體內後,留下的空位;最後,耐心等候皮肉和神經再次長出來。 「七個月的感情,卻花了三年才跨越。過去,我的心裡彷彿有一條線,將我與他綁在一塊,每當我越想拉近、拉緊這條線,讓它變得更安全時,它就會變成鐵鍊,反而讓我離它越遠。當我想放棄,乾脆把線斬斷時,卻又會發生些什麼事,把我的心莫名其妙地扯回來。」小靜笑著繼續說道:「但是,我卻在當中體會到,神是一切的答案,唯有住在祂裡面,我的心才能得到安息。」 七個月又三年,在小靜的身上,我看見神如何讓一個女孩,變得更真實與自由。 評審意見 在此次徵文一片身體病痛聲中,此篇描述「情傷」的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失戀的滋味,涉及當事者的敏感度,作者的細膩心思和自省能力,這場「內心戲」大有看頭,真實與自由的標竿,確實令人嚮往。…
Read more

他成了眾人的祝福

戰勝逆境的內在力量,來自於那位全能者。 「嗚魯賽!He bothers me again!」(煩死了!他又來吵我),15床的病人氣沖沖地跑到護理站告狀,打斷了護士們的晨間交班。大家圓瞪著大眼看著他,既沒安慰也沒絲毫同情的模樣,其實這只是每日必上的一幕戲的序曲罷了,一天裡,他總要告 N次類似這樣的狀,護士們早已見怪不怪,搖搖頭各自忙自己的事去了。 小冰剛到這家療養院上班時,總會大發熱心地試圖排解每個病人的大小問題,後來發現這些病人的問題癥結,就是三個字;沒事幹。在他們枯躁的療養生涯裡,告狀成了一種帶點詭異的樂趣。漸漸地,小冰也麻木了,也學會哼哼哈哈以微笑帶過。 這家療養院以日裔病人佔多數 ,所以院中到處可聽到日語。小冰曾學過一點日語,簡單的溝通難不倒她,加上她謙和的笑容,人緣算是不錯。在她上班的時段裡,病房大致都安詳寧靜,一些同事也都樂意與她搭檔上班。 不一樣的病人 小冰知道 15床是衝著 16床那個華裔病人發難的。 16床是位中過一次風,患糖尿病並截肢的病人。因為糖尿病傷口不易癒合的緣故,他左腿齊膝截肢的傷口一直好不了,有時還發出難聞的臭味。每次小冰幫他傷口護理時,看到血淋淋肌肉連著骨骼的樣子,心裡就很難過。病痛帶給人的折磨宛如眼前這個傷口,不僅痛徹心肺,更痛入肌理。但奇怪的是,每當替這個病人換藥時,總隱約聽到優美的歌聲從他口中發出。病人半瞇著眼的表情也充滿喜樂與平和。 有一次,小冰忍不住好奇地問他:「你唱的是什麼歌?好好聽喔 !」 病人笑了:「好聽嗎?這是聖詩!」 「你是以詩歌來抵抗傷口的痛嗎?」 「噢,不,我是以詩歌來讚美神,感謝祂讓我還擁有一隻完好的右腳。」 小冰一時為之語塞,這種論調她從未聽過。 「很高興妳喜歡聽聖詩,我隔床的這個病友,最恨我唱詩歌了, 」說到這裡他咯咯地笑了,「他說那是追思禮拜唱的歌,聽多了晦氣 。」 小冰聞言也笑了,「原來他說的 bother是指這個呀!」她輕輕拍著裹得圓鼓鼓的膝蓋,「下回你教我唱吧!」 療養院的病人,大多是慢性病,病情起伏不大,相對地,家屬來探望的也不太多,因此,徘徊於樹間花叢,引頸企盼親人來訪的寂寞身影隨處可見。16床病人在這群人中,算是幸運的,他的親人、教會牧者和會友,時不時會來看他,他們帶來許多屬靈的書報雜誌,和一些喜樂帶有盼望的詩歌 CD,當然也不乏虔誠地為他禱告。 天使般歌聲慰心靈 唯恐妨礙病房的安寧,他們總是選在病人午睡醒來的四點多來。照說,四、五個人合唱的音量算蠻 大的,但由於詩歌的旋律柔美、優雅,倒也不覺刺耳。每當這時候,病房喧囂的聲音不見了,呻吟喊痛的呼叫不見了,引人安靜的旋律,迴蕩在病痛愁苦的空間裡,安慰著許多憂患傷痛的心靈。小冰尤其享受那可以柔緩地撫平心間皺摺的歌詞。她雖然不是基督徒,但從基督徒身上,獲取了縷縷馨香振作的啟示,使得她時時暗盼著,那些帶來天使歌聲之訪者的來臨。 除了詩歌,牧師有時也會講點簡單的道,他原先只用華語對 16床說,後來他看病房門口,探頭探腦的人愈來愈多,他索性用英語開講,雖有口音卻也言簡意賅,表達了正確的訊息。 尋得寶書 小冰本是無神論者,在她過去的生命中,永遠只服膺著一個屹立不搖的信念,那就是「凡事都要靠自己」。然而當她看到 16床病人 能在患難、病痛中保有樂觀與感恩 ,她深深地被感動了,這應該是基督信仰帶來的力量吧!有了這層領悟,她向 16床病人借來聖經,她相信這本書裡,一定藏有寶藏,深藏著生命的意義,和人類終極的使命及去處。她愈看愈入迷,彷彿入寶山,雙手捧寶回。雖然她還不完全懂,聖經卻為她的人生呈現了不同的面貌。 有一天,她替 16床病人換藥,隨口問了一個問題:「你不覺得肢殘是你人生的缺陷嗎?」…
Read more

四季禮贊

若問春天何時來?我說百花盛開時。 春天── 綠原上的花兒朵朵含笑,就像天真爛漫的女孩,迎向青春美麗的人生。 若問夏天何時來?我說艷陽高照時。 夏天── 火紅的太陽閃爍耀眼,猶如風華正茂的少女,憧憬幸福快樂的未來。 若問秋天何時來?我說彩葉飛舞時。 秋天── 繽紛彩葉飄揚的美姿,仿若年華醇熟的婦人,展現圓融歲月的練達。 若問冬天何時來?我說寒風呼嘯時。 冬天── 紛飛的雪花如夢似幻,彷彿鬢髮銀白的老人,準備榮美換幕的到來。 春天的溫柔令人陶醉; 夏天的熱情給人溫暖; 秋天的詩意使人嚮往; 冬天的神秘讓人遐想。 若問這是誰傑作? 當你嗅到花兒的芳香; 當你聽見百鳥的鳴唱; 當你品嚐人間的美食; 當你觀賞大地的景致。 若問這是誰賜予? 這就是耶和華── 創造天地萬物的主,賜我永恆救贖的神! 我要感謝祂── 讓我的生命時季有春夏秋冬,使我的人生充滿繽紛的色彩。

感恩的人, 必蒙大恩

感恩是榮耀上帝,恩待自己,祝福別人。 在兒童主日學的班級裏面,老師問小朋友:「感恩節的時候,誰應該向神感恩?」小寶回答:「除了那隻火雞以外,每一個人都應該向神感恩。」如果你不是火雞,你就應當向神感恩! 容易忘恩的人 做為一名基督徒,你懂得感恩嗎?說不懂得感恩,你一定覺得很委曲;但是否凡事謝恩呢?那又差得太遠了!請想想看,你最近一次向上帝感恩是在什麼時候?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們就是如此容易忘恩,不是嗎? 神的選民──以色列人又如何呢?看看他們的歷史,充滿了神豐富的祝福。當年,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不久他們就來到了紅海邊上,面對眼前一片汪洋大海,無法前進,後面又有埃及法老王的追兵迫近。正當這二、三百萬的以色列──老、弱、婦、孺落入進退維谷、死路一條的千鈞一髮之際,神行了一個大神蹟,使紅海的水分開來,變成了一條乾爽的道路,以色列人終於平安地渡過紅海,一個也沒有失落。但當他們脫離危險之地到達安全的地方,他們竟然開始埋怨:沒有水喝、沒有肉吃,寧可回到埃及做苦工,也不要葬身在這片曠野。 聖經記載以色列人漂流曠野四十年期間,神用特別的方法保守他們的生命安全、衣食無缺,直到進入迦南美地。但他們卻至少有十次很嚴重的埋怨摩西和上帝。連曾經親眼看見、親身經歷神這麼大恩典的以色列人尚且如此忘恩,何況你我呢? 路加福音 17:11-19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次,耶穌經過撒瑪利亞和加利利交界的一個小村莊,在這個偏遠的地方,收容了十個長大痲瘋而被隔離的病人! 當耶穌來到這小村莊裡,祂就醫治了這十個長大痲瘋的病人,結果只有一個人回來向耶穌感恩。耶穌對他說:「你的信救了你。」( 路 17:19)這個病人因著感恩的行動,就得到一個非常大的恩典──靈魂得救贖。感恩的威力是如此巨大!感恩的人必然要蒙受更大的恩典!讓我們來學習這個真理,作一個感恩的人。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參加學校的基督徒團契。有一次,我們去探訪一個痲瘋病人收容所,那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近距離接觸痲瘋病人。 痲瘋病是由一種桿菌病毒感染的疾病,會破壞患者的末梢神經,尤其是四肢。對外來的刺激沒有知覺和反應,而且容易潰爛,很難復原,最後整個手腳的指頭都斷掉了,變成綣曲的。甚至眼睛斜了,嘴巴歪了,耳朵爛了,鼻子塌了,整個臉都扭曲變形得非常醜陋可怕。到今天,凡是長大痲瘋的都一定要被隔離的!這非常可憐的一群人。 與世隔絕的人 利未記十三和十四章詳細提到處理痲瘋病人的方法。痲瘋病在猶 太人的傳統看來,不僅是一種會傳染、身體的疾病,更嚴重的是把它當成一種會傳染的屬靈「疾病」來處理!病人所用的一切衣物或器具 都變成不潔淨,一定要燒毀丟棄;而且要把病人驅趕、離開群眾,隔離在偏遠、人煙罕至的地方。在當時猶太社會的律法標準下,痲瘋病已經不是一般會傳染的疾病,而是和信仰與屬靈有關,是會「傳染」的、不淨潔的罪。因此,病人一定要被隔離,不准進入聖城耶路撒冷,更不准進入聖殿去獻祭敬拜。他們被關禁在荒郊野外的地方,和外界斷絕一切來往──家庭的、社會的、心靈的、信仰的。如果痲瘋病得了醫治,還必須通過祭司做最後的檢察;驗證后,才能恢復正常的生活。 因此,一個人一旦感染上痲瘋病,就變成一個最可憐的人,被關禁隔離,完全被社會拋棄、遺忘!他們身體被隔離,這還能夠忍受;但是心靈與外界隔絕,永遠都在黑暗痛苦當中,如行屍走肉一般,生不如死。這群人的人生沒有盼望、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好像被宣判了死刑,正等待處決的刑犯,活著只為著一件事情──等死! 心靈的痲瘋病 各位朋友,此時你是否覺得很慶幸:我沒染上痲瘋病,很健康正常!是的,表面上我們活得很健康、很正常,但是我們的心靈裏面卻都患了很嚴重的痲瘋病。我們都是被拒絕的人!你沒有被拒絕過嗎?你沒有被排斥過、被拋棄過嗎? 美國著名的基督教心理學家杜布森( James Dobson)曾感嘆:今天世界的文化都是叫人自卑的文化!他舉了兩個實例,第一個是聰明程度(IQ)──書讀得好不好?華人父母之間熱門的話題不外乎:你的孩子唸東邊的佛(哈佛大學),還是西邊的佛(史丹佛大學)呢?是熱門或冷門的科系?你說讀名牌大學、頂尖科系的人多數呢?還是少數?結論是: 99%以上的孩子都很自卑!人比人氣死人,所以,絕大多數的人都因此被排斥拒絕而產生過自卑感,甚至有人會自暴自棄。第二個令人感覺自卑的文化是身材外貌。俊男美女型的人物,已成為時下年輕人瘋狂追求、盲目崇拜的偶像。多少青少年競相整形、變裝,終至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自信。 若再加上因卑微的出身背景而被藐視唾棄的,或因感情挫折、婚姻失敗而被離棄的,或因身心殘障而遭家人棄養的,或因家庭關係破裂而分離的……,為數更是不知凡幾!還有哪一個人沒被拒絕過?連耶穌都曾被拒絕過呢!而且我們也同時用相同的理由拒絕別人。所以我們每個人一方面被拒絕,同時也拒絕別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每一個人心靈裏面都染上了嚴重的痲瘋病,沒有一個人能倖免!尤有甚者,在還未信主的時候,我們因罪敗壞而與神隔絕,與救恩隔絕 !不是救恩拒絕我們,乃是我們拒絕了主耶穌的救贖。我們都因罪而被隔離在救恩門外,墮落在黑暗痛苦當中,人生失去意義與方向,充滿著絕望與無助。和痲瘋病人一樣 ,活著等死! 遇見耶穌喜獲新生 這群痲瘋病人當然很希望得到醫治,卻是難如登天!有一天,他們風聞,最近城裏來了一位年輕人,很有能力,而且非常有愛心,能醫治各種疑難雜症!這個年輕人好像名叫「耶穌」。果真有一天一大早,就聽到圍牆外面遠遠的地方,人聲吵雜得特別厲害,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似乎發生了什麼大事。這十個長大痲瘋的好奇地跑到圍牆邊,踮著腳尖往外面看,果真遠處有一群人從那兒走過。帶頭走在前面的好像是個年輕人,後面熙熙攘攘地跟著一群人──老弱婦孺都有,有拿拐杖的、有被扶、被背著的,看起來都是有病痛的人。 他們緊緊地跟著那個年輕人走,邊走邊喊著:「耶穌、夫子…… 。」這不正是這群痲瘋病人聽聞的那位有愛心、能醫病的耶穌嗎?所以他們就姑且一試,高聲喊著:「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 路 17:13)沒想到耶穌竟然聽見他們的喊聲,遠遠地看見他們,醫治了他們的病,而且要他們去給祭司察看。果真祭司一察看,證明他們的大痲風已經完全得了醫治,可以恢復正常人的生活。 如今耶穌醫治了這十個痲瘋病人,使他們獲得新生,得到家庭和社會的接納,又可以上耶路撒冷城 ,進入聖殿,向神敬拜獻祭,完全恢復正常人的生活。痲瘋病被醫好了。正如死刑犯獲得特赦般的「死而復活,失而又得」,實在是個天大的喜事,值得大肆慶祝一番。然而,他們回到家以後,開始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裏打滾,又恢復了原先吃、喝、玩、樂,沉淪犯罪的生活,早就把當初歡慶感恩的心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當這十個痲瘋病人當中的九個猶太人,因著神的選民的優越感所產生的驕傲,而忘記感恩的時候,唯有那個遭受猶太人歧視、排斥的撒瑪利亞人,謙卑地來到耶穌面前 ,「大聲歸榮耀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祂。」 (路:15-16)耶穌就對這個撒瑪利亞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路…
Read more

為「刺」感謝

在一次主日講道中,我的牧師敞開自己生命中的軟弱,坦誠地向我們的主獻上感謝的祭。我也為這生命剖開的餵養,及開啟我的「靈覺」而向主深深地感恩。 我的牧師有四個男孩,最小的兩個,分別是五歲和二歲,這兩位小男孩,一個有食物擾亂感官的統合失調問題,另一個有皮膚接觸的感官統合失調問題。表現出的徵狀就是難以使眾人明白的行為失控。例如:摀耳的尖叫、無端的撞人、咬人、無由的驚恐嚎哭,甚至拒絕咀嚼而厭食。 感恩節前夕的主日,牧師分享在孩子的特殊需要上,日日經歷主的憐憫和恩典,教導他更多體會天父的心,向主獻上至深的感謝。 我們也有「感統失調」 他誠實的分享到:每天醒來,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無論挑戰如何,你能克服!」但久了,人也許累了、麻了。聽到這裡,我不禁心生憐憫,思量著:「上帝為何允許這樣的折磨發生在祂僕人的家中 ?上帝每日的恩典在哪裡?」 同樣有著人軟弱的牧師,在與神獨處的片刻,也曾質問:「良善的神為何不醫治這兩個幼小無助的孩子?若能,他的講道與見證豈不更有能力?教會豈不因著神蹟的彰顯更吸引人歸主?也讓人更確信神的豐富恩典?」 但,牧師卻違反人性的思想邏輯,語出驚人地反問:「如果這是我們的想法,我們豈不也有了靈裡的感統失調?」 甚麼是靈裡的「感統失調?」 若我們「看」見難處和掙扎,卻不領受十字架上赦罪和醫治的盼望;「聽」見神的允諾,卻不明白神話語中的安慰和堅固;被聖靈的火「觸」動,卻毫無扎心的感受;「聞」到基督捨己以致於死的馨香,卻無動於衷;「吃、喝」基督被破碎的身體,卻無感於神的愛。 當我們患有頑固的靈裡「感統失調」,聽是要聽見神的說話,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神的作為,卻不曉得。用人定勝天的心志,經營合己意願的環境;自己運籌帷幄,冀求神順服我心中的盤算;只求主保守凡事順利平安,卻不願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 為什麼保羅要教導我們說,同受患難是「美事」呢?(腓 4:14)豈不因他認識到加在他身上的「那根刺」(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有「非凡」的功用,而能反視它為「可喜樂的」嗎?(林後 12:7-10) 因為這「刺」能讓哀慟的人在主前學習謙卑,在無助中單單仰望主。慢慢地,心裡所渴求的不再是吃喝什麼、穿什麼、用什麼;不再是肉體平安、財貨無缺的滿足。「刺」,使我們能用主所賜下的安慰去安慰在苦楚中的人,如果說我們能做些什麼,那都是因我們的主在客西馬尼園內流淚禱告,捨棄自己的意思,只求父神的旨意成全,最後死在十字架上的順服所成就的。 當感謝什麼 當感謝什麼?讓我們低頭為生命中的「刺」感謝主,因這「刺」,使我們免於自誇而自高自大。因這「刺」,使我們緊緊抓住神的應許而定睛仰望祂;因這「刺」,使我們認識被神接納的憐憫是需要耶穌基督付上捨己的代價;因這「刺 」,使我們真正體會到十字架上主愛的可貴。 當感謝什麼?對愛你、我至死不渝的主獻上感謝的心吧!聖靈會叮嚀你、我,並親自為我們預備這感謝的祭!你會驚訝:這祭中的豐富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而由衷地說出:「感謝主!」

列出你的「財富」清單

在《魯濱遜漂流記》中,作者丹尼爾‧笛福筆下的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不幸遭遇了海難,他被海浪沖到了一個無人的小島。清醒後,看著荒無人煙的小島、茫茫的大海,克魯索感到很絕望。不過,很快他就意識到,絕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努力活下去,才有重回家園的希望。 失去與擁有的清單 振作起來的克魯索決定清點一下自己的財產。他列出兩份清單,一份清單列出了自己失去的東西和面臨的問題,另一份清單則列出了目前還擁有的東西。 在第一份清單中,克魯索列出了他面臨的一個問題,他已經沒有衣服了。而在第二份清單中,他寫道:「感謝上帝的眷顧,因為島上的天氣很暖和,即使沒有衣服,也不會凍死。」 接著,在第一份清單裡,他又列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因為海難,他隨身攜帶的所有補給品已經無影無蹤了。然後在第二份清單上面,他寫道:「感謝上帝保佑,島上有新鮮的水果和可以飲用的水,這對於維持生命來說,應該足夠了。」 克魯索在第一份清單中一項、 一項地列出了他現在面臨的問題,而在第二份清單中,他同樣一項、 一項地列出了上帝對他的眷顧。清單列完後,克魯索驚訝地發現,他面臨的所有讓他頭疼的問題,其實都有解決的辦法。而且,看樣子,他根本不是一無所有。他擁有維持生命所必需的一切。這個發現讓他一下子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你有沒有也試著列出這樣的清單呢?尤其是在你覺得沮喪、失意 ,似乎失去了一切的時候。試著想一想,你到底還擁有什麼?或許,你擁有很多人羨慕的幸福家庭;或許,你擁有別人一輩子都碰不到的知己、好友;或許,你擁有一副人人羨慕的好身體;或許,你不必露宿街頭,也沒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你可以過得快樂又幸福 這樣的清單可以無限制地列下去。看著這樣一份長長的清單,難道你還會覺得自己失去了一切嗎? 仔細比對一下你的清單,看看那些你認為似乎無法彌補的事情,是不是真的無法彌補。 如果每一天,你都能抽出 15分鐘,找到一些自己擁有的財富,然後,把它寫入你的財富清單中。隔些日子,認真看一下你的清單,你一定會和小島上的克魯索一樣,發現自己根本不應該抱怨命理不公 ;相反,你應該感謝上帝的眷顧,讓你擁有了這麼多。 如果生命中的每一天,你都能抱著這樣一顆感恩的心,看到你所擁有的財富,然後,真誠地對上帝說聲「謝謝」,你就會發現,你的人生不像你想的那樣糟糕,你完全可以快樂而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