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太遲
我母親和我都接受好動症是人的腦力表現於行為的狀態,而不是一種疾病。我九歲的時候,我們就接受這想法了。我們了解有些人的腦子專注在音樂、有些人的腦子專注在藝術、有些人的腦子專注在視覺方面,而我的腦子嘛,偏偏喜歡同時專注在許多事情上,而不單是一次一項主題。
福音生活化、生活福音化
我母親和我都接受好動症是人的腦力表現於行為的狀態,而不是一種疾病。我九歲的時候,我們就接受這想法了。我們了解有些人的腦子專注在音樂、有些人的腦子專注在藝術、有些人的腦子專注在視覺方面,而我的腦子嘛,偏偏喜歡同時專注在許多事情上,而不單是一次一項主題。
2005年,本身也是「過動兒」的Edward Hallowell博士,在新著《Delivered from Distraction》一書中提到:「過動兒」並非一種「疾病」或「失調」,它乃是某種特質。若讓這特質傷害了過動兒的生活,那才會形成「失調」;但若將它運用得當,同時發揮出每位過動兒特殊的天賦、潛能,那麼這種特質反而成了助力。
我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主修生物工程、輔修心理,老實說,身為「過動兒」是一項蒙福的事。
我家阿丹上小學一年級了。七年,對我而言,絕不是一眨眼的工夫。漫畫上淘氣阿丹的鄰居,威爾遜先生說過:You have to expect the unexpected!(你必須料到會有料想不到的狀況發生!)真是對這種小孩最傳神的描述。
面對這個時而興奮,時而消沉的大孩子,在旁看了著急又不捨的父母又當如何呢?豈能失望於他的不成熟、不穩定?或一昧地苛責他的表現、批評他的努力,添加他的罪疚感?抑或張起更高、更強的保護網來供孩子躲藏;處處耳提面命,事事代為決定,惟恐他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