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飛揚25期
Author: 李潘燕
April 1, 2002
一個高科技辦公室的年輕女主管,想跑完馬拉松,這壯舉不但需要練習,還需要一點勇氣。 十二月天的夏威夷,仍是熱又潮,毓慈汗如雨下,跑步的速度愈來愈慢,在最後幾哩時,雙腿有如千斤般重,腳根又長了水泡,雙腿已漸漸不聽使喚,實在跑不下去了。 腦海裡浮現半年多來日以繼夜的練習和自我鞭策。她參加這次國際性的馬拉松跑步,不但是為了想在一生中完成一件足以自豪的壯舉,而且也是為白血病的兒童籌款,怎能在這時放棄,以致功虧一簣呢?一想到這裡,她的精神又恢復了大半,於是卯足了勁向前跑。衝過了終點線時,毓慈流下了喜樂的眼淚,滴在那雙心愛的跑鞋上。 毓慈今日的勇氣與毅力,是高中和大學時代兩次特別的經歷鍛鍊出來的。 兒童夏令營輔導 大一暑假時主修心理學的她找到了一個打工的機會,在Big Brother & Big Sister Camp (大哥大姐營)的兒童夏令會當輔導。營地在很原始的地方,設備非常簡陋,每一梯次還有一次野外求生訓練,要帶著一組孩子在野外露營,幾乎是餐風露宿,不但自己不習慣,還要打起精神照顧每一個孩童。這個工作責任重大,十分耗損體力,工資又微薄。偶爾週末放假回家,她父母看見她細嫩的肌膚被蚊蟲、蜘蛛咬得斑斑剝剝,雙腿有如紅豆冰,都心疼得要她辭了這份工,她卻勇敢地咬著牙堅持到底,連作父母的都自嘆不如了。 醫生診所打工 會養成這種不畏艱難的勇氣,做任何事都堅持到底的毅力,是由於高中時代的操練。有一年暑假,她去廿哩外的醫生診所當掛號員,賺的是最低基本工資,每天卻要一早走路到地鐵站,還要自掏腰包搭地鐵去上班,工作忙碌又辛苦。第一天回到家,累得倒頭就睡,當晚她告訴父母,第二天不想再去了。 父親勸她要培養吃苦耐勞,堅持到底的勇氣,如果現在遇到一點小困難便畏懼退縮,半途而廢,將來進入社會,可能面臨的困難更大更多,豈不變成一事無成嗎?倒不如現在拿出勇氣和毅力,試它一試吧!她勉強答應了。 第二天早晨醒來,正巧聽到收音機的一段話:“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s going.“ (堅持到底的人是強者,強者是堅持到底的人。) 她心裡大得激勵,求上帝賜她勇氣,幫助她這一生都做個堅強的人,靠上帝的力量克服一切的困難,勇往直前。 勇氣的鍛鍊 從毓慈的故事,我們看到勇氣是需要鍛鍊的。有成就的人並非個個生來就是積極勇敢,毫無畏懼。 大部份人的勇氣都是經過長期鍛鍊出來的。 勇氣的鍛鍊通常有幾種形式: 1.勇於嘗試: 比如一個十分內向的人,向來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但他可以先嘗試在小組裡練習分享,練習開口禱告。分享的機會愈多,愈能除去怕羞的心理。當有必要的場合,便有勇氣面對公眾侃侃而談了。 以色列王大衛年輕時敢於出戰巨人歌利亞,除了對大能的神有信心外,也是因為他從小在曠野牧羊,每當有狼或其他野獸來偷襲,他為了保護羊群,便勇敢地與牠們搏鬥,以致愈戰愈勇。 2.勇於承擔 有時事情臨到身上,責無旁貸,非承擔不可,便只好拿出捨我其誰的勇氣來面對。就像聖經所記載的波斯王妃以斯帖,當宰相哈曼處心積慮要殺她的本族以色列人時,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救他們,唯一拯救以色列人的希望,便是靠她違例去向王請命,那是要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在這種狀況下,她只能拿出勇氣,冒死去見王,以完成她的使命。 這類情形剛開始可能較為被動,若是勇於承擔,鍛鍊久了,便愈來愈有勇氣,並能主動承擔更大的責任。 3.勇於冒險 即使環境極其險惡,需要冒很大的危險,甚至會有誤會和反對的聲浪,但知道這事是正確的(以基督徒而言,知道這是神的旨意和託付),便充滿信心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舊約歷史中,以色列人進迦南地時,摩西先派十二個探子去窺探。回來後,十個探子都認為那地的人民高大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結實,以色列人與他們相比,有如蚱蜢一樣,絕無攻克的可能,於是民心消化如水。這時,只有迦勒和約書亞相信,既然迦南地是神要賜給他們的,再大的險阻和困難也不必懼怕。二人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13:30;14:9-10)縱使全會眾要拿石頭打死他們,他們卻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神,最終他們二人果然進入了迦南地。 勇氣與信心有極大的關聯,一般人對自己有信心,便勇於嘗試,敢於冒險。基督徒對上帝有信心,知道「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便有勇氣去做自己從未做過,或原本十分畏懼的事情。 除此之外,勇氣也不能缺少真理。許多作奸犯科或為非作歹的人,他們並不缺乏勇氣,但這樣的勇氣,只會禍及他人並加速摧毀自己的人生。但基督徒若知道所面對的事是出於上帝的旨意,完成之後不但能榮耀上帝,也能造福他人,即使責任再艱巨,困難再險阻,也能毫無畏懼的勇往直前。…
Read more
Author: 莊芷
April 1, 2002
開年的第一天,總是帶來新鮮的氣息,讓人覺得精神振奮,生氣蓬勃,並且充滿了希望。 然而二零零二年的一月一日,在亞利桑那州東北部的沙漠地帶,印地安人保留區的客拉格堂市,卻傳來了幾聲槍響。三十一歲的婦女艾薇拉‧查勒理開槍殺死了她六名子女中的三人後,失魂落魄的打電話報警投案。 艾薇拉的丈夫去年拋棄她以及六名子女,和另一女子搬去德州,從此就置他們的生活於不顧。據艾薇拉的親友們敘述,原本他們都非常同情她的遭遇,也為她的被拋棄感到忿忿不平,所以紛紛伸出援手給予協助,並忙著幫她找工作。不過沒有學歷也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的艾薇拉,只能偶而找到臨時的打工機會,或是辛苦的搬運工作。 藉酒澆愁的艾薇拉 滿心怨恨的艾薇拉在遭受遺棄,與生活重擔的壓力下,不但頻頻到處向人抱怨自己的遭遇及委屈,並且開始酗酒。她的心好像被層層的怒火席捲,充滿了怨恨與苦毒。只顧一味的找人訴苦埋怨,完全聽不進親友們的好言相勸。 她甚至走進商店,即使見到不認識的人,也可以馬上拉著別人述說自己的不幸遭遇,或抱怨社會大眾沒有對像她這樣的單親媽媽,提供足夠的照顧。一開始,大家都還耐心地傾聽,但後來發現她只會以酗酒與怨恨,來面對環境中所有的不順利,大家也只有愛莫能助地隨便聽聽罷了。 警方推測艾薇拉或許就是在滿腹的沮喪、絕望,及怨恨中,喝了很多酒想藉酒澆愁,但聽見孩子的吵鬧聲,一時怒上加怒,失去了理智,而釀成開槍殺死三名子女的慘劇。 在報上看了這條新聞後,心裡十分難過。想到住在貧窮落後的印地安人保留區的艾薇拉,在遭遇被丈夫拋棄後,頓時成為獨自撫養六名子女的單親媽媽,她所遇見的艱難、壓力,及孤獨,一定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然而當她面臨苦難挫折時卻選擇了酗酒一途,這或許才是讓她一直走不出怨懟的漩渦,最後造成殺害子女的主要原因吧! 喜獲水泉的夏甲 想到這兒,腦際突然閃過聖經中所載,幾千年前也曾有一位在沙漠中哭泣的單親媽媽──夏甲。她原是亞伯拉罕之妻撒拉身邊的婢女,因撒拉年老了還沒生育,「擔心」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無法成就,便把夏甲送給亞伯拉罕當妾,生了一個男孩取名為以實瑪利。自以為如此便可「協助」神來完成祂的應許。 然而撒拉的「好意」並非神的計劃,後來撒拉自己親身經歷神的奇蹟,竟於九十歲的高齡,生下了神應許要賜給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而後因為夏甲與撒拉相處不睦,夏甲和以實瑪利就被「掃地出門」。母子倆在沙漠中走迷了路,糧食和飲水也都用盡了,只見前途一片茫茫,毫無希望,眼前似乎就只有死路一條。 當夏甲和以實瑪利正絕望的相對哭泣時,神的使者從天上呼叫夏甲,告訴她不要害怕,因為神聽見他們的聲音。然後神使夏甲的眼睛「明亮」,她就看見一口水井,便趕緊取水給孩子喝。夏甲相信神的應許,照著祂使者的吩付「起來將孩子抱在懷中」,眼睛才「明亮」了,不但看見可汲水的水井,也看見了生存的希望。 尋求神的安慰 當年的夏甲若不願理會神的安慰與應許,而執意的繼續哭泣,或一心只顧抱怨,想為自己的委屈苦楚討個公道,或許眼睛就無法「明亮」,看得見那口水井吧!反觀可憐的艾薇拉雖然身陷困境,但身邊尚還有一些微小的幫助,甚至她還有點兒小錢去喝酒買醉,她卻選擇了用怨恨與苦毒來面對困境,並以酒精來腐蝕並麻醉自己,結果不但眼睛無法「明亮」,看不見未來的希望,還讓三個無辜的孩子賠上了寶貴的生命。 這世上並非只有單親媽媽們,才會面臨猶如置身於沙漠之中的挫折、孤獨、與無助。人生不如意事乃十之八、九,像這樣的困境與失落,我們有誰能躲得過呢?然而聖經以賽亞書四十三章十九節中,神曾應許祂的子民說:「看哪!我要作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當年夏甲因為相信,就停止了哭泣,在沙漠中看見了水井與希望。 讀完這段聖經,心中不禁默禱,誠摯地盼望已被逮捕的艾薇拉和她的另外三個孩子,能有機會來認識這位慈愛並大有能力的真神,也能享受到祂所賜的平安、喜樂與希望。
Author: 江林月嬌
April 1, 2002
太空梭冉冉上升後,航空母艦如何穩重自信地繼續保持通訊及支援,有賴於事前的安裝保養、頻道對焦、模擬測試…種種預備動作。親子關係,是無法物化的人性互動關係;是兩代親密關係的關鍵因素。 社區服務 身為家長,選擇私立學校為十二年基礎教育。在有限經費下,環境資源有賴家長和學生在物資上、時間上的投注。例如:牆壁的粉刷、洗手間瓷磚的鋪設、走道地毯的拆換、衣服書包掛鉤的裝釘…許多家庭默默攜手、參與、奉獻。 兒子十年級那年,學校打算全校電腦化,公開徵求自願義工。那些天,父子二人無論是在餐桌旁或是單槓下、騎單車、社區散步…總聽到他倆的「秘密計劃」。 有一晚,二人拿出紙張鉛筆將全盤的計劃書寫、研討、評估、計算…。蠢蠢欲動的心在「心動不如行動」的激盪下,爹地終於決定與校長商談。於是「父子二人小組」正式成立。 接著,父子與校長三人數次出外採購硬體設備。從開列清單至選購零件,父子並肩進行。 首先去華府大都會的電腦展採購,這些廠商大多樂意以郵購價格「薄利多銷」地現賣現賺。 購物者必須手握列印自電腦蒐集的品牌、機種、價位…「心中有了數才能與人談判」兒子也學會了孫子兵法的招數與精神。 父子同行 爹地下班後,趕到學校與放學後的兒子一同裝機、組機。倆人為電腦教室桌椅安排、螢光幕、主機與鍵盤位置擺放,共同策劃、同心協力。典型A型個性的爹地(主動、積極、勤快)碰上B型個性的兒子(被動、輕鬆、散漫),有時難免不悅地撞得滿頭包。 十月天的閣樓依舊熱的令人滿身大汗。兒子拉了會兒線路,決定一頭躲進冷氣開放的電腦房裡「摸魚」,害慘爹地獨自一人悶在頂著日頭的屋頂下幹苦差事。 良心發現後的兒子,總會在清理現場和收集垃圾上,努力貢獻年輕人用不完的體力。然而,珍貴的經驗是:父子同工同行,一同經歷程序、目標、人和、事成。 隔年,校長有機會親自拉線後,寫來email說:「我今天在流了四十分鐘的汗水後,終於受不了了,趕緊下來透氣…我終於明白,拉線的工作一點也不好玩,我想,這就是偉恩不喜歡拉線的原因吧。」 有薪階段 兒子與老爹有志一同,奔馳在電腦族的熱浪中。2000年暑假尋得一工作機會,平日在家中做網頁設計,一週一次與工作夥伴會面聚集。自此,兒子從「無產階級」晉升至「有薪階級」。 飲水思源,源者,非指父母也;真正的源頭是那位「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上帝。 如何作個金錢的管家?管理方式包括「奉獻」與「儲存」兩大方面。當存錢概念展開時,才發現「把多餘的錢存放在阿嬤這裡,長大了再給你。」的存錢觀念似乎有點過時了。銀行開戶先選無存款底額,以免回歸無薪階級後,每月枉付存款不足的罰繳手續費。 現階段的訓練工作是:培養兒女勤勉和負責的工作態度。 在工作危機出現時,兒子被人在電話的另一頭大吼大叫著,應對、處理工作上的人際問題,父母沉著地擔任幕後顧問角色,也是幫助子女成長過程的另類藝術。 開車階段 當兒子過十六歲生日後,「想要有張駕駛執照」的心開始浮動。先是爹地野外空地指揮駕駛,接著找著了駕駛訓練補習班(考駕照前需有執照駕駛教練,紙上談「車」和「實習開車」滿一定時數。)那些日子,兒子沒事就努力「壓馬路」。領取駕照後的孩子,向「大人」的目標又邁前了一步。 接下來挑戰爹娘的棘手事件是:「什麼時候,我可以單獨開車出門?」兒子蠢蠢欲動。 正如大多數的父母共同有的經驗:「帶老大的心情如同作Pan cake的心境。」戰戰兢兢數算著半生不熟的煎餅面上,到底浮現了幾個泡泡?有大有小,有的大如彈珠,有的小如豌豆;大的有兩個,小的算不算?七上八下、雙眼緊盯、困惑的心在右手煎鏟上不知所措。 多少個「父母的第一次」,心中總是密佈著惘然與困惑! 講明了「青年團契聚會」七至九點半是例外,平日一概以傍晚六時前歸營,為暫定標準。 要開車就得有汽車,父母的車借給兒女開,似乎也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汽車保險費的高低,基本上取決於駕駛人的開車態度與行動。一開始,大家講明:「汽車保險費由開車人負責。」那頭,兒子發動引擎後,雙手往方向盤一握,神情飛揚、充滿自信;這廂,爹娘除了禱告求主看顧保守外,乾焦急也是於事無補的。 孩子啊!「三不守則」不會錯:不超速、不飆車、不逞強。一年360美元的保險額,沒有理由漲價的! 持卡階段 在這信用卡滿天飛的國度,人手一卡,通行無阻。生性被動的兒子,收到生平第一張也是目前僅有的一張信用卡──Visa 時,高興地前前後後、正正反反、拍拍打打…又驚又喜地湊近眼珠、仔細瞧看,得意地從褲袋拿出皮夾,「很帥地」將它與駕駛執照並放排列。 頭一次的帳單來後,爹娘教他將帳單到期日減7至10天(若有國定假日,或遇週末增多)立個檔,開支票、信封右上角寫明寄出日、到期日。這時的心情與剛送他上小學一年級時,沒有兩樣。 第二次付款事件,媽咪至今想起,還會衝動地想「再罵」他一次:17塊錢的帳單差點被罰款25元手續費,只因自己疏於管理。 什麼「冤枉喔!」? 小心!賠錢還要挨罵的。 無形心卡 其實各家有各家帶孩子的標準與價值。真正的「信用卡制度」是無形的。當信用卡公司預估持卡人貸款額時,除了經濟財力的考量外,同時必須評估持卡人是否真誠地善盡自己的責任。信用好的客戶,信用卡公司便升漲你的使用額度;反之,你將遭受使用額被削減,甚至面臨取消的命運。 同理,孩子急切爭取「小大人」的自由時,培養孩子建立「無形心卡」是首要之事:「我兒,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兒女責任心與自制力的培養與表現,是身為父母「手握風箏線」收、放、拿、捏的標準。 屬靈偉人約翰‧衛斯理(John…
Read more
Author: 劉亦文
April 1, 2002
小時放學回家,必須穿越一片稻田,走在只容得下單隻腳的田埂上,害怕滑進田裡,把鞋弄髒還算事小,最怕的是一腳踩在滑溜溜的毒蛇身上,被蛇反咬一口。 那麼您猜猜看,當菲利‧派逖(Phillipe Petit),一位以追求挑戰為樂的法國高空走鋼索特技師,被記者問到,在離地一百一十層高的紐約世貿雙子大廈之間,雙腳踏在細細的鋼索上,他最怕的是什麼? 他想了想,說:「即使下面沒安全網倒也不是挺害怕的,我最怕的還是蜘蛛、蛇、還有….結婚。」(註1) 有人說,人若只想平平安安,無風無浪地過一輩子,他的願望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相對地,假如一個人想轟轟烈烈的過一生,機會反倒大一些,而其中唯一的訣竅就是得學會選擇冒什麼樣的險。 冒險的好處 一些研究人類冒險行為的專家認為,冒險不但會將人的勇氣和品格激發出來,增加自信和創意,讓生活中增加活潑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冒一點險,踏出習慣的生活方式,才能讓我們真正知道自己的極限和成長的機會。 並且有趣的是,根據行為學家的觀察與研究,由於冒險、生長與突破是人天性的一部份,如果一個人在意識裡一直刻意避免去做一些沒有把握的事,下意識裡,他反而會去做一些危險的事,像開快車、酗酒鬧事、賭博等等。(註2) 因此從正面與積極的方向,去嘗試一些新的經驗或想法,不但會幫助一個人成長,同時也添加生活許多新鮮感與樂趣。 害怕與冒險 在聖經中,有一位充滿了冒險精神的傳奇人物。他的名字叫雅各,他一生中所得到的東西,幾乎都是靠冒險而來。冒著被咒詛的危險,爭取到長子的名份和神的祝福(創27);冒著屢次被欺騙的危險,爭取到愛妻與產業(創29-32);冒著生命的危險,爭取到原諒與接納(創33)。 雅各每次都能冒險成功,祕訣在於他從不冒沒計劃的險。聖經中將雅各在每次冒險過程中的心態與反應,都描述地非常詳盡。而值得我們效法的是,雅各每次遇到這種挑戰時,都有恐懼與憂慮,但也正因為害怕,他在執行之前一定會做兩件事: 祈求全能神的憐憫和祝福, 儘力做周詳的計劃。 害怕雖是冒險的頭號敵人,但同時也是冒險的最佳伙伴。沒有恐懼和害怕,就沒有冒險與勇氣。 冒險二原則 想要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面對恐懼並且去克服它。(There’s nothing more empowering for a man than to meet his fears and overcome them. — Frank Farley )(註3) 想冒險一下嗎?有二個原則: 有什麼害怕或顧慮的地方?找出害怕的理由。 衡量風險的大小,做出應對的計劃和準備。 通常只有自己才真正知道自己的最怕是什麼。然而有些害怕是合理的,譬如會危及生命安全的事,酒後絕不要駕車,或將所有的積蓄全部投資在一個人人看好的公司。這類的冒險不但不要去嘗試,還要儘力去避免。 有些害怕則是不必要的,特別是許多源自於孩童時期的恐懼感,但是成人後卻仍不加思索地去避免。好比小時候第一次上課學游泳,被老師一把推進游泳池,喝了幾口水,從此談「水」變色,無論游泳池或海水,一概敬而遠之。…
Read more
Author: 沈賢林
April 1, 2002
美國商業周刊每年的第一期都要評估對未來一年經濟的展望。今年的第一期,比較特別的是介紹了二十五位現在美國重要公司任職的經理,大概是因為他們的經營政策對經濟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吧。有意思的是,商業周刊選的這二十五位經理並不都是成功的例子。有的經理把公司轉虧為盈,但有的經理卻是轉盈為虧,甚至把公司帶到破產的邊緣。 商業周刊很仔細地分析他們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特別強調是成功的政策把公司帶上繁榮,失敗的政策則浪費許多資源,甚至影響許多人的生活。令人好奇的是,同樣的經濟環境,為什麼會有許多不同的政策?還有,要如何才能作正確的決策? 下面的故事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橫跨在哈得遜河上,連接布郎士(Bronx)和曼哈頓 (Manhattan)的是一座橋。這橋很特別,它可以從中間升啟或降下:升啟時,橋是分開的,河上的大小船隻就從中通過;降下時,橋是關閉接合的,汽車和火車就從橋上經過。晚上火車要經過這橋時,如果橋是分開的,一個守橋的搖燈員會搖燈示警,告訴車長火車不能通過。如果沒有搖燈的話,那就表示橋是降下關閉的,火車可以安全經過。 1904年的某一天半夜,一列火車衝進河裡。有人當場就死了,也有許多人受傷,而修復的工作就長達十八個月之久。當然,每個人都想知道究竟是誰該對這不幸的悲劇負責。 最可能的嫌疑犯自然是搖燈員。因為他的責任就是要警告火車或行或止。然而他極力堅持自己的無辜,結果案子在法庭辯護了六個月,陪審團仍僵持不下,無法判決。 開庭審問 最後,搖燈員的辯護律師做了個在當時是相當不尋常的決定,就是把被告送上證人席,在庭上公開接受詢問。 「你的職業是什麼?」檢察官問。 「我是搖燈員。」他很迅速地回答。 「意外事件發生時,你在哪裡?」 「在橋邊守望台。」搖燈員聲音很平靜。 「你看到火車來嗎?」 「是的,我看到火車。」 「你當時是否喝醉呢?」 「不,我是滴酒不沾的。」 「那麼請告訴庭上,意外事故發生那天,當你看到火車來時,你到底有沒有搖燈?」 一時間,法庭一片寂靜,大家屏息等待。 很奇怪的,一直都相當平靜的搖燈員突然開始口吃,「我…,我,是…,是,有搖燈…」搖燈員似乎非常費力才把這句話講完。 搖燈員為什麼口吃呢?口吃是否就代表他說謊呢?陪審團實在不知道要如何來解釋這問題,他們辯論了許久,最後決定相信搖燈員, 宣告他無罪。 律師和搖燈員都鬆了一口氣。 但是當庭上都沒人,只剩搖燈員和他的辯護律師時,律師不禁發作了:「我為你不分晝夜地辯護了整整六個月,甚至難得與家人相聚。你一直說你是無辜的,那麼你為什麼會口吃呢?你知不知道我們差一點就輸了這個案子,告訴我,你是不是一直都在欺騙我。」 燈是否點著 搖燈員神色黯然地看著律師, 說「我從沒欺騙你,但是你們一直問我不對的問題。你們問我有沒有搖燈,卻從沒人問我,燈是否是點著的。」 搖燈與否非常重要。但「燈是否點著了!」才是關鍵。所以,要作正確的決策,首先要問對問題。 無論是經營決策,法庭斷案,選擇工作,找尋伴侶,只要問對問題, 事情就解決了一半。 那麼,對我們的一生,我們該問什麼問題呢? 現在文明昌盛,科技發達,到處看到的是科技奇蹟:汽車,飛機,航空母艦,火箭推送人登上月球,人造衛星漫遊宇宙,電腦網路通訊,無遠弗屆。高度分工和專業知識變成非常重要,社會需要的是會計師、律師、工程師、醫生、科學家等等各行各業的專家。 所以,就像搖燈員一樣,我們大多數人一生也是埋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工作和奮鬥。換句話說,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搖燈。搖燈雖然也會有成就感和快樂,但是,也許有人忘了──燈,如果要能照亮,首先它必須是點著的。 您的燈是點著的嗎? 歷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心理學家們,都在探討人生意義的問題。我們不是哲學家,生活又忙碌,但有時還是難免會問自己,「究竟活著,為的是什麼?」既然哲學家、文學家、心理學家們都沒有具體易懂的答案,一般人也只能隨口問問,當作自我解嘲,認真面對這問題的人很少。 聖經有答案 唯一的例外是聖經裡的人物。 聖經裡記載許多不同人物的經歷,包括國王、王妃、教師、漁夫等等,他們有的品德有缺陷,有的生活有困難,各有不同的行業與經歷,但是因為他們認識神,個個都清楚明白「究竟活著,為的是什麼?」約翰一書說「神就是光。」(1:5),約翰福音說耶穌是世界的光,「跟從耶穌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8:12 ),還有舊約詩篇,說「耶和華是我的亮光。」(27:1)所以,聖經對點燃「人生之燈」答案很明確、簡單,那就是──認識神。 認識神,就可點著生命的燈。…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April 1, 2002
最近我找了個悠閒的下午,在樹蔭下的微風吹拂裏,看完了麥克林托的小傳,帶給我甚大的震撼。能夠忙裏偷閒,與偉大人物的心靈世界神交,夠享受的了,若從其中又擷取到珍貴的功課,那就更是一箭雙鵰了。 初讀偉人傳記,我們可能會有個印象,認為成功是高IQ的副產品。「哇,他怎麼會想得出這主意!」再讀偉人生平,我們可能會認為,作出歷史貢獻的人是機緣湊合的結果。「唉,但願我也能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遇上適當的人。」三讀偉人的故事,我們才能洞察到偉人成功的最根本基礎,是敢付出巨大代價的勇氣和決心。 麥克林托的故事 就拿麥克林托(Barbara Mc-Clintock)來說吧,一九三O年代麥氏就發現染色體裡的基因,可以分開並重新組合,形成遺傳學上的變化,這項發現解釋了遺傳模式上的一大難題。但在一九五一年,她在生物學會發表論文時,遭到所有科學家的白眼。可以浮動的基因對當時的科學界來說,是荒謬走板的天方夜譚。許多人心裏想,麥氏,你把辛苦一生建立起來的生物界名氣給徹底搞砸了,看你還能不能在科學界裏生存。 麥氏仍忠實於她自己的科學發現,只是變得沈默寡言,極少社交,也很少和新聞傳媒打交道。會流動的基因,從這裏跑到那裏的基因,對所有科學家來說,是一種不能想像的叛逆。 勇敢地發表獨排眾議理論的麥氏,比所有的人早生了半個世紀。到了一九七O年麥氏的勇氣才得到報償──分子生物學家終於分離出細菌裏可以移動的基因,所有細胞使用這種方法來表達,來修復,來偵測,來重建。一九八一年麥氏終於贏得遲來的光榮,獲頒麥克阿瑟洛麗塔大獎,終其一生每年獲贈六萬美金。一九八三年她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她是第一位獨享諾貝爾醫學獎的女士。(註1) 她的成功一部分是來自天才,一部分來自堅忍,但大部分是來自勇氣。如果你是麥氏,你敢不敢在科學界發表會浮動的基因,被同行白眼相加,冷凍了五十年? 勇者的挑戰 如果你是哥白尼,明知全世界的人都認為太陽圍繞著地球轉,你敢不敢發表地球繞日說? 如果你是加利略,明知世人都認為輕重兩物體掉落,重者先達地面,你敢不敢發表,在真空狀態下,羽毛與鋼鐵同時到達地面? 如果你是挪亞,你敢不敢在高山上造船,傳世人不肯相信的洪水滅世論? 如果你是摩西,你敢不敢拋下埃及皇宮的地位和財富,向做奴隸的希伯來民族認同? 如果你是萊特兄弟,你敢不敢操控金屬鳥,冒生命危險,做人類的第一次飛行? 至終,勇敢的麥克林托得到了報償,她的堅持為她贏得了諾貝爾獎的殊榮。從這個例證我們可以看出,成功和IQ確實有相當關聯──他能看出浮動的基因。但成功更是來自基本的人品氣質──一種敢冒險的勇氣。 信心就是這種勇氣的最佳表達: ● 企業家在尚未有利潤之前,就勇敢投資。 ● 航海家在尚未有海圖的大洋裏,揚帆向前。 ● 兩個從來未有婚姻生活經驗的男女,將終身幸福交托對方。 ● 農夫指望秋天的收成,在春天就播下種子。 ● 活在次時空下的人類,相信有一位超時空的上帝。 ● 從未目睹天堂的基督徒,確信另有一個完美的世界。 ● 發明飛機的萊特,堅持比空氣重的鐵鳥,可以翱翔天空。 ● 探月之旅的阿姆斯壯,有把握能夠踏足於月球之上。 ● 基督徒深信耶穌十字架所流的寶血,可以洗淨一生罪污。 勇氣的可貴 勇氣對人生成敗的重要性,可以從伊爾哈將(Amelia Earhart)的名言看出大致的涵義:“Courage is the price…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April 1, 2002
九一一之後的兩個月,許多人不敢旅行,害怕搭飛機剛好碰上恐怖份子劫機。有些人不敢拿信件,擔心染上碳疽菌。也有人不願意去高樓上班,害怕被火困在頂層。當時我已排妥九月和十月在美國三州和遠東講道的行程,有人問我是否仍照原定計劃行事?我決心絕不做害怕的奴隸,將自己生命交托在神的手裡,結果在遠東和美國三州領了許多人歸向耶穌基督。 許多人淪落為害怕的階下囚──怕黑,怕蜘蛛,怕開車上高速公路,怕封閉的房間,真個是無所不怕。這害怕的魔爪窒息了一個人成長的機會。 怕上台,所以不可能成為演說家。 怕冒險,所以不敢投資,因此不可能成為企業家。 怕講英文,所以在公司極少升遷機會。 怕受傷,所以不敢談戀愛,因此只得打光棍一輩子。 怕失望,害怕希望落空,所以一生灰頭土臉。 怕失敗,所以不敢嘗試,因此與成功絕緣。 幾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冒險的成份。就拿人際關係來說吧,和另一個人墜入情網,那種被愛的感覺,就像進了天堂。但失戀時,也會柔腸寸斷。和另一個人做好朋友,是人格成長的最好激素,但也可能嚐到摩擦誤會的苦澀滋味。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有自由卻沒有責任,有親密卻沒有摩擦,有友情卻沒有付出,這種事的機率微乎其微。 聖經的故事指出,神常賜福人類的一點勇氣:你對祂有信心(信心有點冒險的成份),祂就記念你,幫助你美夢成真。比如說,大衛出戰巨人歌利亞的故事──這邊廂是個手無寸鐵的青少年,那邊廂是個鎧甲齊全的巨人。這邊廂是個牧羊童,那邊廂是個能征慣戰的職業軍人。這邊廂是個詩人,那邊廂是全國武術冠軍。對比這麼鮮明,哪還有甚麼戲唱? 大衛的膽識可真是超人一等,他看見的不是巨人的身裁,而是神的膀臂。歌利亞靠的是個人肌肉的力量,大衛靠的是神的大能。就憑這一點信心所帶來的勇氣,他膽敢迎戰巨人。結果?一根甩石的絃繩和一塊石頭就戰勝了歌利亞。將大衛推上以色列寶座的,正是他過人的膽量。 將來豐富的報償,通常會和現在冒險的勇氣成正比: 信心就是看見秋收的可能,農夫就在春天撒種。 信心就是想望將來的利潤,企業家現在就投資。 信心就是夢想戴方帽的光采,大學生付出四年寒窗。 信心就是指望金牌的光榮,運動員肯苦練十年。 誰知道所撒的種會不會被鳥吃了?誰知道投資會不會有回收?誰知道寒窗能不能熬出頭?誰知道十年苦練會不會哪一次摔斷了脊椎骨,變成癱瘓? 為了將來的成功,你需要一點現在的勇氣。 有個方法可以降低你的風險──邀請神做你的合夥人,透過禱告將你人生的夢想告訴神,將你的計劃交托給神,把你人生的目標設定在榮耀神的聖名,這樣你就有權利向神說:「願那與大衛同工的神,賜力量給我,戰勝站在面前如巨人般的困難,領我高唱凱歌。」 你的禱告必能引動坐寶座者的笑臉,祂樂意祝福人類為信仰冒一點險的勇氣。
Author: 晨遠
April 1, 2002
開車在上班的路上,從收音機裡聽到紐約世貿大廈被民航機撞上的新聞,第一個反應是不相信,繼之是震驚。在辦公室打開電腦,看到的是更令人震驚的消息,第二架飛機撞上了雙子樓,恐懼就充滿了心。這已不是意外事故,而是恐怖分子對自由、民主、和平的挑戰。隨著雙子樓的倒塌,就把我們從和平帶入了戰爭。 一切來得那麼突然,那麼令人惶恐震驚,一百遍,一千遍地問,為什麼﹖為什麼﹖卻得不到答案。真的覺得自己好軟弱、好無助。 我走進了教堂,卻看到教堂裡擠滿了和我一樣來尋求和平、尋求安慰,和我一樣軟弱無助的人。我們舉手向天,「神啊,也許我們永遠不會得到答案,但求你賜給我們力量,與平和的心。」這個時候,一向驕傲的我們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那樣渺小,那麼地軟弱無助,而不由自主求助於天上的父,我們的倚靠,我們的磐石。求上帝保佑美國、祝福美國。 農工大學的慘劇 兩年前,德州農工大學原本一場傳統的盛大篝火慶祝活動,卻因為巨大篝火塔的倒塌而變成了一場意想不到的悲劇。十二條青春年華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面對無聲無息靜靜躺在球場上的一堆堆巨大的樹幹,「外面的人看不明,裡面的人說不白。」我們只默默地、默默地圍著那鐵絲網走著,獻上一束悼念的鮮花,送上一張張哀思的卡片,還有那噙含淚水的詩句,可這如何能告慰那逝去的青春,又如何能撫慰那悲痛的心靈。 於是我們走進了教堂,我們低頭祈禱:「父啊,求你給我安慰,給我平和,給我勇氣。」我們手持蠟燭,我們手攙著手,我們無聲的禱告,求的只是在我們脆弱的心靈加注堅定的信心。原來我們真是那麼脆弱,那麼渺小,驚濤駭浪裡,我們尋求的只是一個能避風浪的港灣。烈日巨風下,我們尋求的只是一個能擋風遮日的庇蔭處。而天父就是我們的避風港,就是我們的庇蔭所。 白髮人送黑髮人 想起好幾年前還在奧克拉荷馬讀書的時候,一直致力於在中國學生學者中傳福音的美國牧者杰米和杰麗,他們的小兒子在車禍中喪生。白髮人送黑髮人,本是讓人痛不欲生的悲哀。然而,在追悼會上,沒有嚎啕大哭,而是淚眼中的笑憶死者生前的點點滴滴﹔沒有呼天搶地,而是發自內心對上帝的感恩,對父神的讚美。與杰麗相擁時,能感到她的身子在顫抖,卻沒有聽到她對命運的哀怨。 曾經問她,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們度過那一段痛苦的日子?杰麗深情地說,是上帝,正因為對天父的信仰,幫助她度過那段痛徹心肺的日子。痛苦的時候,她禱告;思念的時候,她禱告;希望的時候,她禱告;絕望的時候,她也禱告。心裡始終相信,有一個人在聽她的哭訴,聽她的哀痛,聽她的思念,聽她的祈求,這一位,就是天父,最最慈愛的天父了。 機油蓋之災 前幾天去車行換機油,不知道他們竟忘了蓋上機油蓋。開車去百哩之外的休士頓,偏不巧半路上下起了雨。刮起雨刷,才發現前面的玻璃窗早已沾滿了點點油滴,雨刷一刮,眼前是一片模糊,看不清前面的路,也看不到旁邊的車。進不是,退不成,心慌意亂之際,不自禁地暗暗禱告。祈的是什麼﹖求的又是什麼,竟全然忘了,只記得禱告之後,心不再那麼慌張,人也不再那麼緊張,模模糊糊中終於將車子開到加油站,洗了車,找到了問題所在,蓋上機油蓋子,平平安安到達休士頓。 有朋友說,只有軟弱的人才會去信上帝,這話我信。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軟弱,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感覺好無助,我相信上帝,因為我相信祂萬能,更重要的祂愛我們。所以我們會在自己遭受挫折,遇到不幸,經受打擊時,不自覺地來到上帝面前,求天父賜給我們力量,賜給我們勇氣與支撐。 在我們心裡深深知道,只有祂會垂聽我們的禱告,安撫我們受傷的心,帶給我們平和的意念,加給我們面對現實的勇氣,激勵我們好好生活的信心。他原是我們避風的港灣,是我們立腳的磐石。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裡倚靠他,就得幫助。」(詩28﹕7) 信神的人有福了,真的。
Author: 編輯室
April 1, 2002
沒有哪個球員能取代整個球隊,因為他只是團隊中的一員;但沒有他,球賽就難以取勝。 沒有哪個偉人能代表整個國家,因為他只是國民中的一位;但沒有他,國家就減損光彩。 沒有哪個環扣能代換整串鍊條,因為它只是零件中的一個;但沒有它,鏈條就有了破口。 沒有哪個琴鍵能取代整架鋼琴,因為它只是琴盤中的一鍵;但沒有它,演奏就失去完美。 沒有哪個演員能取代整個劇團,因為他只是角色中的一個;但沒有他,劇情就無法連貫。 沒有哪個經理能取代整個公司,因為他只是整體中的一位;但沒有他,運作就出現斷層。 沒有哪個器官能取代整個身體,因為它只是身體中的一部;但沒有它,生命就有了殘缺。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 (林前12:12)
Author: 俞一蓁
April 1, 2002
鄭告訴我:「我喜歡妳和我說話時,看著我的眼睛。朋友中,妳是少數正視我眼睛的人。」我脫口回答:「和妳講話不看眼睛,看哪裡?」 還是女兒上小學後,自己才稍稍跨入美國文化的門檻,其中一項就是美國文化教導孩子:講話時,雙眼要看著對方的眼睛(所謂eye-contact),否則會顯得沒自信、不誠懇、有所隱藏。這點絕對和我從小學到的相反:和人說話,特別是和長輩在一起,不可以盯著人眼睛看!不禮貌!要盯,只能盯兩眼正中鼻樑上方的位置。 與鄭所以結為知己,彼此所以能向對方一無顧忌地傾吐成長路上諸多的坎坷、境遇、與心路歷程,想必與眼內所流露的淚光,目光中所傳送的信賴、瞭解,有極大的關係。眼裡是藏不住東西的,一個人的心思、意念,會從「靈魂之窗」宣洩而出,讓人一覽無遺,敏銳的人是能夠讀得懂的。 文化衝擊 那年,先生回母校教書,三十啷噹歲,自己就被學生封為師母了。教職員宿舍中,不少像我們這種所謂的「歸國學人」。剛回國,最困惑的是,明明大夥兒使用相同的語言,怎麼常常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到車站買票,問不出該在哪裡排隊,售票員十有九次面色冷然地說:「不會自己看!」到銀行辦事,也總是誠惶誠恐等著挨罵。甚至朋友聊天,也常常追不上張三或李四的話頭。 那時心想,出國時有所謂的「文化震盪」這回事,怎麼回了國還會發生?也許是這股文化的再震盪,促使我反思: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這個環境出了問題?是我的溝通技巧不夠?還是因為社會變遷太快,人人忙著調整腳步,而不再在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顧不到我們的「心靈世界」。 交友比如玩球 當時我雖然對自己文化再震盪的反思還未找到答案,但與相契的朋友在一起時,有個極深的體會:與人談話就好比玩球,球拋出去,對方若能接中,再拋回來,就這樣拋來接去一直不停的,就是話語投機的朋友。反之,球丟過去,對方卻一再失手漏接,或是接到球後,卻扔錯了方向。談不起來的,常常都是彼此默契不夠,難以深交的朋友。 我很喜歡廣東話說的「雞同鴨講」,這真是絕妙的形容。雞和鴨怎麼講話?除非都變成了雞,或都變成了鴨。這讓我想到艾理斯(Albert Ellis)的「人格ABC理論」。他認為人際之間發生的情緒反應C(Emotional Consequence)常常不是事件本身A(Activating Event) 所造成,導火線往往在於彼此不同的信念B(Belief),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想法不同。假如我是以雞的想法去看鴨,或以鴨的想法去看雞,當然就會發生溝通不良、「雞同鴨講」的狀況。 夫妻間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妻子們總認為「他若愛我,就應該知道…」,奇怪了,不說出來,妳還真希望那些大部分都像梁兄哥的「呆頭鵝」先生們,解讀得了我們未說出口的心思?不溝通,而想當然爾對方「應該懂得!」不是太強人所難了嗎? 以當年那些售票小姐為例,假如我發現小姐是因為剛和男友鬧翻,心情不好,並不真是衝著我,我想我和她就無所謂衝突可言。人與人之間所以發生誤會,往往在於雙方對事件有不同的看法。退一步,從對方的角度來想,無論是婆媳、夫妻、親子……等各種人際關係,就很容易打開許多問題的癥結。 人心三狀態 有機會重讀哈禮斯(Thomas A. Harris)寫的《我好,你也好》(I'm OK, You're OK),覺得他所提出人際關係中的「交流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很有意思。簡單地說,他認為每一個人心中都存在著三種「狀態」──父母、孩童、成人。人與人相處時,若不能真正成熟的以「成人」去對待「成人」,許多問題就會產生。 環顧我們四周,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衝突,總是因為有人老想以權威管制的「父母」狀態去對待別人。親子之間特別明顯,若父母一輩子不能與孩子(特別是成年子女)以「成人」對「成人」的態度進入朋友的關係,就無法真正的溝通,進而還會產生極大的傷害。我見過有母親在兒子婚後仍以「父母」狀態介入兒子生活各個層面,結果兒子二次婚姻皆以離婚收場,到現在仍繼續禁止孫女與她的母親見面,甚至電話都不准接。 但,另有一種情況是:有人真的甘心一輩子找個「父母」,而沉浸在受人照顧、不需負什麼責任的「孩童」狀態中。 當然夫妻關係又另當別論,我喜歡將夫妻的角色定位為「變魔術」,有時應處在「父母」、「孩童」的相互依持,有時又應該是「成人」對「成人」的濡沫相知。許多鰜鰈情深的夫妻,都是拿捏得出何時當「父女」,何時當「母子」,何時又變成「成人」對「成人」。 相互尊重 這些看似複雜,說穿了,其實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尊重罷了。我們是否願意把四周的人當成「人」來尊重?我們是否能看透一個人外表包裝的驕傲、自卑等面目下的真面貌?我們是否真正體會得到「人不過是人」呢?只要是人,都有被愛、被尊重的需要,只要是人,都有個極限,都可能處在「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情況。瞭解了這些,就不至於心中無神、目中無人了。 玩球時,彼此所以能接中對方拋過來的球,就在於會為對方設想,瞭解彼此的想法,也能以「成人」對「成人」的心態來交往。聽人說年齡越大,越難交到知心的朋友,但我有不少好朋友,老實說都是在邁入中年之後交上的,相信和這些領悟有極大的關係。有時想想,到了目前這把年紀,投出去的球還能有人接中,是件非常愉快的事,不是嗎? 怎麼樣?心動不如行動,試試看,把理論化為行動,讓我們一起下場玩玩球吧!
Author: 余國亮
April 1, 2002
天氣的變化對每個人的生活起居都有直接的重要影響。我們每天早 上上班前,都會留意當天的天氣預報,以便決定穿厚衣或薄衣,是否帶傘,採用哪種交通工具上班等。飛機的起飛降落和船隻 在海上的航行,常與雲霧、冰雪、颱風有密切相關。至於災害性的天氣如暴雨、酷熱、大風雪、冰雹等更會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國計民生。 氣象台每天把天氣預報通過電台、報紙、電視,及互聯網站告訴我們,讓我們能夠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也預防和減少惡劣天氣帶來的不便和災禍。如何更準確地作天氣預測,不單是科學家努力的目標,更是每個人衷心的盼望。 現代的天氣預報 要作出準確的天氣預報,必須對大氣要素進行詳細的觀測和周密的分析。目前常用的資料搜集方法包括地面的觀測站和高空觀測。地面的觀測站自動量測溫度、濕度、雲層、雨雪量、氣壓、風速的大小和方向。電腦每隔一小時就把量度的數據傳送到氣象站。高空的大氣資料常藉發放氣球來搜集,每天兩次。 現在也把儀器放進火箭,射到高空去搜集天氣數據。也常用遙感方法藉雷達、激光,和人造衛星來搜集大氣的資料,來拍攝雲層圖片。電腦把從各地傳來的資料匯集,繪畫製成「天氣圖」。氣象員根據天氣圖上的各種天氣系統的出現、發展、移動方向及速度等進行分析。依據複雜的公式定律進行電腦程式計算。經過複雜的電腦計算程序,預測的天氣圖就被印出並傳送到各地。 當年諸葛亮預測將有大霧來臨,故訂下了「草船借箭」的計謀。結果馬到成功,成為千古美談。但天氣預報並不一定準確,就像人生的遭遇無法預料一般,故有「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之說。 筆者執筆撰寫此文時,聽見電視上的一則新聞報導:每年元旦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的市民,都為傳統的嘉年華會載歌載舞,大事慶祝。但去年年終時該市的天氣預報員預測該日會有雷雨,不宜作戶外活動。結果大出所料,當天風和日麗萬里無雲。市長大怒認為一些人被誤導留在家中,失去了歡樂的良機。他要控告該天氣預報員。根據巴西法律,如果控告成功,該預報員可以被判入獄半年哩! 預報不準確之因 可以根據天氣預測時間的長短,把「天氣預報」分為短期、中期、長期預報。一般來說,預測未來一到三天的天氣,稱「短期預報」。預測未來一星期左右的天氣稱為「中期預報」。預測未來數星期以上的天氣,稱為「長期預報」。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廿一世紀,短期的天氣預報雖然會偶而失誤,但一般來說,多半是非常準確。但中期和長期的天氣預報,就不一定了。越是遙遠的預測,準確性越小。 為什麼天氣預報會不準確呢?這裡有兩個基本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影響天氣的因素很多,除了溫度、氣壓、濕度和風外,還包括雲層、急流的氣團、洋流、地勢等。這些因素又有可能互相影響。龐大快速的電腦也難以準確地模擬這些因素的改變。要知道,幾乎所有的觀測站都是在陸地,但地球的表面,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積由水覆蓋。 其上面的天氣數據不完全,但卻會影響陸地的天氣。 另一個影響天氣預報不準確的主因,是所謂的「蝴蝶效應」。一九六O年,大氣學家羅倫士提出一個很有趣的理論。試想像在南美洲亞瑪遜河的熱帶叢林中,有一隻蝴蝶在拍動翅膀,結果產生一陣微風,這微風繼而干擾了當時局部地區的穩定,再而影響了大氣的一些參數。終於在兩個星期後,引發了在美國肯塔基州的一個龍捲風。這個源自很小的干擾,結果產生很大變化的現象,稱為「蝴蝶效應」。由於量度的大氣資料不可能完全沒有誤差,一系列「差之毫釐」的小錯誤積累起來,便會成為「謬之千里」的結果。長期天氣預報的不準確也就不足為奇了。 耶穌論「天氣預報」 古人沒有科學儀器,但也可以根據一時觀察到的現象作天氣預測。例如有諺語說:「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又說:「雞不回籠,雨天到。」這種說法對嗎?原來天快下雨時,空氣變得潮濕,氣壓降低,雖然人並不覺察 ,但一些小動物和昆蟲已感覺到並作出相應的行動。當空氣中的水份增多時,一些小蟲的翅膀變軟不能高飛,燕子為了吃小蟲,也就不高飛了。下雨前,在洞內或籠裡都會覺得悶熱和不舒服,故蛇和螞蟻要出窩,雞也遲遲不願回籠。 另一個天氣預報的方法是觀察天空的顏色。二千年前,神差派耶穌到地上來傳講天國的福音。當時的人要來試探耶穌,求耶穌從天上顯個神蹟來給他們看。耶穌引用一個預測天氣的方法來答覆他們。故事記載在馬太福音第16章2-3節: 耶穌回答說:「晚上天發紅,你們就說:『天要發晴。』早晨天發紅,又發黑,你們就說:『今日必有風雨。』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代的神蹟。」 首先,陽光是由波長不同的各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在黃昏時,陽光要先經過較厚的大氣層才到達地面,其中的藍色光波被空氣分子吸收而散失,只剩下其他的光,特別是紅光和橙光。 如果這時空氣穩定而且是高氣壓區,雲層難以形成且空氣污染物被限制在地面,結果西方的天空呈紅色。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區,氣壓系統通常是由西向東移。因為高氣壓通常是天晴的徵兆,故晚上天發紅,表明高氣壓系統已經過去,而帶來風雨的低氣壓系統不久便會來臨。此外,如果雲層從西方吹來,也會使早晨的西邊天空呈紅色。當雲層最後到達時,自然會帶來風雨,也使天空變黑。 請看這個神蹟! 二千年前的科學極其落後,但古人已可以根據自然現象來預測天氣。耶穌責備他們有眼無珠,只看到自然現象,作出合理的推測,卻看不見他所行的神蹟,不相信神。 二千年後的今天科技進步,我們已可以相當準確地預測短期內的天氣。但今天的現代人同樣是有眼無珠,只看到自然現象,卻看不到掌管自然的神,更看不見耶穌從死裡復活這件特大的神蹟。 二千年前,耶穌為擔當世人的罪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三天後,祂從死裡復活。祂的復活,表明祂戰勝了死亡和陰間的權勢,表明信祂的人也有復活的盼望。現今到處都可看到十字架,和千萬生命得到改變,跟隨信靠耶穌的人,就是耶穌復活這件神蹟的真實見證。雖然天有不測風雲,但信靠耶穌的人可以在祂的裡面得到真正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