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飛揚34期
Author: 李潘燕
October 1, 2003
三月的一個夜裡,德州南方仍是冷風颼颼。安婷剛動完剖腹生產手術,很虛弱地躺在醫院的一間小病房裡,她先生達威握著她的手,一同緊張地聽著醫生述說他們初生嬰兒的狀況。 那天下午由於腹中嬰兒的情況十分複雜,在緊急之下,懷孕只有廿四週的安婷只好接受剖腹生產手術。他們的小女嬰黛瑞出生時,只有十二吋長,一磅九盎斯重。「我想她是不可能存活的,」醫生仁慈和藹地說:「她能熬過今夜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十的機率,即使僥倖能存活,她的未來也極不樂觀。她將不可能走路,也不會講話,有可能瞎眼……甚至會有更嚴重的損傷,如大腦痲痺,或智障等….。」 安婷唯一的反應便是「不!不!」地否認。她和達威及他們五歲的兒子道恩,長久以來一直夢想,有一個小女兒加入這個家庭的行列,成為快樂的四口之家。現在僅僅幾個鐘頭之內,他們的美夢就都煙消雲散了。 正當小黛瑞氣如游絲地與死亡作殊死戰的那夜,安婷靠著安眠藥時睡時醒,恍恍惚惚地,但她的心底卻升起一股非常強烈的意念,她的小寶貝黛瑞一定會健康快樂地活下去。而她的丈夫達威,倒非常清醒地仔細聆聽醫生敘述小女嬰的生命危急狀況。所以達威覺得他應幫助妻子面對這最壞的現實。 他走進病房,對安婷說:「我們必須談談葬禮的安排….」安婷卻回答:「不,不會的,小寶貝絕不會死,我不在乎醫生怎麼說,我相信有一天她會活得好好的,而且出院跟我們一起回家。」 小黛瑞似乎回應了她母親的堅決意志,她的生命力也逐漸強韌起來。但黛瑞發育未全的神經系統實在太敏感了,即使非常輕的吻或觸摸,都會增加她的不舒適。所以她父母最難過的是不能懷抱她,將愛的力量傳遞給她。正當小寶貝周身插滿了管線,單獨掙扎在生死邊緣時,他們卻愛莫能助,只有求上帝親自靠近她、懷抱她。 當她兩個月大時,她父母總算可以將她抱在懷裡了。縱使醫生仍不斷地以溫和卻肯定的語氣警示他們,這孩子存活的可能性極微小,但又過兩個月後,正如她母親所預期的,她居然出院了。 今天小黛瑞五歲了,雖然長得比一般同齡孩子嬌小,但她灰色的雙眼閃閃發亮,對生命充滿了好奇與熱愛,絲毫沒有顯出任何心智和身體的不健全,完全像一般正常的小女孩一樣。 一個夏日的午後,在德州一個小鎮露天球場座椅上,小黛瑞坐在她母親的膝頭,觀看她哥哥道恩的球隊練球。像往常一樣,她總是嘰嘰喳喳地和媽媽,以及鄰近的大人講個不停。忽然,她靜了下來,一聲不響。兩臂抱在胸前,她問道:「你們聞到了那氣味嗎?」聞到空氣裡似乎即將下雷陣雨,她母親回答:「我聞到了雨的味道。」 小黛瑞閉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氣,又問:「妳聞到了嗎?」她母親還是回答:「我聞到雨的氣味,我們要淋雨了。」小女孩似乎陶醉在那片刻裡,用她的小手輕撫自己瘦削的肩膀,她搖搖頭,大聲地宣佈:「那味道像祂!就像你的頭靠在上帝胸前所聞到的那氣味。」 說完這話,黛瑞開心地溜下她母親的膝蓋,去跟小朋友玩了。她母親安婷禁不住流下感恩的淚水。 回想小寶貝的話,安婷和他們一家人心裡一直很明白,在黛瑞剛出生的那段漫漫長夜,足足兩個月的日子裡,她的神經過份敏感,連家人都不能碰觸她時,是上帝親自將她抱在懷裡的。所以那種上帝的愛之氣味,對她再熟悉不過了,小小的心靈將永不會忘懷。
Author: 謝建邦
October 1, 2003
路是人走出來的。每個人每天都在走路,而且常常走迷了路。 人的一生就是一條道路,從生到死,從少到老,大家都在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道路上,路程容或有長有短,境遇容或有順有逆,但是,路途坎坷曲折的多,平坦順利的少;一路走得艱辛痛苦的多,輕鬆愉快的少,則是每個行路人共有的經驗。 經驗雖然共通,但每個人都在走一條與眾不同、專屬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人生道路上需要不斷地做決定與選擇。既然有決定,就會有錯誤的可能;有選擇,就會有迷失的時候。不同的決定和選擇,就把人帶到不同的岔路,引向不同的方向,最後產生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 以地上的道路來說,「條條道路通羅馬」是有可能的,但人生之路卻不是這麼簡單的機械性。因著時空的限制阻隔,情境的遷移變動,人物的生滅聚散,生命的成長歷練,不同的人生道路,必然將人生引到不同的終極歸宿。雖然剛開始時只是毫厘之差,最後的結果卻是「千里之謬。」 起初,每一個人生的起跑點看來似乎沒甚麼差異,然而經年累月的奔馳發展,當抵達人生終點的那一刻,才猛然發現生死成敗一念之間,結局竟然大過天壤之別!後悔莫及矣。 人生道路是一條單行道,只有一個方向,從起始到終點,只能向前卻不可以退後。機會稍縱即逝,時光一去永不回頭。正如古人所提醒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難怪常有人走到人生盡頭處,才猛然醒悟,「人生好像一聲嘆息….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90 : 9-10) 既然人生的道路是如此短暫,又只能走一回,那麼,對每一片段的時光與機會,我們該多麼寶貴珍惜呀!在做每一個決定與選擇的時候,我們該多麼謹慎小心呢!縱然不幸,因一時不慎而誤入歧途,走進岔路,若肯回頭重歸正路,一切重新開始,總不會太遲。 耶穌──是那位曾在人類歷史中行作新事,「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的真神化成肉身──在兩千年前大聲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祂就是那條通往永恆的唯一道路──一條遠高過世界人生道路的通天之路!幾千年來,千千萬萬走迷了人生之路的人,聽到耶穌的呼喚,幡然醒悟,決然改轍換道,欣然踏上這條通天之路,奔向永生,投向造物主的懷抱! 是的,路是人走出來的。每個人每天都在走路,而且常常走迷了路。 耶穌要指引我們在短暫的人生旅程中,走一條永生的道路。你願意改換跑道跟隨祂嗎?莫再遲疑徘徊,今天就是時候!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1, 2003
在服事主的卅五年漫長歲月裡,最令我嘆服的神性美德是祂的寬宏氣度,彰顯在對每個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中。 祂眷顧在窮鄉僻壤憑信心辦培訓中心的老農;祂給在德州南方小島蓋維斯頓(Galveston)忠心牧會的牧師有機會體會領人歸主的喜樂;祂給華南某濱海小鎮的神僕,奉基督耶穌聖名趕鬼的權柄;祂感動華中某城中年企業有成的弟兄,興起唸神學的念頭,將人生下半場奉獻在祭壇的決心;祂祝福一個經營五金工具生意的弟兄,替長短腿的人禱告得痊癒;祂也聯合一群感恩的人,跋涉到中國西南方深山峻嶺裡,為窮孩子蓋小學,付學費,給他們機會受教育,並教導數百位農民種植葡萄的技術,透過扶貧來引導人歸主。 神最偉大的地方在於,祂竟然能創造出數十億性向天南地北的人,而每一個人竟然都可以擁有他的一小片舞台,都有他的一小塊服事空間,每一個人都能分沾到神的一點恩惠,都有機會目睹事奉神的一點效果。當每個卑微的個體被十字架的大愛所感,將自己獻上,為榮耀祂而活,神就悅納並使用他,在周圍的屬靈空氣中,攪動小小的漣漪,匯集成福音的浪潮。 我在八月中旬去到華中某個偏僻的小鎮,曾弟兄(姓名已更換過以保護當事人)陪我觀摩當地的培訓班,當我看見一批廿歲左右的青年人睡大統鋪,吃粗茶淡飯,用心學習事奉神,在神的話語上裝備自己,我心受到極大的激勵。沒有抽水馬桶,沒有像樣的洗澡間,沒有洗衣機,甚至沒有受教育(曾弟兄在動盪的七零年代失學),老農也可以開培訓班。幾個操濃重地方口音的老姊妹,甘心打點三餐,照顧這些有志向學的未來神僕。看這批滿嘴黑牙,滿臉皺紋,但滿口感謝主的老姊妹,我不由得暗讚一聲,感謝神,什麼樣性向的人,神都可以使用。 去到華南的某個濱海小鎮,項牧師招待我吃當地海產大餐,又分享他奉耶穌基督聖名趕鬼,領族群的人歸主的美麗故事。該小鎮名不見經傳,主日卻有五百多人一起崇拜。討海為生的小民最容易迷信,但我眼目所及看不見任何一座廟宇,一聽見純樸的項牧師作證說,約有百分之十五的鎮民是基督徒,我只能讚嘆說,任何性向的人,只要願意事奉神,神都可以使用他來拓展神國。 又有一群人關心西南邊陲地帶的失學貧童,在美國華人教會裡募集了數十萬美元,與當地縣政府合作,蓋了幾所小學,替清寒孩子繳了學費,提供一個有燈有桌有椅的求學環境給山區學童。我心裡說,感謝神,有這種性向、這種胸懷的人,被神所使用,來傳播耶穌基督的大愛。 前幾天回到美國,就風塵僕僕趕到德州南邊蓋維思頓小島,主領一間華人教會的勞工節退修會。教會安排我住在沈教授家,他的新居臨海(墨西哥灣),後院建有板道伸入海中,賞景垂釣兩相宜。沈教授已屆退休年齡,卻仍努力服事,與教會牧師齊心努力,向大陸來此定居工作的醫學研究人員傳福音。當我親眼目睹海峽兩岸的人,在美國同心配搭服事,帶領將近一百多人歸主,我心中肅然敬拜說,神啊你的胸懷何其寬廣,什麼性向的人你都可以使用。聽倪牧師見證說,他在港口巧遇四個中國來的海員,接待他們並引導他們歸主,這個邂逅如今結出佳美果子,其中有一人如今在國內已開始全職服事神。 任何性向,任何教育程度的基督徒,任何職業取向,任何空間舞台,任何時間佈景,神都樂意使用有心事奉的人,祝福他們微小的擺上,這就是神最令我們嘆服的偉大胸襟。
Author: 朱易
October 1, 2003
歷經幾次屬靈大復興的美國,留下了數不清的教堂。幾乎每個社區都有教堂。不過這些星羅棋布的教堂中的85%,會員的人數都不超過兩百人,只有約八千所教會人數在千人以上,平均每間教會人數為一百人。學者稱人數不過兩百人的教堂為單細胞的小型教會。 讀者網遍及全球教會牧師為主的牧師達康網站,刊登了華理克(Rick Warren)牧師的文章,文章中列舉了這些小型教會的七大特點,並指出這七大特點正是阻礙小型教會突破教會人數關卡,使教會成長的主要原因。 華理克是現今有會員超過一萬六千人的馬鞍峰教會的主任牧師。他的教會在他的帶領下,從幾個家庭開始成長到今天的規模,因此,華理克的文章值得人們注意。 小型教會的七大特點 以下是華理克所認為的小教會七大特點﹕ 特點一﹕是會友歸屬感強,但排外性也強。會友當中,不是親朋就是好友,教會像個大家庭。但當外人走進教會時,馬上感到他只是個過客,無法融入該教會中,不可能在這個教會生存下去。 特點二﹕是會友的同一性高,但卻有「咫尺天涯」的距離感。小教會的會友同一性極高,幾乎有相同的背景,相似的經歷。相當的收入和相近的職業。人人彼此都十分熟悉,但卻無法向對方敞開心胸,他們共同的感覺是「咫尺天涯」,雖然近在身邊,心卻相隔千里。 特點三﹕是會友的歷史認同感高,但卻不思上進。小教會的會友會津津樂道他們教會的歷史,因為這是他們共同經歷的,他們對教會設立初時定下的目標、方式和模式有近乎頑固的堅持,因此他們不再思想未來,只在歷史的小圈子中混日子,或美其名曰堅守異象和上帝的託負。 特點四﹕是會友有地標感,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而疏離。小教會的會友對教堂的建築物有強烈的認同感,這也難怪,因為教堂是他們少數人湊錢蓋起來的,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而漠視了。 特點五﹕是會友的集體觀念強,但卻是死水一潭。60至80人的教會,會友的存在是為了全體,他們關心的是誰沒有來教會聚會,卻不關心他們個人存在的目的,他們眼中只有全體,沒有個人,只要每個人都到齊了,他們就滿足了。 特點六﹕是教會合一且穩定,卻也流於固步自封。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可以把一個小教會關閉。許多小教會經歷過所有教會可能經歷的困難,如財務困境、教堂被毀、沒有牧師等等,但小教會仍然生存下來,夠堅強吧!是的。有人卻搖頭,這就是為何美國有太多小教會的原因之一。因為每一小群人都在固執己見。 特點七﹕是會友堅守傳統,或稱之為墨守成規。這種教會幾乎是不可能成長的。教會的人數在60左右,他們做事的方式是一成不變的。任何人想改變教會的慣例,其下場一定是不愉快的。堅守傳統的後果之一是,教會永遠都不會進步增長。 害怕改變阻礙教會增長 華理克牧師認為一個成長的教會,是一個不斷改變的教會。但是大部分小教會會友都不想改變,因為改變讓他們感覺不舒服和不安全。當教會成長時,個人活動的小圈子將被打破,會友當然不高興了。因此,教會成長的原因之一是社會性質的,要讓教會成長,就必須克服這個社會阻力。 華理克發現這一社會現象是阻礙教會增長的主因之一。他覺察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人數少於200人的教會,當會友人數突破200人之後,會馬上又回落至200人以下,同樣人數突破300人、400人直至1000人的整數關卡亦是如此。如此突破回落,再突破、再回落,最後教會人數有可能突破整數的關卡,向下一個關卡成長。其時間有時長達三至四年的時間,有許多小型教會甚至長久都無法突破第一個整數關卡。人數就一直穩定不變,教會無法成長。 華理克牧師指出,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屬靈現象,倒不如說一種團體規模變化的模式。任何一個小型教會,當牧師渴望教會成長,並對教會會友說﹕「讓我們來改變教會,讓教會增長吧!」即使是對上帝十分忠誠的會友也會這樣想,「完了,教會將湧進一大群新人,我平常坐的位子也會被別人占去了!」 他觀察到,最不容易成長的教會規模是60人左右的小教會,這種教會會友的做事方法是一成不變的,任何改變都會遭遇強有力的抵抗,直至改變的力量被消除。然而,教會成長的前提之一是──教會必須改變。顯然不願改變的教會,當然無法成長了。 華理克牧師的方式 顯然要改變小型教會的會友害怕變化的社會心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許多牧師試圖用聖經教導來改變這一觀念,幾年下來,不是洩氣放棄了,就是被會友放棄了。 華牧師提出一個繞行的方式,他認為較容易的方法是不改變原有的教會結構,再開一個新的教會單元,新單元與原有教會如同平行的結構,也有自己的崇拜、主日學和團契活動。新人就進入新的單元,成為整個教會的一部分,而原有的會友也繼續享受傳統,不會遭遇太大的變化。 即使是開設新的單元,會友也會質疑,為什麼要有第二單元,第二堂崇拜,那些人我都不認識。華牧師認為如果某一個小型教會中有這種質疑,正是表明這個教會成長的可能途徑就是增設新單元,因為如此做法阻力最小。華牧師建議渴望教會增長的牧師先要認識小型教會的特點,然後才能知道要作什麼樣的改變,以致教會能夠成長。 華牧師的觀察和建議應是值得大家參考的。畢竟他是一個闖過許多數字關卡,讓教會成長到近兩萬人規模的一位牧師。
Author: 舟子
October 1, 2003
我的生日到了,而妳(滌然乾媽)的生命卻逐漸地在消失。我不只一次問過自己,換成我是妳,我該怎麼辦?假如有一天醫生告訴我,我得了絕症,我該用怎樣的態度來面對它? 妳曾經把患上乳癌比喻成拿到人生的一個博士學位,而當我讀完楊牧谷牧師的《相繫深深》之後,不得不承認妳是對的。今年我的生日伴著牙疼而來,在淚眼矇矓中,我明白人生為什麼要有苦難,否則我們永遠學不會去體貼別人的痛苦,更無法做一個有效的幫助者。 我曾陪伴妳去探望病人。對方是一位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老病號,身上有多處的關節都已動過手術,換成人造關節。在那次的手術當中,她的丈夫同時被診斷出患了鼻咽癌,他們還有一個智能不全的孩子需要照顧。似乎全世界的苦難都集中在那一家裡了。 妳握著她的手,兩人一起流淚。而我站在一旁,全然不知如何是好。因為那時我太年輕,太健康。我曾經非常羨慕妳對人自然流露出的愛與真誠,卻不知道那是淚水與經驗的累積。妳讓我明白,所有在上帝裡的勞苦與愁煩,都不是白白忍受的。 面對絕症的態度 我的公公被診斷出肝癌時,他自己是個醫生,知道無望,便放棄了一切的醫療,讓生命一點一點地流失,直到最後。我的父親被診斷出肝癌時,因為台灣在這方面的醫療方法比較多,他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醫治,最後說:「我累了,不要再打針了。」妳的癌症復發數次,現在已散遍全身的骨骼,仍然在做化療。 我是個凡人,雖然目前各方面似乎都不錯,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我忍不住要先有思想上的準備,當用怎樣的心態去迎接那個有可能臨到之燙手的「博士學位」?是接受醫療,忍受無盡期的折磨;或是面對現實,靜候天使來迎?對基督徒而言,怎樣才是面對絕症的正確心態?我們每一個人對疾病的態度都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影響到其他人,正如妳影響我一樣。因此,我不能不思考這個問題。 有的人認為年齡是決定心態的因素之一,可您們三位都是七十幾歲的人,還是各有各的選擇。有的人認為被診斷出是早期、中期或末期,才是決定怎樣面對的因素,可是也不盡然。 與惡疾共舞 在《相繫深深》一書裡,帶著癌症在身的楊牧谷,面對患上紅斑性狼瘡的女兒所做的努力,倒使我有了個覺醒。我們早已被教導如何面對死亡,因此大多數基督徒都不怕死亡;我們怕的是疾病纏身,因為沒有人教導我們怎樣去忍受肉體的疼痛。妳在這方面給了我很深的影響。不是妳不怕苦,不是妳不想走,但是妳把活著的每一分鐘都看成是對上帝的最大禮讚。 有人說,「熱愛生命就是愛上帝了」。無病無痛時很容易熱愛生命,當病痛纏身,要忍受椎心的神經傳導時,要熱愛生命實在很難,而放棄生命卻很容易。妳是一個不輕言放棄的人。雖然身上已長出褥瘡,手已握不住筆,但是妳仍然藉著電腦敲下一個字一個字,來傳遞神的愛。每次都聽到妳說:「我的醫生很好,他幫我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當然妳知道人的能力很有限,但妳總是因他人為妳做的任何努力心存感激。我們沒有辦法同情妳或安慰妳,因為妳總是滿了感恩的情懷。 楊牧師教導他的女兒與疾病共存。認識疾病,並且在病痛中找出生活的空間,學習過一種附帶疾病的新生活。他提供了幾個原則:1.保持高揚的鬥志,不要接受疾病就是禍患的想法。2.繼續患病前的工作與目標,或找替代。3.心理上拒絕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要去幫助別人。4.認識自我的病情與變化,盡量與醫生配合。 他的教導使我認識到我們的弱點不在於我們的疾病,乃在於我們的心態。若是我們不輕信疾病就是禍福的定義,我們就能堅定地走下去,不會受到無知的魔咒。若是我們不心存無辜受害者的心態,自悲自憐,我們就會找到積極活下去的方式。把疾病看成生命中的難兄難弟,使我們更懂得選擇生活的目標,更珍惜生命的存在。 在今年的生日裡,因著思念妳而澎湃的思潮,使我對將來有了更明確的走向。當我的右臉因為牙疼和麻醉而腫得半天高時,我仍努力地用左邊的牙齒來享受家人充滿愛心的生日餐。因為我想到:「神賜人貲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的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傳5:19)既然還能吃,就盡量吃吧,這可是神給我的恩賜啊! 楊牧谷說:「人生根本就是一趟朝聖的旅程,過程儘管有坎坷,只要不失去方位,是對準神走去,這人一定是有福的!」 謝謝妳,滌然乾媽,讓我在這趟朝聖的旅程中,能緊緊地跟著妳的身影。
Author: 編輯室
October 1, 2003
● Character is to personality what content is to form. Anonymous 品德與個性之間的關係正如內涵與外型的關係。 ● Anybody who is any good is different from anybody else. Felix Frankfurter 與眾不同是一個人最大的本錢。 ● Men are born equal but they are also born different. Erich Fromm 人生而平等但稟賦各有不同。…
Read more
Author: 吳志強
October 1, 2003
馬大和馬利亞,彼得和多馬,主都尊重,主都使用。 在一個寧靜美麗的夏夜裏,一群人聚集在一個生日慶典上。當場地的燈光轉暗,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點了無數蠟燭的生日蛋糕上,突然之間,捧蛋糕的人一個不留神,把整個蛋糕反轉地掉在地上。接著的一段時間,有人仍為掉在地上粉碎了的蛋糕搖頭婉惜時,有人已經快捷地做出清理的工作。懂得隨機應變的人,立刻說出風趣的話,希望扭轉尷尬的氣氛。另有人立即與主人商討如何作出補救。更令人詫異鼓舞的,是那圍繞在捧蛋糕的人身旁的數位客人,不斷地安慰那位摔壞蛋糕的人。 從以上的一個出乎意料的場合下,我們可以看見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試把你自己置於同一個場合上,你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呢?原來在突如其來的事情上所做的第一反應,正反映了我們個性的傾向。個別的性向是按著個人所看為重要的觀點出發,故此也成為個人的負擔或做事的動機。 當我們刻意地去看週圍人的性向,除了看見每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外,也會留意到一些相似的模式,存在於彼此之間。在歷史上,便有人希望對人類個性的異同作出研究和了解,甚至以理論去把個性歸納為幾種類型。 早在主耶穌還未誕生的四百年之前的古希臘時代,一位聰明的醫生,名叫Hippocrates,他首先發表出人類性向可分為四大類的理論。他認為個性是受體內所分泌的「汁液」影響的,而四種汁液影響而成的個性或氣質共有四類: 易怒暴躁型(choleric) 血氣樂觀型(sanguine) 恬靜冷淡型(phlegmatic) 多愁善感型(melancholic) 從那時開始,對各種不同性向的研究便陸續出現。大部份的系統都把性向分為四大類,只是採取了不同的字眼來形容每種類別(見圖一)。又因為沒有人的個性只侷限於某一類,所以也有人把這四種性向再分為八或十六類,以便作出更精細的辨別。 認識個性的重要 以商科而論,哈佛大學算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大學。Mark McCormick 從哈佛商科畢業,他在1984年撰寫了《哈佛大學商業系沒教導的功課》(What They Don't Teach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一暢銷書;在「閱讀人類」(Reading People)作為標題的第一章中,他首先指出哈佛遺漏了教導的功課,便是認識促使每個人做事方式不同的原因。他以這個題目作為書首的開端,因為他意識到人類行為的知識在商界運作中的重要。 時下數一數二的大型教會,所注重的同樣是個性傾向,與事工人力的關係。他們不再接受以保持教會為原狀的論調。例如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 所出版的《作個有感染力的基督徒》(Becoming a Contagious Christian.)一書,便是主張以個人的性向去決定傳福音的途徑。事實上,以認識個性為重要的論調,早在聖經中可以看見。在林後3:2,保羅告訴我們:「你們就是我們的薦信,寫在我們的心裏,被眾人所知道、所念誦的。」原來閱讀人類、認識別人的知識不是來自商界,而是從聖經的智慧開始。 讓我們從聖經中的一些人物去看他們不同的性向,並且從主耶穌與他們溝通的技巧中,去領略與人相處的藝術── 馬大與馬利亞(約11:17~37) 首先我們看見馬大與馬利亞兩姊妹具有極端不同的個性。姊姊是一個主動的人,妹妹則較為被動。在主耶穌來到她們家中,馬大聽見主的來臨,立刻就出去迎接,妹妹卻仍然坐在家裏(11:20)。直到馬利亞接到通知,她才急忙出去回應(11:29)。 其次我們看見兩姊妹的重點不同,姊姊比較注重事務,而妹妹比較注重人際。馬大既是注重事務,便以事論事,見主的時候所談的便是拉撒路的事,並且以理性的心態與主交談,所以她所得到的答案也是直接和理性的(11:22~27)。 相比之下,馬利亞是重人際和感受的。當她來到主前,雖然和姊姊般說出了同樣的一句話:「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請比較32和21兩節)但這是她肺腑之言,且看她俯伏在主的腳前,並且悲哭起來(11:33a),我們可以想像她說話的語氣與馬大的完全不同。當馬利亞出來迎接主耶穌,同她在家裏去安慰她的人以為她要去墳墓那裏哭,所以也跟著她(11:31)。待她在主的腳前哭泣起來,同行的人也哭了(11:33b)。 由此可見馬利亞有極好的人緣。當姊姊獨來獨往的做事,妹妹卻以情感與人交流溝通,因此得著不少朋友和支持。如果我們不單單以理性與神聯繫,卻把內心的感受毫不隱藏地傾倒在祂面前,所換來的便是主的同理心。當主耶穌看見馬利亞流露真情之後,祂「就心裏悲歎,又甚憂愁「(11:33c);甚至「哭了」。 因此,我們看見同一個家庭出生長大的姊妹,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個性,這對做父母和師長的自然是一種挑戰。但從主耶穌應對的方法中,我們學習到個性本身不分優劣,但要個性運用得恰當,作教導引領的人需要避免以批評和論斷的方法去改變對方,卻要按個人的性向來誘導他走上正路(箴22:6) 彼得(約18:16-27;21:15-17) 彼得明顯是樂觀、衝動,容易招引注意力的個性。主耶穌對彼得那種爽直而又沒有安全感的個性非常了解,故此在彼得三次否認主之後(18:16~27),以同樣的次數肯定他、接納他,使他心裡的罪疚感得著痊癒。(21:15~17) 當主耶穌向彼得三次發問:「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21:15,16,17)主耶穌是以無條件的愛(希臘文agape)發問,好讓彼得得著撫心自問的機會。彼得曾經認為自己對主的愛是非常偉大,不帶條件的,主耶穌並不是要彼得從反省中更加陷入自責的心態,卻是要釋放他,讓他從面對真我的景況中得著自由。彼得三次的作答都沒有用無條件的愛之字眼,而只選用了以弟兄友愛的愛(希臘文phileo)。當彼得能夠面對並承認自己的有限,他便是一個主可以使用的謙卑的僕人,所以主耶穌在彼得每一次的認真作答中,一再以重任委託他,幫助他靈命得著復興。…
Read more
Author: 曉羊
October 1, 2003
將「足跨東西文化」優勢環境,化成華人子女成長契機! 看過電腦網路上流傳的「如何分辨華人父母88招」嗎?這類辛辣雜文雖不免以偏概全,貶損華人父母的正面形象,但談笑之餘,你是否也心有戚戚焉,承認在親子教育的領域裡,華人父母仍有很多成長空間,許多胸襟視野有待開擴?諍言如鏡,鑑往知來,這倒也提供身為華人父母的我們一個反省、改進的良機。 「強勢掌控的華人父母很霸道,難溝通(demanding and contro lingtive) 」,是在美國成長的華裔青少年給自己父母的普遍評語。 雖然華人父母對其子女提供的物質享受,和在其學習成就上所付出的辛勞與犧牲令人肅然起敬,也讓子女銘感五內,但動機過於功利和爭競,就不一定能令子女認同。而一味威逼利誘、混淆孝順與個人意識的區別,往往造成親子間不必要的誤會和衝突,更帶來許多彼此身心靈裡的苦毒和傷害,付出關係破裂的代價,實在令人惋惜。 其實這一代的父母也很委屈。在他們成長的經驗中,沒人示範過親子間如何溝通,如何經由彼此尊重、充份討論、折衷檢討等技巧來解決家人不同的意見以形成共識,渡過危機而凝聚家庭向心力。整個華人社會傳統普遍支持父母、長輩以家族利益、高壓權威的態度養育孩童,為子孫運籌大小事物。 而現處的西方社會所流行的教育理念又強調另一極端,提倡個人自由,鼓勵個性獨立發展,使得處身在東、西方文化夾層中的家庭成員調適起來倍感艱辛。 問題父母、問題青少年組成問題家庭,問題家庭造成問題社會;靈性軟弱的父母和青少年組成不屬靈的教會,靈命低落的教會失去神的異象與祝福,不能發揮在濁世為主做光做鹽的使命,更不能推廣福音,拓展神的國度。這些環釦的關鍵全繫於個人是否願意因著利己利人,在各種角色上力求稱職來榮耀神的名。 兒女是耶和華神所賞賜的產業,如果現今的父母親仍是缺乏自我成長的意願,也無暇研習有關教養兒童和青少年的新知,在家中更是忽略成為屬靈的領袖,不按神心意撫育出敬虔的下一代,就很難做好神眼中忠心良善的好管家,有虧神所託負的這份天職。 從多年在臺、美涉足教育工作又在教會接觸青少年的經驗裡,願在此提出許多自己深感有盲點和不足之處,以供自我提醒也與您共勉。求神憐憫恩待我們願作的心,親自保守我們手中的工! 寬闊的心和恩慈的口 青少年常反應華人父母和師長很囉嗦。整天叨唸不停,看待事情老從消極、悲觀的角度切入,總往壞的方向想。態度保守,心胸也不開闊,常隨意貶抑或批評異己,不懂得尊重、欣賞不同的價值觀與創意。在討論事情時,狀況都沒搞清楚就情緒失控尖聲吼叫,不可理喻也無法令人信服。我常觀察到許多華人媽媽在討論自己孩子問題時,使用的言詞都非常尖酸苛薄,甚至用上惡毒詛咒。要知道父母的話句句都帶有屬靈的權柄,為什麼不訓練我們的口多發出恩慈來祝福自已的孩子呢? 加強有效溝通技巧 1.懂得傾聽。父母長輩有義務以身作則示範良好的聽話風度。尤其要培養耐性,先接收對方訊息才傳遞自已的。慎選地點、時機與表達的方式、用詞。只在對方有意願交流、能集中注意力時才進行。要稍安勿躁聽完全部的內容、用同理心來客觀解讀對方傳達的有聲、無聲訊息。切忌遽然以權威式態度打斷、插嘴或逕下斷論並審判人事。 2.說話得體。訓練自己多說建設性能造就人的好話,以取代埋怨、挖苦、嘲諷等貶損別人自尊的言語。華人父母很吝於讚美家人,子女,怕助長他們驕傲,看自己過於所當看。常以「愛之深,責之切」為藉口,蔑視其成就,指責缺失,難怪子女普遍有很難取悅自己父母之嘆!固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是至理名言,但也不必要求過苛,把子女物化為達成目標的工具,建造他們的靈命、品格才是首要的。 求神幫助我們養成好習慣,能夠肯定別人的努力,尤其是對待年幼和老邁的家人,應隨時以感恩的心表達謝意。在平時常熟讀聖經、靈修書籍,並留心社會時事動向,擷取充滿智慧又有鼓勵性的言語與勸勉,以備張口時能藉著各種話題帶出屬天的安慰和醫治能力,平息誤解紛爭,減輕恐懼憂傷,修復良好關係。 3.看得清楚。稱職的父母要保持一顆機警敏銳的心,隨時留心家人的興趣和需要。現今傳媒、網路無遠弗屆的穿透力之下,為人父母更要對子女每日接收到的各類資訊加以監控,過濾掉色情暴力、消沈頹廢等劣質訊息的侵擾,尤其要自幼培養兒女屬靈的胃口,以神真理的教導和追求取代不良的娛樂嗜好。主動留意子女的行為,對好行為多予正面鼓勵,使其繼續保持。 如發現異常徵兆,要探明肇因,及時設法革除劣習。觀察子女和朋友間交往的情形,尤其青春期子女所結交的好友對他們影響最大。訓練子女能有主見明辨是非,擁有慎選益友的智慧和遠離不良試探的決斷力。 身教重於言教 父母師長最為青年人垢病的頭條就是「虛偽」,往往教會留不住年輕人的首因也是「偽善」充斥。人非聖賢,父母也有軟弱的一面,也隨時與不同的試煉和誘惑爭戰著。不要認為達不到完美就放棄追求的努力。靠著賜恩典、智慧和能力的神,父母親與子女可用坦誠互信的態度,彼此認錯改進,相互督責提攜,竭力進入神勉勵我們的完全境界。當然良好溝通的基礎奠定於平時家中擁有和諧的互動關係和流露不自私、利他式的體恤。這些只有父母親能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神的原則行事為人,管理家庭,教養子女,才有可能。 基督是我家之主 父親是家庭之首。「家中大事歸父親,小事歸母親;不過一切事都屬小事!」這是父親們調侃自己在家務決策上的無為而治。實際上,家中所有事都屬大事,都需要父親挑起領袖的責任,親身參與決策、分擔勞務。華人父親們可以更投入些,在家中帶頭禱告靈修,謙卑服事每個成員,帶領整個家庭在靈性建造,及推動家務時能和諧有序穩定發展。能幹慣了的妻子們也要尊重神的心意,以溫柔順服的心,協助丈夫成為一位成熟的領袖。 協助尋找生命的方向 許多父母常強調擁有名利、金錢就是成功,而快樂是可以被延遲或省略的。事實上追求快樂不一定就是否定爭取成就。你最樂意獻身的事業,往往就是你最容易做得成功的強項。它是你可以不考慮金錢回報,個人最容易上手、最開心,又心甘情願擺上個人精神與物質上額外投資的項目。「玩得盡興還有錢拿」豈不樂哉!當子女認真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與目標時,屬神的父母親啊,我們要常與子女一同尋求神對他們前途的帶領,尊重神和子女的主權而不越俎代庖強勢操縱,支持鼓勵他們放手去嘗試,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培養決策能力 這一代的青少年有幸生於太平盛世物資充裕的年代。相對來說,他們就沒有受過困苦艱難的磨練。面對衝突、危機的應變能力就不足,對挫折的忍受力也很脆弱。加上家中子女稀少,成人對兒孫的過份呵護溺愛往往養成驕奢任性,自私懦弱的性格。他們的情緒商數一般都很低,人際關係也不佳。父母親可以從很多方面扭轉這種趨勢。 首先是父母長輩不要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對待子女一律公平。要適度開放權力,在不違背聖經真理及家庭榮譽的原則下,尊重子女的選擇權限和主張。依照不同年齡和能力,訓練孩童分擔家事。常常邀請家庭成員共商大計,讓大家充份參與家庭決策的制定執行與考核。 父母要利用各種機會演練賞罰分明,勿枉勿縱的決心;特別也要教導認罪與寬恕的重要性。多鼓勵子女參與教會事工及社區服務,這是最有效的捷徑來培育青少年的團隊合作,愛心包容、領導才幹及榮神益人的使命感。 足跨東西文化●心懷普世神國 當今的青少年不僅是國家社會未來的主人翁,也是神國將來的精兵、福音的大使。華裔子弟佔了天時地利的優勢,可以深汲西方文化的精髓,兼修東方文化的要義。盼望父母能肯定中華文化的優異特質,鼓勵子弟有志研習華人語言文化,成為將來對數十億華人同胞宣揚福音的利器。加上本身兼具的英、西或法、德語文能力,在普世福音廣傳的大使命裡更有無可限量的潛力。 我深信神對現今的華人父母和其子女都有一個美好的藍圖,而衪也像提醒歷史定點上的波斯皇后以斯帖一樣地向我們說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
Author: 劉亦文
October 1, 2003
你亂性格的!到底你是哪一型? 「哇!這個人亂性格的!」通常是青春少女形容行逕瀟灑,無論外型裝扮,或為人處事完全無視同行與流行,但卻流露出一種自信與自在,叫人既羨慕又覺得有種說不出的神秘感。 等到年齡漸長,有過一些「失望」的經驗後,就不再輕易地僅憑外表或某些行為斷定一個人「很有個性」。甚至要欣賞一個「有個性」的人,心理也早有預備,不但要欣賞他的優點,也得同時接受這種性向的缺點。 在猶太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衛王,在十來歲時即因過人的膽識與靈性,雖是個小牧羊人,卻以一顆石子,一把彈弓擊垮了身裁魁梧,頭戴銅盔,身穿鎧甲的職業軍人歌利亞。當時的公主米甲(掃羅王的次女)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大衛,並嫁給了他。大衛後來接續岳父,成為神人喜悅的以色列王。試問,具備如此性格與能力的夫君還有什麼可挑剔的? 但結婚十來年後,有一天當大衛迎接耶和華的約櫃進城時,米甲看見大衛王在耶和華和臣僕面前踴躍跳舞,心裡卻輕視他,並冷言冷語,似乎完全無法忍受丈夫的舉止。(撒上18:20;撒下6:16,20) 問題出在那兒?是性向不合?原來可不是很欣賞對方的嗎?還是性向會變? 性向會變嗎? 許多人覺得自從來到美國後,自己就變得比較小氣;也有些人覺得結婚後,因配偶的關係,變得比較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些人則認為當了父母以後,個性卻變得愈來愈保守。可是個性變了,人不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嗎? 個性、品格與習慣代表了人類行為的三個不同的層面,而這三方面又會在生活環境的變遷中相互影響,因此的確非常困難劃分清楚。飛揚雜誌在過去曾分別談過品格與習慣,讀者可以對照參考和比較。 一般而言,習慣是可以經過訓練而展現出來。品格的培養則必須是透過環境或經歷的磨練,加上個人心思意念的投入而產生。習慣改變是非常可能的,品格改變則需要經過較複雜的過程,比較困難。而性向則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性,是發自內心,不會改變的。 性向類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向,但要清楚自我認識卻不容易,何況去瞭解另一個人的性向,如配偶、子女、同事,或教會中的弟兄姊妹的性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若能參考一些不同性向特徵的資料,對瞭解自己與周圍的親友,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性向的分類法有許多種,在廿世紀中葉發展出來的MBTI (Myers-Briggs Types Indicators)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種,然而需要經過專業心理學家的指導來進行辨識。 但為了一般人也可以使用這種性向分類法,David Keirsey(註1) 根據MBTI中的十六種性向,整理與歸納成四種,並且用一些大家熟知的代表性的人物做例子,幫助使用者更容易瞭解這些性向的特色。您可以上網回答一個簡單的問卷( 註2),即可大致找出自己性向的傾向,下面是這四類性向的簡介。 Keirsey將人的性向分為四類,但每一類中又可以再細分(註3)。這四類性向的分別是: 一、理性型(Rational, NTs or intuitive thinker):傾向以內心的直覺與思考來解釋外在發生的事物。 特質─求知慾高 喜愛溝通理念,追求個人目標。 善於規劃管理(NTJ), 或善於發明模擬(NTP)。 人生目標在追求成就。 尊重兒女的獨特性,是思想上的好伴侶,從小就好學。 代表性人物: 比爾蓋茲(ENTJ)、艾森豪總統(INTJ)、華德狄斯奈(ENTP)、愛因思坦(INTP) 佔總人口約5% ~ 7% 二、理想型(Idealist, NFs or intuitive…
Read more
Author: 莊芷
October 1, 2003
「這兩天可真把我給氣壞了!」才剛拿起電話,就聽見久居外州多年的老友氣極敗壞的聲音:「來美國這麼多年,苦哈哈的拿到了學位,成家、立業雖有些波折,但都還算一步步過來了,可我還從沒有像這回這麼丟臉過!」 在電話這頭的我,聽得一頭霧水,連忙問說:「先別急著生氣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還不都是我那寶貝兒子小強嘛!」朋友帶著埋怨的語氣說著:「都已經四年級了,連寫篇文章都一定要我看過才行。這次我沒時間看,竟然就給我出了個大麻煩,妳看氣不氣人?」 不說還好,她這麼一說我可是感到更加迷惘,只好請她把事情的原委「講清楚、說明白」一些。 經她娓娓道來之後,才知道原來在兩個星期前,今年九歲大的小強有份家庭作業,老師要他們寫一篇文章,題目可以自由選定,但要寫自己希望能當那一種動物 ,並且說明何以盼望自己能成為該動物的原因。 希望當何種動物 「小強本來說他要寫希望自己是隻鹿,就是像『小鹿班比』裡的那種鹿一樣,可以跑得好快好快。」朋友說起了事情的始末:「我聽了就罵他說:『你怎麼那麼沒出息?真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像小鹿班比有什麼用,只能讓別的動物追著到處跑,你就不能有出息一點,希望自己能當隻大獅子,將來能當萬獸之王啊!』」 「結果小強立刻氣沖沖的說他討厭當獅子,臭著一張臉跟我耗了好久,才勉為其難的決定他就換當老鷹好了。」朋友繼續說著:「我一聽他想換成當老鷹,雖然覺得不像當獅子那麼威風,不過想想也還不錯啦!好歹也是個『鳥中之王』嘛!至少要比『小鹿班比』有出息多了。」 「妳既然當時很高興他想當老鷹,後來為什麼又要生這麼大的氣呢?」我大惑不解的問著。 「他完全沒聽我教他的嘛!我告訴他要寫想當老鷹,就應該描寫老鷹很健壯、很勇敢、很威武,也很有王者之風範,是鳥類中的翹楚與領袖。」朋友的語調似乎開始有些激動起來:「結果他根本沒照我教他的去寫,寫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東西就交上去,害我也得跟著他一起丟人現眼。」 「有這麼嚴重嗎?」我實在想不出會有什麼原因,因著孩子在作文裡寫想當一隻老鷹,而讓父母覺得丟人現眼的,便十分吃驚的問說:「他到底寫了些什麼呢?」 涉及心理問題 「上禮拜接到學校打來的電話,通知我和先生到學校去一趟,電話中也沒說清楚是什麼事,只說有事要和我們談談。」朋友說話的語氣更加情緒化的說:「結果一到學校才知道,可不是只和老師談談而已,而是被請到校長室,除了老師、校長以外,還有學校的學生心理顧問也在場,說要和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小強的『心理問題』。」 「難道他們覺得小強的心理有問題嗎?」我驚訝的問。 「校長要我們倆先看一看小強寫的作文以後,再開始討論小強的心理發展。」她說著:「當我和先生一讀小強寫的那篇『如果我是一隻老鷹』以後,立刻知道咱們為什麼會蒙校長大人的『召見』了。」 「難道小強寫了些老鷹的『心理問題』嗎?」我依然感到驚訝無比。 「唉!如果換了我是老師,也會擔心小強的心理會有問題啊!」朋友語帶沮喪的說:「小強在文章裡說希望自己是隻勇猛無比的大老鷹,是鳥類的國王,強而有力的翅膀可以飛得很遠,都不需要回家,餓了就把看到的小雞、小鳥抓來吃 ,碰到不聽話的小動物,就把牠們掐死,…。」 「喔?他是這樣寫的啊?…。」我聽了也驚嚇得說不出話來。 「校長說他們並不是小題大做,實在是因為近年來校園中的暴力事件愈來愈多,他們不得不隨時提醒家長,平常要多留意兒女們的心理發展,多聽聽他們的心聲,才好了解孩子們心裡的委屈、不平,或傷心,免得讓積壓在心底的鬱悶,使他們逐漸對團體或社會產生憤世嫉俗的仇恨心理。」 瞭解孩子性向 朋友說話的語氣顯得較為平靜一些的說:「其實也都怪我,何必要他一定要當什麼獅子王、大老鷹的,或許他的性向本來就是蹦蹦跳跳『小鹿班比』嘛!非要他去當個別的,反而讓他變得無所適從了。小強在學校的表現一向都不錯,這回我們好像成了『問題父母』似的,真是丟臉丟到家了!」 「別那麼在意丟不丟臉的問題嘛!」我連忙鼓勵她說:「藉著這件事提醒了我們做父母的,要多觀察、多了解孩子們應依『性向』發展的重要,不也是個大收穫嗎?況且行行出狀元,妳怎麼知道說不定哪天小強就成了最出色、最優秀的『小鹿班比』哩!」 順著性向發展 掛了電話,看見女兒正在一旁整理她的小玩意兒,她專注的神情看起來格外的可愛與有趣。 忍不住打斷她,好奇的問:「如果老師要你們寫篇文章,題目是希望自己是某種動物,妳會選那一種動物呢?」 她認真的想了一想,緊握著雙手,語氣充滿期待的說:「如果我能變成別種動物,我好想當一隻小企鵝喔!」 「小企鵝?為什麼呢?」心想莫非是我們住在炎熱的鳳凰城,所以讓她特別嚮往一片雪白的冰天雪地。 女兒一臉燦爛笑容的說:「小企鵝好可愛喔!還可以每天和好多朋友一起溜冰、一起玩,多有意思啊!」 女兒邊說著還邊學著小企鵝獨特外八的腳步,並且噘起小嘴,聳著肩膀慢慢的滑行著,有模有樣的學著小企鵝的樣子,真是有趣極了!看情形,依咱們家女兒的「性向」看來,恐怕也不甚「有出息」,因為她目前的「大志」,似乎就是像小企鵝一樣,成天和朋友快快樂樂的溜冰和玩耍嘍! 其實,我又何必一定要因著「性向」,而過早的斷定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與成就呢!我既然深深相信她的性向,即是上帝給予她的天性與秉賦,不如就讓她儘情地朝著這種自然、喜樂的生活態度發展,說不定有一天,她這種「小企鵝」的個性,也能為社會大眾盡點心力,甚至被上帝所使用呢!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1, 2003
找到自己的性向長處,努力發揮,你一定有成就。 一上了標高七千多尺的洛磯山塔其答營地,果然是個清幽的世外桃源,仰看參天紅木林立,在湛藍的天空伸展其傲人的身姿,景觀令人心曠神怡,把兩個小時車程的疲憊洗除淨盡。 這三天的營會我的主要任務是,向一百多位會眾講五堂「美化你的人生」信息。利用下午自由活動的兩個小時,漫步在幽徑茂林中,吸取森林中的新鮮空氣,沐浴在負離子所織成的上帝仁愛裡。 行進間忽然傳來「拓、拓」的聲音,打破了林地的寂靜。我抬頭追尋拓聲的來源,但見一隻啄木鳥,兩爪扣緊紅木樹皮,脖子前後抖動,堅硬的嘴尖敲進紅木裡,沒幾下就啄出一個洞,挑取樹皮裡的小蟲當點心。我定睛一看,不得了,周圍的紅木樹皮佈滿了啄木鳥的傑作,小洞處處皆是。 萬物萬性皆俱特色 啄木鳥有兩種本事,是其他鳥類難以望其項背的,一是在垂直的樹皮上走路,另一是硬嘴,真個是無堅不摧。看來上帝創造萬物頗費一番心思,每一樣活物都享有賴以生存的性向特徵──老鷹擁有不必拍動翅膀就翱翔高空的本事;蝙蝠在暗夜中憑体內的雷達辨認物體的位置;鴿子在牠的大腦中裝有長程導航儀;蜂鳥可以停在空中像直昇機一樣;夜鶯可以唱出一百多種的曲目,每一種活物都見證上帝的豐富和美意。 但願天下萬物都找到自己的性向特徵,甘心扮演上帝所指派的角色;但願天下父母都尊重兒女的性向特性,別強迫啄木鳥去做老鷹;但願天下牧師都懂得善用會友的性向特質,把鴿子放在決策委員會裡,把夜鶯放在詩班裡,各得其所發揮其長。 只可惜有些父母,看到隔壁老張的兒子十三歲就摘得總統親頒的少年科學獎,心想有為者亦若是,花盡財力、物力也要強迫女兒去上MIT的工學院。不但浪費了她四年的光陰,養出了一個沮喪憂鬱的女兒,又僵化了父女關係。只可惜有些阿花,看見高中同學阿雄,三年前去了矽谷,善用公司贈送的股票,短短時間居然搖身一變,開起賓士,住進郊區豪宅。於是阿花也想如法泡製,丟棄了糟糠夫,一心想闖進高科技的報酬裡,也不管自己是什麼料。 了解你的性向 哥林多前書十二章28節明言,上帝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每個角色都只有某種性向和訓練的人才能適得其所。羅馬書十二章6-8節也說「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豫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豫言。……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這段經文又印證了,不同性向適合不同特定角色的真理。 了解自己的性向,可以避免入錯行而浪費光陰。了解別人的性向,可以享受天衣無縫的配搭效果。 上帝所創造的宇宙,依循一套既定的律有條不紊地運行:地球總是廿四小時自轉一圈;水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海裡的魚身裁總是流線形;鳥總是有兩隻翅膀左右對稱。大自然對上帝的賦與總是絕對忠實,主耶穌也說,荊棘裡不可能摘到無花果,蒺藜裡不可能摘到葡萄。(路6:44)(The nature is always true to its type.)所有的造物,若能忠實於這法則,世界就會減少許多摩擦與創傷。 地鼠如果向上帝禱告說,我要像老鷹一樣飛翔;老鷹如果向上帝祈禱說,我要像鮭魚一樣悠遊在海洋心臟深處;鮭魚如果希望上帝賜下像青蛙一樣的兩棲能力;青蛙如果向上帝禱告說,但願我有地鼠挖洞藏身的本事。上帝會怎麼回應呢?當上帝說「不」,這世上將增加許多不快樂的地鼠,埋怨的老鷹,鬱鬱寡歡的鮭魚,苦悶的青蛙。 但如果你是莫札特,你有權向上帝禱告說,請你給我靈感,多寫幾首優美的曲子;如果你是莎士比亞,你有權向上帝祈求說,請你給我文思,多寫幾齣動人心弦的劇本;如果你是哥倫布,你有權祈禱說,幫助我發現新大陸;如果你是愛迪生,你有權仰望神說,請你告訴我留聲機怎樣可以製成;如果你是孫中山,你有權可以禱告說,上帝啊,請你告訴我,一個民主中國憲法(國體)應該怎麼寫。 當上帝聽見這麼可敬的禱告,祂一定會在寶座上微笑說,「我已準備好賜福予你」。所以── ● 如果你是夜鶯,那就將歌喉奉獻給月下情侶吧! ● 如果你是印度豹,那就展現你奔馳的美姿吧! ● 如果你是蟋蟀,那就在中秋時節為涼夜增添幾許詩意吧! ● 如果你是蚯蚓,那就為大地殷勤地翻土耕耘吧! ● 如果你是公雞,那就用你的啼聲來司晨,喚醒大地吧! 豐富之美 生命形式的多樣性見證上帝的豐富,芒果有它的濃郁,荔枝有它的甘甜,西瓜有它的清涼,李子有它的香醇,桃子有它的芬芳。想想看,如果水果世界只有一種──香蕉,那是多麼單調乏味! 人類性向的多元性也同樣出自上帝的美意,哥林多前書十二章所描寫的正是這種互補依存的美景──我的孩子生病了,需要醫生來照顧他的健康;醫生家裡三餐的食物,需要農夫忠實於他的耕種;農夫運送農產品的產業通道,需要工程師去鋪設;工程師買賣房子需要經紀人作仲介;經紀人的權益需要公務員來保障;公務員的子女上學求知,需要我這個老師來教育。 只是,每個行業要做得快樂,要做得有效,必須儘可能配合個人的性向。性向是種天賦、個性、恩賜、興趣和環境、教育的混合產品。忠實於上帝所賦與的性向,是快樂人生的祕訣。 從前的人想了解自己的性向,免得入錯了行,只能靠自己在嚐試和錯誤(try & error)中摸索。近代的人比較幸運,只要花點錢買幾本書,或是去作性向測驗,就可以有個譜。這些性向測驗(性向分類學),使用了統計學的方法,將人類性格區分為幾種典型,每種性向典型各有其優點和缺點,並且各類典型都需要另一典型的人作左右手,互相幫補,比較容易成功。 知己知彼…
Read more
Author: 沈賢林
October 1, 2003
且看手腳心舌孰最偉大? 一個公司有許多的部門,那個部門最重要?年輕人選擇未來的行業,有人想當律師,有人想當醫生,有人想作生意,該重視那個基本學科?是數學,還是英文?在高度分工的社會裡,似乎樣樣都重要,所以要妥善分配時間資源,務求樣樣都盡善盡美。可是在幾千年前,所羅門王曾說了一個故事,也許我們可以藉以揣摩這位智者的看法,幫助我們思考事情的輕重緩急,安排資源的先後順序。 有一次摩押的國王患了重病,醫生說要喝獅子的奶才能治好。問題是摩押國裡沒有人願意,即使是身經百戰,最勇敢的戰士,也不願到母獅那裡擠奶。所以摩押王派了使者向鄰國所羅門王求助。所羅門王召來他的行政長,問他說:「摩押王病重,需要獅子的奶醫治,你願意到山上獅子那裡擠獅子的奶送給摩押王治病嗎?」行政長回答說:「為了以色列神和王的榮耀,我願意試試。」 尋找母獅奶 行政長帶了十隻羊上路,在山上找到一處獅子的巢穴,看到一隻母獅在那裡餵小獅子。第一天,行政長躲在距離獅子巢穴很遠的地方,然後把一隻羊丟給母獅。第二天,他靠近獅子巢穴較近些,又丟一隻羊給母獅。如此,行政長每天把母獅餵得飽飽的,逐漸靠近獅子巢穴。母獅慢慢習慣了他的存在和他的羊,結果到了第十天,行政長就可以接近小獅子,和小獅子玩,並伺候小獅子吃奶。 行政長藉著小獅子吃奶時,趁機擠了奶裝在自己的袋子裡,然後就急忙下山趕回所羅門王那裡。所羅門王很高興,將獅子奶交給摩押使者,說:「告訴你們國王,這是我的行政長冒生命危險取來的,祝你一路平安趕快回去罷。」 使者在回國的路上過夜時,卻作了一個怪夢。在夢裡,身上各器官互相在爭功。 各器官爭功 腳說:「我們的功勞最大,如果沒有我們,行政長如何能到母獅的巢穴,又如何能帶獅子的奶回來呢?」 手說:「不要忘了, 如果不是我們擠奶,怎會有奶呢?」 眼說:「可是要不是我們的帶領,也找不到母獅的巢穴。」 心說:「如果不是我們想出接近母獅的辦法,怎可能擠奶呢?」 每個器官都功不可沒,也缺一不可,因此互相僵持不下,無法決定誰最重要。這時候,舌頭也加進來,語驚四座:「你們全都錯了, 你們全部加起來,也不如我重要, 因為,沒有話語,什麼事也無法達成。」 舌頭的話,立刻引起公憤,所有器官聯合起來嘲笑舌頭:「你這藏在濕暗處連根骨頭都沒有的東西,算是什麼,還不快閉嘴。」 舌頭最後回答說:「等著瞧,不久你們就會承認,是我主宰你們的。」 使者一覺醒來,想起晚上的夢,不知是吉是凶,心中忐忑不安。 舌頭的威力 但是他還是急忙回到摩押王那裡,把所羅門王的禮物獻上。可是在摩押王前,他一開口,就好像鬼附在舌頭上似的,他居然說:「陛下,這就是您要的母狗的奶。」摩押王當場大怒:「我要的是獅奶,你居然敢獻狗的奶來侮辱我,推出去,擇日砍頭。」當場使者就被下到牢裡,等候執刑。 當晚,使者又作了一個夢,這次所有器官都因恐懼而發抖,只有舌頭說話:「我怎麼告訴你們的,是不是我主宰你們呢?」 「是的」這次所有器官一致同意:「只是求你救救我們!」 當使者醒來後,舌頭又開口了,對典獄長說:「請帶我到國王那裡給國王治病。」 當他站在國王面前時,他說:「陛下,為什麼要砍我的頭呢?我不是給你帶來治病的奶嗎?」 「那你為什麼又說是母狗的奶呢?」 「陛下,只要能治您的病,名稱有什麼關係呢。但是我要抱歉, 是我的舌頭太不小心了。陛下明鑑,在鄉下獵人的口中,母獅常被戲稱為母狗的,只是我實在不應在陛下面前用鄉下人的俗語。」 國王聽了反而不好意思,原來自己誤會了使者的幽默。他喝了獅奶,病好了,不但原諒了使者,還大大賞賜他。 我們都知道手、腳、心、眼的功能與目的。關於舌頭,倒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所羅門王的見解與眾不同,他說:「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喜愛他的,必喫他所結的果子。」(箴18: 21)。舌頭能主宰,改變成敗,甚至決定生死。所羅門王又說:「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享美福。」(箴13: 3)。舌頭是要幫助我們「結果,並享美福」的。 駕馭你的舌頭 今天科學昌盛,社會高度分工,專業知識發達,每個人的手、腳、心、眼都有相當的科技配搭而功能強大,但是找工作要面試,談生意要會議,賣東西要廣告,競選要辯論,婚姻要溝通。換句話說,專業知識雖然重要,事情的成敗,仍是要靠語言表達、說服、鼓舞、談判、安撫、勸勉。所羅門王的話豈不是警世箴言,一針見血? 然而學校裡沒有舌頭應用科, 世上也沒有舌頭應用博士可以求教。巧言令色,甜言蜜語,機智詭詐,弄巧成拙就導致滅亡,更不用說「結果」。要如何使用舌頭才能結果,並享美福?解鈴還須繫鈴人,聖經說舌頭的基本問題是駕馭困難:「惟獨舌頭沒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惡物,滿了害死人的毒氣。」(雅3:8)。 既然所羅門王是首先提出舌頭問題的人,箴言書裡自然有許多令人得益匪淺的寶貴經驗和教導。葛理翰牧師說,他每天都要讀一章箴言書,日日學習。建議有心人也請從箴言書裡直接向所羅門王──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智者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