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飛揚54期
Author: 編輯室
February 1, 2007
● It’s not the load that breaks you down, it’s the way you carry it. Lena Horne 擔子本身不會把你壓垮,而是背負的方式會。 ● No one is useless in the world who lightens the burden of it for anyone else. Charles Dickens 人生在世,只要能幫助身邊的人減輕一些負擔,就是一個有用的人。 ●People become…
Read more
Author: 竹林
February 1, 2007
我把忿怒失望帶到父神面前,祂說…… 在過去的一年裡,天父給了我四句極為簡單卻寶貴的話語,化解了我心中的四個結。 那天當小陳跑來告訴我,長執會決定把我們的主日學闢為三間牧師的辦公室時,我真是氣到不能言語。有兩年之久,主日學教室一直不夠用,我們必須使用樓梯間、走廊來上主日學。這兩年內,我們不停地向教會反應主日學的需要,然而得到的反應,竟是連現有的教室也沒了。 心中忿忿不平 離世不久的一位老弟兄,曾參與教會的建築設計,過世前曾數次告訴我,教會副堂外面的一塊地,不僅已打好了地基,也已經有政府的批准可以加蓋教室。只要在其上加蓋教室,十年之內,我們的需要便不致缺乏了。錢絕對不是問題,因為我們蓋教會時,財政還是赤字,但是教會蓋好以後,竟有不少的餘款可以拿去投資了。 我不明白,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會做這樣,讓會眾雪上加霜的決定?我不斷地爭取,因為我負責國語主日學,有百分之八十的弟兄姐妹都願意留下來上主日學,現在我要把他們往哪塞? 在最後一堂主日學時,我把長執會的決定告訴我那班的弟兄姐妹。他們非常著急,要聯名上書,要求不管什麼地方,只要有地方就繼續上主日學。我聽著心痛如絞,眼淚卻一直流不出來。因為我已經向教會辭職不做國語主日學負責人,我覺得對不起他們,我能做的都做了,可是我還是覺得對不起他們。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離開了禱告會,也離開了團契,只留在詩班事奉。我看著主日學的數目腰斬剩三分之一的人數,我看著會眾逐漸離開一塊不夠水草的牧地。我閉著眼去敬拜,離開時也不想再留連。回想過去的幾個經歷,都不曾使我如此消沉,感到無望。因此我又回到天父面前。祂卻使我先回想過去的三件事。 或許我以前的經歷太過順暢,因此當我聽到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實中傷與謠言時,心中十分傷痛。因為這些中傷來自我認為應該是「忠實」 的同工,而且還是受過我們最多幫助的人。那時只覺天旋地轉,不明白在教會裡怎麼會有這種事情?而且還是在私下向其表明寬恕之後,變本加厲。 到天父面前 我把傷痛帶到天父面前,天父把我帶到一本時代雜誌之前。那天翻閱著剛到的時代雜誌,其中有一篇文章提到布希總統,文章中批評他的人、攻擊他的人可真多,而且毫不留情。 那時聖靈對我說:「你看,連貴為總統都有這麼多人,在前在後地攻擊他。」那時我心裡真同情布希總統,再也不覺得自己可憐了,明白了這是人生常態。被人攻擊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那是人家看得起你,才會花時間在你身上;若不是相當的對手,誰會多看你一眼,多說你一句? 神對我低語 第二次是因為往上提的意見都不被接受,心裡實在氣極了,還是來到天父面前。祂說:「我的話也是有很多人不聽啊!」我一想,說得也是。上帝的話若是人人都聽,那不就大家都信主了嗎?祂用那麼多時間、神蹟、先知來宣揚祂的話,可是人的心怎麼那麼冥頑不化?看來,上帝比我還可憐。我這種小人物的意見,說實在還不一定正確,萬一人家真聽了,出了什麼事情可就不妙了! 後來對許多人、許多事都太失望了,我心想,就退出事奉吧,不幹了!還是回到天父面前。那時聖靈告訴我:「我可沒虧待過你喲。」我頓然看見自己的錯。 心靈甦醒 一年以來,我們家從天父領受的恩典真是數算不盡,天父不僅沒虧待我們,反而是優惠有加、主恩永偕、福杯滿溢,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祂的供應與澆灌。我事奉的豈不是上帝嗎?既然我事奉的是上帝不是人,那麼我怎麼可以因為對人失望,就放棄事奉上帝呢?我的心一下子清醒了。 現在,當我因為主日學的事而消沉時,我再次來到天父面前。 我問祂:「假如有一天我面見你時,你會怎麼說?」 祂說:「我會告訴你,孩子,那一切都不重要。我只擔心你,希望你快樂起來,不要再難過了。」 我說:「可是這件事影響了那麼多人!」 祂說:「這些我都知道。你不用擔心。我依然在掌權!」 神掌權 是的,人生有許多事不是由我們決定。可能我們會碰到許多不合乎自己心意的決定,但是不管我們多麼沮喪、為事工多麼著急、為弟兄姐妹的失落而擔心,我們一定要記得,天父然掌權,祂會負全責。 有許多事情要經過歲月的錘鍊,才能看出整件事的影響與後果。但我們切勿把整件事交在自己手中,以為自己是「大老闆」,我們的大老闆在天上,祂知道所有發生的事情。我們只要做一個順命的僕人,努力尋求天父的心意,按著祂在我們身上的旨意去行,其他的事,天父自然會負責。 2006年就這樣過去了,我帶著這四句話,要迎向一個嶄新的一年。新的年頭必有新的挑戰,但是我絕不害怕,因為只要回到天父面前,我們的保惠師必然作我們隨時的幫助與力量。 冬天過去,春天近了,天父是多麼希望我們在寒冷的冬天裡,時時回家去取暖。待春暖花開時,便有好心情享受那賞花時節了。
Author: 陳小小
February 1, 2007
收到署名「幸福」的讀者來信,提及身為佛教徒的她嫁入了一個基督徒家庭。她發現,信仰不同的兩個人,在建立家庭的路上,處處充滿著衝突與痛苦。她甚至一度非常排斥陪婆婆上教會做禮拜,不想勉強自己去適應基督教的傳統與儀式。 最近我聽到另一個女孩「菲菲」的故事,和「幸福」的情況相反,卻也面臨類似的掙扎。 「菲菲」是一位基督徒,卻嫁進了信奉民間宗教的家庭。夫家親友對她吃飯之前祈禱、星期日上教會等行為常投以冷嘲熱諷,對於她在敬祖時不拿香的舉動也頗有微詞。在堅持自己的信仰與尊重夫家傳統兩難中,「菲菲」和「幸福」一樣,碰到了許多挑戰與挫折。 「幸福」與「菲菲」的故事讓我想到最近一次家族聚會的情形。我的阿公阿媽生了十二個小孩,子子孫孫四代加起來超過五十多人,因為大家各自宗教信仰不同,「吃」的禁忌特別多:基督徒是禱告謝過飯後,甚麼都歡喜領受著吃;虔誠的佛教徒則堅持要吃素;信奉一般民間信仰的則忌諱吃牛肉……。 為了方便,家族聚會的頭兩天,我們都是上館子或叫外送,倒也相安無事。到了最後一天,大夥兒陸陸續續離開,剩下十多個家族成員,主事的叔叔嬸嬸決定在家下廚,但一忙下來,竟忘了必須注意到家族成員中各種「吃」的禁忌,又遇上幾個不懂事的晚輩,也吵著想要趕流行吃素,駱駝身上最後一根稻草,壓力大到叔叔終於按捺不住而情緒失控。 光是從信仰不同所衍生出的「食」的問題,就讓短短不到三天的家族聚會,氣氛失和,何況是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夫妻,不只有「吃」的問題要配合,還有彼此的性格、習慣、價值觀要互相磨合。小至金錢觀所帶出用錢方式的不同,就常造成恩愛夫妻反目,若再加上宗教信仰一項,其處境必定更為艱難複雜。 「幸福」和「菲菲」的掙扎,也刺激我們去思考,在憲法保障人人有信仰自由的台灣,為甚麼嫁進門的媳婦往往理所當然「必須」歸信夫家的宗教,卻很少聽說丈夫「必須」歸信妻子原來的宗教?「寬容」不僅是現代人應具備的觀念,更是婚姻生活當中,夫妻雙方都必須念茲在茲的原則。 我們實在不應該天真地以為,愛情的力量可以解決價值觀(小至金錢觀、大至宗教信仰或人生目標等)的差異。從「幸福」和「菲菲」的故事中可以看見,信仰不同,實在對婚姻存在著莫大的威脅力。 許多事物本質上就存在著互斥與不相容,未婚男女一定要想清楚,在未來的婚姻生活中,為了彌補彼此價值觀的差距,所必須付上的重大代價。畢竟並非每個人都能如同「幸福」、「菲菲」或她們的另一半,願意在痛苦中也不放棄嘗試理解配偶背後的信念,找到婚姻張力的平衡點。 兩年後,「幸福」對於上教會這事,已沒有絲毫的憤怒心態,並且還喜愛上《耕心》週刊(台灣長老教會刊物)內許多動人的故事。「菲菲」也體認到,她與夫家之間因宗教不同而衍生出來的緊張關係,不是短期間就能解決的問題,更不是自己一意堅持,就能改別人的信仰。但她願用更多的智慧與耐心去尊重夫家的傳統,也求上帝給她更大的信心和愛心,在夫家行出基督徒的美好見證。 從「幸福」與「菲菲」的遭遇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到,解決衝突,並非單靠愛情,更靠著對婚姻不輕易離異的堅強信念,這不離異的信念也來自信仰,擺上時間與心力,不斷地協商共識,家庭的幸福才能持續。正如「幸福」在來信的最後這樣寫到:「我們需要上帝給我們愛的力量,而非爭吵的勇氣。包容與尊重,對於基督徒或是佛教徒,都是必須學習的課程。」
Author: 李順長
February 1, 2007
每個基督徒都享有特權,可以將一生的重擔交託給神,享受聖經所應許的平安。免於憂慮、免於驚恐、免於害怕、免於絕望的自由,是神以金剛鑽之筆,刻劃在歷史長廊的應許: ●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約14:27) ● 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是應當稱頌的。(詩68:19) ● 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賽43:5) ● 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太6:31, 32) ●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46:10) ● 你所作的,要交託耶和華。(箴16:3) ● 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祂必撫養你,祂永不叫義人動搖。(詩55:22) 人生常有財務緊張的重擔,感情危機的衝擊,事業轉折的考驗,健康變化的困難,服事摩擦的壓力,幾乎沒有人可以逃過人生逆境的網羅。這些重擔常壓垮一個人的情緒承擔力,以致現代人患上焦慮症的也越來越多。 我們學會將重擔交託主,就可以常常維持喜樂,而不是天天唉聲嘆氣;就可以神清氣爽,而不是頭腦渾沌;就可以面對挑戰創意泉湧,而不是枯坐愁城;就可以化逆境為祝福,而不是消耗精力於無謂的煩惱。 卸下重擔的特權 這種將重擔卸給神的特權,主要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的三大神學基礎上: 1.神是我們在天上的父(太6:9)。這一位慈愛的天父,為你我的一生已經做了最美的安排。地上的父親如何眷顧他的兒女,天上的父神也如何眷顧祂的兒女,無微不至。 2.神是全能的神(賽9:6)。父神有足夠的能力和智慧,解決我們所遭遇的難題。我們的困難在全能的神面前必站立不住,祂從始至終永遠掌權。 3.神是我的牧者(詩23:1)。這位慈愛的牧者必然會引導我腳步,保護我安全,供應我需要。祂的杖祂的竿是我隨時的安慰。 對上帝這三重角色的確認,是我們安全感的根基。祂是父神、祂是全能的神、祂是我的好牧者。我們越是全心相信這三重關係是真,越是誠心敬愛這位真神,越是真心實踐這三項真理,就越能經歷出人意外的平安。 怎樣才能經歷全人卸下重擔的美境呢?神已應許願意承擔我們人生的重擔,因此如果一個信徒經驗不到卸下重擔的輕鬆,困難一定不在神那邊,而是在我們這邊。 享受安息的妙招 下面這幾個小小的招數,有助於整備我們的意識狀態卸下重擔,長享安息。 來到神面前禱告,常提說祂的聖名是慈愛的父神、全能的神、我的好牧者。題說神這三個聖名就是一再確認,基督徒信仰的三個要素,這信念自然沉澱進入潛意識中。 人生的每個重要抉擇都尋求神的引導。正如詩篇27:8說:「耶和華啊,你的面我正要尋求。」確定每一步都是神的引導,增強了神必負我完全責任的信心,較容易把結果交託給神。 在做事的態度上,總是實踐「盡其在我,結果仰望主手」的心志。如果我們秉持:動機上為神的榮耀而作,方法上遵行聖經的法則,態度上獻出自己的最好,我們就有一種心安理得的特權。 4.內心相信神的智慧超越我的智慧,神的道路高過我的道路,神的旨意高過我的旨意。因此當結果並不如所想望的,就比較容易做到卸下患得患失的重擔,交託給神。正如哈巴谷先知所寫:「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3:17,18) 5.在遭遇到逆境挫折時,盡量堅持相信「當神關一道門,神一定開另一道門」。相信「當神拿去次好的,神一定賜下最好的」。相信「苦難是神化妝的祝福」。面對損失,人類天然的反應是為此煩惱,常常自怨自艾。活在過去陰影下自責自棄的人,較難有迎向明天的勇氣和活力。卸下重擔的一個有效方法是,信靠真神,維持盼望,堅守樂觀的態度。 從基督教信仰的角度來練習卸下重擔,以上五點小訣可以解答大部份難題。然而,神造人時賦與人類具有身心靈三度存在。單從靈性的角度入手,對有些人來說,未必能達到重擔完全卸除的美境。從神造物的原理來探索另二個角度的訣竅,使本文的討論更加周全。 散步可以使緊張疲憊的大腦得著休息更新。從神經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在焦慮重壓的情況下,人腦處理情緒的部份鼓足力量,企圖舒解所面臨的難題。此部份的腦網路因外在刺激而過份活躍,甚難平靜下來。除了禱告信靠神之外,去到寧靜的社區公園,或是有山有海的僻靜之地,作一段時間的散步,一方面可以消解體內的過量腎上腺素,一方面可以促進大腦分泌安多酚,降低焦慮。若置身在花草森林的美景之中唱一首「天父必看顧我」,效果必然更加神奇。 7.結交一群好朋友,分享快樂、分擔重擔。好朋友的了解、代禱、支持,是降低焦慮的絕佳妙方。社交網絡活躍的人,免疫系統比較強壯,比較不會落入沮喪,比較可能東山再起。神在地上建立教會,要我們學習過肢體生活,真誠地彼此相愛。神的智慧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你們要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5:16)「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加6:2)心裡重擔的卸除,除了使用交託給神的靈性方法之外,再加上幾個主內好友互相支持,雙管齊下,可說是天衣無縫了。平常多經營友情是蠻上算的投資。 去蕪存菁的熬煉 2006年6月開始,我陪師母走過6次治癌的化療過程,直到十一月全部療程結束。每三個禮拜血管打進白金粉藥劑(Texol),該藥劑有一種特殊功能,在細胞分裂繁殖過程的某個關鍵時刻,擊殺該細胞。頭髮細胞、胃的粘膜細胞、癌細胞及紅血球都會被殺滅。 在艱苦的過程中,師母仍能保持樂觀心情,將副作用減到最低,靠的就是本文所述,基督教信仰的力量。她全時間服事神四十二年,堅信每一步路神都有最好美意,在任何處境她都能卸下重擔,享有安息。 當然,有些重擔是人自己惹來的。我們不能指望自己惹來的禍,每一次都要求神出面收拾殘局。比如一個人在財務投資上過份躁進,借大筆錢投資股票,在股市反轉時被套牢,有沒有可能只要禱告,將重擔卸給神,危機就得以化解?比如一個人眼見房地產增值迅速,鄰居投資房市只消幾個月,就賺進大把銀子,他也去借錢炒作房地產。不幸房市逆轉,幾棟房子降價求售都乏人問津,是否只要禱告神憐憫,嘴裡幾句話,將重擔卸給神,就可以轉危為安?即使是基督教團體,如果太樂觀地擴張服事範圍,以致面臨財務崩潰的壓力,有可能禱告交託,就化險為夷嗎? 神當然有可能行神蹟,但危機如果能使當事人學得智慧,能煉淨人的品格去蕪存菁,能迫使人反省個人的動機與做事的原則,有時神也會允許當事人在重擔下受熬煉,使所學習的功課能雕刻在人格深處。這種學習是在任何其他處境無法獲得的。這種熬煉是上帝更高的智慧所精心設計的。當事人若真能卸下重擔,進入平安,就會展現出另一種美麗的風範。
Author: 李順長
February 1, 2007
經常保持快樂的人,免疫系統比較強壯,身體比較健康,創意能力比較強,比較敢嘗試新的事物,人際關係比較好。盡量經營快樂的心情,益處多多。 可惜,憂慮是快樂的頭號殺手。人生重擔一壓心頭,焦慮、緊張、壓力、煩惱一罩上心房,就把快樂的天使驅逐心房外。我們的五官一察覺到周圍的人事物對我構成威脅,松果體受到刺激,引發一連串的生理反應,來應付眼前危機,心跳加快,腎上腺素分泌增加,給我們額外的精力作適當反應。此時,中腦被松果體所送出的大量緊張信號所挾持,大腦的腦前庭無法清晰思考,不可能有創意能力,也不可能有閒情逸致去嘗試新事物。更糟糕的是,長期的憂慮緊張,使大量腎上腺素在體內停留太久,降低了免疫系統的功能,損毀了健康。 可見,學會靠信仰的力量,將人生重擔卸下給神,是一項重要的操練。聖經應許天父必看顧祂的兒女,畢竟將重擔卸給神是我們基督徒的特權。 當我寫這篇文章時,我一生最大的重擔正壓在我心坎上。一月2日我打了911電話,叫了救護車,將師母送進了San Dimas Community Hospital。她因為呼吸困難,十幾天無法躺下睡覺。經醫生開了氣喘藥,幾天服用仍未見改善,只好送進急診室。照了X光,醫生說,肺和心臟有許多積水。打了利尿劑,排出二公升尿。兩天後從背後肋下插管,左右胸腔各引出1.2, 1.1公升的液體(淡紅血水),再經斷層掃瞄及病理檢查,證實癌細胞已傳染到胸腔及肺。半年前動手術切除子宮及卵巢,再經四個月化療,我們以為已經控制了癌細胞。Samant醫生說:「來日不多,盡量使她快樂。」這幾句話加上癌細胞擴散的消息,就像撒下一張焦慮的網,陡然就激起了松果體巨大的情緒反應──悲傷、絕望、憂愁瞬間籠罩,情不自禁,大哭一場。人生數十年歷練,就算這一次的重擔壓力最大,所引發的情緒波浪長達一星期。幾天之內荷爾蒙失衡,睡眠很淺,腰背開始酸痛。 女兒及女婿和飛揚同工給了我許多支持,幫忙準備飲食及醫療細節。我也禱告神,一再提醒自己,天上的父神必然親自看顧,祂的眼目必然保守,施恩給服事祂四十一年的師母。我開口讚美耶穌基督的醫治大能,我想念耶和華的慈愛永遠長存,我求告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施行憐憫的神蹟,我祈求救主賜下平安,我仰望主幫助我卸下重擔。這些屬靈的操練我實踐了,再加上每天找卅分鐘到公園跑跑步,轉移注意力,松果體所激發的情緒氾濫,終於逐漸平靜下來。 這過程最主要的力量,是來自信仰這位全智、全能、全愛的神,信靠祂對師母有最好安排。有一位神可以信靠,真是何等有福啊!當然,平常多交幾位好朋友,患難時可以享有行動支援,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是卸下重擔的主要技巧。 讀者們在平時多練習這些技巧,碰到人生較大風浪來襲時,就能應付得老練純熟,享有平安、寧靜。
Author: 曾玉興
February 1, 2007
主裡人生四訣:解憂、想優、生悠、心幽。 一、憂 憂慮是信徒的仇敵,我們應該靠主起來消除它! 馬太福音5-7章是主耶穌第一篇講章,當中用了十節經文來勸勉門徒不要憂慮,並一連七次提及憂慮。這個辭語,若非重要,祂不會在講道中教訓門徒:「不要憂慮說、喫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 又約翰福音14-16章是主耶穌最後一篇講章,這篇講道也是三大章,主開始就說:「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約14:1)主自始至終都苦口婆心的訓勉門徒不要憂慮。 憂慮的網羅 1. 憂慮是從魔鬼而來的。查考人類的開始是無憂無慮的,住在伊甸園裏,後來撒但來引誘始祖犯罪,被神咒詛,神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纔能從地裏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蒺蔾來…你必汗流滿面纔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從此人類的生活就艱苦了,憂慮亦從此開始。 2.憂慮是從世界而來的。主說:「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主用荊棘來預表世上的思慮煩擾,可見憂慮是從世界來的。我們看無知的財主就知道,他因田產豐富,自己心裏說,我的出產無地方收藏,怎麼辦呢?這句話就證明他憂慮了。 3. 憂慮是從罪惡而來的。使徒保羅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 ) 亞當夏娃犯罪之後,世俗憂慮便進入了世人的內心。 憂慮人人皆遭受過,無論貧富或尊卑,除了憂衣食外,也憂明天、憂自己、憂生命、憂身體、憂學業、憂兒女、憂事業、憂時局、憂前途、憂國憂民,似乎無法逃躲。 然而憂慮會奪走人的快樂,使人憂鬱、苦悶、消耗活力,而疲倦、失眠、神經緊張、喪失食慾,加增額上皺紋,又能破滅人的希望與生趣,以至於縮短生命,如經上記著說:「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林後7:10) 憂慮不但是健康的大敵,也是靈性長進的大敵,因憂慮會阻礙我們與主交通,「心裏憂愁,靈被損傷」(箴15:13) 。簡單地說一個人可以因憂慮而使精神、體力和靈性總破產。 醫治憂慮的良方 信心則是憂慮的休止符。到主那裡,可覓得醫治憂愁的良藥。 1.信靠神──「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約14:1) 2.告訴神──「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所要的告訴神。」(腓4:6) 3.卸給神──「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祂顧念你們。」(彼前5:7) 4.仰望神──「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心裏煩燥,應當仰望神,因祂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祂。」(詩42:5) 明白「憂慮」祇是無用的一種感情後,我們便轉向神尋求力量來勝過一切的憂慮,這是消除憂慮的不二法門。 一名婦人在她家的廚房裡放了一個叫作「憂慮之箱」的盒子。當她為某事煩惱時,就會寫在一張紙條上,丟進盒內,然後不再掛慮這問題了。此做法幫助這婦人完全挪去她心中的難處,讓她知道問題總有一天會解決的。 把憂慮寫下並將之置於盒中,也許有所助益;但將憂慮藉著禱告卸於上帝之手,則是更好的選擇。耶穌說:「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4)讓我們相信上帝的應許,並信靠祂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將我們的問題交在祂的手中,遠比我們將憂慮紙條投入盒中要好得多。大衛寫道:「我心裏多憂多疑,你安慰我,就使我歡樂」(詩94:19)。 二、優 「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2:3) 有位傳道人在講道時,拿出一張白紙,在中間畫了個黑點。然後他舉起這張紙,問聽眾看見了甚麼?有位聽眾立刻答道:「有個黑點」。 「不錯,是個黑點,但還有其他的東西嗎?」會眾一片沉默。傳道人再次問道,「除了黑點之外,還有別的嗎?」聽眾不約而同地回應:「沒有。」最後傳道人說:「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你們竟沒有看見這張白紙。事實上,它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只看見一點缺點,抹殺整張白紙。」 宋朝有一位剛正廉明的清官,更是一位學者,名叫袁釆。他著一本書《袁氏世範》,書中有一段話說到,每一個人一定有其長處及短處,包括我在內。如果我們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及弱點,一時一日都不可能與他交往。但另一方面,若我們多看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就可終生與人交往。 如果按照袁先生的看法,應反過來看,你應該多對自己進行挑剔,而不應該多對朋友進行挑剔。如果你時常挑剔朋友,你最後就失去朋友。所以聰明的人會如何做呢?他是將別人的長處、善意發揮出來的人。愚蠢的人則專門挖掘別人的弱點、短處和醜陋。 人很容易放大別人的缺點,而遮蓋了人的優點。我們若放開心胸,就能看到別人身上的可愛之處、可取之處、可喜之處、可優之處,而加以欣賞、鼓勵、學習,而非妒忌。也接受人的不完美,而不要竭力盯著這些不完美。避談別人的缺點,更不要揭別人的瘡疤,讓別人感到受尊重,很舒適。 有一個名叫原一平的日本人,在人壽保險界連續十五年,穩坐第一位。這個人的身高只有一米四五。他相當自卑,一出外便想,自己矮人一截如何去賣保險?他心中膽怯,講句話也不敢大聲點。每次排名總落人後。 有一天他想通了,我天生長得矮,想長高也不可能,既然我要幹這一行,便一定要面對現實,我要接受這事實,將我的劣勢化為優勢。此後他不再膽怯,一見客人便說自己來賣保險,當對方拒絕他,並以特殊的目光看他時,他便說:「你需要買保險,雖然我是個矮子,但辣椒可是愈小愈辣哦!」 那些客人一聽便想,這個一米四五的人講話相當風趣,服務又周到,表情豐富,正因為他敢承認他矮,坦然以對,客人便開始有興趣跟他交往。 聽一埸演講,有時我們會覺得收穫良多,有時卻覺得乏善可陳。可是,如果我們學會「停、看、聽」,即使講得不是頂精彩,但我們仍可試著當一名講評者──評析、記錄其優缺點,以便學習其優點,並警惕其缺點。 三、悠 (休) 「你們要休息知道我是神。」(詩46:10)基督徒當有怎樣的休閒觀念?讓我們先看一段經文:「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
Read more
Author: 謝建邦
February 1, 2007
讀經,我得聽你的聲音;禱告,你得聽我的聲音。 女兒以安剛讀小學時,學校老師常教學生對陌生人要警覺,不要理會陌生人的搭訕,免得被歹徒拐騙而發生意外。同時,她也從教會主日學老師那兒,學習到耶穌第二次再來的聖經故事。她就把這兩件事聯想在一起。 不久,她一臉疑惑地問我:「有一天我們要在天上和耶穌相見,祂怎麼認識我呢?我又怎麼知道祂就是耶穌,而不是壞人?」大哉斯問! 我懷疑有多少信主的人,問過或想過這樣的問題?相信有許多信主多年的基督徒,對主再來這件事,仍然是完全無知或一知半解。這話絕不過分。 我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安靜思索了半晌,在約翰福音第十章中,耶穌是好牧人的比喻就浮現腦際。我問女兒信耶穌了嗎?她肯定地點頭答說信了!「既然已經信了耶穌,那妳就是耶穌的小羊。」然後我告訴她:耶穌親自說祂是好牧人,祂認識屬於祂的每一隻羊,而祂的羊也認識祂的聲音(約10:3-4,14)。 「羊如何認識耶穌的聲音?」 「聖經就是耶穌要對妳說的話,讀聖經就是聽耶穌說話,天天讀聖經,天天聽耶穌說話,妳就會熟悉耶穌的聲音。」 「那如何讓耶穌認識羊的聲音呢?」 「禱告就是向耶穌說話,妳若常常禱告,讓耶穌常常聽見妳的聲音,祂就會熟悉妳的聲音。」我繼續解釋著,「妳若每天讀經禱告,久而久之,妳就認識耶穌的聲音,耶穌也認識妳的聲音。這樣,有一天妳和耶穌相遇的時候,因為彼此都認得對方的聲音,就不會認錯人了!」 此後,我總是用這段故事來強調讀經禱告的重要與價值,勸人養成勤讀經常禱告的習慣。結果發現這樣的規勸,比講一篇大道理還有效呢! 每次讀到聖經約翰福音第十章「耶穌是好牧人」的比喻時,心中總有一股無比甜美與幸福的感覺。特記數句作為見證: 主耶穌是好牧人,羊認識祂的聲音;主耶穌是好牧人,喜歡羊聽祂聲音。 我要勤讀經,聽祂說話,謙卑捨己又愛人,永存我心中。 主耶穌是好牧人,祂認識羊的聲音;主耶穌是好牧人,喜歡聽羊的聲音。 我要常禱告,向祂說話,讚美愛慕與感恩,常入祂耳中。 主耶穌是好牧人,十架上為我捨命,引領我到青草地,使我生命更豐盛。
Author: 盧永增
February 1, 2007
神的帶領與祝福,常以奇特的面貌出現。 今年初參加昔日參與過的社團例會,也不知道天父上帝有什麼心意,讓我又多當了一個社團的理事長,算一算,我也當了兩個民間社團的理事長了。大家都知道要當民間社團的理事長,一要有錢、二要有閒、三要有心、四要健康的身體,算一算這些,我一樣都沒有!有心要做的人 ,沒人選他!我這不想做理事長,卻在騎虎難下之下當選了,我憑什麼當理事長呢? 就這樣,在我每天不斷的祈禱、不斷的問天父上帝,祂是什麼意思?我能做什麼呢?當中,我還是抱著「盡其在我」的心態,認真的負起一個理事長該負的責任。 有一次社團例會,我開車前往餐廳參加,會後與一些會友走到餐廳停車場,這當中,有個會友陪我走到我開了十幾年的喜美轎車停車位;他看了看我,告訴我說一句「你當了理事長,是不是該去換一輛賓士車,比較有派頭一點!」 當場我內心中生氣、好懊惱!我的腦海中一再重覆浮現著:「我當這個理事長,是要靠賓士車來當的嗎?」 「我經歷過了這麼多的大風大浪,過了這麼久了,這些虛空我怎麼還是擺脫不了呢?」 我告訴自己「不要再過以往般愛面子、擺場面的日子,因為我知道那一切都是虛空!」正如傳道書說,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 帶著莫名的忿怒與懊悔回家後,臨睡前躺在床上,我跟我的老婆說出我心中的困惑……。她聽完我的話語後,也有與我一樣的感受!她說「如果真要有賓士車,才有資格當理事長的話,那我們就不要當這個理事長算了!不然你祈禱跟上帝說好了!」 睡前,我們夫妻一起同心祈禱跟天父上帝說:「如果我真的需要一輛賓士車來陪襯的話,那就請上帝賜給我!如果不需要的話,請萬能的天父上帝啊,賜給我智慧與勇氣,來排除這些魔鬼撒旦的誘惑與陷害!」 就這樣過了好幾天後,我也差不多已經忘記了賓士車的祈禱了。有一天有個不是很熟悉的朋友,居然到公司辦公室來找我,拿出一支賓士汽車的鑰匙與行照給我,說這輛賓士轎車已經過戶好了,要讓我開! 我當場目瞪口呆!不知道該說什麼才是?但是我深切知道並體會「我所信的上帝,祂是真實的上帝,祂是疼愛我們的。」 我帶著不相信的表情與口氣回說:「你是說真的,還是假的!」 「我何德何能可以接受你的好意呢?我不要!」 「你不是有需要賓士汽車嗎?現在有賓士汽車要讓你開?你怎麼還不要呢?我家有三輛車,兩個兒子都已經出國讀書去了。我每次要輪流開三輛車,我也很累!所以就算我請你幫我開好了,不然我們就一起共用算了!」 「賓士車」停放在停車場,將近一個月了,我連去看也沒看它一眼,動也沒動過。 最後,為了不讓汽車太久沒開,電池沒電、輪胎沒氣,我只好三不五時去開一開,發動引擎一下。現在我參加社團活動都是開著五星級的恩典──賓士車。 這是上帝的恩典,還是巧合?還是什麼原因?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賓士車是真的! 我必須講出來,告訴大家!我們所信靠的天父上帝,是真實的上帝!凡事向阿爸上帝祈求,祂都會回應我們的。」
Author: 王克強
February 1, 2007
耶穌應許祂的擔子是輕省,但你得自己努力,實現它。 現代人幹的粗重活並也不比古人多,怎麼椎尖盤突出者(俗稱骨刺)的病例數字卻是急速增加。全美的整脊診所已經遠遠超過麥當勞漢堡店的數目了。顯然是肩膀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醫生診斷的結果,說腰椎的病來自「坐」太多,頸椎的毛病來自「看」太久。 原來現代人的擔子不是挑在肩上的重量,那這些重擔「重」在哪裡呢? 重擔的來源,有來自學業上的(要考試、繳報告,或覺得成績不夠好),金錢上的(貧窮或覺得不夠富有),情感上的(喜歡你的人你卻不喜歡他,你喜歡的人卻不喜歡你,兩者同時發生在你身上那更慘!)工作上的(限期完成、逾時工作、解雇與調職),其他像養家活口、教育兒女,與室友、同事,周圍的人相處等,都給我們帶來或輕或重的擔子。 卸下重擔?談何容易!不論能卸或不能卸的擔子,人們總是盡其所能的要自己「瘦身」。如何不讓擔子太重,以下有幾點建議。 在接下擔子以前,要認清許多的決定權其實在自己手中。 ● 量力而為:仔細考量自己的時間表,體力、財力、情緒狀態等等,能不能承受。且儘可能不要讓自己到被掐著脖子的地步。因為如果把自己的擔子挑的滿滿的,那如果在這期間有其他不預期的事情發生,就好像使駱駝倒地的最後那一根稻草(the last straw),就無法承受了。哥林多前書10:13說:「你們所受的試探,無非是人受得起的;神是信實的,他必不容許你們受試探過於你們抵受得住的,而且在受試探的時候,必定給你們開一條出路,使你們能忍受得住。」這是神對待我們的原則,也是我們對待自己應有的原則。 ● 最佳時機:要考量的因素跟上一點類似,但不只要看自己能否承受,還要看時機如何。有些擔子在不同時候會有不同的重量,因為客觀環境與主觀感受常在改變。我以前習慣在睡午覺前把房子收拾一下,結果常常發脾氣,怪太太與三個孩子沒好習慣。後來我發現自己的生理(疲倦)影響了我的心理(沒耐性),就決定讓自己閉眼倒頭大睡。才幾十分鐘的午覺睡起來,再放聖詩提昇士氣,果然收拾起來大有效率,也不怨天尤人。若是幾個輕的擔子在同時間加在我們身上,也有可能變成重擔而不自覺。 ● 學習說不:力也衡量了,時機也看了,明知不應該答應,不能接下的,還是有許多人沒有辦法說「不」。有人因為工作狂,也有人是完美主義,還有就是因為人情包袱。自我犧牲雖是好的品格,但要注意,接下重擔後,要犧牲自己不要犧牲他人(屬下、家人、好友、弟兄姊妹,甚至於牧師)。即使犧牲自己也要注意,一不可犧牲信仰、二不可犧牲健康、三不可犧牲道德。 挑起擔子以後,如何看待,有時也能幫助我們減重。 ● 視為己任:這件事沒我不行,英雄救美,皆大歡喜。或者看見自己是最能勝任的,因為上帝給了我作這件事特別的才能,所以這是我的責任,不是重擔。瑪麗亞聽天使說聖靈要藉她感孕,從一開始的驚慌疑問道:「怎能有這事呢?」後來終於順服,歌詠「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路1:34, 47)。 ● 找出樂趣:換換花樣,試著用不同方式去完成同一件事。誰規定在美國一定要開車上班,騎摩托車又省油又拉風,坐公車又便宜又能欣賞百態。發揮你的創意,用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我常跟我的兒子們「比賽」收玩具,「比賽」吃飯。 ● 暫時忘懷:這可以算是短暫的逃避現實吧!但與「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有異曲同工之妙。完全不去想那件事,或跟那件事有關的人事物,花錢把孩子(們)給褓姆,聽聽音樂,給自己一個迷你假期,到教堂裡去作一個禱告,一段時間後,再回到原先的崗位上,繼續承擔。 卸下擔子,到底何時才能沒有重擔呢? ● 擔當責任:面對重擔有人一走了之,躲一天算一天。卻把重擔留給家人,或當初幫助他的人。就拿金錢的債務來說,你不還,別人要幫你還,不管是你的債主還,或是信用卡公司還,到最後是整個社會都在償還。 ● 工作完成:責任盡了,事情了了,工作結束了,任務完成了,該原諒的原諒了,該道歉的道歉了。神在第七日的安息來自於前六日的工作,而且是「完成了祂所作的工」(創2:2)。使徒保羅近臨終時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持的信仰我已經守住了」(提後4:7),聽來平心靜氣,卻是氣勢磅礡! ● 完全交託。耶穌說:「你們所有勞苦擔重擔的人哪,到我這裡來吧!我必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還有一個妙方,看似重擔仍在,其實已經卸下,工作尚未完成,事情雖未解決,卻能夠來到耶穌這裡,藉著禱告,把一切交給上帝。「應當毫無憂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恩的心,把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4:6)。毫無憂慮很難作到,藉著禱告祈求卻是人人可以嘗試的。 擔子臨到我們之前,當時,與卸下重擔之後,都有我們可以注意,可以選擇的,在你說「這事沒辦法了!」「我是不得已的!」之前,想一想是不是真的沒有其他的選擇?是否是因為自己不願放棄某些利益才到這地步?祝您「無擔一身輕」!
Author: 林晃惠
February 1, 2007
就讓耶穌在過去的傷痛,與將來的美好之間劃清界線。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神已經賜予人極美好的應許,有數不盡的人因信耶穌基督而得救,留下了無數扣人心弦的見證。 然而,我們也須明瞭信主之後,並非從此天色常藍,花香常漫,往往也會遇到事與願違的遺憾與心酸,如何走過人生的低谷,也是每個人成長中的必經之路。 讓過去成為過去 「要活出當下最好的生活,就要讓過去成為過去。木已成舟的遺憾,就如同破碎的雞蛋無法恢復原形一樣。所以我們不要再為之難以釋懷,更要明白放下過去和克服失望,就像是硬幣的兩面,要快快地放下傷痛,才能夠克服絕望。而得勝生命的關鍵,是去學習在內心重新站起來,因此我們要走出傷痛,才可能繼續往前走。否則如果久久都無法自拔,就攔阻了神在我們身上要成就的計劃,更無從領受到上帝所要賜下的恩典。」《活出美好》一書的作者約爾歐斯汀牧師如此勉勵我們。 當面對困境時,我們要相信主能掌管一切,不論遭遇任何攔阻,祂都能夠轉惡為善地幫助我們,讓事情有轉圜的餘地,我們既保有合宜的彈性,也能從中得到力量。換言之,當面對種種的挑戰時,我們不要為那些無法改變的事實憂慮、沮喪,而是要全心仰望上帝,求主賜給我們更多智慧與力量,懂得作正面的思考,全神貫注在可以改變的事上,知道如何擇善固執也知道該如何放下過去。無論境況如何,我們都要學習順服主的引導,才能夠不受環境的左右,並透過自身的歷練來增長信心、更新生命,並在必要時成為別人的祝福。 艱辛的心路歷程 我們教會的志豪弟兄和麗花姐妹,就以他們的生命故事見證了這樣的教導。我跟他們同屬於一個小組,因而知悉他們「放下過去、活出美好」的心路歷程,也體會到上帝那長闊高深的愛,是如此自然而豐盛地賞賜給相信祂的人。 志豪和麗花有著極為相似的成長背景,都是得不到父親的關愛與疼惜。自行以公証結婚的儀式簡單地完成終身大事後,一起日夜匪懈地創業,以致於後來幾乎都沒有時間照顧小孩。無可奈何的麗花,不得不親自揹著孩子操作一切,所以兩個兒女的襁褓時期先後都曾在媽媽的肩膀上度過,稍長則只好寄放在褓姆家。女兒念小學一年級時,就得自己搭公車上學,姐弟倆就這樣長大。 他們自行研發一種電子娛樂產品,不但獲得世界專利,也供不應求地銷售到歐美許多主要的國家。1988年他們接到可口可樂一筆很大的訂單 ,預計在台灣日夜趕工都無法交貨,於是志豪就到大陸投資設廠,麗花則留在台灣照顧公司。 她一回憶起這段往事,就難忍辛酸。當時女兒十歲、兒子只有八歲,兩個小姐弟因乏人照顧,惟恐隔天早晨來不及搭上公車,晚上會自行穿著制服睡覺。因此,沒能將孩子從小照顧好是麗花的最痛;然而,慈愛的上帝讓她聽到鄰居說:「信主的小孩不會變壞」,即使難以相信天底下會有這麼好的事,她還是馬上主動地打聽、聯繫,並且很快地受洗,希望上帝能幫忙照顧他們的小孩,將來才不會變壞。 1995年事業愈來愈忙,他們不得不毅然決然地將兩個小孩送出國去當小留學生。麗花說:「就全然交給上帝吧!」從此忙得不可開交的志豪,「妻離子散」是他最好的寫照;而日夜思念兒女的麗花,就只能藉著忙碌的工作以排遣思念。事實上,她的身心倒是更受煎熬而不自知。 2001年初,他們在大陸的工廠發生嚴重的工潮,想不到他們平日百般呵護的幹部,轉眼間卻變成一群可怕的紅衛兵。當麗花「逃」回台後,突然神智恍惚,躲在台北連家都不敢回,也不敢接電話,看電腦時戴著口罩,出門時更是要口罩、雨傘齊備。她每天以淚洗面,自責沒能好好地照顧小孩,自此成為嚴重的憂鬱症患者,天天都靠著服用大量的葯物以穩定情緒。她嚐試過各種辦法都無法醫好自己的病;為了配合麗花,志豪偶爾也會陪她去教會,當時只覺得毫無進展,並不曉得其實上帝自有祂的時間。 生命的轉捩點 6月29日,台中靈糧堂邀請麗花前往林口參加安卡羅醫治釋放大會,她和幾個姊妹結伴前往,請志豪當司機,言明只送到會場門口就可以。當志豪送她們到林口體育館時,看到的竟然是人山人海,他隨後也好奇地自行進去,坐在遠遠的後面,可以遙遙地望著麗花。先是想到身心俱疲、神情落莫的她,為了醫病居然失去判斷力,連「神棍」都願意相信,心裡實在很納悶。 然而,在開始敬拜讚美後,志豪竟然莫名其妙地感動得流淚。當安卡羅要會眾按住自己的病痛處,他要為大家作醫治禱告時,他遠遠地見到麗花一手放在頭部、一手按著心胸。 心靈得醫治 那時他崩潰了,全然地崩潰了!在後面獨自地號啕大哭,他發現原來上帝要醫治的是他,心想:「從開始麗花做什麼我都反對,連上教會也反對,讓她一直都是『千山獨行』,一個人承擔所有的壓力,才會落到這步田地。今天上帝帶領我來見安卡羅,就是要我順服。」接著又見到台上有許多人得到醫治,志豪當時就決定要信主,希望透過順服並放下過去偏執的心態,讓他們夫妻都能得到醫治,此後因而開始上教堂。 當年9月11日,紐約世貿雙子星受到恐怖集團的攻擊,被嚴重地炸毀,引起全美與全世界的恐慌。由於女兒和兒子都在美國,麗花驚嚇過度病情因而加重。志豪除了迫切地禱告,也告訴牧師準備要盡快地受洗。於是9月30日,他接受洗禮,從慕道友正式成為基督徒。當天,除了兒女不能回來以外,他的父母與親朋都來觀禮並祝福他。 他們的兒子出國已經十年了,雖然尚未完成學業,但他們都藉由禱告,放心地把他交託給上帝。女兒已學成歸國,現在是他們夫妻事業上的得力助理。感謝主的保守與醫治,經過慢慢地釋放,麗花已不用吃葯,病情幾乎都痊癒了。志豪回顧2001年受洗那年,由於麗花的憂鬱症他們整年沒有上班,可是經過結算,當年居然是獲利最高的一年。 感謝主!志豪和麗花的故事,讓我更體會到聖經上的應許與嘉勉:「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讓我們都願意以信心和期待去迎接每一天,享受著上帝的慈愛與憐憫,並懂得心存感恩。
Author: 李潘燕
February 1, 2007
那晚的晚崇拜唱詩似乎有點與平時不同,顯得特別感性。終於,駐堂牧師緩緩地走到台前,在講道前,簡短地介紹了一位當晚的傳道人來賓。 他告訴會眾,這位作客的傳道人是他童年時代的密友之一,他邀請他向會眾問安,並說一些勉勵的話。於是那位較為年長的傳道人來到台前與會眾分享。 「有一位父親,帶著他的兒子和兒子的朋友一同到太平洋海岸航行。忽然海上風暴大起,船隻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駛回岸邊。風浪大得連這位素來經驗老到的船員父親都無法支撐住船隻,眼看船隻即將傾覆,三人都要慘遭滅頂。」 長者停頓一下,注意到會眾中有兩個青少年似乎對他所講的故事深感興趣了。 他繼續往下講,「忽然,這位父親抓到了一根救生繩索,這位船員父親必須作出左右兩難、極為痛苦的抉擇:在幾秒鐘之內必須決定,救生繩的另一端必須拋給誰?他知道自己的兒子已是基督徒,而兒子的朋友卻尚未信主……狂風大浪的吞噬已不容他稍加猶豫。 他對兒子大喊:『我愛你!』然後將救生索奮力拋向兒子的朋友 。當這位父親將兒子的朋友拖回傾覆的船上時,自己的兒子已消失在黑夜的大海中,永不再回來了。」 這個時候,那兩位端坐在椅子上的青少年,專注好奇地聆聽這傳道人繼續講下去。 他說:「這位父親確信他的兒子已進入永恆,與主耶穌在一起。但他卻不敢想像他兒子的朋友,若是沒有得著耶穌進入永恆,將是何等可怕啊!因此,他犧牲了自己的兒子,而救了兒子的朋友。 神愛我們也是大到一個程度,祂樂意犧牲自己的獨生子讓我們得救。在今晚的崇拜中,我迫切邀請您接受神的愛,伸出手來抓住祂所拋過來的救生繩。」 講完之後,老傳道人回到他自己的座位,全場寂靜無聲。駐堂牧師走到台前,傳講了當晚簡短的信息。 幾分鐘後,崇拜結束了。那兩位青少年仍意猶未盡,走到老傳道身旁,禮貌性地說:「這真是一個感人的故事,但我很難想像世上真有這樣的事情?父親為了讓兒子的朋友成為基督徒,竟犧牲了自己兒子的生命。」 「你說得沒錯,」老傳道回答,低頭看一眼他的破舊聖經,臉上綻開了燦爛的笑容,對這兩位青少年說:「這的確很令人難以置信!但是我今天站在你們面前分享的故事,讓我稍微嚐到什麼是上帝犧牲祂的獨生子,單單是為了我。你看,我就是那位父親,你們的牧師就是我兒子的朋友啊!」 (取材自英文網站文章)
Author: 朱易
February 1, 2007
機構講究組織,社區講究友愛。 網絡技術的發達,使得資訊無限制地增長,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事,頃刻間可傳遍全球。 按理說,新時代的福音工作將會有突破性的發展才是,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大多數教會仍在為任何吸引不信主的人上教會而絞盡腦汁,基督徒們仍在為如何向未信者傳福音而操心。 許多教會在籌辦教會外展活動時,仍然採用傳統的方法,比如,差會友出去到鄰居家去敲門,或到超市發單張,每到有佈道會時,要求會友帶朋友來參加。 許多採取這些傳統方式的教會發現,教會的人數幾乎沒有多少變化,換句話說,這些福音策略成效不大。 馬鞍峰教會的主任牧師華理克指出,基督徒們都同意,不同的地區的教會,可以有不同的文化,但為何不同時代的教會,不能有不同文化呢? 其實,資訊時代的教會的文化,一定會有異於上一世紀的教會文化,因為人們的溝通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也變化了。教會如果不改變與大眾溝通的方式,必然是無法為大眾所接受的。 舉例來說,去年剛剛通過了「請勿來電話」的方案,允許大眾選擇不受電話推銷的干擾。這是因為現代通訊手段太過發達,使人不勝其煩。在這種環境下,如果有人敲門傳福音,或打電話傳福音,就不可能有什麼好的效果。 一般民眾對於信箱上塞滿了各種廣告已不勝其煩,上市場時,還不斷有人塞給他們廣告單,他們連看都不看。如果傳福音者也加入發單張的行列,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如今的傳銷業者見人就說,要告訴他一個好消息,然後拉去參加各種聚會。當基督徒試圖說服朋友參加教會聚會時,已經沒有多少說服力了。 華理克牧師指出,為什麼教會要繼續採用已證明是無效的福音策略呢?他認為,這是由於教會分不清什麼是不該改變,什麼是必須與時俱進的界線所致。華牧師說,過去十年裡,他的教會每年有超過千人受洗成為基督徒,其福音策略是,通過生活方式的影響來吸引人參加教會的聚會,直至成為信徒。 為此他引進了「社區」的概念,他認為教會不應該是一個社區機構、規條、上下級、效率、命令與服從的地方。社區應該是友誼、交談、理解、討論和相互支持的大家庭,正如電視系列片「Cheers」的歌中所唱的那樣,「所有的人都知道你叫什麼」。機構是一個講次序的組織,社區則是一個講愛與友誼的大家庭…….。 華理克牧師強調,教會的這種轉變只是轉變了與人溝通的方式,但所傳揚的福音並未改變,神的話並未改變,真理並未改變,只不過以適合資訊時代文化的方式,傳遞給受這種文化影響的人而已。而社區正是資訊時代人們最容易相互溝通的文化載體。 一個好的社區,有善待人的長者,有相互守望的鄰居,有急公好義的青年,有天真活潑的兒童,裡面有說不盡的溫暖的故事,道不盡的甜蜜回憶。 把社區的概念引進到教會發展中,按社區的概念來經營教會,如果真的做到在教會裡「每一個人都知道你叫什麼」,那該有多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