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飛揚16期
Author: 劉亦文
October 1, 2000
思想、人格、行為、教育,拼湊出一個人的反應。 記憶中,我從小就在父母與親友的呵護中穩當地生活與成長。到美國留學後,才真正地領悟到人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一次,在我住的公寓中聚會完,大夥兒決定一起去圖書館K書。待大家陸續離開,我鎖了門,走出公寓,左右一看,漆黑一片,一個人影也沒。當時納悶了一會兒,這麼多人,怎麼會一下全都不見了呢?轉念一想,這麼黑,至少他們大夥兒在一起,安全上不會有問題。初到美國的自己,在恐懼的心情下,看到迎面開來的校車,二話不說就上了車。在圖書館讀了一會兒書,突然聽到一陣呼叫聲,「在這裏,找到了,沒事了!不用找警衛!」接著,我記得一張張又急又喜的臉龐在我面前閃過,然後是一陣陣的責難和關懷。「妳怎麼還會有心情一個人在這裏唸書?」「妳剛來美國,地方不熟,公寓那裏又黑,我們到處找不到妳,真把我們急死了,如果圖書館再找不到妳,我們就準備報警了!」當時,我對大夥兒的緊張又感激又虧欠,卻又有些迷惑。最後多虧了一位善體人意的學姊替我解圍:「我想我大概瞭解妳的情形,所以要大家先來圖書館找找看,結果真的在,沒事就好!」 我不是怪人 由於我人生歷練的有限,因而作出讓大家跳腳的事。對我當時的朋友而言,心中一定納悶:「這個亦文,怎麼這麼脫線,作出這種事來?」事實上我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人的推理方式居然如此不同,也造成每個人反應上的天壤之別。然而,那位學姊適時的安慰,平靜的反應,幫助我在待人處事上的成長,並且也從她那兒得到自我肯定──至少「我不是個怪人」。 反應三步曲 雖然你我可能很少去留意,但是一個人的反應通常都經過下面推理的過程而產生:1.事情是因自己還是因別人而起?2.此事經常發生嗎?3.你對這件事能做些什麼嗎? 註1近年來北美發生多起的校園槍擊事件,引起各方激烈的反應。有責難父母疏於管教的,有歸咎於暴力滲透媒體的,也有認為槍械管制不當的,大家都希望找出肇事的元兇,責任歸屬弄清楚,才好解決問題。另外,若在公路上遇見一起車禍,你會如何反應?趕緊遠離現場,或是停下來看熱鬧,還是停下來,看自己能幫上什麼忙?經過推理的過程,若自認對事情無能為力,並與自己相關不大,對整件事的反應就會很低調。若自認能提供一些心力,姑且不論肇事者是誰,看見情形不對,視自己能力多少,盡力協助,這種則是積極主動的反應。 生命的反應──愛 當你看見路旁一起暴力傷人事件,你會有何反應?六四時,在天安門廣場,那個人為什麼要站在坦克車前?為什麼有人明知腹中所懷的胎兒是有缺陷的,卻仍堅持將胎兒生出來?有一個人想出個難題問耶穌,一個人該作什麼才有永恆的生命?耶穌就說了一個路旁暴力傷人事件的故事給他聽。故事中有三個人,兩種不同的反應。其中兩個人的反應是看見人受傷卻視若無睹,避而走開;另一個人的反應,則是盡一切力量去幫助傷者,甚至像看重自己的生命一般。(參考路加福音10:25~37﹞我們對生命的反應是什麼?是愛,還是冷漠?是滿有恩惠,還是總歸咎於他人?是願意犧牲奉獻,還是自掃門前雪?聖經記載,萬物都是藉著神所造的,生命在祂裏頭。這位生命的主是一位滿有恩典與慈愛的神,祂也要屬祂的人彼此相愛﹝約1:3~4;約壹4:7~8﹞。 企業家和小男孩 一位企業家和他的太太為了事業忙碌,幾乎精疲力盡。他們覺得必須休個假,因此就去了一個海邊的別墅。湊巧,一場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也同時蒞臨了這個海岸小城。聆聽著屋外的風雨,企業家躺在床上,不禁聯想到自己如這暴風雨般的生命,每天都承受著數不盡的要求與壓力。風雨逐漸退去,窗外恢復了寧靜,企業家不願吵醒太太,悄悄地離開別墅,到海邊觀看暴風雨後的情景。沿著沙灘走,他發現海灘上佈滿了被海浪沖上來的海星,被困在海沙上。只要太陽一出來,這些海星就會因失水而死。正思考之際,企業家發現一個小男孩正忙著拾起沙灘上的海星,耐心地一個個擲回海水。企業家向著男孩走去,問道:「小朋友,你在作什麼啊?你一個人再怎麼丟也於事無補,無法造成什麼影響,海星實在太多了呀。」小男孩彎腰又拾起一個海星,丟到海中,看著海星沉入水中,開心地說:「可是,對我丟到海裏的那些海星而言,它們卻是生死之別。」(Denis Waitley) 註2企業家看到的是責任和工作,很容易就覺得疲乏;小男孩看到的是生命,很容易就察覺出其中的希望。你所看到的人生是什麼? 向生命作出回應 耶穌為門徒洗腳,輪到彼得時,彼得說:「主啊,你要洗我的腳嗎?」耶穌解釋說:「我所作的,你現在雖然不知道,以後你就會明白。」彼得仍堅持:「你絕對不可以洗我的腳。」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就與我無分了。」彼得因而改口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都要洗了。」(約13:6~9)彼得對耶穌的要求,直覺的反應是不妥與不安,因此堅持己見。但是當彼得體會他的堅持會令自己失去珍貴的福份,就當機立斷,馬上改變自己的反應。要反應快,需要保持高度的調適能力。若是我們希望自己不會變成一個反應遲鈍的人,以致失去生命的祝福與活力,不妨試試下列的練習,以增進自己反應的能力:練習從人的臉部表情來判斷他行為和言語的用意,這需要一段時間重複的練習。猜錯不要緊,給自己更多一點機會和練習。練習使用前述推理過程,看看自己的反應是如何產生,是否有調整的必要。主動多學多問,收集相關資料,先自問所疑惑之處,不要單靠直覺。「人有了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5:12) 在我們對生命作出愛的回應之前,是否應當先肯定我們所擁有的是那會存到永恆的生命? 參考資料: 註1. Carlyon, William D. Attribution retraining,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7, Vol. 26 Issue 1, p61. 註2. 摘自 Swindoll, Charles R.. The Tale of…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1, 2000
我不必為你的刺激負責,但我要為我的反應負責。 應邀去夏令會當講員,我的心理只準備好去付出──透過宣講,豐富化會眾的心靈內涵。沒想到三年前美東南的夏令會,上帝竟然透過一個末期癌症病人臉上的笑容,豐富了我的心靈內涵。五百個會眾中間,靖荷的笑容最燦爛,笑聲最爽朗。當我得知她只剩幾個月可以活,那笑容更顯得深刻。「醫生說,我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腦幹,直腸的手術並沒有多大幫助,最可能是從肝開始蔓延的。無論如何,上帝已經給我許多快樂的日子,美好的家庭,每一天我都以喜樂的心迎接神的恩惠。」 大部份人接到癌症的診斷,都會陷入沮喪,眉頭緊鎖。然而靖荷的反應卻是那麼與眾不同,更突顯出她深受基督信仰薰陶的心靈,擁有何等神奇的內在力量,飛越了逆境。人類所司空見慣的反應模式,大體上遵循下列模式:癌症令我沮喪,而我所以患癌症,都怪父母基因不好。貧窮令我意志消沉,而我所以貧窮,都是政府的錯。失敗的婚姻令我悲傷,而婚姻所以失敗,都是那個狐狸精害的。事業的虧損令我愁苦,而事業所以虧損,只怪命運作弄人。前途暗淡令我落落寡歡,都是老闆壓抑了我的機會。 刺激?反應! 在這種模式裡,刺激(Stimulus)和反應( Response)之間,似乎有一種牢不可破的力量,驅迫人作出負面的情緒回應。丈夫說了一句抱怨的話,妻子自然是發怒回嘴。公式就是這麼簡單:刺激(Stimulus)e反應(Response)。我所以發怒都是對方刺激我的。這種說詞似乎從行為科學家帕伏洛夫(Pavlov)的實驗得到某種程度的支持──帕氏在每次餵狗之前都會敲鈴。一段長時間之後,狗被制約成一聽見鈴聲,唾液就開始分泌,預備進食。分泌唾液的反應已經和敲鈴的刺激連結在一起。在這模式裡,敲鈴是一種刺激,唾液分泌是一種反應,從刺激到反應的必然關聯性,從這實驗似乎得到佐證。 環境?心靈! 然而,有些人雖處貧窮卻仍能奮發向上,企圖以行動創造美好的明天。有些人雖罹患癌症,仍能以喜樂的心情迎接每一天的日子。有些人雖婚姻觸礁,仍能以溫柔的手腕,嘗試贏回丈夫的心。有些人雖事業受挫,仍能以寧靜的心境接受事實,並尋求東山再起的可能。有些人雖前途多舛,仍踏著堅定的步伐,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期待峰迴路轉。在這模式裡,刺激和反應之間,激蕩著一種創造能力,湧自他們內心的信仰,匯集成靈魂的力量,作出超凡的反應。他們都知道一件事──刺激和反應之間,並非有必然的負面情緒模式。在這兩造之間,人類擁有足夠的心靈自由,從良心、信仰、積極的思想,和創意能力來支取力量,作出美好的反應。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展現了這非凡的品質。聖潔的神被邪惡的人判處死刑──祂有權利破口大罵。和平之子被強橫的兵丁釘上十架──祂有權利咒詛。全能的神被盲從的群眾譏諷──祂有權利讓他們下地獄。然而,祂在十字架上呼出最後一口氣時,祂的口中仍流露出永不變質的仁愛:「天父,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在所遭受的刺激和反應之間,祂從內心的信仰和積極的思想,支取了力量,作出了正確的反應,完成了救贖大恩。祂相信愛可以化解仇恨,祂想到未來幾千年的歷史長廊,有億萬靈魂被這大愛感化的可能性。這信念和積極的遠見,組合成了超凡的力量。凡是信耶穌基督的人也可以享有祂的內在力量。我們相信祂所教導的信念:「愛你的仇敵」,因為愛可以征服仇恨。「饒恕得罪你的人」,因饒恕比報復更具有感化力。這些信念和依靠神美化這世界的決心,也會帶給你力量,作出正確的反應。 身處逆境?積極反應! 史蒂芬考維(Stephen Covey)在他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譯本《與成功有約》)這本書裡,稱呼這種作出正面反應者是積極的人(Proac-tive),負面反應者是消極的人(Re-active)。積極的人知道自己不必為環境負責,但要為自己的反應負責。他們在心靈裡依賴信仰,設定行為反應的模式,不管環境是順是逆,不管世態是炎是涼,他們總是以一貫的信仰力量,來實踐美化這世界的理想。我們一生難免遭遇逆境,積極和消極兩種反應模式,那一種更能解決問題,創造美好的明天呢?患上癌症,心情沮喪或以感恩的心迎接每一天,何者更能幫助當事人,享受生命的品質?身處貧窮,意氣消沉或更加奮發,何者更能創造美好的明天?婚姻觸礁,大作河東獅吼還是溫柔體恤,比較能挽回丈夫的心?事業虧損,嘆息時不我予或是尋求轉機,何者更有東山再起的可能?被老闆壓抑,從此怠工或積極努力,何者更可能創造前途?大部份消極的人(Reactive)抱怨周圍環境,積極的人(Proactive)為自己負責。消極的人忙著可憐自己的悲慘,積極的人忙著改善自己的環境。消極的人被情緒所支配,積極的人憑藉信念支配反應模式。消極的人看自己是犧牲品,看環境是不公平的,積極的人看環境是事實,看自己是可以超越環境的。你是哪一種反應模式的人? 惡性循環?善性循環! 消極的反應模式可能會製造惡性循環──正在青春尷尬期的兒子惡言頂撞你,你威脅要把他趕出家門,你大罵他不肖,你搜查他的房間看有沒有吸毒,你七竅生煙罵他呆瓜,都只會更加快他心理的離心力,更劣化他的不肖。積極的反應模式一定能創造善性循環──正像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以仁愛之心為祂的仇敵祈禱一樣──兒子頂撞了你,等到心情平靜時,你請他吃頓午餐,關心他學車,主動提供卅小時的免費駕駛課,談談他的開心事,表達對他上大學的財務支持,再趁機開導他如何處理情緒。這種依設定的原則來反應的模式,一定能拉近兩造距離,化干戈為玉帛,創造美好的人生。 改造反應?依靠信仰! 一個人的反應模式是多年從周圍的環境學來的。既然是學來的,必然可以靠再學習來改造它,積極反應者必須具備兩個重要的條件──以信仰作反應的道德指標,靠積極的思想產生正面的情緒力量──那麼,閱讀聖經並吸取其中美善的信念,作自己的行為指標,向它認同,並透過禱告來強化正面的情緒力量,我們的行為反應就會逐漸積極化。親子關係和配偶間的溝通,以及我們的職業前途,就會往美善的方向移動。上帝應許祂要賜福給依照信仰而行的人。當然,改造長年累積的負面反應模式,絕不是一蹴可成。但行百里者總得自足下開始。下列天恩七式蠻有效的,何妨試試──省察自己是哪一種反應模式。求耶穌幫助,遷出消極反應的國度,搬入積極反應的國度。開始建立閱讀聖經,背誦聖經的好習慣。在禱告中內心預先設定,下次遇見類似事件時,最好的反應模式 。唱詩歌來美化自己的情緒。相信依靠上帝的力量,可以改造反應的模式。下定決心,與神同行,以喜樂的心迎接每一天的日子。你不必為外在的刺激負責,你得為自己的反應負責。現在,我把球投給你了(寫了這篇文章刺激你),怎樣揮棒就看你的了。
Author: 編輯室
October 1, 2000
It is not what happens to us that counts; it is how we respond. Unknown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遠不如我們如何反應來得重要。 Blessed is the man who has a skin of the right thickness. He can work happily in spite of enemies and friends. Henry Bailey…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1, 2000
有個西洋拳的拳王,一生多采多姿,名利雙收。有人問他:「要成為一個冠軍拳手,最重要的是那一項要素?」這位贏家回答:「失敗了,再站起來一次。」 不管哪一種行業,要成為贏家,總要不怕失敗,跌倒了再站起來一次。想成為作家,投稿被退回,再寫另一篇。想成為企業家,踢到鐵板了,想辦法東山再起。想組織家庭,失戀了,鼓起勇氣再談一次戀愛。想得學位,落榜了,明年再來一次。想發明電燈泡,失敗了數千次,再試一次。 發明家愛迪生想找耐高溫的燈絲,來證明他的夢想──電流通過高電阻,產生高熱而發光。他經歷了數不清的失敗,但他堅持再多嚐試一次。今天,電燈泡照亮了全球億萬的家庭。 卡羅素年輕時,聲樂老師告訴他說,他不是唱歌的材料。他仍堅持了十幾年,白天在工廠做工,晚上學聲樂。有一天,他的機會來了,可惜他在彩排時破了嗓子,只有含淚離開戲台。某一次有個男高音病了,由卡羅素代唱,聽眾竟然噓他。但他堅持再站起來一次,卡羅素終於掘起,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男高音,在歷史上留下最美麗的歌聲。 華德狄斯奈向堪薩斯星期報申請當漫畫家,主編勸他放棄漫畫,並告訴他他根本沒有藝術天份。狄斯奈的第一套卡通「奇兔奧斯沃」大大慘敗。但他再多站起來一次,至終他的「米老鼠」贏得了世人的掌聲。狄氏所創立的狄斯奈樂園,風靡了全世界的男女老少。 贏家和輸家的一道重要分界線,在於面對人生逆境時,作如何的反應。有些文才不錯的年輕人,被退稿一次,就此停筆不寫。有些頗想創業的人,虧本一次,就放棄了理想。有些想結婚的人,失戀了一次,從此不再結交異性朋友。有些想學歌唱的人,老師一句批評的話,就此封住他的口。有些想嚐試發明新東西的人,失敗了幾次就撒手不幹。 一個人的反應,某一個程度上決定了他的人生際遇。本期《飛揚》探索「反應」這主題,嚐試從不同角度來看,一個人在不同處境中,怎樣作出正確的反應,來美化人際關係,來強化個人成功的機會。我個人常秉持一個信念──一個人不需要為環境的刺激負責,但他必須為個人的反應負責。依靠信仰耶穌基督的力量,一個人可以美化他的反應,強化他的人際關係,他離成功就更進了一步。 希望您喜歡本期的文章,並從中獲益、得啟發。懇請您為編者和作者祈禱,使我們有源源不絕的靈感和生花的妙筆,把更精彩的《飛揚》呈獻給天上的父神和眾多的讀者。
Author: 沈賢林
October 1, 2000
問世上何物比蜂蜜甘甜,問人間何物比精金貴重 美國,電視台每年都會重播電影「十誡」,因此不論是否基督徒,十誡的故事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但是在實際生活裡,十誡並不被重視,有人認為像是交通法規,還有人認為是空中樓閣,是多餘、落伍、不切實際的。然而,回顧歷史,以色列人接受十誡是歷史和聖經上的大事。後來歷代殷勤相傳,教導兒女行走、坐著、躺下,都要談論,甚至戴在額上,繫在手上,寫在門框上,記在城門上 (申6:-9),絲毫不能掉以輕心。 對以色列人而言,十誡顯然不只是普通的法律而已。而且,詩篇第十九篇,大衛說,神的律法比精金更可羨慕,比蜜更甘甜 (詩19:10),更是令人費解。大衛被掃羅追殺,四處逃亡,好不容易有機會殺掃羅時,「不可殺人」,應是包袱,應是阻礙,應是多餘,怎麼可能會比精金更可羨慕,且比蜜更甘甜?大衛犯了姦淫和殺人罪,「不可姦淫」、「不可殺人」,應是咒詛,怎麼會比精金更可羨慕,比蜜更甘甜? 世上真的有比精金更可羨慕,比蜜更甘甜的東西嗎?十誡對我們的意義和影響到底是什麼呢? 頒佈律法?眾國拒絕 相傳神起初是想把律法頒給地上所有的人,因此開始時是一國一國的去尋找願意接受律法的人。神到了以掃的後裔那裡,問他們說:「你們願意接受律法嗎?」「律法裡寫的是什麼?」他們問。「不可殺人」”「不行,我們須依靠刀劍生活,不能接受律法。」以掃的後裔回答。神接著到亞們和摩押人那裡,問他們願不願意接受律法。亞們人和摩押人問:「律法的內容是什麼?」「不可姦淫」,神告訴他們。「對不起,我們不能接受律法,我們不可能不犯姦淫。」神又到了以實瑪利的後代,問他們願不願接受律法。他們也問:「律法的內容是什麼?」「不可偷竊。」「偷竊是我們的本性,我們不能要律法。」以實瑪利的後代回答說。如此一國一國的問,結果回答都是一樣,沒有一國願意接受神的律法。 賜下十誡?選民接受 最後神到了以色列,他們站在西乃山前。神把西乃山舉起來,托在以色列人的頭上。問以色列人說,「你們願意接受我的律法嗎?如果願意,那就很好,如果不願意,這西乃山今天就是你們以色列人的葬身之地。」這一次,沒人開口問律法的內容是什麼。大家異口同聲的說:「不管律法是什麼,我們都會接受。現在,請告訴我們內容吧。」這故事坦白的指出,人的本性是排斥律法,不願接受律法的。只因為生活的困難和壓力,或因為懼怕神的處罰,人才接受十誡。只是如果人是在壓力下被迫接受律法,那十誡豈不是沒有法律效力,人違約時豈不是就有藉口?在這種情況下接受十誡,又有什麼意義?聖經出埃及記裡,記載神頒佈十誡給以色列人實際的經過:首先在埃及,神以十災和紅海分開的神蹟,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然後在曠野,又以降嗎哪、擊磐石出水,並幫助以色列人戰敗亞瑪力人。以色列人親身經歷這麼多神蹟大能後,神才問以色列人,願不願意做神的子民。「我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出19:4,5) 結果以色列人同聲回答,願意遵行。於是神在火中降臨西乃山,頒佈十誡。從此,神成為以色列人的神,以色列人成為神的子民。 道德標準,良心選擇 這段感人的故事,成了日後無數扣人心弦,偉大的愛情故事之範例。一個男孩子要追求女孩子,想贏得美人心,就要英雄救美,赴湯蹈火,不辭辛勞地照顧女朋友,然後才是求婚的高潮:「我是怎樣的人,我的行事和為人,你都看到了,你願(遵守婚姻的盟約)作我的伴侶嗎?」以色列人是不是值得神這樣做,並不重要。倒是神對以色列人的心意或說愛情,卻是昭然若揭。看到神所能做及所願做的,以色列人豈不甘心願意接受神的約?問題是在以後長久的歲月裡,神的拯救與大能,不一定隨要隨到。當神的好處不在時,人還會遵守神的約嗎?一個處在饑餓中的人,若神不降下麵包時,是選擇「伸手奪取鄰人的麵包」還是「不可偷竊」?婚姻不美滿,家庭問題無法解決,又有婚外情的機會,是否仍堅持「不可姦淫」?在這些情況下,神的「不可…」是徒增良心的不安,還是能實際解決問題?神蹟,就是我們要十誡的目的嗎? 比金貴重,比蜜甘甜 在詩篇十九篇,大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十誡,大衛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19:1-6)。從神創造的諸天和穹蒼,他相信神所設立的律法,必也像諸天和穹蒼一樣,是全備、公義、潔淨、存到永遠的(詩19: 7-10 )。從這個角度,他說律法比精金更令人羨慕,比蜜更甘甜。大衛心中思念,眼睛仰望的,是那創造的神。因為律法是神所頒佈的,而大衛要的是神,所以有神蹟也好,沒有神蹟也好,有壓力也好,沒有壓力也好,無論環境如何,他都樂意接受。所以,我們要捫心自問的是,我們如果選擇十誡,為的是什麼?是要神的神蹟,還是要那能施行神蹟的神;是看那頂在頭上的西乃山,還是看那能舉起西乃山的神;是想得到神能給我們的好處,還是因為神本身? 美化人格,建立關係 十誡很簡單,但若是能憑著信心接受它,對生活的影響則極其深遠。因為在實際生活裡,最困難的是與神的關係,與神的關係若對了,步上正軌,那麼其他的人際關係,不論是男女之間,朋友之間,也就容易建立在選擇對方是怎樣的人,而不是建立在利益,或是其他外在的環境因素。大衛就是一個實際的例子。大衛和神的關係,聖經上說他是「合神心意的人」(徒13:22)。 大衛與人的關係,撒母耳記下說他與非利士人打仗,口渴時想喝伯利恆城旁井裡的水。大衛是無心說說,但有三個勇士果真為他冒死去伯利恆打水回來。結果,大衛不敢喝這水,把水奠祭在神面前,說這水是冒死打來的,好像是勇士們的血一樣(撒下23:14-17)。與神、與人,大衛都能建立如此美好,令人羨慕、令人感動的關係。世上不是真的有比精金更令人羨慕,比蜜更甘甜的東西嗎。
Author: 常藍
October 1, 2000
披上白袍,扮演治身體的醫生。脫去迷惑,接受救靈魂的救主。 對生命的認識,我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思考和探索過程。我出生在醫生世家,從小住在醫院裡,日常耳濡目染的,就是各種病例、病案,和病人的生生死死。同時也看到祖輩和父母,因醫技高超,倍受人們尊敬。因此我從小就立志學醫。 幾經坎坷,我跨入了醫學院大門,經過幾年嚴格訓練,終於成為一名醫生。當時的感覺是又自豪又興奮,我認為可以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雙手,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感到自己的有限和無奈。我們行裡有句話:「三年大醫生,十年小醫生」此話確實不假。有些疾病我們無法早期診斷出來,有些疾病即使診斷出來了,也無法治癒。更有些病我們在明確診斷的同時,便知道後果必定是人財兩空。作為醫生,對於那些疑難雜症,我們所能做的無非是開一點藥方,並給予一點心理安慰,充其量只不過是陪伴病人走完生命的最後旅程,直到把他們送往生命線的另一端。 小病童與企業家 在我記憶中有不少令我終身難忘的病人。有一個男孩從十三歲那年被診斷患了白血病,到十六歲去世,反覆住院治療。我發現他每次住院都帶著課本,認真復習功課,希望出院後繼續上學。然而他的身體一次比一次虛弱,最後一次入院,因血癌細胞一直控制不良,竟住了半年。 一天晚上,正好我當值,他捧著一張報紙來找我,給我看上面的一則消息,說的是,我國成功地用骨髓移植法治療白血病,他天真地問我是否能給他用這種療法,當我告訴他這種療法仍處於摸索階段,效果尚不理想時,他眼中剛燃起的希望之火立即熄滅了。至今我仍無法忘卻他那難以言喻的眼神。 還有一個患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文革前大學畢業,進入工作崗位不久,就被劃為右派,之後又幾經運動折騰,但他從未放棄鑽研業務。七十年代末,他的案子平反了,他重新獲得重用,且被提拔為領導。短短幾年內,為公司創利幾千萬元,後來他成立自己的裝潢公司。在第一次入院時,他告訴我,他在市郊為自己設計了一座別墅,耗資約六十八萬人民幣。他那能料到從檢查確診,到離開人世,前後不到一年。他不僅沒住到別墅,就連最後看一眼已完工的別墅之心願,都未能達成。還有些病人自以為能坦然面對死亡,不重視治療,但真正到臨終時,卻是那麼恐懼和驚慌。目睹這一切,給人最強烈的印象是:死亡,並不只是一件油盡燈枯那麼簡單的事而已。 死亡與生命 隨著行醫的年日增長,我愈來愈感到面對死亡時,自己的有限與無奈,且感覺除了肉眼可見的物質世界外,似乎還有一個超自然的世界存在。我開始對星象、氣功、看相、算命、血型研究等發生興趣,希望擁有一些超自然的能力,好讓自己能趨吉避凶。 一九九三年初我自己也經歷了一場病痛和手術,甚至到死亡邊緣走了一遭。因此,我更確信有一個肉眼看不見的神秘靈界。九三年底,我來到美國,接觸了基督教。團契和教會深深吸引了我,尤其令我震撼的是,耶穌基督直接闡明了生命的道理。祂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 10) 神的話深深進入我心裡。 茫然與平安 這麼多年來,我不是一直尋找生命的真諦和意義嗎?不是一直在疑惑誰掌管生命嗎?我從信心百倍,自信滿滿地穿上白大褂,到對死亡的無奈和茫然,再到竭力追求超自然的能力。又從追求事業的成功,到恐懼青春的流逝,再到追求生活的刺激和物質的享樂。沒有一樣能帶給我真正的滿足和安全感。正如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所說:「神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安排了一個無限大的空處,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填滿的。因為這空間是為祂自己所保留的,只有無限的神才能滿足人的空虛。」是的,正是神的話語打開了我心靈的眼睛,讓我明白神才是真正的生命主宰,我終於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生命的意義,在於以愛來美化這個世界。人生的價值,在於榮神益人。從我將自己的生命主權完全交付給主的那一天起,我就開始享受真正的平安和喜樂。 轉眼,信主已六年多了,這些年來,我切身體會到神是又真又活的,也是全能全知全愛的,信靠祂的人真是有福。
Author: 劉同蘇
October 1, 2000
電者,神奇之物。眼不可見,耳不可聞,力卻可驅車,甚至移山倒海。狀若處子,實勝脫兔。 遇導體則行,逢絕緣則止。循規者隨意而用,違規者擊殺而亡。非壓不流,非阻不亮。不舍不入,不反不成。雖蓄千鈞之力,只成他人之功。 基督徒的靈命也是同樣的神奇。這生命既然是靈,肉體的耳目當然無法聞矚。然而,就是這不可見的靈卻能夠完全改變人的有形生命,也可以根本扭轉歷史發展的方向。 基督徒的淡泊、謙卑,似乎沒有凡塵的火紅,也沒有世界的強悍。可是,就在這淡泊裡,愛的熱情之火在燃燒﹔就在謙卑中,永恆的無盡力量已經在握。 這靈命是普遍的恩典,卻唯有開放心靈的「導體」才能夠承受。用罪的「絕緣體」矇蔽自己,就永遠無法感受那「電流」的激盪。順從神為這一生命安排的計劃,將創造世人無法思議的奇蹟。抗拒神的恩典而拒絕永恆的生命,就在神的震怒裡死亡。 如果不是神自天上賜下那超越我們的永生,我們原本被罪淤塞的心靈怎麼會流出愛來呢﹖若不是神把高於我們的活力注入我們,我們原本自私的生命裡又如何能有福音流向他人﹖不是罪惡的抵擋,我們的生命就不會在十字架上燿出靈性的火花。而不在十字架上捨棄自我,又怎麼可能讓神的無限生命進入呢﹖ 這生命是愛,這生命是給予。正是因為我們不斷用生命的光照亮黑暗的世界,我們的存在才得以顯出。正是由於我們用愛抹去罪惡的污濁,我們的功用才會實現。 耶穌基督的永恆電廠永不止息地向我們輸送著無盡的電流。我們願否讓這電流通過?
Author: 莊芷
October 1, 2000
沉澱只是暫時的平靜,濾清卻是根本的淨化。 「我最近心情好鬱悶,可以和你聊聊嗎?」電話那頭傳來朋友落寞沮喪的語氣,讓我不得不放下手邊的事。 「快說吧!別把垃圾堆在心裡。」邊說著邊做好洗耳恭聽的心理準備,盼能成為她適時的幫助。 辦公室風雲 她一股腦地道出她的心事:「前一陣子,在辦公室和一位同事意見不合,引發了一場爭辯與口角。」她不但詳細敘述當時的情景,甚至還把所有牽連在內的同事也加以分類與批判。聽完後,彷彿看了一部危機四伏,人人自危的社會寫實劇「辦公室風雲」。「好在事情已經過去,目前情況已有改善,妳看開一點就好。」既然決定做個好聽眾,自然就不便發表意見,只委婉的勸她放寬心胸啦。 我話還沒說完,她就迫不及待的搶著說「我纔不跟她們計較呢!這事早已沉澱在我心底了。」 「真是太好了!看來一切都雨過天青啦。」我正為她的心情已平復而感慶幸。但她欲言又止的說:「雖然現在已經風平浪靜,但她們以往對我的批評和指責,仍令我耿耿於懷,造成我心靈上無法癒合的傷痕。」 表面的沉澱 「妳剛剛不是說妳的心早已沉澱了嗎?」我吃驚的問。 「雖然心情好像比較平靜了,但是對那些刺傷我的話語仍無法釋懷。」她的語調顯得更為無助。 是的,時間雖會沖淡許多記憶,但我們內心仍常會被一些長久以來揮之不去的怨尤所纏繞。朋友的這通電話引發了我的思緒:何以已經沉澱的心卻仍無法釋懷呢? 一個人的心靈受到環境或人為的攪擾後,便會處於混濁紛亂的狀態。假以時日,表面會漸漸趨於平靜,但是未經舒解的怨尤、不平與苦毒等雜質,卻沉入心底,變成堆積的腐朽,不但成為心理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會啃蝕我們的心靈,讓我們不知不覺陷入沮喪、怨嘆,與自憐的深淵裡。 那麼,到底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完全的寧靜舒坦呢? 聖經作溶劑 根據化學原理,沉澱之前必須加入適當的「溶劑」,才能將純質與雜質分開。若加錯了溶劑,非但得不到沉澱的效果,反而使溶液更加混濁,正如我們已經受傷紛亂的心靈,若再加上自憐或埋怨,心裡的怨氣便如膨脹無度的汽球,最後可能爆破而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若能善用神的話語,當作洗滌心靈的「溶劑」,必會有奇佳的效果。詩篇 19:7-9:「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 如果我們能存謙卑的心,讓神的話澆灌在我們心裡,成為淨化心靈的溶劑。那麼,惱怒、嫉妒、怨懟,便會被神的公義、清潔、仁愛排除了。 聖靈來濾清 加入溶劑,只完成了大略的分離作用,要讓沉澱完成,還要經過「離心」的程序,才能將純質與雜質澈底分開。聖靈正像神在我們心中,精心安置的一部「高效離心機」。藉著祂,我們得著從神而來的力量與平安。約16: 13說:「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我們藉著聖靈的引導,回到神的面前得憐恤,蒙恩惠,讓我們受傷的心得到安慰、包紮、與纏裹,得享神所賜的平安與喜樂。 「沉澱」、「離心」過後,還有一道重要的手續,就是要將雜質完全丟棄,才能收集到純淨清澈的溶液。否則,雜質中的小粒子會慢慢的漂動,滲入溶液中,使溶液再度混濁不清。敬畏神,立志遵行神的話,並身體力行,能幫助我們逃避並遠離負面的思想和情緒。如保羅在以弗所書四章31-32所說:「一切的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當你發現心裡仍存憤恨怨尤而無法釋懷時,何不讓神的話語,聖靈的能力,為你的心靈開啟一扇大窗,讓祂的光照明你心中的塵埃,以祂的大能幫助你清除堆積的雜污,使寧靜與平安永駐你心。
Author: 吳黃蓮英
October 1, 2000
美化你的反應,你就富化你的世界,富化你的心靈,你就美化你的反應。 受到一個刺激,不同的人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別人一句故意頂撞的話,你可以氣得七竅生煙,破口大罵;你可以豎起針箭,小心翼翼地防衛;你也可以採取冷漠的態度,置之不理;你更可以抓緊機會,以平和體諒的態度使對方平靜下來,向你吐露他心底的障礙,以致化敵為友。 故此,決定反應的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當事人的態度。你的反應,反映出你是誰,以及你內心的景況。一杯裝滿蜜糖的水,不會因為受到突如其來的震盪而流瀉出苦澀的水。同樣的,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正面的思想、價值觀、態度,他不會因為外在負面的環境而流露出負面的言語行為,因為直接影響他反應的,是他的內心而不是外在的環境。 要在任何環境中作出合宜的反應,發揮平息糾紛、拉近距離、扭轉危機的作用,我們入手的方法,不是研究外在的諸般因素,因為那常常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我們自己內心的情緒、思想與態度,則是我們所能掌控的,也是我們的責任範圍。所以我們必須積極地學習全面管理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隨時作出正確的反應。 一.管理情緒 情緒在我們裡面產生,可以發生在思想之後,例如我們看到某個故事的情節,腦海裡會浮現一個意念:「這人真可憐!」於是我們心裡油然生出同情的感受,這是在意識之下所產生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也可以發生在意識以外,思想之先。用以上同一個例子,有人早已淚流滿面,然後才意識到自己對故事中的人物產生同情。這種「情不自禁」的情緒如果十分激烈,不受意識理智所管理,可能產生令人後悔莫及的事情。例如一個人在極端恐懼之下亂開槍而錯殺人;或一個充滿憤怒的人伸手去打對方;或一個極端激動的人不自覺地以言語中傷別人。這些反應,都是情緒失控所造成的。 故此,我們必須首先培養辨認自己情緒的能力,時常敏感地體察內心的感受,每當情緒低落或憤怒時,不要逃避或掩飾,要面對自己的情緒,並找出原因,然後進一步改變自己的思想態度,把原來負面的感受轉變為正面。 二.改變態度 所謂態度,是指習慣性的思想。我們習慣性的反應,是以埋怨與推卸來保護自己,凡事歸咎於對方。這是人類的天然傾向,像地心吸力一般,不斷使我們向下墮落。 然而,在神的創造裡,祂把自由意志的能力單單賜給天使與人類,使我們能夠按著內在的價值與人生觀,去作出不同的選擇。動物按著外界的刺激而產生內在被設定的反應,稱之為「本能」(Instinct),有防衛與保護的作用。今天許多人甘願把自己降級為動物,放棄運用自由意志的能力,常常以防範、保衛、反擊、敵對作為反應的方式,不但沒有活出人類的本質,也糟蹋了神賜予我們的特性。 以積極代消極 每一個重生的基督徒,都可以不再向罪屈服,運用自由意志的能力,作出屬神兒女的反應。在作每一個反應之前,我們需要留意: 1.每一個反應都帶著一個後果。 2.我們需要在個人所作的反應上負完全的責任。 3.過一個負責任的的生活,不單是我們能力之內,也是神的命令。(弗5:15-17) 所以在態度上,我們要刻意帶著「主動」、「積極」、「正面」去取代「被動」、「埋怨」、「負面」。一個積極主動的人,不以環境作為個人行為的藉口,不依循個人的感受而作出反應,卻主動下意識地,按著自己的價值觀作出選擇。一個負面反應的人,常把個人的感受建立在別人的行為上,讓別人的弱點完全支配操縱自己。(註1) 化被動為主動 神學家薛福博士( Francis Schaeffer)稱這種正面的態度為「被動中的主動」( Active Passivity ) 。他以馬利亞為例,當天使告訴她將懷孕生子的消息,在這個完全處於被動的時刻,她可以產生許多不同的反應:埋怨、反對、質問、懷疑等等,但是她的反應卻是如此美好而正面,表現了完全的主動:「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1:38 )在被動的處境上,她主動地選擇奉獻個人的身體,讓神使用,這是主動的態度所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註2) 在潛意識上,許多從前的經歷,如原生家庭的背景等,都深深塑造我們的態度與人生觀。例如,一個從小被言語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極重的羞恥、自卑與罪疚感,也有苦毒與被冤屈的心態。遇到別人無意的批評,他都會敏感地看成是對方蓄意的攻擊,因而產生激烈的反應。過去未被治療的創傷,演變成心理上的紅色按鈕,一被觸動,內心負面的情緒反彈而出,引致更多的憤怒與苦毒,使負面的情緒更加根深蒂固地滲入潛意識中。 脫舊罪迎新生 聖經教導我們需要「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憤怒、憎恨、自憐都是舊人的罪行,猶如拉撒路的裹屍布一般,我們雖然已經得救,有了新生命,但是身上的裹屍布一天不解脫,一天就不能經歷復活的真正自由(約11:44)。所以要更新變化我們的態度,需要辨認且面對這些纏累我們的罪,寬恕那些曾經傷害我們的人,以神的恩典取代內心的苦毒,讓神的愛醫治我們的創傷。 漸漸地,當活在我們潛意識中的感受被暴露在神的光照下,我們就能夠直接針對這些負面的思想情緒加以管理調整,也更能擺脫心理上的紅色按鈕,以個人內心的信念作出反應,不再被過去所束縛。 三.操練思想 情緒與態度的改變,必須在我們未作出反應之前,刻意主動地調整心態。但在日常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攻擊與刺激,並非我們所能預料或防範的,要在這種沒有提防的情形之下,作出適當的反應,更有效的方法是操練思想。讓個人的潛意識完全被神的話語所充滿,奠基在永不改變的真理之上。 過去負面的經歷、人類與生俱來的罪性、以及周遭的人給我們的標籤(label),都不斷地扭曲我們原有的美好形象與身份,剝削我們內在的自信與安全感。為了保護自己,我們自然就在反應中帶著防衛與敵對。然而,感謝神!祂賜給我們一個完美的形象──按祂形象被造的人,藉著基督挽回我們應有的身份──神兒女的身份。憑藉這兩個永不改變的事實,我們把作出合宜的反應,不再看為一種理想,而是看為我們的本份。 心思意念更新 當我們每天默想神的話語,被祂的真理所提醒,我們的思想態度就逐漸更新變化。我們不斷地把思想集中在耶穌身上,心思意念臣服於祂,時常思念真實、可敬、公義、清潔、可愛的事情(來3:1;腓4:8),真理會逐漸在我們思想中生根。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會習慣性地作出榮神益人的反應。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太7:18 ) 我們要作出好的反應,結出好的果子,必須讓天父修理我們的內心,把一切阻礙生長的毒根除去,使我們與基督的交流暢通。當我們裡面充滿基督的生命,流露在外面的反應行為自然是豐盛而美麗的了。 註1. Stephen…
Read more
Author: 范學德
October 1, 2000
納粹的囚房,成了以智慧培育情緒反應的學校。 在他死後一年所召開的追思禮拜上,許多人都覺得,他死于德國秘密警察手中的那一天,上帝已經親手干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一次大屠殺,因為上帝獻出了祂最心愛的一位兒子的生命,他就是朋霍費爾 (又譯為潘霍華Dietrich Bon Hoeffer),一個才華橫溢的神學家,一個對主忠心耿耿的基督徒。 他死的那一天是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凌晨。據同室的一位囚友回憶﹕一九四五年四月八日,禮拜天,潘霍華主持了一個小小的崇拜會,他以非常恰當的話語,向大家講解被囚者的心情、思想與決心,真是深入每一個人的心田。當他剛剛做完禱告,囚室的門被打開了,兩個面目猙獰的納粹進來說:「潘霍華囚犯,準備同我們走!」誰都知道,同我們走意味著去受處死。 潘霍華向獄友告別,他平靜地說:「時候到了。但對我來說卻是生命的開始。」面對著死亡的時候,一個基督徒能那麼平靜地說出那樣的話,足以令任何一個熱血男兒心中頓生浩然之氣,發出一聲吶喊:「大丈夫當如此!」它應使任何一個忠於主的基督徒想到的不僅是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更是主耶穌的呼召「跟隨我」。潘霍華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祂是呼召他來為祂而死。」潘霍華是為主而死的。 獄中的讀書 他死前曾被關押在監獄中十八個月之久,在此其間,他寫了許多的信件、論文和隨感,後來,這些東西被收集整理出版,是為著名的《獄中書簡》。 讀獄中書簡,令我震驚的不僅是潘霍華那些尚未完成的深刻的沉思,更是他作人的那一份情操,那一份參透生死的大智慧,那一個熱愛生命的大胸襟,是一顆赤子之心,那心與基督之心緊緊相連。 潘霍華無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就是在監獄中他也沒有停止讀書。才被關進監獄三、四個多月內,他就讀了十九世紀幾位知名作家的書。他在信中一再告訴朋友,他看了許多好書,他的思想和心情也都很愉快。他說:「我真正的雄心是想徹底的瞭解十九世紀的德國。」他曾對上千頁的 Witiko 的書發生了極大的興趣,認為那是最優美的書之一,並且要迫不及待地介紹給別人看。 讀好書,不僅思想愉快,心情、情感也很愉快,這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 培根說:「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在娛樂上學問的用途是幽居養靜,在裝飾上學問的用處是辭令,在增長才幹上學問的用處是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潘霍華讀書的目的似乎不僅僅在於這些,他更是為了生命、為了自我教育。而生命和教育都是屬於「自由」這個範疇的。 心靈的自由 基督徒是自由的,即使面對牢獄之災,他仍然可以無畏、無悔。而培養澆灌這心靈自由之花的是書籍。人的生命不是一個個碎片,下意識、感覺、情感、智慧、意志、德性、靈性,這些都不是一個個孤伶伶的密室,沒有窗戶和大門能通向其他的房間。 其實,它們倒是像環繞著一池春水的九曲畫廊,雖然各有一段自己的天地,但又彎彎曲曲迴迴轉轉地與其他的天地相通相連,而又不相同。它們在保持自己獨特之處的條件下彼此貫通、融為一體,從而在天地萬物、古往今來之中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我。 因此,用智慧來培育情感,這既是天性使然,又是成就人性之當然。情與理只有彼此交融,才能合情又合理。如是,堂堂的人理才不會墮落成寡情,而深深的人情才不會失去了正義。 人生的智慧 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本書是聖經,熟讀聖經可以使人生發大智慧。潘霍華告訴朋友,他雖然在監獄中但每天都唸聖經。直到他臨死的時候,他的身邊還帶著聖經以及哥德與普魯塔克的著作。 基督徒愛讀聖經這不希奇,希奇的是潘霍華敢於告訴朋友他讀不下聖經了。他說:「我又在經過一段唸不下聖經的難關,不知如何是好。但我不覺得有什麼意外,相信過一段時間我將再回復過來,對聖經重新感到興趣。」 他沒有告訴人們為什麼他在那一段時間唸不下聖經,但我們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非常煩悶、憂愁、激憤、絕望的時候,我們什麼也讀不下去,連聖經也讀不下去了。既然如此,就不必過於自責,更不應充滿了犯罪感。我們終究是人,一個「情」字,把我們折磨得無可奈何、死去活來,只是我們憑著信心確信這個時候很快就會過去,雨過天晴,我們還會對聖經再一次充滿了渴慕的興趣。」 廣闊的胸襟 人之「情」,不能被鎖在一個「理」字中。人之生,是生在天地之間,而天地是個生生不息的大流。熱愛上帝所創造的這個大宇宙吧,在那山川河海、日月星辰、春花秋月中,寄上那份你自己不能言說的深情,更為上帝所賜給我們的這一切獻上深深的感謝,這是愛上帝的人應當有的一份天地之情。 潘霍華就有這樣一個廣闊的胸襟。他雖然是上帝忠貞的兒女,卻被關進了牢房,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卻為看到了在監牢的庭院裡有一隻畫眉鳥而感謝上蒼,他告訴朋友,「那畫眉鳥每天早上唱美妙的歌,現在連晚上也唱了。」一個人能因一點小事而感恩,也算是一種收獲了。 可惜啊!現代人已經被鎖在豪華的住宅內、汽車內,被釘在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前,不再數天上有幾個星星,也不再數路邊的野花有幾個花瓣了。清風在吹,但撫摸不著我們的心,小鳥在唱,但人的耳朵卻好像聾了。失去了宇宙之光、之聲、之色、之美的滋潤,人的情感之樹,越來越枯萎了。 看潘霍華,雖然他身在斗室中,卻在夢裡常流連在大自然的生活中,他躺在林間的草地上,仰視著微風吹動的浮雲,聽林間濤聲陣陣。無論這個世界有多少邪惡,基督徒都應當愛他生活於其中的天地,因為這是天父的世界。在一團浮雲,一片綠葉,一滴清泉中,基督徒都應體驗出上帝創造的偉大、奇妙和美善。 感恩的心懷 基督徒的「情」當和天地萬物交融貫通,這樣,他才會有一顆廣大的心,一份深厚的情。他才能在日常生活對主充滿了感激之情,他才會發現,無論生活如何艱辛,無論苦難怎樣深重,他仍然可以像潘霍華一樣說:「每一天我還是有許多事情值得感恩。」「我所需要的只是幾朵秋天的花。對我而言,只要幾位我們所喜歡簡明的,喜歡共處的友伴,如果還能聽到一篇好的證道講章,那就更好了。」 基督徒的情感既應向外融入天地萬物,又當向內深入到心靈的最深處,這樣,他才能感到深深的滿足。潘霍華在監獄中多次告訴他的朋友和親人說,他內心覺得很滿足。雖然當他聽到朋友被捕,或者自己的學生被處死的消息,或對他的判處一次次被推延時,他也曾多次幾乎陷入沮喪之中,但他沒有被這種沮喪所征服。他有信心和勇氣,能豪邁地說﹕「我不向惡魔屈服,也不向任何人屈服。」而這正是人在絕望時應當高聲呼喊的﹕我絕不向命運屈服。無論是生、是死,都絕不能使我與基督的愛隔絕。 入獄八個月後他就認識到,發生的事常是預想不到的,而對這無可避免的命運,必須以一種犧牲心智的態度去接受。只不過,犧牲從未完全,而心智卻仍然繼續走它自己喜歡的道路。 被囚的反應 剛被關進監獄時,潘霍華曾以為自己很快就會被放出來,他也為此一再地禱告,但是,他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了。他怎樣看待這一切呢?他說:「我深信不能達到自己的願望,對我們是很有益處的,尤其是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雖然,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放棄所有的願望,否則我們將變得冷酷無情。」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當無所作為。恰恰相反,基督徒的一生應當是按照上帝的計劃竭力奮鬥的一生,就像潘霍華所行的那樣﹕我們應該在時間還容許的時候,盡量去改變那些我們認為必須改變的事實。但是,當所有的力量都證明無用時,我們也應當學會以一份平淡的感情去忍受我們無法改變的一切。並且,當我們竭盡人力之後,我們也會覺得比較容易忍受。 但說來慚愧,我們對生活中的不平、不幸、不順總是有不滿,我們對上帝的計劃不理解,總是使我們有時表現不耐煩。怎樣去面對這消極的情感呢?潘霍華提出了非常善解人意的勸告﹕一個基督徒若是對不自然的命運表現一點兒的不耐煩或不滿,不必認為是可羞愧的,一個人渴望得到自由,或者在某種程度上喜愛享受地上的快樂或工作機會,不必以此自咎。 當太陽在東方升起,當禮拜堂的鐘聲敲響,當我們在心中默念那三個字「神是愛」,於是,我們一切的不滿足、不能感恩以及種種的自私,全都煙消雲散了。在這一刻,唯有愉快的回憶環繞著我們,有如親和的天使一般。 完整的生命 人在一生中,要面對許多問題,經歷許多爭戰。我們的生命與感情常常被撕裂成一個個碎片。我們渴望得到的,我們得不到,我們拒絕接受的,卻擺在我們面前,你不得不承認那就是你必須接受的現實。人應當如何面對這樣的情境呢?潘霍華的回答是,你要有一個完整的生命。 「完整的人」、「完整的生命」、「完整的生活」、「完整的人格」,都是潘霍華在書信中反覆提到的觀念。他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所願望的一切,即使我們的感情沒得到滿足,我們仍然可以有一個完整的生命。 那麼,什麼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呢?完整的生命並不在你我的生命中,乃在耶穌基督的生命中。因此,完整的生命就是以耶穌為中心的生命。「我們不應該在窮途末路時才來信賴上帝,上帝必須居於生命的中心。我願意把上帝當作生命的中心,而不是生命的邊緣,不是軟弱時,而是堅強時的上帝,不在人的痛苦與死亡中,而是在人的生活與榮樂裡。」…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October 1, 2000
當我敗在你的手裡, 我將會成為得勝者; 當我願意降卑, 我將會被高升; 當我委身做你的奴僕, 我將享有完全的自由; 當我為你而貧窮, 我將因此而富有; 當你剝奪我的一切, 我將從此擁有一切。
Author: 思逸
October 1, 2000
我不再駐足在憂傷和埋怨之中,也不讓任何事物搶奪已經屬於我的喜樂。 好喜歡清早起來,趁著家人仍沉睡時,我安靜地迎向大自然。晨露初降,花草生氣蓬勃。魚池裡,睡蓮經過長夜的憩息,就著陽光綻開了花苞;而迴游的錦鯉也在追逐嬉戲,點綴成一幅生動的畫面。萬物循序進行,每早晨吐露清新,顯明創造主的慈愛和信實。 至於我呢?今天我可以用甦醒的心靈,緊緊保守住「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1:8)麼?我定意選擇凡事感恩的心態,拒絕憂愁煩悶的困擾,學習隨時隨處和愛我的主交談,並將大小事物都放在永恆的天秤上衡量,來行走我的一天麼? 下定這樣的決心,對我來說,著實不容易! 肩負重荷難開心 在我成長過程中,一直被期待為一個堅守紀律,講求效率,面對家庭、教會各種要求,可以面面兼顧的婦女。多年來的時間表,讓急遽增加的「待辦事項」填滿了我的生活。 父母年老需要更多孝敬與照料;丈夫工作和事奉需要實際的支持與鼓勵;四個兒女成長隨時等著我的陪伴和教導。而我的心智體力何其有限!進入中年,肩上負荷增加,總覺得催趕的壓力,和急亂的生命行程。面對愛的虧欠,日子顯得沉重。過去喜愛閒情、浪漫的步調,已不復重現。 每逢在教會裡、團契中,和姊妹們相聚,彼此在堆砌笑容的寒暄問候之後,不免互吐苦水,長噓短嘆一番。互相分享時,大家也不約而同地感受忙碌生活的煩憂,顯出信心的不足,和喜樂的缺乏。 在相惜互勉之外,我們忍不住問:「如此這般,難道就是豐盛的生命麼?」我們更會誠實地質疑:「重生的生命,豈不該有更新鮮亮麗的色彩麼?」 靠主喜樂是祕訣 聖經上說:「要靠主喜樂。」(腓2:1)又說:「要常常喜樂。」(帖前5:16) 身為忠誠的基督徒,我們會向世人宣告:「我有喜樂深藏我心」。心靈深處的確有喜樂的證據,或許它沉底了,外表上是看不見的。 教會裡,大家強調的是「愛心裡的勞苦」、「患難中的忍耐」、「傳福音的負擔」、以及「多結果子」。難得找到一位笑口常開的喜樂姊妹,也難得遇見信心單純、事奉快樂的媽媽了。 十多年在婦女團契裡,我接觸了上百位姊妹,忠誠地以愛和智慧服事他人,其中活得開心的卻寥寥無幾。難道,我們真的不會「歡呼行走」嗎? 許多的省思之後,我必須承認,人生的挑戰或許纏累我們的心靈,生活的忙碌或許催促我們的腳步,卻沒有任何人、事、物能左右我們的反應,代替我們的決定:「本著對永生神的信心,活出喜樂的生命。」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詩118:24) 活得喜樂,不僅是一種態度,一個選擇,一種認定,更應該是每日生活的模式。 我必須日日連接於快樂的源頭,容許生活的主教導我「住在基督裡」的真實,安心於情境、人事或有變遷,神卻仍掌握特殊的時刻表。我所要作的,是訓練自己單純地抓住神的應許:「我的喜樂常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15:11) 放鬆心情享樂趣 其次,我要學習「善待自己」,努力培養自己的身心健康。如同許多婦女一般,我們往往忙著照顧周圍的家人、親友,卻忽略了自己。體力和心智的不濟,往往無法帶給對方祝福。要活得健康,除了定時進食、充分睡眠和儘量找機會運動之外,我也學習按照聖經原則,練習「對心說話的藝術」、管理自己情緒、以及減輕壓力的技巧。藉著放鬆心情,減低對己對人的過高期望,幫助我可以享受有趣的人和好玩的事情。 慢慢地,我嚐試在生活中加添一些輕鬆和幽默的色彩,脫去嚴肅和緊繃的外表,允許自己多欣賞因笑談而揭露的純真天性。原來,許多人都喜歡放下武裝,和快樂活潑的心靈相交,增進彼此的情誼。 曾幾何時,喜樂漸漸感染身邊的人。他們捕捉了我的好心情,脫離低氣壓的氣氛,比較敢於主動和我閒聊,分享生活。觀察敏銳的丈夫,也不必每天提醒孩子們為「快樂的媽媽」禱告了。 如今,全家大小都愛聽我學說笑話,愛看我開車走錯路,愛傳我的難得糊塗,愛說我的不完美。教會裡的小組聚會和同工會,常有我特意帶去的趣事和可愛的小故事。不為什麼,只因我渴想減輕大夥兒沉重和枯乾的生活皺紋,好讓神的撫慰和滋潤,自由地賜給祂所愛的人。 處處拾取神祝福 若我單純地定意以神為樂,又滿足地接受上帝對我和我一家的計劃。生命道旁的一朵小花、家裡隨處印滿的小手跡、孩子開心給予的一個擁抱、丈夫難得送來的一份讚美、同工們久久捎來的一個問候,都顯得異常珍貴。若我留心細察,神的祝福處處都可拾取。我不再駐足在憂傷和埋怨之中,也不讓任何事物搶奪已經屬我的喜樂。畢竟,永恆之中,完全的盼望和光榮的獎賞已為我存留。我又何必用緊繃的心弦,來彈奏悠遠深沉的生命之歌呢? 好愛吟唱主日學的詩歌:「變變變,我要變。憂愁變為喜樂,長臉變為圓。主恩真豐富,說也說不盡,只有滿心稱頌救主的恩典。」 雖然仍難免有軟弱或低沉,昔日的習性也不時向我挑戰。只有謙卑又滿懷信心地期許著自己:「靠著基督,我能輕鬆地享受一切,喜樂地看待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