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飛揚40期
Author: 編輯室
October 1, 2004
如果我把房子佈置得漂亮雅致、整潔有序,卻沒有愛,我只是一個管家而不是家庭主婦。 若是我有時間打蠟、洗刷和裝飾房子,卻沒有時間愛孩子,他們只學到整潔,而不是敬虔。 愛是容讓家裡稍有灰塵,卻尋求孩子的歡笑。 愛是笑看剛擦亮之玻璃窗上的小手印。 愛是在抹擦倒翻的牛奶之前,先抹乾孩子的眼淚。 愛是在撿拾散亂的玩具前,先抱起孩子。 愛是在磨難中最寶貴的禮物。 愛是懲戒、譴責和負責任。 愛是與嬰孩一起爬行;與幼童一起行走;與兒童一起跑步; 然後站在青少年身旁,伴他一同長大成人。 愛是一支開啟孩子心門的救恩信息之鑰匙。 在我成為母親前,我以房子的完美為榮,如今我以孩子有神榮美形象為榮。 身為母親,我有許多事要教導孩子,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愛」。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1, 2004
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和他的天賦IQ(智商)密切相關,也和他追求成功的動機強弱密切相連。高智商縮短了摸索的時間,強烈的動機則提供了持續的熱誠,直到達成目標。 有些青年人迷戀遊樂場的電動玩具,要不然就遊手好閒和三兩朋友廝混,再不然就賴床直到日上三竿。他們的問題主要是缺乏追求成功的動力,找不到值得投入時間心力的目標。成年後若仍未能確立目標、燃起動機,結果將是渾渾噩噩過著庸碌的一生。 反觀聖經偉人保羅,奉獻一生為神國大業鞠躬盡瘁,不顧任何險阻,創建了哥林多、加拉太、以弗所、腓立比、歌羅西、帖撒羅尼迦等六間教會,是什麼樣的動機帶給保羅熱誠,不畏艱難,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帶到羅馬帝國的各個角落?是什麼樣的動力催促保羅,寫作了十三卷聖經(從羅馬書到腓利門書),將基督教的救恩神學,巨細靡遺地留下了文字的永恆記錄? 保羅的成就和他的智商似乎有些關連,他曾經在當時最有名的大學教授迦瑪列的門下受教(徒22:3)。但更可能和他服事神的強烈動機有關。 下列這些經文足證保羅傳揚耶穌基督福音的熱誠之熾烈: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裡去,要在你們中間得些果子,如同在其餘的外邦人中一樣。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羅1:13) 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 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 (徒20:24) 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 (西1:28-29) 動機與成就 每一個基督徒若效法保羅的腳蹤,保持胸間服事神的動機,熱誠如火燃燒,熊熊不滅,也必能對天國作出貢獻。行為科學家早在廿世紀五十年代就發現一個人成就的高低,和動機的強弱密切相關。 1950年代行為科學家麥克蘭(David McClelland)發現,若找到提升一個人追求成就的動機之技巧,就可大幅改善他的生活。 1947年他給衛斯理大學的學生作了TAT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測驗,測量他們「成就動機」的高低。 過了十一年以後,他追蹤這群大學畢業生,發現83%的企業家,TAT的成績考得高分,只有21%考得高分者沒有成為企業家。(註1)TAT是一種看圖作文的測驗。考官展現圖像、照片給受測者觀看,要他寫一篇有關動機、成功的作文。交來的考卷由訓練過的審核員,按一定的文字分析法評分,計算出該考生成功動機的高低。 經過多年分析研究,麥氏發現三項重要事實: 1.高成就者所寫的作文中主角(自己或想像中的英雄),都是勇於承擔責任的人,以個人的努力來創造成果。而低成就者大多將成敗歸諸運氣,以致很少付出努力。 2.高成就者的作文,擬訂了難度恰當的目標,不是太高免得因太難而灰心放棄;不是太低免得缺乏挑戰,即使成功了,也不會有成就感。 3.高成就者的作文,懂得達成階段性的成功,給自己鼓勵,以致燃起更多動機熱誠,追求下一階段的成功,造成善性循環。 麥克蘭這位動機學大師甚至帶了一群研究員,研讀了英國、西班牙、和古雅典的兒童文學作品,將這些作品按TAT的記分法審核,要找出動機熱誠和這些國家經濟成就之間的關係,發現了一項驚人的事實──大體上,兒童文學評得動機熱誠高分者,五十到一百年後,該國的經濟成就大幅提升。 提升動機要訣 麥氏從這些發現大得鼓勵,著手設計了一套提升動機的課程,透過作文、評分、重寫作文,以包含更多的成就主題,將之運用在日常生活及未來的計劃,並玩一些生意創業的遊戲,來培養學員負責主動的精神,從中建立自信及相互的鼓勵。這套課程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試用,比如西班牙、墨西哥、意大利、印度及肯塔基州等地,都獲得廣大成功。 透過寫文章將追求成就的動機熱誠,深印心靈深處的麥氏方法,配上他個人發現的三項銳利武器: 1.勇於負責,貢獻力量創造成果。 2.擬訂難易度恰當的目標。 3.運用階段性的成功,給自己鼓勵,創造善性循環,確實擁有再造一個人心靈的力量,激起個人追求成就的動機,創造出對社會的貢獻。 耶穌大體上使用了這三股力量,激起十二使徒獻身天國大業,燃起動機熱誠來盡心竭力事奉神: 1.只要努力就有結果的信念,是敢負責任的態度之根基。耶穌應許門徒說,只要出去傳福音就能得人如得魚(可1:17)。又向他們保證福音的種子擁有一種生命力的大能,必然會開花結果(太13:31-32)。並賜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污鬼,醫治各樣疾病。這些裝備保證了行動必然成功的信心,激起門徒獻身神國的動機熱誠。 2.耶穌給了門徒難易度適當的託付 ,來建造門徒的信心。不是太難,免得被挫折感擊敗。不是太容易,免得缺乏挑戰所帶來的激勵性。祂先示範給門徒看,如何依靠神的能力醫病趕鬼(太9:18-38),應許天父必與他們同工(太10:20),並差派他們出去做同樣的事(太10:8)。這精心策劃的培訓班實習課程,果然在門徒心中點燃熊熊不息的聖火。 3.耶穌以正面的回饋(回應),來鼓勵門徒達成小成就,以致激起他們更多動機熱誠,追求另一階段的成就,造成善性循環。受差出去醫治並趕鬼的七十個門徒,歡歡喜喜的回來報告說,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們。耶穌回應說,我已經給你們權柄,可以踐踏蛇和歇子,有勝過仇敵一切的能力,斷沒有什麼能害你們(路10:17-19)。這番鼓勵,更加挑旺了門徒繼續努力的動機熱誠。 麥氏所發現高成就者的動機三法則:1.勇於負責,創造前景。2.目標恰當,難易適中。3.得到回饋,激發熱誠。可說是對人類行為科學上的重大貢獻。若配合作文的外在有形動作,將目標、方法、決心、毅力、自信、勇氣、植入心靈最深處的潛意識裡,藉之驅動人生的潛力來完成有意義的事,成功的機會是很大的。 活用動機三法則 基督徒擁有另一個活用這動機三法則的超級方法。我們以禱告(言語的禱告或作文的禱告),將我們的想望、渴慕、目標帶到父神的寶座前,懇求祂的笑臉來祝福我們的心願得成,並祈求祂加添我們智慧、能力、決心、毅力、信心、勇氣來完成所託。禱告中抓住神的應許,並讓聖靈淨化我們的心思意念,昇華成為基督的心思意念,將自己融化進入為神的名、神的國、神的旨意而活的意識狀態裡。最後讓聖靈來將這動機三法則,以具體方案寫進靈裡。1.異象託付,勇敢接受呼招。2.目標恰當,配合恩賜。3.以階段性成就,鼓勵自己,所禱求的必蒙垂聽,成功是必然的。 行為科學家也發現,女性對成功的動機之看法,和男性的觀點很不一樣。女性的動機較易受到社交生活的考量而約束,若達到成功,必須付出家庭和感情生活的代價,很多女性寧可放棄事業上的成功。…
Read more
Author: 沈賢林
October 1, 2004
處境困難時,保持喜樂,轉危為機;與敵爭戰時,讚美為先,得勝之訣。 「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這句經文出自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是基督徒信心的表現,也是基督徒與眾不同之處。 當處境順利,或經歷神的拯救而脫離困境時,喜樂禱告謝恩不是難事;但在不順利,甚至危難中,還要喜樂謝恩,就不容易了,似乎也違反常理。然而經上的話都是讓我們得益處的,這句經文也不例外,如能體會力行,一定受益匪淺。 得寶 有一個人名叫羅吉斯,依靠打柴為生。他每天一早上山砍柴,然後下山變賣,日復一日,生活非常辛苦。有一次在山上砍柴時,他看到一塊石頭,在陽光下若隱若現地閃爍著光澤。他覺得相當希奇,就把石頭放在口袋裡,以後賣柴空閒時,就拿出來把玩。 有一天,大概是他的好運來了吧,一個懂珠寶的人剛好路過,瞧見這石頭,就要求讓他看看。仔細檢視半天後,他嘆口氣說,這是一個罕見的寶石,可惜當地沒有合適的珠寶工匠,要是能把這寶石帶到大都市去,經過專家琢磨,一定可以賣很好的價錢。 羅吉斯住的地方相當偏僻,距離都市非常遙遠,他又貧窮,沒有旅費。然而這些困難都無法攔住他,他變賣了所有能賣的東西,旅費雖然還不夠,他還是滿懷希望的上路了。 一路上,他盡量省吃簡用,但最遠也只走了一半,就糧食告罄,錢也快用完了,無法繼續前行。他只好停留在一個主要交通要道經過的城市。看到車隊經過,他就求見車隊的領隊,請求帶他同行。他對領隊說,「我雖身無分文,但我有這個寶石,是值錢的東西。」領隊認為他是一個騙子,對他不理不睬。但有一天,一位領隊卻是識貨的人,他看到寶石眼睛一亮,對他說,「上車吧,你吃住可以欠著,等你賣了寶石後再付錢,但是如果你賣不出去,就要把它抵押給我。」 跟著車隊同行,待遇就好多了,吃住有人打點妥當,再沒有什麼要操心的。所以一路上他就高高興興的欣賞風景,只要想想變賣寶石以後,要怎麼享受這筆財富,他就喜上眉梢, 笑逐顏開。 失寶 幾天以後,車隊在一個小鎮落腳,晚上大家喝酒玩樂,羅吉斯酒興大發,喝得爛醉如泥。第二天糊里糊塗的上車,然後一直昏睡到中午,醒來才發現寶石不見了。他知道是自己不小心丟在昨天的旅店裡,但是現在趕回去,又是半天工夫,撿到的人不是把寶石藏起來,就是把它當普通石頭丟掉了。如果興師動眾的回去,要是找不到,領隊知道他把寶石丟了,那他欠的錢要怎麼辦?羅吉斯憂心忡忡,既懊惱,又後悔,無人能訴苦求助,不知如何是好。 最後,他冷靜下來,告訴自己憂愁也無濟於事,他應做的是勉強自己不再想寶石,而且還要像平常一樣,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所以羅吉斯照常欣賞風景,一樣喜樂,隨時笑口常開。領隊有空常常找他聊天,也沒發覺有什麼不對。有一次聊天中,領隊對他說,「我知道你是個言而有信的人,因此想請你幫個忙。我準備買一批貨,但是賣方如果知道我是買主,一定抬高價錢,其他的賣家也會跟著抬價,我就無法買到這批貨了。我想請你幫忙的是以你的名義出去買貨,你幫我買齊了貨,當我貨物脫手時,我會重重謝你的。」 羅吉斯覺得這是個好主意,也很高興能幫上忙,就答應了。以後的幾天,他就忙著幫領隊買貨,把收購的貨,以他的名字,暫時放在倉庫裡。而領隊也沒閒著,四處奔波拜訪商家,以低價出價,確定物價不漲。有一天,領隊與商家討價還價,兩人因爭執變成動手,沒想到對方一時意外失手,結果領隊受傷死了。 領隊的貨就這樣變成是羅吉斯的。羅吉斯變賣所有的貨後,賺的錢竟比寶石還多,他因此成了一個富翁。 危與機 世事難料,天有不測風雲。可是不測風雲是「危」是「機」,卻在人一念之間。羅吉斯的故事,我們事後有先見之明,知道神沒有給羅吉斯寶石,因為寶石不久就丟了。也知道神實際要給羅吉斯的是那批貨,因為那批貨最後落到羅吉斯手裡。可是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為什麼羅吉斯能得到這批貨,原來關鍵在於羅吉斯常常「喜樂」。 神常藉著一個機會(寶石),要帶領我們進入另外一個更好的機會(貨)。只是我們在第一個機會時,常因抱怨,不能喜樂,結果喪失了第二個機會。 出埃及記記載,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是要給他們流奶與蜜的迦南地(第二個機會)。但是進入迦南必須經過曠野(第一個機會),可惜以色列人在曠野怨聲載道,對神毫無信心,口口聲聲寧可回埃及當奴隸。結果那一代的以色列人,全部死在曠野,無法進入迦南。 曠野和迦南都是神的安排,是「危」是「機」,是「抱怨」是「喜樂」,卻是以色列人的選擇。出埃及記告訴我們,抱怨的結果,只會讓我們停留在第一個機會,喪失第二個更好的機會。所以帖撒羅尼迦前書說「要常常喜樂」。 一念之間的抉擇 羅吉斯能在困難時不抱怨也告訴我們喜樂是人的選擇,與外在環境無關。有一個朋友,身體檢查的結果發現患了癌症,不但自己深受打擊,全家也陷入愁雲慘霧中,任何安慰的話都無法幫助他們稍微好過一點。後來醫院發現檢查結果錯誤,他根本沒有癌症。一下子,全家又籠罩在極大的喜樂中。 然而外在實際的環境,包括他的健康與財富,在身體檢查前後沒有一絲一毫改變,他為什麼會喜樂呢?原因很簡單:與患癌症比起來,現況還勝於癌症。結果這不尋常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以後遇到不如意的事,只要想到情況還可能更壞,他就知足、喜樂。對他而言,要抱怨或喜樂,不在於環境如何,而是他一念之間的抉擇。而他的選擇是──常常喜樂。 然而基督徒不僅要常常喜樂,還應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這裡的謝恩,與一般人在得到好處或幫忙後的感謝不同:謝恩並不僅是在神拯救我們離開困難後,才有感而發,稱謝感恩的;謝恩是在困難當頭,困難尚未解決時,就要感謝讚美神的。 大衛一生坎坷,常常被人追殺,即使當了以色列王,也是刀劍不離開他的家(撒下2:10)。可是大衛的詩篇,讚美感謝不斷,感恩之情溢於言表。最令人詫異的是大衛在急難中也感謝讚美神。 詩篇118:5大衛說,「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在急難中大衛怎麼求告神呢?大衛說,「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詩118:1-4) 比較大衛與在曠野的以色列人急難中的反應,以色列人是焦慮、急躁、抱怨,而大衛卻是以「稱謝」求告耶和華!同樣是困難,同樣是不如意,出埃及記是牢騷滿腹,詩篇卻是滿懷感恩,真是天壤之別。大衛被稱為合神心意的人,的確不是偶然的。然而大衛為什麼要在急難中,而不是在蒙神拯救之後,感謝讚美神呢? 讚美為先 神創造了萬物,萬物都是因神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所以神本就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 (啟4:11)。然而,感謝讚美也是神的旨意,因為神在許多人類歷史上的工作都是以感謝讚美開始的。 雅各有十二個兒子,第四個兒子名字是猶大,猶大的意思是「讚美」(創29:35),而雅各就預言彌賽亞是出自猶大 (創49:10)。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與迦南人打仗,他們求問耶和華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與他們爭戰?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士1:1,2) 以色列人與便雅憫人打仗,到伯特利去求問神說:「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答案也是一樣,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士20:18) 「猶大(讚美)當先上去」就是說凡事要以讚美為先,尤其是困難、爭戰之時。 因此,約沙法與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打仗,約沙法首先設立歌唱的人,頌讚耶和華,使他們穿上聖潔的禮服,走在軍前讚美耶和華說:「當稱謝耶和華,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讚美(猶大)先上去了,聖經說,就在他們唱歌讚美的時候,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把他們打敗了(代下20:21,22)。 所以,哈巴谷在絕望中,仍要作歌高唱「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3:17,18)。義人憑信心以讚美得勝,憑讚美因信而生,激昂奔放,扣人心弦,至今仍在人心中激盪迴響。我們以歷史借鏡,也要一樣,不論日子如何,不論困難多大,「猶大當先上去!」阿們!
Author: 余國亮
October 1, 2004
神透過荊棘向摩西說話,神戴上荊棘向世人見證。 布希(Bush)是當今的美國總統。由於美國是超級強國,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宗教都對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大眾傳媒因此常常提到布希的名字。 至於摩西則是一位重要的聖經人物。他生長在三千五百年前的埃及,後來他帶領本族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地的埃及,成為民族英雄。他寫下聖經中頭五卷書,這五卷歷史書被稱為摩西五經。此外,他從神手中接過十條誡命,傳遞給以色列人要他們遵守。這十條誡命也成為美國法律的基石。 由於布希與摩西分別是美國和以色列人的領袖,且他們對神有同一信仰,如果他們都是生活在現今的時代,一定會在高峰會議中碰頭,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相信他們會談到婚姻和同性戀的問題,因為布希極力主張補充美國憲法,規定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是家庭的基礎。摩西五經中已記載了第一對婚姻是男的亞當與女的夏娃之間的結合。摩西五經中的申命記又記載了神對同性結合的反對。 當然,二人的時代相隔了三千多年,他們絕對無機會相遇。但近期的讀者文摘卻登載了一個二人邂逅的故事。讀者文摘擁有超過二千萬的讀者,這故事引起世人對聖經的關注,本是件好事。但該故事有些與事實不符,如果以訛傳訛地流傳下去就不好了。為了正本清源,我們先看讀者文摘的故事,再看看聖經記載摩西見到「布希」(bush,即火燒的荊棘)的經過,對照二者的異同就一目了然了。也可藉此機會,學習該故事對我們人生的教訓,讓遇見布希(bush),成為人生的轉捩點,像摩西那樣。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摩西躲避布希 讀者文摘的故事是摩西與美國總統布希在街道不期而遇。布希向摩西打招呼:「喂,好天氣,對嗎?」但摩西一見到布希,立刻往另一方向走了。第二天,布希在同一條街道又遇見摩西,布希又想與他交談,但他同樣是立刻轉頭而去。 布希越加好奇,很想找出摩西躲避見他的原因。下次布希快跑去擋住摩西的退路,問他為何要避開他,摩西的答覆是:「上次我與『布希』(bush,意譯是荊棘叢)交談後,讓我在曠野流浪了四十年,恐怕這次見到你會舊事重演!」 聖經記載的「布希」故事 要明白這故事的背景,就要先知道聖經記載的「布希」故事。 當初以色列人為了逃避饑荒,移民到了埃及地。後來埃及的法老王用殘暴手段壓迫以色列人。摩西本是以色列人,卻被法老王女兒收為養子,在埃及的王宮生活了四十年。後來他因為保護以色列同胞而打死埃及人,逃離王宮,在米甸曠野牧羊四十年。 一天他看到「布希」──荊棘的奇蹟,就是有火在荊棘叢中燃燒,荊棘卻沒有被火燒毀。他要走去看個究竟,這時有聲音從荊棘傳出,告訴摩西不要走近,因他所站之地是聖地。說話的是他們祖先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敬拜的真神。現在神已聽到以色列人受苦的哀聲,要差派他作以色列人領袖,帶領他的同胞離開埃及為奴之地,進入神為他們預備的迦南美地。 摩西推辭說,他是個拙口笨舌的人,難以承擔重任。神答應差派他的哥哥亞倫作他的代言人。摩西問神的名字,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出3:14)結果在重重的困難之下,摩西成功地帶領以色列人離開了埃及地。後來因為以色列人不信靠神而在西乃曠野漂流了四十年。但終於在約書亞的帶領下完成了到達迦南美地的使命。 「布希」經歷的靈訓 嚴格地說,摩西所遇見的不是荊棘叢,更不是名為Bush的美國總統,而是在荊棘叢中向他顯現的使者和對他說話的神。但無可否認的,這次經歷是他人生的轉捩點。 摩西對荊棘的經歷永誌難忘,故在臨終前對以色列人的勸勉中,稱這位神是「荊棘中上主」(申33:16)。值得留意的是,耶穌,這位「荊棘中上主」的兒子,也與荊棘有關。 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兵丁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祂頭上。」(約19:2)摩西的荊棘經歷在以色列歷史中也是千古留名。在早期教會歷史中,司提反向以色列人的申訴,也提到摩西在荊棘叢前遇見神的經歷(見徒7:30,35 )。 甚至耶穌也用了一個很特別的字眼「荊棘篇」來稱呼摩西在荊棘叢遇見神的經歷。祂說:「論到死人復活,你們沒有念過摩西的書荊棘篇上所載的麼?神對摩西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可12:26)耶穌用這歷史事實來說明,摩西當日見到的神是活人的神。 摩西在遇見神之前,為岳父看羊,過的是汲汲營營,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但「布希」經歷讓他的人生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標。從此以後,他多次與神交談,神成了他的良牧和摯友。摩西躲開神的面,是因為他不能仰視神的榮光和聖潔,倒不是因為怕神讓他受到苦難。 神是慈愛的神,他要賜福與我們,像當日賜福給以色列人一樣。當日亞倫向以色列人的祝福是:「願神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6:24-26) 我有「布希」經歷嗎 ? 神是一位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神。雖然當日祂是在荊棘叢中向摩西顯現;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在被釘十架時也戴上荊棘冠冕,今日祂也可以在不同的時地和場合,用不同的方式向人顯現。荊棘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位住在荊棘中的上主。 歷史記載無數的人也有過「布希」經歷。彼得本是寂寂無聞的漁夫,但遇見神兒子耶穌後人生有了嶄新的目標。他不但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早期教會的領袖,也寫下了聖經中的書卷。奧古士丁曾是放蕩形骸的浪子,但神藉聖經中羅馬書13:13-14向他說話。該節聖經是:「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載主耶穌基督。」結果他懺悔成為著名的神學家。馬丁路德讀到羅馬書1章17節「義人必因信得生」的話,結果他廣傳因信稱義的真理,成為著名的宗教改革家。 今天無數的信徒都可以作見證,述說他們遇到了這位創造宇宙的真神,結果人生有了方向和意義。 深願這也是你個人的經歷。凡真心尋求神的必能尋見。
Author: 編輯室
October 1, 2004
多年前一位高中的老師,她的丈夫心臟病突發而亡,一個星期後,她與班上學生分享了她心靈的感悟。 學校即將放學,傍晚的斜陽穿射進課堂的窗戶,她挪開書桌上的東西,斜靠在桌前,面容恬靜而柔和地說:「放學以前,我想和你們分享一些最近的感受,雖然它與我們課堂上要學習的無關,但卻十分重要。 每一個人生來都要學習、分享、愛、欣賞並付出,無人知道這美妙的經驗何時會結束。我們隨時都有可能離開這世間,也許這就是上帝在教導我們,每天都要好好地把握時光吧。」 她又說:「所以我請求你們答應我,從現在開始,在上學或放學回家的路上,仔細觀察或聆聽,感受一下上帝所創造這世界美妙的事物。不一定要眼睛看得到的,也許就是從路旁的住家裡所飄出來的麵包香,或是微風吹過樹梢的娑娑聲,或清晨的陽光照射在剛飄落地上 的秋葉。 請你們務必尋找這些事物,並將它珍藏在記憶裡。雖然這些在世上讓人欣賞享受的事,也許是看來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似乎理所當然,平淡無奇,但我希望你們好珍惜它,因為不知何時,你將會永遠失去它。」 全班鴉雀無聲,大家默默地收拾書本,走出教室。那天下午,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們真的注意到許多以往不曾用心感受的事。 每過一段時間,他們總會想起那位老師和她所給予的啟發,也會格外留意珍惜那些往往容易被人忽視的事物。 今天午休時,何妨格外留心周遭有什麼新奇的事物?黃昏時,不妨赤腳行走沙灘上。晚上回家的路上,可以特地去買一支雙球的甜筒冰淇淋享用。因為當你漸漸年老時,你不會因已作的事而後悔,卻會因沒作過的事而後悔莫及啊!
Author: 江林月嬌
October 1, 2004
「大部分中國人樂於行善的目的,是期望獲得回報。」美國公理會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在其著名的《中國人的素質》一書第二十章「仁慈行善」中又說,在某些勸人行善的書中,有人引咎於自己能記起的惡行,同時自傲於自己的善舉。善惡相抵,顯示出他在中國的拉達曼斯的生死簿上的壽數(註)。這種把一切記錄在生死簿上的做法,清楚地表明了中國人的現實特徵,以及他們總是忘不了考慮來世報應……到底,何為真正的「善舉」? 善行,是由哪些因素構成?善行的背後出於怎樣的動機與心理? 善行動機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善行,其中包含著:社會生物學的「本能與基因」、社會交換論的「付出與收穫」和「同理心─利他主義」三種基本動機。根據Azimi Hamzah dan Turiman Suandi的分析指出,從事義工(volunteer)參與的動機區分為三大類: 一、利己主義(Egoism):指為增進個人利益的行為動機,利益可為有形的(如金錢報酬)或是無形的(如他人讚賞、自我成長)。自利性義工參與多為求提高個人聲望、擴展生活圈、自我成長與成為他人榜樣等。 二、利他主義(Altruism):指在無報酬回收期待下,自願幫助他人的行為。 三、社會責任(Social obligation):指感受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進而以實踐行動來回饋社會的行為。 除此之外,義工參與動機包羅萬象,其中還包括自我成長、行善積德、充實生活、未來工作準備、打發時間、實現他人期望、獲取社會經歷、結交朋友、增廣見聞、服務人群……等。 善行理論 曾任美國新澤西大學都市研究教授、前自願服務研究學會總裁瓊‧堤爾為了更加瞭解義工的動機,將12年來刊登在《義工行動研究月刊》有關義工動機的文章加以整理,歸納出多元化的動機是義工參與最典型的型態,其中廣泛被引用的理論包括: 1.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 )的需求層級理論: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大需求中,前三項是基本需求,後兩項是成長需求。 2.社會交換理論:強調對人和人的心理動機的研究。 3.主觀效用理論:探討態度對行為之影響。 4.利他主義:一般而言,善行之背後往往隱含著多種的動機,如何區分真正屬於「無私」的部份,是相當具有挑戰性和爭議性的。其中,動機是單純的「利他」而非「自私」者,是最具爭議性的一種假設。 利他?利己?腦力激盪 以下提出三個腦力激盪範例,以輕鬆的方式供讀者們思想有關「動機」之議題: 腦力激盪一 利他主義者,是以他人的快樂,或對他人有利的事為行為準繩。 利己主義者,是以自己的快樂、或對自己有利的事為行為準繩。 有一天,神父說:利他主義者上天堂!利己主義者下地獄! 信徒A想要上天堂,所以,A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請問,A是利他主義者?或是利己主義者? 腦力激盪二 張三是位快樂主義者,一位典型追求快樂的人。有一天,張三作出以下的推論: 1. 幫助他人不求回報,我很快樂。 2.我喜歡這樣的快樂。 3.所以,我應該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從此,張三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請問,張三是利他主義者?或是利己主義者?…
Read more
Author: 吳保羅
October 1, 2004
鼓吹「家庭價值觀」,教會有責。 美國每到總統選舉年,「家庭價值觀」都是重要的政治議題。參選人直接間接把它當口頭禪做秀,因為好的家庭形像對票倉仍有莫大的吸引力。政治人物玩弄口號常常鬧出許多笑話。性醜聞層出不窮的克林頓常大言不慚家庭價值觀,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 家庭隨時代變遷,其價值觀也趨向多元而混淆。北美家庭歷史也不過兩百年之久,不像華人文化父子、夫婦、兄弟、長幼、友朋等倫理道德已確立幾千年。今天許多家庭支離破碎,許多工業化國家中美國最為嚴重。根據美國二零零零年人口普查報告,百分之卅三嬰兒是未婚媽媽所生,杜柏森(James Dobson)博士預測每個小孩將有好幾個父母親,又有六七個祖父母,因此他大聲疾呼搶救美國「家庭解體」這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有家庭專家說美國社會正朝「家庭後」方向發展,鼓吹教導「家庭價值觀」的重任非教會牧長莫屬,責無旁貸。 以下是根據過去三十年學者專家研究結論歸納的十個必要的「家庭價值觀」,再以聖經教訓闡釋,與讀者分享: 一.建立彼此信賴(Mutual Trust) 夫婦彼此「赤身露體也不羞恥」(創2:23-25);要透明化,坦然表現真我(true selves) ,而不掩飾。夫妻要彼此信賴依靠(箴31:11) 。艾克生(Erik H. Erikson) 論述基本信賴(basic trust) 是人生八個階段的根基,進而發展自治、自發、勤奮、認同、親密、完整的心理暨社會關係。尊重婚姻,愛床不可污穢(來13:4) ,夫妻彼此有婚姻權(conjugal rights) 如鼓瑟琴,同享閨房之樂。五十年代性革命導致情慾放縱成風,隨意發生一夜情,婚外情成婚姻第一殺手。婚姻是神所配合,人不可分開(太19:6) ,夫妻應信守終生聖約(sacred covenant),休妻虐妻是神所恨惡的(瑪2:14,16)。 二.造就配偶認同(Spousal Identity) 上帝造人、各人有異,男女有別,但夫妻立足平等,彼此互補相成,合而為一。恩愛夫妻開口就發智慧 ,造就對方(弗4:29) ,使配偶結果纍纍,得以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ed) ,培養其個人 自我認同(in-dividual identity)。 近代女權運動使許多婦女不再以傳統家務為滿足。他們主張妻子應從刻版化的性別角色中解放出來,發展個別的彈性空間。現代女性要求獨立思考,發展自己領域而引起婚姻的張力衝突。事實上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若能彼此傳權授力(empowerment) ,則夫妻較能互相體貼、親密,進而敬愛。 三.分擔家庭責任 (Communal Responsibility) 擁有個人認同的自由,並非肆無忌憚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維護自我權益。每個家庭成員必須自我約束,不互相嫉妒(加5:26),要彼此推讓,扶助軟弱(羅12:10, 15:1, 2) ,分擔責任。學習關顧他人而不以自我為中心 (腓2:3,4)。…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1, 2004
七月底我回台灣,在一間神學院教一個星期的「領袖訓練」密集課程,認識了班上一位學生,他從事的是幫助上癮者戒毒的福音工作。按社會一般人的眼光來看,吸毒者有嚴重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問題,免費服事他們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不但得不著任何報償,甚至可能惹得一身騷。挽回一個下層社會的吸毒者,需要長達數年的愛心、耐心和財力,是什麼動機驅使一個人付出這麼巨大的代價,只為了贏得數十個靈魂歸回耶穌基督?沒有別的,只為了那坐寶座者讚許的笑臉。 八月13日奧運在雅典城開始競技,當我看見中華女將在雙人跳水中勇奪金牌,民族的認同感使我深為她們感到自豪。要擊敗百餘國家的高手奪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天賦之外,每天幾個小時的鍛練,長達七、八年以上的練習是必經之路。是什麼樣的動機驅使一個人,晝夜匪懈,持續數年地做那幾個動作?沒有別的,只是為了桂冠加冕時的榮譽感。 服事神的人有信仰上的動機,奧運競技選手有為國爭光的動機,撇下家園遠赴他鄉異國的宣教士有福音的動機,提供大減價的零售商有出清存貨的動機,投入校園委身教育的老師有百年樹人的動機。老外來參加華人教會可能有交個朋友的動機。就連警方偵察兇殺案,也是由凶手可能的動機尋找線索。 廿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全世界的社會歷經一場「工作動機」的競賽,世上國家大體上分成「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大陣營。實行共產主義的國家認為資本家剝削了勞工,因此用威權造成齊頭的平等,迫使全國人民都拿一樣的工資,冀望人民愛國情操發生威力,每個人各獻己力貢獻家園。資本主義的國家則認為,只要提供自由市場經濟給人民,人民自然使用創意,認真工作。而努力工作的人得著財務上的報償,提升自己的生活,是社會走向均富的最佳動機。至於貧富問題,可以透過賦稅制度達到適當的調整。 經過了卅多年的競爭,這場比賽輸贏已見分曉。究其勝負根本原因,乃在工作動機。試問,大學畢業或只小學畢業,認真工作或敷衍怠惰,都拿一樣的薪水,誰還有動機要認真工作?全民不認真工作,生產力自然衰落。 給認真努力的人一些報酬,是一種高貴的動機法則。聖經固然嘉許願意主動分享給弱勢族群的愛心,但更鼓勵每個人都站在自己崗位上的負責任態度,並且以天國的應許來激勵為神而活的動機: 耶穌應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可10:29-30)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太5:11-12 ) 保羅作證說,「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7) 本期飛揚雜誌內容,探索「動機」在基督徒生活上的應用。擅長鼓勵自己,懂得運用動機法則,來燃起服事神熱誠的人是有福的。
Author: 蘇文博
October 1, 2004
禱告是靈魂呼吸,服事是靈魂運動 ●你提到「得癒」,好像說我的靈魂有病。靈魂又不是身體,怎麼會生病? 謝謝您提出這個疑問。會的,我們每個人除了有血肉之軀,及感覺、情緒的心理之外,還有更深的一層,就是我們的靈魂(spirit)。我們都會思考尋求:物質世界之外,有屬靈世界嗎?這個偉大的宇宙,到底有沒有一位造物主?祂在那裏?人死後要到哪裏去?人死真如燈滅嗎?萬一燈不滅,真的有來生,怎麼辦?我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什麼目的呢? 聖經對這些問題都有明確的解答。創世記記載,神造人的時候,「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2:7)這種從神的生命而來的活氣,就是靈魂,使我們能夠和這位愛我們的神有心靈的相通。神曾吩咐人類的始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6,17)而在亞當、夏娃聽從蛇的引誘,吃而犯罪的時候,靈魂就「死」了。 ●死了,這麼嚴重啊?他們吃禁果之後,神不是仍然和他們講話嗎? 因著他們的背叛,他們和神之間的生命關係就斷絕了。身體雖然沒死,關係卻已「死」。而始祖這種「罪性」也遺傳給所有的後代。 ●能不能說明「罪性」?罪性和罪行有什麼差別? 罪性就是作壞事、打壞主意的本性。當您把一籃美味的橘子放在孩子面前,說「你可以選一個」時,他一定自私地選那個最大、最好的果子。您把一盤糖果放在架子上,對喜歡甜食的孩子說:「飯後才可以吃。」如果你不注意,他一定想辦法在飯前就拿來吃。而當您質問他:「糖果怎麼少了兩塊?」時,他一定裝作不知道或者撒謊。 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犯罪的本性。經由這種本性所產生的行為,如偷、搶、說謊等,就是罪行。年紀愈大,人越聰明、罪行也越大。 ●這樣說來,到底是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呢? 荀子提出人性本惡,觀察到人性中確實存在著惡念、惡行這一方面。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觀察到人有良知,有同情心,有向善之念,也是確實存在的另一方面。其實聖經顯示得最清楚明白:神造人的時候,是按著祂的「形像」造的(創1:26),所以人也都有神「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4)的善性在內。可是當我們的始祖亞當違背神的吩咐,用自由意志,選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5:12) ●上帝為什麼要給人自由意志呢?祂造亞當夏娃的時候,如果不讓他們自由選擇,要他們一定選生命樹的果子,不是省掉許多麻煩嗎? 您想,如果神不給人自由意志,會怎麼樣?這位有性格、有感情的神創造了人,愛他們,希望和他們有心靈的來往,就如一位慈愛的父親嚮往和他所愛的兒女一起玩、一起歡笑;當兒女遭遇傷心、困難時,父親願意聽子女的傾訴,也願意指引他們。如果這些兒女生下來就只會陪著笑臉、畢恭畢敬地說:「爸爸好!媽媽好!我好愛您!」這樣的愛是否有價值、有意義呢?必須是兒女可選擇不理睬或敵對父母,也可選擇出自內心的敬愛而親近爸媽,這樣才有意義。所以神「不怕麻煩」地賜給人自由意志。雖然祂預知人會背叛、會犯罪,可是祂也預備了要賜給人類的拯救。 ●老實說,我不太覺得我需要被拯救。我凡事憑良心作,也作得不錯。你們為什麼說我有罪呢? 每位基督徒說人有罪時,一定包括自己在內。聖經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這裏所說「虧缺了神的榮耀」,指「矢不中的」,就是在神的標準上,箭沒有射中箭靶的紅心。「五十步笑百步」,百步雖然有罪,五十步一樣有罪。 殺人、放火、姦淫等是罪(crime),但看到別人有一支好手錶就想佔為己有,即使未偷未搶,在神的眼光中已經有了罪(SIN) 。看到別人被褒獎、得功勞時,就心存妒嫉;這種嫉妒也是罪。看到漂亮的小姐,動了淫念,雖然並未「毛手毛腳」,也犯了罪。人應當孝敬父母,但若對父母粗聲大氣,雖然事後道歉,但污點已在。輕視別人,或自覺一切成就都是靠自己的本事而得,這種驕傲也是罪。 一個人在虛心謙卑的時刻,就會察覺自己雖然沒有crimes,卻有不少的sins。我們必須承認自己在神面前有罪,祈求被赦免、潔淨;這個指示在聖經中講得非常清楚。 ●嗯,這樣說來,我也有罪囉。如何被赦罪,得到靈魂的健康呢? 幸虧神差遣祂的獨生子降世為人,一位完全無罪的神道成肉身,為了擔當世人之罪的「工價」,最後被釘在當時最殘酷死刑的十字架上,為我們流血窒息而死,第三天復活。當我們誠心誠意接受耶穌基督到心裏,向祂認罪,求祂赦免,又表示願意尊祂為主,聽從祂時,「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1:12)我們和神之間的關係便重新建立,原來死(與神隔絕)了的靈魂又重新活過來,這就是聖經所說的「新人」(弗2:15,4:24,西3:10)。不是只把不好的行為改良、改善,而是得到一個被更新的生命。 一個人決志信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最美好的祝福;因為得到永遠的生命,尋見正確的信仰對象。這和其他的宗教、哲學、佛理等,是完全不同的。 ●當我們成為基督徒後,難道就不會犯罪了嗎? 還是會犯罪。因為我們雖然得到新生命,成為新人,但是以前的生命所含的罪性仍然存在,就是「舊人」(弗4:22,西3:9)。魔鬼敵對耶穌基督,牠也不會放過信徒,牠「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求可吞喫的人。」(彼前5:8)牠會想盡辦法,引誘信徒去犯罪,使靈魂「生病」,甚至病入膏肓。這就是靈魂也需要保健的原因。但是我們裏面的新生命,能依靠聖靈的幫助,過健康、快樂的靈性生活。 ●那麼,靈魂如何保健呢? 就像我們的身體需要新鮮的空氣,靈魂需要用禱告與天父交談,有如呼吸一樣。隨時隨在,好事壞事,都可向愛我們的天父傾吐心聲,也「聆聽」祂的心意,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不住的禱告」(帖前5:17)。我們都知道,身體不能飽一頓、餓一頓,我們也需要固定地讀經。每天維持一段靈修時間,與神親近,從聖經瞭解祂的旨意,這是良好的靈魂保健。讀經的時間可任選精神最好的時刻。與飲食營養一樣,必須養成好習慣,天天實行,靈性纔能健康成長。 ●還有沒有其他的靈魂保健習慣? 信徒的事奉和傳福音就像人體的運動一樣重要。信徒若不傳福音,靈性也會衰退。自己蒙受這麼大的恩典和福氣,應當去作見證,分享給別人。另外,但我們也需要教會的同伴,可以互相鼓勵,彼此督責,有急需時伸出援手。所以固定地參加教會的崇拜,又參加小組聚會,是良好的保健習慣。若能夠找到一兩位可以知心談論,不會把您的困難失敗告訴別人、不會用鄙夷的態度批評;能用愛心說誠實話,會給您善意的建議,這種人就如千年人參,是心靈健康的大補藥。我們自己也要努力學習,能作這樣的人,成為親友寶貴的祝福。 建議: 1.請分享自己的靈性成長情況。小組討論中要有靈性較成熟的人參與,沒有批評、沒有譏笑。積極地鼓勵大家清楚重生、得到新生命,並養成良好的靈修習慣,繼續成長。 2.根據各人不同的靈性健康需求,如慕道、初信、受洗、進深等;成立有一定期限(如每週一次,共六週等)的小組,互相幫助。 3.在教會中注意找到您的:「保羅」:一 位屬靈的長輩,有疑問、困難時可請教 。 「提摩太」:一、兩位較年輕的初信者,幫助、訓練他(她)長進,將來能作善工。「巴拿巴」:幾位教會的同工,雖然有時可能意見不同,但心志相同;齊心合力,興旺福音。
Author: 鄧遜知
October 1, 2004
墨子言利 巫馬子對墨子說:「你愛天下一切人,對人們並沒有什麼好處;我不愛天下的人,卻沒有半點傷害到他們。兩者都沒有什麼效果,你為什麼認為你對,而我不對呢?」 墨子說:「現在這裡失火,一個人端水來準備澆滅它;一個人舉火添柴準備要使它燒得更旺。都還沒有產生後果,你贊成二人中的哪一個呢?」巫馬子說:「我贊成那端水之人的主意,而不贊成那舉火之人的主意。」墨子說:「這也是我的主意,而不是你的主意。」 一般而言,動機和效果是一致的,因此檢驗一個人的動機是否正確,需要看其效果。但並不等於說在效果沒有實現之前,我們無從判斷動機的好壞。 聖經告訴我們:「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他來。……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6:43-45) 基督徒應該首先從思想上淨化自己,藉著讀聖經來充實自己,用神的話語來禱告,讓它成為我們的觀念,藉著事奉將它實踐出來。當神的話語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時,我們自然就能發出基督的芬芳之氣。若不讀經少禱告卻刻意去追求有神的形像,就是捨本逐末了。 割肉相啖 齊國有兩個勇士,其中一人住在城的東郊,另一人住在城的西郊。一天,兩人偶然在路上相遇,說道:「喝兩杯怎麼樣?」酒過數巡,一個說:「還是弄點肉吧?」另一個說:「你的肉,我的肉都是肉啊,幹嘛要另外找肉呢?」於是準備好了調料,便抽刀割肉給對方吃,到死為止。 像這樣的勇敢,不如沒有好。沒有動機,行為就顯得毫無意義。勇敢本是好事,但這種沒有動機和目標的勇敢,就比沒有更糟。 聖經說:「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林前9:26)。「我們雖然在血氣中行事,卻不憑著血氣爭戰。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林後10:3-4) 我們固然凡事都可作,但不是凡事都能榮耀神。基督徒必須設立為主而活的動機,做事情就不會憑血氣,而是靠那住在我們裡面的靈。比如,我們不要像上文所述的所謂勇士一樣,徒然表現自己的勇氣;真正的勇氣應該表現在能為我們所信的真理作見證才是。
Author: 李潘燕
October 1, 2004
小傑坐在後院的雪地台階上,覺得有點冷颼颼的,他沒有靴子穿,腳上所穿的薄底球鞋已有幾個破洞,根本沒辦法保暖了。坐了將近一個鐘頭,還想不到該送什麼聖誕禮物給媽媽。他一面思量,一面搖頭落淚,「唉,即使我有什麼主意也沒用,我根本沒錢可買啊!」 自從兩年前父親過世後,他們一家四口就掙扎在生存的邊緣。媽媽已經日夜都辛勞工作,但她的微薄薪資,僅夠全家人糊口。 家裡雖沒錢,物質生活較匱乏,但至少全家人彼此相愛,同心協力。小傑有兩個姊姊,媽媽不在時,她們就負起照顧家務的責任。 兩個姊姊早已自己動手製作,預備好了送媽媽的禮物。但明天就是聖誕夜了,小傑還不知道該送什麼給媽媽。 抹乾眼淚,小傑決定到街上的各家店裡逛逛,也許可以有些主意。七歲就沒了父親,真不是滋味,身為男孩子,有時真希望有個大男人可以談談心事! 他走過一家家店,觀賞店面櫥窗的裝飾,樣樣東西都好漂亮,價錢卻貴得驚人,絕不是他能買得起的。天快黑了,他必須回家了。忽然斜陽照射的路邊好像有一個亮晶晶的小東西,他撿起來一看,原來是一枚閃亮的一毛硬幣。 小傑驚喜若狂,拿著這枚寶貴的錢幣,似乎有一股暖流通過了全身。他往前面一家店走去,但每一家店員都告訴他,一毛錢買不到任何東西,他頓時心裡涼了半截。 最後看到一家花店,他就走進去告訴店主,他有一毛錢,想買一支玫瑰花送給媽媽作聖誕禮物。店主拍拍小傑的肩膀說:「你等一等,我進去看看能幫你什麼忙。」 小傑一面等待,一面欣賞那些美麗的花,即使他是男孩,還是可以瞭解為什麼女孩都那麼喜歡花。 其他顧客都走光了,關門聲把小傑帶回現實,剩下他一個人孤伶伶地在店舖裡,有點害怕起來。 忽然,店主從後面出來,他拿著一束帶著綠葉和滿天星裝飾的十二朵長梗玫瑰,外面還繫著一個銀色的蝴蝶結。小傑目瞪口呆地看著他小心翼翼地將那束玫瑰放進一個白色漂亮的長盒子裡。 店主伸出手對小傑說:「給我一毛錢就好了。」小傑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那麼美麗名貴的玫瑰花,怎麼可能只賣一毛錢呢?店主接著解釋:「我剛好有一些玫瑰特價廉賣一毛錢,你難道不喜歡嗎?」 這回小傑毫不遲疑了,於是店主將長盒子放在他手中,送他出店門時說:「孩子,祝你聖誕快樂!」 店主回到店裡,妻子問他:「你剛剛在外面和誰說話?還有,你剛剛忙著包裝的玫瑰到哪去了?」 凝視著窗外,眨眨濕潤的眼睛,他回答:「今早,當我準備開門營業時,心裡似乎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要保留一打上好的玫瑰當特別的禮物。我當時不知是否昏了頭,真的留了一打上好的玫瑰。幾分鐘前,一個小男孩來店裡,想以一毛錢買一支玫瑰花送給他媽媽。看到他,我就想起自己多年前和他一樣,沒錢買聖誕禮物送媽媽。一位從不相識的男士,在路上叫住我,居然送我十塊錢買禮物。」 「看見那小男孩,我立刻明白早晨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意思,所以就把那一打上好的玫瑰包裝起來送給他了。」 店主和妻子緊緊相擁,走出冰天雪地的店外時,他們內心充滿了溫暖,一點也不覺寒冷。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箴3:27) 取材自英文網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