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標誌

信心跟隨和謙卑順服這兩項,是服事神必須持有的基本態度。尊崇基督持守順服的信心,品格也必隨之默化,謙卑的性情,自然流露著恭讓的舉止。

謙卑的源頭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推崇謙卑為,有容乃大的謙謙君子。聖經明釋謙卑源自主耶穌,「祂不競爭,不喧嚷,街上也沒人聽到祂的聲音。」(太12:19)。主耶穌登山教訓們徒,八福中以虛心為第一福,虛心溫柔也是門徒成聖蒙福的基礎和跟隨目標。
我生長在眷村,是所謂外省第二代。那時候民智未開,民生艱難但求衣食溫飽,很少家長懂得孩子心理平衡發展的重要。我自幼年直到初中畢業,就讀軍方子弟學校。不知是否生性敏感,幼稚心靈能感受到,因家長軍階級別不同,學生待遇也不同。而我就屬於被同學忽視,孤僻畏縮,格外能識別老師臉色的孩子。從小自嫌形穢,憋屈不開朗,受欺侮也無力抗拒。所以由衷羨慕那些天生賦有優越條件,眉宇揚著驕傲氣勢的孩子們。成長後,體認到自己是長年受困於自卑的糾結。自卑和驕傲,都於外在生長環境之優劣有關。
感謝神,認識祂後,祂的道翻轉我的生命,因主耶穌接納了我,從淤泥中提拔了我,且把我安置在高處。讀聖經,從祂應許中,我找到平衡,釋放了抑鬱狹隘,常年扭曲的性格也漸次舒展。盡管有時仍被倨傲者,鄙睨為卑微小人物,但我不再感到難堪,反倒心生憐憫,友善地向他們撒播福音種子。
驕傲是因心中無神,又目中無人,只求自己得榮耀。驕傲被神憎厭,聖潔的神阻擋驕傲之人。「你們這上流人哪,你們將我的尊榮變為羞辱要到幾時呢?你們喜愛虛妄,尋找虛假,要到幾時呢?」(詩 4:2)

謙卑的賞賜
神不喜悅人的傲慢,從未應許賜福那些自恃才幹權富而得意之人,但也要他們悔改不至沉淪。願神的慈愛憐憫臨到,叫他們脫離那種被這世界擄獲的虛妄光景。確實是,世間除了我們的神,沒有另條道路,可以讓狂傲人的心靠著轉化。
羅馬書12:3說「不要看自己過於當所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神賜福給謙卑的人,我們本就是赤身出於母胎,所擁有的都是神恩手所賜,哪一樣不是領受於神?使徒保羅說,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保羅出身顯赫,又才學識廣,他有傲人的條件,足夠自誇張狂,曾仗勢欺壓善良基督徒。當被大光擊倒後,聖靈開啓他,認清自己的本相,不敢再倨傲自義,且俯首承認自己是
一個蒙恩的罪魁(提前1:15-16)。 悔改後他將以往所追求視為有益的,都當作有損的,甚至於鄙之視為糞土。餘生只為得著主耶穌為至寶(參腓3:6-8)。保羅從驕傲偏激轉化謙和忠心,主耶穌是他領導引路的神。
謙卑反射個人服事神的信心,謙卑也是順服神的基本,更是塑造人成聖生命的屬靈境界。聖經列舉出一些人物實例,「撒母耳記下」中,特別提及一位老先生巴西萊,在大衞王因押沙龍叛亂,離京流亡,危難厄境中停住在馬哈念時,巴西萊不顧自身老邁雪中送炭,饋送豐厚食物,以解王和跟隨群眾,困頓曠野飢渴之苦(撒下17:27-29)。亂平後,大衞重返耶路撒冷復位,老先生又一路陪護大衞渡約旦河,大衞特恭請接他去宮庭養老,巴西萊婉拒了大衞,因他尊崇耶和華,忠于耶和華受膏者,而輕視外鑠的榮華富貴(撒下19:31-36)。然而神是信實的,大衞留給所羅門遺言裡,特意宣佈要恩待巴西萊的後代(王上2:7)。敬虔謙卑者,必收穫賞賜,這是神亙古的應許。

謙卑的果實
著名佈道家葛培理,在他晚年,有人跟他說見主面時,要告訴主你就是那位帶百萬人信主的偉大宣教士葛培理。老先生實不以為然,只笑笑說:『我就是那個白佔土地的大罪人,求主赦免』。不邀功不求賞,忠心完成神所差派他的工。在主裡安息的人有福了,神應許他們此生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啟14:13)。
另一篇動人的故事,也值得深思效法。馬可是一位年輕的話劇演員,因他堅守主日崇拜,主日當天他拒絕所有演出,為此從未獲團隊重視,總是給他演個不起眼的小角色。馬可並不氣餒,盡力演好所擔負的任何角色,更多是用信心禱告,讓神介入每場演出。終于機會臨到,那是一齣莎士比亞著名戲碼,為替代一位生病缺場的主角,馬可被臨時擔綱飾演,馬可興奮又忐忑,獻上感恩禱告後,他格外地穩定,舞台上發揮熟練的演技,絲絲入扣,整場戲完美生動達到高峯。隨幕緩落,劇院上下一片嘩然,掌聲雷動久久不息,按團規閉幕後,演員要聚合舞台前向來賓致謝,那時刻難以數計的觀眾,擁上前去景仰其人。然而此時馬可不見了,沒人知道他的去處。他逕自走向附近一所古老小教堂,俯首屈膝謝恩,將所有榮耀歸給主。以至成名後仍隨場為主作見證,謙稱若離了主,自己無一是處。從此馬可演藝生涯裡,更不斷地經歷神的提攜。
信主後,我們的屬靈生命,須住在基督裡,遵從神的教導長進,才能結出謙卑的果實。主耶穌是謙卑的源頭,祂本是榮耀的神,卻離開寶座,為服事罪人卑微降世。約翰福音,記載主耶穌為門徒洗腳(約13:14-15),主耶穌自己就作成謙卑良範,並教訓門徒溫柔謙卑,彼此洗腳,彼此相愛。讓主耶穌的謙卑善工,作在我們身上,內化生命深處。至終,謙卑將成為所有跟隨主,神兒女應有的生命特質,顯示信心而常存的標誌。

(作者1977年來自台灣高雄。已退休,目前在一所公立中學任 part time 職工,並與夫婿一起在芝加哥郊區,華人教會新光堂事奉。)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