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道主義看節制

避免過猶不及的節制,得享完全的滿足

「節制」是聖靈所結的果子之一,它雖列數最末,但卻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功效(加5:22)。節制可以生出忍耐的美德,可以歷練出溫柔不輕易動怒的品性,也可以訓練出追求良善遠離情欲的生命特質,更是可以幫助基督徒過得勝自由的生活。

可能有人會問:「節制」看起來是「自由」的對立面,又怎麼會幫助我們自由地生活呢?在此之前的經文中,保羅提到作為基督徒真正的自由,這自由不是放縱情欲,而是順著聖靈而行的自由。節制的對立面並不是自由,而是放縱,所放縱的都是情欲的事(加5:19-21),或者我們用更通俗的話來形容,就是「為了滿足一時之快而得罪神的事」。而靠著聖靈節制,便可以幫助我們遠離肉體的情緒,從而得到不受情欲之事轄制的自由。

苦修淪為自虐

教會歷史中有不乏操練節制生活的先輩們,其中先驅當屬被譽為「沙漠教父」的聖安東尼(約西元後251-356)。他應該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但受感與福音書中少年財主的故事(見馬太19:16-30),便放下萬貫財產,起身去到埃及的沙漠,過起了苦修的生活。所謂「苦修」,就是刻苦己身,簡化生活方式,節制自身的欲望,而一心專注在靈魂之上。慢慢地,追隨聖安東尼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團體式,有規模的苦修運動。他們通常遠離人群,自給自足,有自己的規章制度,信徒每日的生活是少言安靜,專心修道。這種模式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便形成了修道院。在整個中世紀的歐洲,修道院對政治,經濟以及教育有著不容忽視的貢獻。

當然,修道主義和修道院也有自身的問題。有一些極端修道者甚至以虐待自身來達到一種高深的屬靈境界,例如坐柱者西門,為了苦修,竟在一根柱子上住了三十年,還有一些人通過反復鞭打自己,讓自己不斷遭受不必要的折磨(長期挨餓或者受凍),以此證明自己比他人意志力更強,或是自己比他人更加聖潔。這種本以操練節制為緣由的運動,竟然到最後走向了不節制的極端自虐行為,全都是因為動機的不純。可見,過度的苦修,並不一定會帶來美好的結果,反而會進入另外一種不自由,以為只要身體受苦,靈性就能提升的捆綁。不僅如此,還出現了對修道院的迷信崇拜,認為只要進入修道院,就能自我贖罪甚至幫助他人減輕罪惡。例如一些皇宮貴族,都有意讓家中某個成員常年加入修道院,借此來補贖家族中的罪惡;甚至16世紀改教家馬丁路德,也曾試圖靠著在修道院修道來減輕罪惡。顯然,聖安東尼當初苦修的初衷變得功利和扭曲。

「修道」原本意為通過節制操練靈性,並不是一件壞事,特別是今天充滿物欲的世界,適當的操練是有益的。操練節制,其目的是讓我們不受情欲的轄制,得到真正的自由,使我們有能力勝過罪,免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操練節制,是為了得著基督,讓基督在我們生命中每個角落掌權作主,以致我們所想所說所做都能討神的喜悅。操練節制,最終是為了榮耀基督,讓我們的自我衰微,而基督的形象不斷興旺。就如本篤修道會的會規所寫「愛基督在萬有之上」,操練節制的動力,皆是因為愛基督勝於愛萬物。

 「好事」也成捆綁     

除了遠離情欲之事,節制還有另一層含義:從持續不斷的狀態中離開,得到休息。而這個持續不斷的狀態很可能是人們眼中的「好事」,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過猶不及」的道理。舉個例子,享受美食是一件好事,讓人身體得到營養,心情也得以快樂滿足,可是暴飲暴食就勢必是不節制的表現,這會讓我們的身體承載超額的營養,使身體不能休息。同樣,社交也是一件好事,讓人有機會結識朋友,建立關係,可以滿足人精神層面的依賴感和被認可感,可是過度社交,勢必讓人覺得疲倦,無法靜下心來享受獨處的時間。再者,購物也可算是一件好事,用自己工作所賺得的錢來購買心儀的物品,這不僅是經濟得以流通的必要方式,也是提高我們生活品質的方法之一,然而不受控制的購物,對自己以及社會未必是一件好事。這不僅助長浪費的風氣,更是讓人誤入歧途,因為肉眼可見的物質並不能滿足靈魂的空虛。

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工作、健身、睡覺、娛樂,等等看起來的「好事」,卻因為人無法在其中保持節制,也可以變成傷害人身體和心靈,讓人喪志,甚至讓人被捆綁,失去自由。我們若不願被聖靈管束,就很容易在這些「好事」中迷失方向,讓這些事顯示佔據我們心頭,慢慢成為我們生活的重中之重,再漸漸地,基督在我們心裡的地位自然而然地被這些「好事」代替,這些「好事」就成為我們生活的導航,追隨的方向,禁錮的鎖鏈。

節制享有自由

如此可見,無論是情欲之事還是所謂的「好事」,節制都是幫助我們不要被這些事轄制而失去自由。這其中蘊含著一個令人驚歎的道理:節制,看似是讓我們常常身處受限制的狀態,但卻可以讓我們享受真正的自由和靈裡的滿足。極端的修道並不能幫助我們享受節制帶來的自由,但毫無修道生活的基督徒更不可能結出節制的果子出來,唯有「愛基督在萬有之上」的動機才會幫助基督徒操練合乎聖經的修道生活,以至基督在我們生命中完全掌權。世上事,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唯有基督,才可以成為我們唯一的滿足。

(作者生於中國,2011年赴美讀書,至今仍在學海裡緩慢遨遊。喜愛摯友相聚,美食美景,讀書寫字。深深喜愛教會歷史,馬丁路德是兒時的英雄,現今的朋友和研究對象。在家中與三位好男兒分庭抗禮,一面相夫教子,一面埋頭啃書,妙不可言。)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