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安全感,坦誠接受真我,就活得輕鬆自由。
畢業前的一個學期,我修了游泳課,不是因為喜歡游泳,而是為要通過學校畢業的規定:每位學生需證明自己有游泳與求生的技能方能畢業,希望藉此減少溺斃的事件發生。
一次游泳事件
我在中學時曾經上過游泳課,雖然學的時候是在擁擠的公眾小型游泳池,學的也只是一些游泳的基本動作和換氣技巧,我卻仍舊因這些學習經驗而自信滿滿。後來面對大學那座堪與奧林匹克賽媲美的巨型游泳池時,我也無絲毫的畏懼。
由於我的自信,我的泳課確實比一般同學進步得快。可是經過一次的溺水經驗,便把我嚇怕了,從那時起我的自信心就都湮消雲散了。當班上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深水處作出長達十分鐘的求生浮水技術時,我卻不能持續地浮水,常有下沈的現象,故此儘量靠在泳池邊,預備隨時可以用手抓著泳池的邊緣。我終於勉強地通過了考試,可以畢業,但之後對游泳的運動則始終毫無興致,一遇到游泳池,我便沒有安全感。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見「安全感」影響我們的學習,而安全感大部份是由過去的經驗形成。我因一次溺水的經歷,便斷定自己有溺水的可能。同樣地,有人因一次車禍,之後便怕開車;從馬背上跌下後便不敢騎馬。這些恐懼感或許只涉及生活少部份的範圍,但在人際關係中所產生的不安全心理,卻會深深影響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範疇。
安全感的影響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認為人的基本需求有五個層次:第一需求是生理需求,第二是安全感,其次是歸屬感和愛,自尊和求知欲,最後是自我實現。從層次的編排來看,一個人要有了安全感,才能感到被愛與被尊重,然後才可以滿足求知學習的需求,發揮內在的潛力去完成自我實現。由此可見安全感足以影響我們個人的心理健康、自我觀、成長學習、人際關係以及個人能力的表現。
安全感的形成往往是與童年的經歷有關,大人們怎樣幫助小孩處理生命中的風暴:危險、恐嚇、批評、失敗等負面的經驗,以及他們如何傳達真正的愛,都塑造了我們的自我觀,也影響我們的安全感。
所謂安全感,是一種放心的感覺,有安全感的人,不是因為擁有多於旁人的優勢,或對前途有更多的把握,而是由於他明白—–無論生命出現甚麼不能預料的事情,或是旁人如何看待自己,都不能改變他個人的價值,也不能左右他對生命的投入。
他明白生命的確有許多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方,他也知道哪些範圍是他能力可以觸及之處,故此他把個人的責任和注意力集中在這些範圍上,而不花精力去為那些不能控制的事情憂慮。
有適度安全感的人,不緊握死守生命中的一切,包括財產、名聲、健康、外表等等,也不會為未來作不必要的憂慮,卻懂得在適當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把內心的恐懼或猶豫誠實地釋放出來,並在超過自己能力的場合中,作出恰當的婉拒。因此有適度安全感的人是一個劃清界線的人,懂得接受自己並且願意以真我面世,因而能活得輕鬆自由。
相反地,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對前途既無信心,又不能信任旁人。因為他深覺自己「不夠好」,不如別人,故此極端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既敏感又容易受傷。沒有安全感的人就像處在溺水狀態的人,經常掙扎的便是自己的形象,拼命找尋可以扶手的工具。在人群中,他不時帶著無形的心理偵測器,企圖去找出可以依靠、操縱和認同的對象。故此會在不適合的階段,向對方分享一些過於隱私的事情。
遇見像自己一樣有依靠需要的人,他的認同感會令他興起了同理心,自自然然地把別人的需要看為自己的責任,一廂情願地打抱不平。因此沒有安全感的人也常是沒有清楚界線的人,他們與人的關係,時常會出現交淺言深的現象,並且產生許多不健康的「彼此依附的關係」(codependent relationship)。
此外,當沒有安全感的人向那些能夠劃清界線的人,分享他個人的私穩的時候,常讓對方感到壓迫,以致他們退避或公然地劃出界線。對沒有安全感的人來說,這種公私分明的做法,令他以為是針對他個人的價值而作的排斥與拒絕,於是更加使他感到受傷,更加不能安全透明地與人相處。
在沒有安全感之下所引致的惡性循環,明顯是一個難以自拔的局面,如何才能擺脫「不夠好」的感覺呢?或許可以用我另外一個寶貴的經驗作借鏡,看看怎樣可以不被這「不夠好」的大水淹沒。
在我有了溺水的經驗後,礙於家人的關係,我仍然要到游泳池去。十多年來,眼看著丈夫從不懂游泳,到成為兩個兒女的游泳教練,又看著兩個兒女從淺水游到深水、從游泳到潛水,泳技不斷地漸入佳境,自己卻仍舊張著眼以手扶著池邊潛水,甚至不時神經質地留意他們的一舉一動,唯恐他們會像我一般有溺水的可能。
在下扶持的「雙臂」
有一次,丈夫和兩個兒女三人一致地不斷鼓勵我從深水邊跳水。他們花了不少時間說明潛水的安全度以及樂趣,再三保證他們會一直留意觀查我,並隨時作出全力的保護和拯救。由於他們的誠意,我便硬著頭皮跳下深水處。
在短短的數秒鐘,我的身體快速地下墜,直到雙腳踫到泳池的底部,當我正感到害怕,立刻有一道穩重的浮力,像一雙緊緊抱著我的手臂,把我快速地從水中推回水面上。
霎那間,我驚喜交加,喜是我竟然沒有溺水,反而在家人的歡呼聲中安全地升回水面,驚是我一直躲避恐懼的,竟然是如此有趣的運動,我卻甘願放棄十多年來無數珍貴的機會。
聖經說:「愛裏沒有恐懼。」當我們願意放下那「不夠好」的自我,投入真正的愛中,它就像那道緊抱著我們的雙臂的穩重浮力,又像那站在岸邊盯著我們的家人的眼睛,或者是為我們不斷打氣的同路人,這愛給予我們無限的安全感,使我們忘記了「自我」,不再介意「夠不夠好」。讓我們醒覺人生的樂趣,發揮內在的潛能,營造許多美好的回憶。
編者註:
本文作者將安全感與人際關係、心理運作、情緒管理的交互作用,詮釋出來。讓人讀了產生自我省思的效果。
因為安全感的威力圈是如此巨大,難怪神用盡各樣的應許,來護衛我們的安全感:「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曾題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經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你從火中行過,必不被燒、火燄也不著在你身上。」(賽43:1b-2)
安全感就是那「不夠好」的自覺,消失在神無條件的接納裡。依賴神的恩惠,相信神的美意,可為心靈的安全感打下沉穩的根基。再加上個人努力開發某些技能,安全感就能護衛你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