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是什麼?維基百科的解釋是,“靈感是根據自己的經歷而聯想到的一種創造性思維活動。靈感通常於腦海裡只出現一瞬間。通常文化和藝術方面特別需要有靈感。”
可遇不可求的靈感
按這解釋,靈感似乎可遇而不可求。
但是,由古文明的遺跡中,發現人類一直有神殿、廟宇、祭拜等,企圖與神靈溝通連結的渴求。可見,不是只有從事藝術創作、科技發展、創投企劃之人,才渴望獲得靈感、突破現況、另闢蹊徑。而是所有人類,世世代代,一直都在尋求某種至高神靈,盼望能有靈體感應,指點迷津、發揮潛能,也能保佑平安、預知未來,甚至找出生命的意義!
人類心知肚明,要想在艱難的環境中存活下來,必須勝過其他生物,站上食物鏈的頂端。然而人類的肉體與其他生物相比,明顯缺乏利齒、尖爪、厚皮,和靈敏的視覺、聽覺、嗅覺。也沒有噴射毒液臭氣等,自我保護與防衛的配備。人在手無寸鐵而面臨危難時,攻,不夠強悍有力;逃,不夠迅速敏捷。在蠻幹既不可取,逃竄也行不通的兩難中,人只能智取。
想要智取,就必先好好教育自己的腦袋。人自出生以來,與周遭險惡的環境不斷產生互動連結,在一片混沌黑暗中摸索著長大。直到25歲左右,人腦才相對發展完成,奠定性格脾氣、思維模式、興趣嗜好,和解決難題的技能。此後,如果沒有任何意外,這套摸索出來的“因應之道”,因著個人的盲點,可能產生誤判。只是已養成的習慣,會像堅固的營壘般,牢不可破,自我轄制一生。
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由心發出。”(箴4:23)。
心,指的是,在理性腦(也是知性腦)與情緒腦之間,激發出來的心思意念。
在“沒有一個義人”的世界裡,理性腦常會得理不饒人,批評論斷,還自以為義;情緒腦常覺自己被虧待,而偏行己路,放任私慾。天然人,未經聖靈馴化,看不見自己的矛盾自私、欺弱怕強,淪為邪惡世界的奴隸。一個重生的有靈活人,必須讓光照進生命中,邪惡陰暗的角落,才能從黑暗的轄制中釋放出來,得到真自由。
祈求而得的成長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唯有效法耶穌基督的柔和謙卑,才能整合理性腦與情緒腦的矛盾,尋見真正的平安喜樂。
理性腦懂謙卑,能接納自己的無能、虛心受教;情緒腦知柔和,較能從容迎接挫折、面對衝突。在上帝的光和愛中,照見自己的不足和無知,而建立起與自己和睦相處的關係。一個被上帝接納,又能完全接納自己的人,才能建立與上帝同在的親密關係,才會自然流露體貼他人的軟弱和需要。“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一4:19)
人的年歲十分有限,不該在自相矛盾中虛耗光陰。我祈求常有來自聖靈的感動,保守我的知性腦和情緒腦,沒有破口讓黑暗的思緒乘虛攪擾我的心思意念,擦亮我的眼睛,打開我的耳朵。時刻提醒我:當效法耶穌基督的柔和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