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地久天長」,2019年在第69屆的柏林影展上大放異彩,並獲得最佳女演員與最佳男演員雙項大獎,著實可喜可賀!這部片子觸及了一個相當沉重的議題──罪疚感的殺傷力!
在中國實行一胎化計劃生育的年代,孩子就是父母的命根,是他們所有的寄託。對父母而言,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失去這命根。很不幸的,這慘劇就發生在劉耀軍與王麗雲這對夫妻身上。更有甚者,害死孩子星星的兇手,竟是和他同年同月同日出生,情同手足的沈浩!
沈浩的父母──沈英明和李海燕──原本與耀軍夫婦是好朋友,但這個悲劇,就像一顆毒藥,在兩家的所有成員裡產生不同的「毒效」,以不同的方式毒化他們的身、心、靈。
逃避
為了避免觸景傷情,耀軍夫婦遠走他鄉,並領養了一個孩子,也取名「星星」,作為死去孩子的替代品。但是這個「假」星星桀驁不馴,和乖巧聽話的「真」星星有如天壤之別。耀軍不得不痛心地承認:「我們的星星已經死了,沒了!」這話聽在麗雲耳裡,無疑是二次傷害。同時,耀軍也敵不過情慾的誘惑,和仰慕自己的茉莉發生關係,導致茉莉懷孕。此舉只加深了耀軍的罪惡感,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妻子、茉莉,以及未出生的孩子。而麗雲,在星星死後,「時間已經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變老。」她把重心放在丈夫身上,只為了他而活。
當她發現耀軍借酒澆愁,睡去之後手裡拿著的是當年和「真」星星合拍的一家三口合照。麗雲頓時明白丈夫思念死去兒子的心情,她猜想耀軍一定極渴望能再有一個親生的孩子,於是她選擇自殺來成全丈夫。所幸即時被發現,才沒有造成遺憾。
自責
星星死後,英明拿著菜刀去找耀軍,要他「去把那個小混蛋(也就是他自己的兒子──闖禍的沈浩)砍了。咱們一命抵一命!」耀軍疾言厲色地搶下菜刀,要求英明以後在沈浩面前絕口不提此事,因為孩子還小,要好好保護他。而海燕更是深陷在無底的自責情緒中。因為她曾經以主管的身份逼麗雲墮胎,導致麗雲無法再孕。這下他們的「獨苗」死了,再也沒有補救的可能!海燕在罪疚感中掙扎二十年,最後得了腦癌。臨終前,她心心念念的仍是麗雲生孕一事。
茉莉是英明的妹妹,從小就暗戀耀軍。她在赴美前和耀軍的一夜情,竟讓自己懷上身孕。天真的茉莉還想生下孩子,送給耀軍夫婦,當是幫哥哥嫂嫂還了一個債。
壓抑
沈浩在年幼時犯下害死玩伴的大罪,這事件也從此成為他心中的一大陰影。但是大人們為了「保護」他,避免在他面前提及此事,導致他心裡的那株「罪疚樹」愈長愈大,直到他感覺自己要被撐破了!觀眾可以看到,這許許多多試圖擺脫罪疚感的方式,不僅沒有效,反而適得其反,造成了其他的傷害。苦難並沒有止於意外事件本身,而是像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延續經年。
雖然影片後來,事過境遷,麗雲去醫院見了海燕最後一面;沈浩也鼓起勇氣,在耀軍夫婦面前坦承當年的罪行,並得到原諒。而遠赴美國的茉莉,也有了一個混血小孩。當年她和耀軍的「結晶」並沒有被生下來。一切似乎雨過天青,皆大歡喜。但是,在他們的笑容背後,我們又清清楚楚看見罪疚感多年來在他們心中,留下的一道道不可抹滅的痕跡。那麼,面對苦難,我們究竟該怎麼辦?心中強大卻無法抹滅的罪疚感該如何處置?對於無法逆轉的悲劇,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
拯救
這種種問題,如果不回歸造物主那裡,便無解。我們無法自救,只能靠外力來拯救我們。正如同不會游泳的星星一樣,當他快溺斃時,只能靠捉住沈浩來企圖活命。無奈他捉住的,不是有能力、或願意拯救他的人。
創造天地萬物的神知道我們的掙扎與難處。祂知道我們不過是塵土,而且充滿罪性。但是祂沒有撇下我們不顧──祂預備了一個救贖的方法。舊約時代,上帝指示猶太人必須用一隻純潔無瑕的羊,作為代罪的犧牲,讓子民將罪過「轉」到這代罪羔羊上。這無瑕羔羊,正是耶穌基督的預示。只有祂是完美無瑕,沒有罪過;只有祂有資格作為我們的獻祭。而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成了!」代表祂以自己的肉身做為我們的贖罪祭,已完完全全被上帝接納。因為祂在十字架上流了血,所以我們的罪得以赦免。
希望
罪過必須被誠實地面對,而不是逃避、遮掩;勇敢在上帝,以及得罪的人面前承認錯誤之後,我們還要有幾個「堅信」:相信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了解一切、洞悉一切,不論罪過是有心還是無意犯下,或是什麼原因造成,天父知道來龍去脈。
相信上帝願意、並有能力原諒。相信天父會接納認罪、悔改的罪人。相信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寶血,能洗淨我們的罪過,不論所造成的傷害有多大。相信上帝的大能,祂能扭轉乾坤,即便是我們眼中看為最悲慘、不幸的事件,祂都能從中帶出好的結果。相信上帝掌權,即使是悲劇,也是在祂的允許下發生。相信祂的公義正直,相信祂對世人萬物的看顧與慈愛。相信我們的靈魂不死,一個新天新地將會到來。那裏將再也沒有死亡、傷痛、錯誤、分離或邪惡。「即使我們的心責備我們,在神面前我們也可以心安理得,因為祂比我們的心大,祂知道一切。」(約一3: 20,新譯本) 。只有回歸到耶穌基督的愛裡,脆弱、無助、受傷,同時也自私、膽怯、邪惡的我們,才可望得到安慰。因為上帝的愛滿有智慧、賦予希望;祂對我們的愛,比地久、較天長。
(作者生於台北,居住歐洲逾二十載。1998年底受洗成為基督徒,之後便不斷在讀經、聽道、團契與禱告中追求靈命的成長。寫作、閱讀之外,愛好音樂與藝術。目前從事建築、設計與城市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