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吳黃蓮英
Author: 吳黃蓮英
October 1, 2007
有安全感,坦誠接受真我,就活得輕鬆自由。 畢業前的一個學期,我修了游泳課,不是因為喜歡游泳,而是為要通過學校畢業的規定:每位學生需證明自己有游泳與求生的技能方能畢業,希望藉此減少溺斃的事件發生。 一次游泳事件 我在中學時曾經上過游泳課,雖然學的時候是在擁擠的公眾小型游泳池,學的也只是一些游泳的基本動作和換氣技巧,我卻仍舊因這些學習經驗而自信滿滿。後來面對大學那座堪與奧林匹克賽媲美的巨型游泳池時,我也無絲毫的畏懼。 由於我的自信,我的泳課確實比一般同學進步得快。可是經過一次的溺水經驗,便把我嚇怕了,從那時起我的自信心就都湮消雲散了。當班上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深水處作出長達十分鐘的求生浮水技術時,我卻不能持續地浮水,常有下沈的現象,故此儘量靠在泳池邊,預備隨時可以用手抓著泳池的邊緣。我終於勉強地通過了考試,可以畢業,但之後對游泳的運動則始終毫無興致,一遇到游泳池,我便沒有安全感。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見「安全感」影響我們的學習,而安全感大部份是由過去的經驗形成。我因一次溺水的經歷,便斷定自己有溺水的可能。同樣地,有人因一次車禍,之後便怕開車;從馬背上跌下後便不敢騎馬。這些恐懼感或許只涉及生活少部份的範圍,但在人際關係中所產生的不安全心理,卻會深深影響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範疇。 安全感的影響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認為人的基本需求有五個層次:第一需求是生理需求,第二是安全感,其次是歸屬感和愛,自尊和求知欲,最後是自我實現。從層次的編排來看,一個人要有了安全感,才能感到被愛與被尊重,然後才可以滿足求知學習的需求,發揮內在的潛力去完成自我實現。由此可見安全感足以影響我們個人的心理健康、自我觀、成長學習、人際關係以及個人能力的表現。 安全感的形成往往是與童年的經歷有關,大人們怎樣幫助小孩處理生命中的風暴:危險、恐嚇、批評、失敗等負面的經驗,以及他們如何傳達真正的愛,都塑造了我們的自我觀,也影響我們的安全感。 所謂安全感,是一種放心的感覺,有安全感的人,不是因為擁有多於旁人的優勢,或對前途有更多的把握,而是由於他明白—–無論生命出現甚麼不能預料的事情,或是旁人如何看待自己,都不能改變他個人的價值,也不能左右他對生命的投入。 他明白生命的確有許多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方,他也知道哪些範圍是他能力可以觸及之處,故此他把個人的責任和注意力集中在這些範圍上,而不花精力去為那些不能控制的事情憂慮。 有適度安全感的人,不緊握死守生命中的一切,包括財產、名聲、健康、外表等等,也不會為未來作不必要的憂慮,卻懂得在適當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把內心的恐懼或猶豫誠實地釋放出來,並在超過自己能力的場合中,作出恰當的婉拒。因此有適度安全感的人是一個劃清界線的人,懂得接受自己並且願意以真我面世,因而能活得輕鬆自由。 相反地,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對前途既無信心,又不能信任旁人。因為他深覺自己「不夠好」,不如別人,故此極端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既敏感又容易受傷。沒有安全感的人就像處在溺水狀態的人,經常掙扎的便是自己的形象,拼命找尋可以扶手的工具。在人群中,他不時帶著無形的心理偵測器,企圖去找出可以依靠、操縱和認同的對象。故此會在不適合的階段,向對方分享一些過於隱私的事情。 遇見像自己一樣有依靠需要的人,他的認同感會令他興起了同理心,自自然然地把別人的需要看為自己的責任,一廂情願地打抱不平。因此沒有安全感的人也常是沒有清楚界線的人,他們與人的關係,時常會出現交淺言深的現象,並且產生許多不健康的「彼此依附的關係」(codependent relationship)。 此外,當沒有安全感的人向那些能夠劃清界線的人,分享他個人的私穩的時候,常讓對方感到壓迫,以致他們退避或公然地劃出界線。對沒有安全感的人來說,這種公私分明的做法,令他以為是針對他個人的價值而作的排斥與拒絕,於是更加使他感到受傷,更加不能安全透明地與人相處。 在沒有安全感之下所引致的惡性循環,明顯是一個難以自拔的局面,如何才能擺脫「不夠好」的感覺呢?或許可以用我另外一個寶貴的經驗作借鏡,看看怎樣可以不被這「不夠好」的大水淹沒。 在我有了溺水的經驗後,礙於家人的關係,我仍然要到游泳池去。十多年來,眼看著丈夫從不懂游泳,到成為兩個兒女的游泳教練,又看著兩個兒女從淺水游到深水、從游泳到潛水,泳技不斷地漸入佳境,自己卻仍舊張著眼以手扶著池邊潛水,甚至不時神經質地留意他們的一舉一動,唯恐他們會像我一般有溺水的可能。 在下扶持的「雙臂」 有一次,丈夫和兩個兒女三人一致地不斷鼓勵我從深水邊跳水。他們花了不少時間說明潛水的安全度以及樂趣,再三保證他們會一直留意觀查我,並隨時作出全力的保護和拯救。由於他們的誠意,我便硬著頭皮跳下深水處。 在短短的數秒鐘,我的身體快速地下墜,直到雙腳踫到泳池的底部,當我正感到害怕,立刻有一道穩重的浮力,像一雙緊緊抱著我的手臂,把我快速地從水中推回水面上。 霎那間,我驚喜交加,喜是我竟然沒有溺水,反而在家人的歡呼聲中安全地升回水面,驚是我一直躲避恐懼的,竟然是如此有趣的運動,我卻甘願放棄十多年來無數珍貴的機會。 聖經說:「愛裏沒有恐懼。」當我們願意放下那「不夠好」的自我,投入真正的愛中,它就像那道緊抱著我們的雙臂的穩重浮力,又像那站在岸邊盯著我們的家人的眼睛,或者是為我們不斷打氣的同路人,這愛給予我們無限的安全感,使我們忘記了「自我」,不再介意「夠不夠好」。讓我們醒覺人生的樂趣,發揮內在的潛能,營造許多美好的回憶。 編者註: 本文作者將安全感與人際關係、心理運作、情緒管理的交互作用,詮釋出來。讓人讀了產生自我省思的效果。 因為安全感的威力圈是如此巨大,難怪神用盡各樣的應許,來護衛我們的安全感:「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曾題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經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你從火中行過,必不被燒、火燄也不著在你身上。」(賽43:1b-2) 安全感就是那「不夠好」的自覺,消失在神無條件的接納裡。依賴神的恩惠,相信神的美意,可為心靈的安全感打下沉穩的根基。再加上個人努力開發某些技能,安全感就能護衛你一生的幸福。
Author: 吳黃蓮英
October 1, 2006
角色認同深具威力,塑造了價值觀、自我觀。 在「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一舞台劇中,「魅影」天才橫溢,不但是一名學者,也是建築師、音樂家、作曲家、發明家,但他並沒有理會自己這些出眾的角色,卻寧願投入自己所虛構出來的「魅影」一角色,時常神出鬼沒,過著非人的生活。 駭人的魅影 為甚麼「魅影」不與音樂家、建築師等正面的角色認同,卻要與一個如此令人難以喜愛的角色認同呢?原來他半邊的面貌毀了容,曾經遭受別人的嘲笑和排斥,故此他把自己封閉起來,設計了「魅影」一個駭人的角色,雖然不能與人親近,卻能夠以威嚇去脅迫別人對他的服從,獲得操控別人的快感。 每個人生命中都需要扮演眾多的角色,每一個角色都可以成為我們個人自身的認同,這個角色的認同,影響塑造了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自我觀,也成為我們行為的守則、精力和時間的投入以及人生的目標。當「魅影」只在乎自己面貌上的缺陷,他把這佔了全人極少部份的一環作為角色的認同,結果使他走上了悲哀的人生。 尊貴的小公主 從一個出名的兒童故事「小公主」(A Little Princess)中,我們看見一幅絕然不同的圖畫。故事中的女主角撒拉是英國富商的女兒,從小爸爸對待她有如對待一位公主般,再加上她在印度長大,自小便聽了不少與公主有關的美麗傳奇故事,故此她也一直把自己當作公主,行為舉止都像公主般的得體大方,並且非常追求學問。後來她的爸爸要上戰場,便把她放在一所私立的寄宿學校,因她時常與人分享一些人物傳奇的故事,大家都被她豐富的想像力吸引。但不久消息傳來,她的爸爸在戰場上死了,在沒有經濟的支援下校長把她降為奴僕,要她穿上僕人的衣服,住在閣樓,每天要做粗重的工作。 在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中,別人都認為撒拉的公主夢應該結束了,但撒拉沒有因為這些對待而感到自己像一個下人,每晚還是自修讀書,堅持以公主的風範和尊嚴去做僕人的工作。因為在她的心靈深處,她所珍惜的記憶、所願意認同的角色,便是自己曾經是她爸爸心目中的小公主。 「小公主」這個角色讓撒拉滿懷著希望與勇氣來面對許多黑暗的日子。故事的終結是撒拉的父親並沒有過世,還成為了百萬富翁,撒拉終於與他團圓,重獲她名符其實的「小公主」身份。 像「魅影」一樣,為了生存,「小公主」中的撒拉為自身找了一個角色去認同,以便她可以面對不同的虐待。兩人雖然都經歷了拒絕和排斥,但是所作出的回應卻截然不同:「魅影」所選擇的是負面的,不存在的角色;撒拉所選擇的角色是正面的,並且是按著她過去的經驗和真實的感受,故此所換來的後果也截然不同。 「魅影」雖然找到他愛的對象,卻不懂得去愛,因為他所選的角色並不反映內心那敏感易受傷的真我;撒拉雖然遭受身份的改變,但所建立的角色是代表了她的自我觀和價值觀,故此仍然能夠以真我去配搭那轉變了的身份,去應付生命中的變故。 角色認同與人生標的 以上兩個故事中的主角所認同的角色都是虛構不實的,原因是這些角色可以滿足故事主人翁的內心需求,讓他們去面對現實中的挑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挑選作為認同的角色雖然不能虛構,但卻分別來自社會或家庭的架構,因為有些角色是為了成就心目中的理想而存在的。 且看我們把甚麼當作可以滿足內心的需求、付予我們滿意的自我價值,並且足以成為我們人生的目標。一個人若把今生看作人生的終點,那麼他認同的角色必然來自他生活的範疇,但若果我們的目光不限於今生,而延及永恆,那麼我們所採納的角色,就不再局限於成就地上的工程,而是一個超越眼前所見的境界。 值得獻上全人的角色 聖經是一本講及永恆的書本,當中有許多人物都以成就永恆國度的角色去作為自身的認同,就以耶穌基督為首例,祂稱自己為「王」,說明自己是為此而生,並且聲明自己的國是不屬這世界的(約18:36-37)。這聽起來有點兒像小公主撒拉的口吻吧?但祂的確是天地的君王,故此也活得像一個君王般的有權力,說話舉止都與常人不同。祂既投入自己為王的角色,便不受那些不了解祂的人影響,只帶著清晰的目標,去完成祂來到這世上救世的任務。 耶穌的國既不屬這個世界,祂的跟隨者自然也不單單為這世界效勞。祂的門徒包括漁夫、醫生、稅吏、博土等等,卻都以「耶穌所愛的門徒」、「耶穌基督的使徒」等角色作認同,甚至耶穌在世上的弟弟雅各,也不以兄弟的身份去稱呼自己,而以「神和主耶穌基督的僕人」作為認同。 這些角色清晰地反映了他們服事的對象和生存的目的,他們雖然沒有建立甚麼豐功偉業,或留下甚麼偉大的藝術品,但透過他們所寫的著作和所創建的教會,神國的理想如仁慈、和平、公義、美善便得以彰顯在這世上。 我們一生中或許須擔任許多不同的角色,有短暫的(例如學生、單身等),也有長久不能改變的(例如性別、種族、家庭中的排列等),但值得去作自身認同的卻只有一個。讓我們從內心的需求為始,小心地選擇那足以讓我們獻上全人的角色,使我們不致於像「魅影」般走上歧途,而能像撒拉般無論在甚麼樣的環境都可以活出真我,過一個滿有意義和影響力的人生。
Author: 吳黃蓮英
April 1, 2004
下定決心,要自己快樂起來,果然… 我是一個很容易受光線影響的人。每當日落西山,體內的情緒便如被關上了燈,熄滅了火爐的房間,莫名其妙地一下子低落起來。 故此,傍晚並非我表現最佳的時間,偏偏我所任教的其中兩所學校,無論是兩年制的城市大學,或是最近兼職的神學院,都被編排在夜間教課。上晚課的學生大都是早上有全職的工作,來到課堂的時候也都是筋疲力竭,毫無生氣,因此在晚間教學成了我多年來的重大挑戰。 但是無論在那一所學校教學、課堂中的學生來自什麼行業、當天睌上有多少不能控制的未知數、自己生命中有多少憂慮、心境有多低沈、身體有多疲倦……每當我下定決心──自己要快樂起來,我當天對學生所付出的注意力和傳達的訊息,及對整個課堂上的學習氣氛,都產生顯著、正面的果效。每當學生在下課離去前,興奮地為他們在課堂上豐盛的收獲向我答謝時,我便得著莫大的肯定和安慰,及自我實現的喜樂。因此,我在教學上樂此不疲,至今已經進入第十年了。 快樂反映內心 快樂,是組成人生交響樂曲的明朗音符。若從生理學去看快樂,它只是各種情緒中的一種,是由不同的神經傳導物所引致的現象。言下之意,似乎快樂是化學作用的副產品。 快樂雖然是多種情緒中的一項,我們真正感到快樂的時光也只佔人生中的一小部份,可是這一小部份所帶來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卻可說是排山倒海,帶有重建和塑造健康生命的威力。 事實上每天在體內所產生的情緒,都反映了我們內心的景況,它們猶如不同的音符,合奏出人生的交響曲。身體中各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若是沒有快樂的音符,身體在長久憂怨低沈 的曲調中將會枯萎收縮,心胸也會在無底憂谷中逐漸灰暗狹窄。 相反地,藉著那愉快的音符,即使只是疏落的、寥寥可數,卻為整個曲調帶來明顯的轉機,使原來幽暗的地方綻放光明,也及時挽住那不斷下墜的心情,全人獲得提升的希望。 快樂的感染力 快樂的威力在於它的感染力,一個快樂的人雖然沒有常把快樂掛在口邊,但他開朗的神情、迎向你招手的笑容、眼中流露的光澤、腳上踩踏的輕快拍子、渾身散發的生命力,就如濃郁的香氣般,使旁邊的人也能因他而沾上了幾分愉悅的氣息。 快樂的感染力也可以不斷擴散出去的,例如當我選擇不把私人的憂慮帶進課室,不以天生個性的傾向去限制、固定自已的心情,而願意以意志力去調理內部的和諧一致,集中精神以快樂的情緒去觸摸、改變學生寶貴的靈魂,我便經歷了全人專一所帶來的流暢作用── 快樂的心境往往可以提高我的注意和記憶力,在短期中把所有學生的面孔和名字都記起來;學生因感到被留意關心而願更親近我,向我吐露他們的感受;我因學生對我的信任和好感產生自在和流暢,談吐自然就流利清晰,又因為對他們的了解,便懂得以他們明白的字眼和例子去解釋抽象難明的概念;學生因我對他們的了解接受而被激發,在對學習的追求上能全力以赴,因此課堂上充滿熱烈的討論和切磋琢磨。 在這樣一個善性循環的互動下,不但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樂趣,我也能教學相長,樂在其中。 快樂的操練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見,我所做的只不過是拋磚引玉,為快樂的樂曲敲下了第一個音符,在課堂上整首快樂的樂曲,則是由大家彼此的共鳴迴響所譜成的。從以上的例子,也讓我們看見快樂的心態,雖然是化學作用形成的,但這化學作用不是被動產生的,而是需要經過主動下意識的操練培養成的,所以責任也在當事人。 快樂雖然也可以經由外界的因素引發,但是我們不需要等待外面的環境都十全十美才可以快樂,我們可以在眼前的一刻便快樂起來,因為這完全是個人的選擇。 快樂是在神的光照下去看自己的過去。或許有人會說:「如果過去生命中所經歷的盡都是憂傷痛苦,如何能敲出快樂的樂音呢? 」要敲出快樂的音符,首先需要在個人的生命中看見希望和光明,聽見歡樂和笑聲。從這些「看見」中所得的快樂,便成為一個導源,能不斷引發出快樂的迴響。 曾幾何時,我也為自己的人生自怨自艾過。每次回首,看見刻在腦海的記憶總是混雜著苦毒、眼淚和不平,那時我認為快樂只是平順如意下才能擁有的心態。但在人生的旅途上,因為遇見了神,竟然使我在過去的悲苦中「看見」了新意 :在路邊的一個花圃,有一半浸溶在陽光下,另一半被隔離在幽暗裏,同一種的花卉,因光線照射的差異而產生天壤之別的果效。在陽光的照射下,花朵和枝葉的表面得著映照,就煥發出奇特的瑰麗和生命力,是那些躲在幽暗中的花朵所沒有的。 同樣地,在神以真誠、慈愛、寬恕、憐憫、接受和肯定的光芒照拂下,我看見了無數原本枯萎的生命,像花朵在陽光照射下重新綻放出生命的瑰麗和希望。從人生上半場的樂曲中,我聽見了愉快悅耳的樂音,才恍然大悟,那已經發生的人生經驗雖然不能改寫,但卻可以從另一個新的角度去欣賞和聆聽。 只要在神那正確而健康的光線下去閱讀、聆聽人生之歌,快樂的音符原來早就隱伏在每一個角落,與其它諸般的感受,和諧地合奏出可歌可泣的生命樂曲。 與神共舞 快樂是在何時何地都與神共舞。有一首由愛爾蘭民謠譜下新詞的歌曲,叫做「跳舞之主」(“Lord of the Dance”)(註),曲調非常輕快活潑,令人聞歌起舞,對快樂有更新的闡釋。歌詞中形容了神的兒子主耶穌是一位跳舞之主,祂在世界創始之時便在跳舞,在太陽、月亮、星光下跳舞、在伯利恆誕生的時刻也在跳舞;祂為文士和法利賽人跳舞,卻沒有獲得他們的跟隨,但在為漁夫跳舞時,卻因他們的相隨而讓這舞蹈持續跳下去。 祂在安息日踏出舞步,去醫治傷殘者時,卻受到那些自認為是神聖之人的攻擊,甚至受到鞭打和十字架的刑罰。要在十字架上魔鬼的掌權下跳舞,自然不容易,但祂仍然不斷地跳。每當生命將祂壓低,祂卻跳得更高,因為祂便是那永遠不息的生命,只要我們願意住在祂的裏面,祂也會住在我們的裏面,並且無時不刻都帶領我們踏出美妙的人生舞步。 原來人生不但是一首交響曲,也是一套組合了不同步伐的舞蹈。主耶穌的一生雖然嚐盡了被人拒絕、謀害、治死的苦痛,但祂從始至終都以歌頌喜慶的態度去面對和擁抱祂的際遇。在人生的旅途上,你願意以怨天尤人的腳步留下足跡,抑或決意踏出快樂的舞步,留下帶有影響力的痕跡呢?快樂的抉擇完全掌握在你我的手中。 別忘記快樂是從個人意志的抉擇而產生;快樂是從神的光輝下發現生命的豐盛姿采;快樂也是跟隨主耶穌以歌頌的心態、跳躍的腳步去投入人生。 主耶穌已經在前頭帶領,你願意加入祂舞蹈的行列,為人生奏出愉悅的樂音、舞出多姿的光彩嗎? 註: 讀者若對這歌曲的原文和內容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查看.http://www.stainer.co.uk/lotd.html
Author: 吳黃蓮英
February 1, 2003
近廿年來,基因學的研究突飛猛進,帶給人類各方面的生活不少影響。然而,在眾多基因學的研究報告中,對有關智商與心理傾向大都偏重於先天性的理論,是我們須格外警覺的。 因為一旦我們篤信這些先天性的質數是不能改變的,就易存有不公平的心態來面對人生,也會帶著錯誤的動機或態度去學習,而忽略了後天培養的重要性。甚至會將個人的偏見與乖謬行為,視為是先天基因所造成,而失去學習改變的動力,這些因素都足以形成個人成長的絆腳石。 不斷更新改變的過程 基因雖決定了人類腦袋的大小,但大多數人的腦細胞數目卻不相上下,都有百億萬(1011)個。其實,無論是什麼年紀,我們的思想行為都可以透過學習去不斷地更新改變。正如生物學對學習所下的定義:「藉經驗所帶來的改變,尤其指神經系統在反應上所做的改變。」 因此我們應將「學習」看為是神賜給我們的權利,並且需要懂得學習的真正目的,不是單以理性去吸收知識,還要把知識過濾、保留與真理一致的部份,運用於克服個人的心理障礙,及攻破心靈上的捆綁,務使個人的行為得著改變,做出優良正確的反應。這樣的學習過程將使知識發展成個人的智慧。 要把知識化為智慧,適當地運用在不同的場合去應對不同的刺激。我們的學習應該要包括三方面:(一)排除一切攔阻學習的障礙;(二)重塑正確健康的思想模式;(三)應用真理,與各方面的知識融合成為智慧。 一、排除攔阻學習的障礙 攔阻個人學習的障礙有許多方面,本文只集中於個人先入為主的偏見、潛伏性的負面情緒,以及對錯誤知識失去辨別力與警覺力。 許多個人先入為主的偏見、頑固的思想,都是長期經過一種稱為「聯合性學習」(associative learning)的過程所形成。當兩種不同的刺激時常一起出現,而個人所做的反應又帶來同一種獎賞與處罰。人的反應會因獎賞而被強化固定,因處罰而被否定瓦解。 例如公園中的鴨子,游往人群便得著食物的獎賞,因此學習到人與食物的關聯性。又我們小時候所接觸的師長都是道貌岸然、冷漠嚴厲,對我們的天真活潑毫無反應,並對我們的活躍頑皮加以管制。久而久之,我們對師長生出懼意或反感,遇見他們便敬而遠之。長大後我們對長輩和上司仍然無法溝通,造成學習與他們相處的心理障礙。 此外,因負面經歷所帶的心理創傷,如果未經處理,就會常常阻礙學習的進度,並且導致許多令我們後悔的衝動式反應。 在平常情況下,當外界刺激經感官進入腦部,感覺神經細胞把訊息先帶進皮質下部的丘腦(thalamus)。丘腦像一個中途演譯站,先辨別出刺激訊號的性質,然後決定訊號應否發出,並且決定傳達的方向及目的地,故此所做的反應是經過腦部下意識的過濾。 但當我們長久壓抑的情緒未經處理,被埋藏在潛意識中,在「神經挾持」(neural hijacking)的狀況下,神經細胞所傳來的訊號,則不經丘腦卻走上了捷徑,直接到達控制情緒的苦扁桃(醫學名amygdala),故此所做出來的反應是不經過意識,直接因感受而起。這種因情緒失控走火而造成的反應,只有去面對承認,經過學習才得以改變。 習慣成自然 除了聯合性的學習,我們也經非聯合性的學習(nonassociative learning)去適應外來的刺激。例如一個從鄉下遷移到大都市的人,最初接觸到都市的噪音與擁擠,腦部會產生過敏性反應(sensitization),使身體帶著清醒的意識去防備警戒 。但當這種刺激時常重複出現,沒有任何賞罰的後果,腦部便產生出習慣性反應(habituation),減低刺激頻率與身體的感應力,故此看都市的噪音擁擠為背景。 生理因而對環境的轉變產生了適應,自然是人類生存能力之一,幫助身體節省能源,避免浪費在不值得注意的地方。但對外界來的知識,尤其是不正確的概念與敗壞的思想風氣,腦部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做為警覺器,久而久之我們就會習慣成自然,視這些敗壞的風氣為「正常」行為,而個人也耳濡目染,學習類似的行為。 以上所描述的各種學習障礙都帶有欺騙、虛假、不正確的性質,要攻破謊言,最有效的自然是真理,故此我們要排除這一切的障礙,必須以長期的學習,在腦部塑造一個以真理為本的思想模式,帶來預防與治療的功效。 二、重塑正確的思想模式 要重新塑造思想模式,讓我們先來明白神經細胞傳達訊息的方法。人腦有百億萬以上的神經細胞,細胞之間的空間稱為突觸(synapse),細胞的連絡除了藉電波之外,主要是藉分泌在突觸之間的神經傳遞質(neurotransmitter)。 若把神經細胞看為通往各方向的道路,那麼突觸便是十字路口,而神經傳遞質則是交通指示。人類思想的精密,在於可以同一時間在多條通往不同方向的思路上奔馳。要使思想抵達到一個平衡適當的反應路徑上,我們需要增強腦部各部門的突觸聯絡(synaptic connection),使理性與感受、體能與藝術、大腦與心靈得著聯絡、協調與合作。 腦部的突觸聯絡可達千億萬以上(1012)。據專家估計,我們終其一生,只用了腦部的10%的能力,甚至保守的數目是1%的能力。這顯示了大部份的突觸聯絡都是未被建立或使用的。 我們的思想易變為狹隘,習慣性地行走在同一的突觸路線上,原因可能與先前所提及的障礙有關。一方面是習慣成自然,根本不知有其他的路線存在,就如我們常說:「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又可能是我們懶惰怕冒險,或是我們故意要避免面對其他路線上的心理障礙,更可能是所走的路線是最多人採用、最流行的路線。 無論如何,要塑造正確的思想模式,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可以把真實、良善、公正的真理輸入腦部,有如讓熟路的交通警察,把守分佈在各分區的十字路口;又像電腦的掃毒方程式般去鑑別、過濾一切入侵的知識,並且攻入情緒阻隔等禁地,作出清除治療的工作,使學習的路線流暢寬廣。 運用經文背誦法 要同時達到這一系列的要求,沒有什麼智慧輸入法比聖經的真理更為有效。 方法是把具有啟發教導性的經文整篇地背誦,每天背誦一兩節,逐漸累積成整篇。背誦的時間最好在臨睡前,因為睡眠以後,背誦的話語仍然重複不停地刺激腦部細胞,加強記憶。到早上醒來,出現腦海的第一個思想,仍然是睡前背誦的話語,幫助我們以正面的態度去迎接新的一天。在失眠或日間腦部空檔的時間也可以不停地練習。 背誦經文要長期重複才能見效,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真理有如反芻動物所吃的草,一次過量地吃是不能消化的,需要時刻重複地咀嚼磨爛,當中的智慧才能漸漸被消化吸收。第二,長期性背誦經文可以加強記憶力,使注意力容易集中 ,並且提高意志力。 腦部經過一種稱為「長期強化」(long-term potentiation)的學習過程就會發生變化,神經細胞經長期刺激對神經遞質的感應力加強,傳遞速度加快,而突觸聯絡也更加緊密。彈奏樂器可以技術純熟便是經過長時間強化的學習結果。 當我們以謙虛的態度去學習,而不以經文的知識做為炫耀或攻擊論斷他人的工具,常常藉著反省默觀,以真理與個人的經歷切磋印證,健康的思想模式便會漸漸建立。 三、真理與知識融會貫通 學習的最大敵人是怕嘗試冒險,腦部突觸網絡在我們一生中能不停地改變,因此嘗試中的失敗或錯誤是塑造思想網絡的重要一步,不可或缺。真理知識如果不被應用,則只是腦中的一個概念,必須以實際的行動去應用才能更加透徹了解真理。 一切的真理都是從神而來,但真理卻不局限在聖經之中。保羅也說,神把祂的性情與永恆,透過人的良心與天地的創造向我們顯明(羅1:19-20);大衛也時常從天地的創造中去窺見神的榮耀與手段(詩19:1-2)。因此我們不要局限個人的學習,一方面要在個人的才能興趣上從事專科的學習,同時也要擴充個人的學識,培養多方面的嗜好。 除了在行為上的應用外,學習也需以觀察、分析、感受等步驟去處置知識。當我們能集合腦部的各種能力去學習,漸漸地學識溶合成為個人的風格與智慧。而學習最大的喜樂與突破,就像瞎子摸象,終於體會出所學的知識都是同出一轍,與聖經不但沒有矛盾,更是相輔相成。…
Read more
Author: 吳黃蓮英
April 1, 2001
紮根溪旁的樹,會習慣性地結出果子 親近上帝的心,會習慣性地活出美德 你可留意有些人在任何環境下,都能表現恒常一致,合宜成熟的反應與態度?例如真誠寬懷地肯定對方的長處,不加辯護地接納對方的批評;忍耐恩慈地寬恕別人的過錯;溫柔謙卑地發表真知灼見;喜樂平和地與人相處;真實自然地對生命流露熱愛等等。然而這些行為反應並非隨著環境而偶然產生,也非虛偽造作。我們看見的乃是發自於他們本身日積月累的習性。 其實,良好聖潔的習慣是可以經過長期鍛鍊、全心全力去培養的。有人說,只要你恆切地練習同一個動作或思想,經過六個禮拜,就可養成一種習慣。主耶穌以四十天的禁食,打破了肉體對食物的慣性倚賴。祂憑著對神話語的倚靠,提高了身心靈與神同在的感覺,藉著這樣的倚賴與感受神同在的操練,主耶穌培養出肉體聽從意志的習慣。 禁食是屬靈操練中的一項,與其他的屬靈操練活動都是接受神恩典的管道。藉著恒常地讀經、默想、獨處、禱告、敬拜、事奉、認罪、閱讀、簡樸等操練,我們全人被擺放在接受神恩典的位置上,個人的本性受操練帶領,成為與神同盟(ally, 註1)。自然而然地表現出成熟及合神心意的樣式。正如詩篇第一篇2-3節所說的: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這樣一棵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的樹,正恰當地描述了屬靈操練與培養習慣的緊密關係。 一、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基督徒大都渴望可以在一切事情上「盡都順利」。「順利」是指作出合神心意,按祂準則所發出的反應、選擇、態度與言行,也是我們這裡所稱為的「習慣」。是充滿「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的屬靈果子(加5:22-23)。要靈命結出這些果子,在一切事上表現這些習慣,我們必須要「喜愛」神的話語,因為祂的話語能產生莫大的威力。 許多人渴慕屬靈的習慣,卻從外面的方法著手:(一)抄襲果子(滿口屬靈話語);(二)仿造樹木(模仿屬靈人的神態舉止);(三)修剪護理枝葉(以心理輔導去診斷阻礙成長的理由);(四)不斷加肥促激成長(以正面思想去鼓勵肯定個人的潛能質素)。這些方法都有它的作用,但卻不能完全代替神話語的必然性。要盼望在一切事情上表現出成熟合宜的習性,我們必須從神的話語上下功夫,使靈命奠基於真理之上。 二、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為何神的話語如此重要?因為祂的話語是絕對並真實的,不會因為任何環境、事物及個人的感受而改變,因此能帶給人真正的自由與釋放。當我們成為基督徒的時候,我們的本性仍帶著犯罪的傾向,我們必須把思想完全浸溶在神的話語裡,視真理為已經在我們身上成就的事實。如同保羅所說:「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裡,卻當看自己是活的。」(羅6:11)這種「當看」(count or reckon)是一種思想上的操練。以真理去校正信念,把罪在我們身上失去效力看為事實。集合思想、意志、慾望和感受去進入心理的現實中(psychological realism, 註2),漸漸地我們會對罪失去興趣,而流通在我們身上的基督徒新生命,則促使我們喜悅一切合乎神心意的事(羅6:12-14);久而久之,塑造成的傾向就會成為我們的第二本性,發展出根深柢固的好習慣。 三、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 一件物品在未發揮應有的動能(kinetic energy)之前,必須被放置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得著位能(potential energy),才能在任何時間都產生應有的功能。例如一條要被彈出去(動能)的橡皮筋,需要先被拉緊(位能)。故此一棵樹要按時候結果子,發揮動能,它不能過於理會時間(timing),因為時間不是它能控制的,它的注意力應該集中於保持在溪水旁的位置(positioning),使位能得以維持,蓄勢待發。 同樣地,屬靈的操練對靈命能產生位能的作用,經由各項的屬靈操練,我們定位於神,直接無阻地接受祂豐盛的恩典,在祂的亮光下去衡量世事的輕重;以祂的慈愛來肯定個人的價值;以祂的寬恕去溶化內心的苦毒。當我們整個人被祂的恩典所籠罩而產生無限的感恩,帶著這種心境回到世界中,從恩典江河中湧流出來的即是合宜的習慣。這固然是動能的發揮,也是位能帶給靈命的豐收! 四、葉子也不枯乾 當我們與基督聯合,猶如葡萄樹與枝子的關係,枝子若停留在被接合的位置上,就可得著樹的生命力,結出豐盛的果子(約15:5)。在結果子的過程中,樹木也需要栽培的人去整理乾淨,使枝子結出更多的果子(約15:1)。故此我們需要採用生活從簡、禁食和認罪等屬靈操練,使內心得以平靜簡樸,不被世事充塞而失其安寧;不為過多慾望所困而失去自制;不被太多罪纏繞而無法接近神。猶如被修剪乾淨的樹木,能吸收足夠的水份和營養,葉子就能顯出青蔥潤澤而不枯黃。當我們清除了阻礙靈命生長的因素,就自然能吸取源源不絕的恩典,帶來欣欣向榮的靈命景象。 五、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我們實在是一個蒙福的人,能與神分工合作,攜手建立個人自我的靈命,我們只須留意保持在神愛裡面的位置,祂會供應一切能力的來源,掌管結果子的時間,並負責修理乾淨的實際工作。經由這種緊密合作,各按其職所產生的習慣,是神的榮耀與大能,也是我們的喜樂與冠冕。 朋友,你希望成為一位有福的人,經歷凡事盡都順利的喜樂嗎?從今天開始,請別再浪費精力,徒勞於外在的抄襲、模仿等途徑上,你需要的是把靈命如樹一般地連根拔起,將之栽在真理的溪水旁,恆心地持續各樣屬靈的操練,在神的時間裡,你必能表現出美好成熟的習慣,獲得靈命的豐收! 註1: Oswald Chambers, The Psychology of Re- demption (London: Simpkin Marshall, 1947) pp.26-27…
Read more
Author: 吳黃蓮英
December 1, 2000
當你擁有立體的透視力,你的視線就能跳躍到更高度的空間。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立體圖畫(3-D picture)是在一個大商場中,看見一群人專心注目在一張張圖畫上,臉上充滿興奮的讚嘆。我在旁左看右看,完全摸不著頭腦。我所看見的,不單是沒有意思的圖紋,而且在圖紋中還看見許多不和諧與變形的地方,好像看「國王的新衣」。我認為這些人不過是自欺欺人,根本沒有什麼立體形像在其中。 觀賞立體圖畫 有一天我去逛書店,又看見那些令我懊惱的立體圖畫,我下意識地左右觀察,確定沒有人注意我之後,便心存好奇地隨從指示,把圖畫漸漸移近眼前半呎之內,兩眼一起盯著畫上同一個位置,然後把圖畫慢慢地移開面孔,反覆嚐試了好幾次,但仍看不出任何端倪來。 幸而我有的是耐心與決心,於是我索性找了張椅子,舒服地坐下來,全心全意地重新再嚐試。有一回不經意地改變一下步驟,先把畫面從眼前移開,然後兩眼交叉地看著畫面的某一點,忽然我感到眼部神經起了變化,眼前一片明亮,一個立體的美麗畫面,在那幅數百個圖紋組成的平面上一覽無遺,幾乎令人難以置信。我原本擔心圖形會一下子消失,但當我小心翼翼地移動身軀,才發覺無論我在什麼位置,只要雙眼牢牢地盯著畫面上的同一個位置,那立體的圖像是不會消失的。 終於找到訣竅 我想,在尋找立體圖形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在我未有第一次經驗前,我根本不能領會其中奧妙,有過成功經驗後,我才瞭解到如何從平面中透視立體形像,成為現實世界的一部份,我就不再迷失了。 什麼是人生的要領?我們到底在找尋什麼?在早出晚歸,日復一日的例行工作之中,我們希望找著值得帶走的回憶。在瞬息萬變的人生中,我們希望找著一個穩定不變的依靠。在面對重重困難,心力交瘁的喘息之中,我們希望找到可以激勵我們向前的亮光。 人生猶如一幅立體圖畫,當你活在立時與急促的現代生活中,你根本沒時間與耐性去欣賞這幅人生的圖畫。所看見的只不過是一連串重覆,似乎沒有意義的圖案。但你若能駐足片刻,仔細地注目這幅圖畫,就會驚覺裡面不單有一個形像,而且是一個有深度的立體形像。歷久不衰的動力,替你的生命立下主題,尋得生命意義,讓你衝破人生的表層,找著生命的深度。 回顧中得智慧 觀看立體圖畫的訣竅,不在於圖畫本身,而在於觀賞者的視力。當我們找著生命的永恆價值,明白這才是值得我們執著與在乎的,我們便會專注地定睛在永恆上,不讓生命中的瑣碎事物,紛擾我們的視線。漸漸地,在雜亂無章的人生中,我們便能找到一份單純與質樸,歷久不變。 生命的突破不在於我們不斷奔忙中,而是在我們偶爾停頓下來,驀然回首,從走過的沙土中看到足印,而得智慧與力量。還記得足印(Footprints)那一首詩嗎?有一人在夢中看見自己走過的一生,有兩雙足印。一雙是屬於父神的,一雙是他自己的。但令人納悶的是,在生命中最失意低沉的時刻,卻只看見一雙足印,原來是父神抱著他走過那失意的時刻所留下的足印。 回首的目的並非叫我們裹足不前,沉緬在懊悔罪疚之中,而是希望從中找出可以學習的功課,匯集成日後可運用的智慧。當你回顧那些低落的日子,你會慶幸自己終於走出了低潮,並且驚覺有一種無限超越的力量,以及難以測度的智慧,幫助你在大海中找尋道路。從回顧中得著的這份透視力,使你在往後的人生中不再徬徨迷失。 玖妮感人故事 每當苦難臨到時,我們都會困惑:究竟自己犯了什麼錯?為何偏偏選中我?年輕的玖妮愛力生(Joni Eareckson )也不例外,在一次游泳跳水時,她折斷了頸骨,以致肩部以下的身軀全部麻痺,失去了知覺。她在輪椅上經過無數絕望、灰心、埋怨的日子,甚至對神也懷疑和怨恨。掙扎了八年之後,在朋友的幫助與鼓勵之下,她漸漸把眼目從輪椅上移向永恆的方向。當她終於看見她的遭遇是神化裝的祝福之後,她的人生態度徹底改變了。首先,她進入大學進修,然後學習以口啣筆作畫,終於成為一位有名的畫家。後來她到處旅行,傳福音,以個人的見證安慰鼓勵了無數遭遇患難的人。今天,「玖妮友伴事工」(Joni and Friends Ministry)改變了千萬殘障者的生命,也讓他們對自己的殘障,有了嶄新的看法。 透視生命深度 擁有立體的透視力之後,當你再次接觸立體圖畫,你的視線就不會停留在單向圖紋的平面上,而是能跳躍到更高度的空間中。 同樣地,當你找著生命的深度看見了亮光之後,你就不會滿足於停留在生命的表層上,你對人生便具有嶄新的透視力。 遭遇拒絕時,你會看到是神的手把這道門扣上,好使你的眼目能集中在適當的焦點上。 經歷苦痛時,你會看見是神的腳陪伴你走過死蔭的幽谷,使你得著毅力與信心。 在黑夜中悲傷流淚時,你會看見是神的口唱著愛歌,陪你渡過失意的夜晚,重新點燃希望之火。 當人生驚濤駭浪席捲而來時,你會看見是神的厚恩,猶如波浪洪濤漫過你身,使你的生命日臻成熟整全。
Author: 吳黃蓮英
October 1, 2000
美化你的反應,你就富化你的世界,富化你的心靈,你就美化你的反應。 受到一個刺激,不同的人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別人一句故意頂撞的話,你可以氣得七竅生煙,破口大罵;你可以豎起針箭,小心翼翼地防衛;你也可以採取冷漠的態度,置之不理;你更可以抓緊機會,以平和體諒的態度使對方平靜下來,向你吐露他心底的障礙,以致化敵為友。 故此,決定反應的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當事人的態度。你的反應,反映出你是誰,以及你內心的景況。一杯裝滿蜜糖的水,不會因為受到突如其來的震盪而流瀉出苦澀的水。同樣的,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正面的思想、價值觀、態度,他不會因為外在負面的環境而流露出負面的言語行為,因為直接影響他反應的,是他的內心而不是外在的環境。 要在任何環境中作出合宜的反應,發揮平息糾紛、拉近距離、扭轉危機的作用,我們入手的方法,不是研究外在的諸般因素,因為那常常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我們自己內心的情緒、思想與態度,則是我們所能掌控的,也是我們的責任範圍。所以我們必須積極地學習全面管理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隨時作出正確的反應。 一.管理情緒 情緒在我們裡面產生,可以發生在思想之後,例如我們看到某個故事的情節,腦海裡會浮現一個意念:「這人真可憐!」於是我們心裡油然生出同情的感受,這是在意識之下所產生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也可以發生在意識以外,思想之先。用以上同一個例子,有人早已淚流滿面,然後才意識到自己對故事中的人物產生同情。這種「情不自禁」的情緒如果十分激烈,不受意識理智所管理,可能產生令人後悔莫及的事情。例如一個人在極端恐懼之下亂開槍而錯殺人;或一個充滿憤怒的人伸手去打對方;或一個極端激動的人不自覺地以言語中傷別人。這些反應,都是情緒失控所造成的。 故此,我們必須首先培養辨認自己情緒的能力,時常敏感地體察內心的感受,每當情緒低落或憤怒時,不要逃避或掩飾,要面對自己的情緒,並找出原因,然後進一步改變自己的思想態度,把原來負面的感受轉變為正面。 二.改變態度 所謂態度,是指習慣性的思想。我們習慣性的反應,是以埋怨與推卸來保護自己,凡事歸咎於對方。這是人類的天然傾向,像地心吸力一般,不斷使我們向下墮落。 然而,在神的創造裡,祂把自由意志的能力單單賜給天使與人類,使我們能夠按著內在的價值與人生觀,去作出不同的選擇。動物按著外界的刺激而產生內在被設定的反應,稱之為「本能」(Instinct),有防衛與保護的作用。今天許多人甘願把自己降級為動物,放棄運用自由意志的能力,常常以防範、保衛、反擊、敵對作為反應的方式,不但沒有活出人類的本質,也糟蹋了神賜予我們的特性。 以積極代消極 每一個重生的基督徒,都可以不再向罪屈服,運用自由意志的能力,作出屬神兒女的反應。在作每一個反應之前,我們需要留意: 1.每一個反應都帶著一個後果。 2.我們需要在個人所作的反應上負完全的責任。 3.過一個負責任的的生活,不單是我們能力之內,也是神的命令。(弗5:15-17) 所以在態度上,我們要刻意帶著「主動」、「積極」、「正面」去取代「被動」、「埋怨」、「負面」。一個積極主動的人,不以環境作為個人行為的藉口,不依循個人的感受而作出反應,卻主動下意識地,按著自己的價值觀作出選擇。一個負面反應的人,常把個人的感受建立在別人的行為上,讓別人的弱點完全支配操縱自己。(註1) 化被動為主動 神學家薛福博士( Francis Schaeffer)稱這種正面的態度為「被動中的主動」( Active Passivity ) 。他以馬利亞為例,當天使告訴她將懷孕生子的消息,在這個完全處於被動的時刻,她可以產生許多不同的反應:埋怨、反對、質問、懷疑等等,但是她的反應卻是如此美好而正面,表現了完全的主動:「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1:38 )在被動的處境上,她主動地選擇奉獻個人的身體,讓神使用,這是主動的態度所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註2) 在潛意識上,許多從前的經歷,如原生家庭的背景等,都深深塑造我們的態度與人生觀。例如,一個從小被言語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極重的羞恥、自卑與罪疚感,也有苦毒與被冤屈的心態。遇到別人無意的批評,他都會敏感地看成是對方蓄意的攻擊,因而產生激烈的反應。過去未被治療的創傷,演變成心理上的紅色按鈕,一被觸動,內心負面的情緒反彈而出,引致更多的憤怒與苦毒,使負面的情緒更加根深蒂固地滲入潛意識中。 脫舊罪迎新生 聖經教導我們需要「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憤怒、憎恨、自憐都是舊人的罪行,猶如拉撒路的裹屍布一般,我們雖然已經得救,有了新生命,但是身上的裹屍布一天不解脫,一天就不能經歷復活的真正自由(約11:44)。所以要更新變化我們的態度,需要辨認且面對這些纏累我們的罪,寬恕那些曾經傷害我們的人,以神的恩典取代內心的苦毒,讓神的愛醫治我們的創傷。 漸漸地,當活在我們潛意識中的感受被暴露在神的光照下,我們就能夠直接針對這些負面的思想情緒加以管理調整,也更能擺脫心理上的紅色按鈕,以個人內心的信念作出反應,不再被過去所束縛。 三.操練思想 情緒與態度的改變,必須在我們未作出反應之前,刻意主動地調整心態。但在日常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攻擊與刺激,並非我們所能預料或防範的,要在這種沒有提防的情形之下,作出適當的反應,更有效的方法是操練思想。讓個人的潛意識完全被神的話語所充滿,奠基在永不改變的真理之上。 過去負面的經歷、人類與生俱來的罪性、以及周遭的人給我們的標籤(label),都不斷地扭曲我們原有的美好形象與身份,剝削我們內在的自信與安全感。為了保護自己,我們自然就在反應中帶著防衛與敵對。然而,感謝神!祂賜給我們一個完美的形象──按祂形象被造的人,藉著基督挽回我們應有的身份──神兒女的身份。憑藉這兩個永不改變的事實,我們把作出合宜的反應,不再看為一種理想,而是看為我們的本份。 心思意念更新 當我們每天默想神的話語,被祂的真理所提醒,我們的思想態度就逐漸更新變化。我們不斷地把思想集中在耶穌身上,心思意念臣服於祂,時常思念真實、可敬、公義、清潔、可愛的事情(來3:1;腓4:8),真理會逐漸在我們思想中生根。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會習慣性地作出榮神益人的反應。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太7:18 ) 我們要作出好的反應,結出好的果子,必須讓天父修理我們的內心,把一切阻礙生長的毒根除去,使我們與基督的交流暢通。當我們裡面充滿基督的生命,流露在外面的反應行為自然是豐盛而美麗的了。 註1. Stephen…
Read more
Author: 吳黃蓮英
June 1, 2000
鷹眼神奇,願景更神奇;人眼奇妙,遠見更奇妙。 在空中翱翔的老鷹,具備非凡的視力,可以看見兩哩以外奔跑的兔子,且能準確地在一瞬間捕獲牠。 鷹眼 鷹的眼球內有兩個凹下去之處(centralis fovea),因此牠的焦點十分準確,加上眼球上的視力細胞(cones)細小而緊密,使牠對遠處的物體一目了然。鷹的眼睛位於頭部的兩邊,所以牠擁有二百七十度的廣闊視野。當鷹閉上眼睛的時候,眼瞼是一層透明的膜 (nictitating membrane),對牠的視線毫無影響。與老鷹相比,人的視野不及一百八十度,眼球上只有一個凹位,焦點的準確性限於二十呎以內,我們閉上眼睛的時候,什麼也看不見。 靈眼 人類的肉眼雖不及鷹眼來得準確和犀利,但造物主卻替我們加添了一對靈眼,使我們能看見未來的理想和景象,導引我們的全人找到生命的祭壇和人生的焦點。因著擁有願景的視力,我們可以看見從上而來的指示,展望未來的理想,跨越環境的諸般限制,透視生命中無窮的可能性,為個人不斷開拓嶄新的領域。 金恩的遠見 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找到他能以死相赴的使命,他的生命就毫無意義。願景就是那個值得我們赴湯蹈火,不計代價,勇往直前的緣由。願景可說是我們心中熱切渴望實現的理想。人生難免遭遇許多事與願違的挫折,願景卻能幫助我們堅持生命的執著,不屈不撓地全力以赴。有了願景,人生便有了方向,我們的終極關懷找到了焦點,心中的豪情便有了委身的祭壇。願景更是我們信、望、愛三方面的匯集點。 耶穌的遠見 願景是「擺在前面的喜樂。」(來12:12)這未來的喜樂成為我們的盼望,不斷向我們招手,吸引我們向前。因此我們能忘記背後,不受過去的創傷轄制,不因路程上的重擔與纏累而顛仆,卻能專心積極地向前面的應許邁進。主耶穌被稱為信心的創始成終者,是因祂以自己的生命,見證了因著願景的喜樂成為信心的動力,使祂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與羞辱,完成了救贖的工程。這一幅以榮耀織成的願景,促使基督捨棄祂的生命,引動祂付出靈魂體的苦楚,也向世人展示出祂的信心,盼望與慈愛的極致。 約瑟的遠見 在奔向願景的路途中,如果我們深信神的大能與信實,祂必按祂的時候和方法引領我們達成願景,我們便能以積極喜樂的態度,面對每天的日子,也能以仁慈寬恕的心胸,對待周遭的人,正如創世記卅七至五十章所記載的約瑟一般。約瑟十七歲夢見兄長們向他下拜,這個夢卻招致他一生坎坷的命運。他的兄長因嫉妒而把他出賣到埃及,他在埃及為奴,後又輾轉被害下獄。卅歲那年,約瑟因替法老解夢而被提升為宰相,神藉著法老的夢向他啟示另一願景:七年的豐收與七年的饑荒。約瑟因此為埃及儲備充裕的糧食,使百姓免於饑荒。 當他的兄弟們到埃及購糧,向他下拜的時候,他看見第一個願景的實現。其後與兄弟們相認,兄長們羞愧難當,約瑟不但沒有苦毒報復之心,反倒以完全的寬恕接待他們。因為在約瑟的願景實現的過程中,他始終深信神的掌權,祂叫一切人的攔阻與惡意,以及坎坷的環境都互相效力,使愛神的人得到祝福。 華理克的願景 願景使我們對眼前的機會更加儆醒,敏銳地觀察環境中的每一個可能性。《直奔標竿》的作者華理克(Rick Warren)早於大學時期在一個培靈會中決志,獻身為傳道,會後講員為每一個決志者禱告,輪到理克的時候,講員感到聖靈的啟示,預言華理克將來的教會人數倍增,因而求神加添他力量。憑著這個願景,華理克在神學院時,已經為他將來的教會作祈禱及準備。即將畢業時,華理克決定要建立一所新的教會,並選擇植堂的地區,教會的對象等等策略。他的願景使他敏銳地觀察四週環境中的機會,他像衝浪者般緊緊騎在聖靈所濺出來的浪花之上,把教會帶進一個接著一個的高潮。十五年來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 Community Church) 從一個家庭單位,增長到一萬五千人,成為美國歷史中增長最快的教會之一。 海倫的靈眼 願景為我們個人潛能的領域擬定疆界,超越感官與環境的限制。活在一個既無聲音又無色彩世界中的海倫凱勒,以她有限的感官,無限的意識、思想、創意和堅強的意志,為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添加了鮮明豐富的色彩與生氣。她認為世上最可悲的人,是那些只有視力,卻沒有願景的人。在「我所看見的前途」一文中,她分享自己的理想與願景。她希望獻上自己,幫助盲聾者的需要,她又為婦女發言,用文字頌揚生命。海倫凱勒終於學會了說話發聲,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獲大學畢業文憑的盲者。她留下了許多深具影響力的文學作品,獲得無數的榮譽,更為盲聾者爭取到許多利益與關注。 最後,願景不僅讓我們的眼目向上看,注目神的啟示與指引;也使我們向前看,憧憬於將來的喜樂與榮美;更能讓我們向周遭的環境看,把握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以達成存在那刻的願景。 有願景的人也要向內看,以我們個人的恩賜、才幹、個性、熱情與神合作同工。使我們人生的每一個環節前呼後應,相轉相承,達成整全合一的作用。讓我們擁抱今天,展望明天,以個人的資源為代價,儘全力去獲取生命的冠冕。
Author: 吳黃蓮英
December 1, 1999
耶穌:自由是一種能夠為所當為的能力。 法蘭寇:自由是有能力選擇超越環境的反應。 海倫凱勒:自由是在感官的不完全中享有靈魂的整全。 一八六三年美國的南北戰爭結束,黑奴制度也正式宣告終結,一直到兩年以後,黑奴解放的條例才被正式加入美國的憲法。令人不解的是,在以後的幾年中,許多的黑奴雖已聽聞南北戰爭所付出的代價,林肯總統為此被暗殺,以及黑奴解放條例的頒佈,但他們卻仍過著為奴的生活,這不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嗎? 同樣可悲的是,神已經將獨生的愛子犧牲,作為贖罪祭,基督已戰勝了死亡及罪的權勢,聖靈也居住在信徒心中。然而,今日的基督徒卻活得像個戰敗的逃兵,甘願作罪的俘虜,浮沉於「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無奈中。 自由人耶穌 「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約8:36)自由並不是為所欲為,自由是一種能力,一種能夠為所當為的能力。基督的一生充滿自由的能力,被賣的那一夜,祂屈身為門徒洗腳,設立了愛的榜樣。秘訣是祂知道自己的來源、去處,以及一切賦予祂的能力(約13:3)。 這份對自己身份與能力的認知,帶給祂無限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因此,屈身為門徒洗腳無損他的尊嚴。祂的能力不是一種威嚇、操縱、和權勢等手腕的玩弄,卻是一種完全敝開與傾倒自己的能力,這是真正的釋放,是振翅高飛,獲得自由的印證。 我們若要效法基督,活出自由、透明、充滿喜樂的生命,首先要回到神的面前,從祂絕對的標準和不變的真理,去認識自己的來源、去處、及所賦予的能力。然後才能以行動來表達頭腦上對自由的理解,及內心的釋放。「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 自由人法蘭寇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法蘭寇( Victor Frank 1 )被囚禁在納粹黨的集中營。在監禁的過程中,他領略到肉身的被禁並不能剝奪內心的自由。在和外在環境的對應中,他有能力選擇自己所作的反應,這便是他的自由。這種有能力選擇的自由,才是人類最終的自由。 我們的來源,我們的被造,絕不是偶然或粗製濫造的,而是神絕頂奇妙的精心傑作,帶有祂的形像,可以反射祂的榮耀(創1:26賽43:7)。可惜這榮美的形像,因亞當夏娃背叛神的命令而扭曲了,自此,人類成為罪的奴隸,內心有了恐懼、羞恥、埋怨、人際間產生了虛偽、猜忌與鬥爭。 人類本是以神為中心,以祂的絕對標準來衡量是非善惡。伊甸園事件後,人類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的觀點,感受及事情的相對,作為衡量是非對錯的標準。其中最大的影響,是自我觀的迷惑。 我們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失去了神的準則,我們不是把自己看得如動物般低(如進化論),就是看得如神般高(新紀元運動)。惟有接受基督,有聖靈的內住,我們才能重新與神和好,以祂的準繩來重建自我觀,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羅12:3)。 始祖的犯罪,為人類帶來肉身的死亡和與神的隔絕。感謝基督,因祂的復活征服了死亡,使我們的身軀將來得著榮耀的改變 ( 腓3:21)。一旦接受了基督,我們便成為神的兒女,掌握了諸般的福氣(弗1:3)。基督已經修復了我們與神溝通的路,世上再沒有任何因素,可以阻隔我們與神的愛,這是我們自由的保障。 自由意志是神賜給人類的特權,早在伊甸園中,神只吩咐亞當夏娃不能採食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其他任何果子都可隨意採食。這個自由選擇的範圍是十分廣闊的,然而他們卻硬闖唯一的禁區,限制了自己自由選擇的領域,以致跌進撒旦的試探中。 同樣地,我們也常傾向於浪費對力去挑剔埋怨我們生命中的各種環境或遭遇,我們愈集中心力在這些非我們能力範圍之內的刺激上,我們愈限制了我們的自由。如果我們能善用自由意志,便能走出禁區,享受廣闊範圍的自由。 自由人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從小便失去視覺,聽覺和發音的能力,但她從不怨天尤人,卻十分熱愛生命,以無比的意志去克服一切的困難。她寫了一首首歌頌自由喜樂的詩章,詩中提到神容許她的感官不完全,卻使她的靈魂更加自由,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完全無缺的人。 要發揮自由能力,我們必須集中精力在我們對外界環境的反應,要採取主動,以行動實踐頭腦上的認知,選擇出最恰當的反應。如此,我們不但得到真正的自由釋放,也同時擴張了個人影響力的範圍。 在運用自由意志的時候,切記要以真理是非作為界限,以自己個人的屬性作為依據,才不致濫用自由。耶穌基督一生所作的選擇,都印證了祂懂得在真理的範圍內,有效地運用自由意志。 當祂被捕的時候,雖然可以求天父派遣十二營多的天使去解救祂,但祂卻明白自己的使命,選擇遵循天父的心意( 太 26:51—54)。肉身雖然被捉拿,心靈卻有無比的自由。在十字架上當兵丁們嘲弄祂,祂可以同本能的反應惱恨這些人,祂的選擇寬容饒恕他們(路 23:34)。 我們在基督裡既成為一個新人,擁有聖善的屬性,有能力活出神兒女的風範。我們的行動便應當符合我們的身份,達到裡外一致,思想與行動貫徹地善用自由。 朋友,你是否得著了心靈上的自由?神已經賜給你一顆添了翅膀的靈魂,可以逆流而上,不受罪的捆綁,期盼你也能展翅上騰,舞出自由生命的色彩。
Author: 吳黃蓮英
June 4, 1999
我一直感到孤單寂寞,沒有人真正瞭解我,沒有人完全接受我,沒有人真正欣賞我。 於是,我離鄉背井,走了不少路途,留下不少蹤跡,為的是尋求心靈可以歸屬的居所,可以容納自己的去處。 直到那一天,在心靈的深淵裡,我聽見了,你在深淵發出的迴響,你的瀑布發聲,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我赫然驚覺,你是唯一能夠,了解我,接納我,欣賞我,的那一位。 你是唯一能夠,撫平一切的皺紋,擦乾一切的眼淚,治癒一切的傷痕的那一位。 就在那裡,你鑒察我每一項動機,你明白我每一個意念,你通曉我每一條思路。 我心靈沸騰的時候,我自憐悲傷的日子,就在那裡,你仔細地瞭解我,傾聽我, 你慈詳地環繞我,撫慰我。 就在那一刻,在你的亮光中,我找到了希望, 在你的豐盛中,我找到了生命, 在你的慈愛裡,我找到了永恆。 我不再感到孤寂,不再感到被誤解,我要用我的生命, 去認識自己,去接納自己,去欣賞自己。 我也要用我的生命,去認識你的意念,去接納你的意旨,去欣賞你的帶領。 我更要用你給我的盼望,去認識我的周遭,去欣賞你的創造,使今生變為永恆。
Author: 吳黃蓮英
February 3, 1999
將我們的思想維繫於永恆的幅度;將我們的行動實踐於眼前的今刻。 「在我們的市鎮」(Our Town, By Thornton Wilder)一部話劇中,女主角 Emily因難產而死,舞台經理特別容許她,回到地上與家人再度一天。她帶著極高的期望回去。一天下來,她非常失望,因為她的家人並未珍惜相聚時光,時間在匆匆忙忙間悄悄地溜走。她在回到墳地之前,向舞台經理問道:「究竟人們在度過他們的生命之際,曾否意識到生命的存在,它的每一分鐘?」舞台經理回答:「沒有!(遲疑半刻)也許只有聖人和詩人有些許意識。」 曾否意識到生命的氣息、時間的溜逝、自己的存在?曾否注意自己的腦子裡想的是什麼?曾否懊悔剛才說錯的一句話? 或是為明天的約會憂煩?或是為下週一連串的活動擔憂?或是為找不到終身的伴侶而著急?這些懊悔、憂慮、計劃、憧憬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是所耗的心思精力並不能改善我們的生命素質;反之,一個不留意,生命就在這種「磨耗」下匆匆虛度。 聖經教導我們「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5:16-17)「愛惜光陰」在英譯本NIV 是「Making the most of every opportunity」有「把握每一個時機」的涵意。而KJV譯本是「Re-deeming the time」有「把時間贖回來」的意思。如何才能愛惜光陰,把它贖回來?關鍵在於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個時機,以及把光陰投資在可以有回報的工作或活動上,把我們的思想時時維繫於永恆的幅度中,而將我們的行動實踐於眼前的今刻裡。在這種「思想於永恆,行動於如今」(Think eternally,act contemporarily)的佈局之下,去整理我們對(一)責任(二)時機(三)滿足(四)成功的定義,以把握此刻去達到愛惜光陰的美境。 (一)責任 很多人一生都在等待、等待一個出名的時機、等待事業的名成利就、等待終身伴侶的出現、等待自己能夠被人欣賞。愛惜光陰就是,與其無盡期地等待,倒不如負起今天的責任,預備自己、改變自己、豐富自己,為自己的生命創造契機。 雖然際遇由不得我們作主,無論是順是逆,我們並沒有選擇權。但是對這些順境或逆境作出反應的選擇權,卻是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不能控制旁人對我們的毀譽,但我們得負起管理個人思想以及應對態度的責任,對神交託我們的生命、時間、才能、恩賜、金錢等等方面作忠心的管家。 (二)時機 時間是一條單行道(One Way),不可能回頭。過去的我們不能改變,未來的我們不能預料,唯有眼前的一刻,才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便不會袖手旁觀、守株待兔般等候「時機」,卻會主動地去捉住眼前的每一刻,看每一個「此刻」為機會。 每一個錯誤或失敗,可以是一個拓展思想領域的衝激;每一個難處或困境,可以成為機會的起源地。你不需要等待心情美好才去愛你身邊的人;去愛身邊的人,就經驗到心情美好。你不需要等待成為屬靈偉人之後才去參加禱告會;去參加禱告會,你才有機會成為屬靈偉人。你不需要等待老練之後才去參與事奉;去參與事奉,你就會老練。這一切都在你的選擇,選擇把握現在這一刻,這便是你的轉機、改變生命的開始。愛惜光陰就是捕捉眼前的每一刻,化成成長的時機。 (三)滿足 許多人認為快樂與滿足是附帶條件的,他們會說:「如果我能順利畢業了,如果我能找到一位理想的對象,如果我能擁有一棟房子,我的一生便會愉快。」其實知足是可以學習的。保羅說:「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腓4:11)。保羅的秘訣是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主,看每一樣臨在他身上的事為神的旨意,隨事隨在都能夠接受,能夠處之泰然,能夠對神發出衷心的讚美與感恩。 所謂「隨事隨在」,就是從現在的一刻開始,不管你現在的處境、難題是什麼,你都可以不被外在的因素影響,而內心能夠靠著基督加給你的力量,篤信:「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我的產業實在美好。」(詩16:5-6),你便是勝利者。愛惜光陰就是,不為那些沒有得到的事物沮喪,卻為那已經掌握在你手裡的永恆福氣而滿足。 (四)成功 對成功所下的定義,也影響我們管理時間的策略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有些人思想極端,不相信有永恆,所以抱著現實主義──「今朝有酒今朝醉」,過著只有今天而沒有明天的生活。另外有一些人是有理想,把人生目標訂得很高,每天汲汲營營地往上爬,把自己追求的放在第一位,把神人的關係以及屬靈的增長擱在一旁,及至危機臨近,才以救火的方式去補救。 要愛惜光陰,便要清楚認識什麼才是值得我們投資時間的活動。為了全人的成長,我們要把時間平衡地運用在靈命、身體、智慧、以及人際等四方面。在每週工作之餘,我們要定期休息,身心靈都得恢復。在人物與事物之間,我們要以「預防」的心態,不斷存款入情感的銀行,建立人際關係。愛惜光陰就是追求認識自己、訂定人生目標、發展個人恩賜才幹、充實自己在個人圈子內的裝備、預備自己在公共圈子中的表現,都是管理人生的一些應具策略。 我們這群屬於基督的人,已經不再活在黑暗中,而是行於光明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彩虹,影響今生,及至永恆。關鍵在於你如何放眼永恆,立足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