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Author: 劉亦文
December 1, 2004
每個星期三的早上,飛揚辦公室的氣氛像是一個教室。「用現代語言向當代人傳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飛揚的工作使命,但也時時刻刻地在挑戰飛揚的每一位同工。因著回應這個具有時代性挑戰的呼召,李順長牧師對所有同工的栽培和引導就以此為目標導向。 什麼是「用現代語言向當代人傳耶穌基督的福音」?就是將耶穌基督的福音透過現代人思考與表達的方式,經由現代傳播媒介有效地傳遞給當代的人。 「現代」與「後現代」 無論你喜歡與否,承認與否,或接受與否,按西方思想的分類法,我們思考的模式,不是屬於「現代」就是「後現代」。 以我們家為例,從飲食健康來看,我們家老二就是一個標準的「後現代」,對現代科技反感多過好感,吃東西講究原味、天然、和健康。我則仍沉迷於「落伍」的「現代」,遲遲不願放棄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吃東西講究美味、方便和變化。因此老二吃完加州大白桃後,還不厭其煩地拿起榔頭將果核敲開,吃完果仁才算「完工」──營養工程。我則只吃甜美的果肉,連包在果核旁邊的果肉都懶得吃乾淨。如果要我像兒子那般吃法,除非「太陽打從西邊出來!」 塔納(Richard Tarnas)(註)將西方思想演變分成四個階段: 古典思維:以希臘哲理為主軸 中古思維:以基督教思想為主 現代思維:以科學理性思維為主導,也是目前社會的主流思想。 後現代思維:沒有任何固定思考模式,在「現代」與下一個將要來臨的時代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最大的特徵就是反現代,特別強調對貧窮與弱勢的照顧,與對人類內心世界探索的急迫性。 「後現代」思維 在一種模式中習慣後,除非有迫不得已的原因,或充分的理由,一般人都很難接受新的習慣。從古典思維蛻變成中古思維經過了四百年的掙扎,從中古思維進入現代思維也花了將近二百年的時間。 現代思維在廿世紀達到巔峰,西方社會在享受過科技帶來的繁榮與進步後,卻發現現代科技是一把雙刃的利劍,創造福祉的同時也帶給人類與環境許多破壞與災難。基於對「現代」科學與科技的失望,「後現代」思維幾乎可以說就是「現代」思維的叛徒,反正「現代」人往東,「後現代」人就往西,為反對而存在。 「後現代」思維架構在社會科學上,採主觀思考模式,強調一切事物的未知與未定,沒有絕對的真理和好壞。流行文化的水平與藝術同等,因此瑪丹娜和巴哈一樣好。 但「後現代」人的確看到了一些「現代人」忽略的地方: 科技將一切制式化,欠缺了人性的觸摸。 現代科技造福了西方文化,卻遺忘了許多世界其他角落的弱勢族群。 現代文化中的分割性、專業性扼殺了整體性。 福音的切入點 在「現代」與「後現代」兩種思想模式交錯的時代,呈現出非常多人類文化中的需要與欠缺。當一個人覺得有需要時,就是應該餵飽他、照顧他的時候。基督徒當預備好自己,隨時將全備的福音傳講給這些叩門,尋找生命意義的人。 下面是幾個向現代人(包括現代與後現代)傳福音的切入點,提供您做參考: 一‧全人發展 「現代」社會中完全由理性來主導的思考模式已經不再能滿足一般人的需求。人們已逐漸意識到自己情緒與靈性運作的一些法則,及它們與行為、思想,甚至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 因此從全人健康的角度出發,審慎地解析現代人生活中的狀態與需要(身心),然後帶入聖經的真理(靈),不但幫助現代人認識了自己的問題癥結所在,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一切來認識那一位創造人類,並賜下完備救恩的主基督耶穌。 二‧全球人類發展(Global Human Development) 我們教會有一位正在攻讀法律的年輕姊妹,去年開始在一個提供免費法律服務的基督教機構做義工。她所參與的事工就是和印度政府合作,籌組法律訴訟費用,替印度雛妓贖身,平均一個雛妓必須花一百美金的訴訟費。這項事工後來成為我們教會高中團契的宣教事工。 正在高中就讀的老二與老三(道地的後現代人),很自然地投入這項事工。在參與的過程中,他們學到最大的功課就是,看見自己雖然有限,卻能影響世界另一個角落的一群有需要的人。他們憐憫人的心腸,對公義的渴望,傳遞神福音給那些受欺壓的印度雛妓的意願,若非投身在其中,是我們永遠無法傳授的。基督徒需要走出教會,進入社區,真正去認識和關愛我們的鄰舍。 三‧商業奇蹟 或許您已經發覺到,現在大學中最熱門的科系已不再是科技與工程。從就業與就學的現代驅勢不難發現,在後現代社會中,與人類本身相關的領域,逐漸在西方社會中扮演了領導的角色。除了一直被看好的生物科技、醫學、法律等領域外,在後現代社會中有一匹黑馬,就是商業。 在商業世界中,不斷改變是生存的必要條件,以致在後現代社會中,商業成功的模式不斷翻新,似乎沒有停止的跡象。因此商業行為背後的思考方式已成為其他行業紛紛仿傚的對象。 基督徒事業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數。如何正確地看待金錢,有智慧地運用金錢,如何將金錢用在福音的工作上,我們需要這些商業思想家貢獻出他們的智慧與經驗,使經常捉襟見肘的福音事工能創造出更多的資源。 四‧「授權」觀(Empowerment) 無論是現代或後現代人,都已開始逐漸熟悉授權的觀念。尤其網際網路,將授權的好處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學校、家中或工作中授權給學生、配偶、兒女、下屬的觀念,也逐漸取代過去命令、掌控的想法與做法。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因為授權本來就是聖經中一個極重要的觀念。神造亞當,並授權他治理大地(創1:28)。神又差遣愛子來到世上,授權那些接待他的人做神的兒女(約1:12)。透過授權的行動,神與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配搭就完成了最美好的定位。 在現代人中教導授權的觀念是最天時地利人和之舉,無論在生活或信仰上都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力。 不落伍的時代感 「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Read more
Author: 朱易
December 1, 2004
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高等教育研究院的一個專門調查,「全美大學生如何追尋人生意義和目的」的課題組,調查訪問了全美46間大學的3680位大學生。 調查發現,上大學前經常上教堂的大學生占52%,即每兩位有一位上教堂,但上大學後還繼續上教會的大學生比例下降到29%,即每十位大學生僅有三位會上教堂,其變化可謂不小。 許多家長和牧師都知道,每周都上教堂的高中生上了大學後,許多就不再去教會了,但卻不清楚流失的程度有多大。有些神學家甚至認為這是一種信仰危機,因為隨著年齡和學識的增長,青年學子們反而淡漠了信仰。 這項調查第一次顯示出大學生不再上教堂的具體比例,證實了許多高中生上大學後的確不再上教堂 ,但這並不表明他們放棄了信仰。 調查發現,雖然上教堂的大學生減少,但77%的大學生仍會作祈禱,71%的大學生認為宗教對他們有幫助,73%的大學生認為宗教和信仰能幫助他們發展自我人格。58%的學生認為信仰在他們的生活中十分重要。 過分強調政教分離 近幾年來幾起重大的有關「政教分離」原則的爭執,都出現在公立學校。公立學校儼然成了政教分離的憲法原則爭鬥的主戰場。比如前些日子在最高法院審理的「在上帝之下」出現在小學誓詞中是否違憲的案子,就是發生在加州北部的一所公立小學。 在南加州,一群高中生在州最高法院取得勝利,因此可以在學校裡組織查考聖經的活動。同樣在南加州,卻有六位高中生被教區以學校不宜宣傳宗教為由,不允許他們穿著有「耶穌愛你」字樣的T恤。 在德州,另一場官司也打上了聯邦最高法院,一位正在大學唸書的學生,決定聽從上帝的呼召,畢業後作一位傳道人,但是州裡有關部門卻以政府的錢不能用於宗教人士的訓練為由,停止了這位大學生的獎學金。這位學生上的也是普通的大學,只不過是明確表示了要做傳道人,如果他僅是選修有關課程而不言明目的,反而可以繼續拿到獎學金。 有意思的是支持停止獎學金的人理由是「政教分離」的原則,但反對者所持的理由亦是「政教分離」的原則,他們認為既然政府不能干涉宗教,當然就不可以制定一條禁止向有意成為傳道人的學生提供資助的法規。否則就是違背政教分離的原則。那一方正確,就看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們如何裁定了。目前的情形是,持正反兩方意見的大法官勢均力敵,這個案子的結論最後可能是以4﹕5的票數通過。 美國公立學校過分強調政教分離,使得青年學子怯於在公開場合表達信仰。因此當他們來到大學,面對來自四面八方,文化多元的同學時,自然不便提信仰的話題,而缺乏在信仰上相互鼓勵的環境,不上教堂是無可避免的後果了。 高等教育過分偏向學術 大學生不再上教堂的另一個原因是,高等教育過分強調宗教與學術的分離,教授和學校視屬靈問題為學生的私人問題,而不便過問。 62%受調查的學生指出,教授從未鼓勵過學生討論宗教和屬靈方面的問題,53%的學生認為大學課堂對他們的信仰沒有絲毫的影響。教授們似乎只對傳授學生知識有興趣,而對培育學生心靈麻木不仁。 另一個造成大學生從形式上離開信仰和宗教的原因之一是,學生之間很難彼此討論宗教和信仰問題,任何觸及宗教和信仰話題的討論,都極易演變成一場辯論。討論可以相互求證,相互提昇,而辯論卻是一場有輸有贏的戰爭。許多經過挫折的學生,最後只好放棄和同學作宗教和信仰問題討論的嘗試了。 教授不鼓勵,同學不友好,使得信仰的話題成為大學校園的禁區,得不到老師鼓勵和同學間扶持的年青學子們,從教堂中流失是可想而知的結果。 當學生們看到大學校園裡許多同學偏離正道,也明白只有信仰和宗教可以幫助他們迷途知返時,就會盼望能從大學的老師那裡獲得鼓勵,不過老師們是不會破例的。 物質主義思潮氾濫 一項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了長達三十八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在三十五年前,每十位大學新生中,差不多有九位在回答「為什麼要上大學」的問題時,會回答,「上大學是為了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那時的青年學子們可謂胸懷抱負,有為國為民的理想。 三十五年後的今天,每十位大學新生中約有八位會回答﹕「上大學是為了賺大錢,可以無金錢憂慮地過一輩子。」 這個調查的範圍是全國413所大學和學院中的近27萬名大學一年級新生,人數為全部新生的22%,因此其可信度十分高。 在被問及的學生當中,不到四成的大學新生會認為「有意義的人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因素。與1967年時87%的大學新生上大學是為了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相比,少了不只一半。 主持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琳達薩克斯(Linda J Sax)教授認為,這個調查結果反映了長期以來「物質回報與教育的價值」之間的較量。 顯然物質回報的現實擊敗了教育價值的理想。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賺錢」作為上大學的主要目的。 許多學生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毫無興趣,他們上大學是為了獲得一個可以賺大錢的學位。在這種環境下,要堅持信仰生活和宗教活動是一件困難的事。 教會方面的責任 不少教會工作者強調青少年的聖經教導要考慮到新生代的特徵,不但在形式上要趕上後現代青少年基督徒的需要,甚至在教導上也追求變化,力求適應新形勢。這種「與時俱進」的做法,雖然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青少年進入教會的青少年團契,但卻也在青少年心中種下了信仰生活可以隨時間和處境而變化的錯覺。 神學家和社會學家們發現一個事實。堅持傳統和嚴格的信仰生活,不隨時代變化而改變信仰生活的基督徒,並非如同外界所想像的那樣,固執而僵化。他們堅持傳統的禱告生活和信仰活動形式,是因為他們發覺,在千變萬化的現代社會裡,堅持傳統的信仰生活方式,反而可以使生活變得穩定與平和。 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雖讓外界感到落伍,但卻讓他們的下一代可以把信仰持守下去。比如自行投資和獨立製作《耶穌生平的最後時刻》(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的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正是生長於傳統的天主教家庭。他的同事稱他已經全人溶入福音書中了,可見他的神學思想之傳統。他所拍的影片於今年2月25日開始在全美上映,在全球引發了一股福音熱潮。 反而是強調變化之教會出來的青少年,有可能在上大學後,因環境的因素,放棄了正常的信仰生活,不再上教堂。儘管他們並未放棄信仰,但長期脫離教會生活,對他們的屬靈生命無疑是一種損害。牧者們不得不深思。 大學畢業生宗教熱忱升高 雖然上大學後繼續上教堂的大學生人數減少,但最新的一項調查發現,在2001年時每五位青少年中有三位認為宗教「非常重要」,比起十年前大部份青少年僅認為宗教是「重要」的,進步了不少。這個變化在四年制大學畢業生中尤其明顯。這項調查是由Child…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December 1, 2004
蜿蜒的河流擁抱森林平原,在廣涵的大地上翩翩起舞,劃出華爾滋的弧線。清晨的露珠,輕吻山谷中的每枝嫩草,它的愛心在草原上留下無數晶瑩的音符,歌唱著造物主的博施。松樹的氣根,見證它別出心裁的戀情,明明是天空的嬌客,卻仍眷戀大地的胸懷,以數十年堅定的意志,回應出生地的召喚。 你若瞧見了萬物的美麗,你是看見了造物主的手藝。 丟出去的石頭,順著重力所規劃好的時空連續區,劃出一條優美的拋物線。射中小水珠的日光,經過兩次折射、一次反射的戀情,尊循著折射率的指示,展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的系。在磁場中轉動的導電體,電流的流量乖乖地依照三角函數的規範,輸出它的貢獻。 你若驚訝於宇宙的規則,你是驚歎於全能者的匠心! 三百萬以色列人,不費一兵一卒,不放矢一石,就在一場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中獲勝,奏起得勝之歌,大搖大擺地出了埃及。一個牧羊的村夫,舞動甩石的繩子,就輕取敵方能征慣戰的將領。大衛戰勝巨人歌利亞的故事,化成千古以來最美麗的靈感來源。 你若感歎歷史轉折的精確,你是感佩掌管歷史的主神! 然而,當你被困於楚歌四面,環境十分險惡時,你所需要的是能垂聽你禱告的天父。當你孤單寂寞,心情沮喪低沉,你所需要的,不是時空拋物線和控制萬物的原理,你需要的是能瞭解你的一位救主。當你覺得軟弱無力,重擔壓緊心頭,歷史的故事不能挪去你的驚懼。 你所需要的是曾經道成肉身的神,一個有位格,有感情,能了解,能施恩的救主。 一個小男孩站在客廳裡,注視著父親的相片,想念著還要出差半個月才能歸家的父親,忍不住輕輕喟嘆:「爸爸,你從相片裡走出來呀!」 這個男孩所表達的是人心共同的呼求。你我儘管從大自然看見神的相片,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是:「神啊!你從相片中走出來,與我談話呀!伸手幫助我度過困難呀!用你慈愛笑容驅散我的孤單驚懼呀!」 下次有個嬰孩啼哭時,你掏出大自然美麗的相片,指向蜿蜒的河流。你說明原理給他聽:「別哭啊,聽我解析母乳營養的原理。」你再進一步揮舞手中的繩子:「我替你講一個大衛擊殺歌利亞的歷史故事。」他會破啼為笑嗎? 他要的是一位母親。 這就是道成肉身的最高意義。神從照片裡走出來,祂是又真又活的一位! 自然,只能給你一幀造物主的模糊影像。 原理,只能給你一些權能者的大概輪廓。 歷史,只能給你一點精神上的靈感。 定律,只能給你一組結實的宇宙架構。 道成肉身,把「一位」充滿恩典、真理的神,引到我們面前。不是一幀,不是一些,不是一點,不是一組。是又真又活的一位。 一位天父,一位救主,一位主神。 (本文錄自作者最新力作《第N類接觸》第一章「天親吻了地」,第一篇。)
Author: 沈賢林
December 1, 2004
總統大選,萬人矚目;彌賽亞誕生,眾心迎接。 今年的聖誕節前夕正逢美國總統大選。報章、雜誌、電視在激烈的選戰中不斷報導選情,除了大篇幅的介紹候選人的生平、成就、政策外,還詳盡的記述他們的家庭、喜好、穿著、看的書,甚至喜歡的寵物。 雖然瑣碎,但大家仍想一睹為快,熱熱鬧鬧,興致勃勃,熱心期待未來總統的產生。 至於彌賽亞的誕生,也是相當熱鬧。有聖誕燈、聖誕樹、聖誕歌曲、聖誕賀卡、聖誕禮物。但是彌賽亞是誰,彌賽亞的國度是什麼,就沒有報章雜誌報導。與美國總統相比,彌賽亞似乎就只是包裝在美麗的聖誕包裝紙裡,而乏人問津。 美酒裝金瓶? 有一個故事說凱撒的女兒,曾問拉比哈拿亞,「你的智慧令人折服,但如此奇妙的智慧,為什麼會放在像你這麼醜陋的容器裡呢?」 哈拿亞問凱撒的女兒,「請問你的父親用什麼容器裝酒?」凱撒的女兒說「我父親的酒是裝在瓦罐裡。」拉比就說,「像你們這麼重要的人為什麼酒不裝在金或銀的瓶子裡呢?」於是凱撒的女兒就叫僕人把所有的酒都裝到金瓶銀瓶裡。但是不久,酒就全酸掉了。 凱撒問女兒,「是誰叫你這麼做的?」女兒回答說,「是拉比哈拿亞。」凱撒就召見哈拿亞「為什麼你告訴我女兒,酒要裝在金瓶銀瓶裡?」哈拿亞回答說:「我只是順著她的意思,她說貴重的東西應該要放在貴重的容器裡。」 凱撒一時語塞,但心裡仍是不悅,問,「難道就沒有又智慧又俊美的學者嗎?」哈拿亞說,「有,但如果他們少俊美些,智慧就會更多了。」 彌賽亞的國度若包裝在美麗的聖誕包裝紙裡,就像好酒放入金瓶銀瓶,失掉了原味。而美國的大選似乎看來智慧俊美兼備,但豈能與彌賽亞國度的智慧相比? 需要與欲望 為什麼選總統?追根究底,其實是因為人的「需要」和「欲望」。需要是生活基本的需求,欲望是除了基本生活外,人心所渴望的,像名利、金錢、理想等等。在社會裡,小孩由「父親」撫養長大成人,是父親提供孩子的基本需要。長大成年後,父親無法再提供一切,人就要在工作中,尋求欲望的滿足。而在工作中,人的欲望則掌控在一個重要的人,就是上司手裡。 如果上司能幫助你、滿足你的欲望,那麼人就會死心踏地的努力幹活。如果不能,就掛冠求去,另謀他職,是遲早的事。而上司之上還有上司,依此類推,民主政治最高的上司是總統。總統如果不能幫助或滿足人民的欲望,遲早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民主社會解決需要和欲望的問題,就建立在這架構上 :「父親」提供「基本需要」;「領導」(統一名詞,包含老闆,上司,經理,總統等)提供「欲望」的滿足。 所以,所謂的選舉,事實上選的是個人的利益。例如富人選增加投資機會,窮人選增加社會福利的候選人。民主政治的難題是,社會的欲望和需要極其複雜而且互相牴觸。有人主張墮胎,有人反對。有人強調國防,有人強調經濟。有人主張保障少數族群,有人主張公平競爭。所以競選政策要小心翼翼,精打細算。既要討好資本家,又不能忽略工人大眾。要滿足人們的口袋,但如何制定公平又不撒謊的經濟政策? 誰作最後的仲裁 只是無論如何努力,需要和欲望的問題,都不是總統或民主政治能解決的。問題一:在現實社會裡,父親和領導不是同一個人。加州最近要投票是否可以開賭場。對作父親的來說,為了孩子的教育,不應該開賭場的。但對社區領導人來說,賭場的稅收可以幫助許多社區建設。問題二,什麼是基本的需要,由父親來負責,什麼是欲望,由領導來負責,在先進的社會裡不易區分清楚。問題三,人們的欲望牴觸時,不是求平衡求妥協就可解決的,誰來作最後的仲裁? 要解決這些問題,除非總統:(1)能知道每個人的需要和欲望,並且在人們的需要和欲望衝突時,人們能信賴他,讓他決定那個人該要什麼,不該要什麼。(2) 還要身兼父親和領導的角色,除了解決欲望的問題,還要供應人生活的基本需要。 但誰能勝任這不可思議的職位?誰能建立這樣的王國?聖誕節的好消息是,彌賽亞的神國就是這樣的王國,而彌賽亞就是這王國最高的掌權者。 「因為國權是耶和華的,他是管理萬國的。」(詩22:28) 神是統治者,一切都在祂的掌權之下。可是當神到世上時,祂並不以統治者的身份來到世人面前;雖然祂是統治者,卻因愛我們,甘願為我們捨身,希望我們接受祂。 我們的父 我們的王 而當我們接受祂時,祂與我們的關係就不再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對於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的人,神與我們的關係變成父子,(「耶穌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路11:2),而祂又是我們的「王」,「錫安的民哪,不要懼怕,你的王騎著驢駒來了。」(約12:15)。在彌賽亞的國度裡,「父」就是「王」,「王」就是「父」。都是同一位神,同時扮演兩個角色。 因為神是「父」,祂會供應我們的需要:「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太6:26)神也是「王」,意思是基督徒願意讓王掌權,管理我們的欲望。因為「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耶1:5),神創造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比我們自己更認識我們自己,所以相信神會作最好的安排與決定。在神的國度裡,既然需要與欲望都是由神親自掌管,由神親自供應,連總統無法解決的棘手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聖誕節提醒我們,彌賽亞的國度並不是烏托邦,今天接受耶穌的人,神就是父,神就是王,需要與欲望就由神掌管、由神供應。在舊約中,以色人曾拒絕讓神作王,要人治理他們(撒上第8章)。但歷史證明,大多數的王都是失敗的。慶祝聖誕節,要感謝神,因著彌賽亞的誕生和受難,人人都能成為神國的子民。大選將臨,我們盼望能選出個好總統,也盼望更多的人能接受彌賽亞,進入彌賽亞的國。
Author: 李順長
December 1, 2004
宇宙的豐富繁榮,建立在給與得的平衡上。比如植物從太陽得到光能,從大地得到水份營養,它就給出果子和花卉。動物得享果子,就給出一點勞力,幫它繁殖到更遠的地方。 婚姻的美滿也建立在給與得的平衡上,夫婦都得學習接受愛和付出愛。在接受愛時得滋潤,在付出愛中經歷有意義的人生。只得不給的自私,和只有給沒有得所導致的情感破產,都不能使婚姻持久。 企業的成功更是建造在給與得的平衡上。一個公司給出它的產品和服務,得回一些利潤報償,它才有更多資源繼續服務社會。 社會的富有也靠給與得的善性循環。資本主義社會鼓勵人人給出努力,就可得回財務報償。善用這些財力做適當消費,就刺激了需求,製造更多就業機會,提供人努力工作的環境,引動了經濟的善性循環。 飛揚協會的服事果效也維繫在給與得的善性循環上。我們付出了相當的人力、物力、心力,開展了雜誌、網站、講座、牧家關懷等十四項工作,服事了您、教會、許多基督徒和慕道朋友。我們需要得到一些財務支持,才能繼續神的事工。 2004年飛揚的服事 涵蓋了下列十四個層面: 一.神采飛揚網站:開播至今三年半,已有二百萬人次全球訪客。是信徒或傳道人搜尋資訊最佳助手。 二.e信e得網上周刊:每周發給全球一萬二千多網友,是傳福音利器,也可轉寄親朋好友,無遠弗屆。 三.飛揚雜誌: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切入信仰與生活接觸點。約一萬訂戶,二萬多讀者。 四.「飛揚的人生」迷你月報:每月發行二萬份。精緻、簡明、雋永,信息引人入勝。 五.飛揚生活講座:在世界各地舉辦約廿餘場,並有約400人歸主。 六.廣播工作:製作與生活相關的福音節目,提供達拉斯、堪薩斯、溫哥華與南非電台播放。 七.師母關懷:今年在南加舉辦了二次退修會,並在南加各區成立「師母支持小組」,是牧家心靈小憩的補給站。幫助了近七十個牧者家庭。 八.遠東培訓:已協助六個培訓點,裝備了許多神的工人。 九.飛揚錄音帶:廿六套精美有聲書,祝福造就了無數心靈。 十.上班族團契:在北加矽谷支持建立了六個團契,向專業人士傳福音。 十一.網路事工研討會:今年五月舉辦研討會,推動教會、機構網路福音事工的互相支援。 十二.飛揚冬令成長營:今年十二月26-29日在Hilton Costa Mesa舉行。 十三.遠東都市全福會:飛揚駐遠東同工,協助建立了兩個都市的全福會。 十四.出版材料書籍:與基督教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十餘本屬靈書籍。 感謝神,這十四項服事使許多人獲益,口頭的回應,來信的嘉許,都帶給飛揚同工甚大的鼓勵。 懇請您為飛揚的財務需要代禱──2004年一月到九月,由於事工的擴展,我們平均每月必須支出三萬五千元,但平均收入只有一萬五千元,每月約不足二萬元。我們極需在十二月的聖誕季,收到一些奉獻來彌補上述的赤字。 敬請選擇下列支持飛揚事工的辦法,送來您的關懷及支持: ●如果您奉獻$15元,可以支付個人一年六期雜誌印刷郵寄成本費。 ●如果您奉獻$50元,夠支付您自己和二個朋友的雜誌年費。 ●如果您奉獻$100元,我們將贈送您任選二本李順長牧師最新著作的袖珍書《中年為機》、《信心之旅 》、《祝福滿滿》和《心靈天窗》(每本約25頁)。 ●如果您奉獻$200元,我們將贈送您任選二本上述袖珍書,及整套48期「飛揚的人生」迷你月報。 ●如果您奉獻$300~400元,將贈送您上述四本袖珍書,及整套48期「飛揚的人生」迷你月報。 ●如果您奉獻$500元,我們除致贈您上述四本李牧師的袖珍書及整套「飛揚的人生」迷你月報之外,另贈送您一本李牧師今年最新力作《第N類接觸》。(本書共120頁) ●如果您奉獻$1000元以上,我們除致贈您上述四本袖珍書、整套「飛揚的人生」迷你月報及一本《第N類接觸》外,另再贈送您一套近來風行世界各地,台灣Good TV 製作,李順長牧師主講的《贏家行列》DVD (共五片,廿講)。 請寄支票到P.O. Box 5514…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December 1, 2004
● Great cultural changes begin in affectation and end in routine. Jacques Barzun 鉅大的文化變遷因熱情而起動,因僵化而停擺。 ● In human affairs, the best stimulus for running ahead is to have something we must run from. Eric Hoffer 人世間,有時刺激人向前快跑的最好方法,就是面臨非躲不可的事情。 ● Don’t go through life,…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December 1, 2004
基督心●福音情●生活智 飛揚冬令成長營之約2004/12/26-29 還沒有報名?趕快打電話來909-860-0395 或上網報名www.touchlife.org/2004retreat_default.asp 一個基督徒如何走向成熟的生命,融合了神的心意、對福音的熱情與生活上的睿智。無論是個人或是家庭,都能藉著真理與生活應用的教導,得到極大的幫助與成長。 ◆主題講員: 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周神助牧師 本會的會長李順長牧師。 ◆十三個專題: 涵蓋範圍寬廣深入,從個人在教會中的服事、社區福音的外展,到夫妻親子之間的相處、青少年問題的防治,及促進個人身心的健康等。由十五位牧師及知名專業基督徒共同主持。為了不讓大家錯失任何講座,許多專題將都重複輪替。 ◆地點: Costa Mesa 的希爾頓飯店,訂房請直接與飯店聯繫,714-540-7000 大會特價$69+稅/每晚,可住四人。(請聲明是參加Touch Life Retreat) ◆多項選擇: 自由活動時間裡,大會也精心安排了福音歌手盛曉玫主持的現場音樂會、陳逸豪牧師的音樂醫治時間,以及電影欣賞等特別節目。 ◆報名費: 僅收報名費大人每位$50,青少年及兒童每位$30。(餐飲自理) ◆報名: 1.使用上期飛揚雜誌中的彩色夾頁,報名單就在海報背面,請郵寄報名單及報名費到飛揚協會。或電話本會索取報名單。 2.使用網上報名,網址:www.touchlife.org/2004retreat_default.asp,可用信用卡付費。 歡迎闔家參加,讓我們服事您,過一個全家人身、心、靈都成長蒙福的假期。 ◆青少年與兒童節目 本次成長營同時備有青少年及兒童專屬的節目與活動,內容活潑充實,大人小孩全家一同受益。 青少年與兒童節目簡介如下: 青少年節目 ◇主題:熱愛生命 Passion for Life ◇講員:俞明禮牧師 柑縣台福基督教會英文堂牧師,畢業於Biola大學,目前正在Talbot神學院攻讀道學碩士。 ◇活動總策劃:張家豪弟兄 目前正在Talbot神學院攻讀道學碩士。 ◇敬拜讚美:由Cornerstone Bible Community…
Read more
Author: 鄧遜知
December 1, 2004
因懼而逃亡,慕容熙丟了江山;因怕而交鬼,掃羅王喪師辱國。 情緒不穩定會造成夫妻吵架,朋友反目,兄弟不和等問題,有時甚至會鬧出人命。歷史上因為國家領導人的情緒波動而爆發戰爭,引起人禍的例子不勝枚舉。 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謀略家孫子早就知道這一危險,故有「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的說法。劉備就是因為其義弟關羽死於呂蒙之手,在悲痛之餘大舉興兵,以致有彝陵之敗,最後在悔恨交加之中身死白帝城,正應驗了孫子的理論。 這還不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國歷史上有一君王因為情緒波動,在一念之間,丟掉了皇位,將大好江山,拱手他人。 亂了情緒 丟了江山 在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國暫時分裂成十個國家。其中一國史稱「後燕」,為慕容氏創立,君傳四世至慕容熙。慕容熙十分寵愛皇后苻訓英,但偏偏苻訓英早死,他十分哀痛,準備親自出城為皇后舉喪。奸臣馮跋聽到這消息後就去與慕容雲商量,只等皇帝出城就發動政變。這慕容雲原來不是慕容家的人,本姓高,只是因以前平叛有功,被慕容家收為義子。 西元四零七年七月二十七日, 龐大的皇后治喪隊伍及護衛部隊開出首都龍城。皇帝披頭散髮,光著雙腳走在後面。馮跋在確認皇帝已經出城之後,舉兵起事,帶領政變部隊攻打宮城的弘光門,留守皇宮的羽林軍不敵敗走。馮跋暫時控制了京城,馬上關閉城門,擁慕容雲為帝,並更改年號,大赦天下。 慕容熙開始還能保持鎮定,脫下喪服,披上鎧甲回軍平叛。當晚攻城未克,就在北門外扎營。 第二天,一位名叫褚頭的御林軍官員翻出城墻,報告慕容熙說:御林軍仍然效忠於他。這本是個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慕容熙可以號召城內的士兵裏應外合。那個時代講究正統,慕容雲並沒有皇族血統,民心未必歸順,加上慕容熙出城時帶了大量的士兵,對付立足未穩的偽政權應該不是難事。但這個好消息不知為什麼在慕容熙聽來是壞消息,居然恐慌起來。 恐懼鈍化判斷力 慕容熙腦海裏只往最壞處想,一會兒他認為褚頭是對手派來騙他的,一會兒又懷疑御林軍對他忠誠的程度。最後他的迷惘和懼怕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只見他面如土色,跑出營門,不知去向。隨從們分成若干隊尋之再四,就是不見他,只找到他扔在路上的龍袍。顯然他是化妝成平民藏了起來。 忠於慕容熙的城外軍隊並未因此潰散。中領軍慕容拔與中常侍郭仲商量說:「城內有忠勇的戰士, 皇帝暫時不在無妨,我們先去平亂,成功後再找回皇帝不遲。」於是揮師攻城。果然,城內將士以為皇帝親自指揮,紛紛放下武器,採取觀望態度,不肯為臨時政權賣命。可是慕容熙一直沒有現身,慕容拔的部隊開始動搖,又退了下來。他們退下來後仍不見皇帝,終於崩潰,一哄而散。慕容拔戰死。 政變成功的慕容雲開始大肆搜捕失蹤的慕容熙,兩天後終於在樹林中找到。慕容熙與他的所有兒子被處決。慕容雲遂放棄慕容姓,恢復原名「高雲」,以此表示他不是慕容熙的繼承人。後燕亡。 慕容熙因為情緒波動以致反勝為敗。公不能衛國,私不能保家。害怕(情緒)使一個人喪失了勇氣,鈍化了正確的判斷力。從慕容熙的事件,可以清楚看到來龍去脈。 掃羅因驚恐致敗 聖經中也有君王在驚恐之餘犯下了不可原諒的錯誤之記載。撒母耳記上廿八章第五節:「掃羅看見非利士的軍旅就懼怕,心中發顫。掃羅求問耶和華,耶和華卻不藉夢或烏陵,或先知回答他。掃羅吩咐臣僕說:「當為我找一個交鬼的婦人,我好去問她。」 好個糊塗的掃羅!他難道不知道神是忌邪的神嗎?神說:「人偏向交鬼的和行巫術的,隨他們行邪淫,我要向那人變臉,把他從民中剪除。」(利20:6) 但他仍然抱著僥倖的心理去卜問交鬼的巫婆,進一步得罪神。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懼怕」及「心中發顫」,情緒使然也。害怕使掃羅敬拜邪術,至終喪師辱國。未經聖化的情緒之為害,從掃羅事件又可見其因果關連。 嗚乎!世事之無常,人心之迷惘,在此可見一斑。筆者為此而嘆息: 樂哀怒喜世人痴,中外古今皆如斯。 謹防煙濃火烈後,便是扼腕唏噓時。 以基督的心為心 往事已矣,我們在嘆息之餘, 應該從這些歷史事件中學到些什麼呢? 作為基督徒,我們又該怎樣用神的眼光去看待情緒問題呢?更重要的是,我們怎樣用神的話語來裝備自己,以免重蹈古人覆轍呢? 首先,我們要確認自已的生命是與神連接的。神是平安的總源頭,我們的生命若不與神的生命連接就必定會出問題,因為「生命在祂裏頭」(約1:4)。罪能使我們與神隔離。當我們有不平安的感覺時,就要來到神的面前,看看是否還有一些罪我們沒有對付。 其次,我們要把自己獻給神。 我們只屬於神,不屬於世界。雖暫時仍活在世上,乃是為神而活。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健康情緒都源於對世界的留戀。當我們留戀世界時,我們的心思意念就開始紛亂。「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雅1:8) 第三,我們要靠神的能力制服自己的心。「人不制伏自己的心, 好像毀壞的城邑沒有墻垣。」(箴25:28)但是心是不能自己制服自己的,要靠外力,也就是神的能力才行。「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林後10:4-5) 最後,我們要緊記神的話語, 祂對我們說:「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賽41:10)任何時侯,我們的情緒若控制了我們,我們就應該安靜下來,立即默想神的話語。 做情緒的主人 先知哈巴谷說:「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而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3:17-18) 不要做情緒的奴隸,要做它的主人。基督徒的生命是喜樂的生命。因為那喜樂不是源於物質,不是源於環境,也不是源於人,而是源於神。
Author: 蘇文博
December 1, 2004
憂慮變平安,健康新秘笈;生氣變喜樂,情緒新操練。 有人說曾經被「嚇出一身冷汗」。心理的反應真的會產生這種身體的變化嗎? 這是真的。我們都有一種內在的自衛本能,當遇到危險時,能在短時間內,由大腦通知副腎上腺(adrenal gland),產生多一些激素,使血管擴張,心跳加速,把行動所需用的血液多送到肌肉。會使瞳孔放大,暗處也可察微。會出汗散熱,使体溫不會太高而影響體力。血糖會略升,提供容易獲取的能量。會刺激神經反應,準備對抗(fight)或逃跑(flight)。 這都是神賜給我們的良好功能,用來應付危急或險境。然而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緊張、憂慮、激動的狀況,把神所給的好東西用於不必要的的情況,就會產生許多副作用。 ●每個人對驚嚇的反應都一樣嗎? 一定。有的人「周身是膽,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面對危險急難時能從容對付。有的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每個人受遺傳、教育、環境的影響,反應的快慢、程度、方式相當不同。可是如果真的泰山崩於前,不管臉色變不變,身体一定會產生前面所提的生理變化,因為這種情況下每人都得快逃,無法硬碰硬對抗。即使是膽壯的人在寂靜之處、自己沒料到的境況下,突然被一個人熱絡地搭肩頭,一定會嚇了一大跳。心理與生理的關連是確實的。 ●生氣呢?發脾氣不好吧。 遇到不公平、不愉快的事,會生氣,這是人的自然反應,沒甚麼不好。可是生氣的表達方式卻很重要。每個人有不同的個性,優點可成為缺點,缺點可成為優點。容易發脾氣的人,多是較有「衝勁」,想把事情作好、作得完美的人,也算是種「優點」。但這種人也得注意,大發雷霆會耗損自己的神經細胞,對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也可能造成嚴重的損害。一定要養成一種生氣時的保健習慣。 ●原來生氣和保健也有關?甚麼是「生氣時的保健習慣」呢? 一. 不馬上發脾氣,可以說:「對不起,我需要一點安靜時間。」 二. 離開現場、作五次深呼吸。 三. 把以下五條問題認真地答覆: 1.這件事為甚麼使我生氣? 2.對方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引起的? 3.我現在想怎樣反應?(猛拍桌子 、破口大罵、揍他一頓等等,請誠實地回答。) 4.有沒有其他可行的應付或表達方式?(Alternatives) 5.(對方)有甚麼原因導致他(她)這樣作?是不是他(她)的原生家庭或成長環境有問題?我怎樣能幫助他(她)? 四. 誠心向耶穌禱告,把自己的怒氣、不平、抱怨,向祂傾訴。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當我們謙卑地到耶穌面前祈禱,聆聽祂要我如何反應,然後自己決定要怎樣踏出下一步。 五. 氣平後一定仍要回去溝通,商討出兩人可同意的解決辦法。 ● 聖經說:「你們要常常喜樂。」(帖前5:16)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哪有可能常常快樂呢? 一個人如果整天都笑嘻嘻,要不是他運氣特別好,就可能是神經有問題。您提到的快樂(Happiness)和喜樂(Joy)是有分別的。快樂是在對自己有利、愉快的情況下,所發出的正常心理反應。只是您說得對,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可能經常快樂。但是當遭遇不順、不愉快的事情時,要如何反應,卻有很大的不同。喜樂不僅是一種樂觀的情懷,而且是在面對艱難痛苦,或遭遇逼迫陷害的情況下,仍然由內心唱出歡歌的一種力量。 ●這個我作不到。是不是太玄了? 我也作不到。我也曾陷入極度的沮喪、絕望、徬徨,覺得死了比活著還好的心境中。 ●這麼嚴重啊!能不能談談這事? 1998年1月21日的清晨,我們所住美國最寒冷地區之一的明尼蘇達州羅城正天寒地凍,一片銀粧世界。我拿了雪鏟走到門外車庫前,正在把堆陳的積雪鏟開,準備上班時,對面的斜坡路有一輛汽車轉彎時由於煞不住車,撞上我的後腦,引起很嚴重的腦震盪。雖經急診處的急救,把這條老命救回來,但幾天昏迷了又醒,醒了又昏睡。等到較清醒時,醫生、護士來問問題,甚麼也答不出來。英文既說不出,想用中文、台語也講不出。 很多人來訪,形像似乎認得,又似乎認不得。走路、上下樓梯、認字、基本算術都得重新學起。報紙照樣閱讀,只是不知所云;說話常詞不達意。那些受傷前能作且作得不錯的事,現在竟然全不會了,覺得自己怎麼那麼笨,那麼無用! 有幾個月的時間,在這種怨天尤人、自憐自艾的波浪中起伏。就在這時,那從小就已打好根基的信仰開始發生作用。我雖然不明白慈愛的天父為什麼讓我遭遇這麼大的難題,但是當我認清自己的地位:祂是創造天地宇宙的主宰,我是被造者。祂的意念高過我的意念,祂的道路高過我的道路。如果祂允許這樣的事發生,一定有祂的美意。「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28)所發生的雖然不是「好事」,但神能將這些「壞事」變成我的「益處」。在謙卑順服之後,雖然我的恢復仍緩慢,各種學習仍艱澀,但內心的平安是實在、有確據的。 ●我也希望得到這種平安。怎麼能得到? 這種平安是由信心而得,而信心必須有對象。從前以色列人的大祭司向百姓祝福時說:「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6:24-26)希伯來文「平安」這個字叫shalon , 在這個祝福裡,把平安最完美的涵意表達出來。不是沒戰事沒艱難,而是生活在一個公義和幸福的內在美好環境中。這種平安唯有真神耶和華能賜予。外在「平順」的環境常常會改變,但內心的「平安」卻是不變的重要基礎。 ●…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October 1, 2004
如果我把房子佈置得漂亮雅致、整潔有序,卻沒有愛,我只是一個管家而不是家庭主婦。 若是我有時間打蠟、洗刷和裝飾房子,卻沒有時間愛孩子,他們只學到整潔,而不是敬虔。 愛是容讓家裡稍有灰塵,卻尋求孩子的歡笑。 愛是笑看剛擦亮之玻璃窗上的小手印。 愛是在抹擦倒翻的牛奶之前,先抹乾孩子的眼淚。 愛是在撿拾散亂的玩具前,先抱起孩子。 愛是在磨難中最寶貴的禮物。 愛是懲戒、譴責和負責任。 愛是與嬰孩一起爬行;與幼童一起行走;與兒童一起跑步; 然後站在青少年身旁,伴他一同長大成人。 愛是一支開啟孩子心門的救恩信息之鑰匙。 在我成為母親前,我以房子的完美為榮,如今我以孩子有神榮美形象為榮。 身為母親,我有許多事要教導孩子,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愛」。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1, 2004
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和他的天賦IQ(智商)密切相關,也和他追求成功的動機強弱密切相連。高智商縮短了摸索的時間,強烈的動機則提供了持續的熱誠,直到達成目標。 有些青年人迷戀遊樂場的電動玩具,要不然就遊手好閒和三兩朋友廝混,再不然就賴床直到日上三竿。他們的問題主要是缺乏追求成功的動力,找不到值得投入時間心力的目標。成年後若仍未能確立目標、燃起動機,結果將是渾渾噩噩過著庸碌的一生。 反觀聖經偉人保羅,奉獻一生為神國大業鞠躬盡瘁,不顧任何險阻,創建了哥林多、加拉太、以弗所、腓立比、歌羅西、帖撒羅尼迦等六間教會,是什麼樣的動機帶給保羅熱誠,不畏艱難,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帶到羅馬帝國的各個角落?是什麼樣的動力催促保羅,寫作了十三卷聖經(從羅馬書到腓利門書),將基督教的救恩神學,巨細靡遺地留下了文字的永恆記錄? 保羅的成就和他的智商似乎有些關連,他曾經在當時最有名的大學教授迦瑪列的門下受教(徒22:3)。但更可能和他服事神的強烈動機有關。 下列這些經文足證保羅傳揚耶穌基督福音的熱誠之熾烈: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裡去,要在你們中間得些果子,如同在其餘的外邦人中一樣。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羅1:13) 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 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 (徒20:24) 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 (西1:28-29) 動機與成就 每一個基督徒若效法保羅的腳蹤,保持胸間服事神的動機,熱誠如火燃燒,熊熊不滅,也必能對天國作出貢獻。行為科學家早在廿世紀五十年代就發現一個人成就的高低,和動機的強弱密切相關。 1950年代行為科學家麥克蘭(David McClelland)發現,若找到提升一個人追求成就的動機之技巧,就可大幅改善他的生活。 1947年他給衛斯理大學的學生作了TAT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測驗,測量他們「成就動機」的高低。 過了十一年以後,他追蹤這群大學畢業生,發現83%的企業家,TAT的成績考得高分,只有21%考得高分者沒有成為企業家。(註1)TAT是一種看圖作文的測驗。考官展現圖像、照片給受測者觀看,要他寫一篇有關動機、成功的作文。交來的考卷由訓練過的審核員,按一定的文字分析法評分,計算出該考生成功動機的高低。 經過多年分析研究,麥氏發現三項重要事實: 1.高成就者所寫的作文中主角(自己或想像中的英雄),都是勇於承擔責任的人,以個人的努力來創造成果。而低成就者大多將成敗歸諸運氣,以致很少付出努力。 2.高成就者的作文,擬訂了難度恰當的目標,不是太高免得因太難而灰心放棄;不是太低免得缺乏挑戰,即使成功了,也不會有成就感。 3.高成就者的作文,懂得達成階段性的成功,給自己鼓勵,以致燃起更多動機熱誠,追求下一階段的成功,造成善性循環。 麥克蘭這位動機學大師甚至帶了一群研究員,研讀了英國、西班牙、和古雅典的兒童文學作品,將這些作品按TAT的記分法審核,要找出動機熱誠和這些國家經濟成就之間的關係,發現了一項驚人的事實──大體上,兒童文學評得動機熱誠高分者,五十到一百年後,該國的經濟成就大幅提升。 提升動機要訣 麥氏從這些發現大得鼓勵,著手設計了一套提升動機的課程,透過作文、評分、重寫作文,以包含更多的成就主題,將之運用在日常生活及未來的計劃,並玩一些生意創業的遊戲,來培養學員負責主動的精神,從中建立自信及相互的鼓勵。這套課程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試用,比如西班牙、墨西哥、意大利、印度及肯塔基州等地,都獲得廣大成功。 透過寫文章將追求成就的動機熱誠,深印心靈深處的麥氏方法,配上他個人發現的三項銳利武器: 1.勇於負責,貢獻力量創造成果。 2.擬訂難易度恰當的目標。 3.運用階段性的成功,給自己鼓勵,創造善性循環,確實擁有再造一個人心靈的力量,激起個人追求成就的動機,創造出對社會的貢獻。 耶穌大體上使用了這三股力量,激起十二使徒獻身天國大業,燃起動機熱誠來盡心竭力事奉神: 1.只要努力就有結果的信念,是敢負責任的態度之根基。耶穌應許門徒說,只要出去傳福音就能得人如得魚(可1:17)。又向他們保證福音的種子擁有一種生命力的大能,必然會開花結果(太13:31-32)。並賜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污鬼,醫治各樣疾病。這些裝備保證了行動必然成功的信心,激起門徒獻身神國的動機熱誠。 2.耶穌給了門徒難易度適當的託付 ,來建造門徒的信心。不是太難,免得被挫折感擊敗。不是太容易,免得缺乏挑戰所帶來的激勵性。祂先示範給門徒看,如何依靠神的能力醫病趕鬼(太9:18-38),應許天父必與他們同工(太10:20),並差派他們出去做同樣的事(太10:8)。這精心策劃的培訓班實習課程,果然在門徒心中點燃熊熊不息的聖火。 3.耶穌以正面的回饋(回應),來鼓勵門徒達成小成就,以致激起他們更多動機熱誠,追求另一階段的成就,造成善性循環。受差出去醫治並趕鬼的七十個門徒,歡歡喜喜的回來報告說,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們。耶穌回應說,我已經給你們權柄,可以踐踏蛇和歇子,有勝過仇敵一切的能力,斷沒有什麼能害你們(路10:17-19)。這番鼓勵,更加挑旺了門徒繼續努力的動機熱誠。 麥氏所發現高成就者的動機三法則:1.勇於負責,創造前景。2.目標恰當,難易適中。3.得到回饋,激發熱誠。可說是對人類行為科學上的重大貢獻。若配合作文的外在有形動作,將目標、方法、決心、毅力、自信、勇氣、植入心靈最深處的潛意識裡,藉之驅動人生的潛力來完成有意義的事,成功的機會是很大的。 活用動機三法則 基督徒擁有另一個活用這動機三法則的超級方法。我們以禱告(言語的禱告或作文的禱告),將我們的想望、渴慕、目標帶到父神的寶座前,懇求祂的笑臉來祝福我們的心願得成,並祈求祂加添我們智慧、能力、決心、毅力、信心、勇氣來完成所託。禱告中抓住神的應許,並讓聖靈淨化我們的心思意念,昇華成為基督的心思意念,將自己融化進入為神的名、神的國、神的旨意而活的意識狀態裡。最後讓聖靈來將這動機三法則,以具體方案寫進靈裡。1.異象託付,勇敢接受呼招。2.目標恰當,配合恩賜。3.以階段性成就,鼓勵自己,所禱求的必蒙垂聽,成功是必然的。 行為科學家也發現,女性對成功的動機之看法,和男性的觀點很不一樣。女性的動機較易受到社交生活的考量而約束,若達到成功,必須付出家庭和感情生活的代價,很多女性寧可放棄事業上的成功。…
Read more
Author: 沈賢林
October 1, 2004
處境困難時,保持喜樂,轉危為機;與敵爭戰時,讚美為先,得勝之訣。 「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這句經文出自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是基督徒信心的表現,也是基督徒與眾不同之處。 當處境順利,或經歷神的拯救而脫離困境時,喜樂禱告謝恩不是難事;但在不順利,甚至危難中,還要喜樂謝恩,就不容易了,似乎也違反常理。然而經上的話都是讓我們得益處的,這句經文也不例外,如能體會力行,一定受益匪淺。 得寶 有一個人名叫羅吉斯,依靠打柴為生。他每天一早上山砍柴,然後下山變賣,日復一日,生活非常辛苦。有一次在山上砍柴時,他看到一塊石頭,在陽光下若隱若現地閃爍著光澤。他覺得相當希奇,就把石頭放在口袋裡,以後賣柴空閒時,就拿出來把玩。 有一天,大概是他的好運來了吧,一個懂珠寶的人剛好路過,瞧見這石頭,就要求讓他看看。仔細檢視半天後,他嘆口氣說,這是一個罕見的寶石,可惜當地沒有合適的珠寶工匠,要是能把這寶石帶到大都市去,經過專家琢磨,一定可以賣很好的價錢。 羅吉斯住的地方相當偏僻,距離都市非常遙遠,他又貧窮,沒有旅費。然而這些困難都無法攔住他,他變賣了所有能賣的東西,旅費雖然還不夠,他還是滿懷希望的上路了。 一路上,他盡量省吃簡用,但最遠也只走了一半,就糧食告罄,錢也快用完了,無法繼續前行。他只好停留在一個主要交通要道經過的城市。看到車隊經過,他就求見車隊的領隊,請求帶他同行。他對領隊說,「我雖身無分文,但我有這個寶石,是值錢的東西。」領隊認為他是一個騙子,對他不理不睬。但有一天,一位領隊卻是識貨的人,他看到寶石眼睛一亮,對他說,「上車吧,你吃住可以欠著,等你賣了寶石後再付錢,但是如果你賣不出去,就要把它抵押給我。」 跟著車隊同行,待遇就好多了,吃住有人打點妥當,再沒有什麼要操心的。所以一路上他就高高興興的欣賞風景,只要想想變賣寶石以後,要怎麼享受這筆財富,他就喜上眉梢, 笑逐顏開。 失寶 幾天以後,車隊在一個小鎮落腳,晚上大家喝酒玩樂,羅吉斯酒興大發,喝得爛醉如泥。第二天糊里糊塗的上車,然後一直昏睡到中午,醒來才發現寶石不見了。他知道是自己不小心丟在昨天的旅店裡,但是現在趕回去,又是半天工夫,撿到的人不是把寶石藏起來,就是把它當普通石頭丟掉了。如果興師動眾的回去,要是找不到,領隊知道他把寶石丟了,那他欠的錢要怎麼辦?羅吉斯憂心忡忡,既懊惱,又後悔,無人能訴苦求助,不知如何是好。 最後,他冷靜下來,告訴自己憂愁也無濟於事,他應做的是勉強自己不再想寶石,而且還要像平常一樣,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所以羅吉斯照常欣賞風景,一樣喜樂,隨時笑口常開。領隊有空常常找他聊天,也沒發覺有什麼不對。有一次聊天中,領隊對他說,「我知道你是個言而有信的人,因此想請你幫個忙。我準備買一批貨,但是賣方如果知道我是買主,一定抬高價錢,其他的賣家也會跟著抬價,我就無法買到這批貨了。我想請你幫忙的是以你的名義出去買貨,你幫我買齊了貨,當我貨物脫手時,我會重重謝你的。」 羅吉斯覺得這是個好主意,也很高興能幫上忙,就答應了。以後的幾天,他就忙著幫領隊買貨,把收購的貨,以他的名字,暫時放在倉庫裡。而領隊也沒閒著,四處奔波拜訪商家,以低價出價,確定物價不漲。有一天,領隊與商家討價還價,兩人因爭執變成動手,沒想到對方一時意外失手,結果領隊受傷死了。 領隊的貨就這樣變成是羅吉斯的。羅吉斯變賣所有的貨後,賺的錢竟比寶石還多,他因此成了一個富翁。 危與機 世事難料,天有不測風雲。可是不測風雲是「危」是「機」,卻在人一念之間。羅吉斯的故事,我們事後有先見之明,知道神沒有給羅吉斯寶石,因為寶石不久就丟了。也知道神實際要給羅吉斯的是那批貨,因為那批貨最後落到羅吉斯手裡。可是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為什麼羅吉斯能得到這批貨,原來關鍵在於羅吉斯常常「喜樂」。 神常藉著一個機會(寶石),要帶領我們進入另外一個更好的機會(貨)。只是我們在第一個機會時,常因抱怨,不能喜樂,結果喪失了第二個機會。 出埃及記記載,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是要給他們流奶與蜜的迦南地(第二個機會)。但是進入迦南必須經過曠野(第一個機會),可惜以色列人在曠野怨聲載道,對神毫無信心,口口聲聲寧可回埃及當奴隸。結果那一代的以色列人,全部死在曠野,無法進入迦南。 曠野和迦南都是神的安排,是「危」是「機」,是「抱怨」是「喜樂」,卻是以色列人的選擇。出埃及記告訴我們,抱怨的結果,只會讓我們停留在第一個機會,喪失第二個更好的機會。所以帖撒羅尼迦前書說「要常常喜樂」。 一念之間的抉擇 羅吉斯能在困難時不抱怨也告訴我們喜樂是人的選擇,與外在環境無關。有一個朋友,身體檢查的結果發現患了癌症,不但自己深受打擊,全家也陷入愁雲慘霧中,任何安慰的話都無法幫助他們稍微好過一點。後來醫院發現檢查結果錯誤,他根本沒有癌症。一下子,全家又籠罩在極大的喜樂中。 然而外在實際的環境,包括他的健康與財富,在身體檢查前後沒有一絲一毫改變,他為什麼會喜樂呢?原因很簡單:與患癌症比起來,現況還勝於癌症。結果這不尋常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以後遇到不如意的事,只要想到情況還可能更壞,他就知足、喜樂。對他而言,要抱怨或喜樂,不在於環境如何,而是他一念之間的抉擇。而他的選擇是──常常喜樂。 然而基督徒不僅要常常喜樂,還應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這裡的謝恩,與一般人在得到好處或幫忙後的感謝不同:謝恩並不僅是在神拯救我們離開困難後,才有感而發,稱謝感恩的;謝恩是在困難當頭,困難尚未解決時,就要感謝讚美神的。 大衛一生坎坷,常常被人追殺,即使當了以色列王,也是刀劍不離開他的家(撒下2:10)。可是大衛的詩篇,讚美感謝不斷,感恩之情溢於言表。最令人詫異的是大衛在急難中也感謝讚美神。 詩篇118:5大衛說,「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在急難中大衛怎麼求告神呢?大衛說,「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詩118:1-4) 比較大衛與在曠野的以色列人急難中的反應,以色列人是焦慮、急躁、抱怨,而大衛卻是以「稱謝」求告耶和華!同樣是困難,同樣是不如意,出埃及記是牢騷滿腹,詩篇卻是滿懷感恩,真是天壤之別。大衛被稱為合神心意的人,的確不是偶然的。然而大衛為什麼要在急難中,而不是在蒙神拯救之後,感謝讚美神呢? 讚美為先 神創造了萬物,萬物都是因神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所以神本就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 (啟4:11)。然而,感謝讚美也是神的旨意,因為神在許多人類歷史上的工作都是以感謝讚美開始的。 雅各有十二個兒子,第四個兒子名字是猶大,猶大的意思是「讚美」(創29:35),而雅各就預言彌賽亞是出自猶大 (創49:10)。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與迦南人打仗,他們求問耶和華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與他們爭戰?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士1:1,2) 以色列人與便雅憫人打仗,到伯特利去求問神說:「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答案也是一樣,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士20:18) 「猶大(讚美)當先上去」就是說凡事要以讚美為先,尤其是困難、爭戰之時。 因此,約沙法與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打仗,約沙法首先設立歌唱的人,頌讚耶和華,使他們穿上聖潔的禮服,走在軍前讚美耶和華說:「當稱謝耶和華,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讚美(猶大)先上去了,聖經說,就在他們唱歌讚美的時候,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把他們打敗了(代下20:21,22)。 所以,哈巴谷在絕望中,仍要作歌高唱「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3:17,18)。義人憑信心以讚美得勝,憑讚美因信而生,激昂奔放,扣人心弦,至今仍在人心中激盪迴響。我們以歷史借鏡,也要一樣,不論日子如何,不論困難多大,「猶大當先上去!」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