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Author: 余國亮
October 1, 2004
神透過荊棘向摩西說話,神戴上荊棘向世人見證。 布希(Bush)是當今的美國總統。由於美國是超級強國,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宗教都對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大眾傳媒因此常常提到布希的名字。 至於摩西則是一位重要的聖經人物。他生長在三千五百年前的埃及,後來他帶領本族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地的埃及,成為民族英雄。他寫下聖經中頭五卷書,這五卷歷史書被稱為摩西五經。此外,他從神手中接過十條誡命,傳遞給以色列人要他們遵守。這十條誡命也成為美國法律的基石。 由於布希與摩西分別是美國和以色列人的領袖,且他們對神有同一信仰,如果他們都是生活在現今的時代,一定會在高峰會議中碰頭,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相信他們會談到婚姻和同性戀的問題,因為布希極力主張補充美國憲法,規定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是家庭的基礎。摩西五經中已記載了第一對婚姻是男的亞當與女的夏娃之間的結合。摩西五經中的申命記又記載了神對同性結合的反對。 當然,二人的時代相隔了三千多年,他們絕對無機會相遇。但近期的讀者文摘卻登載了一個二人邂逅的故事。讀者文摘擁有超過二千萬的讀者,這故事引起世人對聖經的關注,本是件好事。但該故事有些與事實不符,如果以訛傳訛地流傳下去就不好了。為了正本清源,我們先看讀者文摘的故事,再看看聖經記載摩西見到「布希」(bush,即火燒的荊棘)的經過,對照二者的異同就一目了然了。也可藉此機會,學習該故事對我們人生的教訓,讓遇見布希(bush),成為人生的轉捩點,像摩西那樣。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摩西躲避布希 讀者文摘的故事是摩西與美國總統布希在街道不期而遇。布希向摩西打招呼:「喂,好天氣,對嗎?」但摩西一見到布希,立刻往另一方向走了。第二天,布希在同一條街道又遇見摩西,布希又想與他交談,但他同樣是立刻轉頭而去。 布希越加好奇,很想找出摩西躲避見他的原因。下次布希快跑去擋住摩西的退路,問他為何要避開他,摩西的答覆是:「上次我與『布希』(bush,意譯是荊棘叢)交談後,讓我在曠野流浪了四十年,恐怕這次見到你會舊事重演!」 聖經記載的「布希」故事 要明白這故事的背景,就要先知道聖經記載的「布希」故事。 當初以色列人為了逃避饑荒,移民到了埃及地。後來埃及的法老王用殘暴手段壓迫以色列人。摩西本是以色列人,卻被法老王女兒收為養子,在埃及的王宮生活了四十年。後來他因為保護以色列同胞而打死埃及人,逃離王宮,在米甸曠野牧羊四十年。 一天他看到「布希」──荊棘的奇蹟,就是有火在荊棘叢中燃燒,荊棘卻沒有被火燒毀。他要走去看個究竟,這時有聲音從荊棘傳出,告訴摩西不要走近,因他所站之地是聖地。說話的是他們祖先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敬拜的真神。現在神已聽到以色列人受苦的哀聲,要差派他作以色列人領袖,帶領他的同胞離開埃及為奴之地,進入神為他們預備的迦南美地。 摩西推辭說,他是個拙口笨舌的人,難以承擔重任。神答應差派他的哥哥亞倫作他的代言人。摩西問神的名字,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出3:14)結果在重重的困難之下,摩西成功地帶領以色列人離開了埃及地。後來因為以色列人不信靠神而在西乃曠野漂流了四十年。但終於在約書亞的帶領下完成了到達迦南美地的使命。 「布希」經歷的靈訓 嚴格地說,摩西所遇見的不是荊棘叢,更不是名為Bush的美國總統,而是在荊棘叢中向他顯現的使者和對他說話的神。但無可否認的,這次經歷是他人生的轉捩點。 摩西對荊棘的經歷永誌難忘,故在臨終前對以色列人的勸勉中,稱這位神是「荊棘中上主」(申33:16)。值得留意的是,耶穌,這位「荊棘中上主」的兒子,也與荊棘有關。 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兵丁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祂頭上。」(約19:2)摩西的荊棘經歷在以色列歷史中也是千古留名。在早期教會歷史中,司提反向以色列人的申訴,也提到摩西在荊棘叢前遇見神的經歷(見徒7:30,35 )。 甚至耶穌也用了一個很特別的字眼「荊棘篇」來稱呼摩西在荊棘叢遇見神的經歷。祂說:「論到死人復活,你們沒有念過摩西的書荊棘篇上所載的麼?神對摩西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可12:26)耶穌用這歷史事實來說明,摩西當日見到的神是活人的神。 摩西在遇見神之前,為岳父看羊,過的是汲汲營營,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但「布希」經歷讓他的人生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標。從此以後,他多次與神交談,神成了他的良牧和摯友。摩西躲開神的面,是因為他不能仰視神的榮光和聖潔,倒不是因為怕神讓他受到苦難。 神是慈愛的神,他要賜福與我們,像當日賜福給以色列人一樣。當日亞倫向以色列人的祝福是:「願神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6:24-26) 我有「布希」經歷嗎 ? 神是一位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神。雖然當日祂是在荊棘叢中向摩西顯現;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在被釘十架時也戴上荊棘冠冕,今日祂也可以在不同的時地和場合,用不同的方式向人顯現。荊棘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位住在荊棘中的上主。 歷史記載無數的人也有過「布希」經歷。彼得本是寂寂無聞的漁夫,但遇見神兒子耶穌後人生有了嶄新的目標。他不但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早期教會的領袖,也寫下了聖經中的書卷。奧古士丁曾是放蕩形骸的浪子,但神藉聖經中羅馬書13:13-14向他說話。該節聖經是:「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載主耶穌基督。」結果他懺悔成為著名的神學家。馬丁路德讀到羅馬書1章17節「義人必因信得生」的話,結果他廣傳因信稱義的真理,成為著名的宗教改革家。 今天無數的信徒都可以作見證,述說他們遇到了這位創造宇宙的真神,結果人生有了方向和意義。 深願這也是你個人的經歷。凡真心尋求神的必能尋見。
Author: 編輯室
October 1, 2004
多年前一位高中的老師,她的丈夫心臟病突發而亡,一個星期後,她與班上學生分享了她心靈的感悟。 學校即將放學,傍晚的斜陽穿射進課堂的窗戶,她挪開書桌上的東西,斜靠在桌前,面容恬靜而柔和地說:「放學以前,我想和你們分享一些最近的感受,雖然它與我們課堂上要學習的無關,但卻十分重要。 每一個人生來都要學習、分享、愛、欣賞並付出,無人知道這美妙的經驗何時會結束。我們隨時都有可能離開這世間,也許這就是上帝在教導我們,每天都要好好地把握時光吧。」 她又說:「所以我請求你們答應我,從現在開始,在上學或放學回家的路上,仔細觀察或聆聽,感受一下上帝所創造這世界美妙的事物。不一定要眼睛看得到的,也許就是從路旁的住家裡所飄出來的麵包香,或是微風吹過樹梢的娑娑聲,或清晨的陽光照射在剛飄落地上 的秋葉。 請你們務必尋找這些事物,並將它珍藏在記憶裡。雖然這些在世上讓人欣賞享受的事,也許是看來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似乎理所當然,平淡無奇,但我希望你們好珍惜它,因為不知何時,你將會永遠失去它。」 全班鴉雀無聲,大家默默地收拾書本,走出教室。那天下午,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們真的注意到許多以往不曾用心感受的事。 每過一段時間,他們總會想起那位老師和她所給予的啟發,也會格外留意珍惜那些往往容易被人忽視的事物。 今天午休時,何妨格外留心周遭有什麼新奇的事物?黃昏時,不妨赤腳行走沙灘上。晚上回家的路上,可以特地去買一支雙球的甜筒冰淇淋享用。因為當你漸漸年老時,你不會因已作的事而後悔,卻會因沒作過的事而後悔莫及啊!
Author: 江林月嬌
October 1, 2004
「大部分中國人樂於行善的目的,是期望獲得回報。」美國公理會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在其著名的《中國人的素質》一書第二十章「仁慈行善」中又說,在某些勸人行善的書中,有人引咎於自己能記起的惡行,同時自傲於自己的善舉。善惡相抵,顯示出他在中國的拉達曼斯的生死簿上的壽數(註)。這種把一切記錄在生死簿上的做法,清楚地表明了中國人的現實特徵,以及他們總是忘不了考慮來世報應……到底,何為真正的「善舉」? 善行,是由哪些因素構成?善行的背後出於怎樣的動機與心理? 善行動機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善行,其中包含著:社會生物學的「本能與基因」、社會交換論的「付出與收穫」和「同理心─利他主義」三種基本動機。根據Azimi Hamzah dan Turiman Suandi的分析指出,從事義工(volunteer)參與的動機區分為三大類: 一、利己主義(Egoism):指為增進個人利益的行為動機,利益可為有形的(如金錢報酬)或是無形的(如他人讚賞、自我成長)。自利性義工參與多為求提高個人聲望、擴展生活圈、自我成長與成為他人榜樣等。 二、利他主義(Altruism):指在無報酬回收期待下,自願幫助他人的行為。 三、社會責任(Social obligation):指感受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進而以實踐行動來回饋社會的行為。 除此之外,義工參與動機包羅萬象,其中還包括自我成長、行善積德、充實生活、未來工作準備、打發時間、實現他人期望、獲取社會經歷、結交朋友、增廣見聞、服務人群……等。 善行理論 曾任美國新澤西大學都市研究教授、前自願服務研究學會總裁瓊‧堤爾為了更加瞭解義工的動機,將12年來刊登在《義工行動研究月刊》有關義工動機的文章加以整理,歸納出多元化的動機是義工參與最典型的型態,其中廣泛被引用的理論包括: 1.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 )的需求層級理論: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大需求中,前三項是基本需求,後兩項是成長需求。 2.社會交換理論:強調對人和人的心理動機的研究。 3.主觀效用理論:探討態度對行為之影響。 4.利他主義:一般而言,善行之背後往往隱含著多種的動機,如何區分真正屬於「無私」的部份,是相當具有挑戰性和爭議性的。其中,動機是單純的「利他」而非「自私」者,是最具爭議性的一種假設。 利他?利己?腦力激盪 以下提出三個腦力激盪範例,以輕鬆的方式供讀者們思想有關「動機」之議題: 腦力激盪一 利他主義者,是以他人的快樂,或對他人有利的事為行為準繩。 利己主義者,是以自己的快樂、或對自己有利的事為行為準繩。 有一天,神父說:利他主義者上天堂!利己主義者下地獄! 信徒A想要上天堂,所以,A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請問,A是利他主義者?或是利己主義者? 腦力激盪二 張三是位快樂主義者,一位典型追求快樂的人。有一天,張三作出以下的推論: 1. 幫助他人不求回報,我很快樂。 2.我喜歡這樣的快樂。 3.所以,我應該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從此,張三經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請問,張三是利他主義者?或是利己主義者?…
Read more
Author: 吳保羅
October 1, 2004
鼓吹「家庭價值觀」,教會有責。 美國每到總統選舉年,「家庭價值觀」都是重要的政治議題。參選人直接間接把它當口頭禪做秀,因為好的家庭形像對票倉仍有莫大的吸引力。政治人物玩弄口號常常鬧出許多笑話。性醜聞層出不窮的克林頓常大言不慚家庭價值觀,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 家庭隨時代變遷,其價值觀也趨向多元而混淆。北美家庭歷史也不過兩百年之久,不像華人文化父子、夫婦、兄弟、長幼、友朋等倫理道德已確立幾千年。今天許多家庭支離破碎,許多工業化國家中美國最為嚴重。根據美國二零零零年人口普查報告,百分之卅三嬰兒是未婚媽媽所生,杜柏森(James Dobson)博士預測每個小孩將有好幾個父母親,又有六七個祖父母,因此他大聲疾呼搶救美國「家庭解體」這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有家庭專家說美國社會正朝「家庭後」方向發展,鼓吹教導「家庭價值觀」的重任非教會牧長莫屬,責無旁貸。 以下是根據過去三十年學者專家研究結論歸納的十個必要的「家庭價值觀」,再以聖經教訓闡釋,與讀者分享: 一.建立彼此信賴(Mutual Trust) 夫婦彼此「赤身露體也不羞恥」(創2:23-25);要透明化,坦然表現真我(true selves) ,而不掩飾。夫妻要彼此信賴依靠(箴31:11) 。艾克生(Erik H. Erikson) 論述基本信賴(basic trust) 是人生八個階段的根基,進而發展自治、自發、勤奮、認同、親密、完整的心理暨社會關係。尊重婚姻,愛床不可污穢(來13:4) ,夫妻彼此有婚姻權(conjugal rights) 如鼓瑟琴,同享閨房之樂。五十年代性革命導致情慾放縱成風,隨意發生一夜情,婚外情成婚姻第一殺手。婚姻是神所配合,人不可分開(太19:6) ,夫妻應信守終生聖約(sacred covenant),休妻虐妻是神所恨惡的(瑪2:14,16)。 二.造就配偶認同(Spousal Identity) 上帝造人、各人有異,男女有別,但夫妻立足平等,彼此互補相成,合而為一。恩愛夫妻開口就發智慧 ,造就對方(弗4:29) ,使配偶結果纍纍,得以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ed) ,培養其個人 自我認同(in-dividual identity)。 近代女權運動使許多婦女不再以傳統家務為滿足。他們主張妻子應從刻版化的性別角色中解放出來,發展個別的彈性空間。現代女性要求獨立思考,發展自己領域而引起婚姻的張力衝突。事實上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若能彼此傳權授力(empowerment) ,則夫妻較能互相體貼、親密,進而敬愛。 三.分擔家庭責任 (Communal Responsibility) 擁有個人認同的自由,並非肆無忌憚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維護自我權益。每個家庭成員必須自我約束,不互相嫉妒(加5:26),要彼此推讓,扶助軟弱(羅12:10, 15:1, 2) ,分擔責任。學習關顧他人而不以自我為中心 (腓2:3,4)。…
Read more
Author: 李順長
October 1, 2004
七月底我回台灣,在一間神學院教一個星期的「領袖訓練」密集課程,認識了班上一位學生,他從事的是幫助上癮者戒毒的福音工作。按社會一般人的眼光來看,吸毒者有嚴重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問題,免費服事他們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不但得不著任何報償,甚至可能惹得一身騷。挽回一個下層社會的吸毒者,需要長達數年的愛心、耐心和財力,是什麼動機驅使一個人付出這麼巨大的代價,只為了贏得數十個靈魂歸回耶穌基督?沒有別的,只為了那坐寶座者讚許的笑臉。 八月13日奧運在雅典城開始競技,當我看見中華女將在雙人跳水中勇奪金牌,民族的認同感使我深為她們感到自豪。要擊敗百餘國家的高手奪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天賦之外,每天幾個小時的鍛練,長達七、八年以上的練習是必經之路。是什麼樣的動機驅使一個人,晝夜匪懈,持續數年地做那幾個動作?沒有別的,只是為了桂冠加冕時的榮譽感。 服事神的人有信仰上的動機,奧運競技選手有為國爭光的動機,撇下家園遠赴他鄉異國的宣教士有福音的動機,提供大減價的零售商有出清存貨的動機,投入校園委身教育的老師有百年樹人的動機。老外來參加華人教會可能有交個朋友的動機。就連警方偵察兇殺案,也是由凶手可能的動機尋找線索。 廿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全世界的社會歷經一場「工作動機」的競賽,世上國家大體上分成「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大陣營。實行共產主義的國家認為資本家剝削了勞工,因此用威權造成齊頭的平等,迫使全國人民都拿一樣的工資,冀望人民愛國情操發生威力,每個人各獻己力貢獻家園。資本主義的國家則認為,只要提供自由市場經濟給人民,人民自然使用創意,認真工作。而努力工作的人得著財務上的報償,提升自己的生活,是社會走向均富的最佳動機。至於貧富問題,可以透過賦稅制度達到適當的調整。 經過了卅多年的競爭,這場比賽輸贏已見分曉。究其勝負根本原因,乃在工作動機。試問,大學畢業或只小學畢業,認真工作或敷衍怠惰,都拿一樣的薪水,誰還有動機要認真工作?全民不認真工作,生產力自然衰落。 給認真努力的人一些報酬,是一種高貴的動機法則。聖經固然嘉許願意主動分享給弱勢族群的愛心,但更鼓勵每個人都站在自己崗位上的負責任態度,並且以天國的應許來激勵為神而活的動機: 耶穌應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可10:29-30)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太5:11-12 ) 保羅作證說,「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7) 本期飛揚雜誌內容,探索「動機」在基督徒生活上的應用。擅長鼓勵自己,懂得運用動機法則,來燃起服事神熱誠的人是有福的。
Author: 蘇文博
October 1, 2004
禱告是靈魂呼吸,服事是靈魂運動 ●你提到「得癒」,好像說我的靈魂有病。靈魂又不是身體,怎麼會生病? 謝謝您提出這個疑問。會的,我們每個人除了有血肉之軀,及感覺、情緒的心理之外,還有更深的一層,就是我們的靈魂(spirit)。我們都會思考尋求:物質世界之外,有屬靈世界嗎?這個偉大的宇宙,到底有沒有一位造物主?祂在那裏?人死後要到哪裏去?人死真如燈滅嗎?萬一燈不滅,真的有來生,怎麼辦?我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什麼目的呢? 聖經對這些問題都有明確的解答。創世記記載,神造人的時候,「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2:7)這種從神的生命而來的活氣,就是靈魂,使我們能夠和這位愛我們的神有心靈的相通。神曾吩咐人類的始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6,17)而在亞當、夏娃聽從蛇的引誘,吃而犯罪的時候,靈魂就「死」了。 ●死了,這麼嚴重啊?他們吃禁果之後,神不是仍然和他們講話嗎? 因著他們的背叛,他們和神之間的生命關係就斷絕了。身體雖然沒死,關係卻已「死」。而始祖這種「罪性」也遺傳給所有的後代。 ●能不能說明「罪性」?罪性和罪行有什麼差別? 罪性就是作壞事、打壞主意的本性。當您把一籃美味的橘子放在孩子面前,說「你可以選一個」時,他一定自私地選那個最大、最好的果子。您把一盤糖果放在架子上,對喜歡甜食的孩子說:「飯後才可以吃。」如果你不注意,他一定想辦法在飯前就拿來吃。而當您質問他:「糖果怎麼少了兩塊?」時,他一定裝作不知道或者撒謊。 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犯罪的本性。經由這種本性所產生的行為,如偷、搶、說謊等,就是罪行。年紀愈大,人越聰明、罪行也越大。 ●這樣說來,到底是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呢? 荀子提出人性本惡,觀察到人性中確實存在著惡念、惡行這一方面。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觀察到人有良知,有同情心,有向善之念,也是確實存在的另一方面。其實聖經顯示得最清楚明白:神造人的時候,是按著祂的「形像」造的(創1:26),所以人也都有神「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4)的善性在內。可是當我們的始祖亞當違背神的吩咐,用自由意志,選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5:12) ●上帝為什麼要給人自由意志呢?祂造亞當夏娃的時候,如果不讓他們自由選擇,要他們一定選生命樹的果子,不是省掉許多麻煩嗎? 您想,如果神不給人自由意志,會怎麼樣?這位有性格、有感情的神創造了人,愛他們,希望和他們有心靈的來往,就如一位慈愛的父親嚮往和他所愛的兒女一起玩、一起歡笑;當兒女遭遇傷心、困難時,父親願意聽子女的傾訴,也願意指引他們。如果這些兒女生下來就只會陪著笑臉、畢恭畢敬地說:「爸爸好!媽媽好!我好愛您!」這樣的愛是否有價值、有意義呢?必須是兒女可選擇不理睬或敵對父母,也可選擇出自內心的敬愛而親近爸媽,這樣才有意義。所以神「不怕麻煩」地賜給人自由意志。雖然祂預知人會背叛、會犯罪,可是祂也預備了要賜給人類的拯救。 ●老實說,我不太覺得我需要被拯救。我凡事憑良心作,也作得不錯。你們為什麼說我有罪呢? 每位基督徒說人有罪時,一定包括自己在內。聖經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這裏所說「虧缺了神的榮耀」,指「矢不中的」,就是在神的標準上,箭沒有射中箭靶的紅心。「五十步笑百步」,百步雖然有罪,五十步一樣有罪。 殺人、放火、姦淫等是罪(crime),但看到別人有一支好手錶就想佔為己有,即使未偷未搶,在神的眼光中已經有了罪(SIN) 。看到別人被褒獎、得功勞時,就心存妒嫉;這種嫉妒也是罪。看到漂亮的小姐,動了淫念,雖然並未「毛手毛腳」,也犯了罪。人應當孝敬父母,但若對父母粗聲大氣,雖然事後道歉,但污點已在。輕視別人,或自覺一切成就都是靠自己的本事而得,這種驕傲也是罪。 一個人在虛心謙卑的時刻,就會察覺自己雖然沒有crimes,卻有不少的sins。我們必須承認自己在神面前有罪,祈求被赦免、潔淨;這個指示在聖經中講得非常清楚。 ●嗯,這樣說來,我也有罪囉。如何被赦罪,得到靈魂的健康呢? 幸虧神差遣祂的獨生子降世為人,一位完全無罪的神道成肉身,為了擔當世人之罪的「工價」,最後被釘在當時最殘酷死刑的十字架上,為我們流血窒息而死,第三天復活。當我們誠心誠意接受耶穌基督到心裏,向祂認罪,求祂赦免,又表示願意尊祂為主,聽從祂時,「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1:12)我們和神之間的關係便重新建立,原來死(與神隔絕)了的靈魂又重新活過來,這就是聖經所說的「新人」(弗2:15,4:24,西3:10)。不是只把不好的行為改良、改善,而是得到一個被更新的生命。 一個人決志信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最美好的祝福;因為得到永遠的生命,尋見正確的信仰對象。這和其他的宗教、哲學、佛理等,是完全不同的。 ●當我們成為基督徒後,難道就不會犯罪了嗎? 還是會犯罪。因為我們雖然得到新生命,成為新人,但是以前的生命所含的罪性仍然存在,就是「舊人」(弗4:22,西3:9)。魔鬼敵對耶穌基督,牠也不會放過信徒,牠「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求可吞喫的人。」(彼前5:8)牠會想盡辦法,引誘信徒去犯罪,使靈魂「生病」,甚至病入膏肓。這就是靈魂也需要保健的原因。但是我們裏面的新生命,能依靠聖靈的幫助,過健康、快樂的靈性生活。 ●那麼,靈魂如何保健呢? 就像我們的身體需要新鮮的空氣,靈魂需要用禱告與天父交談,有如呼吸一樣。隨時隨在,好事壞事,都可向愛我們的天父傾吐心聲,也「聆聽」祂的心意,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不住的禱告」(帖前5:17)。我們都知道,身體不能飽一頓、餓一頓,我們也需要固定地讀經。每天維持一段靈修時間,與神親近,從聖經瞭解祂的旨意,這是良好的靈魂保健。讀經的時間可任選精神最好的時刻。與飲食營養一樣,必須養成好習慣,天天實行,靈性纔能健康成長。 ●還有沒有其他的靈魂保健習慣? 信徒的事奉和傳福音就像人體的運動一樣重要。信徒若不傳福音,靈性也會衰退。自己蒙受這麼大的恩典和福氣,應當去作見證,分享給別人。另外,但我們也需要教會的同伴,可以互相鼓勵,彼此督責,有急需時伸出援手。所以固定地參加教會的崇拜,又參加小組聚會,是良好的保健習慣。若能夠找到一兩位可以知心談論,不會把您的困難失敗告訴別人、不會用鄙夷的態度批評;能用愛心說誠實話,會給您善意的建議,這種人就如千年人參,是心靈健康的大補藥。我們自己也要努力學習,能作這樣的人,成為親友寶貴的祝福。 建議: 1.請分享自己的靈性成長情況。小組討論中要有靈性較成熟的人參與,沒有批評、沒有譏笑。積極地鼓勵大家清楚重生、得到新生命,並養成良好的靈修習慣,繼續成長。 2.根據各人不同的靈性健康需求,如慕道、初信、受洗、進深等;成立有一定期限(如每週一次,共六週等)的小組,互相幫助。 3.在教會中注意找到您的:「保羅」:一 位屬靈的長輩,有疑問、困難時可請教 。 「提摩太」:一、兩位較年輕的初信者,幫助、訓練他(她)長進,將來能作善工。「巴拿巴」:幾位教會的同工,雖然有時可能意見不同,但心志相同;齊心合力,興旺福音。
Author: 鄧遜知
October 1, 2004
墨子言利 巫馬子對墨子說:「你愛天下一切人,對人們並沒有什麼好處;我不愛天下的人,卻沒有半點傷害到他們。兩者都沒有什麼效果,你為什麼認為你對,而我不對呢?」 墨子說:「現在這裡失火,一個人端水來準備澆滅它;一個人舉火添柴準備要使它燒得更旺。都還沒有產生後果,你贊成二人中的哪一個呢?」巫馬子說:「我贊成那端水之人的主意,而不贊成那舉火之人的主意。」墨子說:「這也是我的主意,而不是你的主意。」 一般而言,動機和效果是一致的,因此檢驗一個人的動機是否正確,需要看其效果。但並不等於說在效果沒有實現之前,我們無從判斷動機的好壞。 聖經告訴我們:「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他來。……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6:43-45) 基督徒應該首先從思想上淨化自己,藉著讀聖經來充實自己,用神的話語來禱告,讓它成為我們的觀念,藉著事奉將它實踐出來。當神的話語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時,我們自然就能發出基督的芬芳之氣。若不讀經少禱告卻刻意去追求有神的形像,就是捨本逐末了。 割肉相啖 齊國有兩個勇士,其中一人住在城的東郊,另一人住在城的西郊。一天,兩人偶然在路上相遇,說道:「喝兩杯怎麼樣?」酒過數巡,一個說:「還是弄點肉吧?」另一個說:「你的肉,我的肉都是肉啊,幹嘛要另外找肉呢?」於是準備好了調料,便抽刀割肉給對方吃,到死為止。 像這樣的勇敢,不如沒有好。沒有動機,行為就顯得毫無意義。勇敢本是好事,但這種沒有動機和目標的勇敢,就比沒有更糟。 聖經說:「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林前9:26)。「我們雖然在血氣中行事,卻不憑著血氣爭戰。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林後10:3-4) 我們固然凡事都可作,但不是凡事都能榮耀神。基督徒必須設立為主而活的動機,做事情就不會憑血氣,而是靠那住在我們裡面的靈。比如,我們不要像上文所述的所謂勇士一樣,徒然表現自己的勇氣;真正的勇氣應該表現在能為我們所信的真理作見證才是。
Author: 李潘燕
October 1, 2004
小傑坐在後院的雪地台階上,覺得有點冷颼颼的,他沒有靴子穿,腳上所穿的薄底球鞋已有幾個破洞,根本沒辦法保暖了。坐了將近一個鐘頭,還想不到該送什麼聖誕禮物給媽媽。他一面思量,一面搖頭落淚,「唉,即使我有什麼主意也沒用,我根本沒錢可買啊!」 自從兩年前父親過世後,他們一家四口就掙扎在生存的邊緣。媽媽已經日夜都辛勞工作,但她的微薄薪資,僅夠全家人糊口。 家裡雖沒錢,物質生活較匱乏,但至少全家人彼此相愛,同心協力。小傑有兩個姊姊,媽媽不在時,她們就負起照顧家務的責任。 兩個姊姊早已自己動手製作,預備好了送媽媽的禮物。但明天就是聖誕夜了,小傑還不知道該送什麼給媽媽。 抹乾眼淚,小傑決定到街上的各家店裡逛逛,也許可以有些主意。七歲就沒了父親,真不是滋味,身為男孩子,有時真希望有個大男人可以談談心事! 他走過一家家店,觀賞店面櫥窗的裝飾,樣樣東西都好漂亮,價錢卻貴得驚人,絕不是他能買得起的。天快黑了,他必須回家了。忽然斜陽照射的路邊好像有一個亮晶晶的小東西,他撿起來一看,原來是一枚閃亮的一毛硬幣。 小傑驚喜若狂,拿著這枚寶貴的錢幣,似乎有一股暖流通過了全身。他往前面一家店走去,但每一家店員都告訴他,一毛錢買不到任何東西,他頓時心裡涼了半截。 最後看到一家花店,他就走進去告訴店主,他有一毛錢,想買一支玫瑰花送給媽媽作聖誕禮物。店主拍拍小傑的肩膀說:「你等一等,我進去看看能幫你什麼忙。」 小傑一面等待,一面欣賞那些美麗的花,即使他是男孩,還是可以瞭解為什麼女孩都那麼喜歡花。 其他顧客都走光了,關門聲把小傑帶回現實,剩下他一個人孤伶伶地在店舖裡,有點害怕起來。 忽然,店主從後面出來,他拿著一束帶著綠葉和滿天星裝飾的十二朵長梗玫瑰,外面還繫著一個銀色的蝴蝶結。小傑目瞪口呆地看著他小心翼翼地將那束玫瑰放進一個白色漂亮的長盒子裡。 店主伸出手對小傑說:「給我一毛錢就好了。」小傑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那麼美麗名貴的玫瑰花,怎麼可能只賣一毛錢呢?店主接著解釋:「我剛好有一些玫瑰特價廉賣一毛錢,你難道不喜歡嗎?」 這回小傑毫不遲疑了,於是店主將長盒子放在他手中,送他出店門時說:「孩子,祝你聖誕快樂!」 店主回到店裡,妻子問他:「你剛剛在外面和誰說話?還有,你剛剛忙著包裝的玫瑰到哪去了?」 凝視著窗外,眨眨濕潤的眼睛,他回答:「今早,當我準備開門營業時,心裡似乎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要保留一打上好的玫瑰當特別的禮物。我當時不知是否昏了頭,真的留了一打上好的玫瑰。幾分鐘前,一個小男孩來店裡,想以一毛錢買一支玫瑰花送給他媽媽。看到他,我就想起自己多年前和他一樣,沒錢買聖誕禮物送媽媽。一位從不相識的男士,在路上叫住我,居然送我十塊錢買禮物。」 「看見那小男孩,我立刻明白早晨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意思,所以就把那一打上好的玫瑰包裝起來送給他了。」 店主和妻子緊緊相擁,走出冰天雪地的店外時,他們內心充滿了溫暖,一點也不覺寒冷。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箴3:27) 取材自英文網路文章
Author: 李潘燕
August 1, 2004
壓力是現代人生活中司空見慣,人人都經驗過的,但如果你忽視它,則可能造成多年的宿疾。接受它,並很有創意地疏導它,你便能轉化壓力為成功的契機。怎樣才能作到呢?
Author: 王克強
August 1, 2004
神啊,求你給我忍耐,我現在就要! 忍耐是中國人推崇的美德,有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但也有的忍耐是帶著苦毒與復仇,如「臥薪嘗膽,忍辱偷生」,「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然而,一般人卻常常是等不到最後關頭就「忍無可忍」了。 在某一個高速公路休息站的餐廳裡,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名碩壯的卡車司機剛點了一份午餐,這時有三名飛車黨的小混混,全身皮衣皮褲的走進來了。看到整個餐廳只有卡車司機一個人,存心要找他的碴。三個人把他的桌子團團圍住,一個人拿了他的漢堡,另一個人拿起他的薯條、最後一個喝起他的咖啡。這名卡車司機一言不發,拿著他的帳單到櫃檯去付錢。 「我看他真不像個男人。」那個最矮的混混高聲叫道。 這時算完錢的服務生氣定神閒地說:「我不確定他是不是像男人,但我看他真不像個會開卡車的司機,他剛才倒車出去時,把停車場上三輛摩托車都撞個稀爛。」 下面從四方面來談談忍耐。前三方面是說到忍耐的對象,第四點是忍耐的源頭。 對環境的忍耐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環境時,需要忍耐。但為什麼可以忍耐呢?有兩個大的心裡因素。第一是有信心,第二是有忠心。 因有信心所以忍耐。你相信當前的困境終究會改變或結束。 哥哥欺負弟弟,把弟弟壓在地上,弟弟從哥哥的背後看到爸爸悄悄地進門了,所以弟弟一聲不吭,任憑哥哥壓著,他有信心,「爸爸回來了!」一切都要改觀,爸爸一定會為他主持公道。 所以雅各書五章八節說「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主是我們的審判官,為我們伸冤報應,主既然快再來,為什麼在患難中不能忍耐?又為什麼不能情願受人的欺負呢? 有信心的忍耐,使得禱告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禱告得著信心,就可以一無掛慮了。信心不足的人,遇到困難便會退縮。 因有忠心所以忍耐。對於艱苦環境的忍耐,有時是出於忠心、職責,好像軍隊死守陣地。即使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要艱忍下去。 有一回,耶穌許多的門徒離開祂了,祂問那貼身的十二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彼得搶著說:「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 那些真正委身的,會透過仰望基督,得著生命資源,忍耐下去。 對人的忍耐 朋友、夫妻、教會的肢體之間,常常需要忍耐。當有一方在忍耐時,其實另外一方也在忍耐。我們又為什麼會對人有忍耐之心呢? 因為有愛所以忍耐。週圍的人是不是也常叫你忍無可忍?尤其是面對一個一再犯同樣錯誤的人。 孩子讀書不用心,配偶的壞習慣總不改,牧師總是犯同樣的軟弱。而你越是去忍受,就越感到難以忍受。這時怎麼辦?向神求愛心。 聖經的「愛篇」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對愛的定義,開頭與結尾竟然是「愛是恆久忍耐…凡事忍耐」。我初讀時搔頭不解。電視廣告說,愛是把飯吃光光、愛是給他一張小卡片…,這才浪漫嘛!「恆久忍耐、凡事忍耐」的愛,未免太消極了點。直至結婚後,我才體會到不懂得忍耐的人,還不懂得真愛;有愛,才有忍耐。 午夜,在歐洲一列火車上,有一名嬰孩嚎啕大哭,這火車已經走了一天一夜,每個乘客都是疲憊不堪。起初大家都在忍耐,沒有人作聲。似乎抱著孩子的父親也精神恍惚,不太在意。過了二十分鐘,這孩子的哭聲不見減弱,終於有一名紳士忍無可忍了,他從位子上站起來,走到孩子的父親面前說,「怎不讓孩子的媽一起來呢?」 哀傷的父親回答:「孩子的媽前天剛死,現在躺在隔壁行李車廂的棺材裡。」紳士對這父子的愛油然而生,自願照顧這孩子而讓父親去休息,車廂的乘客也因為憐愛,就不覺得哭聲難忍了。 對事物的忍耐 一種是收割的忍耐,另一種是得冠冕的忍耐。 收割的忍耐。我稱之為「靜」的忍耐。有時我們不要任意開始某些行動。 中東一地,農民間彼此若有嫌隙,其中一個毒計就是撒稗子種在別人剛撒下麥種的田裡。這稗子形狀像稻子,但實際是雜草。那沒有耐性的農人,在一開始就想要把稗子拔光,結果因為兩種苗很相像,把整個麥田都糟蹋了。但那聰明、有耐性的農夫,會等到兩種植物都長大要收割的時候,一起收割,再請工人把稗子和麥子分開來,麥子收到倉庫裡,稗子卻一捆一捆的拿去燒了。許多時候我們就像那不能忍耐的農夫,破壞了自己的收穫。 在山邊牧羊時,有一隻掉到山崖邊下面的石頭上,那位牧羊人等上幾天都沒去救那隻羊,等到羊的聲音叫啞了,站得腿酸了,餓得沒力了,躺在那裡奄奄一息,才爬下去把牠緊緊抱住,一步步爬上來。旁人問道:「你那麼狠心,等這麼多天才去救牠。」牧羊人回答:「其實我是忍著不去救牠。如果我立刻下去,那羊還很有體力,恐懼加上急躁,我抱牠爬上來時,牠若掙扎,兩個就都要掉到山崖下了。」 許多時候神對我們也是如此的忍耐。牧養教會時,常常覺得我是急驚風,神是慢郎中。有一句話說得好,「等候神是叫人難受的;但更叫人難過的是,懊悔當初沒有等候神。」(It may be difficult to wait on the Lord, but it is worse…
Read more
Author: 江林月嬌
August 1, 2004
六種妙訣一朝建立,心情就正面積極;九種迷思一旦破解,情緒就自然寬廣。 隨著文明的進步、社會的多元化,每個人要扮演的角色也愈來愈多,因此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某些壓力。 2004年,台灣行政院對社區心理衛生進行服務需求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有50%受訪者提出「情緒管理」,46.9%提出「壓力調適」。 從「上班族為何不快樂」、「情緒的分類與現象」、「情緒與績效的關係」、「情緒與身心症狀」、「壓力症狀的檢測法」等等壓力情緒管理(Stress & Emotional Management)課程內容中得以窺見,現代人對情緒管理重視之程度。 如何管理人的情緒宛如變化無常的氣候,心境一旦產生波動,個人會有愉快、氣憤、興奮、悲傷、焦慮、或失望……等各種不同的情緒表現。如果一個人經常有負面情緒的表現,且是持續不斷的,對個人生理健康、心理衛生、人際關係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察覺並控制情緒 1. 體察自我的情緒:時刻提醒自己「我現在的情緒如何?」學習體察自己的情緒,是跨入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2. 合宜地表達情緒:這是一門藝術,需要用心體會、揣摩、學習、實踐;更重要的是要確實應用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 3. 紓解情緒的方式:紓解情緒的方法很多,有人痛哭一場、有人找三五好友透透氣,也有人以逛街、聽音樂、整理檔案等正面的方式紓解情緒;負面的莫過於抽煙、喝酒、飆車、嗑藥……甚至自殺。紓解情緒目的是要給自己一個釐清思想的機會,凝聚能量面對未來。如果紓解情緒的方式只是為了逃避痛苦、暫時解決問題,爾後必須承受更多的難題和痛苦,就不是一個合宜的方式。 情緒管理小妙方 以下提出六個有效的情緒管理小妙方,幫助讀者從定義、轉換、改變、設定、選擇、接納中,學習作自己情緒的主人: 1. 解讀事件的真義:人無法阻止事情的發生,但可以決定事情所帶出的意義。人可以定義事出之因是「倒楣」、「麻煩」,亦可定義為「機會」、「際遇」,並且,結果常常照著人既定之假設予以成就。定義「機會」者,得著的是教訓和警惕,避免重蹈覆轍;甚至個人生命因「倒楣」、「麻煩」的「際遇」定義,轉化為「機會」使人的生命得以成長。 2. 轉換心中的情畫:研究發現,人的頭腦對數字、文字難以牢記,但對畫面卻是歷久彌新、永難忘懷。為什麼人傾向於記得往日不愉快的記憶,原因是因為人腦海中深印著惱人的情景。 面對負面情緒之情境時,學習修改腦中存留的情畫,創造正面積極有活力的記憶,是幸福人生最重要的樞紐。 從迪斯奈樂園卡通人物中,廣受大眾歡迎喜愛的「米老鼠」(Mickey Mouse)身上,我們都能看出華德迪斯奈(Walt Disney)成功地將人們最討厭的老鼠,藉著情畫的轉換成為人們歡笑快樂的象徵。 3. 改變內心的對話:您是否經驗到,當別人評論你(妳)境遇好時,但你(妳)卻自認為不好,其結果必顯出不好;當他人評斷你(妳)境遇不好時,你(妳)心裡明白是好的,其結果自然也好。 「心中的苦楚,自己知道;心裡的喜樂,外人無干。」(箴14:10)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16:9) 自我對話決定人生的品質。無論發生任何事都問自己: 「我應當如何面對、如何處理,使事件更加圓融、更加美好?」 「從這件事中,我學習到什麼功課和教訓?」 4. 設定學習楷模:所謂「物以類聚」就是由周遭交往的朋友,可看出一個人是怎樣的人。 悲觀者週遭大都是悲觀的人;樂觀者身邊多有樂觀的人;傳舌的人與「八卦」成員自然掛勾。 5. 選擇智慧的行動:根據研究顯示憂慮、壓力或緊張的情緒是來自於「秀逗」(短路,short-circuit),意即,思路中斷導致反應遲鈍、行動呆滯。 1998年全美賣座名片「親親小媽」(Stepmom),劇中繼女遭受同學欺負而哭泣時,繼母說的一句話:「要嘛!抱頭大哭;要嘛!幹點事兒!(Either cry or…
Read more
Author: 編輯室
August 1, 2004
賣雞蛋買鋼琴?想的美!桃心木紅鋼琴?奇遇記! 仁新年輕時,在聖路易一家鋼琴公司做銷售員。他們經常在各小鎮的報紙刊登廣告,有人回應要購買時,他們就會將鋼琴裝上卡車,載去當地那些人家裡。 每當他們在中西部棉花小鎮上做廣告時,總會收到一張明信片,上面說「請送一架紅色桃心木的鋼琴來給我的小孫女,我可以用賣雞蛋的錢每月付$10元給你們。」 每月只付$10元?他們當然不可能以這樣的價碼出售那麼貴重的鋼琴,所以就不理會她的明信片。 有一天,仁新剛好在那一帶運送鋼琴。存著一絲好奇心,就跑去看看老婦人的家,果然如他所料,她住在棉花田中間的破舊小茅屋裡,地上非常髒,屋裡到處有雞跑來跑去,很明顯她當然不夠資格用信用卡賒帳。而她的小孫女光著腳丫,穿著一件飼料布袋改製的衣服。 他向老婦表明,鋼琴公司實在不能將新鋼琴以每月$10元分期付款賣給她,請不要每次看到公司的廣告就寄明信片來了。顯然他的表明沒有奏效,老婦每六個星期一看到鋼琴廣告,還是寄一封明信片來,堅決要全新的紅色桃心木鋼琴,並發誓她每個月一定會按時付$10元,絕不賴帳。 幾年以後,仁新擁有了自己的鋼琴公司,當他在那地區作廣告時,那老婦人的明信片仍不斷地寄去,經年累月地,他還是不理睬她。 有一天他又到了那一帶地方,卡車裡有一架全新的紅色桃心木鋼琴。這次仁新忽然心血來潮,將卡車開到那老婦家,告訴她願意接受她每個月$10元免利息的分期付款,她只要以五十二次付清即可。於是將鋼琴搬進她家,再三叮嚀她和小孫女千萬不要讓小雞靠近鋼琴。離去時心裡很清楚明白,自己白白丟了一架鋼琴。 但款項真的按時寄來,終於以五十二次完全付清了,真是不可思議! 廿年來,他幾乎將這件事完全忘記了。有一天,他到曼菲斯去辦事情,在碼頭的假日旅館晚餐後,坐在吧檯上喝一杯餐後酒。聽到後面傳來美妙的鋼琴奏樂,轉頭一看,一位可愛的妙齡女郎正在一部很漂亮的三角鋼琴前彈奏。 仁新自己對鋼琴彈奏也略有造詣,卻從未聽過這麼精湛的彈奏技巧。於是拿著杯子移到她旁邊的桌子坐下,以便仔細聆賞。中場休息時,她走到他的桌旁坐下。 「你不就是多年前賣鋼琴給我祖母的人嗎?」 他一時愣住了,她開始向他細訴原委。仁新終於想起了當年那老婦人之事,啊!原來她就是那個衣衫襤褸的光腳小女孩。 她說她的名字叫愛麗,又說因為祖母沒錢請老師教她彈琴,她只好以聽收音機的方式自己學習。在教會和學校彈琴,贏得無數獎牌,又得到一份音樂獎學金深造。畢業後,嫁給一位在曼菲斯的律師,他為她買了這架漂亮的三角大鋼琴。 他忽然想起了什麼,就說:「愛麗,這裡有一點暗,我看不清楚那鋼琴到底是什麼顏色呢?」 「它是紅色桃心木的。」她說:「怎麼了?」 仁新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心裡想,愛麗可明白紅色桃心木鋼琴的特殊意義嗎?她祖母在沒人願意以那麼低價出售任何一架鋼琴給她時,還堅持一定要買那架昂貴的紅色桃心木鋼琴。那是怎樣的一種信心和勇氣啊! 當年穿著破舊飼料布袋裝的窮苦小女孩,今日蛻變成美麗高貴、在音樂方面擁有非凡造詣的女士,她自己一定也難以想像! 但仁新完全瞭解是怎麼一回事,他的喉嚨不禁哽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