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掀開王牌的時刻

復活,改變歷史軌跡的一張王牌。 祂不在這裡,照祂所說的,已經復活了。(太28:6) 一個木匠和十二個門徒,一個傳道者和十二個學生,一個神僕和十二個工人,一個領袖和十二個跟隨者,加起來能帶給羅馬帝國多深刻的印象? 羅馬的華爾街第一個會問,他們推出什麼革命性的產品?羅馬的好萊塢之焦點問題是,他們的主角有什麼超凡的魅力?羅馬的國會山莊想知道的是,他們享有多少選民支持?羅馬的調查局偵查的主要內容是,他們徵召訓練了多少軍隊?羅馬的哈佛大學會問,他們提出了什麼新的理論? 何方神聖? 報告書拷貝了幾份,送達國家安全會議的每一個成員,有華爾街的總裁、好萊塢製片公會會長、國會山莊議長、調查局局長和哈佛大學的董事。公元三十年猶太人逾越節的第三天,正本送達羅馬首都白宮的一間圓桌辦公室── 拿撒勒教黨的頭目耶穌: 家世──平凡的勞工,木匠之子。 童年──在他鄉異國埃及漂泊。 故鄉──籍籍無名的偏僻小鎮拿撒勒。 民族──邊陲小省,猶太。 教育──無任何傲人的學位頭銜。 財務──沒有基金會支持。 見聞──從未環遊世界。 門徒──十二個不學無術的小民。 年齡──三十三歲英年早逝。 結局──被判死刑,與強盜同釘十字架。 不足為懼的無知小民? 這份報告讀完,安全會議的成員沒有一個人的眉頭皺一下,他們一致同意耶路撒冷日報太過小題大作,一個死刑犯釘十字架哪值得大作文章?巡撫彼拉多何必為一個窮鄉僻壤的傳道者大驚小怪?沒有人認為斬掉了獅子的頭,剩下的十二隻小手小腳,有什麼本事可以在廣大的羅馬帝國疆域引動一絲小小的漣漪? 耶路撒冷的一間閣樓上,藏了十個沮喪的使徒。眼裡的血絲見證他們兩夜沒得好睡,緊鎖的大門和厚密的布簾,是所能想到,躲避大祭司爪牙的惟一有效方法。膝蓋發抖,心情鬱悶。天國夢突然被三天前──星期四晚上的客西馬尼園之逮捕所驚散。 不需要羅馬的一紙報告,你也可以斷定這一小撮人,不可能改變歷史的軌跡──困惑、懼怕、粗糙的手、濃厚的鄉下口音,與權勢絕緣、沒錢、未受教育的加利利漁夫。不必等到明年,今天你就可以為他們蓋棺論定。 復活的奧祕 且慢。上主的手底仍掌握了一張王牌。 只等歷史轉進最黑暗的時刻,祂要點燃明亮的晨星。只等絕望跌到最深的谷底,祂要引爆希望的火苗。只等憂愁低沉到快要窒息的程度,祂要釋放喜樂的水閘。只等死亡已是不爭的事實,祂要掀開幕簾,命令天使吹響號筒,把聚光燈的焦點集中在復活的基督。 門是關著的。復活的基督來站在當中。(約20:19-23) 臉是憂愁的。復活的基督祝福說,願你們平安。 心是沮喪的。復活的基督鼓勵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怎樣差遣你們。 靈是低沉的。復活的基督吹氣說,你們受聖靈。 眼是迷糊的。復活的基督託付說,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 羅馬華爾街的投資公司作夢也想不到的神蹟發生了──這一小撮凡人,找到了遺失的一塊拼圖,尋著了歷史河洛圖的密碼。復活這塊圖片一旦納入救恩的藍圖,道成肉身,神蹟、受難、赦罪……互相連絡成完整的美麗圖畫。 雙眼目擊復活基督之人、吸入復活的主那呼出之靈氣的人、受猶大支派獅子所差派的人、被明亮的晨星祝福過的人,即將推門而出,以和平的手段,引燃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場革命── 產品?赦罪的十架救恩。 魅力?復活的耶穌基督。 選民?猶太人和外邦人。 軍隊?天國的老幼信徒。 理論?因信稱義的福音。 兩千年後的紐約華爾街沒人敢仿冒這產品,好萊塢敬佩這位超級巨星,華盛頓的國會山莊從未擁有這麼多的信徒,調查局自知招不到這麼多的志願軍,哈佛大學嘆服因信稱義的理論。 上主的手裡,掀開著一張王牌:復活!

仁慈無價

一個家境窮困的小男孩,靠著挨家挨戶兜售小物品來賺取些許學費。有一天他肚子很餓,發現自己只剩下一毛錢,他決定敲一家門要飯。 然而當那位可愛的妙齡女子打開門時,他失去了要飯的勇氣,只說要一杯水喝,那女子心想,他一定餓壞了,所以倒了一大杯牛奶給他。他慢慢地喝下去,問道:「我應給妳多少錢?」 「一毛錢也不必。」她回答:「母親常教導我們,絕不可因仁慈善行接受金錢回報。」 他說:「那我真不知該如何感謝妳了。」當柯豪爾離開那家時,他不但身體健壯起來,連原本想放棄對神和對人的信心,也同樣堅強起來。 多年以後,當年那妙齡女子患了非常嚴重的病,小鎮當地的醫生束手無策,他們將她轉介到大城市的醫院裡。醫院立刻召集專家一起研究她罕有的病例。 這時,年輕的柯豪爾醫生也被召來會診,當聽說她來自他故鄉的同一個小鎮時,他特地跑到她的病房去看看。一到病房,他立刻認出了她,回到顧問醫師室時,他決心一定要盡一切力量醫治她的病,從那天開始,他花了額外的心力為她治療。 經過長久的奮鬥,她的病終於有了起色,可以出院回家休養了。柯醫生要求醫院的財務部門將她的賬單交給他過目一下,他看了以後,在賬單上批了幾個字,於是財務部便將賬單送去她的病房。 她幾乎不敢打開賬單看,因為她知道那數字一定非常龐大,是她畢生都難以還清的,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打開來看,賬單邊緣上寫了幾個字,「一切醫療費已由一杯牛奶付清。」結尾的簽名是柯毫爾醫師。 她臉上淌著淚水,滿心喜樂地感謝神說:「上帝啊,你的大愛通過人的心和人的手顯現出來,感謝你!」 (真實故事,取材自英文網路文章)

施比受更為有福

神祝福樂善好施的國家,豈是偶然! 美國科技發達,國富民強,攻打阿富汗,伊拉克,發射的飛彈是由電腦控制,人造衛星定位,所以準確度高,幾乎彈無虛發。戰場雖距離美國本土有大半個地球之遠,而且是山區和沙漠,易守難攻,但有航空母艦運載飛機飛彈,就能完全主動,甚至雷霆萬鈞,勢如破竹,讓對手毫無招架之力。 在太空方面,火星探測車準確降落火星,能把數百萬哩外的火星景觀清晰的送回地球,也令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難怪布希總統豪情萬丈,準備撥款數億美元,再上月球。 貧富懸殊 然而美國是否真的如此富裕, 能在軍事和太空上如此花費?公元2004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反對黨特別指出當前美國嚴重的經濟問題,例如預算赤字龐大、失業率高、學校教育經費不足、快破產的加州、無家可歸的人多等等。美國有無家可歸的人,真是不可思議。看電視節目「富翁與名人」(Rich and Famous) 介紹美國有錢人享受的奢華生活,再看電視新聞照出那些在十字路口當街要錢,和晚上睡在公園板凳或街上的人,真令人不敢相信是同一個美國。 所以美國有富足的一面,也有貧窮的一面,只是為什麼貧富懸殊在美國沒有社會主義所擔心的社會問題?為什麼自由競爭的經濟政策不易在其他國家推行? 樂善好施的國家 美國的確是財富不均,有年薪數十百萬的人,也有靠救濟金生活的人。沒有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發生,主要是因為大多數人願意回饋社會,幫助窮人。比如說,樂意捐款給教會和慈善機構;公司鼓勵員工從薪水自動扣除樂捐,公司也對等或加倍捐款;遺產捐給社會,不留給子孫。非法移民沒錢看病能享免費,還可領救濟金;為幫助外國人,怕語言不通沒幫助到人,政府還請外語人才,負責幫助他們申請救濟金;給外國學生獎學金讀書等等。 許多入籍美國的人,看到納稅的錢用於救濟外國人都憤憤不平,認為美國人太笨,太容易被騙。的確,在其他國家那裡會看到這些情形呢?但為什麼美國人要這麼做? 從聖經了解美國 今天美國提倡宗教自由,把基督教趕出學校,課堂內不准禱告, 也不准教聖經,因此我們很容易忽略聖經對美國的影響。然而美國是以基督教立國,早期的大學是為學習聖經而設,加上兩百年來,教會主日學的勤奮教導,潛移默化下,很多非基督徒的思考和經濟行為深受聖經的影響。從聖經來了解美國,就可以知道美國人會這樣做,其實是很自然的。 箴言說:「富戶窮人,在世相遇,都為耶和華所造。」(箴22:2)。 所以,財富是神賜的。世上有富人也有窮人,是創造者的本意。窮人與富人在神的眼中完全平等,這是聖經教導處理貧富問題的基本原則。 財富不足以恃 財富是神賜的,所以就像「大風吹」,錢財是會轉移的。富人一夜之間,生意失敗,一貧如洗;窮人瞬間致富,萬貫家財,的確令人困惑,但卻是真理。中國有句話, 描述的非常貼切,「人有兩條腿, 錢有四條腿。」兩條腿怎麼跑得過四條腿,所以追錢不易,守錢也困難,而錢來時要躲也躲不掉。因此,深諳此理的人無不明白,錢不能看作是自己的,它不是人的依靠,也不是人的驕傲。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曾深深為擁有強大的巴比倫而驕傲。他說,「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麼?」然而這話在王口中尚未說完,有聲音從天降下,說,「尼布甲尼撒王阿,有話對你說,你的國位離開你了。你必被趕出離開世人,與野地的獸同居,喫草如牛,且要經過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結果,當時這話就應驗在尼布甲尼撒的身上。「他被趕出離開世人,喫草如牛,身被天露滴濕,頭髮長長,好像鷹毛,指甲長長,如同鳥爪。」(但4:30-33) 尼布甲尼撒的經歷,足以警戒世人,「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申8:18) 所以,對錢財人不必太執著,誰知道錢明天還在不在呢? 我們知道了錢財的正確來源,但「富戶窮人在世相遇,都為耶和華所造。」更要注意的是,窮人與富人在神的眼中完全平等……換句話說,窮人也許一無所有,但他們在世上有一個重要的盟友──神。猶太人說的更透徹:「窮人也是神的兒子,所以我們要幫助窮人。」 羅馬的總督曾問猶太人,「假如你們的神愛窮人,為什麼祂不幫助他們呢?」猶太的拉比回答說,「所以我們可以藉著幫助窮人,死後不會受到懲罰。」 「恰恰相反,」羅馬總督說,「幫助窮人,死後才應受到懲罰。我給你一個比喻證明:假如有一個國王,他對一個僕人大發脾氣,並把他下入獄,下令不准給他食物和水。而有一個人,卻送食物和水給他,如果國王知道了,不會處罰這人嗎?」 拉比回答說,「我也以一個比喻回答你:假如有一個國王,他對一個兒子大發脾氣,把兒子下入獄裡,並下令不准給他食物和水,而有一個人卻送給他食物和水,如果國王知道了,不會獎賞這人嗎?」 神眷顧窮人 所以,對窮人不能等閒視之,聖經說的很明白,「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19:17) 耶穌更是直接了當地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阿、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喫,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35-40),神是眷顧窮人的。 可是有人又說,「幫助窮人可以,何必用到外國人身上呢?」既然要幫助人,為什麼不選擇幫助的對象呢?其實,在神眼裡,是沒有外國人和本國人的。神要我們幫助窮人的時候,要樂意的給,不計較,也不愁煩,「你總要給他,給他的時候,心裡不可愁煩,因耶和華你的神必在你這一切所行的,並你手裡所辦的事上、賜福與你。」(申15:10) 不圖回報 一個有錢的商人,看到鎮上一個拉比生活窮困,就偷偷留了些錢給他,讓他的家人日子可以過得好些。不久,這商人就很驚訝的發現,他給拉比越多,他也越富有。 於是商人想,拉比的老師是一位很有名的拉比,假如濟助拉比就能賺這麼多錢,那濟助他的老師豈不是賺更多嗎?所以他就去找拉比的老師,並給拉比的老師一大筆錢。但是與他預期的恰恰相反,他從此開始走霉運,生意也賠錢。在很短的時間內,虧損累累,最後傾家蕩產,一貧如洗。在困惑,失望,無可奈何之下,他去找拉比,要求拉比給他一個解釋。 拉比說,「當你濟助我的時候,你並不計較給的是誰。所以神也報償給你,也不計較你是誰。可是當你圖謀回報,計較給的是誰時, 神也一樣。」 每個國家都有樂意幫助窮人的善人,可是要一個國家大多數人樂善好施,並慷慨解囊給外國人,卻需要宗教的力量。聖經的特點是強調神與窮人同在,因此對人的經濟行為影響深遠。美國以基督教為本,樂意慷慨解囊,兩百年來神多加祝福,豈是偶然的呢!

藍緞帶的榮譽

一句由衷的讚譽可改變人的一生。 有一天,一位在波士頓的老師突發奇想,決定給她高中畢業班學生個別的讚譽,告訴他們每一位都很重要,各有各的特色。她每次叫一位學生到全班的前面來,首先她告訴大家這位同學對她和對全班有怎樣的貢獻,然後她將一條藍緞帶掛在這位學生的胸襟前,緞帶上寫著燙金的字:「我對世界有獨特的貢獻。」 後來這位老師決定在班上實行一個讚譽行動計劃,看看這種讚譽行動對社區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她發給每位學生另外三條藍緞帶,並指示他們出去擴展這種讚譽行動,然後追蹤結果,看看誰給誰什麼讚譽,一個星期後回到班上來報告。 班上一位同學跑去找附近一家公司的年輕經理,表達對他的讚譽,謝謝他幫助自己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並送他一條藍緞帶掛在襯衫上。然後,交給他另外兩條緞帶,告訴他「我們班上正實行一個讚譽行動計劃,我希望你去找一個你要表達讚譽的對象,送他一條藍緞帶,並將另一條交給他,請他去交給另一位他想表達讚譽的人,讓這個讚譽行動繼續下去,最後再把整個事件的經過情況告訴我。」 後來這年輕經理去找他的上司,那是一個公司同事們認為很容易慍怒的人。他們坐下來後,他告訴對方,他十分敬佩他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天才。 這位上司驚訝萬分。年輕的經理又問他是否願意接受這藍緞帶,並為他掛上?上司說:「當然好啊!」年輕的經理拿出藍緞帶,掛在他上司西裝外套的胸襟上,又給他另外一條緞帶,說:「請你幫我一個忙,將這另外一條緞帶傳給你希望給予讚譽的人。起初送我這些緞帶的年輕男孩,是因為他學校施行這個讚譽行動計劃,我們希望這行動一直傳遞下去,而且能發現它對人們有什麼神奇的影響。」 那天晚上,這上司回到家,請他十三歲的兒子和他一起坐下,他說:「今天在我生命中發生了一件難以置信的事,我們公司一位年輕的經理居然來告訴我,他很敬佩我,並給我一條藍緞帶,稱讚我是個很有創意的天才。你想想看,他居然認為我是有創意的天才!然後他將上面寫著「我對世界有獨特的貢獻」這藍緞帶掛上我外套的胸襟。他又給我一條額外的緞帶,要我去找一位我想表達讚許的人。 駕車回家的路上,我開始考慮到底我要向誰表達心意,送給他這藍緞帶,於是我想到你,我決定將它送給你。 以往我一天到晚緊張忙碌,回到家也沒多花時間關心你,有時還向你咆哮,說你在學校的成績不夠好,房間又不收拾,亂得一塌糊塗。但今晚我只想和你坐在一起,讓你知道你在我心目中的非凡意義。除了你母親以外,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實在是個好孩子,我愛你。」 驚喜萬分的孩子開始不斷地啜泣,哭個不停,整個身軀都在顫抖。片刻後抬起頭來,淚眼婆娑地對他父親說:「我本來計劃明天要自殺,爹地,我以為你根本不愛我,也不在乎我,現在我明白了….」 (取材自網路文章) 編註: 上帝說:「我看你為寶為尊,我愛你。」 (賽43:4)在上帝的眼中,每個人都是無價之寶。為了愛你,祂甚至願意為你捨命(約3:16)。祂捨己的愛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智者的樂歌

聖經舊約:「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17:22) 快樂與悲傷兩者讓人選擇時,正常人都會選擇前者。 然而,何為快樂? 有人說快樂是有選擇的自由。 有人說快樂是在某時某刻某地點的一種心理滿足。 也有人說快樂是金錢、是名譽、是成功、是勝利、是權威,是創作後的一種懶散。   更有人說快樂是上帝賜予的,但上帝留了一手,沒賜給人類尋找快樂的方法。 身兼藝術家與演說家的「快樂作家」安德魯馬修斯(Andrew Matthews) 1988年以《我變快樂了》(Being Happy!)一書贏得百萬冊暢銷書作者頭銜,他在《跟隨你的心》(Follow Your Heart)一書中,以正面積極的處世態度提出:「快樂是來自真正的參與,挑戰自己,出於心甘情願,並非情不得已。」 喜樂與快樂 希臘的哲學家說:「人是追求快樂的動物。」人在七情的人生──喜、怒、哀、懼、愛、惡、慾──賣力演出,有時喜怒哀樂、有時酸甜苦辣。 喜,意即歡喜、快樂的情感;樂有許多種,其中快樂與喜樂,兩者截然不同。 快樂是外來的接觸,眼鼻耳口受到刺激就產生快樂。快樂的指標就是微笑;快樂只有在與人分享的時候,才顯出它的真正本質。 快樂有別於喜樂,「喜從天降」、「喜笑眉開」、「喜氣洋洋」是從內裡散發出來的;是奪也奪不去、偷也偷不走的。喜樂取決於人心而非環境。聖經說,心中的喜樂是沒有人能奪去。(約16:22) 喜樂是聖靈的果子,不受任何發生的好事或歹事影響;喜樂也絕不因環境的改變而消散殆滯。 快樂公式 近年心理學家們致力於發掘快樂,研究結果發現:快樂與兩性、地域和文化差異等因素息息相關。 英國職業心理學家卡樂‧羅薇(Carol Rothwell)聲稱她已鎖定了一個簡單的「快樂公式」:P+(5×E)+(3×H)P代表「個人特質」:包括外表長相、價值觀、世界觀、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等。 E代表「存在需求」(existence needs):人際關係、健康的狀況、財務的穩定度……都分列於此一項目。 H代表「幽默感」(sense of humor);雄心、自尊心、期望值、幽默感都可涵蓋其中。 這簡單的公式幾乎把影響快樂最重要的生命元素都含括在內了。然而,快樂還並不是這麼簡單的東西;此一研究發現,男性的優先順序表中,認為「談戀愛」是很重要的,竟然比女性高出許多,男女重視比例分別為20%和14%。 對男性來說,最快樂的事除了談戀愛外,還有歡渡假期、擁有優質性生活和傑出的運動表現。 讓女性快樂的兩件事分別是,與家人共渡時光、享受豔陽下美味餐點;明顯高於談戀愛。 這項在英國的研究發現,金錢非快樂之源;反而認為談戀愛比贏錢或繼承財富更令人快樂。倫敦市民對愛情的評估比全英國的平均數高出兩倍。 事實上,無論是幸福、是快樂都只是行動過程中的附帶產物而已,其本身並無價值;在歷鍊過程中所增進的德性與德行,才能夠真正叫人幸福。 心理學家指出:一個被愛與懂得愛人的人是幸福快樂的。愛成了快樂的泉源,愛之所在即是樂園,愛人和被愛,都能使人充滿快樂愉悅之感。 知足常樂 「聖誕快樂」、「新年快樂」、「生日快樂」等賀詞,在在顯示快樂是人人喜愛,並且希望得到的福份。然而,哪些快樂是正當的快樂呢? 聖經中提到榮耀上帝的快樂,就是正當的快樂。「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太5:11~12)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4:4)要學習放手,謙卑的承認許多事物不在我們的掌控下;盡力而為,相信上帝必然按祂崇高的旨意成就。 蘇格拉底 (Socrates,…
Read more

視野座標

● Every man takes the limits of his own field of vision for the limits of the world. Schopenhauer 人都是以自己視野的範圍來界定世界的大小。 ● If you look at life one way, there is always cause for alarm. Elizabeth Bowen 如果單從一個角度觀察人生,隱憂就會揮之不去。 ● There is…
Read more

別具慧眼

去年十二月初的兩個禮拜,我到羅馬去教了兩門神學課程。有四十多位義大利各地有心事奉的弟兄姊妹來接受裝備。期間蒙羅馬教會會友接待,並帶我參觀了羅馬的名勝古蹟。凱旋門和圓形鬥獸場如今仍然屹立,見證羅馬帝國確實是二千多年前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霸主。羅馬古城的模型原圖確實是雄偉壯觀,傲視當時的地中海,軍、政、經都是無可匹敵的! 但今天的意大利淪落為二流國家,羅馬的市容破舊,居民也喪失了意氣風發的自信心,街口常有攤販及扒手,沒什麼現代化的工業,只倚靠川流不息的觀光客之消費,來支撐羅馬的經濟。從輝煌的帝國到今天的意大利,是一首興衰的史詩,令人嘆息。 羅馬帝國興盛的原因是她的武力,打敗了迦太基和希臘以後,所向無敵。也許武功太興盛了,種下了帝國衰落的原因──她的視野座標只集中在武功,而不是品德和信仰的建造,以拳頭征服人的國家,是不可能長存的。 耶穌基督所看見的是另一種視野座標──祂看見了用救贖大愛,來建造永存不朽之屬靈國度的可能性。祂依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感力,以品德感化人的國度是永遠長存的。只要看看這個簡單的事實──現在世上有多少人記得與耶穌同時代的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名字?若不是聖經提起,恐怕知道他名字的人只剩專攻歷史的少數學者。但今天誰人不知耶穌基督的尊名,自由世界何處沒有祂的十字架? 馬太福音五章五節,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裡教導我們說,溫柔的人有福了,他們必承受地土。祂所指的就是屬靈國度的高貴特質。原本舊約的約書亞這名字,就是新約的耶穌這名。三千四百年前約書亞用武力征服了巴勒斯坦(迦南地),承受了地土,儼然是當時的征服者。可惜約書亞的征服也只維持了一段歷史。耶穌基督指出,溫柔比拳頭更有征服力,祂以十字架捨身流血的大愛,感化了無數人來歸依祂,所建設的屬靈國度是永垂不朽的。 一個人的視野座標一旦轉換,有趣的事就發生了── ● 同理心 就是一個人學會用別人的心情,來感受發生在他身上的處境。 ● 捨己 就是一個人發現,忘我比自私更具有贏得人心的威力。 ● 敬畏神 就是一個人看見遵照神所擬訂的法則,而不是個人的喜好來行事,是幸福的最佳保證。 ● 奉獻 就是一個人覺悟到,人生最大的意義不在賺取財富,而是事奉神。 ● 饒恕 就是一個人感戴耶穌的赦罪之恩,決心原諒仇敵,而不是報復,因此邁向心靈的自由釋放。 ● 悔改 就是一個人願意放棄屬肉體的生命,來得屬靈性的生命。 ● 順服 就是一個人樂意行在神的帶領和旨意,勝過運用個人智慧所作的抉擇。 耶穌稱上述視野座標轉換的人為「新造的人」,擁有豐盛生命的人。這種轉換的過程,其實很簡單,「相信耶穌」,「遵行聖經的話」這兩個祕訣,就可以打開你心靈的視窗,完成視野座標的轉換。

心眼新眼

1981年來美進修時為了繳報告,花了一百多美金買了個電動打字機,抱著投資的心理,心想雖所費不貲,但這可是符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原則,說不定用得好,這「兄弟」(Brothers)電打還真會跟著自己一輩子哪。誰知學位還沒拿到,寫報告的「利器」新秀──電腦就毫不客氣地將電打一腳踢開,短短的三五年之間,在校園中就完全取代了電動打字機。 這還沒完呢!本以為就像計算機(calculator)取代算盤,電腦也不過就是大型的電子計算機,快速代行一些繁複瑣碎的運算功能罷了。誰知個人電腦(PC)出爐後,人類的行為模式從此整個被顛覆了。 廿年後的今天,高科技幾乎在各個行業中都造成工作型態上的改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誰會想到不過將十進位變換為二進位的一個運用,造成的影響居然可以「顛覆」所有人的生活型態? 任何型態的變化、創作、突破、轉型,或視野座標的轉換等,都有可能造成人在生活型態或行為模式上的改變,有些改變程度較深,甚至會挑戰傳統的思維。但無論程度是深是淺,可以肯定的是:適應生活與思想模式的快速變化已成為廿一世紀人類的必修課。在人類歷史中,已有許多先知先覺先行動的開路先鋒,或許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先學一些功課。 美國現代舞蹈之母 十七歲的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第一次去觀賞心儀已久的聖丹妮絲(Ruth St. Denis)帶著東方神秘色彩的舞蹈。瑪莎仔細地望著舞台上聖丹妮絲的動作、眼神、與舞衣,她知道自己的一生將與舞蹈成為結下不解之緣。 雖然比一般人都起步得晚,但葛蘭姆很快地就展現出她在肢體動作與空間感方面的才華,十年的習舞就已追上同儕,並成為舞團中的台柱和教練。 不但在舞台上被認可,葛蘭姆也將舞蹈正式帶入學院。但對接近三十歲的葛蘭姆而言,肢體語言只是一個工具,雖然她的舞蹈技巧已超越一般同行的水準,但是卻苦於無法將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感受,透過傳統貴族式的芭蕾舞蹈表達出來。因此葛蘭姆進入人生的一個極具挑戰的景況──如何改變舊有的思考與表達的模式。 葛蘭姆花了另一個十年來揣摩,如何創作出一套更能表達現代人感受的肢體語言。另外她也拓展出相關領域的瞭解,特別是在音樂上,開創了為舞蹈而作曲的先例。為了創作出屬於美國文化的舞蹈,她花費了許多時間到美國各地旅行,而體驗出印地安人的生活與心境,這些經驗都成為她後來編舞的最大靈感來源。 有人說瑪莎葛蘭姆對舞蹈的貢獻,就是把觀眾從「欣賞舞蹈」帶入「思考人生」,將舞蹈的視野提升到更高的座標。因而被推崇為美國現代舞蹈之母(註1), 導路先鋒 以提出「多重智商」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而聞名的哈佛大學人類成長學教授郝爾嘉納(Howard Gardner),曾研究廿世紀七位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他們的創作如何改變了許多人的思考和表達方式(註2)。 嘉納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些挑戰傳統思維與形式,開拓新疆界的傑出人物,雖然才智各不相同,但卻具有五個共同的特徵: 赤子之心:最單純的人往往最容易看見問題的核心。 專長所在:在自己最專長或熟悉的領域中嘗試改變或突破,較容易成功。 時機配合:所謂「時勢造英雄」,環境往往是最有效的催化劑。 愛的支持:在嘗試改變當中,身旁若有人鼓勵、支持和討論,過程將會更順利。 肯付代價:當衡量改變所帶來的結果是值得的時候,個人的犧牲往往在所難免。 基督徒的福氣 但在此我不得不說,有一群人是非常有福的,就是基督徒。 在人類歷史中,影響人「行為與思考座標轉換」最大又最深遠的,就是耶穌。是祂將人類從「律法時代」帶入「恩典時代」。 因此,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一定是經驗過「心靈視野座標」改變的人,用基督徒常用的形容詞就是「重生」的經歷。這樣的經歷使人對行為與思想模式的改變有第一手的經驗,因此對自己的成長與改變有信心,有期待。而這些特徵與嘉納教授的研究結果也相互輝映。 赤子之心 將物理世界從「絕對論」帶入「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自小對自然界中的物體就很有興趣,他在自傳中提到,他所探究的事情其實都是他在孩童時期就開始思索的。 也由於他前半生投入物理的研究,在後半生就對人、哲學和信仰有更多的學習與思考。愛因斯坦因而建議著名的人類教育學家匹葉杰(Piaget)針對孩童時期的心智成長(cognitive development)做深入的研究(註3)。匹葉杰接受了愛因斯坦的建議,後來也成為這個領域的開山祖師。 孩童的心充滿好奇並且極其開放和柔軟。耶穌曾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18:3)一個成年人若在豐富的人生智慧之外,仍能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對未來存有期盼和夢想,就很容易在平凡瑣碎的事物中看見不平凡的真理。 專長所在 能夠創作成功,或轉型成功的人,通常對所做的事「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將基督徒的思維從「地球為宇宙中心」帶入「地球非宇宙中心」理論的哥白尼(Nicholas Copernicus),同時精通數學、天文、醫學與神學。 與哥白尼同樣生長在十五~十六世紀,將「因行為稱義」帶入「因信心稱義」的馬丁路德,13歲就開始在大學中學習法律,21歲時在一個類似使徒保羅的經歷中決定成為修道院士。大約30歲左右在教學與研究中悟出「因信稱義」,突破了一千多年來的基督徒思想和行為模式(註4)。 時機配合 改變或開創新方向最好的時機是在覺得有欠缺,或與別人想法與做法有相當差距的時候。但許多轉型或創作成功的人,他們卻都坦承,在過程中,有許多事情配合的完美,與想法的產生都是超過自己所能想像的,是很神秘且奇妙的經歷。以賽亞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賽40:31)神的恩惠具關鍵性的地位。 愛的支持…
Read more

每天收入$80,000+

如果有一位銀行經理對你說:「我每天早上銀行開業時,將八萬六千四百元存入你的銀行戶口,每天晚上結束營業時,把你用剩下的款項取回,不准透支,也不能存到明天。如果你沒有好好地使用存在你帳戶的金錢,後果要自己負責。」你會怎樣做呢?答案是很明顯的:要把那八萬多塊錢全部取出,並運用智慧,作最明智的投資,以便得到最大的回報。 是的,這間銀行的經理叫上帝,祂放進我們帳戶的金錢叫時間。每天我們都從上帝手中得到八萬六千四百秒。不可以多取,用剩的也不能留到明天。人人平等,無論是貧富智愚,都有同等數目的進帳。問題是我們應如何使用這一筆大數目的金錢? 電視機播放一個有獎比賽節目:兩隊人參賽,每隊兩人。他們站在超級市場,要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採購的工作。裁判計算他們放在手推車內物品的價值,拿到最高總值物品的一隊得勝。得勝的關鍵顯然是要行動敏捷,且做智慧的選擇,不花時間精力在價值微小的物品上。 有人把八萬多塊錢全部投資在股票上,每天提早起床,打開電腦以便獲知早已開業之東京、台北的股票行情。晚上則留意華爾街的行情,並計算自己投資的得失。股票上升時,樂不可支;股票下跌,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時,則怨天尤人、悶悶不樂。 有智慧的人不會把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內。他們將那八萬多塊錢投資在不同的項目中,這些項目除了學業、事業、睡覺之外,還包括家庭、社會、教會、靈修等。他們注重永生,將金錢投資在有永恆價值的事情上。 不要輕忽一小時,不少人的工資是以小時來計算的;不要輕忽一分鐘,可能就這一分鐘之差,你就趕不上這一班飛機或火車,而吃了閉門羹;也不要輕忽一秒鐘,祇要多一秒鐘,就可以避免一件意外事故的發生;不要輕忽十分之一秒,祇要快這麼一點點,便可以奪下奧運會的金牌;不要輕忽百分之一秒,拍照時如果曝光時間多了這麼一點,照片就會模糊不清。 昨天是逝水和回憶,明天是願景和盼望,祇有今天才是可以掌握的實體,和可以享用的時刻。昨天是已經註銷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兌現的期票,祇有今天才是隨時可以使用的現鈔。 願我們珍惜每天收到的八萬六千四百塊錢,作智慧的投資,得到永恆的回報。 當地上帳戶結束,作總結算時,能享有「不枉此生」的安慰,得到「又忠心又良善之僕人」的稱讚,那該多好呢!

相會在故事裡

以前上學,規定要理很短的頭髮。有一個同學,為了要看起來像大人,週末假日就穿西裝戴假髮,讓人看不出是學生。多年不見,最近看到他滿頭烏黑的頭髮,不顯老態,不禁問他頭髮是不是真的。他笑了笑說,「頭髮倒是真的,但卻不是我的。」看我一臉納悶,他就解釋說現在頭髮已掉得差不多了,為了看起來不顯得,做了人工植髮。 還有一個同學,在商場上叱吒風雲多年,賺了很多錢。最近與他吃飯,看到飯後拿出一個塑膠盒子,裡面是許多小格子,分別放著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維他命和藥丸。他說多年辛苦工作,忽略了身體,現在每餐飯後,要吃二十幾粒各式各樣的維他命、藥,和補品來維持身體健康。 時光不能倒流,所以只有感慨,「小時迫不及待地要長大,誰知道長大了卻希望返老還童。犧牲健康賣命賺錢,誰知道倒頭來卻要花錢買健康。」其實,令人無奈的尚不僅如此:明明知道光陰飛逝,人能把握的只有現在,為什麼卻常感嘆過去,憂慮未來?為什麼人的壽命逐年增加,生命的品質卻年年下降。最令人感傷的是,人一生忙碌,活的時後,似乎不知會死,死了以後,卻好像從來沒有活過。 在神冊上的日子 這樣的人生似乎與聖經不符。詩篇說,「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詩139:13)醫學報導說,卵子一受孕,就有DNA密碼和性別,然後第十八天胎兒開始有心跳,第八週各項器官齊備,第十一週就有指紋和指甲。神如此費心,在母腹中這麼早就精心計畫一個人的特徵和特點,那麼人成長以後,神難道反而毫無計畫與安排,豈非不可思議? 詩篇作者深切體認這一點,就心中滿懷感恩,「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詩139:14) 並且說「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詩139:16) 既然尚未度的日子都已寫在神的冊上,我們豈會無奈地度日,而應該是充滿希望的。只是,當我們遇到困難、疑惑時,怎麼知道神冊上的日子? 代代相傳的故事 有一位拉比,臨死前召集他的弟子到床邊,告訴他們,「這些年來,你們有問題時,我一直是當你們和神之間的中間人。現在,我快過世了,以後不能再替你們尋求神的旨意,但是只要照我的方法去做,你們就能找到神。」 「記得山上我常去的那地方嗎,我是站在那裡求告神的,你們也要站在那裡。」 「記得我怎樣生火的嗎,你捫要照樣做。」 「還有,記得我唸的禱告詞嗎,你們也要照樣唸。」 「只要你們照著做,神就會出現的。」 拉比死了以後,弟子有困難時,就照拉比的話去做。果然非常靈驗,每次在唸完拉比的禱告詞後,神就出現了,問題也解決了。 弟子們把拉比的方法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但是幾代以後,人們就把拉比的禱告詞忘了。當有困難時,人們還是到山上那特別的地方,一樣地生一團火,但是只會說,「神啊,我們忘了禱告詞了。」結果,這樣就可以了,神仍舊出現,問題也解決了。 又過了幾代以後,人們也忘了拉比怎麼生的火。當有災難或困難時,人們再到山上同一個地方,是說,「萬物的主宰,我們不記得禱告詞,也不知道怎樣點火,但我們知道以前的人是來這裡找您的。」結果,這樣也可以,神還是來了,問題也解決了。 再到後來,人們把什麼都忘了:不記得禱告詞,不知道怎樣點火,也忘了山上那特別的地方。困難來了,怎麼辦呢? 據說,有人「想起」這故事。結果,這就夠了。沒有禱告詞,沒有點火,沒有到山上,神依然出現,問題也解決了。 故事的威力 這故事指出「故事」的威力。當一天過去的時候,一天就消失了,但是故事不會消失。困難時,有故事的幫助和啟發,就好像「神出現」一樣,問題會有解答。故事,讓人的日子有別於動物,讓人的日子不論時空,息息相關。 更重要的是,故事是神賜給人的祝福!神喜愛故事,甚至把自己的故事寫在聖經裡。聖經裡記載著神與亞當、夏娃、亞伯拉罕、約瑟、摩西、大衛,以色列人、埃及人,還有許多先知和使徒的故事。也記載耶穌在世上講的許多比喻和耶穌的故事。神祝福人,當人遇到困難時,就像拉比的弟子發現的,只要「思考」聖經裡的故事,神就會出現,與我們同在,並用這些故事的背景和問題,循循善誘,諄諄告誡,滿懷愛心地引導我們走向平安豐盛的道路。 還有,故事也令人容易感悟「神顯現」這句話的意義。 回顧以色列人的歷史,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後,要見神,是要到西乃山。摩西到山頂見神,以色列人在山下看到山上雷轟、閃電、角聲、冒煙,心裡恐懼,就對摩西說,「求你和我們說話,不要神和我們說話」(出20:19)。既然以色列人不要神如此和他們說話,神就遷就人,以後答應大衛的要求,讓所羅門建了聖殿,並住在聖殿裡。所以以色列人不需到西乃山,也沒有雷轟、閃電,只要到聖殿就可朝見神。但是以色列人卻拜偶像,多行不義,以致聖殿被毀、國破家亡。 神與人的相會 神在聖殿與人相會的方式結果是徹底失敗。只是神愛世人,聖殿既然沒有了,神就道成肉身,親自降臨世上。耶穌在世時,當時當地的人都能見到祂,並能輕易地用人的語言與祂交談。但是人卻把耶穌釘了十字架。然而神還是不放棄,耶穌被釘了十字架,死後復活升天,神就再換個方式與人相會──神的靈親自住到人的心裡。「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林前6:19) 所以今天人要見神,不需要到西乃山,不需要到聖殿,也不需要找道成肉身的耶穌,因為神就在人的心裡。 然而西乃山,聖殿,以及道成肉身的耶穌,都是肉眼看得到的。神在人心裡,卻是肉眼看不到的,更不是滿腦子都是金錢、名利、嫉妒、紛爭、憤怒時所能體會的。 想見到神嗎?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去「思想」聖經(故事),神就會「出現」 在人心裡。 聖經的故事相當奇妙,並且大有能力,人如果常沉浸在這些故事裡,並能體會其中的精妙而虛心接受,就會避免許多無奈、矛盾,和冤枉路,而更多享有神的祝福呢。

美國的品德教育走向

去年11月初,在位於加州克萊蒙研究院舉行了一場「全球化的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參加會議的學者來自中美兩國部分高校的校長、教授。會中,一位美國學者對中國教育體制正在仿照美國而憂慮。 他認為美國公立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讀、不會寫,也不會算。而公立學校也沒有品德教育,這些學生到了職場,還得重新接受訓練。 這位學者的意見不一定對,但至少有一點是對的,即美國公立學校缺少品德教育是美國教育的一大缺失。 華人家長都習慣於美國長大的小孩對來訪者不打招呼、不問好,這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那家的孩子不是「叔叔好、阿姨好」的。許多華人家長對此還習以為常,並教育那些因此而大驚小怪者,「這是美國文化。」 不但是參加這次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們都認為這是美國文化中不好的部分,許多教育專家也認為這是必須在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教導的項目。 一個旨在學校中推展品德教育的「品德教育合作組織」,最近評選出十間品德教育的模範學校,其中一間座落在南加州。在這間學校裡,品德教育是一項課程,所教導的品德有﹕尊重、公平、負責、信任和價值觀等等。 這間學校的學生會對來訪者握手和問候致意;足球隊員尊重他們的對手,而不是像其它的足球隊員對對手惡言相向;高年級的學生會用大標語和早餐來迎接新生,而不是慣常所見的欺負新生。這一切美好的德行竟展現在美國的一所高中裡,讓許多家長感到耳目一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增設品德教育課程,全美至少有數百家學校已經有了品德教育課程。有十四個州(其中包括加州)是明文規定學校必須開設一定程度的品德教育課程。有更多的州也有意跟進,但由於經費不足,目前的進展並不大。 布希總統十分注重學校的品德教育,在他的推動下,聯邦政府已經向全美47州的學校系統發放了開設品德教育課程的經費。因此開設品德教育課程的州將會越來越多。 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和行政當局開始認識到,如果學生不願意成為一個好公民的話,教育工作就不算成功,而讓一個學生學習成為一個好公民的最佳途徑,就是讓他們上品德教育課,並接受品德方面的訓練。 促使教育工作者認真考慮開設品德教育的因素有二,一是近年來學校校園暴力事件不斷,二是各大公司的醜聞層出不窮,令人震驚。 1999年的科羅拉州的哥倫拜高中的槍擊案是一個觸發因素,教育當局認識到如果學生沒有被教育成能關心和尊重他人的品德,這種暴力事件幾乎是無法阻止的。而2001年後爆發的大公司高層主管的醜聞,更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認真思考他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品德教育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下,被廣泛接受。 各州各學區的品德教育並無統一的教材,也無統一的形成,有些是安插進現有的教材當中,有些則有專門的訓練課程。比如在美國歷史的教材中,安排一些道德問題的討論,這些討論題,有難有易,難如「杜魯門總統決定向日本投原子彈,到底是錯是對?」學生們通過討論這類道德兩難問題,來學習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更正規的課程有類似不同的品德,並要求學生學習各種品德的內容,在實踐中培養這些品德。有些老師還自行擬出實用的訓練課程,不但讓學生認識品德的內涵,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操練。 這些操練大部分與個人行為有關。比如為他人開門;當傷害到他人時,要說﹕「對不起」;要對父母說「我愛你們」等等。更進一步的還有各種禮貌的教育。比如古典音樂會中的禮儀;接待客人的態度等等。 雖然這些品德教育課程看上去僅僅是基本的禮儀教育,但考慮到美國公立教育中長期漠視個人的禮貌教育,以致形成社會視「沒有禮貌」為理所當然的現實,這種變化,其實已經是一種突破了。 聖經非常注重品德的建造,因為以信仰的眼光來看,成功不只是知識的提升或錢財的獲得,成功更在乎品德的整全,以及捨己、為神為人而活的人生態度。 下列重要經文可以管窺基督信仰對品德的注重──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心(彼後1:5-7)。又說,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加5:22-23)。這些美德家加上「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林前10:24 )等教訓,在在反映出敬神、律己、愛人的美德。聖經把神、己、人的三重關係,用信仰串通起來,即是它最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