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內容
Author: 李順長
December 1, 2003
有個遊客看見一個工人正在砌磚,一時興起和他閒聊兩句:「生活如何?」那工人皺起眉頭:「還不是流汗混口飯吃呢!」遊客看見對面街上,有另一個工人卻興高采烈地砌磚,就走過去詢問:「您為什麼那麼高興?」那人眼露光彩:「我正在替上帝建殿,這是禮拜堂的牆。」 飛揚成果豐碩 飛揚十位同工以歡喜快樂的態度,砌了六年磚,為神建殿。六年的委身,初嚐甜美果實── 神采飛揚網站:開播至今兩年半,超過九十萬次全球訪客。是信徒或傳道人搜尋資訊的最佳助手。 e信e得網上周刊:每周發出給全球近一萬網友,是傳福音利器,也可轉寄給親朋好友,無遠弗屆。 飛揚雜誌: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切入信仰與生活接觸點。約一萬訂戶,二萬多讀者。 「飛揚的人生」迷您月報:每月發行二萬份。精緻、簡明、雋永,信息引人入勝。 飛揚生活講座:在世界各地舉辦約廿餘場,並有約400人歸主。 廣播工作:製作福音節目,提供達拉斯、堪薩斯、溫哥華與南非電台播放。 師母關懷:今年在南加舉辦三次退修會,並成立了「師母支持小組」,是牧家心靈小憩的補給站。 中國培訓:已協助六個培訓點,裝備許多神的工人。 輔導團隊:以輔導來協助聖徒成長、慕道友歸主。飛揚網站也正建構一個輔導專欄「美麗人生」。 飛揚錄音帶:廿五套有聲書,祝福了無數心靈。 巧工難為無磚砌 飛揚的工作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只是我們需要更多「磚」,聖工才能繼續。 美國這三年經濟不景氣,飛揚因無固定支持,雖然節衣縮食,但因印刷費、郵費、資訊處理費用等固定支出,2003年每月平均不足約一萬元,全年約不足十二萬元。 雙贏──您贏,我贏 親愛的飛揚之友,我們誠懇的呼籲您,為飛揚事工盡一點心意,涓涓滴水,可以匯成巨流。您覺得下列建議如何── 您奉獻:您贏!贏得天國的獎賞,耶穌的稱讚。 我事奉:我贏!贏得領人歸主的喜樂,成長的喜悅。 十二萬美金的呼籲── 心動不如行動 ●如果您奉獻$15元,支付個人一年六期雜誌印刷郵寄成本費。 ●如果您奉獻$50元,夠支付您自己和二個朋友的年費。 ●如果奉獻$100元,我們將贈送給您二本李順長牧師最新著作的袖珍書《活力人生》和《情緒管理》。 ●如果奉獻$200元,我們將寄給 您二本李牧師最新的著作《帥氣贏家》和《成功之約》袖珍書,及整套36期「飛揚的人生」迷您月報。 ●如果奉獻$300~400元,將贈送上述四本李牧師著作,及整套36期「飛揚的人生」迷您月報。 ●如果奉獻$500元,我們將致贈您上述四本李牧師的著作,加上另兩本《領袖群倫》和《你儂我儂》,及整套36期「飛揚的人生」迷您月報。(以上六本,每本約30頁) ●如果奉獻$1000元以上,我們將致贈您上述六本袖珍書和整套36期「飛揚的人生」迷您月報,並加上一本李牧師的最新力作《拓展您的地平線》。 (本書共 175頁)您的行動支持,必能幫助飛揚應付財務需要,也讓飛揚協助您,將天國的大好信息,一起傳遞給更多您所愛的同胞。 支票抬頭:Touch Life Mission 來函請寄:Touch Life Mission P.O. Box….
Read more
Author: 鍾惠娟
December 1, 2003
「您早上吃了地瓜、一果二蔬的排毒健康餐嗎?」「糙米要怎樣煮得香Q好吃,讓全家人都愛吃?」……近來似乎成了華人基督徒中的另類熱門話題。 飲食學問大 美國衛生統計中心最近公佈全國年度健康剪影,1997年至2002年,糖尿病比例激增27%。將近1/3美國人肥胖,2/3過重。並且依照美國小孩的飲食習慣(吃過多卡路里的加工食品、速食餐、喝碳酸性飲料等),到2020年這一代孩童長大後,至少將有1/3的人會得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 在這講求快速,市場上充滿著琳瑯滿目的加工食品中,要怎樣採購食品,能使自己與家人吃得健康又安心,是值得我們重視的課題。 從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書刊或網路上,我們已經聽聞了各式各樣的飲食型態,孰是孰非直叫人無所適從;不妨就從我們凡事效法的對象──耶穌,來看看祂的飲食型態。《耶穌究竟吃甚麼?》(What Would Jesus Eat?) 此書裡指出在所有的飲食型態中,耶穌的飲食是最值得我們取法的。 耶穌的飲食型態也代表猶太人傳統的飲食型態,與近年來廣受全球營養專家所推崇的地中海飲食型態十分接近,除了在耶穌的菜單上應該不會出現聖經舊約中列出的食物禁例,如無翅無鱗的魚類、貝類、蝦蟹、豬肉等等(利11章、申14:3-21)。這類食物多半有較高的壞膽固醇或飽和脂肪,對人體的健康危害較大。 最健康的飲食型態 今年六月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攝取富含蔬果、全穀類、橄欖油、魚類等地中海型飲食的人,因心臟病和癌症死亡的機率下降至少25%。 地中海型飲食最早是由Dr.Ancel Keys在1958年發表一篇有關飲食習性與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報告提出。此研究調查了一萬二千人,年齡在四十至五十歲之間,分為十六個組群,涵蓋七個國家的居民:美國、芬蘭、日本、義大利、希臘、荷蘭和捷克。調查的項目包括這些人的血壓、膽固醇指數、抽煙史、活動度、飲食習慣,和其他健康習性等等。 結果發現居住在地中海一帶的人因上述原因的死亡率最低。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出奇的低。其中又以希臘這組最低,這組人患有心臟病的比率比日本組更低。芬蘭則是罹患心臟病最高的一組。他們所消耗的卡路里有40%是從脂肪而來,並且50%的脂肪是從飽和脂肪(主要存在於獸畜的肉中),或氫化油(不飽和脂肪經過氫化過程轉化為固態,如奶油乳瑪琳、蔬菜油酥等)而來。 希臘組消耗脂肪的份量大約與芬蘭組一樣,但卻很少是飽和脂肪,主要來自不飽和脂肪,且是以橄欖油為主。尤有甚者,希臘組在心臟性疾病上,比美國組低了90%。 許多研究報告也紛紛指出,地中海的飲食不但最適用於全球各年齡層,對減肥者也是最安全而有效的瘦身飲食法。 所謂的地中海式飲食,是指地中海區域居民的飲食型態。這片區域涵蓋著南歐、北非、西亞、中東等臨近地中海的國家。這個區域的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罹患率都普遍低於其他地區。研究認為,與這個地區的飲食型態息息相關。 地中海區域盛產不少蔬果,如:蕃茄、橄欖、青椒、洋蔥、茄子、大蒜等等,它們也是著名的抗癌與抗氧化的食物,提供了當地居民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與多種可以提高免疫能力、生理活性的物質。尤其是蕃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也含有被視為抗癌物質的蕃茄紅素,蕃茄醬與蕃茄汁也是重要的調味料,無形中減少了食鹽的用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橄欖,不但可以直接食用,也可用來榨油。橄欖油的特點,在於它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足夠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壞的膽固醇(LDL),卻能維持好的膽固醇(HDL),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是有幫助的。 美式金字塔型飲食法 美國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重視營養失衡與慢性疾病的問題,並且極力的謀求對策。在1991年許多健康組織紛紛建議美國農業部(USDA)要適度地減少醣類、脂肪和食用油的消耗量,以及應該將乳製品和紅肉類歸入於選擇性的食品,而非日常的基本食品。 次年農業部發佈了一個金字塔型的飲食指南作為營養教育的工具,特別強調各類食物的份量搭配。透過這個圖示,食物分類與份量的觀念一覽無遺,非常明確。這個原則已經為許多國家所採用。 這個四平八穩的金字塔共分四層,最寬廣的底層是主食品,如:米飯、麵包、義大利麵、穀類。建議的份量應佔個人日常飲食量的30%~45%。然而美式金字塔型飲食卻未特別強調,這類食物應該是全穀食品。 往上一層是蔬菜類,應佔個人日食量15%~20%;水果類佔10%~15%。遺憾的是一般美國人誤以為他們常吃的炸薯條、洋蔥圈,和蕃茄醬等也可算是攝取了蔬菜量;吃下的果凍、糖份過高的果汁或水果罐頭也算是吃夠了水果份量。其實這份飲食指南所指的是完整、新鮮的蔬果,而非經過加工的蔬果。 再上層則為奶類(牛奶、優酪乳、起士),與肉、蛋、魚、豆類,都不超過每日飲食量的10%;尖頂是油脂和醣,用量以5%為限。 地中海金字塔型飲食法 1994年哈佛大學的公共健康學院以地中海飲食為準,並取法這個金字塔模式,成為對後世影響甚鉅的地中海金字塔型的飲食法,此飲食法公佈後隨即被世界衛生組織採納,也成為舉世營養學的規範。 地中海式的飲食強調的是,未加工的食品,以碳水化合物為基層。這類主食品包括:糙米、五穀米(可包含: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麥、蕎麥、燕麥、蓮子、小紅豆、薏仁、芡實等)、全麥義大利麵、全麥麵包(含高纖、低糖、不含氫化油和食品添加物)和馬鈴薯。 往上一層是蔬菜、水果、豆類、核仁類。一份典型的地中海式餐食,幾乎少不了一盤含有新鮮的深綠色菜葉、蕃茄、花椰菜、菠菜、青椒、洋蔥和小黃瓜等混合的沙拉。新鮮菜蔬不僅用於沙拉上,也往往配以義大利麵或米飯,或用於開味菜,不論主食或副食幾乎都少不了。水果則常常作為點心或零食。豆莢類通常是作湯的材料或放於沙拉中。核仁類則多用於沙拉和主食中,以增加食物的風味。 往上第三層的食品是橄欖油,這可取代奶油、牛油、油酥或其他食用油。橄欖油不僅用於烹煮主、副食,更常與香醋涼拌生菜沙拉。由於華人的烹煮習慣,多將之用於煎、炒、炸等上,許多珍貴的維生素和營養成份在高溫煎炒中幾乎破壞殆盡。若多用於涼拌蔬菜,或生菜沙拉中,對健康有莫大裨益。 第四層的地中海金字塔飲食是起士和優酪乳。通常起士的用量很少,多半是加於通心粉,或埃及式沙拉中。牛奶不列為日常的飲料,他們吃得更多的是低糖、低脂或無脂的優酪乳品。 魚類是地中海金字塔飲食第五層的食品,當地居民吃魚量遠大過吃畜肉或禽肉。每個人每週約消耗卅八盎斯(2磅)。 第六層則為禽肉與蛋,約三盎斯的雞肉,每週吃二到三次。炸雞是鮮為人吃的食品。一般的雞肉或火雞肉都很瘦,多拌以蔬菜來煮湯或燉煮。一般蛋的消耗量是一週四個到一打,通常是用來做麵包或糕點,而不是早餐的食品。 第七層是醣類。通常糖份高的甜點或糖果不是日常食品,而是在生日、婚禮,和其他慶典上才吃得上;甜點多半是用水果做成的。 最頂層才是紅肉。包括牛、羊、豬,一個月才吃上幾次。通常是拌以些許醬汁,及大量的蔬菜、通心粉或米飯,不做為一般的主食,是要在特殊的場合才吃得上;常以燉、烤的方式來烹飪。 地中海飲食在進餐中,常配以適量的紅酒,一餐不超過一杯(100CC),或純淨的白水為飲料;每日的飲水量約需六大杯。 心中歡暢常享豐筵 其實良好的飲食習慣所需講究的,不只是我們應該吃什麼「對」的食物,如何料理與烹飪,還得配合適度的運動。運動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體力,及愉悅激素的分泌,使人更加樂觀進取,生發喜樂。 營造愉悅,令人有好胃口的進餐氣氛也至為重要。聖經提醒我們:「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5:17)「心中歡暢的,常享豐筵。」(箴15:15…
Read more
Author: 莊芷
December 1, 2003
因持槍搶劫銀行被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通緝多年的「鴛鴦大盜」,現年四十歲的克萊格皮瑞契爾特 (Craig Pritchert),及三十二歲的娜娃固絲蕊 (Nova Guthrie),近日終於在南非 (South Africa) 的海角城 (Cape Town) 被鍥而不捨的美國聯邦調查局人員逮補,並被引渡回到美國,隨後兩人即因暴力、搶劫、威脅社區治安等罪名,被聯邦檢察官提起公訴。 可以想像的是,這對在他們南非鄰居的眼中,看起來十分健壯、開朗、充滿活力的「雌雄大盜」,在往後的日子裡,將會面對一連串的訴訟、官司,以及冗長的牢獄生涯,怎不叫人為他們深感遺憾呢? 到底什麼樣的人會成為搶劫銀行的強盜呢? 其來有自 究竟克萊格皮瑞契爾特和娜娃固絲蕊是什麼樣的人呢?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淪為搶劫犯呢?您是否和我一樣感到好奇? 事實上,早在八零年代初期,高大碩壯的克萊格皮瑞契爾特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的棒球明星,他的天份、球技都受到教練的賞識,立刻成為校園中引人注目的天之驕子。他夢想著有一天能為知名的職業棒球隊所網羅,並且在美國棒球界闖出一片名利雙收的天地。在大學時代,他就與當時的校花結婚、生子,在當時的校園中,曾造成一陣不小的轟動。 然而好景不常,不久之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棒球隊又轉來了另一位棒球明星,許多方面的表現似乎都凌駕克萊格皮瑞契爾特之上,於是球迷們的注意力與熱情馬上就轉移到那位「後起之秀」的身上,克萊格皮瑞契爾特有時還會嚐到「坐冷板凳」的滋味。 原本好像是掛在雲端中的豔陽,霎時間被打入冷宮似的跌落谷底,克萊格皮瑞契爾特經不起這種遭人冷落、不受重用的打擊,因此憤而離開球隊,也離開了學校。然後他開始陷入酗酒、瞌藥、賭搏等惡習,最後拋妻棄子到拉斯維加斯討生活,後來因欠下大筆賭債無力償還,便鋌而走險在內華達州搶銀行被捕入獄。而長相甜美可愛的娜娃固絲蕊,從小就在柯羅拉多州一個嚴謹的基督教家庭長大,年幼時在父母師長的眼中,她一直是個各方面都表現優秀的好孩子。但當她進入青春期之後,竟然一反常態地表示厭倦了活在別人為她制定的「標準」之下,所以開始用刺青、穿洞、奇裝異服等方式來「活出自己」。 後來她到拉斯維加斯尋找「自己的天空」時,與剛服刑出獄不久的克萊格皮瑞契爾特邂逅,兩人一拍即合,於是以現代版「鴛鴦大盜」的姿態,開始在亞利桑那州、奧瑞岡州、柯羅拉多州,以及新墨西哥州等各地持槍搶劫銀行,多次成為美國聯邦調查局發佈的頭號通緝人物。 法網恢恢 克萊格皮瑞契爾特和娜娃固絲蕊在犯下多項搶案之後,兩人便身懷巨款遠走高飛,遊經好幾個國家之後,最後在南非海角城的高級住宅區落腳,雙雙改名換姓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在當地鄰居與朋友的眼中,他們是一對來自美國的富裕「雅癖」,過著冬天到歐洲滑雪、夏天到海灘潛水的「高檔」生活。克萊格皮瑞契爾特平日忙著炒股票,對外都以「股票大戶」自居,而娜娃固絲蕊則成為一家夜總會的老板娘,生活極其奢侈華麗。 然而這些光鮮亮麗外表的後面,卻是一件又一件的謊言與罪惡,紙可是包不住火的,他們的謊言終究有被拆穿的一天、他們的惡行也終必要受到審判。這起新聞讓我沉思良久…。 誰會想到當年形象健康、體格健壯的棒球校隊克萊格皮瑞契爾特,以及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成長環境稱得上健康的娜娃固絲蕊,竟然會有今天成為「階下囚」的下場。 可見父母平日為子女所提供的營養食物,雖然能為他們造就出健壯的身體,或是父母自小為子女介紹基督教的信仰,可以為他們的道德行為指引規範。然而人自己若沒有一顆健康的「心」,仍然會像一枝無根的花朵,雖然外表可能暫時看起來美豔亮麗,卻不能得到生命的滋潤,只能隨著世俗之風飄搖不定、無法享受生命真實的豐盈與喜樂。 敬畏神的心 那麼,什麼是健康的「心」? 「健康的心」應該就是一顆真實敬畏神的心吧! 因為「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當我們定意要懷著敬畏神的心來過日子時,就會親身體驗到神的律例法則,實在是充滿了從天上而來的智慧、慈愛,與憐憫。聖經箴言中說:「聽從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靜,不怕災禍。」(箴1:33)所以若能真正以健康的心,也就是誠實、清潔、謙卑、受教的心來跟隨神的帶領,無論所行的道路是順遂或曲折,都會願意選擇走在正直與公義的路上,也將享受神在愛中所賜與豐富的的平安、喜樂、安慰、與能力。 或許克萊格皮瑞契爾特把人生的成功,狹隘的定義在虛浮的名利上,所以當他一遇見困難就不擇手段的橫行強奪;而娜娃固絲蕊以為只要能為所欲為就是得到自由、享受人生,於是便不分是非善惡地執意依自己的喜好行事。所以健康的飲食、健康的身體、與健康的環境,並不能保証我們就能活出一個健康的生活,無怪乎擁有智慧、財富、權力的所羅門王曾勸戒後人「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因為只有保有一顆健康的「心」,我們才可能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與人生的方向。並且能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之中,自然地流露出有喜樂、和睦、善良、與恩慈等特質的健康生命來。
Author: 余國亮
December 1, 2003
聖誕節已成為普天同慶的佳節。顧名思義,聖誕節是慶祝聖子誕生的節日。上帝的兒子耶穌道成肉身來到地上,引起人類歷史翻天覆地的變化。 紀元年代也以耶穌的出生來劃分公元前後,每年以一天的時間思想祂、紀念祂,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在商業氣息瀰漫的今天,聖誕老人也在聖誕節出現,甚至有喧賓奪主的趨勢。到底誰配得我們的敬拜與慶祝呢?現在試把二者放在天枰上作一比較,自然一目了然,黑白分明。 尼古拉斯VS以馬內利 他們二人有不同的名字。 關於聖誕老人的來源,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說法。一派人認為歷史上有一位名叫尼古拉斯的聖人,他可能出生在小亞細亞,後來成為今日稱為土耳其之米亞的主教。傳說他母親只在星期三、五餵他食物,其餘的日子他都禁食。他父親曾留下一筆遺產給他,他常幫助貧苦的孩子,又認養小孩,隱姓埋名捐錢給寡婦。另一派人卻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歷史上確有尼古拉斯此人,很有可能是從異教徒敬拜的假神演變而來。 但耶穌的生平都清楚記載在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個人分別寫的福音書內。其中三人都有親自與耶穌接觸的經歷,另一人雖沒有親自目睹,但也經過詳細考察後才寫出耶穌的出生及生平。除了這四人之外,其他見過耶穌的人包括彼得、雅各、保羅和猶大,都撰文為耶穌作見證。當時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雖不信從耶穌,也在他的著作中忠實地記錄耶穌的事蹟。 耶穌不是凡人,而是降世為人的神,藉童貞女馬利亞生在伯利恆城。耶穌這名字的意思,是「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他有另一個名字,就是以馬內利,意即「神與人同在」。神藉耶穌與人交往,人在耶穌身上看見神的形像和祂的大愛。 獎賞乖小孩VS拯救罪人 他們二人有不同的使命。 據說聖誕老人有異能知道哪個孩子是乖孩子,哪個孩子是調皮搗蛋的孩子。他只送禮物給乖孩子。事實上,我們知道世上並沒有一個到全球各地,免費送禮物的聖誕老人。真正的聖誕老人是孩子的父母親,而得禮物的小孩不一定乖,得不到禮物的小孩不一定不乖,乃是全在於雙親是否有足夠的金錢來決定。貧窮的孩子得不到聖誕禮物,會認為是聖誕老人懲罰他,結果心靈就受到創傷。 但耶穌不是單愛乖小孩,乃是愛世上的每一個人。祂愛好人,也愛壞人,祂對自己來世上的使命說得非常清楚:「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祂與被人鄙視的稅吏和壞女人一起吃飯,祂不輕看富人,但認為富人容易受錢財的纏累,而忽略永生的追求。祂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流出寶貴的血,讓接受的人白白得到赦罪之恩和永生之樂。 分派禮物VS改變生命 他們二人的工作性質不同。 據說每年聖誕節前,聖誕老人從北極出發,到每個乖孩子的家派發聖誕禮物。他只要摸摸自己的鼻子就可以從煙囪進入人家裡,放下禮物後立即離開。因他忙著要趕往另一人家,他不醫病,也不關心人心靈的需要。 耶穌卻不一樣,當日祂行走在加利利海邊,看到一群饑餓的聽眾,就施行神蹟餵飽他們。祂更關心人們心靈的需要,憐恤流離失喪的人,安慰傷心的人,醫治患病的人。祂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祂又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在我裡面有平安。」祂的使命是讓人得到永遠而豐盛的生命。 呵呵呵VS智慧之言 他們二人的話語大不相同。聖誕老人頭戴紅帽,身穿鑲有白邊的紅袍,腳穿黑色雪靴。他有長長的白鬍子,肥大的肚腹 ,他不善辭令,口頭禪是「呵呵呵!」 耶穌是木匠的兒子,祂出來傳道時約卅歲。祂身穿一般猶太人的衣著,但祂在世上說了許多智慧之言,祂曾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又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祂更有震撼人心的宣告:「我是道路、真理、生命。」「生命在我,復活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我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祂能這樣宣稱,因為祂就是神。 坐鹿橇VS騎驢駒 他們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 由於聖誕老人住在北極,所以他乘坐用鹿拉的雪車。因為他要一次完成送禮的工作,所以他的鹿車一定非常龐大。有人統計他在聖誕前夕必須送禮給全球五億的小孩,以每份禮物重二磅來計算,他的雪車要裝載五十萬噸重的物品。再說,他要在聖誕前夕完成所有送禮工作,所以每一秒鐘要拜訪一千戶人家。最新的科技也一定不可能製造出那麼龐大和快速的雪車。 耶穌常用自己的雙腳走路,因此他有一次在撒瑪利亞井旁歇息,為了傳神的道,祂有時也坐船到加利利海的另一邊。 有一次祂沒有走路,是騎著驢駒進京城耶路撒冷,受到群眾熱烈的歡呼擁戴。祂本可耀武揚威地騎戰馬,也可以趾高氣揚地騎駱駝,但祂卻選擇卑微地騎在驢駒上。祂雖貴為天上的神,全地的王,卻自願降卑為人,取了奴僕的形像,且死在十字架上。 爬煙囪VS先叩門 他們以不同的方式接觸人。聖誕老人只在聖誕前夕偷偷摸摸地到你家。他趁人們安睡不留意時,從煙囪爬進你家,放下禮物後,立刻神不知鬼不覺地離開。小孩關心的是禮物,並不關心他是如何進來的。 耶穌是正人君子,祂不從旁門左道進入你家,祂從你的心門進入。祂也不像警察或盜賊那樣破門而入,祂禮貌地站在門外等待,輕輕地叩門,誠懇地希望你能主動將心門打開,讓祂進入。祂說:「看啊,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今天就是一個良機,何不現在就把心門打開,請祂進入你的心中居住。不要像當日伯利恆城的旅店主人那樣,對將要生產的馬利亞說客店沒有地方,結果耶穌只得誕生在馬槽。如果祂早知耶穌是神子,很可能會改變初衷。 聖誕老人派發糖果玩具為禮物,聖子耶穌派發永生永福為禮物。更美好的是,祂本身就是你我的最佳聖誕禮物。
Author: 蘇文博
December 1, 2003
這是一個重要的題目。不論年輕人,中年人或已步入金色年華的耆老,對健康都有切身的關心。本文不會注重深奧的理論,將以實際可行的步驟來探討全人保健 ;並且希望以討論互動的方式來彼此學習,因為經過您自己的思維和決定所獲取的益處,遠比被別人耳提面命所產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 什麼是保健?是否永不生病? 沒有人永不生病;即使醫學突飛猛進,將來也不可能如此。保健就是保持健康,然而「身壯如牛」並不是健康的全部,牛也會生病的。生老病死是人人都會經歷的過程。保健所注重的並非不生病,乃是期盼在我們這有限的人生裡,過一個最健康、最有意義的生活。 我個人對保健的定義是「身心靈三方面,在自己可能的範圍內都保持平衡與健康。」 ● 你所講的身心靈,是否指「全人」呢?「全人」並不是一個新觀念。聖經中沒有用全人這個名詞,但是裡面的精意卻非常明顯。當路加醫生描寫耶穌基督生活在世界的成長過程時說:「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2:52) 「身量」指他的體格,從小孩漸漸成長。「智慧」指他的學識。「人喜愛他的心」指他和別人的關係。「神喜愛他的心」指他和天父的關係。全人健康必須在身體強健、心智增長、與人和睦、得神喜悅這四方面都平衡發展,有如汽車的四輪配合運轉,使車子平衡前馳;缺一不可。 充滿愛心的使徒約翰在寫給信徒該猶的信中,說「親愛的弟兄啊,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約參2)許多有識之士也早就發現全人健康與平衡的重要性。 ● 我同意在身心靈三方面都須健康與平衡,可是在保健的定義內,為什麼提到「在自己可能的範圍」?什麼意思呢?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個人會受到遺傳的影響,比如家裡若有人得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紅斑性狼瘡等,我們得這些病的機會要比別人來得高一些。若是家裡有遺傳病,如血友症(Hemophilia) Huntington’s Chorea等,得同樣病的可能性就更高了。所以有些「不健康」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乃與基因有關,對這些傾向,您不必負責任,也無法改變。 可是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與習慣,對自己的健康有極大的影響力。比如說,有嚴重糖尿病的人,注意測量自己血糖的高低,固定看醫生檢查治療,避免甜食,作適度運動等;不僅症狀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而且可以過相當正常的生活。 高血壓的人,不吃太鹹及多脂的食物,固定測量血壓,分析血內各類油脂的高低,作合適的運動等;確實能改善血壓的狀況。 家族中許多人有癌症的話,定期身體檢查,不過勞,不緊張,多吃抗氧化食物等,也可減低自己得癌的發生率。注意防曬、不被日炙(sunburn)等,會避免皮膚癌、減緩老化、也減少紅斑性狼瘡的發作。 我們說過了,保健不是全不生病,而是在各方面取得平衡和穩定的情況。這裡面有許多是自己要負起責任並好好努力的。能夠作到的,盡量作最好的保健(do your best);自己無法掌控的,要學會交託給愛我們的天父。 ● 對一般人有什麼簡易的身體保健良方? 簡易不簡易,相當主觀,覺得重要、肯作就「簡易」。覺得不重要、懶得管就「繁雜」。這兒倒有一些很實際、很重要的身體保健,是每個人都需要,且能夠實行的。 真的嗎?請說來聽聽。 這些不是光聽聽就好了,而是必須身體力行的。希望保健身體,必須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不養成習慣,作幾天就束之高閣,是完全無用的。 ● 怎樣養成習慣呢? 習慣就是要天天作、不中斷,連續廿一天以上就能養成習慣。我倒想試試看,有哪些良好的身體保健習慣呢? 不一定要完全照我的方法作。但您可以先試試看。只是要記得,這些都必須持續作,才有功效。比如說,每天至少要飲八杯水。 ● 喝這麼多水啊!豈不漲死了? 這八杯水不要一口氣唏哩呼嚕喝完,要一天內分幾次喝,這樣對身體的新陳代謝有良好的作用。世界上沒有一件有價值、有長久益處的事是可以不勞而獲的。 ● 至於食物方面,應該養成什麼保健習慣呢? 飲食平衡,多吃「秀色可餐」的青菜水果。 ● 這麼簡單嗎?那麼大豆呢?白米呢?還有我喜歡吃的麥當勞呢? 飲食平衡只是原則。食物當然有許多種,其中有好多對身體保健很重要。我們在下一課「飲食營養之道」會較詳細地討論。 運動方面呢?…
Read more
Author: 黃善華
December 1, 2003
「錢,要投資,才能有效率地增財。有錢,兒女可受到更好的教育,也可為我倆的退休鋪路!」「我們要固定儲蓄以備不時之需,也可預留教育費用。」這是光宇和家玲的一番對話,夫妻倆對持家與金錢管理的不同看法曾引起多次爭吵,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更加頻繁。 近日台灣行政院主計處公佈一項統計結果,發現台灣家庭生活中,離婚與分居的最大主因便是經濟壓力。三十多歲的光宇認為冒險衝刺,才有成功的機會,而家玲卻認為腳踏實地才最穩妥! 原來光宇從小看著父母省吃簡用,太辛苦了,況且本身擁有一流財經學歷加上數年投資經驗,他對自己信心十足;相對地,家玲的父母認真工作,雖然家中不富裕,卻相處融洽,什麼也不缺,這正是她所羨慕的家庭生活 。 多數華人被父母及社會推向一條單行道,不論個人願意與否,只有拼命在升學的路上掙扎與努力。有人順利達到理想的目標,拿了學位,有份好的工作;也有人以放棄式的心態佇立某處,管它有啥,只要能活命就好。父母及社會環境無形中塑造我們成為就業市場的競爭者,而非成為好配偶。 難怪,多數人除了不知如何經營夫妻關係,也缺少學習的機會,正如光宇及家玲,無法在夫妻關係上像在職場上一樣得心應手。雖然不少家庭擁有外在令人羨慕的條件,裡面卻住著高IQ低EQ的夫妻檔。到底現代夫妻需要共同學習什麼功課? 一. 認知原生家庭的影響力: 原生家庭,乃是個人從小到大成長的家庭,成員可能包括父母親及其他長久共同居住的家人。個人的喜好、價值觀、工作理念、生活型態、信仰、自我價值……等都會受到家人的影響。譬如:陳永行從小接受父母的觀念 ,不參與家事,只需認真讀書。 因此,母親固定打掃他的臥房,保持整齊清潔。他優良的資質及努力,在畢業後,找到不錯的工作。而曾潔靜的家庭卻不同,在她的家中,家事必須共同分擔。永行與潔靜進入婚姻後,永行不參與家事的行為乃是爭吵的導火線之一。永行的父母苦心協助他成為職場的好手,卻忽略教育他成為好配偶的重要性。 西北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黃維仁博士曾說:「婚姻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潛意識中要求配偶成為自己從未有過的『完美的好父母』。」當永行與潔靜認知彼此的差異後,下列的建議可作為參考: 1.差異的存在,提供彼此更多成長的空間。有人誤認對方的不同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其實,有差異時,可先自問,如何讓差異成為二人的共同祝福?也許藉此,夫妻正好可一起發掘並培養全新的共同嗜好,刻意製造更多健康的接觸點。 2.一旦認清某差異,經由腦力激盪,列出明確可達成的方法。從較小且較易完成的目標開始著手。譬如:永行與潔靜可以暫定每週日下午一起整理臥房,成為穩定的習慣後,再朝另一個較大的目標努力。 二. 停看聽: 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的基本概念乃是,家庭為一個有生命的生物體,成員間彼此的互動將會相互影響。例如:愛護車子的朋友都曉得,當您的愛車發出甜蜜的「怪聲音」時,正代表「她」需要你的注意力。因此,當警告訊息出現時,停下來檢查,到處看看,並仔細聽聽,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動作。 有時,我們似乎對無生命的物品所發出的訊息較為敏感,卻對家人相處時所發出的訊息十分遲鈍。因此,停看聽的藝術扮演相當重要的功能,若善加運用此三寶,將使你左右逢源,海闊天空,任你倆遨遊。如何在夫妻關係上運用停看聽?從下列的舉例可獲得其精髓。 美柔剛從辦公室下班踏進家門,平日美麗溫柔的她,竟然大甩家門,臉上的五官全皺在一起。從家庭系統理論的角度來看,美柔的行為會影響到俊男與她的互動。一般EQ平平的丈夫通常會如此回答:誰得罪了妳?幹嘛大力關門呢?幸而俊男卻是接受過停看聽藝術訓練的丈夫。他停下思想:家中可能快要產生龍捲風,而且風速每小時100英哩以上,又看到美柔一言不發的異常表情,和她的用力甩門聲。於是,俊男立刻丟下手邊報紙,拿出美柔最喜歡的冷飲,聽她訴苦!由於,俊男深知美柔的個性,因此,及時的關心與詢問將可減少龍捲風的威力,大幅降低不必要的「人員傷害與財物損失。」 然而,許多夫妻在停看聽技術上的運用與介入時間之拿捏,大都端賴於夫妻的個性。因此平日多花時間觀察「情緒天氣」是件非常重要的家務事。 三. 成為一名家庭建築師: Dr. Richard Dobbins說:「如果你一直期待配偶帶給你快樂,那你將會大大失望,婚姻中的快樂是由你帶來的。」婚姻關係是一項長遠工程,都是處在「施工中」階段。二人可以學習對準目標,一同努力,反之,若在共同的一片土地互挖窟窿,破壞對方的努力,將來,只能自食惡果。每個人都是家庭建築師,特別是在經營夫妻關係時,需要一起學習善用「加減乘除」。「加」乃是鼓勵小倆口學習在無壓力的情況下,加添生活樂趣。例如:夫妻可嘗試自己做一兩道從未做過的菜,若沒有時間做菜,可以一同欣賞喜愛的影片。只要能夠兩人共同相處一段健康有益的時間,又能增加夫妻感情的活動都可以考量。 「減」乃減少破壞性的言語,相愛的人格外在意另一半所說的話,話說的得當具有醫治的功能,說話不恰當同樣產生無法預測的殺傷作用。箴言15:1記載:「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夫妻減少衝突頻率,可為感情世界加添美麗的色彩。 「乘」的功能就是鼓勵夫妻善用二人的長處。一個人若細心,有組織能力 ,懂得財務管理,廣闊的人際關係,都可大大拓展夫妻關係,進而帶動家人健康互動。 「除」乃除去夫妻關係中的垃圾及違建,例如:不饒恕、記舊帳、好強,或言語諷刺,都會無形置放「關係垃圾及違建」。若垃圾不清或違建過多 ,都會破壞正常關係的流通性。如此一來,夫妻關係便漸漸堆積許多視而不見的垃圾。若能學習彼此接納,看對方比自己強,便能逐日除去。 四. 金錢的力量: 錢,本身是中性的物質,因為被賦予的交易價值,造成許多人對它是愛恨參半。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錢,基本所需將受到威脅,更談不上追求未完成的人生夢想。綜觀經濟不景氣及高失業率的環境中,平日缺乏經營的夫妻關係很可能雪上加霜。家庭經濟壓力往往改變夫妻互動,進而減低婚姻品質。 有些男性仍以主要經濟生產者自居,一旦家庭收入不穩定時,學者專家指出,通常丈夫會逐漸從婚姻關係上退縮,或對家人缺乏耐心、酗酒,甚至對妻小有暴力傾向。因此,當夫妻面臨經濟壓力時,可簡化生活方式,開源節流,渡假則安排數次短程的旅遊而捨棄高價位旅遊的計畫。也許善用經濟壓力的危機反開啟了另一扇機會大門,而走出夫妻互動的另一片天地 。 夫妻間本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明尼蘇達大學教授David Olson說:「成功婚姻的要素之一,乃是夫妻既是對方的朋友,又是他(她)的情。」聖經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夫妻是最親密的關係,許多人曾在其中發現個人未開發的潛能,因此,家庭的藍圖握在你們的手中,端賴夫妻共同經營與維護。當夫妻投資時間細心配合對方的步伐與韻律時,二人必能在人生舞台上展現出美妙和諧的舞步。
Author: 朱易
December 1, 2003
節制飲食和堅持運動普遍被認為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另有醫學專家根據研究結果作出結論:個人的靈命健康也是身體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過去也有醫生持這種看法,現在更是被廣泛的研究工作所證實。至今已經有超過六百多篇專門討論靈性與健康的研究文章陸續在醫學專刊上發表。 2001年12月,哈佛醫學院還召開一次以屬靈與健康為主題的研討會,足見靈性健康有益於身體保健已成為廣被接受的觀念。 靈性的範疇 不過在醫學專家的定義中,靈性不僅僅局限於宗教的範疇,它還包括鬆弛和靜默的體驗。有研究發現在一群心臟病患者當中,改變生活形態,過著使靈性更健康的生活之患者,康復得更好。 摩利斯醫生(Morris)追蹤了其中的病人,並請他們回答如下一些問題﹕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是什麼?對物質的要求程度,什麼事情是神聖的,什麼事情是可悲的等等,通過這些答案,醫生為病人評定靈性健康的分數,結果發現,康復快的一組得分高過慢的一組24%。有些甚至超過50%。 究其因是,靈性高的病人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形態,更注意節制飲食和活動。 不過由於研究的樣本不夠大,因此很難定量地估計靈性對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少。 比較廣泛被接受的事實是,雖然人們無法知道靈性健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但這兩者之間是一定有正面相連的關係,摩利斯醫生認為,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靈性是身體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 控制生活和工作壓力 另一些研究顯示,宗教可以使人有能力控制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生活和工作壓力是心臟病、憂鬱症等一大堆現代病的主因之一。心理和生理上壓力如同一個可以開啟現代病的開關。當壓力大時,病的開關就被打開了。減輕壓力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之一,宗教是其中之一,一些健身方法如中國的太極拳亦是好方法。 有不少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參加行為訓練,包括鬆弛訓練課程的病人,出現併發症的機率比其它病人低。而一篇刊登在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上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靈性健康亦有助於中小學生的學業。參加過心理放鬆訓練的學生,平均成績要高於其它的學生。 屬靈上的操練 一般人都不會對「美好靈性有益健康」有異議,他們更想知道的是如何操練,才會有美好的靈性。赫伯特‧本森醫生是哈佛醫學院的教授,他的研究項目中包括一項專門研究禱告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他指出,有許多方法可讓人們擺脫生活壓力。而大部分人除了節制飲食和運動外,並未想到屬靈上的操練也是一種有效方法。本森醫生建議身體不好的人最好每天有屬靈上的操練,如默想、靈修、禱告、走路運動、做義工,和花時間享受大自然,或任何能與他人加強溝通的事情都有益於健康。而擁有生命的目的和意義,也是一個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傳統上,靈性的操練是一種有宗教意義的活動。比如讀經、禱告、默想等等。但許多人不滿足於僅僅是思想上的操練。他們更願意通過身體的操練來操練靈命。 比如《選擇改變》一書的作者Carole Lewis認為,選擇改變自己是操練靈命和身體的前提。必須認識到上帝樂意改變我們,只要我們願意改變,上帝可以讓我們完全改變。健康的人必須讓精神、身體、靈命和情緒取得平衡,而這個平衡的核心是上帝。 作者列出了改變的九個步驟。 一.每周參加教會小組聚會 二.每周與小組的一位成員聯絡 三.每天禱告 四.每天讀聖經 五.背一段經文 六.每天研究聖經 七.吃對食物 八.每天記錄進展 九.每天走路運動 顯然這是一個操練屬靈生命的方法。作者聲稱這個以聖經為基礎的健康減肥方法,已經讓近五十萬人受益。 靈性的操練和健身 其它宗教也有一些運動原是有宗教意義的,比如瑜伽。不過這種具有東方色彩的身體操練,雖然在美國已十分風行,但其宗教色彩已淡化到讓人不易覺察。人們只注意練習方法,而不在意原本的宗教意義。唯一讓練習者感到瑜伽是不平常的練習方式的是,有些瑜伽練習館訂有許多規定,比如練習時不要說話、不要四周觀望、不要與人比較、不要喝水等等。這些規定在其它健身房是不會有的,但美國人的感覺好像是在天主教學校,仍然體會不到原有的宗教含義。 另一方面,不斷湧現的基督教健身房則是另一番景象。這些健身房,將健身運動結合靈性的操練,使得健身運動附有宗教色彩。比如健身房的佈置,更像主日學課室,而讀經、禱告,甚至講道都穿插於健身運動之中,使得身體操練與屬靈的操練結合在一起。 創造具有屬靈氣氛的環境 有些人則從生活環境著手,來進行靈性上的操練。他們將自己家中或是後院重新佈置,創造一個具有屬靈氣氛的環境,讓自己在其中進行靈命操練。 據洛杉磯時報報導,加州有一位基督徒按照舊約中許多環境的描寫,佈置了一座花園。花園中有一棵蘋果樹,用它表示亞當和夏娃當初在伊甸園時吃禁果的故事(創2:8)。園中還置有一個階梯,用它表示雅各在逃難時於伯特利所夢見的天梯(創28:12)。 此外,還種有創世記中提到的橄攬樹和雅歌書中的百合花。有民數記中的被摩西用杖擊打出水的磐石。總之園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可以從舊約的經文中找到其含義。此花園堪稱為聖經的舊約主題公園。 花園的主人聲稱,上帝創造人類的原意是讓人生活在園中,因此當置身於這個花園中時,就會提醒人們人類屬靈之根,和生命之源。 顯然這是另一種十分特別的屬靈操練,即回到創造的本源去尋找靈命的操練。 這種花園尚屬少見,不過隨著時報的報導,或許起而仿效的人會多起來。如果每天的活動包括了在聖經主題公園中的漫步、默想,那一定是十分令人愉快的事。 以基督徒而言,身為神的兒女,知道神愛我們,任何困難和需要,憂慮和重擔都可以交託給祂,心理上的煩惱和壓力便能紓解許多。正如聖經箴言所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此外基督徒信仰帶給人生活有平安喜樂,及永生的盼望,使人生充滿了意義和價值。對身體的健康更有不可言喻的益處。
Author: 舟子
October 1, 2003
我的生日到了,而妳(滌然乾媽)的生命卻逐漸地在消失。我不只一次問過自己,換成我是妳,我該怎麼辦?假如有一天醫生告訴我,我得了絕症,我該用怎樣的態度來面對它? 妳曾經把患上乳癌比喻成拿到人生的一個博士學位,而當我讀完楊牧谷牧師的《相繫深深》之後,不得不承認妳是對的。今年我的生日伴著牙疼而來,在淚眼矇矓中,我明白人生為什麼要有苦難,否則我們永遠學不會去體貼別人的痛苦,更無法做一個有效的幫助者。 我曾陪伴妳去探望病人。對方是一位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老病號,身上有多處的關節都已動過手術,換成人造關節。在那次的手術當中,她的丈夫同時被診斷出患了鼻咽癌,他們還有一個智能不全的孩子需要照顧。似乎全世界的苦難都集中在那一家裡了。 妳握著她的手,兩人一起流淚。而我站在一旁,全然不知如何是好。因為那時我太年輕,太健康。我曾經非常羨慕妳對人自然流露出的愛與真誠,卻不知道那是淚水與經驗的累積。妳讓我明白,所有在上帝裡的勞苦與愁煩,都不是白白忍受的。 面對絕症的態度 我的公公被診斷出肝癌時,他自己是個醫生,知道無望,便放棄了一切的醫療,讓生命一點一點地流失,直到最後。我的父親被診斷出肝癌時,因為台灣在這方面的醫療方法比較多,他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醫治,最後說:「我累了,不要再打針了。」妳的癌症復發數次,現在已散遍全身的骨骼,仍然在做化療。 我是個凡人,雖然目前各方面似乎都不錯,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我忍不住要先有思想上的準備,當用怎樣的心態去迎接那個有可能臨到之燙手的「博士學位」?是接受醫療,忍受無盡期的折磨;或是面對現實,靜候天使來迎?對基督徒而言,怎樣才是面對絕症的正確心態?我們每一個人對疾病的態度都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影響到其他人,正如妳影響我一樣。因此,我不能不思考這個問題。 有的人認為年齡是決定心態的因素之一,可您們三位都是七十幾歲的人,還是各有各的選擇。有的人認為被診斷出是早期、中期或末期,才是決定怎樣面對的因素,可是也不盡然。 與惡疾共舞 在《相繫深深》一書裡,帶著癌症在身的楊牧谷,面對患上紅斑性狼瘡的女兒所做的努力,倒使我有了個覺醒。我們早已被教導如何面對死亡,因此大多數基督徒都不怕死亡;我們怕的是疾病纏身,因為沒有人教導我們怎樣去忍受肉體的疼痛。妳在這方面給了我很深的影響。不是妳不怕苦,不是妳不想走,但是妳把活著的每一分鐘都看成是對上帝的最大禮讚。 有人說,「熱愛生命就是愛上帝了」。無病無痛時很容易熱愛生命,當病痛纏身,要忍受椎心的神經傳導時,要熱愛生命實在很難,而放棄生命卻很容易。妳是一個不輕言放棄的人。雖然身上已長出褥瘡,手已握不住筆,但是妳仍然藉著電腦敲下一個字一個字,來傳遞神的愛。每次都聽到妳說:「我的醫生很好,他幫我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當然妳知道人的能力很有限,但妳總是因他人為妳做的任何努力心存感激。我們沒有辦法同情妳或安慰妳,因為妳總是滿了感恩的情懷。 楊牧師教導他的女兒與疾病共存。認識疾病,並且在病痛中找出生活的空間,學習過一種附帶疾病的新生活。他提供了幾個原則:1.保持高揚的鬥志,不要接受疾病就是禍患的想法。2.繼續患病前的工作與目標,或找替代。3.心理上拒絕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要去幫助別人。4.認識自我的病情與變化,盡量與醫生配合。 他的教導使我認識到我們的弱點不在於我們的疾病,乃在於我們的心態。若是我們不輕信疾病就是禍福的定義,我們就能堅定地走下去,不會受到無知的魔咒。若是我們不心存無辜受害者的心態,自悲自憐,我們就會找到積極活下去的方式。把疾病看成生命中的難兄難弟,使我們更懂得選擇生活的目標,更珍惜生命的存在。 在今年的生日裡,因著思念妳而澎湃的思潮,使我對將來有了更明確的走向。當我的右臉因為牙疼和麻醉而腫得半天高時,我仍努力地用左邊的牙齒來享受家人充滿愛心的生日餐。因為我想到:「神賜人貲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的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傳5:19)既然還能吃,就盡量吃吧,這可是神給我的恩賜啊! 楊牧谷說:「人生根本就是一趟朝聖的旅程,過程儘管有坎坷,只要不失去方位,是對準神走去,這人一定是有福的!」 謝謝妳,滌然乾媽,讓我在這趟朝聖的旅程中,能緊緊地跟著妳的身影。
Author: 編輯室
October 1, 2003
● Character is to personality what content is to form. Anonymous 品德與個性之間的關係正如內涵與外型的關係。 ● Anybody who is any good is different from anybody else. Felix Frankfurter 與眾不同是一個人最大的本錢。 ● Men are born equal but they are also born different. Erich Fromm 人生而平等但稟賦各有不同。…
Read more
Author: 吳志強
October 1, 2003
馬大和馬利亞,彼得和多馬,主都尊重,主都使用。 在一個寧靜美麗的夏夜裏,一群人聚集在一個生日慶典上。當場地的燈光轉暗,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點了無數蠟燭的生日蛋糕上,突然之間,捧蛋糕的人一個不留神,把整個蛋糕反轉地掉在地上。接著的一段時間,有人仍為掉在地上粉碎了的蛋糕搖頭婉惜時,有人已經快捷地做出清理的工作。懂得隨機應變的人,立刻說出風趣的話,希望扭轉尷尬的氣氛。另有人立即與主人商討如何作出補救。更令人詫異鼓舞的,是那圍繞在捧蛋糕的人身旁的數位客人,不斷地安慰那位摔壞蛋糕的人。 從以上的一個出乎意料的場合下,我們可以看見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試把你自己置於同一個場合上,你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呢?原來在突如其來的事情上所做的第一反應,正反映了我們個性的傾向。個別的性向是按著個人所看為重要的觀點出發,故此也成為個人的負擔或做事的動機。 當我們刻意地去看週圍人的性向,除了看見每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外,也會留意到一些相似的模式,存在於彼此之間。在歷史上,便有人希望對人類個性的異同作出研究和了解,甚至以理論去把個性歸納為幾種類型。 早在主耶穌還未誕生的四百年之前的古希臘時代,一位聰明的醫生,名叫Hippocrates,他首先發表出人類性向可分為四大類的理論。他認為個性是受體內所分泌的「汁液」影響的,而四種汁液影響而成的個性或氣質共有四類: 易怒暴躁型(choleric) 血氣樂觀型(sanguine) 恬靜冷淡型(phlegmatic) 多愁善感型(melancholic) 從那時開始,對各種不同性向的研究便陸續出現。大部份的系統都把性向分為四大類,只是採取了不同的字眼來形容每種類別(見圖一)。又因為沒有人的個性只侷限於某一類,所以也有人把這四種性向再分為八或十六類,以便作出更精細的辨別。 認識個性的重要 以商科而論,哈佛大學算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大學。Mark McCormick 從哈佛商科畢業,他在1984年撰寫了《哈佛大學商業系沒教導的功課》(What They Don't Teach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一暢銷書;在「閱讀人類」(Reading People)作為標題的第一章中,他首先指出哈佛遺漏了教導的功課,便是認識促使每個人做事方式不同的原因。他以這個題目作為書首的開端,因為他意識到人類行為的知識在商界運作中的重要。 時下數一數二的大型教會,所注重的同樣是個性傾向,與事工人力的關係。他們不再接受以保持教會為原狀的論調。例如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 所出版的《作個有感染力的基督徒》(Becoming a Contagious Christian.)一書,便是主張以個人的性向去決定傳福音的途徑。事實上,以認識個性為重要的論調,早在聖經中可以看見。在林後3:2,保羅告訴我們:「你們就是我們的薦信,寫在我們的心裏,被眾人所知道、所念誦的。」原來閱讀人類、認識別人的知識不是來自商界,而是從聖經的智慧開始。 讓我們從聖經中的一些人物去看他們不同的性向,並且從主耶穌與他們溝通的技巧中,去領略與人相處的藝術── 馬大與馬利亞(約11:17~37) 首先我們看見馬大與馬利亞兩姊妹具有極端不同的個性。姊姊是一個主動的人,妹妹則較為被動。在主耶穌來到她們家中,馬大聽見主的來臨,立刻就出去迎接,妹妹卻仍然坐在家裏(11:20)。直到馬利亞接到通知,她才急忙出去回應(11:29)。 其次我們看見兩姊妹的重點不同,姊姊比較注重事務,而妹妹比較注重人際。馬大既是注重事務,便以事論事,見主的時候所談的便是拉撒路的事,並且以理性的心態與主交談,所以她所得到的答案也是直接和理性的(11:22~27)。 相比之下,馬利亞是重人際和感受的。當她來到主前,雖然和姊姊般說出了同樣的一句話:「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請比較32和21兩節)但這是她肺腑之言,且看她俯伏在主的腳前,並且悲哭起來(11:33a),我們可以想像她說話的語氣與馬大的完全不同。當馬利亞出來迎接主耶穌,同她在家裏去安慰她的人以為她要去墳墓那裏哭,所以也跟著她(11:31)。待她在主的腳前哭泣起來,同行的人也哭了(11:33b)。 由此可見馬利亞有極好的人緣。當姊姊獨來獨往的做事,妹妹卻以情感與人交流溝通,因此得著不少朋友和支持。如果我們不單單以理性與神聯繫,卻把內心的感受毫不隱藏地傾倒在祂面前,所換來的便是主的同理心。當主耶穌看見馬利亞流露真情之後,祂「就心裏悲歎,又甚憂愁「(11:33c);甚至「哭了」。 因此,我們看見同一個家庭出生長大的姊妹,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個性,這對做父母和師長的自然是一種挑戰。但從主耶穌應對的方法中,我們學習到個性本身不分優劣,但要個性運用得恰當,作教導引領的人需要避免以批評和論斷的方法去改變對方,卻要按個人的性向來誘導他走上正路(箴22:6) 彼得(約18:16-27;21:15-17) 彼得明顯是樂觀、衝動,容易招引注意力的個性。主耶穌對彼得那種爽直而又沒有安全感的個性非常了解,故此在彼得三次否認主之後(18:16~27),以同樣的次數肯定他、接納他,使他心裡的罪疚感得著痊癒。(21:15~17) 當主耶穌向彼得三次發問:「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21:15,16,17)主耶穌是以無條件的愛(希臘文agape)發問,好讓彼得得著撫心自問的機會。彼得曾經認為自己對主的愛是非常偉大,不帶條件的,主耶穌並不是要彼得從反省中更加陷入自責的心態,卻是要釋放他,讓他從面對真我的景況中得著自由。彼得三次的作答都沒有用無條件的愛之字眼,而只選用了以弟兄友愛的愛(希臘文phileo)。當彼得能夠面對並承認自己的有限,他便是一個主可以使用的謙卑的僕人,所以主耶穌在彼得每一次的認真作答中,一再以重任委託他,幫助他靈命得著復興。…
Read more
Author: 曉羊
October 1, 2003
將「足跨東西文化」優勢環境,化成華人子女成長契機! 看過電腦網路上流傳的「如何分辨華人父母88招」嗎?這類辛辣雜文雖不免以偏概全,貶損華人父母的正面形象,但談笑之餘,你是否也心有戚戚焉,承認在親子教育的領域裡,華人父母仍有很多成長空間,許多胸襟視野有待開擴?諍言如鏡,鑑往知來,這倒也提供身為華人父母的我們一個反省、改進的良機。 「強勢掌控的華人父母很霸道,難溝通(demanding and contro lingtive) 」,是在美國成長的華裔青少年給自己父母的普遍評語。 雖然華人父母對其子女提供的物質享受,和在其學習成就上所付出的辛勞與犧牲令人肅然起敬,也讓子女銘感五內,但動機過於功利和爭競,就不一定能令子女認同。而一味威逼利誘、混淆孝順與個人意識的區別,往往造成親子間不必要的誤會和衝突,更帶來許多彼此身心靈裡的苦毒和傷害,付出關係破裂的代價,實在令人惋惜。 其實這一代的父母也很委屈。在他們成長的經驗中,沒人示範過親子間如何溝通,如何經由彼此尊重、充份討論、折衷檢討等技巧來解決家人不同的意見以形成共識,渡過危機而凝聚家庭向心力。整個華人社會傳統普遍支持父母、長輩以家族利益、高壓權威的態度養育孩童,為子孫運籌大小事物。 而現處的西方社會所流行的教育理念又強調另一極端,提倡個人自由,鼓勵個性獨立發展,使得處身在東、西方文化夾層中的家庭成員調適起來倍感艱辛。 問題父母、問題青少年組成問題家庭,問題家庭造成問題社會;靈性軟弱的父母和青少年組成不屬靈的教會,靈命低落的教會失去神的異象與祝福,不能發揮在濁世為主做光做鹽的使命,更不能推廣福音,拓展神的國度。這些環釦的關鍵全繫於個人是否願意因著利己利人,在各種角色上力求稱職來榮耀神的名。 兒女是耶和華神所賞賜的產業,如果現今的父母親仍是缺乏自我成長的意願,也無暇研習有關教養兒童和青少年的新知,在家中更是忽略成為屬靈的領袖,不按神心意撫育出敬虔的下一代,就很難做好神眼中忠心良善的好管家,有虧神所託負的這份天職。 從多年在臺、美涉足教育工作又在教會接觸青少年的經驗裡,願在此提出許多自己深感有盲點和不足之處,以供自我提醒也與您共勉。求神憐憫恩待我們願作的心,親自保守我們手中的工! 寬闊的心和恩慈的口 青少年常反應華人父母和師長很囉嗦。整天叨唸不停,看待事情老從消極、悲觀的角度切入,總往壞的方向想。態度保守,心胸也不開闊,常隨意貶抑或批評異己,不懂得尊重、欣賞不同的價值觀與創意。在討論事情時,狀況都沒搞清楚就情緒失控尖聲吼叫,不可理喻也無法令人信服。我常觀察到許多華人媽媽在討論自己孩子問題時,使用的言詞都非常尖酸苛薄,甚至用上惡毒詛咒。要知道父母的話句句都帶有屬靈的權柄,為什麼不訓練我們的口多發出恩慈來祝福自已的孩子呢? 加強有效溝通技巧 1.懂得傾聽。父母長輩有義務以身作則示範良好的聽話風度。尤其要培養耐性,先接收對方訊息才傳遞自已的。慎選地點、時機與表達的方式、用詞。只在對方有意願交流、能集中注意力時才進行。要稍安勿躁聽完全部的內容、用同理心來客觀解讀對方傳達的有聲、無聲訊息。切忌遽然以權威式態度打斷、插嘴或逕下斷論並審判人事。 2.說話得體。訓練自己多說建設性能造就人的好話,以取代埋怨、挖苦、嘲諷等貶損別人自尊的言語。華人父母很吝於讚美家人,子女,怕助長他們驕傲,看自己過於所當看。常以「愛之深,責之切」為藉口,蔑視其成就,指責缺失,難怪子女普遍有很難取悅自己父母之嘆!固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是至理名言,但也不必要求過苛,把子女物化為達成目標的工具,建造他們的靈命、品格才是首要的。 求神幫助我們養成好習慣,能夠肯定別人的努力,尤其是對待年幼和老邁的家人,應隨時以感恩的心表達謝意。在平時常熟讀聖經、靈修書籍,並留心社會時事動向,擷取充滿智慧又有鼓勵性的言語與勸勉,以備張口時能藉著各種話題帶出屬天的安慰和醫治能力,平息誤解紛爭,減輕恐懼憂傷,修復良好關係。 3.看得清楚。稱職的父母要保持一顆機警敏銳的心,隨時留心家人的興趣和需要。現今傳媒、網路無遠弗屆的穿透力之下,為人父母更要對子女每日接收到的各類資訊加以監控,過濾掉色情暴力、消沈頹廢等劣質訊息的侵擾,尤其要自幼培養兒女屬靈的胃口,以神真理的教導和追求取代不良的娛樂嗜好。主動留意子女的行為,對好行為多予正面鼓勵,使其繼續保持。 如發現異常徵兆,要探明肇因,及時設法革除劣習。觀察子女和朋友間交往的情形,尤其青春期子女所結交的好友對他們影響最大。訓練子女能有主見明辨是非,擁有慎選益友的智慧和遠離不良試探的決斷力。 身教重於言教 父母師長最為青年人垢病的頭條就是「虛偽」,往往教會留不住年輕人的首因也是「偽善」充斥。人非聖賢,父母也有軟弱的一面,也隨時與不同的試煉和誘惑爭戰著。不要認為達不到完美就放棄追求的努力。靠著賜恩典、智慧和能力的神,父母親與子女可用坦誠互信的態度,彼此認錯改進,相互督責提攜,竭力進入神勉勵我們的完全境界。當然良好溝通的基礎奠定於平時家中擁有和諧的互動關係和流露不自私、利他式的體恤。這些只有父母親能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神的原則行事為人,管理家庭,教養子女,才有可能。 基督是我家之主 父親是家庭之首。「家中大事歸父親,小事歸母親;不過一切事都屬小事!」這是父親們調侃自己在家務決策上的無為而治。實際上,家中所有事都屬大事,都需要父親挑起領袖的責任,親身參與決策、分擔勞務。華人父親們可以更投入些,在家中帶頭禱告靈修,謙卑服事每個成員,帶領整個家庭在靈性建造,及推動家務時能和諧有序穩定發展。能幹慣了的妻子們也要尊重神的心意,以溫柔順服的心,協助丈夫成為一位成熟的領袖。 協助尋找生命的方向 許多父母常強調擁有名利、金錢就是成功,而快樂是可以被延遲或省略的。事實上追求快樂不一定就是否定爭取成就。你最樂意獻身的事業,往往就是你最容易做得成功的強項。它是你可以不考慮金錢回報,個人最容易上手、最開心,又心甘情願擺上個人精神與物質上額外投資的項目。「玩得盡興還有錢拿」豈不樂哉!當子女認真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與目標時,屬神的父母親啊,我們要常與子女一同尋求神對他們前途的帶領,尊重神和子女的主權而不越俎代庖強勢操縱,支持鼓勵他們放手去嘗試,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培養決策能力 這一代的青少年有幸生於太平盛世物資充裕的年代。相對來說,他們就沒有受過困苦艱難的磨練。面對衝突、危機的應變能力就不足,對挫折的忍受力也很脆弱。加上家中子女稀少,成人對兒孫的過份呵護溺愛往往養成驕奢任性,自私懦弱的性格。他們的情緒商數一般都很低,人際關係也不佳。父母親可以從很多方面扭轉這種趨勢。 首先是父母長輩不要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對待子女一律公平。要適度開放權力,在不違背聖經真理及家庭榮譽的原則下,尊重子女的選擇權限和主張。依照不同年齡和能力,訓練孩童分擔家事。常常邀請家庭成員共商大計,讓大家充份參與家庭決策的制定執行與考核。 父母要利用各種機會演練賞罰分明,勿枉勿縱的決心;特別也要教導認罪與寬恕的重要性。多鼓勵子女參與教會事工及社區服務,這是最有效的捷徑來培育青少年的團隊合作,愛心包容、領導才幹及榮神益人的使命感。 足跨東西文化●心懷普世神國 當今的青少年不僅是國家社會未來的主人翁,也是神國將來的精兵、福音的大使。華裔子弟佔了天時地利的優勢,可以深汲西方文化的精髓,兼修東方文化的要義。盼望父母能肯定中華文化的優異特質,鼓勵子弟有志研習華人語言文化,成為將來對數十億華人同胞宣揚福音的利器。加上本身兼具的英、西或法、德語文能力,在普世福音廣傳的大使命裡更有無可限量的潛力。 我深信神對現今的華人父母和其子女都有一個美好的藍圖,而衪也像提醒歷史定點上的波斯皇后以斯帖一樣地向我們說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
Author: 劉亦文
October 1, 2003
你亂性格的!到底你是哪一型? 「哇!這個人亂性格的!」通常是青春少女形容行逕瀟灑,無論外型裝扮,或為人處事完全無視同行與流行,但卻流露出一種自信與自在,叫人既羨慕又覺得有種說不出的神秘感。 等到年齡漸長,有過一些「失望」的經驗後,就不再輕易地僅憑外表或某些行為斷定一個人「很有個性」。甚至要欣賞一個「有個性」的人,心理也早有預備,不但要欣賞他的優點,也得同時接受這種性向的缺點。 在猶太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衛王,在十來歲時即因過人的膽識與靈性,雖是個小牧羊人,卻以一顆石子,一把彈弓擊垮了身裁魁梧,頭戴銅盔,身穿鎧甲的職業軍人歌利亞。當時的公主米甲(掃羅王的次女)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大衛,並嫁給了他。大衛後來接續岳父,成為神人喜悅的以色列王。試問,具備如此性格與能力的夫君還有什麼可挑剔的? 但結婚十來年後,有一天當大衛迎接耶和華的約櫃進城時,米甲看見大衛王在耶和華和臣僕面前踴躍跳舞,心裡卻輕視他,並冷言冷語,似乎完全無法忍受丈夫的舉止。(撒上18:20;撒下6:16,20) 問題出在那兒?是性向不合?原來可不是很欣賞對方的嗎?還是性向會變? 性向會變嗎? 許多人覺得自從來到美國後,自己就變得比較小氣;也有些人覺得結婚後,因配偶的關係,變得比較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些人則認為當了父母以後,個性卻變得愈來愈保守。可是個性變了,人不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嗎? 個性、品格與習慣代表了人類行為的三個不同的層面,而這三方面又會在生活環境的變遷中相互影響,因此的確非常困難劃分清楚。飛揚雜誌在過去曾分別談過品格與習慣,讀者可以對照參考和比較。 一般而言,習慣是可以經過訓練而展現出來。品格的培養則必須是透過環境或經歷的磨練,加上個人心思意念的投入而產生。習慣改變是非常可能的,品格改變則需要經過較複雜的過程,比較困難。而性向則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性,是發自內心,不會改變的。 性向類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向,但要清楚自我認識卻不容易,何況去瞭解另一個人的性向,如配偶、子女、同事,或教會中的弟兄姊妹的性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若能參考一些不同性向特徵的資料,對瞭解自己與周圍的親友,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性向的分類法有許多種,在廿世紀中葉發展出來的MBTI (Myers-Briggs Types Indicators)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種,然而需要經過專業心理學家的指導來進行辨識。 但為了一般人也可以使用這種性向分類法,David Keirsey(註1) 根據MBTI中的十六種性向,整理與歸納成四種,並且用一些大家熟知的代表性的人物做例子,幫助使用者更容易瞭解這些性向的特色。您可以上網回答一個簡單的問卷( 註2),即可大致找出自己性向的傾向,下面是這四類性向的簡介。 Keirsey將人的性向分為四類,但每一類中又可以再細分(註3)。這四類性向的分別是: 一、理性型(Rational, NTs or intuitive thinker):傾向以內心的直覺與思考來解釋外在發生的事物。 特質─求知慾高 喜愛溝通理念,追求個人目標。 善於規劃管理(NTJ), 或善於發明模擬(NTP)。 人生目標在追求成就。 尊重兒女的獨特性,是思想上的好伴侶,從小就好學。 代表性人物: 比爾蓋茲(ENTJ)、艾森豪總統(INTJ)、華德狄斯奈(ENTP)、愛因思坦(INTP) 佔總人口約5% ~ 7% 二、理想型(Idealist, NFs or intuitive…
Read more